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ive 公开
[search 0]
更多
Download the App!
show episodes
 
以天真的视角发现当下,想象生活的另一种可能。 「naive理想国」是由文化品牌「理想国imaginist」出品的泛文化类播客,节目于每周四更新。 订阅公众号:naive理想国 关注微博:@naive理想国 联系我们:naivepodcast@163.com
  continue reading
 
Loading …
show series
 
看到节目更新的你,是不是惊叹:“哇,失踪人口回归了!” 回归的第一期,我们带来了最新一期的“咏读计划”,一个过往只在「理想国imaginist」公众号更新的音频栏目。 2019年,理想国与柏林影后咏梅合作开启了一档阅读计划——“咏读计划”。它以声音的形式和读者见面,为大家朗读理想国近年来出版的优秀作品。希望在这个计划里,以不同的形式让人与书相遇。 在一年中最生机勃勃的时节里,新一期的咏读计划和大家见面了。这期咏读计划中,咏梅和《老派少女购物路线》的作者洪爱珠沿着记忆的轨迹,聊起家庭,聊起传承,也聊起来自妈妈的爱。 童年的味道总有一种神奇的力量,它像一把钥匙,能瞬间打开我们的记忆之门,带我们沿着过往的脉络静静回溯,直到帮我们重新找到家乡,找到那份能让我们安心的力量。 洪爱珠在《老派少女购物路线…
  continue reading
 
本期是《对话张昊辰》的下半集,继续和弹钢琴的张昊辰一起聊天。 在上期节目中,张昊辰分享了自己的成长历程,和他对于演奏者、钢琴家、作曲家不同身份的理解,以及绘画和写作如何帮助他表达。 在接下来的对话中,他将从更宏观的视角,谈谈古典音乐与社会批判之间的距离、古典音乐的智性属性、古典音乐与通俗音乐的跨界,以及在媒介变化的背景下古典音乐现场表演的意义…… 本期嘉宾 张昊辰 | 钢琴演奏者 内容提要 03:44 音乐会中作品与作品“之间”藏有很多想象 12:56 古典音乐的意义或许在于它不介入生活 15:30 当古典音乐响起时,出场的总是反派 27:57 媒介的变化与现场演奏的意义 36:45 录专辑CD的目的 39:26 古典音乐满足了人们的智性需求 47:20 古典音乐有可能再次变得流行吗? 58…
  continue reading
 
2021年的最后一天,希望给听众朋友们送上一些治愈,在美妙的琴声中迎接新年。于是今天的节目就特别邀请到了世界著名的青年钢琴家张昊辰来做客。 19岁就在钢琴界四大顶级赛事之一范·克莱本国际比赛中摘得头奖,张昊辰成为了第一位获此荣誉的亚洲人。他打破了西方音乐界对中国钢琴家「以手速和超高技巧」成名的刻板印象,并赋予古典音乐这种舶来艺术以深刻的人文思想。 许多人都认为他有超出年龄的成熟与深沉。指挥家洛林·马泽尔就曾说,张昊辰演奏起来像是有50岁,这位才华横溢的年轻人将以荣誉捍卫古典音乐的尊严。 除了弹琴之外,他的时间基本倾注于阅读和画画,在疫情期间抽空写了自己的第一本书,即将由理想国出版,细腻的文字中浓缩了他多年来对音乐的思考。 我们今天就来和这位「弹琴的人」聊聊,他如何演奏、如何写作、如何感知音乐…
  continue reading
 
本期是《当理工男企图向文科生解释星际穿越技术》的下半集。 在上半集中,航空工程师卢西老师分享了眼下技术层面的各种尝试和突破,而在他的新书《如何离开地球表面》里也更为详尽地收录了有关航空航天的故事。而在这一期节目里,《黑洞之心》的译者郭彦良老师将着重讲解物理理论中有待探索的各种可能性—— 《三体》中提到的曲率驱动引擎有可能实现吗?反物质推进器需要用到的反物质是什么?黑洞里的时间和空间是什么样的?通过虫洞真的可以穿越时空吗? 从“如何离开地球表面”,到“宇宙的终点是什么”,人类的好奇心就像宇宙一样不停地膨胀,没有边界。 本期嘉宾 卢西|航空工程师,知乎航空航天类荣誉答主 郭彦良|奥地利因斯布鲁克大学量子物理实验中心博士后研究员 内容提要 01:38 可能会发展的航天技术方向 02:30 物质会压…
  continue reading
 
从《2001太空漫游》到《星际穿越》,再到最近热映的《沙丘》,有无数科幻电影和文学作品都描绘了在宇宙中穿梭的故事,太空旅行也一直都是人们的梦想。但作为非业内人士,顶多是在新闻上看到“xx号成功发射”之类的消息,很少能实实在在地弄明白“去火星旅游”这件事在技术层面上到底行不行得通。 载人航天的尖端技术目前进行到哪一步了?马斯克和space x靠谱吗?买张票上太空晃悠一圈要花多少钱? 今天我们就邀请到了两位专家,来聊一聊人类有没有可能成为跨行星的物种。嘉宾们一位来自工科、一位来自理科,将分别从实际技术和理论推演来全方位地来给文科生乔乔答疑解惑。 本期嘉宾 卢西|航空工程师,知乎航空航天类荣誉答主 郭彦良|奥地利因斯布鲁克大学量子物理实验中心博士后研究员 内容提要 02:20 载人航天目前遇到的最…
  continue reading
 
过去的周末正好是国家公务员考试,参加国考的人数每年都在增加。今年竟有200多万人报名并通过审查,比去年还要多30%。很多应届生都说,班上的一半人考公,一半人考研,考研的基本也是为了考公更有优势。 996加班内卷的压力和对35岁就会被职场抛弃的恐慌,似乎已经让很多年轻人放弃了原来最热门的互联网大厂,转而将公务员视作为就业首选。但考公的人越来越多,那公务员的职位也需要千军万马挤独木桥,上岸的人只有少数。 那么出路究竟在哪里?打工人的焦虑和压力到底该怎么消解?如何面对不稳定性? 本期嘉宾 严飞 |清华大学 社会科学学院 社会学系副教授 内容提要 01:42 考公人数暴增现象 03:27 白领求职的艰辛历程 12:31 中产阶级为何变得脆弱 18:21 是否要随时做好失业的准备 21:55 职场中的…
  continue reading
 
