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 episodes
 
打從一九七八年三月五日首播以來,經製作人在不同階段的摸索,節目的定位很清晰,要求鏗鏘有聲,講真話,積極發掘跟觀眾有密切關係的題材,多年來,製作人緊貼社會步伐,無論在政治、房屋、醫療、民生、教育、環保以至海外,積極發掘大家關心的題材。 《鏗鏘集》是一個團隊,無論接受過批評或喝采,我們都不敢掉以輕心,每個星期,無論晴天雨天,緊守崗位,延續求真的精神。
  continue reading
 
Artwork

1
#Made-in-HongKong (廣東話節目)

SAMSON TONG 唐志浩 + GLORIA TSANG 曾欣欣

Unsubscribe
Unsubscribe
每月
 
每星期為大家搜羅 #Made-in-HongKong 香港初創企業及社會企業的訪談PODCAST節目,以輕鬆短打形式,為聽眾搵到最有趣最#Made-in-HongKong 的微企故事。 節目由社企吧! co-founder Samson Tong 以及著名作家及註冊營養師曾欣欣 Gloria Tsang 共同主持。節目會於 社企吧! 平台以及ApplePodcast, Spotify, KKbox, Google Podcast 同步播出!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continue reading
 
何韻詩Podcast。 新Co-host黃詠詩加盟菇武門Podcast,兩個茂利女歌手/演員同你講生活、講工作、講理想,喺笑聲中分享通往更好一個自己的各種小秘訣。| Denise Ho's Official podcast with co-host Wong Wing Sze. Sharing life tips, bringing you interviews with Hongkongers, inspiring you to pursue a better and more fulfilled life.
  continue reading
 
Loading …
show series
 
香港曾以玩具生產知名全球。背靠祖國生產支援,2022年,與轉口一併計算,香港仍是全球第八大玩具出口地。第 50 屆香港貿發局香港玩具展,一連四天的實體展覽共吸引來自 135 個國家和地區、逾 42,000 名買家到訪,而傳統香港廠商,角色從純生產者轉為負責品質控制和生產規劃為主;部分生產商更向環保及智能概念入手。近年大童玩具、藝術玩具興起,此類產品於全球化市場中能否站穩陣腳?政府又有什麼支援,如CEPA或各項配對基金等,扶助玩具業再發展?由Radio Television Hong Kong
  continue reading
 
2023年施政報告提出體育發展政策,其中提出運動普及化,鼓勵和協助民間組織舉辦不同的體育活動和賽事。新興運動是近年政府大力推動的其中一環。康文署在2023-24年度的「新興體育活動資助先導計劃」向21間本地體育機構提供資助,這些新興運動包括巧固球、匹克球、競技疊杯和木棋等二十多項。不過,缺乏場地往往是各類運動面對的最大困難,為針對場地不足的問題,康文署開放部分指定場地作試驗計劃,以提供更多場地供新興運動,究竟能否滿足團體的需求?本港新興運動的發展路向又應如何定位?由Radio Television Hong Kong
  continue reading
 
政府提出全力推動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將香港發展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亦重點提出加速建立創科生態圈,大力發展人工智能及相關技術,推動各產業發展。有娛樂公司看準新科技帶來的機遇,將元宇宙演唱會及 AI 虛擬歌星引進香港市場,亦有科技公司打造AI 虛擬藝人,穿梭在現實世界的廣告活動,於商業活動分一杯羹。在Web 3.0的背景下,企業正在開拓觀眾與藝人嶄新的互動方式,擴闊市場邊界之餘亦在探索其經濟效益。這套與新科技融合的商業模式,能否帶岀文化輸出和增強軟實力的效果?這些企業又需要什麼配套才能更上一層樓?由Radio Television Hong Kong
  continue reading
 
領取消費券、使用安心出行、餐廰點餐,甚至預約服務申請或網購,只需一部智能電話就可以為大家代勞。智能手機和社交媒體對現今都市人來說可謂不可或缺。香港大約每三名六十五歲或以上的長者,就有兩人擁有智能手機,但對部分長者而言,面對數碼科技依然仿似有道鴻溝。隨着近年社會更廣泛使用資訊科技,不少老友記紛紛積極學習投入數碼世界,豐富自己。數碼科技如何改變長者日常生活迎合時代的需要?由Radio Television Hong Kong
  continue reading
 
