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work

内容由Alex Li提供。所有播客内容(包括剧集、图形和播客描述)均由 Alex Li 或其播客平台合作伙伴直接上传和提供。如果您认为有人在未经您许可的情况下使用您的受版权保护的作品,您可以按照此处概述的流程进行操作https://zh.player.fm/legal
Player FM -播客应用
使用Player FM应用程序离线!

任性Solo:我不再在乎“我是谁”|别任性

36:21
 
分享
 

Manage episode 305472280 series 2838726
内容由Alex Li提供。所有播客内容(包括剧集、图形和播客描述)均由 Alex Li 或其播客平台合作伙伴直接上传和提供。如果您认为有人在未经您许可的情况下使用您的受版权保护的作品,您可以按照此处概述的流程进行操作https://zh.player.fm/legal

这是别任性的第一百期。欢迎收听!

本期主播:Alexwood(@哎伍德,目前做媒体的性与性别研究者)


任性solo回来了。这是我在2020年开的一档分栏目,用来做粉丝答疑和自己发牢骚。2021年发生一些变化,任性的别任性也终于做到100期,很值得纪念一下!所以今天我solo,想讲讲这几个月的一点思考,关于“自我”。

在分享的最后,还是保持“任性solo”传统,加入了一个最近刚好收到的粉丝问题。想加入别任性粉丝群,加beadodo,回答验证问题:你印象最深的别任性是哪期节目(这期除外)?目前只加验证问题对上的朋友,谢谢配合。


节目时间点:

01:24 近况

01:50 刚回国的时候,我个人介绍中的头衔非常苍白,只有“编辑”,后来这些头衔越来越长,但自己心中的定位却越来越简单:一个目前主要靠说话为生的人

04:55 一个令人不知所措的问题:“你是谁?”

06:20 “自我”到底是什么呢?从哪来的?

对普通人来说,“自我”仿佛就是一切的中心,至少是自己生命的主体,人生的主角,生命的作者;“自我”是我们一切意识的起点,一切创造的源头。曾经有哲学家(Karl Popper)和神经科学家(John Eccles)也这么觉得,还说“自我”独立于大脑,存在于脑外的一个区域,能够控制大脑,或者与之互动。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我在思考”这件事本身就证明我的存在。

但现代科学关于“自我”的研究越来越多的指向佛教的“无我”,可能“自我”并不真的存在,一个处在我们意识中心的注视者,决策者,可能并不存在。

先从最生理的角度想想看,我们浑身的细胞每七到十年就全部更迭一次,那我们其实还是同一个人吗?你可能会说可是我们的意识还是同一个,你的记忆衰退了,以前的事情都忘光了,甚至家人都不记得了,你还是同一个人吗?

这就是“自我”认同的最大问题,哲学家早就指出,为什么我们在生命历程中,经验和体验在不停改变,身体在改变,全部的分子都在改变,但我们还是永远认为,我是我,一个恒定的,连贯的,持续的我呢?这种对一个统一的“自我”的意识是怎么来的呢?我们为什么这么觉得?大脑的运行和功能是怎么让我们发展并持有一个连贯持续的“自我”的?

08:40 关于“自我”的一些理论:康德、萨特、福柯,再到现代的学者如Susan Blackmore,以及THE HARD PROBLEM.

对“自我”的理解的变化:从人类自带的本质,到某种神性或者神迹的表现,到现代性的全然自由自主的“自我”,再到更后现代性的理解,如“自我”完全是我们的创造,没有本真性。

【提及纪录片《Closer to Truth》】

但是说“自我是个幻象”这听起来似乎有点太虚无了,那么我们也可以换个角度理解,另外一位研究“自我”的现代哲学家Daniel Dennett把自我比做一个物体的重心——众所周知,重心这个概念,其实是抽象的,并不是一个具体的存在,比如并没有一个物理身上带着一个点,“我就是重心”,但我们把它当作真实的。所以对于人类知觉体验,我们也是一样处理,我们给自己的知觉体验定了一个叙事的重心点,那就是自我。

但问题还是存在。我们是我们的意识,我们的意识是大脑,大脑是一堆神经元,所以我们的自我等于一堆神经元吗?