究竟如何才能获得幸福的生活? 很多人可能会觉得,挣了钱买了奢华的大房子,不就能活得幸福快乐了吗?但城市规划师会告诉你,事情并不是那么简单。幸福生活是精心规划出来的,规划的尺度大到城市布局、小到街道邻里,甚至连房屋内的摆设,最终都会牵一发而动全身影响到生活质量,可以说是一种“科学的风水”。 对于“住在这里会不会过得好”这件事情,我们总是会去问风水师,但实际上也可以去问城市设计者。今天我们就与远在美国康奈尔大学的城市规划学者邱外山跨海连线,来聊一聊都市幸福生活的奥秘。 本期嘉宾 邱外山 | 康奈尔大学讲师、区域科学博士 内容提要 02:09 富裕的都市令人不幸 07:22 城市交通导致的家庭危机 12:36 违反常理的管制方式 19:02 城市规划学科的变化 24:05 如何塑造社区邻里的信任感…
  continue reading
 
今年的宝珀理想国文学奖已圆满落幕,青年作家陈春成以《夜晚的潜水艇》摘得首奖。 本届入围作品由阿来、格非、李宗盛、梁鸿、马家辉五位评委共同选出。在上个月末的颁奖典礼上,我们邀请了本届所有的评委,一起讨论他们对于青年作家的观察、以及对今年入围决名单的五部作品的点评。 入围决名单的部分作者们,陈春成、张忌、郑执、周恺,也来到了颁奖典礼的现场,一起讨论他们创作的重心、遇到过的困难、以及对自我的期望。 本期你将听到 【第四届文学奖评委圆桌】 嘉宾:阿来、格非、李宗盛、梁鸿、马家辉 01:30 本届参赛作品,呈现了什么样的趋势? 25:02 如何看入围决名单等五部作品? 【决名单入围作者圆桌】 嘉宾:陈春成、张忌、郑执、周恺(孙频因疫情未能到场) 40:54 面对这个时代,想要去处理什么样的问题? 46…
  continue reading
 
欢迎收听「naive理想国」,这是一档理想国旗下的泛文化播客节目。 让我们一起以天真的视角发现当下,想象生活的另一种可能。 关于理想国 理想国imaginist 致力于高品质的人文社科、文学艺术、纪实新知等书籍的出版,从事文化活动的策划,是一个活跃的文化机构,并以自2010年开始举办的理想国年度文化沙龙而广为人知。 秉持「想象另一种可能」的理念,理想国在2015年推出了「看理想」,以做出版的态度,开发音视频节目及周边产品,希望通过全新的媒介呈现有意义的知识与观念。 naive理想国则是继看理想之后的又一个新尝试。理想国在北京国贸郎园开设了第一家 「naive理想国」体验空间,囊括了书店、咖啡馆、鸡尾酒吧以及艺术展厅,第二家则位于秦皇岛的阿那亚社区,增加了青年旅舍的功能。 与体验空间同名的播客…
  continue reading
 
2003年,《走向共和》播出。与之前主流叙事中被妖魔化的形象不同,这部剧中的李鸿章、袁世凯不再是不仁不义的卖国贼或阴险的弄权者,故相当一部分观众大受震撼:“怎么能这样演袁世凯、李鸿章呢?” 抛开“裱糊匠” “丧权辱国”等标签化与感情色彩浓重的叙事,把人物放回历史本身,本是学术研究应有之意。在近代历史转型时期,李鸿章更像是从旧官僚到新先锋的过渡,袁世凯则从顶梁柱变为“邦之贼”,大变局之下,中国也逐渐更新,走向世界。可以说,不理解李鸿章和袁世凯,就无法理解近现代中国。 历史学家马勇几十年研究晚清历史,结集《晚清四书》等著作。本期Naive咖啡馆,借理想国推出冈本隆司《李鸿章·袁世凯》一书契机,邀请到马勇教授,一同聊聊李鸿章、袁世凯两位“豪杰”。 与当前大部分动辄四五十万字、可读性不高的人物传记相…
  continue reading
 
在台北生活时,吉井忍常听人讲起:“法国人那么浪漫,他们知道「活着的喜悦」”。为了找到这份「活着的喜悦」,快30岁那年,她申请了去法国的为期一年的签证,随后在法国南部的一个小村庄里照顾3岁的小姑娘罗拉。某天两人外出散步时,在深林中迷路又复返。当晚,吉井忍坐在安静的村庄,听着从远方树林间传来的婉转鸟啼声,那一刻强烈地感受到了自己就活在当下。 这种探索与追寻也贯穿了她的青春时期。读大学时,吉井忍读到夏目漱石的《我的个人主义》,了解到他摸索多年才发现写作是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于是想“夏目漱石这么伟大的人都这么烦恼过,他也是三十多岁才找到想做的事情,所以自己更要花时间探索人生的目标与意义”。 在这份指引下,她逃离日本去往“更自由”的海外生活、不断从事新的职业......可以说,正是这些尝试为《四季便当…
  continue reading
 
罗杰·伊伯特是第一位因写影评获普利策艺术评论奖的作者。 他是一位十分勤勉的影评人,一生笔耕不缀,从未停止过对电影发表自己的见解。此外,他的影评人生涯与新媒体的发展关系密切。从《太阳报》出道后,他很快进入到电视行业,之后为适应专业影评网站大量涌现和读者转向互联网获取信息的现实,伊伯特还与时俱进,创办了网站,并设立了推特账号,用来发表自己的文章。 不仅如此,1999 年,伊伯特创立“沧海遗珠电影节”(Overlooked Films Festival), 专门推介被忽略的佳片,其中也包括上映时遭遇巨大争议的《2001太空漫游》。若干年后的沧海遗珠电影节,罗杰·伊伯特选择重映这部影片。在感叹时间证明了这部沧海遗珠之作的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正是影评人的不断书写,使得它不会成为一部被人遗忘的作品。 …
  continue reading
 
