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work

内容由朱雯娟- Jenny Chu提供。所有播客内容(包括剧集、图形和播客描述)均由 朱雯娟- Jenny Chu 或其播客平台合作伙伴直接上传和提供。如果您认为有人在未经您许可的情况下使用您的受版权保护的作品,您可以按照此处概述的流程进行操作https://zh.player.fm/legal
Player FM -播客应用
使用Player FM应用程序离线!

《走在人生邊上—自問自答》

16:55
 
分享
 

Manage episode 332026204 series 2957543
内容由朱雯娟- Jenny Chu提供。所有播客内容(包括剧集、图形和播客描述)均由 朱雯娟- Jenny Chu 或其播客平台合作伙伴直接上传和提供。如果您认为有人在未经您许可的情况下使用您的受版权保护的作品,您可以按照此处概述的流程进行操作https://zh.player.fm/legal

要謙虛/不驕傲
要謙虛,不要驕傲,不要理直氣壯,得理不饒人。楊絳在《楊絳散文》扉頁上,引用十九世紀英國詩人藍德的詩句:「我和誰都不爭,和誰爭我都不屑;我愛大自然,其次就是藝術;我的雙手是烤著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準備走了。」這也是楊絳的真實寫照。對於錢財、名利,楊絳看得很淡。她很看重一代人對於理想的追求與歷史感。的確,在一個個人歷史缺失的浮躁年代,沒有精神追求,又如何去擔當民族的歷史?對世事的「不爭」,對名利地位的「不屑」,使楊絳能在不幸中保持平靜,在卑微中觀看世態人情。然而對於自然和生命,對於文學和藝術,楊絳卻傾注了生命的全部熱忱,她始終懷有一顆寬容溫暖的心。楊絳說,她已經走到人生邊上,面對「人生的生、老、病、死」,她十分坦然。
在《走到人生邊上》前言中,楊絳寫道:「我正站在人生的邊緣上,向後看看,也向前看看。」在書中,楊絳探討了人生價值與靈魂去向的問題,融匯了文學、哲學、倫理學、精神分析等學科的知識,並形成了自己的思考。楊絳問:「真、善、美,看得見嗎?摸得著嗎?看不見、摸不著的,不是只能心裡明白嗎?信念是看不見的,只能領悟。」楊絳對於精神與信仰的探求也許是這個過於「唯物」時代所缺失的。尤使楊絳痛心的是:「當今之世,人性中的靈性良心,迷濛在煙雨雲霧間。」但她心明眼亮,對這個時代偏離神明指引的種種現象,看得一清二楚。
  名作家楊絳繼《我們仨》之後,以九十六高齡再開筆寫作,震驚北京文化圈。這回不僅憶舊,更細心為其靈魂清點行囊,壯膽直視人生的盡頭,展現難能可貴的靈魂光輝、智慧風範。《走到人生邊上--自問自答》一書共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作者關注於神鬼,藉此探討天命,以及人類的文明等問題。第二部分則由多篇散文構成,作者自稱是注釋自己的思索過程。