石硤尾大坑西邨重建在即,意味着這條香港獨一無二的私營出租屋邨將難逃清拆命運。大坑西邨樓面「方格構圖」的魅力,亦成為市民近來打卡熱點。落成逾半世紀的大坑西邨外牆殘舊、石屎剝落,沒有電梯,常見長者撐扶拐杖上落。邨內的小商戶亦同樣面臨與多年心血告別,也與日夕相對的鄰里說再見。大坑西邨紮根獅子山下近六十年,見證一代又一代香港人成長。這個被稱為「紳士樓」的屋邨,因為由六名太平紳士組成的香港平民屋宇有限公司管理而聞名,本集將會細說大坑西邨的人情故事。由Radio Television Hong Kong
  continue reading
 
環境保護署公布在2022年,每天約有1萬1千公噸都市固體廢物被棄置於堆填區,當中三成為廚餘,佔棄置的都市固體廢物中最大類別。隨著今年會推行垃圾徵費,怎樣提升廚餘回收、減少棄置量,成為大小家庭、食肆、食品製造商等單位無可避免的挑戰。政府近年逐步擴大廚餘收集網絡,包括於公共屋邨、私人屋苑等試用智能廚餘回收桶,對於培養市民回收廚餘習慣,成效有多大?大量廚餘回收之後,下一步處理廚餘的技術和設施,又是否準備好?由Radio Television Hong Kong
  continue reading
 
勞工及福利局最新調查結果顯示,已來港就業的高才通人才,每月就業收入中位數約為5萬元,約25%人收入達10萬元,約一成人達20萬元或以上。「高才通」計劃是希望能應對人口老化及勞動人口流失的問題,是支持香港的經濟發展的入境計劃,這項「搶人才」措施,期望吸引世界各地具備豐富工作經驗及高學歷的高端人才來港,連帶其他輸入人才計劃。長遠來看,“高才通”要充分奏效,需要多方面配合,發展新興產業,當中又有什麼挑戰和機遇。由Radio Television Hong Kong
  continue reading
 
根據香港獸醫管理局資料,截至 2022 年 9 月 30 日,本港約有 1 094 名註冊獸醫,而根據2021年,食物及衞生局聯同漁農自然護理署提交給立法會,關於香港獸醫服務概況的資料顯示,香港於2018年的獸醫和寵物比例為1:410,新加坡是1:2543、英國是1:2374。而有寵物主人抱怨獸醫不足兼且費用較貴。另外,由香港城市大學的賽馬會動物醫學及生命科學院培訓的首批獸醫畢業亦於本年十月在港正式註冊執業,意味著香港將會陸續迎來一批批本地培訓的獸醫。相較以往由外地輸入的獸醫,本地培訓的獸醫,能否得...由Radio Television Hong Kong
  continue reading
 
隨著常規抗菌藥物不能有效治療感染的個案日益增加,多重耐藥性細菌(亦稱「超級細菌」)在世界各地迅速傳播。世界衞生組織在二〇一九年將抗菌素耐藥性定為人類面臨的十大全球公共衞生威脅之一。政府於二〇一六年五月成立抗菌素耐藥性高層督導委員會(高層督導委員會),其後制定《香港抗菌素耐藥性策略及行動計劃》。可惜隨著2019冠狀病毒病病人出現繼發細菌感染的風險上升,抗生素用量亦有所增加,對香港抗菌素耐藥問題亦有顯著影響。隨著《行動計劃》(2017-2022)第一階段完成,政府於2021年施政報告承諾檢討並起草第二個...由Radio Television Hong Kong
  continue reading
 
根據《香港2030+:跨越2030年的規劃遠景與策略》,未來香港社會將面對人口及樓宇「雙老化」的挑戰,報告預計,到2048年,全港將會有約854000個樓齡超過50年的私人住宅單位,及約373000個樓齡超過70年的私人住宅單位。加上早前發生多宗大廈外牆石屎剝落事故,舊樓安全問題惹起關注。樓宇失修加上老化,會帶來什麼問題?強制驗樓計劃自2012年起實施,計劃能否令市民住得安心?建築物老化似乎難以避免,社會各方可有任何策略應對?由Radio Television Hong Kong
  continue reading
 