电影《刺杀小说家》改编自双雪涛原著小说集《飞行家》,即将在大年初一上映。 本期Naive咖啡馆邀请到了电影主演雷佳音、作家双雪涛,回顾了他们因电影结缘的友谊,聊了聊他们在创作上的想法,以及小说和电影之间的关系。 本期嘉宾: 雷佳音,演员 双雪涛,作家 吕彦妮,媒体人 本期你将听到: 2:38 双雪涛、雷佳音回忆两人在电影拍摄现场第一次见面的情形 5:32 当看到小说从作家的精神冒险变成演员的肉体试炼,我感到非常神奇 7:11 中文小说里除了王小波,目前只有双雪涛给我带来了阅读爽感 17:00 双雪涛平时给人讲故事和他的小说里写得同样精彩 19:33 雷佳音曾反复给朋友讲述小说《宽吻》里的故事 28:55《刺杀小说家》关注文学的力量,有种理想主义的感觉 34:07 我没有编故事的才华,而当一个…
  continue reading
 
四年前,在老家的一次饭局上,大头马听闻了一起刑侦案件。在一篇创作谈中,她写道,讲述案件的老公安提到一个令她“心中一动”的细节,凶手杀人被捕后,老公安与凶手妻子约定在当年案件分管辖区的办案中心门口会面,“我老远地就看到了她,打扮得整整齐齐,穿着一条花裙子,竟然还撑了一把阳伞。我觉得实在不可思议,她表现得这么镇定。我们简短地告知她她丈夫被捕的消息,又聊了一会儿,当我问她,你接下来有什么打算时,她说,‘当然是砸锅卖铁也要救他’,说到此,两行眼泪才一下子流了下来。”被“竟然”二字触动,也是出于对这起命案的好奇,她去了当地的刑警大队实习,同时创作了刑侦小说《白鲸》。 大头马称,“每当我想开口说真话的时候,我总是会以虚构的形式来进行假装。”脱胎于真实的所见所闻,小说却渐渐脱离了作者的掌控,有了自己的灵魂…
  continue reading
 
十年前,《中国在梁庄》《出梁庄记》掀起了持续至今的中国非虚构写作热潮。作家梁鸿带着强烈的社会问题意识与对乡村的人文关怀,回到故乡梁庄,记叙了一个中国平凡村庄里的人与事,书写那沦陷的故乡,那些流落在外的异乡人和他们早已隐没在时间长河中的温柔与哀痛。 十年过去了。在极不寻常的2020年,梁鸿选择重返梁庄,并著就新书《梁庄十年》。当轰轰烈烈的城市化在中国尘埃落定,当世界被病毒历史性地改变,梁庄和那儿的人们又有何变化?十年前离开梁庄外出漂泊的人们,如今又过着怎样的生活? 本期Naive咖啡馆邀请到了作家梁鸿,回顾去年种种和乡村密切关联的热点话题,如三和大神、小镇做题家、杀马特、留守女性拉姆遭遇的家庭暴力等,聊聊梁庄的 “打工人”,他们会比如今的打工人要幸运吗?在巨大的不确定性中,我们又能从梁庄的日常…
  continue reading
 
塞缪尔·约翰逊曾简洁有力地质疑1775年的美国人:“为什么叫唤自由叫唤得最响的,是那些使唤黑奴的人?”西蒙·沙玛在《风雨横渡:英国、奴隶和美国革命》一书中掀开了美国独立战争中被大多数人所忽视的那一部分,即一大批北美大地上的黑人奴隶为了自身的自由,投奔大英帝国,和那些争取美国独立地位的爱国者们浴血奋战。这一事实本身松动了我们对于美国独立战争的一般认识,本来看似正当、正义的反对帝国主义的爱国行为,摇身一变,成为了一小撮白人奴隶主们保卫不公、不义的黑人奴隶制的野心颠覆。那么,真实的历史究竟如何?美国建国神话背后的“说书人”是谁?历史上的种族纷争如何作用于当今的美国社会? 本期Naive咖啡馆邀请到从事美国革命研究的政治学者郑非,谈谈人们对美国独立战争的种种误解,以及那些被主流叙事刻意抹去的,众多废…
  continue reading
 
顾湘辞去工作选择在上海郊外的赵桥村隐居,如今已经六年了。用她自己的话说,她目前过上了向往已久的“钱少事少”的生活。她将她在赵桥村的日常写成《赵桥村》,于前年由理想国出版。在自然、季节的变幻之中,一个上海郊区的小村庄被她谱成了一曲关于21世纪都市与郊区日常的咏叹调。 在顾湘记录自己千禧年前后在俄国留学岁月的一部早期作品《在俄国》中,这种咏叹日常的基调便早已存在。不论是写俄国还是写上海郊外,顾湘的语言都充满细节,她总能关照到日常生活的残破、永恒,她将极其平常的每一天都过得有滋有味,并妥贴地将之安置到属于她自己的节奏之中。 本期Naive咖啡馆邀请到作家顾湘,聊聊她的驻村日常与创作,回忆俄国岁月以及自由自在惯了的她又对当下焦虑的都市生活有哪些观察? 本期嘉宾: 顾湘,作家、画家 董牧孜,媒体人 本…
  continue reading
 
昆汀·塔伦蒂诺是保利娜·凯尔的头号“迷弟”。 罗杰·伊伯特说“在过去的三十年里,保利娜·凯尔对美国电影的推动无人可以超越。” 保利娜·凯尔或许是最有影响的美国影评家,她将电影评论提高到艺术的高度,她的评论几乎成为了美国文化的一面旗帜。有人说读她的影评胜过去电影院看电影。她对经典巨制和商业快餐都有自己的洞见,她的影评从不止步于经典,她从不迷信欧洲电影,对于垃圾商业片,她也从不吝惜自己的点评与鉴赏。 总而言之,她最关心电影如何带给我们乐趣,她说:“我们爱看电影只因它让我们看了快活。” 本期Naive咖啡馆邀请到两位女性影评人雷普利和余雅琴、新京报书评周刊文化记者徐悦东,跟我们聊聊影评人保利娜·凯尔的传奇故事和她那些具有阅读快感的评论,她的影评如何深刻塑造如今的好莱坞电影人以及她们所了解到的关于中…
  continue reading
 