楊絳(1911-2016)本名楊季康,祖籍江蘇無錫,生於北京。1932 年畢業於蘇州東吳大學。1935年與錢鍾書先生結婚,同年兩人至英國留學,1937年轉赴法國。1938年夫婦倆攜女返國,回國後,楊絳曾在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學院,及清華大學任教。1949年之後,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外國文學研究所工作。楊絳早在抗戰時期的上海,就以《稱心如意》和《弄真成假》兩部喜劇成名,後來又出版短篇小說《倒影集》,和文學評論《春泥集》,文革後,更有膾炙人口的《幹校六記》、《洗澡》、《將飲茶》、《我們仨》等多部作品問世。作品另外有《楊絳譯文集》、《楊絳作品集》。翻譯有《小癩子》、《堂吉軻德》、《斐多》等作品。
出生名門望族的清大才子,與書香世家千金,在大學校園中一見鍾情,同樣熱愛文學的兩人,很快相知相戀並成婚,畢業後,一同前往巴黎及倫敦留學,雖然因為戰爭的驟變,帶著稚女提前歸國,仍雙雙投身文學界,先後出版了多本膾炙人口的經典作品,丈夫被譽為「民國第一才子」,妻子則是罕見被尊稱為「先生」的中國女性,她所翻譯自西班牙語的《唐吉坷德》,更被視為有史以來最優秀的翻譯文學。將近七十年的時光,他們是彼此最忠實的人生伴侶、也是最賞識對方文采的知己。這對夫妻,就是錢鍾書與楊絳,是世人眼中真正的「始於一見傾心,久於相濡以沫,終於歲月長情。」也成為民國初年亂世中,最動人的婚姻典範。錢鍾書的長篇代表作《圍城》,被盛讚為現代中國最偉大的小說之一,他卻毫不自滿的在書序中,將這本著作獻給楊絳,原來在將近兩年創作過程中,他曾多次想放棄,卻因為妻子的堅持,才寫了下去,楊絳是他心目中「最賢的妻,最才的女」、「絕無僅有地結合了各不相容的三者:妻子、情人、朋友」。楊絳當時已是文壇新秀,為了節省開銷,讓丈夫專心寫作,毅然犧牲寫作的時間,放下世家千金的驕傲,辭退了幫傭,一手包辦所有家務,握筆的雙手,在劈柴木時,被木屑紮進皮肉,給滾油燙出泡,但是累累的傷痕,卻不曾動搖她對自己丈夫才學的信念。她自認「我一生做過各種工作:大學教授,中學校長兼高中三年級的英語教師,為闊小姐補習功課,又是喜劇、散文及小說作者等等。但是,每項工作都是暫時的,只有一件事終身不改,我一生是錢鍾書生命中的楊绛。」楊絳成就了錢鍾書在文壇的貢獻,但錢鍾書卻完整了楊絳的一生。
青年時的楊絳,陪同丈夫離鄉背井求學、隻身一人住進異國醫院待產,每天等待著丈夫前來探視,但丈夫總是帶來壞消息,例如,墨水打翻在房東的沙發上,染髒了一片,檯燈摔破了要賠錢,門把弄壞了,門關不上……等等,外人眼中年輕帥氣的才子,實際上是個不折不扣的生活傻子。但楊絳從來沒有為此對丈夫發過脾氣,多年之後,讓她仍然念念不忘的,是這個婚前十指不沾陽春水的生活傻子,曾經親自笨手笨腳的點柴燒火,只為給在異鄉坐月子的她,煮上一碗熱雞湯。這世間從不缺少真心相愛但相處難的愛情,難尋的是,在柴米油鹽醬醋茶的壓力鋪天下,仍然能溫柔包容彼此的不完美,珍重看待每處微小心意的另一伴。