2014年曾經席捲全球的冰桶挑戰籌款運動,令「漸凍人症」患者的需要一時備受社會關注,然而,近10年過去,本港的漸凍人症患者,仍面對著各種困難。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俗稱「漸凍人症」,患者面對活動能力變差,一般需家人長期照顧,難免為家庭帶來沉重壓力,有自助組織,一直為患者爭取更合宜的社福政策,並與他們同行,讓「漸凍人」短暫的未來,活得更好。由Radio Television Hong Kong
  continue reading
 
2020年統計處「在粵港澳大灣區生活的意向」調查中,估計約超過 22萬人極有興趣或頗有興趣將來到內地大灣區城市居住或退休,而當中以 65 歲及以上人士的比率最高,當中不乏中產人士。而現時政府有什麼措施或政策幫助中產一族於灣區安老?國內市場上有醫養結合的老年公寓,給中產一族多一個可租、可買的選擇。長者在內地可以以較經濟的消費模式,在食、住、行中節省不少,在醫療方面長者利用國家醫保去抵銷生活醫療開支,另外,在政府政策下,「港澳藥械通」都為香港人提供更多醫療便利。兩地互利互補,相信可以給長者多一個安老的選擇。由Radio Television Hong Kong
  continue reading
 
隨著人口急速老化,香港社會將進入超高齡化時代,對於長者及照顧者的基本生活支援將面臨更大需求。根據社會福利署資料,截至2023年11月30日在中央輪候冊裏面,護理安老宿位輪候人數超過一萬四千人,護養院宿位輪候人數超過二千人。輪候護理安老宿位最長的時間超過一年半。政府早於2014年已開始著手大灣區養老計劃,好像「廣東院舍照顧服務計劃」,至今已經進行十年多,成效如何?基層長者考慮到大灣區安老又有什麼考量和擔憂呢?在「廣東院舍照顧服務計劃」下安老的長者又可以享受到什麼的福利?由Radio Television Hong Kong
  continue reading
 
根據統計處估算,二零二零年全港智障人士的總數可能為7萬7千至9萬人。而輪候智障人士宿舍的時間漫長,如照顧者自己將來年紀更大,照顧便更見吃力,而當照顧者一但失去照顧能力,又有誰來照顧這些智障人士呢?社署又有何政策配套,社福機構又有何支援服務。由Radio Television Hong Kong
  continue reading
 
根據教育局最新的《中六學生出路統計調查》,在2022年,大約有四千多位中六畢業生離港升學,佔整體人數約百分之十二,近年,不少家長為幫子女去外地升學鋪路,報讀一些非本地課程,近月政府推動輸入人材計劃,而專才子女對國際文憑課程亦有一定需求,究竟這類非本地課程,與香港中學文憑試有何分別?對於香港教育的發展有何影響呢?由Radio Television Hong Kong
  continue reading
 
根據政府2017年的精神健康檢討報告,香港患有認知障礙症的患者高達10萬人,接近長者人口十分之一。認知障礙症是一種不能根治的病,患者及其照顧者需要隨著病情變化,調整治療及照顧方案,他們所需要的是長期及多元化的支援。目前有是以「醫社合作」模式,為患者家庭提供支援,惟不少家庭面對輪候時間長、服務分散等情況,他們要共行的這段路,經歷不少高低起跌,這些腦退化症人士又面對怎樣的人生?由Radio Television Hong Kong
  continue reading
 
近年,香港離婚率一直高企,更為全球的前列,過去10年,每年平均有接近二萬宗離婚個案。能夠與另一半同行大半生,越來越難能可貴。這個現象,是否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是否真的社會上所謂的「結了便會分」?到底廿一世紀的香港,天下有情人是否需重新思考「結婚」的意義。由Radio Television Hong Kong
  continue reading
 