“在你成为道路之前,你不能走上那条路。”在著名旅行文学家保罗·索鲁看来,文学与旅行密不可分。 最好的文学爱好者往往是旅行者,他们拥有相似的好奇心与想象力:翻开书页的那一刻,我们便不由自主地踏上了那条唯一的道路;出发的一瞬间,我们也不可避免地开始书写自己的人生。当保罗·索鲁还是个小男孩,无法独自出门远行的时候,文学作品曾是带他游历的“道路”;在全球各地漫游五十余年之后,他将自己读过、写过的有关旅行的哲思、洞见与智慧箴言浓缩在《旅行之道》一书中。 本期Naive咖啡馆邀请到媒体人里维奇、旅行专栏撰稿人喜喜、郑子宁,聊聊这本“文学爱好者的旅行指南”,分享他们各自的旅行经历以及阅读保罗·索鲁带来的那些“来自路上的启示”。 本期嘉宾: 喜喜,自由记者、旅行专栏撰稿人,用“沙发冲浪”的方式看世界(个人公…
  continue reading
 
他被哈佛大学评为最有影响力的校友之一,美国建筑师协会将他誉为全美最伟大的建筑师和设计师之一。他一生共获得了28项美国专利和47个荣誉学位,他获得里根总统颁发的自由勋章。 他始终关注技术的社会效果,他提出了我们所熟悉的“少费多用”原则。 他被称作“二十世纪的达芬奇”。他是富勒。 苹果创始人乔布斯说:“或许他们(富勒等人)是别人眼里的疯子,但他们却是我们眼中的天才。因为只有那些疯狂到以为自己能够改变世界的人,才能真正改变世界。” 本期Naive咖啡馆邀请到技术创业者王汉洋和建筑史研究者王可达,聊一聊富勒其人和他那些影响深远的设计与思想。 本期嘉宾 : 王汉洋,泛化智能CEO、播客《社会人科技评论》主播、B 站《怪物尚志MonsLog》主持 (微博@MasterPa) 王可达,建筑史研究者、展览策…
  continue reading
 
加西亚·马尔克斯、切·格瓦拉、马拉多纳......想必人人对他们的名字都不会感到陌生。而在拉丁美洲的小说、传奇、体育、音乐之外,我们似乎极少注意到这片土地上的思想历史。对此,人们甚至不禁要问,拉美有思想吗?拉美思想是否只是大航海后的欧洲舶来品?这片崭新大陆上没有古老灿烂的文明,又何来思想的历史? 在二十世纪,拉丁美洲和中国一样,遭遇了势不可挡的“欧风美雨”,我们都被暴力地裹挟进了现代性的漩涡中,而在这场深刻的历史变局中,我们都在不断地进行思想与行动上的尝试,试图对西方文明“突围”,找到一条“救亡图存”之路。而拉美没有中国这样强大又清晰的文化谱系,他们的思想探索常会陷进欧洲中心论的窠臼。我们是谁?我们有没有自己的文化?这些问题常常幽灵般地萦绕在拉美思想者的脑海里。 本期Naive咖啡馆邀请到了…
  continue reading
 
邪恶,可能是人类历史上最难清晰定义的概念之一。人类探讨何为邪恶的历史由来已久,早在《忏悔录》中,奥古斯丁便从神学角度探索了“恶”的起源;二战之后,汉娜·阿伦关于“恶之平庸”的论述在学界引发巨大争议。从社会事件中频频发生的残暴恶举,到战争时期令人瞠目结舌的反人类暴行,再到互联网时代的网络暴力和匿名攻击。邪恶与普通人的距离是如此遥远,但又如此之近。 《恶人:普通人为何变成恶魔》的作者在书中通过访谈,记录下了侵华日军的骇人自白,还原了普通人逐步沦为恶魔时的心路历程,藉由哲学、文学和社会心理学等多个学科对“恶”的思考,分析其背后复杂的心理和社会因素,也引导人们反思自己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我们要如何应对仍在不断发生的暴力事件,要怎样才能不犯下重复的错误?知识能否解答人性中的晦暗面向?我们与恶的距离,是…
  continue reading
 
怎样从经济角度理解“治乱兴衰”的历史循环?为什么工业革命率先发生在英国这个蕞尔小岛,而不是中国、印度或者日本?它又为什么开始于1800 年前后?为什么生产力的极大解放没有促成全世界普遍富裕?经济史学家格里高利·克拉克试图在新作《告别施舍》中,用近年来流行的“大历史”叙述方式,解答这三个彼此相关的命题。 本期Naive咖啡馆邀请到北京大学经济学博士曹光宇和创业者王汉洋,聊一聊克拉克那些关于世界经济史的反直觉观点和逻辑,它们对当下的启示,以及我们要如何看待、阅读“大历史”类书籍? 本期嘉宾: 曹光宇,北京大学经济学博士,巨有文化旗下经济学播客《子非鱼》主播,关注政治经济学与数字经济 (微博@Gareth_C) 王汉洋,泛化智能CEO、播客《社会人科技评论》主播、B 站《怪物尚志MonsLog》主…
  continue reading
 