回國後,這對夫妻將半輩子投入文學創作,待人謙和、與世無爭,卻在壯年最精華的歲月,遇上了文化大革命,從備受尊崇的高知識份子,一夕間被打上「反動學術權威」和「牛鬼蛇神」標籤,錢鍾書被剃過陰陽頭,楊絳被剪去過頭髮,他們被罰打掃環境,被罰洗廁所,被要求在千人大禮堂講台上,任眾人批鬥,也被下放到農場幹活,身心備受摧殘,連心愛的女兒,都被時勢所逼,迫不得已公開和他們斷絕關係。在那樣的艱難裡,錢鍾書仍想方設法給楊絳寫信,三言兩語,斷斷續續,白天黑夜都寫,成為亂世中,分隔兩地的夫妻內心最大的慰藉。
半生顛沛流離,暮年時的楊絳,與錢鍾書終於和愛女團圓,正以為苦盡甘來,有了可以安頓的寓所,一家人感情和美,能過上夫妻二人寫作,女兒教課的簡單生活,卻又意外面臨愛女與錢鍾書,相繼病故的噩耗。從此,本就低調的楊絳,自此更深居簡出、閉門謝客,因為她的世界已經破碎了。
但她並沒有被擊倒,六年後,楊絳完成愛女遺願,出版了《我們仨》回憶錄,甫出版,便風靡海內外,印刷量高達百萬冊。書中娓娓道來那些歡喜熱鬧的小家庭日常瑣事,父女間令人莞爾一笑的淘氣對話,那些不經意傾瀉的深厚情感,是一位九十三歲高齡老太太,在一間不再有家人,不能稱之為家的空屋裡,一遍遍反覆思念著逝去的亡夫與愛女,溫柔書寫而成的。「現在我們三個失散了。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剩下的這個我,再也找不到他們了。我只能把我們一同生活的歲月,重溫一遍,和他們再聚聚。」相伴的時候,每一刻都且行且珍惜著,就算有一天失散了,你們仍然在我心深處,不曾離開。
這位歷史上少見的女先生,經歷戰爭、文革、生離、死別、痛失摯愛後,在餘生的最後幾年,用巍巍顫顫地雙手,寫下無數篇,關於心靈思索的絕妙文章,百年如一日的溫厚、柔韌,教導著世人,其實人生最曼妙的風景,不過是內心的淡定與從容。她忍受著失去夫婿和愛女的巨大悲痛,仍筆耕不綴,源源貢獻優秀的精神財富。九十六歲開始討論哲學,深探人生最根本的生死問題,她一直在自問自答,認真思考自己面臨的最緊迫的問題。在她平和的字裡行間,呈現出一種令人欽佩的勇敢和敏銳。楊絳的家,仍然是以前的老房子,簡潔古樸,窗明几淨,書香彌漫,水泥地在陽光下泛著一種青光,寫字桌上的書籍資料,也是整齊有序,讓人感覺到那種知識份子家庭所特有的氣氛。楊絳說:「家裡的一切都保持錢先生在時的舊樣」。2007年,楊絳在與疾病和繁忙的鬥爭中,完成了《走到人生邊上—自問自答》,鋒芒內斂,詼諧調侃,篇篇珠璣,有著舉重若輕、靜穆超然的境界,堪稱大手筆。
「雪老霜新慣自支,歲寒粲粲見冰姿。暗香疏影無窮意,桃李漫山總不知。」這是先生錢鍾書贈夫人楊絳的詩,也是楊絳高潔品質的寫照。走過歷史坎坷,穿過人生風雨,楊絳其人其文,依然如傲然盛開的臘梅,暗香疏影,意境無窮。在楊絳心中,有著中國文人永遠難以割捨的人文關懷。在她的著述中,多次深刻地探究了文人幾千年來的歷史地位與生存信仰,深刻剖析了文人的性格與命運。在她看來,歷史留下的,不是屈辱與仇恨,而是對人生的執著,對信仰的堅守。只有飽經歲月滄桑的人,才能用這樣單純的筆墨,表達這樣結實的情感。平靜從容的敘述,讓人感到了一種單純卻厚重的力量。楊絳安於一隅,過著普通老人的清淡生活,卻依然手不釋卷,筆耕不輟。楊絳,正如錢鍾書所言,如一株凜寒自開的梅,冰姿傲霜,沖和淡遠。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continue reading