無障礙設施為殘疾人士提供出行便利,然而在基本設施之外,社會可否進一步為殘疾人士提更多康體及玩樂機會?近年政府積極推動殘疾人士運動,並開展精英運動員培訓計劃;然而,一般殘疾人士又是否有足夠機會參與運動?鑑於現時肢體殘疾人士運動量不足,有學者研發一種適應性運動—坐地輕排球,此類運動如何改善殘疾人身心健康?有傷健機構提供設備齊全的營舍及運動設施,殘疾人士的使用率為何偏低?如何鼓勵殘疾人士積極參與康體活動?由Radio Television Hong Kong
  continue reading
 
政府推廣「夜繽紛」帶動經濟,昔有大笪地,今仍有廟街,但疫後夜市未能回復以往聲勢,夜市最大的吸引力是能夠把最地道、最具本地色彩的飲食和文化、如街頭表演帶給訪客,讓人一嚐美食之餘,更是一次地道文化的體驗,一夜之間便可以體驗到地方文化的特色,但夜市要在香港攪起來毫不容易,市民有何意見?政府又有何措施?令香港真正「夜繽紛」。由Radio Television Hong Kong
  continue reading
 
根據政府統計處2018年為香港的貓狗進行統計,全港有超過24萬個住戶有飼養貓或狗,佔所有住戶9%左右,受飼養的貓狗數目合共約40萬隻。但是,當中領養狗和貓的比例都未超過兩成,「領養代替購買」的倡議仍有待深入人心。漁護署以及民間不少保護動物的組織一直以來都捕捉或接收不少流浪或棄養的貓狗,同時亦努力為牠們尋找合適的領養家庭,但為何領養數字一直未能提升呢?未能被成功領養的貓狗又何去何從呢?大眾對領養動物又有甚麼看法呢?由Radio Television Hong Kong
  continue reading
 
首屆「兒科醫學會鵬程奮進堅毅獎學金 2023」剛舉行,旨在鼓勵本港患有長期病患及來自基層的兒童及青少年,當中得獎者多是長期病兒童。這群小孩子,自小便要進出醫院,為生命奮鬥,在別人眼中簡單如跑跑跳跳,對他們而言也非易事,他們與他們的父母,如何在困境中突破?在治療與生活的壓力下,病童與他們的照顧者如何處理他們的情緒需要?由Radio Television Hong Kong
  continue reading
 
賣旗是不少非牟利機構的重要善款來源,然而一些小型機構要籌辦賣旗,並不簡單,動輒要招募數百名義工,投放大量人力和資源,協調各樣安排,再者,賣旗需達到社署的「淨收入指標金額」要求,這亦令小型機構添上壓力,有機構負責人坦言,賣旗前一個月他們幾乎全部的人手放在籌備賣旗上,影響其他服務進行,實在兩難,而近年有機構舉辦電子賣旗,究竟能否提升「籌款」成效?由Radio Television Hong Kong
  continue reading
 
有研究估算,2022年香港總共有1064宗自殺死亡個案,即是每10萬人之中有14.5人自殺身亡,2022年平均每天大約有2.92人自殺死亡。亦有臨床心理學家研究指出,每位自殺人士,保守估計會為6位與其有密切關係的人帶來創傷,香港每年平均約有1,000宗自殺個案,因此每年約有6,000位自殺者親友受到影響,是值得關注的情況。究竟自殺個案上升是何原因,防止自殺又有何良方?由Radio Television Hong Kong
  continue reading
 
在疫情期,不少實體課堂轉為網課,學生上網時間增多,部分青少年沉迷網絡世界。最近,有調查顯示,受訪的2700多位學生中,約三成曾連續打機超過5小時,最嚴重的個案更高達90小時,調查同時發現,受訪學生自我評估的情緒狀態偏差,約5成學生認為自己有中度至非常嚴重的抑鬱、焦慮症狀。而世界衛生組織亦在2018年,正式將打機成癮歸入精神健康問題。到底上網及打機成癮,為患者帶來什麼影響?如何做才重回正常生活步伐?由Radio Television Hong Kong
  continue reading
 