在好莱坞梦工厂,大卫·林奇始终是一个独特的“造梦人”。 他34岁即凭借《象人》入围奥斯卡最佳导演奖提名,而后的《蓝丝绒》《穆赫兰道》,亦入围奥斯卡。1990年,《我心狂野》获第43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同年,悬疑犯罪电视剧《双峰》在美国广播公司(ABC)播出,狂热席卷全国,他才华横溢的艺术家形象也由此为世人所熟知。称他为“鬼才导演”,一点也不为过。他屹立影坛半世纪,当回顾20世纪的电影史时,我们已经无法绕过林奇。 而关于大卫·林奇,评价始终褒贬不一。他的《蓝丝绒》《我心狂野》《双峰》《穆赫兰道》,看得懂的人会沉迷,看不懂的人会鄙夷。三次陪跑奥斯卡,而最终却仅仅收获“终身成就奖”。是实至名归,还是好莱坞“碍于情面”? 本期Naive咖啡馆借着《梦室:大卫·林奇传》的出版契机,邀请到几位大卫林奇…
  continue reading
 
提到英国,你会想到什么?女王、莫奈画作里的议会大厦、工业革命、火车、标志性的红色电话亭、海盗、披头士的摇滚乐、敦刻尔克大撤退、高贵的伦敦腔、丘吉尔、《唐顿庄园》中的贵族生活、乏味的炸鱼薯条、哈利波特与魁地奇,或是《伦敦生活》里充斥黑色幽默的大都会日常?......这些看似矛盾、混杂的标签拼凑在一起构成了这个难以被定义的神奇国度。 本期Naive咖啡馆邀请到了二十年来坚持走读全球的作家张志雄,结合他的新书《寻路英国》,与英国旅游局中国区社交媒体影响力友好大使、作家祝羽捷聊聊关于英国的一切。英国为什么吸引着他们?伦敦又有哪些不可错过的博物馆与美术馆,能够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世界文明?英国作为现代生活的发明者之一,我们又如何以考古的眼光在游历中发掘“现代性”,探寻现代世界的来路? 本期嘉宾: 张志雄,…
  continue reading
 
第三届宝珀理想国文学奖主题是“成为同时代人”。因为我们相信人人必须成为同时代人,必须关心“我们与谁以及与什么同属一个时代?”那么,关于何为“同时代人”?哲学家阿甘本是这样表述的: “真正同时代的人,真正属于其时代的人,是那些既不完美地与时代契合,也不调整自己以适应时代要求的人。正是通过这种断裂与时代错误,他们才比其他人更有能力去感知和把握他们自己的时代。” “有才智的人可以鄙视他的时代,但他同时也知道,他不可改变地属于这个时代,他不能逃离自己的时代。” 相比普通人,写作者尤其需要感知和把握这个时代,成为同时代人,去做一个真正的现实主义者,争取不可能之事,争取人与人之间的互相理解与重新联结,争取身份与地域之外的更广袤、更真实的世界。这并非在人为地把文学工具化,而恰恰是文学自有的题中之义。 本期…
  continue reading
 
近年来,“社会学”这几个字眼高频次地出现在我们视野中,“内卷”“去魅”“中产”等社会学名词也随之普及,甚至成为日常词汇。相比十年前,社会学似乎逐渐成为大众眼里的一门“显学”,而这丝毫不妨碍大家依旧搞不清楚什么是社会学。如今,在不断更迭的热点面前,许多自媒体对各路社会学理论进行着不加节制地引用并佐以快餐式的分析,这让人对社会学感到眼花缭乱,也让人生出许多困惑与质疑:如果什么都能和社会学扯上关系,那到底什么是社会学?社会学是一门真正的学问吗? 本期Naive咖啡馆邀请到了任教于清华大学社会学系的学者严飞,结合他与社会学深刻交织的个人生命历程,和我们聊了聊关于社会学的种种。我们怎样通过社会学来体察秩序之必要,理解人性之幽微,从而更坦然地面对我们身处的现代世界,更清醒地认识作为现代人的我们自己? 本…
  continue reading
 
在知识界,陈映真是一个巨大的身影,作品却未曾进入内地大众读者的视野。 他被称为“台湾的鲁迅”,他接续着早已没落的批判现实主义传统,始终关切人的内心与命运。 他用朴素的笔为历史“后街”上的普通人立传:台北街头挣扎求生的小贩、背负着战争与历史伤痕的乡村教师、为信仰受禁锢的左翼青年、落寞的小知识分子……温柔辛酸的人间浮世绘,构成二十世纪平凡人的精神史。 而我们身处的二十一世纪无疑是二十世纪的延续,这是一句重要的废话。属于二十世纪的陈映真就像一个“时代的界标”,他在自己的时代被孤立,但无论潮流如何变化,他始终站在那儿,让人看清自己的位置,阅读陈映真也让二十一世纪的我们知道自己走到了哪里。 因此,陈映真的书写也从未过时,今天的我们对他小说里讲的一切不再惊奇,是因为它已经成为我们的日常,而我们对它早已丧…
  continue reading
 
“生活就是为了及时享乐,应将注意力集中在欣赏月亮、太阳、樱花和枫叶之美,尽情欢唱、尽兴饮酒,将自己投入沉浮的尘世,即使面临贫困也不用在乎,不用沮丧,只要学瓢瓜随波漂浮,这也就是我们所谓的“浮世”。” ——(摘自《浮世物语》) 徐小虎在《日本美术史》中谈到“浮世绘”时,点明这一艺术形式的主题:现世生活,也显示了人们在巨大变迁下的生活观念转变——及时行乐。 江户时期,日本经济迅速发展,全球交往也日益密切,大批中产阶层崛起,充满不确定性的现代生活悄然降临。与之伴随的则是艺术趣味的下沉和艺术形式的极大丰富,日本艺术一改由贵族、精英主导的面貌,兴起了题材上包罗万象的风俗画,为我们熟知的“浮世绘”版画的流行也得益于这一变化。 今年,突如其来的疫情在现代世界中引发了连锁反应,我们再次被现代生活宿命般的不确…
  continue reading
 
