關鍵評論網的Podcast,關於政治評論與人物專訪。 Interviews, discussions and documentaries from around Asia.
…
continue reading
DongXiNanPei, since 2010, is a discussion radio and podcasting in Mandarin chinese and English. The host taiwanese Yilin Lee-Setälä invites the people living in Nordic countries to discuss about Eastern and Western cross-cultural issues. All interviews can listen from facebook page: https://www.facebook.com/dongxinanpei
…
continue reading
數位時代人才拉鋸戰場上,全球人才大流動已是大勢所趨,掌握專業,挑戰海外職場也能輕鬆跳槽轉職。曾經遊走台灣,美國,瑞士,丹麥,正前進挪威的 Lisa Chen 就是憑著對地理信息系統的專業,在曾經被看作冷門,以一身女木蘭管理階層在過去清一色只有政府軍方只雇用在地男性的產業脫穎而出,航空攝影測量,衛星導航系統,遙測等等的專業社會應用軟體,Lisa 鎖定的產品管理工作,不只是是在國際職場挑薪水和職位,她更關心這家公司和對產品的導向和期望,她還要這份工作是她可以充分發揮,可以從頭到尾幫忙新創開發新的產品路線。適應不同文化的韌性和調整工作方式彈性,更讓她可以掌控產品管理的橫向溝通和管理。Lisa 相信,建立自己獨特的地方,認清自己想要走什麼樣的路,可以導航在地球這麼大的地圖上找到自己的位置。 ~~~ …
…
continue reading
專業移民,放眼全世界,哪裡有機會,就往哪裡發展。從事電信工作已經有三十年的 李聖洲,把自己定位成 「地球人」,他的人生軌道比起他爺爺當年抗戰時期從北京逃難到重慶,後來輾轉落地台灣,要自主自由個千百倍,也正因為如此,找到一個和平安身的地方,對 聖洲是非常重要的。在台北念電子,曾在宏碁工作,跟著留美風潮去到美國德州留學,畢業後給自己的一個許諾,一年內找到工作就留下,不然就打道回府回台灣。信奉「機會主義」的他,抱著人生地不熟,到哪裡都差不多的心態,畢業之後的人生,將近的十年美國生活,之後住過加拿大,德國,挪威,最後瑞典把他留住了。一待待了二十年的 聖洲,「來瑞典前,大家把他當美國人,在台灣,人家把他當外省人。」現在同事問他,他會說他是地球人。 ~~~ Photos: 李聖洲(聖洲在瑞典培養的攝影興…
…
continue reading
工作生活平衡的工程師生活,聽起來幾乎是天方夜譚,是多麼不切實際,但,現在在丹麥擔任晶片驗證工程師的 王宥芯,真的在北歐找到了她要的一片天。喜歡打羽毛球的她,在台灣半導體產業工作了十年 ,既使再忙也一定要找出時間去打球,甚至是熬夜加班工作後只能睡個三個小時,還是要提著沈重的身體去打,打出膝蓋受傷,她不只是因為打球比睡覺重要,她需要給自己一些空間,整個抽離工作的模式,調整舒緩心情的機會。當網路上眾多的挖角頻頻出現吸引著她,宥芯從來沒有出國留學,也從來沒有出國工作,可已經年過 30 的她卻毅然決然鐵了心離開台灣給自己放一個假。習慣步調快速產業的她,先十個月在瑞典工作,半年前剛到丹麥,還是偶而要提醒自己慢下來,不能衝太快,不需要有贏過別人的心情和壓力,學著北歐人的方式平衡工作和生活,從簡單樸實中找到…
…
continue reading
來北歐追留學夢很不簡單,要留下更不簡單。廖曉佩,她不按劇本走出自己的人生,放下在台灣舒適的一切,帶著劇場 12 年的歷練,備取的邊緣進入了芬蘭有名的阿爾托大學殿堂。她沒有同期同學們可以揮灑的青春,但中年留學的她,有的是掌握方向和運用資源的實力。研究所的課業,沒有拴著她的時間和腳步,唸書之餘,她還可以兼三個外快,更別說連任學生大使。順利畢業的 曉佩不願面對的真相,卻是不友善的移民簽證,手續和政策,人生中累累的第一次,先是失業,然後領失業救濟金,最後她透過網路抱怨,居然引爆芬蘭社會各地新創企業和學生團體的支持,還組織了人生頭一次的連署活動,向芬蘭移民署陳情。有話直說反而在社會活動當中建立了人脈。決意重新編寫人生劇本的 曉佩,現在已經是個找到自己幸福的芬蘭上班族。 ~~~ Photos: 廖曉佩 …
…
continue reading
北歐人幸福快樂來自完善的社會福利制度,但,住在現代桃花源的北歐人,人人還是要工作,而且喜歡工作,引以為傲可以用付掉的稅來支持龐大的福利系統。已經在丹麥工作了 26 年,明年就要退休的 時素華,因為要照顧早產腦傷的雙胞胎,剛回丹麥,老公就提出離婚,丹麥幫著她重新站起來 - 單親一個人扶養孩子,靠著救濟金過日子,兩個孩子有國家的醫療照護,一家分配住到國民住宅,後來丹麥護士自願收養老大,前夫的婆婆也來幫忙分擔家務照顧教導老二,讓她無後顧之憂地學好丹麥語。從小就愛往外跑,喜歡交朋友的她,離開台北前就是個職業婦女,到了異鄉在台灣圈開始建立人脈,她的丹麥職涯三個貴人都是台灣的同鄉。現在的她,是丹麥台灣圈裡的大姐,學姊,連朋友的小孩都叫她婆婆。她的雙胞胎女兒改變了她的人生,她不為未來做計畫,盡量過好現在。…
…
continue reading