195集单集

Artwork
icon分享
 
Manage episode 332026204 series 2957543
内容由朱雯娟- Jenny Chu提供。所有播客内容(包括剧集、图形和播客描述)均由 朱雯娟- Jenny Chu 或其播客平台合作伙伴直接上传和提供。如果您认为有人在未经您许可的情况下使用您的受版权保护的作品,您可以按照此处概述的流程进行操作https://zh.player.fm/legal

要謙虛/不驕傲
要謙虛,不要驕傲,不要理直氣壯,得理不饒人。楊絳在《楊絳散文》扉頁上,引用十九世紀英國詩人藍德的詩句:「我和誰都不爭,和誰爭我都不屑;我愛大自然,其次就是藝術;我的雙手是烤著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準備走了。」這也是楊絳的真實寫照。對於錢財、名利,楊絳看得很淡。她很看重一代人對於理想的追求與歷史感。的確,在一個個人歷史缺失的浮躁年代,沒有精神追求,又如何去擔當民族的歷史?對世事的「不爭」,對名利地位的「不屑」,使楊絳能在不幸中保持平靜,在卑微中觀看世態人情。然而對於自然和生命,對於文學和藝術,楊絳卻傾注了生命的全部熱忱,她始終懷有一顆寬容溫暖的心。楊絳說,她已經走到人生邊上,面對「人生的生、老、病、死」,她十分坦然。
在《走到人生邊上》前言中,楊絳寫道:「我正站在人生的邊緣上,向後看看,也向前看看。」在書中,楊絳探討了人生價值與靈魂去向的問題,融匯了文學、哲學、倫理學、精神分析等學科的知識,並形成了自己的思考。楊絳問:「真、善、美,看得見嗎?摸得著嗎?看不見、摸不著的,不是只能心裡明白嗎?信念是看不見的,只能領悟。」楊絳對於精神與信仰的探求也許是這個過於「唯物」時代所缺失的。尤使楊絳痛心的是:「當今之世,人性中的靈性良心,迷濛在煙雨雲霧間。」但她心明眼亮,對這個時代偏離神明指引的種種現象,看得一清二楚。
  名作家楊絳繼《我們仨》之後,以九十六高齡再開筆寫作,震驚北京文化圈。這回不僅憶舊,更細心為其靈魂清點行囊,壯膽直視人生的盡頭,展現難能可貴的靈魂光輝、智慧風範。《走到人生邊上--自問自答》一書共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作者關注於神鬼,藉此探討天命,以及人類的文明等問題。第二部分則由多篇散文構成,作者自稱是注釋自己的思索過程。
楊絳(1911-2016)本名楊季康,祖籍江蘇無錫,生於北京。1932 年畢業於蘇州東吳大學。1935年與錢鍾書先生結婚,同年兩人至英國留學,1937年轉赴法國。1938年夫婦倆攜女返國,回國後,楊絳曾在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學院,及清華大學任教。1949年之後,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外國文學研究所工作。楊絳早在抗戰時期的上海,就以《稱心如意》和《弄真成假》兩部喜劇成名,後來又出版短篇小說《倒影集》,和文學評論《春泥集》,文革後,更有膾炙人口的《幹校六記》、《洗澡》、《將飲茶》、《我們仨》等多部作品問世。作品另外有《楊絳譯文集》、《楊絳作品集》。翻譯有《小癩子》、《堂吉軻德》、《斐多》等作品。
出生名門望族的清大才子,與書香世家千金,在大學校園中一見鍾情,同樣熱愛文學的兩人,很快相知相戀並成婚,畢業後,一同前往巴黎及倫敦留學,雖然因為戰爭的驟變,帶著稚女提前歸國,仍雙雙投身文學界,先後出版了多本膾炙人口的經典作品,丈夫被譽為「民國第一才子」,妻子則是罕見被尊稱為「先生」的中國女性,她所翻譯自西班牙語的《唐吉坷德》,更被視為有史以來最優秀的翻譯文學。將近七十年的時光,他們是彼此最忠實的人生伴侶、也是最賞識對方文采的知己。這對夫妻,就是錢鍾書與楊絳,是世人眼中真正的「始於一見傾心,久於相濡以沫,終於歲月長情。」也成為民國初年亂世中,最動人的婚姻典範。錢鍾書的長篇代表作《圍城》,被盛讚為現代中國最偉大的小說之一,他卻毫不自滿的在書序中,將這本著作獻給楊絳,原來在將近兩年創作過程中,他曾多次想放棄,卻因為妻子的堅持,才寫了下去,楊絳是他心目中「最賢的妻,最才的女」、「絕無僅有地結合了各不相容的三者:妻子、情人、朋友」。楊絳當時已是文壇新秀,為了節省開銷,讓丈夫專心寫作,毅然犧牲寫作的時間,放下世家千金的驕傲,辭退了幫傭,一手包辦所有家務,握筆的雙手,在劈柴木時,被木屑紮進皮肉,給滾油燙出泡,但是累累的傷痕,卻不曾動搖她對自己丈夫才學的信念。她自認「我一生做過各種工作:大學教授,中學校長兼高中三年級的英語教師,為闊小姐補習功課,又是喜劇、散文及小說作者等等。但是,每項工作都是暫時的,只有一件事終身不改,我一生是錢鍾書生命中的楊绛。」楊絳成就了錢鍾書在文壇的貢獻,但錢鍾書卻完整了楊絳的一生。