由于近代东亚世界的剧烈变迁和八十年前的那场侵略战争,日本成为许多中国人绕不开的一个谈论对象。 我们仍然像一百多年前的中国人那样震惊并渴望理解明治日本的开化进步何以可能,同时,经历了战争创伤的我们也十分警惕右翼军国主义势力的再度抬头,日本政局的风吹草动都可以挑动国人的神经。 也正因如此,我们对日本的关注和了解始终被无法悬置的民族主义框架所限。当我们只从近代历史中去把握日本的时候,我们必定只会看到一个片面的日本,它既可能功利地等同于一个易于复制的变法样本,又可能在自我膨胀中,化作华夏中心论调下“山川异域,风月同天”的浪漫与一厢情愿。 本期Naive咖啡馆邀请到了日本姬路独协大学人间社会学群教授石晓军,从漫长又重要的古代中日交往史中试图还原一个更加真实的日本,厘清中国与日本之间的种种认知偏差。 本…
  continue reading
 
近代科学的出现无疑是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事情之一。科学在物质上和观念上都极大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它改造了我们的世界,也改变了我们的世界观。身处二十一世纪的现代人既无法想象科学诞生之前的过去,也不敢想象没有科学指导的未来。 著名哲学家陈嘉映指出,在科学崇拜下,人们开始认为“真实的世界就是科学所描述的那个样子,至于自由意志、道德要求、爱情和友谊,都是一些幻象”,而科学才是真理的代表。上述看法,被批评者归结为“科学主义”。如此立场的后果则是,古代那个被视作“充满意义的统一体”的世界,被科学祛了魅,变成了一个“没有目的没有意义的宇宙”。世界的目的和意义作为哲学的元问题,在著名科幻小说作家刘慈欣看来“并没有被科学解决,而是被科学取消了。” 周濂曾概括哲学的功用,他认为“哲学的最大用处在于它能给每一个个体…
  continue reading
 
前不久,一篇关于豆瓣小组“985废物引进计划”的特稿搅动了舆论场。故事的主人公是一群成功考进重点高校,却有着村镇小城出身的年轻人。他们自认高考得意而人生失意,努力抓住的高等教育机会似乎没有兑现成可观的经济资本,遑论过去那种鲤鱼跃空门式的传奇故事。 他们在校园里或社会中有着因为出身所造成的种种自卑与困境,比如,初到大城市不会坐地铁、不善交际、与城市小孩在文化审美上差异明显、家长人脉欠缺,毕业找工作处于不利地位、因“重男轻女”的思维而导致姐姐需要供养弟弟、父母没有限度的索要等等。 总之,得意和失意间的张力催生出某种坚固的身份认同。他们在豆瓣上成立“985废物引进计划”小组,并自称“小镇做题家”。在此,这些考进名校的小镇青年对各自人生际遇进行抒发,抱团取暖,才短短半年,组员已近十万人。这个小组的存…
  continue reading
 
当代艺术作为现实世界的反映,它的面貌必然丰富而多元:它可以是杜尚拎进美术馆的一个小便池,可以是安迪·沃霍尔画的罐头,可以是在MOMA静坐看见乌雷而双眼含泪的阿布拉莫维奇,也可以是班克斯在拍卖会上成交即绞碎的《女孩与气球》…… 但是面对当代艺术的时候,一百个人,会有一百种解读,看不懂与猜不透,仿佛成为了欣赏艺术的常态——艺术不再关于美不美,好看不好看,反而更多的时候与“美”背道而驰,欣赏起来,也需要更多的背景和知识储备,变得有了门槛。 当代艺术究竟该怎么看?艺术家们如何通过艺术表达自己的诉求?策展人又在其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今天我们请到了写作者祝羽捷和策展人段少锋,从他们海外游学和策展的经历中,带给大家一份“当代艺术的入门指南”,帮助大家从策展人的角度去理解当代艺术。 本期嘉宾: 段少锋,策展…
  continue reading
 
译丛和旅行之间似乎一直有着暧昧不清的联系。 译丛的理念叫作“看见世界,看见自己”,以开放性的姿态面对世界的复杂性,丛书选题聚焦全球数个国家与地区的历史经验与当下境遇。 作为理想国译丛主编的许知远老师,曾引用加缪诉说关于旅行的深层意义。他赞同加缪所说:“旅行中最有价值的部分是恐惧。”他说:“旅行者远离了家乡,一种模糊的恐惧随之而来,他本能地渴望旧环境。”而又正是在恐惧中,人会“开始变得敏感,变得再度充满疑问”。我们总会在旅行中探寻自身存在的意义,而人类所有知识、情感、精神世界也都因这追问而起。 在这个意义上而言,旅行和阅读、旅行和译丛确实存在着某种同构。 本期Naive咖啡馆邀请到了许知远和理想国社科中心总编辑梅心怡进行了一场关于“旅行的必要”的沙龙漫谈。 我们需要怎样的旅行?阅读之于游历有何…
  continue reading
 
“心灵 / 心智是什么?我是谁?纯粹的物质能思考或感受吗?灵魂在哪里?面对这些问题时,人人都会陷入困惑之中。”《我是谁,或什么》序言如此写道。 陈嘉映曾说,科学革命给我们留下了一个没有目的没有意义的世界。哲学走到今天已经不再能够提供给人类一个整体性的世界图景。哲学家与哲学学科早已不复古典时期的辉煌,研究哲学的人被揶揄成与社会脱节的学究,哲学作为一门学科也早已成为了大学里的极少数人从事的边缘学科。 那么,我们今天还要学习哲学吗?学哲学还“有用”吗?哲学可以与我们的生活发生化学反应吗?…… 本期播客我们邀请了理想国编辑EG和哲学教育博主(@嘿哲学)李拓,从做书和做自媒体视频的经历,和大家聊聊做哲学普及的事,以及他们是怎么走上了哲学这条“不归路”,哲学如何“毒害”他们的生活…… 本期嘉宾: EG,…
  continue reading
 