今屆杭州亞運,香港運動員取得優異成績,要讓運動員有好的發揮,適合的場地必不可缺。本港第一個體育園—啟德體育園,佔地28公頃,按營運指標規定,在首五年可以容納5萬名觀眾的主場館必須每年有40天用在舉辦體育活動方面,再加上周邊的設施,是否足夠支援香港體育發展?政府提出制訂「體育及康樂設施十年發展藍圖」,為將來體育場地規劃展開新的佈局,新藍圖怎樣規劃?不同體育總會都各自在尋找適合的訓練場地,他們的經驗和期望,又可以怎樣納入未來的政策藍圖,讓資源用得其所?由Radio Television Hong Kong
  continue reading
 
香港人口老化問題,嚴重影響香港勞動力人口提供。根據政府統計處2021人口普查顯示,本地的少數族裔人士在過去10年持續增長,增加了37%。而且有72.9%處於主要工作年齡階段。今天,各行業上,有說搶人才,求人才,職場上僱主有否考慮這一批少數族裔人士成為勞動力資源?而少數族裔人士在進入職場當中又會遇到什麼困難?一個共「融」的職場環境,是僱員、僱主共同創建,他們如何做好準備?由Radio Television Hong Kong
  continue reading
 
今屆亞殘運舉行在即,對不少年輕運動員來說,是走向世界舞台的機會,也引起公眾對殘疾運動的關注,香港殘疾運動員在世界一直處於前列水平。自1972 年起計,共獲得百多面殘奧會獎牌,戰績彪炳。對於他們來說,前輩們的出色表現,會否變成一種無形壓力?世界各地對殘疾運動越來越重視,新一代的殘疾運動員,面對的「體壇」與上一代有何分別?由Radio Television Hong Kong
  continue reading
 
近年等候器官移植病人數目有所增加,事實上即使市民已在登記名冊表明捐出器官的意願,家人仍然有權作最終決定,每年真正能夠成功配對的個案不多。有建議將現行的「自願捐贈」機制,改為「預計默許捐贈」(opt-out),此機制是否適合在香港推行?正在等待適合器官的病人,每日要承受的,是怎樣的生活?有幸接受器官捐贈的病人,復康之路又需要怎樣的支援?由Radio Television Hong Kong
  continue reading
 
有工無人做,有人無工做。不少行業出現人手短缺,招聘困難,政府決定輸入外勞,希望解決勞工短缺問題。不過社會上亦有聲音指出,輸入外勞其實「治標不治本」,長遠來說仍需要「靠自己」,香港應該加強鼓勵各個年齡層都接受不同工種,包括一些從事體力勞動及俗稱「厭惡性行業」,並且調撥更多資源加強職業再培訓,另外種種傳統而可能式微的行業也應吸引更多人去承傳。由Radio Television Hong Kong
  continue reading
 
去年施政報告提出成立「關愛隊」,將全港十八區劃分為四百多個小區,每小區設一隊關愛小隊,並率先於荃灣區及南區開展,作為協助政府地區施政和凝聚社區資源的組織,具體會提供什麼服務?相比其他同樣是服務社區的團體,關愛隊在社區中的角色定位可有不同?政府表示希望汲取荃灣區及南區關愛隊所得之經驗,再推展至其餘十六區,身兼關愛隊總指揮的民政事務專員,有何分享?對關愛隊隊員而言,如果要再思關愛隊的服務及運作模式,又有什麼建議?由Radio Television Hong Kong
  continue reading
 
網絡騙案真的防不勝防嗎?市民誤信網上資訊身墮騙案,不少受害人慘被騙巨款。科技帶來生活進步,卻也成為了不法之徒騙人的技倆,互聯網的普及改變了人的生活習慣,亦助長了網絡罪案,根據警方最新數字,本港今年首季的騙案按年上升六成半,主要涉及網上騙案。網上騙案愈趨猖獗,受害人被騙金額亦愈來愈大,然而詐騙案例層出不窮,如何防患未然?由Radio Television Hong Kong
  continue reading
 
養兒一百歲,長憂九十九,對很多有為特殊需要小孩的家長,甚至憂心離世後,子女生活的安排。政府在多年前推出特殊需要信託,由社署為智障、精神紊亂或自閉症人士的家長管理遺產,定期向他們的子女發放款項,但開立信託戶口的數目並不多。家長認為此計劃對資金投資的透明度及彈性不高,擔心資金用完,子女失去照顧。有意見認為應檢視整個制度會否有更多彈性、做更多宣傳推廣,令計劃達到更好效果,有特殊需要家庭的小孩日後可得到照顧和幫助。由Radio Television Hong Kong
  continue reading
 