15:50 认识到“自我”的“虚无”,会让我们更加虚无吗?

那么如果我们并没有一个恒定的不变的意识中心,一个占有身体的意识体,或者说没有所谓主体和客体,没有一个主语“自我”在观察内部意识,而是说主体就是客体,我们的“自我”就是自我意识,那么理解“自我”还有任何意义吗?我们追求对“自我”的理解,还有任何实践或者形而上的价值吗?

答案是有的。

恰恰因为“自我”不是一个固有的,稳定的存在,所以我们才能够以充盈人类生存体验的目的,或者扩充道德可能性的目的,改写它,重新组织它。

那我们在做出选择的时候,应该依据什么呢?真实的“自我”、“本心”是幻象的话,哪还有所谓原真性的、忠于自己的选择呢?

其实我们可以借鉴福柯说的,把你的人生看作一种a work of art,一种创造实践,你的决定就是你的创造。你的真实“自我”能够体现的地方,恰恰是这些决定,这些看似主观的、充满语境的、别人难以复刻的决定。这种选择基于你在做决定的那一刻刚好最在乎什么,觉得什么最有价值,所以这些就是你最激进的自我创作,也是对自我的创作。

这也会解放我们很多对选择的恐惧,很多时候我们恐惧做出选择,一是因为怕选错,二是因为我们在看的永远是别人选了什么。简单的说,就是内卷。我们担心自己相对于别人,自己的选择不是最优的,最有竞争力的。其实如果换个框架,哪有什么错的选择?如果你将自己的选择看作自己的创造,是你形成自我的形塑,那么别人选什么,其实没有太大参考价值。

而且,“自我”的不稳定性意味着我们可以像艺术家一样改变自己的创作,推翻之前的自己。这种自我不停的塑造才是“自我”的存在。

19:50 如何看待“我是谁”这个问题:

并不是说这个问题本身没有意义,它应该被问及,永远需要被问及,但是我们不一定需要回答。

有时候一个问题比答案重要,这可能就是这样一个问题。

我还认为,这个问题其实最难答的时候就是二十多岁。

二十多岁挺惨的,明明这时候是对“我是谁”这个问题最焦虑的时期,因为过去的积累还不够,未来又还不确定怎么走,无论是过去的选择还是未来的选择,都很难形成一个“我是谁“的理想叙事或材料。但人们却期待我们二十多岁已经对“我是谁”有了答案。

在这种焦虑的裹挟下,难道我们不会更容易做出“错误”的选择吗?

22:50 关于Alexwood那一串长得有点滑稽的头衔:

我还是无法说出“我是谁”,因为只有此刻怎么选择,下一刻怎么选择,才在塑造我是谁。

“我是谁”的答案,永远在我下一刻的选择中。

24:10 我对于“粉丝答疑”的态度

24:50 答疑

Q:“作为自由职业/待业者,这段时间什么样的心态?如何保持进步的状态和高度的自省(脱离了固定的工作模式的设定下,如何更好的驱动自己和自己自洽的?

A:自由职业不是等待期或过渡期,而是更有积极自我驱动的创作期;

驱动来自对内容创作的渴望,和可能性的好奇;

经济压力如何看待;

我们需要自己的时间去滋养学习的热情和能力;

【提及别任性46期:抗拒工作的我们,除了躺平还有其他出路吗?

关于自我学习习惯;

对于打工人,需要培养能满足自我实现需求的“个人项目”;

最后,郑重感谢大家对别任性和我至今的支持。期待下个一百期。下期见!


