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work

内容由Yifan Zhang提供。所有播客内容(包括剧集、图形和播客描述)均由 Yifan Zhang 或其播客平台合作伙伴直接上传和提供。如果您认为有人在未经您许可的情况下使用您的受版权保护的作品,您可以按照此处概述的流程进行操作https://zh.player.fm/legal
Player FM -播客应用
使用Player FM应用程序离线!

英国怪咖鼻祖:威廉·布莱克

1:13:10
 
分享
 

Manage episode 257821025 series 2646177
内容由Yifan Zhang提供。所有播客内容(包括剧集、图形和播客描述)均由 Yifan Zhang 或其播客平台合作伙伴直接上传和提供。如果您认为有人在未经您许可的情况下使用您的受版权保护的作品,您可以按照此处概述的流程进行操作https://zh.player.fm/legal

这期节目为转载益康糯米作客播客「艺术有读」的一期节目,以下Shownotes来自于「艺术有读」

原标题:威廉·布莱克:画家、诗人和浪漫主义的怪咖

主播 · Sammi:Tabula Rasa Gallery 画廊联合创始人,总监 · 胡湖:姐夫拍,艺术比特app创始人

嘉宾

· 益康糯米(张一帆):文化土豆主播

文字编辑

· 婉莹

剪辑

· siyu

威廉·布莱克(1757-1827)

威廉·布莱克(William Blake),英国诗人、画家,浪漫主义文学代表人物之一。

布莱克出生于伦敦一个中产阶级的袜商家庭。他在七个孩子之中排行第三,从未受过正规教育,在家上母亲的“私塾”。布莱克一家人属于脱离英国教会的异议者(Dissenters),据说曾加入莫拉维教堂(Moravian Church)。所以圣经对于布莱克来说有极深的影响,是他往后人生中的灵感来源。

年幼的布莱克开始临摹爸爸送他的希腊古迹的画集,从那时起,他对拉斐尔、米开朗基罗、丢勒等人作品中的古典形式深深痴迷。随后父母给他报名了很多绘画课。1772年,15岁的布莱克成为伦敦著名的雕版师詹姆斯·巴塞尔(James Basire)的学徒,求学期间老师曾派他去伦敦内的哥特教堂临摹壁画和石碑。他曾花费大量的下午在伦敦威斯特敏斯特大教堂(Westminster Abbey)进行练习,七年后成为了出色的雕版师。

1779年,布莱克进入皇家艺术研究院(Royal Academy)学习美术,他很反对当时雷诺兹(Joshua Reynolds)提倡的“普遍真理”、“普遍美好”和“理想美”等概念,也不喜欢当时盛行的油画风格,还是倾心于他幼时的偶像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等人作品中的精确表达。

1782年,布莱克与凯瑟琳·鲍彻(Catherine Boucher)结婚。他的妻子凯瑟琳并不识字,在婚约上只能签下“X”。他不仅教会她认字和书写,还将她训练成一名雕版师,他后来的众多作品都有她的协助。同年,国家美术馆的创始人之一乔治·坎伯兰(George Cumberland)很欣赏布莱克的作品。不久以后,布莱克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诗集——《诗歌礼记》(Poetical Sketches)。1784年,在父亲过世后,布莱克开始与著名出版商约瑟夫·约翰逊(Joseph Johnson)合作。约翰逊家曾是当时英国许多优秀人物的聚集地,如科学家约瑟夫·普莱斯利(Joseph Priestley)、早期的女权主义者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Mary Wollstonecraft)和美国革命家托马斯·佩恩(Thomas Paine)等等。布莱克同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很快成为了好友,并应邀为其作品创作插图。

1788年,31岁的布莱克开始尝试凸版蚀刻(relief etching),这种制作方法也被称为“诗画本”(illuminated books)。他用钢笔或刷子蘸取耐酸液体将诗歌文本直接写到铜板上,同时配上设计或图画。然后用酸剂浸泡铜板,把未被耐酸液覆盖的部分腐蚀掉,使文字和设计图案凸起,涂上墨水就可以直接上滚筒。这种方法其实和正常的蚀刻工序相反,从前是将设计图样和酸剂接触,布莱克的方法可以在一块雕版上同时编辑文字和图像。1800年,他受邀在萨塞克斯的费尔珀姆里的一个乡村小屋为诗人William Hayley画插图,期间他完成了《弥尔顿》(Milton: a Poem)。1804年回到伦敦后开始创作《耶路撒冷》(Jerusalem)。1825年开始,布莱克陷入疾病的折磨,之后,他决意要在死去之前完成为但丁神曲(Dante’s Inferno)的插图工作,但是直到死去,他也未能完成这一浩大的工程。