青年時的楊絳,陪同丈夫離鄉背井求學、隻身一人住進異國醫院待產,每天等待著丈夫前來探視,但丈夫總是帶來壞消息,例如,墨水打翻在房東的沙發上,染髒了一片,檯燈摔破了要賠錢,門把弄壞了,門關不上……等等,外人眼中年輕帥氣的才子,實際上是個不折不扣的生活傻子。但楊絳從來沒有為此對丈夫發過脾氣,多年之後,讓她仍然念念不忘的,是這個婚前十指不沾陽春水的生活傻子,曾經親自笨手笨腳的點柴燒火,只為給在異鄉坐月子的她,煮上一碗熱雞湯。這世間從不缺少真心相愛但相處難的愛情,難尋的是,在柴米油鹽醬醋茶的壓力鋪天下,仍然能溫柔包容彼此的不完美,珍重看待每處微小心意的另一伴。
回國後,這對夫妻將半輩子投入文學創作,待人謙和、與世無爭,卻在壯年最精華的歲月,遇上了文化大革命,從備受尊崇的高知識份子,一夕間被打上「反動學術權威」和「牛鬼蛇神」標籤,錢鍾書被剃過陰陽頭,楊絳被剪去過頭髮,他們被罰打掃環境,被罰洗廁所,被要求在千人大禮堂講台上,任眾人批鬥,也被下放到農場幹活,身心備受摧殘,連心愛的女兒,都被時勢所逼,迫不得已公開和他們斷絕關係。在那樣的艱難裡,錢鍾書仍想方設法給楊絳寫信,三言兩語,斷斷續續,白天黑夜都寫,成為亂世中,分隔兩地的夫妻內心最大的慰藉。
半生顛沛流離,暮年時的楊絳,與錢鍾書終於和愛女團圓,正以為苦盡甘來,有了可以安頓的寓所,一家人感情和美,能過上夫妻二人寫作,女兒教課的簡單生活,卻又意外面臨愛女與錢鍾書,相繼病故的噩耗。從此,本就低調的楊絳,自此更深居簡出、閉門謝客,因為她的世界已經破碎了。
但她並沒有被擊倒,六年後,楊絳完成愛女遺願,出版了《我們仨》回憶錄,甫出版,便風靡海內外,印刷量高達百萬冊。書中娓娓道來那些歡喜熱鬧的小家庭日常瑣事,父女間令人莞爾一笑的淘氣對話,那些不經意傾瀉的深厚情感,是一位九十三歲高齡老太太,在一間不再有家人,不能稱之為家的空屋裡,一遍遍反覆思念著逝去的亡夫與愛女,溫柔書寫而成的。「現在我們三個失散了。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剩下的這個我,再也找不到他們了。我只能把我們一同生活的歲月,重溫一遍,和他們再聚聚。」相伴的時候,每一刻都且行且珍惜著,就算有一天失散了,你們仍然在我心深處,不曾離開。
這位歷史上少見的女先生,經歷戰爭、文革、生離、死別、痛失摯愛後,在餘生的最後幾年,用巍巍顫顫地雙手,寫下無數篇,關於心靈思索的絕妙文章,百年如一日的溫厚、柔韌,教導著世人,其實人生最曼妙的風景,不過是內心的淡定與從容。她忍受著失去夫婿和愛女的巨大悲痛,仍筆耕不綴,源源貢獻優秀的精神財富。九十六歲開始討論哲學,深探人生最根本的生死問題,她一直在自問自答,認真思考自己面臨的最緊迫的問題。在她平和的字裡行間,呈現出一種令人欽佩的勇敢和敏銳。楊絳的家,仍然是以前的老房子,簡潔古樸,窗明几淨,書香彌漫,水泥地在陽光下泛著一種青光,寫字桌上的書籍資料,也是整齊有序,讓人感覺到那種知識份子家庭所特有的氣氛。楊絳說:「家裡的一切都保持錢先生在時的舊樣」。2007年,楊絳在與疾病和繁忙的鬥爭中,完成了《走到人生邊上—自問自答》,鋒芒內斂,詼諧調侃,篇篇珠璣,有著舉重若輕、靜穆超然的境界,堪稱大手筆。
「雪老霜新慣自支,歲寒粲粲見冰姿。暗香疏影無窮意,桃李漫山總不知。」這是先生錢鍾書贈夫人楊絳的詩,也是楊絳高潔品質的寫照。走過歷史坎坷,穿過人生風雨,楊絳其人其文,依然如傲然盛開的臘梅,暗香疏影,意境無窮。在楊絳心中,有著中國文人永遠難以割捨的人文關懷。在她的著述中,多次深刻地探究了文人幾千年來的歷史地位與生存信仰,深刻剖析了文人的性格與命運。在她看來,歷史留下的,不是屈辱與仇恨,而是對人生的執著,對信仰的堅守。只有飽經歲月滄桑的人,才能用這樣單純的筆墨,表達這樣結實的情感。平靜從容的敘述,讓人感到了一種單純卻厚重的力量。楊絳安於一隅,過著普通老人的清淡生活,卻依然手不釋卷,筆耕不輟。楊絳,正如錢鍾書所言,如一株凜寒自開的梅,冰姿傲霜,沖和淡遠。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continue reading

195集单集

所有剧集

×
 
Loading …

欢迎使用Player FM

Player FM正在网上搜索高质量的播客,以便您现在享受。它是最好的播客应用程序,适用于安卓、iPhone和网络。注册以跨设备同步订阅。

 

快速参考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