政府去年制定青年發展藍圖,內容包括推動香港青年認識國家和世界,優化及推動青年內地交流,讓青年了解國情,提升國民身份認同。隨著本港與內地全面通關,各項青年內地交流和考察活動亦隨即展開。民政及青年事務局的青年內地交流資助計劃,以及教育局的高中公民科內地考察佔多數,提供約84,000個名額。內地交流和考察的機會大增,開拓了青年的視野,會否令他們對內地的看法有所改變?機構和學校又如何克服籌辦面對的挑戰?由Radio Television Hong Kong
  continue reading
 
近年國際文憑課程(IB)備受家長追捧,IB狀元的數目近年亦有上升趨勢。除了國際學校提供相的非本地課程,直資學校亦紛紛開辦IB課程吸引學生入讀。IB課程引起教育界及家長關注,然而,開辦IB課程的直資學校,一般都只設有兩年制的國際文憑大學預科課程,而且學校需要奉行雙軌制,即同時設有IB及DSE課程。此外,不少家長以為 IB課程較傳統本地課程輕鬆;事實上修讀IB的學生,不但要應付公開試,亦要懂得做好時間管理,完成多篇論文及功課,壓力不比DSE課程輕。究竟家長們對IB有多少了解?修讀IB的學生是否沒有功課及...由Radio Television Hong Kong
  continue reading
 
今屆施政報告提出支援會議及展覽業,包括延長「會議展覽業資助計劃」至今年六月底,緊接推出 14 億元的「定期展覽獎勵計劃」,預計三年內資助超過200場展覽在本港舉行,為展覽業復甦注入動力。香港展覽業因疫情影響,曾一度近乎停擺,有外國大型展覽轉移陣地,亦有本地展覽業前線工人要轉行謀生。踏入今年第一季,隨著香港走向復常路,與內地及海外各國的商貿活動漸趨活躍,會展及亞博館這兩個香港主要展覽場地近半年陸續舉辦大型展覽,復甦步伐較預期快,反觀行業人手、物流、硬件等資源,又是否能夠跟得上?未來需要怎樣調配和增加,...由Radio Television Hong Kong
  continue reading
 
醫管局資料顯示, 2021年全港約有27萬名精神病患者在醫管局接受治療,而精神科醫生的數目大約370位。香港的精神病患者與醫生的人手比例,多年來低於世界衞生組織的建議;每一萬人口至少要一名精神科醫生。醫護人手不足,導致病患者輪候時間過長。在今年6月,政府提出10項措施加強精神健康支援,包括個案管理經理與嚴重精神疾患者的比例進一步優化至不超過1:40、為患者處方較新和副作用較少的藥物、檢討「有條件釋放」機制,以及探討「社區治療令」的可行性,然而有學者指出,醫護人員人手不足,才是根本的問題,究竟精神健康...由Radio Television Hong Kong
  continue reading
 
本港人口老化,照顧者不斷增加,照顧者在照顧有需要人士時,面對的不單單是被照顧者的需要,同時,亦面對自身心靈健康情況;欠缺護理知識;經濟需要支援等等問題。 2022年施政報告中,政府已加強落實推行照顧者支援政策,但在政策推行的同時,社會中發生少家庭悲劇,揭示「以老護老」,「以老護殘」的問題。亦反映出年長照顧者承受著沉重壓力,對於他們所面對的壓力及問題,怎樣可以得以舒緩,找到喘息空間呢?由Radio Television Hong Kong
  continue reading
 
由 OpenAI 開發出的 ChatGPT 席捲全球,引發一輪正反辯論「人工智能是否可取代人類?」。有學校宣布禁用的同時,也有學校決定擁抱科技,進一步開發AI教學平台,鼓勵學生使用,商界則普遍都趨之若鶩,但是否引來大量在職人士失業呢?AI 會對人類的工作帶來什麽影響?甚至正如科幻片中,終有一天人工智能不受人類控制呢?由Radio Television Hong Kong
  continue reading
 