Tate Britain的大型回顾展《威廉·布莱克》

目前威廉·布莱克大型回顾展正在Tate Britain美术馆展出,展期为2019年9月11日至2020年2月2日。展览呈现了近300件作品,其中部分作品极少对外展示过。其中一个展厅还原了布莱克于1809年在其弟弟位于伦敦Soho区的袜子店楼上策划的个展,当时展出了16件小尺幅作品,该展览表明了布莱克的雄心壮志,他想被当作一名艺术家,而不是一个性情古怪的雕版师和作家。

泰特美术馆2019年布莱克大展画册,封面作品为The Ancient of Days, 这件作品为蚀刻手工上色作品,有多个版本,被认为是布莱克最好的作品,据说是布莱克本人所见幻象之一。画中是布莱克自创的神话人物尤里森(Urizen),代表理性和准则,其手中所持的圆规也出现在《牛顿》一画中。

牛顿通过《光学》揭开光的秘密,让自称可以看到神灵及体验异象的布莱克感到冒犯,在布莱克所绘的《牛顿》中,牛顿赤身裸体坐在海底岩石上,用圆规在卷轴上测算,卷轴与牛顿的头脑连为一体,暗指科学家对世界的看法是基于自己的想象力,而不是他们周围的世界。显然这是对牛顿的曲解,通过这种方式,布莱克表达了对启蒙运动的抵制。

红龙系列源自布莱克为圣经所作的一系列水彩作品,因画面的神秘感和宗教意味常常被影视作品或海报所使用。

在电影《沉默的羔羊》续集《红龙》中,主角杀死了两个亲人,原因只为获得布莱克这件作品中红龙的神力。

《跳蚤的幽灵》这幅画被《纽约时报》描述为布莱克“相当奇怪,当然也是最哥特式的作品”。

  • 参考书目

WIlliam Blake Now:Why He Matters more than ever.

作者: John Higgs

出版商:Orion, 2019

页数:96p

William Blake

作者: Martin Myrone

出版商: Tate Publishing Sept 2019

页数: 224p

William Blake: the poems

作者: Nicholas Marsh

出版商: Basingstoke 2012.

版本: 2nd edition

页数: 296p

诗集《天真与经验之歌》(Songs of Innocence and Experience)

翻译:杨苡

出版商:译林出版社

页数:155p.

《天真与经验之歌》(Songs of Innocence and Experience)是一本版画诗集,也是布莱克最著名的诗集之一。他在这组诗集中探究“人类灵魂的两种矛盾状态”,“天真”和“经验”是经过对约翰·弥尔顿的乐土和堕落状态的反思之后给出的定义。布莱克的分类是一种和浪漫主义运动的年代观相应的观念:童年是一种被保护的天真,而非原罪,但无法避免和堕落的花花世界的接触。这个世界时不时地侵犯童年,每一次的侵犯,譬如惊吓和禁止、社会和政治腐败、教会、国家和统治阶级的控制,都减少了童年的天真。这种比较在诗歌中以反复出现的象征物表现出来。

《天真之歌》的内容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一是对心灵的纯洁境界的歌颂;二是对现实世界的温和批评,比如在《扫烟囱的孩子》和《小黑孩儿》两篇中,布莱克敏锐的感到了伴随着工业革命(布莱克称之为黑色的撒旦磨坊)而来的贫困和资源枯竭;三是对仁爱的上帝的向往。

1.圣保罗大教堂穹顶投影

为纪念威廉·布莱克的262年诞辰,泰特美术馆协同圣保罗大教堂(St. Paul’s Cathedral)在2019年11月28日至12月1日期间将艺术家的晚期作品《永恒之神》(Ancient of Days)投射在教堂的穹顶上。Tate Britain的资深策展人马丁·迈伦(Martin Myrone)曾说:“布莱克一直想作为一名艺术家被认可,他曾做过大型壁画提案,但从未实现过。他留存至今的所有作品都非常小,许多作品仅有几英尺高。他一直想做的就是在教堂和宫殿中创作大型绘画作品和祭坛画,这次终于梦想成真了。”

2.本期嘉宾朗读诗歌 “羔羊”(The Lamb)原文

The Lamb

Little Lamb who made thee

Dost thou know who made thee

Gave thee life & bid thee feed.