希区柯克、昆汀、诺兰、科恩兄弟…… 刁亦男、娄烨、杜琪峰、曹保平…… 《唐人街》《双重赔偿》《M就是凶手》《惊魂记》《公民凯恩》《低俗小说》《银翼杀手》《追随》《老无所依》…… 《风中有朵雨做的云》《大佛普拉斯》《疯狂的石头》《白日焰火》《好奇害死猫》《南方车站的聚会》《心迷宫》《追凶者也》…… 以上这些耳熟能详的导演与电影,如果你曾经听过、看过,甚至心迷神往,那恭喜你——你已经成为一名合格的“黑色电影”爱好者了。 或许你会纳闷,这些电影的题材、故事、类型、拍摄手法、导演风格等等,都如此不同,为什么却可以被归为“黑色电影”?究竟什么叫黑色电影? 通俗的答案往往千篇一律:黑白片,黑色幽默,正义得不到伸张,蛇蝎美女的角色设置,人物有宿命般的悲剧,第一人称视角,多采用倒叙手法…… 但影评人詹姆斯·…
  continue reading
 
“艺术史”这个词的使用中通常被隐去了“西方”的前缀,自古希腊罗马到中世纪、文艺复兴再到梵高、毕加索,关于西方艺术的脉络和观念,人们都多少熟悉。而艺术在中国经历了什么?中国画又该如何被欣赏、被观看?中国画折射出来的社会变迁又如何?对于这些,我们似乎知之甚少。 牛津艺术史系教授柯律格在其新书《谁在看中国画》以福柯式的知识考古对“中国绘画”进行溯源,认为这一概念是在中国的外部被创生出来的,并在明朝以来的国际交往背景下不断被国内外观众塑造着,通过对“中国绘画”的几类观众(士绅、帝王、商贾、民族、人民)进行考察,以全球视野和五百余年的历史跨度(从明朝到新中国)给我们讲述了中国画的“观看之道”。本书不拘泥于传统艺术史去进行画作风格分析,而在新艺术史潮流之中以画作的观看者的变化折射画作外部的中国社会变迁。…
  continue reading
 
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中国而言是一个重要支点,政治、外交、对外关系及民众心中关于何谓中国人的认知等议题都将围绕这一重心展开,它是“中国重新认识自我与努力在世界崛起的分水岭”,也是“第一个唤起中国政治和社会精英想象的重要事件”。 按照徐国琦老师的话来说,过去我们远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对历史切割化和碎片化的认识,让今天的中国人的记忆只留下残骸,到最后这残骸竟然变成了正确的、集体的记忆,要被反复标记在人的头脑中。斗争压过了理解和反思的声音,但历史已经无数次告诉我们,“不是你死我活,而是我们都在同一条船上”。 本期嘉宾: 徐国琦,哈佛大学历史学博士、香港大学历史学特聘讲座教授 本期你将听到: 1.为什么会选择亚洲视角,这样一种共有历史的视野来研究一战? 2.一战爆发时,中国正处于对日本图谋的担忧,为什么日本…
  continue reading
 
2020年,3月初,欧洲疫情告急,意大利沦陷,德、法等国家均开始采取严厉管控措施,此时英国唐宁街却传出了不同寻常的政策信号——约翰逊政府及其专家团队称“群体免疫”或许是对抗疫情的方法。消息一出,舆论哗然,在整个欧洲、西方乃至中国都引起了不小的讨论热潮,这显示出近乎绝情的理性的政策,英国人真能“泰然处之”吗?为何英国的动作比欧陆“慢半拍”?矛盾重重的英联邦内部对伦敦的政策“照单全收”吗?保守主义的传统又怎样影响英国的医疗资源和政策应对?英国抗疫至今的实情究竟如何? 本期Naive咖啡馆连线了正在英国爱丁堡居家隔离的政治学者郑非,和大家说说他身处其中的观察和思考。(录制于2020年5月19日) 本期嘉宾: 郑非,爱丁堡大学比较政治学访问学者,关注族群政治、帝国政治等,著有《帝国的分裂》 本期你将…
  continue reading
 
关于女性议题的讨论在中文互联网上从来都没有消失过,前一阵被网友视为财务独立的新女性典范的Papi酱在微博上被指出“孩子还是随父姓”,由此又掀起了新一波讨论,伴随而来的一些词汇也走进大众视野中,如“冠姓权”“婚驴”“极端女权”等。 有许多攻击Papi酱的网友认为放弃冠姓权让其“独立女性”人设崩塌,而同样有不少力挺Papi酱的网友,并认为这些评论太过极端,甚至“厌男”,其中不乏有许多自认女权主义者的网友表示和“极端女权”划清界限,这似乎变成了一场女权主义内部的“战争”。 本期Naïve咖啡馆邀请到了三位长期关注女性议题的海外在读博士,和大家一起从Papi酱的事件出发,聊聊女权主义,并试图将这一热点放进女权主义自身在世界和在中国的发展脉络与不同潮流中去理解。 什么叫作“极端女权”?女权主义之初究竟…
  continue reading
 
本周我们延续上周的话题,和赫恩曼尼、EG继续聊聊《生存还是毁灭》这本书。你如何看待幸与不幸,如何理解自杀与永生? 你是否也有“生存还是毁灭”这样的困顿?欢迎大家在收听本期节目的同时,给我们提问留言。 本期嘉宾: 赫恩曼尼,写作者、节目策划人,曾任记者 EG,理想国编辑 本期你将听到: 1. 关于人生意义的几个讨论维度:为什么要警惕“被量化的人生意义”? 2. 人对自身幸福程度的评估受什么影响? 3. 老舍与燕京大学校长陆志韦的人生选择 4. 自杀不一定是非理性的,但仍然是最糟糕的。 5. 关于永生:永生人仍然是人,不是神。 6. 关于现实讨论:公共社会不可能只有一种声音、一种稳态,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稳态,而且都有权利去维护这些不伤到别人的稳态 主持: 荣青 节目编辑: 荣青 后期制作: 摇星星…
  continue reading
 