音频剪辑:Alexwood

Shownotes:Alexwood

Tracklist:

Tom Rosenthal; Jonathan Willoughby - I Won't Lose My Way

(Courtesy of Audio Network)


别任性,从性别角度看一切

Get bonus content on Patreon


Hosted on Acast. See acast.com/privacy for more information.

  continue reading

150集单集

Artwork
icon分享
 
Manage episode 305472280 series 2838726
内容由Alex Li提供。所有播客内容(包括剧集、图形和播客描述)均由 Alex Li 或其播客平台合作伙伴直接上传和提供。如果您认为有人在未经您许可的情况下使用您的受版权保护的作品,您可以按照此处概述的流程进行操作https://zh.player.fm/legal

这是别任性的第一百期。欢迎收听!

本期主播:Alexwood(@哎伍德,目前做媒体的性与性别研究者)


任性solo回来了。这是我在2020年开的一档分栏目,用来做粉丝答疑和自己发牢骚。2021年发生一些变化,任性的别任性也终于做到100期,很值得纪念一下!所以今天我solo,想讲讲这几个月的一点思考,关于“自我”。

在分享的最后,还是保持“任性solo”传统,加入了一个最近刚好收到的粉丝问题。想加入别任性粉丝群,加beadodo,回答验证问题:你印象最深的别任性是哪期节目(这期除外)?目前只加验证问题对上的朋友,谢谢配合。


节目时间点:

01:24 近况

01:50 刚回国的时候,我个人介绍中的头衔非常苍白,只有“编辑”,后来这些头衔越来越长,但自己心中的定位却越来越简单:一个目前主要靠说话为生的人

04:55 一个令人不知所措的问题:“你是谁?”

06:20 “自我”到底是什么呢?从哪来的?

对普通人来说,“自我”仿佛就是一切的中心,至少是自己生命的主体,人生的主角,生命的作者;“自我”是我们一切意识的起点,一切创造的源头。曾经有哲学家(Karl Popper)和神经科学家(John Eccles)也这么觉得,还说“自我”独立于大脑,存在于脑外的一个区域,能够控制大脑,或者与之互动。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我在思考”这件事本身就证明我的存在。

但现代科学关于“自我”的研究越来越多的指向佛教的“无我”,可能“自我”并不真的存在,一个处在我们意识中心的注视者,决策者,可能并不存在。

先从最生理的角度想想看,我们浑身的细胞每七到十年就全部更迭一次,那我们其实还是同一个人吗?你可能会说可是我们的意识还是同一个,你的记忆衰退了,以前的事情都忘光了,甚至家人都不记得了,你还是同一个人吗?

这就是“自我”认同的最大问题,哲学家早就指出,为什么我们在生命历程中,经验和体验在不停改变,身体在改变,全部的分子都在改变,但我们还是永远认为,我是我,一个恒定的,连贯的,持续的我呢?这种对一个统一的“自我”的意识是怎么来的呢?我们为什么这么觉得?大脑的运行和功能是怎么让我们发展并持有一个连贯持续的“自我”的?

08:40 关于“自我”的一些理论:康德、萨特、福柯,再到现代的学者如Susan Blackmore,以及THE HARD PROBLEM.

对“自我”的理解的变化:从人类自带的本质,到某种神性或者神迹的表现,到现代性的全然自由自主的“自我”,再到更后现代性的理解,如“自我”完全是我们的创造,没有本真性。

【提及纪录片《Closer to Truth》】

但是说“自我是个幻象”这听起来似乎有点太虚无了,那么我们也可以换个角度理解,另外一位研究“自我”的现代哲学家Daniel Dennett把自我比做一个物体的重心——众所周知,重心这个概念,其实是抽象的,并不是一个具体的存在,比如并没有一个物理身上带着一个点,“我就是重心”,但我们把它当作真实的。所以对于人类知觉体验,我们也是一样处理,我们给自己的知觉体验定了一个叙事的重心点,那就是自我。

但问题还是存在。我们是我们的意识,我们的意识是大脑,大脑是一堆神经元,所以我们的自我等于一堆神经元吗?

15:50 认识到“自我”的“虚无”,会让我们更加虚无吗?