By the stream & o'er the mead;

Gave thee clothing of delight,

Softest clothing wooly bright;

Gave thee such a tender voice,

Making all the vales rejoice!

Little Lamb who made thee

Dost thou know who made thee

3.“一沙一世界”(To see a World in a Grain of Sand)诗歌原文

4.荷马

荷马(Ὅμηρος,约前9世纪-前8世纪),相传为古希腊的吟游诗人,生于小亚细亚,失明,创作了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两者统称《荷马史诗》。目前没有确切证据证明荷马的存在,所以也有人认为他是传说中被构造出来的人物。而关于《荷马史诗》,大多数学者认为是当时经过几个世纪口头流传的诗作的结晶。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8D%B7%E9%A9%AC
  • 5.约翰·弥尔顿(John Milton)
  • 约翰·弥尔顿(1608年12月9日-1674年11月8日),英国诗人,思想家。英格兰共和国时期曾出任公务员。因其史诗《失乐园》和反对书报审查制的《论出版自由》而闻名于后世。
  • https://en.wikipedia.org/wiki/John_Milton
  • 6.让-雅克·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
  • 让-雅克·卢梭(1712年6月28日-1778年7月2日)是启蒙时代的法国与日内瓦哲学家、政治理论家和作曲家,出身于当时还是独立国家的日内瓦。
  • 卢梭的小说作品《爱弥儿》(Émile)是一篇关于全人公民教育的哲学论文,其言情小说《新爱洛伊斯》对前浪漫主义(pre-romanticism)[2]及浪漫主义时期的小说发展十分重要[3]。卢梭的的自传体作品《忏悔录》是现代自传的开端,而其文章《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也说明了十八世纪的一个“感性时代”(Age of Sensibility)运动,其特征是更加注重主体性及自我反省,对现代写作也有所影响。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AE%A9-%E9%9B%85%E5%85%8B%C2%B7%E5%8D%A2%E6%A2%AD
  • 7.威廉·华兹华斯(William Wordsworth)
  • 威廉·华兹华斯(1770年4月7日-1850年4月23日),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与雪莱、拜伦齐名,也是湖畔诗人的代表。其代表作有与塞缪尔·泰勒·柯勒律治合著的《抒情歌谣集》(Lyrical Ballads)、长诗《序曲》(Prelude)、《漫游》(Excursion)。曾当上桂冠诗人,湖畔诗人之一,文艺复兴以来最重要的英语诗人之一。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A8%81%E5%BB%89%C2%B7%E5%8D%8E%E5%85%B9%E5%8D%8E%E6%96%AF
  • 8.塞缪尔·泰勒·柯勒律治(Samuel Taylor Coleridge)
  • 塞缪尔·泰勒·柯勒律治(1772年10月21日-1834年7月25日),英国诗人、文评家,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以〈古舟子咏〉(亦可称作〈古舟子之歌〉)(The Rime of the Ancient Mariner)一诗名家,其文评集《文学传记》(Biographia Literaria)以博大精深见称,书中对想像(imagination)与幻想(fancy)的区别尤其著名。一生作诗不缀,但中年时自称弃诗从哲,精研以康德、谢林为首的德国唯心论。他的“鸦片瘾”、他的个人魅力、他与华兹华斯的微妙关系,使他成为西方文学史上最令人注目的作家之一。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A1%9E%E7%BC%AA%E5%B0%94%C2%B7%E6%B3%B0%E5%8B%92%C2%B7%E6%9F%AF%E5%8B%92%E5%BE%8B%E6%B2%BB
