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書架 # 10 『 如何調整我們大腦的自動駕駛(重組潛意識)? 』
Manage episode 464431030 series 3634474
您好!九天的春節連續假期即將結束,不曉得您在假期中過得如何?春節期間有遇到塞車嗎?
輝達執行長黄仁勳最近說,因為AI的持續發展,自動駕駛技術已經成熟,將成為第一個達到一兆美元的機器人產業,讓人充滿想像,如果不久的將來可以很安全地使用自動駕駛的話,那開車就會變得很輕鬆了。
其實我們的大腦大部分都是用自動駕駛的方式運作,也就是在潛意識的層面運作,例如,我們不需要交代心臟每分鐘要跳幾下,也不用刻意的提醒自己要眨眼睛或是吞口水,也不用特別去想當我們在讀書或是準備考試的時候腳要怎麼擺,我們的大腦會根據我們過去的經驗,建造一個資料中心,當我們需要解決問題的時候,大腦會很快速地透過演算法,獲得答案,採取行動,這一切其實都是在我們的潛意識中運作的,如果不是透過潛意識在運作的話,每件事情都需要我們的大腦做判斷做決定,大腦將很快就會精疲力盡。
只有當我們在做一件新的事物的時候,例如當我們剛開始學開車,我們才會不斷地注意每個動作,不斷地注意後視鏡是否有看不到的盲點,但是當我們重複這些動作的次數足夠多的時候,我們幾乎就能夠在潛意識當中做執行每個步驟,這樣才能夠避免大腦因過勞而當機。
但是問題在於,我們過去的經驗未必都是正向、開朗、積極、樂觀,而且我們的潛意識傾向於停留在舒適圈裡面,我們的大腦會自動啟動防衛機制,來保護我們免受傷害,當我們面臨改變時,大腦會產生抗拒,讓我們停留在舒適區。如果我們一直選擇停留在舒適圈,長期下來會造成成長停滯、失去競爭力、錯失機會、不敢面對挑戰,做事情失去動力等嚴重的後果。
大家好,我是飛利浦,如果您也跟我一樣,想讓我們的大腦在啟動自動駕駛模式的的時候,也就是在潛意識運作的時候,帶領我們走上正確的道路,活出正向、開朗、積極、樂觀的人生,那我這一集Podcast當中可能可以提供給您一些不錯的方法喔
如果您喜歡我們的頻道,歡迎訂閱並分享給可能也有需要的朋友
台灣的經營之神王永慶先生出身寒門,西元1932年,16歲的王永慶從老家來到嘉義開了一家米店。 當時,小小的嘉義已有近三十家米店,競爭非常激烈。 在那個年代,王永慶先生就已經有現代Uber Eats「外送」的概念,他獨創了「送米上門」的服務。而且他不會直接將米倒入客戶的米缸,而是先將舊米倒出,仔細清洗米缸後,再將新米裝入。這種貼心的服務,不只贏得了客戶的信任,更建立了良好的口碑。後來從米店轉型到磚廠、木材業,塑膠業,並創設了在全球醫療機構中具有相當影響力的長庚醫院,王永慶先生對台灣的貢獻深植在許多人的心中。
而王永慶先生為什麼能夠重組自己的潛意識,表現出這種違反大腦工學的行動呢?讓我們繼續來從『神經的可塑性』這本好書當中,來探討一下,有什麼方法可以幫助我們重組我們的潛意識,讓我們大腦的自動駕駛,可以帶領我們走在更積極、更正向的人生道路上?
為了方便大家的學習操練與記憶,我們把這部分的閱讀心得,消化歸納成用四個由英文字母P開頭的短句,簡稱為4P原則: 1.放下手機,進行大掃除(Put down the phone.)、2. 操練視覺化的想像(Practice visualization)、3.在反應之前先喊暫停(Pause before reacting)、4.對不確定性預作準備(Plan for setbacks.)
1.放下手機,進行大掃除(Put down the phone.)