那么如果我们并没有一个恒定的不变的意识中心,一个占有身体的意识体,或者说没有所谓主体和客体,没有一个主语“自我”在观察内部意识,而是说主体就是客体,我们的“自我”就是自我意识,那么理解“自我”还有任何意义吗?我们追求对“自我”的理解,还有任何实践或者形而上的价值吗?

答案是有的。

恰恰因为“自我”不是一个固有的,稳定的存在,所以我们才能够以充盈人类生存体验的目的,或者扩充道德可能性的目的,改写它,重新组织它。

那我们在做出选择的时候,应该依据什么呢?真实的“自我”、“本心”是幻象的话,哪还有所谓原真性的、忠于自己的选择呢?

其实我们可以借鉴福柯说的,把你的人生看作一种a work of art,一种创造实践,你的决定就是你的创造。你的真实“自我”能够体现的地方,恰恰是这些决定,这些看似主观的、充满语境的、别人难以复刻的决定。这种选择基于你在做决定的那一刻刚好最在乎什么,觉得什么最有价值,所以这些就是你最激进的自我创作,也是对自我的创作。

这也会解放我们很多对选择的恐惧,很多时候我们恐惧做出选择,一是因为怕选错,二是因为我们在看的永远是别人选了什么。简单的说,就是内卷。我们担心自己相对于别人,自己的选择不是最优的,最有竞争力的。其实如果换个框架,哪有什么错的选择?如果你将自己的选择看作自己的创造,是你形成自我的形塑,那么别人选什么,其实没有太大参考价值。

而且,“自我”的不稳定性意味着我们可以像艺术家一样改变自己的创作,推翻之前的自己。这种自我不停的塑造才是“自我”的存在。

19:50 如何看待“我是谁”这个问题:

并不是说这个问题本身没有意义,它应该被问及,永远需要被问及,但是我们不一定需要回答。

有时候一个问题比答案重要,这可能就是这样一个问题。

我还认为,这个问题其实最难答的时候就是二十多岁。

二十多岁挺惨的,明明这时候是对“我是谁”这个问题最焦虑的时期,因为过去的积累还不够,未来又还不确定怎么走,无论是过去的选择还是未来的选择,都很难形成一个“我是谁“的理想叙事或材料。但人们却期待我们二十多岁已经对“我是谁”有了答案。

在这种焦虑的裹挟下,难道我们不会更容易做出“错误”的选择吗?

22:50 关于Alexwood那一串长得有点滑稽的头衔:

我还是无法说出“我是谁”,因为只有此刻怎么选择,下一刻怎么选择,才在塑造我是谁。

“我是谁”的答案,永远在我下一刻的选择中。

24:10 我对于“粉丝答疑”的态度

24:50 答疑

Q:“作为自由职业/待业者,这段时间什么样的心态?如何保持进步的状态和高度的自省(脱离了固定的工作模式的设定下,如何更好的驱动自己和自己自洽的?

A:自由职业不是等待期或过渡期,而是更有积极自我驱动的创作期;

驱动来自对内容创作的渴望,和可能性的好奇;

经济压力如何看待;

我们需要自己的时间去滋养学习的热情和能力;

【提及别任性46期:抗拒工作的我们,除了躺平还有其他出路吗?

关于自我学习习惯;

对于打工人,需要培养能满足自我实现需求的“个人项目”;

最后,郑重感谢大家对别任性和我至今的支持。期待下个一百期。下期见!


音频剪辑:Alexwood

Shownotes:Alexwood

Tracklist:

Tom Rosenthal; Jonathan Willoughby - I Won't Lose My Way

(Courtesy of Audio Network)


别任性,从性别角度看一切

Get bonus content on Patreon


Hosted on Acast. See acast.com/privacy for more information.

  continue reading

150集单集

所有剧集

×
 
Loading …

欢迎使用Player FM

Player FM正在网上搜索高质量的播客,以便您现在享受。它是最好的播客应用程序,适用于安卓、iPhone和网络。注册以跨设备同步订阅。

 

快速参考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