  • 9.约翰·济慈
  • 约翰·济慈(1795年10月31日-1821年2月23日)出生于18世纪末年的伦敦,他是杰出的英诗作家之一,也是浪漫派的主要成员。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BA%A6%E7%BF%B0%C2%B7%E6%B5%8E%E6%85%88
  • 10.乔治·戈登·拜伦George Gordon Byron
  • 乔治·戈登·拜伦,第六代拜伦男爵(1788年1月22日-1824年4月19日),中文又译“摆伦”,出生于英格兰伦敦,逝世于希腊,英国诗人、革命家,独领风骚的浪漫主义文学泰斗。世袭男爵,人称“拜伦勋爵”(Lord Byron)。
  • https://en.wikipedia.org/wiki/Lord_Byron
  • 11.叶芝(William Butler Yeats)
  • 叶芝(1865年6月13日-1939年1月28日),亦译“叶慈”、“耶茨”,爱尔兰诗人、剧作家,神秘主义者。叶芝是爱尔兰凯尔特复兴运动的领袖,也是艾比剧院的创建者之一。
  • 叶芝早年的创作仍然具有浪漫主义的华丽风格,善于营造梦幻般的氛围,例如他在1893年出版的散文集《凯尔特的薄暮》便属于这种风格。然而进入不惑之年后,在现代主义诗人伊兹拉·庞德等人的影响下,尤其是在其本人参与爱尔兰民族主义政治运动的切身经验的影响下,叶芝的创作风格发生了比较激烈的变化,更加趋近现代主义了。
  • https://en.wikipedia.org/wiki/W._B._Yeats
  • 12.托马斯·斯特恩斯·艾略特(Thomas Stearns Eliot)
  • 托马斯·斯特恩斯·艾略特(1888年9月26日-1965年1月4日),美国英国诗人、评论家、剧作家,其作品对二十世纪乃至今日的文学史上影响极为深远。1948年,60岁的艾略特被授予了诺贝尔文学奖。
  • https://en.wikipedia.org/wiki/T._S._Eliot
  • 13.一些受到威廉·布莱克影响的作家和音乐人
  • 艾伦·金斯伯格(Allen Ginsberg )是布莱克的忠实信徒。他曾在读布莱克的诗歌《噢,向日葵》(Ah Sunflower)、《病态玫瑰》(The Sick Rose)和《走失的小女孩》(Little Girl Lost)时产生了幻觉,冥冥之中他仿佛听到布莱克的声音在读着这些短诗。他将这段体验成为“黑色启示” ,令他对宇宙有了新的认识,对他后来的创作来说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他坚信他看到了世间万物的内在联结。
  • 帕蒂·史密斯(Patti Smith)的歌曲《我的布莱克岁月》My Blakean Year)是致敬布莱克的,也曾在2011年的一场慈善音乐会中演唱布莱克的诗歌《老虎》(The Tyger)。
  • https://youtu.be/QSLjYScyaBo
  • 美国摇滚乐队大门(The Doors)的乐队名来自布莱克的 《天堂与地狱的结合》(The Marriage of Heaven and Hell)。原文为“如果感官之门能完全被洗净,一切事物将以原本的样貌呈现,不受任何限制,因为人们大多自我封闭,从他们洞穴的缝隙来看事情。”(If the doors of perception were cleansed everything would appear to man as it is, infinite. For man has closed himself up, till he sees all things thru chinks of his cavern.)
  • 收听渠道
  • 我们的网站主页是 http://artispoison.com/,你可以在网站上直接在线收听,并找到所有过往的节目。
  • 苹果手机自带的播客app中搜索“艺术有读”订阅我们的节目。
  • 喜玛拉雅fm上搜索“艺术有读”订阅。
  • 网易云音乐上电台板块搜索、收听并订阅“艺术有读”。
  • 荔枝fm上声音板块搜索搜索、收听并订阅“艺术有读”。
  • 也可以在spotify流媒体平台收听到我们的节目。
  • 留言互动
  • 官方微博:@艺术有读
  • 主播胡湖微博:@ArtJeff
  • 主播Sammi微博:@Sammi嫄
  • 嘉宾张一帆微博:@益康糯米
  • 官方邮件:yishuyoudu@gmail.com
  • 最后致谢艺术家@anusman 为艺术有读节目设计绘制的节目LOGO