用4分鐘的時間,讓關鍵評論網的編輯「派大星」與「泡芙阿姨」跟你一起幹譙選舉。九合一選舉倒數不到30天,不少候選人紛紛發表各自的「單曲」,不知道你聽過幾首?台北市長候選人丁守中的《台北的未來在手中》就邀請自己的競選團隊,一人一句來完成一首饒舌歌曲。而柯文哲則是找來知名音樂製作公司,並且自己上陣,推出《Do things Right》的嘻哈曲風,不到5天就超過100萬觀看人次。但是對比過去跟現在,曲風的差異轉變很大。早期的候選人多以老歌為主,並以閩南語演唱,走溫情路線。像1994年陳水扁參選台北市長所推出的《台北新故鄉》,2004年連戰宋楚瑜參選總統時推出的《台灣有你真好》,還有2005年謝長廷參選高雄市長推出的《快樂的出帆》,其中還加入謝長廷吹陶笛的旋律。今年的競選歌曲,我們已經聽不到像以往那…
…
continue reading
用4分鐘的時間,讓關鍵評論網的編輯「派大星」與「章魚哥」跟你一起幹譙選舉。簡單說,「議員配合款」就是縣市政府每年會撥一筆預算,讓議員們可「建議」政府撥款,而身為民意代表的議員雖沒有決定權,但同時身兼建議預算、審查預算的角色,使得地方政府通常來者不拒,因此又被稱為「議員建議款」。「這一筆錢的目的,其實就是『摸頭』、『封口』的費用,也可以說是『雨露均霑』,地方政府希望議員手下留情,不要刪預算和法規修正,不如就給一些好處給議員,以達到『府會和諧』。」公督盟執行長張宏林這樣說道。桃園在地監督聯盟也指出,「桃園市1年預算有近1000億,但議員配合款『只要』編列6億(60個議員,1人1000萬),用6億來「收服」議員不是很棒?」那你知道議員都把配合款花去哪兒了嗎?延伸閱讀:http://bit.ly/2…
…
continue reading
用4分鐘的時間,讓關鍵評論網的編輯「派大星」與「章魚哥」跟你一起幹譙選舉。你知道台灣有幾個政黨嗎?根據內政部政黨及全國性政治團體資訊網紀錄,在台灣曾經登記過的政黨有339個,已有43個解散了,目前還在持續運作的有202個。但除了藍綠兩大黨跟一些比較活躍的第三勢力政黨之外,你還認識幾個呢?其實成立政黨不難,只要符合《政黨法》的規章即可,但要有影響力就不是那麼簡單了,因為你必須讓選民認同你的政黨理念,才會有選票。假如我們成立一個「貓黨」,你覺得我們該做什麼事?身為貓黨的議員又該提什麼政見來「為貓服務」呢?延伸閱讀:http://bit.ly/2F1eBJh由The News Lens
…
continue reading
用4分鐘的時間,讓關鍵評論網的編輯「派大星」與「章魚哥」跟你一起幹譙選舉。隨著九合一選舉的日期逼近,街頭上的「人物看板」如雨後春筍般令人眼花撩亂,各路候選人都希望能在各個路口佔有一席之地,其中不乏國民兩黨的年輕人,像是新北的戴瑋姍跟李婉鈺,台北的耿葳跟徐巧芯,還有從選美小姐轉換跑道在桃園參選的朱珍瑤,更別忘了2年前的「淡水蔡依林」呂孫綾的弟弟呂孫福也打出了「淡水羅志祥」稱號。「高顏值」的候選人可不只是兩大黨有,第三勢力也不遑多讓,像是有「同志天菜」之稱的唐聖捷、高雄鳳山的「清新正妹」黃捷,還有「太陽花吳尊」的吳崢,還有因為泳裝宣傳照,引發現任議員失言風波的吳佩芸,以及在情人節穿女僕裝給路人免費抱抱的林穎孟。究竟靠「顏質」在選舉裡有多吃香?為什麼有人看臉就可以投票?「長的正」真的超越藍綠嗎?延…
…
continue reading
用4分鐘的時間,讓關鍵評論網的編輯「派大星」與「章魚哥」跟你一起幹譙選舉。台灣政治人物開會除了打架外,質詢方式也很有戲,曾經有議員質詢到一半突然唱起黃梅調,驚艷在場所有官員,還有穿神力女超人質詢爭取婚姻平權,也有議員穿學生服扮演月光仙子,真是無所不用其極,但至少他們有出席議會(誤)。近期,台南新芽協會發表的〈台南市議會第二屆議員觀測報告〉,發現有不少議員出席議會次數「多達0次」,完全沒有盡到議員該做的工作。但不好好質詢真的都是議員的錯嗎?其實,議員在質詢前,需要做大量的研究工作,就像寫碩士論文一樣。但六都的議員助理經費一個月只有補助24萬,非直轄市更只有8萬,但依然有議員濫用、盜領經費......延伸閱讀:http://bit.ly/2OmYcOO…
…
continue reading
'There is this question of identity, which is really at the heart of a lot of what has happened.' - Ben BlandIn this episode of The News Lens Radio, we talk to journalist and author Ben Bland abou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ew Hong Kong identity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both Hong Kong and China.Ben Bland is South China correspondent with the Financia…
…
continue reading
White Fungus started life in Wellington, New Zealand. It was initially a one-off publication put together by brothers Mark and Ron Hanson in 2004. The first edition of the magazine was made in protest of an inner city motorway being built through what was then an area home to a vibrant arts community. As the story goes, Mark and Ron produced the ma…
…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