根據在美國所做的研究,每天使用社群媒體超過兩個小時的年輕人出現社會孤立感的可能性,是每天使用不到30分鐘的年輕人的兩倍大量使用社群媒體跟憂鬱、焦慮、孤獨、自殘甚至自殺念頭的增加密切相關。作者也提醒我們在使用社群媒體時,要取消追蹤那些會讓我們產生比較心態、或是助長一些負面的自我信念、觸發負面思想的帳號追蹤。
這本書當中有一個很特別的亮點,就是作者提醒,不要一起床就用手機。因為當我們從睡醒到完全清醒的這段過度期間,我們的大腦處於放鬆的狀態,處於這個狀態中的大腦,是充滿創造力的心靈狀態,我們應該要好好的善用早晨這個平靜安寧的特殊時刻。
如果我們一早看手機,會讓自己暴露在大量資訊和通知當中,讓我們的大腦進入警覺和受刺激的模式,如果將大腦能量視為腦力貨幣的話,那麼我們可能一早就在開始花用它,並且很有可能在一天接下來的時間出現腦力超載,不堪負荷的風險。
所以我們絕對要慎選所閱讀或接觸到的訊息和刺激,因為這些信息會對我們的顯意識及潛意識產生很大的影響。
2. 操練視覺化的想像(Practice visualization)
就是運用我們的想像力,在腦海中創造出清晰、生動的畫面,事先在腦海中想像所有可能會發生的情況,以及萬一發生意外狀況的時候要怎麼樣處理。這就像是在心靈的螢幕上播放一部電影,你可以控制其中的場景、人物、動作,甚至連聲音、氣味都能細細感受。
麥可·菲爾普斯(Michael Phelps)這位在泳池中如魚得水的「飛魚」,除了靠著自己的天賦和努力,他更是因為善用這種視覺化想像,在每場比賽之前仔細地在腦海中模擬整個比賽過程。從起跳、划水、到轉身的每一個瞬間,他都會鉅細靡遺地想像。這種預演,讓他對比賽更加熟悉,減少了比賽時的緊張感,也幫助他在奧運比賽共獲得了驚人的28面獎牌。
當他在訓練中遇到瓶頸時,菲爾普斯也會透過視覺化,想像自己克服了困難,成功了完成高難度的動作,用這種積極的暗示,來增強他的自信心,並激發他的潛能。
而在正式比賽時,菲爾普斯會專注於自己事先想像過的畫面,排除外界干擾,讓自己進入最佳的比賽狀態。
視覺化想像的科學原理是當我們進行視覺化想像時,大腦會激活與實際執行動作相同的腦區。這意味著,透過不斷的想像,我們的大腦會建立更強的神經連結,讓我們在實際執行時更加熟練。
視覺化想像是一種自我暗示的方式,當我們不斷地向自己暗示「我能做到」,就會增加成功的可能性。但是千萬要記住,視覺化想像需要以現實世界的體驗結合,也就是我們不能只是在心裡綵排某件事而不在現實的生活中去執行他,心裡的綵排和實際執行需要同時進行,才能發揮作用。
例如,當你想在早上上班前去跑步,你就必須在前一天晚上在心裡綵排你的動作,預先演練早上鬧鐘響的時候,不把鬧鐘按掉,你要想像自己聽到鬧鐘響了就起床,穿上運動服,戴上耳機,打開家門,出去跑步,而且到隔天早上你要去執行這些動作,否則綵排就白忙一場。
3.在反應之前先喊暫停(Pause before reacting)
我們要放慢對外來刺激的反應,當我們開始操練留意,這個來自外在的刺激和來自我們裡面的反應之間的空間就會變得越來越大,我們就會好像站在十字路口上觀察:我們究竟要選擇對人惱火而破口大罵,還是要選擇找出解決的方案,最好當然是要找出解決的方案,而不是把問題複雜化,避免因為情緒化而創造出新的更大的問題。
網球名將諾瓦克·喬科維奇(Novak Djokovic)以其卓越的技術和心理韌性聞名。他在場上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有效地運用精神力量,他過去在球場上是非常有名的傲慢、 粗魯無禮和脾氣暴躁,但喬科維奇後來卻產生了非常大的轉變,他公開說明他如何善用的精神力量來幫助他獲得更棒的比賽成績。其實大部分的專業教練們都相信所有頂尖運動員都具備從事特定運動項目的體力與能力。他們都練習相同的擊球。他們的 訓練量都是一樣的,而且都非常努力。但最優秀的人之所以比其他人更好,是因為他們善用精神力量來突破自己的界限。
當然,我們在遇到類似的狀況的時候,也可以利用前面第八集Podcast所介紹過的操練生理性的嘆息(physiological sigh) 來幫助自己騰出如何反應的空間。
4.對不確定性預作準備(Plan for setbacks.)
2008年,麥可·菲爾普斯,儘管護目鏡進水,讓他不得不閉著眼睛繼續比賽,而且還獲得200公尺的蝶泳比賽的冠軍。他在賽後接受採訪時解 說,他早就想像過比賽時可能會遇到的各種狀況, 所以能夠處變不驚,他閉著眼睛游了175公尺,不但贏得了金牌又打破了世界紀錄。 因為麥可已經為最糟的情況做好準備,包括他的護目鏡可能會脫落。 他知道這是可能的,他清楚知道在轉身返回之前他需要划幾次的水。所以他才能夠持續地保持冷靜,控制住自己的情緒,沒有亂了陣腳。
研究顯示,我們可以在挫折發生之前改變我們對它們的看法,用更正面的眼光看待挫折,把挫折當作是一種助力,一種激發我們更大潛力的催化劑,這將會有助於我們在遇到挫折時,能夠做出更棒的反應。
不知不覺又到了我們Podcast的尾聲了,不曉得您聽了今天的內容有沒有什麼樣的收穫呢?自己記得找時間操練一下這個4P守則喔!如果你喜歡我們的頻道,歡迎你訂閱並分享給可能也有需要的人。
祝您從開工上班的第一天開始,留意大腦的自動駕駛,並且優化自己的潛意識,祝您平安喜樂,再見囉!
62集单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