Hosted on Acast. See acast.com/privacy for more information.

  continue reading

263集单集

Artwork
icon分享
 
Manage episode 257821025 series 2646177
内容由Yifan Zhang提供。所有播客内容(包括剧集、图形和播客描述)均由 Yifan Zhang 或其播客平台合作伙伴直接上传和提供。如果您认为有人在未经您许可的情况下使用您的受版权保护的作品,您可以按照此处概述的流程进行操作https://zh.player.fm/legal

这期节目为转载益康糯米作客播客「艺术有读」的一期节目,以下Shownotes来自于「艺术有读」

原标题:威廉·布莱克:画家、诗人和浪漫主义的怪咖

主播 · Sammi:Tabula Rasa Gallery 画廊联合创始人,总监 · 胡湖:姐夫拍,艺术比特app创始人

嘉宾

· 益康糯米(张一帆):文化土豆主播

文字编辑

· 婉莹

剪辑

· siyu

威廉·布莱克(1757-1827)

威廉·布莱克(William Blake),英国诗人、画家,浪漫主义文学代表人物之一。

布莱克出生于伦敦一个中产阶级的袜商家庭。他在七个孩子之中排行第三,从未受过正规教育,在家上母亲的“私塾”。布莱克一家人属于脱离英国教会的异议者(Dissenters),据说曾加入莫拉维教堂(Moravian Church)。所以圣经对于布莱克来说有极深的影响,是他往后人生中的灵感来源。

年幼的布莱克开始临摹爸爸送他的希腊古迹的画集,从那时起,他对拉斐尔、米开朗基罗、丢勒等人作品中的古典形式深深痴迷。随后父母给他报名了很多绘画课。1772年,15岁的布莱克成为伦敦著名的雕版师詹姆斯·巴塞尔(James Basire)的学徒,求学期间老师曾派他去伦敦内的哥特教堂临摹壁画和石碑。他曾花费大量的下午在伦敦威斯特敏斯特大教堂(Westminster Abbey)进行练习,七年后成为了出色的雕版师。

1779年,布莱克进入皇家艺术研究院(Royal Academy)学习美术,他很反对当时雷诺兹(Joshua Reynolds)提倡的“普遍真理”、“普遍美好”和“理想美”等概念,也不喜欢当时盛行的油画风格,还是倾心于他幼时的偶像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等人作品中的精确表达。

1782年,布莱克与凯瑟琳·鲍彻(Catherine Boucher)结婚。他的妻子凯瑟琳并不识字,在婚约上只能签下“X”。他不仅教会她认字和书写,还将她训练成一名雕版师,他后来的众多作品都有她的协助。同年,国家美术馆的创始人之一乔治·坎伯兰(George Cumberland)很欣赏布莱克的作品。不久以后,布莱克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诗集——《诗歌礼记》(Poetical Sketches)。1784年,在父亲过世后,布莱克开始与著名出版商约瑟夫·约翰逊(Joseph Johnson)合作。约翰逊家曾是当时英国许多优秀人物的聚集地,如科学家约瑟夫·普莱斯利(Joseph Priestley)、早期的女权主义者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Mary Wollstonecraft)和美国革命家托马斯·佩恩(Thomas Paine)等等。布莱克同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很快成为了好友,并应邀为其作品创作插图。

1788年,31岁的布莱克开始尝试凸版蚀刻(relief etching),这种制作方法也被称为“诗画本”(illuminated books)。他用钢笔或刷子蘸取耐酸液体将诗歌文本直接写到铜板上,同时配上设计或图画。然后用酸剂浸泡铜板,把未被耐酸液覆盖的部分腐蚀掉,使文字和设计图案凸起,涂上墨水就可以直接上滚筒。这种方法其实和正常的蚀刻工序相反,从前是将设计图样和酸剂接触,布莱克的方法可以在一块雕版上同时编辑文字和图像。1800年,他受邀在萨塞克斯的费尔珀姆里的一个乡村小屋为诗人William Hayley画插图,期间他完成了《弥尔顿》(Milton: a Poem)。1804年回到伦敦后开始创作《耶路撒冷》(Jerusalem)。1825年开始,布莱克陷入疾病的折磨,之后,他决意要在死去之前完成为但丁神曲(Dante’s Inferno)的插图工作,但是直到死去,他也未能完成这一浩大的工程。