夏日炎炎,長期在太陽下活動或容易導致中暑。勞工處日前公布新的《預防工作時中暑指引》,指引基於天文台香港暑熱指數發出的「工作暑熱警告」,並分為黃、紅、黑三級警告,同時列明在不同級別警告下戶外工作者的休息安排。對戶外工人而言,新指引能否保障其健康?指引內更有就戶外工作勞動量分為「輕勞動、中等勞動、重勞動及極重勞動」,工友又是否知道自己屬哪一群?與此同時,僱主執行指引時,又會遇到什麼困難?若僱主未有按指引供員工休息,需要負上刑事責任嗎?越趨常見的高溫熱浪與氣候變化有關,面對酷熱天氣,我們可採取適應高溫的策...由Radio Television Hong Kong
  continue reading
 
近年政府積極推廣綠色殯葬,鼓勵市民以更環保及可持續的方式處理先人骨灰,包括在紀念花園和海上撒灰等,食環署表示,綠色殯葬長遠有助節省興建骨灰安置所的土地資源。過去十年,採用綠色殯葬的宗數雖然有所增加,但受傳統觀念影響,綠色殯葬仍未普及,有殯儀館界代表指,要提升綠色殯葬使用率,了解及做好生前和身後的規劃十分重要,同時鼓勵市民預早規劃身後事。由Radio Television Hong Kong
  continue reading
 
自閉症人士在成長過程的不同階段會遇上不同挑戰,特別是離開校園進入職場後,往往需面對更多難題。根據統計處在2021年12月發布有關殘疾人士及長期病患者的全港性統計調查中,全港有自閉症譜系障礙的人數達22,400人,其中15歲或以上有10,500人,當中只有2,500人就業。本港服務向來只集中於在學訓練,直至2018年政府才針對高能力自閉症青年設支援中心,並指現時中心平均輪候時間長達半年,反映服務需求龐大,到底如何才可改善自閉症人士就業情況?協助自閉症人士進入職場?由Radio Television Hong Kong
  continue reading
 
香港人口老化問題嚴重,生育率過去三十年呈現下跌趨勢。有調查指港人無意生育的主要原因包括經濟壓力、工時過長,以及住屋問題。生育率低對整體社會結構及經濟發展,都會帶來深厚影響。政府應該如何制定長遠人口政策?如何鼓勵年輕一代生兒育女?由Radio Television Hong Kong
  continue reading
 
隨著全港中小學已經恢復全日面授課堂,食環署數據顯示,今年二月至四月底,共收到64宗有關午膳飯盒的食物投訴,主要與懷疑進食後不適、食物變壞、未經煮熟或懷疑含有異物等問題有關。另外,有大型午膳供應商曾經暫停兩日供應以作廠房深層清潔,隨後更宣佈要提早終止部份學校本學年的午膳供應,學校要緊急重新招標,整體學童午膳質素令人關注。政府推行「健康飲食在校園」計劃多年,加上各部門均推出不少指引,涵蓋營養、食物安全等等範疇,希望讓學校揀出最適合的午膳模式。現在踏入疫後新一頁,學童要享受一份健康午餐,可以有什麼選擇?由Radio Television Hong Kong
  continue reading
 
牛,曾經是我們忠誠的工作伙伴,為香港提供了重要的糧食。随着香港的城市化和工業化,牛很久前便退了下來,很多牛更曾經成為了流浪牛。經歴了多過世代,這些牛的下一代,又再次融入了我們的社區,變成了城鄕的一份子。但香港急促發展,大量人囗遷移郊區,人和牛的生活便產生了很多矛盾,政府採取了不同措施去解决問題,市民也用不同的方法去照顧牠們,但這些措施和方法又是否可以解決到問題呢?牠們將來又可以怎樣生活?由Radio Television Hong Kong
  continue reading
 