Tate Britain的大型回顾展《威廉·布莱克》

目前威廉·布莱克大型回顾展正在Tate Britain美术馆展出,展期为2019年9月11日至2020年2月2日。展览呈现了近300件作品,其中部分作品极少对外展示过。其中一个展厅还原了布莱克于1809年在其弟弟位于伦敦Soho区的袜子店楼上策划的个展,当时展出了16件小尺幅作品,该展览表明了布莱克的雄心壮志,他想被当作一名艺术家,而不是一个性情古怪的雕版师和作家。

泰特美术馆2019年布莱克大展画册,封面作品为The Ancient of Days, 这件作品为蚀刻手工上色作品,有多个版本,被认为是布莱克最好的作品,据说是布莱克本人所见幻象之一。画中是布莱克自创的神话人物尤里森(Urizen),代表理性和准则,其手中所持的圆规也出现在《牛顿》一画中。

牛顿通过《光学》揭开光的秘密,让自称可以看到神灵及体验异象的布莱克感到冒犯,在布莱克所绘的《牛顿》中,牛顿赤身裸体坐在海底岩石上,用圆规在卷轴上测算,卷轴与牛顿的头脑连为一体,暗指科学家对世界的看法是基于自己的想象力,而不是他们周围的世界。显然这是对牛顿的曲解,通过这种方式,布莱克表达了对启蒙运动的抵制。

红龙系列源自布莱克为圣经所作的一系列水彩作品,因画面的神秘感和宗教意味常常被影视作品或海报所使用。

在电影《沉默的羔羊》续集《红龙》中,主角杀死了两个亲人,原因只为获得布莱克这件作品中红龙的神力。

《跳蚤的幽灵》这幅画被《纽约时报》描述为布莱克“相当奇怪,当然也是最哥特式的作品”。

  • 参考书目

WIlliam Blake Now:Why He Matters more than ever.

作者: John Higgs

出版商:Orion, 2019

页数:96p

William Blake

作者: Martin Myrone

出版商: Tate Publishing Sept 2019

页数: 224p

William Blake: the poems

作者: Nicholas Marsh

出版商: Basingstoke 2012.

版本: 2nd edition

页数: 296p

诗集《天真与经验之歌》(Songs of Innocence and Experience)

翻译:杨苡

出版商:译林出版社

页数:155p.

《天真与经验之歌》(Songs of Innocence and Experience)是一本版画诗集,也是布莱克最著名的诗集之一。他在这组诗集中探究“人类灵魂的两种矛盾状态”,“天真”和“经验”是经过对约翰·弥尔顿的乐土和堕落状态的反思之后给出的定义。布莱克的分类是一种和浪漫主义运动的年代观相应的观念:童年是一种被保护的天真,而非原罪,但无法避免和堕落的花花世界的接触。这个世界时不时地侵犯童年,每一次的侵犯,譬如惊吓和禁止、社会和政治腐败、教会、国家和统治阶级的控制,都减少了童年的天真。这种比较在诗歌中以反复出现的象征物表现出来。

《天真之歌》的内容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一是对心灵的纯洁境界的歌颂;二是对现实世界的温和批评,比如在《扫烟囱的孩子》和《小黑孩儿》两篇中,布莱克敏锐的感到了伴随着工业革命(布莱克称之为黑色的撒旦磨坊)而来的贫困和资源枯竭;三是对仁爱的上帝的向往。

1.圣保罗大教堂穹顶投影

为纪念威廉·布莱克的262年诞辰,泰特美术馆协同圣保罗大教堂(St. Paul’s Cathedral)在2019年11月28日至12月1日期间将艺术家的晚期作品《永恒之神》(Ancient of Days)投射在教堂的穹顶上。Tate Britain的资深策展人马丁·迈伦(Martin Myrone)曾说:“布莱克一直想作为一名艺术家被认可,他曾做过大型壁画提案,但从未实现过。他留存至今的所有作品都非常小,许多作品仅有几英尺高。他一直想做的就是在教堂和宫殿中创作大型绘画作品和祭坛画,这次终于梦想成真了。”

2.本期嘉宾朗读诗歌 “羔羊”(The Lamb)原文

The Lamb

Little Lamb who made thee

Dost thou know who made thee

Gave thee life & bid thee feed.