兒童住宿照顧服務一直是在危家庭的兒童最後安全網,根據社會福利署的資料,全港服務名額每年約四千,接近一半是以院舍形式,為初生至21歲的人士提供住宿服務。業界人士指出,由於兒童住宿服務已有數十年歷史,逐漸發展出不同模式,包括留宿幼兒中心、兒童院、兒童收容中心、男/女童院,男/女童宿舍。這些院舍運作模式各有不同,但同樣面對人手不足,供不應求的情況,導致小朋友輪候服務時間過長。近年,政府對業界加強監管,在各種社會環境改變下,提供兒童住宿服務的機構,會如何應對呢?前線員工在工作上,又有何挑戰?由Radio Television Hong Kong
  continue reading
 
出行方法有很多種,但對不少輪椅使用者而言,要順利出行未必是易事,政府自2012年開展「人人暢道通行」計劃,在公共行人通道加建斜道、升降機等無障礙通道設施,現時全港公共行人通道的通達程度如何?至於公共交通配套,輪椅使用者可選擇乘坐鐵路、巴士、小巴、渡輪等公共交通工具。對輪椅使用者而言,又是否真的做到路路暢通?《聯合國殘疾人權利公約》提倡讓殘疾人士能平等地追求自己的生活,不受歧視,充分融入社區,若然我們能夠有更多政策措施協助殘疾人自由穿梭香港不同地方,才可稱得上是無障礙城市。由Radio Television Hong Kong
  continue reading
 
石油資源快將耗盡,世界各地正積極研發再生能源。而香港發展再生能源步伐相比之下緩慢,到底為何?研發再生能源是全球大勢所趨,香港亦具備發展風能及太陽能條件。但基於土地有限這先天因素,香港要大規模增加可再生能源發電量看似困難,而在於有限度條件下,香港水塘興建太陽能發電成為解決方法。也有機構善用天台興建太陽能板為供電自給自足。科技日新月異,世界各地及中國也研發氫能發電,技術日漸成熟。與世界各地相比,香港發展再生能源步伐相對緩慢,究竟點解呢?而香港政府發展綠色運輸之時,為何仍未推動氫能發電之公共交通工具?縱使...由Radio Television Hong Kong
  continue reading
 
今年施政報告制訂「十年文化藝術設施發展藍圖」,包括增加康文署旗下博物館數目至19間,增加表演場地座位數目約50%。要推動文藝發展,增加設施固然重要,但如何讓資源能惠及藝術工作者?表演藝術一直存在場地不足的問題,有劇團參與康文署的「場地伙伴計」,優先租用場地設施並獲得支助製作,亦有劇團自資建設劇場,上演全港首個長壽音樂劇。甚或未有資金開設工作室的劇團,也可參加香港藝術發展局自2018起推行「學校與藝團伙伴計劃」,配對中小學及藝團合作,學校借出課餘時的閑置空間給藝團工作,藝團撥出若干時段舉辦工作坊,加強...由Radio Television Hong Kong
  continue reading
 
教育局在 2015 提出STEM教育,以增潤課程在學校間進行,近期加入藝術,Art的元素,成為STEAM教育。2022年施政報告中,行政長官提出為教育增能,會在中小學以普及化、趣味化、多元化的方式,大力推動STEAM教育,為學生打好基礎,配合香港未來發展創科的大方向。STEAM教育是綜合數理科技藝等範疇的學習,以啟發學生科學及科創能力為重要,學校如何整體規劃和統籌STEAM教育呢?在著重跨學科學習的前題下,教師資歷及人手問題,學校又如何應對呢?由Radio Television Hong Kong
  continue reading
 
香港大學建築學院最近發表了全球首個有關綠地暴露水平的研究,發現全球千多個城市的綠地覆蓋率和綠地暴露水平存在差異。研究以科學的方法量度不同地區市民接觸綠地的機會,發現雖然香港及新加坡的綠地覆蓋率達70%及84%,但綠地暴露水平僅為35%及55%。根據規劃署嘅資料顯示,本港的土地約65%是林地、灌叢和草地,包括部份郊野公園用地或自然保護區。政府推行綠化城市多年,使香港持續發展更綠化的環境,於2010在發展局工務科之下成立綠化、園境及樹木管理組,協調各部門,制定不同層面的綠化,園境和樹木管理,究竟成效怎樣?由Radio Television Hong Kong
  continue reading
 
Loading …

快速参考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