By the stream & o'er the mead;

Gave thee clothing of delight,

Softest clothing wooly bright;

Gave thee such a tender voice,

Making all the vales rejoice!

Little Lamb who made thee

Dost thou know who made thee

3.“一沙一世界”(To see a World in a Grain of Sand)诗歌原文

4.荷马

荷马(Ὅμηρος,约前9世纪-前8世纪),相传为古希腊的吟游诗人,生于小亚细亚,失明,创作了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两者统称《荷马史诗》。目前没有确切证据证明荷马的存在,所以也有人认为他是传说中被构造出来的人物。而关于《荷马史诗》,大多数学者认为是当时经过几个世纪口头流传的诗作的结晶。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8D%B7%E9%A9%AC
  • 5.约翰·弥尔顿(John Milton)
  • 约翰·弥尔顿(1608年12月9日-1674年11月8日),英国诗人,思想家。英格兰共和国时期曾出任公务员。因其史诗《失乐园》和反对书报审查制的《论出版自由》而闻名于后世。
  • https://en.wikipedia.org/wiki/John_Milton
  • 6.让-雅克·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
  • 让-雅克·卢梭(1712年6月28日-1778年7月2日)是启蒙时代的法国与日内瓦哲学家、政治理论家和作曲家,出身于当时还是独立国家的日内瓦。
  • 卢梭的小说作品《爱弥儿》(Émile)是一篇关于全人公民教育的哲学论文,其言情小说《新爱洛伊斯》对前浪漫主义(pre-romanticism)[2]及浪漫主义时期的小说发展十分重要[3]。卢梭的的自传体作品《忏悔录》是现代自传的开端,而其文章《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也说明了十八世纪的一个“感性时代”(Age of Sensibility)运动,其特征是更加注重主体性及自我反省,对现代写作也有所影响。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AE%A9-%E9%9B%85%E5%85%8B%C2%B7%E5%8D%A2%E6%A2%AD
  • 7.威廉·华兹华斯(William Wordsworth)
  • 威廉·华兹华斯(1770年4月7日-1850年4月23日),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与雪莱、拜伦齐名,也是湖畔诗人的代表。其代表作有与塞缪尔·泰勒·柯勒律治合著的《抒情歌谣集》(Lyrical Ballads)、长诗《序曲》(Prelude)、《漫游》(Excursion)。曾当上桂冠诗人,湖畔诗人之一,文艺复兴以来最重要的英语诗人之一。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A8%81%E5%BB%89%C2%B7%E5%8D%8E%E5%85%B9%E5%8D%8E%E6%96%AF
  • 8.塞缪尔·泰勒·柯勒律治(Samuel Taylor Coleridge)
  • 塞缪尔·泰勒·柯勒律治(1772年10月21日-1834年7月25日),英国诗人、文评家,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以〈古舟子咏〉(亦可称作〈古舟子之歌〉)(The Rime of the Ancient Mariner)一诗名家,其文评集《文学传记》(Biographia Literaria)以博大精深见称,书中对想像(imagination)与幻想(fancy)的区别尤其著名。一生作诗不缀,但中年时自称弃诗从哲,精研以康德、谢林为首的德国唯心论。他的“鸦片瘾”、他的个人魅力、他与华兹华斯的微妙关系,使他成为西方文学史上最令人注目的作家之一。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A1%9E%E7%BC%AA%E5%B0%94%C2%B7%E6%B3%B0%E5%8B%92%C2%B7%E6%9F%AF%E5%8B%92%E5%BE%8B%E6%B2%BB
  • 9.约翰·济慈
  • 约翰·济慈(1795年10月31日-1821年2月23日)出生于18世纪末年的伦敦,他是杰出的英诗作家之一,也是浪漫派的主要成员。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BA%A6%E7%BF%B0%C2%B7%E6%B5%8E%E6%85%88
  • 10.乔治·戈登·拜伦George Gordon Byron
  • 乔治·戈登·拜伦,第六代拜伦男爵(1788年1月22日-1824年4月19日),中文又译“摆伦”,出生于英格兰伦敦,逝世于希腊,英国诗人、革命家,独领风骚的浪漫主义文学泰斗。世袭男爵,人称“拜伦勋爵”(Lord Byron)。
  • https://en.wikipedia.org/wiki/Lord_Byron
  • 11.叶芝(William Butler Yeats)
  • 叶芝(1865年6月13日-1939年1月28日),亦译“叶慈”、“耶茨”,爱尔兰诗人、剧作家,神秘主义者。叶芝是爱尔兰凯尔特复兴运动的领袖,也是艾比剧院的创建者之一。
  • 叶芝早年的创作仍然具有浪漫主义的华丽风格,善于营造梦幻般的氛围,例如他在1893年出版的散文集《凯尔特的薄暮》便属于这种风格。然而进入不惑之年后,在现代主义诗人伊兹拉·庞德等人的影响下,尤其是在其本人参与爱尔兰民族主义政治运动的切身经验的影响下,叶芝的创作风格发生了比较激烈的变化,更加趋近现代主义了。
  • https://en.wikipedia.org/wiki/W._B._Yeats
  • 12.托马斯·斯特恩斯·艾略特(Thomas Stearns Eliot)
  • 托马斯·斯特恩斯·艾略特(1888年9月26日-1965年1月4日),美国英国诗人、评论家、剧作家,其作品对二十世纪乃至今日的文学史上影响极为深远。1948年,60岁的艾略特被授予了诺贝尔文学奖。
  • https://en.wikipedia.org/wiki/T._S._Eliot
  • 13.一些受到威廉·布莱克影响的作家和音乐人
  • 艾伦·金斯伯格(Allen Ginsberg )是布莱克的忠实信徒。他曾在读布莱克的诗歌《噢,向日葵》(Ah Sunflower)、《病态玫瑰》(The Sick Rose)和《走失的小女孩》(Little Girl Lost)时产生了幻觉,冥冥之中他仿佛听到布莱克的声音在读着这些短诗。他将这段体验成为“黑色启示” ,令他对宇宙有了新的认识,对他后来的创作来说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他坚信他看到了世间万物的内在联结。
  • 帕蒂·史密斯(Patti Smith)的歌曲《我的布莱克岁月》My Blakean Year)是致敬布莱克的,也曾在2011年的一场慈善音乐会中演唱布莱克的诗歌《老虎》(The Tyger)。
  • https://youtu.be/QSLjYScyaBo
  • 美国摇滚乐队大门(The Doors)的乐队名来自布莱克的 《天堂与地狱的结合》(The Marriage of Heaven and Hell)。原文为“如果感官之门能完全被洗净,一切事物将以原本的样貌呈现,不受任何限制,因为人们大多自我封闭,从他们洞穴的缝隙来看事情。”(If the doors of perception were cleansed everything would appear to man as it is, infinite. For man has closed himself up, till he sees all things thru chinks of his cavern.)
  • 收听渠道
  • 我们的网站主页是 http://artispoison.com/,你可以在网站上直接在线收听,并找到所有过往的节目。
  • 苹果手机自带的播客app中搜索“艺术有读”订阅我们的节目。
  • 喜玛拉雅fm上搜索“艺术有读”订阅。
  • 网易云音乐上电台板块搜索、收听并订阅“艺术有读”。
  • 荔枝fm上声音板块搜索搜索、收听并订阅“艺术有读”。
  • 也可以在spotify流媒体平台收听到我们的节目。
  • 留言互动
  • 官方微博:@艺术有读
  • 主播胡湖微博:@ArtJeff
  • 主播Sammi微博:@Sammi嫄
  • 嘉宾张一帆微博:@益康糯米
  • 官方邮件:yishuyoudu@gmail.com
  • 最后致谢艺术家@anusman 为艺术有读节目设计绘制的节目LOGO


Hosted on Acast. See acast.com/privacy for more information.

  continue reading

263集单集

所有剧集

×
 
Loading …

欢迎使用Player FM

Player FM正在网上搜索高质量的播客,以便您现在享受。它是最好的播客应用程序,适用于安卓、iPhone和网络。注册以跨设备同步订阅。

 

快速参考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