从“韭菜”到“韭浪”,当代年轻人的危机从自谑消费主体升级为被迫扛起时代大潮实则陷入消费泥沼的撕裂话语中,挑衅着本来就脆弱敏感的价值观。 为什么有些人总是很悲观?身处精神危机中的人该如何面对自我和世界?如果坏事多于好事就是人生的真相,我们是否选择承认这一点?一味劝慰别人乐观一点就一定是对的吗?在今天,我们还应该坚守一些价值吗? 这一期的Naive咖啡馆,我们请赫恩曼尼和理想国编辑EG,从被称为“最丧一本哲学书”的《生存还是毁灭》谈起,就人面对现实生活的态度和观念聊了聊。 本期嘉宾: 赫恩曼尼,写作者、节目策划人,曾任记者 EG,理想国编辑 本期你将听到: 1.贝纳塔《生存还是毁灭》:为什么说它是一本最丧的人生哲学书? 2.为什么有的人总是很悲观?人生根本的不对称性与系统性的乐观偏差。 3.相信…
  continue reading
 
1960年1月4日,加缪因车祸不幸去世,今年是他逝世60周年。二十年后的4月15日,萨特病逝于巴黎,今年是他逝世40周年。而他们引领的存在主义思潮曾在上世纪80年代的中国风靡一时,今天又渐渐开始被大家提及和回忆,关于存在主义的讨论在我们面对的荒诞现实中显得别有意味。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存在主义作为一种哲学为什么以文学的形式诞生和表达,又能给予孤独个体以怎样的安慰和力量。 本期嘉宾: 云也退,作家、译者、自由撰稿人 本期你将听到: 1.加缪小说《局外人》的意义在于发现了一种“人”——“荒诞的人”; 2.唯我主义、病态、自私为何成为了中国早期接触存在主义时的普遍印象? 3.为什么说存在主义作为一种哲学用文学去表达是合适的? 4.加缪对“审判”题材的偏爱:人和世界的对立; 5.存在主义告诉我们“不合群…
  continue reading
 
此刻正处于新冠病毒在全球肆虐的时期,阅读发生了哪些变化?关于疫情期间的阅读,阅读与认识世界、理解世界的关系,阅读的陌生化,阅读经典与人类经验等问题,两位老师深入畅谈。​ 本期嘉宾: 杨照,作家 梁文道​,媒体人 本期你将听到: 1. 新冠病毒肆虐全球背景下的阅读和平时有什么不一样? 2. 梁文道谈童年阅读经历,“通过看更多的书或者更不一样的书,来帮助我去具体的体认。” 3. 杨照谈京都历史与京都疫情、闻一多的《秋色》和芝加哥Jackson Park的关系,“阅读真的让我不管走到任何地方,甚至会包括会决定我跟什么样的地方,用什么样方式来看待这个地方”;“我认识这个世界已经完全摆脱不了阅读、阅读决定我怎么跟这个世界发生关系。” 4. 梁文道反问:阅读经验赋予一个地方的“光晕”,会不会也是一种限制…
  continue reading
 
关于纳粹,我们首先想到的是二战和大屠杀,但和平时期的纳粹德国是一个怎样的国家?事实上,在希特勒当权之初,没有人认为它会掀起又一场战争浩劫。可短短六年时间,纳粹就成功整合德国社会,他们到底做了些什么? 在本期节目结尾,剑桥历史教授、《当权的第三帝国》作者理查德埃文斯空降本期Naive咖啡馆,将有理想国独家珍贵采访录音放送。 本期嘉宾: GY,理想国编辑 马修,理想国编辑 本期你将听到: 1.为什么说当权之后的纳粹并非开始“治理”德国 2.希特勒上台后在武力部门的大清洗:冲锋队领导成员罗姆、纳粹左派施特拉塞尔的覆灭 3.盖世太保的运行机制、集中营的设立以及纳粹对司法系统的干预 4.纳粹德国时期都有哪些广为流传的“政治笑话” 5.偏爱古典主义审美的第三帝国如何打击一切现代主义艺术,甚至举办堕落艺术…
  continue reading
 
纳粹是如何被当时民众主动选择,一步步瓦解社会民主党、共产党与中央党,从而获得权力?魏玛政府又在其中扮演怎样的角色?掌握权力后的纳粹政府,没有人认为它会掀起又一场战争浩劫,那么和平的纳粹德国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 本期嘉宾: GY,理想国编辑 马修,理想国编辑 本期你将听到: 1.为什么纳粹德国又称“第三帝国”(the Third Reich)? 2.理查德埃文斯象征着一种典型的英国知识分子传统和大众媒介间的天然亲密 3.纳粹研究从战后至今的重大转折 4.魏玛共和政府合法性的畸形和羸弱 5.希特勒失败的暴力夺权和成功的议会斗争 6.纳粹党面对的主要敌对势力梳理 7.为什么说纳粹运动是一次革命式的复辟 8.普通人角度下之第三帝国的到来 9.书写纳粹的历史需要“价值中立”吗 主持: 郝汉 节目编辑:…
  continue reading
 
对呕泥酱、江山娇、汉骂、“感恩”,以及对文学、思想领域的一些观察。 本期节目录制时,对江山娇的讨论很多,包括微博网友对这样一个虚拟形象的质问。现在看来网络讨论的焦点已经发生了变化,但问题内部仍然没有厘清,包括为什么江山娇会翻车,以及这种虚拟人物偶像化中会出现的问题。我们希望借这期播客,可以进行更深入的思考。 本期嘉宾: 斐济猫,青年学者 箱子,理想国编辑 本期你将听到: 1.网络民族主义的历史:二次元“饭圈”与民族主义的汇流从什么时候开始? 2.什么是“萌”式宣传?为什么不能说“萌”是可爱的同义词? 3.《那年那兔那些事儿》与《战舰少女》的差异 4.二次元的有效运作机制:二次元真正对读者、观众起作用的点是什么?对二次元的“误用”体现在哪些方面? 5.二次元中的“数据库消费”:为什么“江山娇”…
  continue reading
 
谈一谈过去两个月疫情中涌现的一些语言现象,比如说"山川异域,风月同天"、“热干面加油”、呕泥酱、江山娇、汉骂、“感恩”,以及对文学、思想领域的一些观察。 本期节目录制时,国内疫情正在蔓延,关于”山川异域,风月同天“的讨论仍在继续,现在看来网络讨论的焦点似乎已经发生了变化,但问题内部仍然没有厘清,我们希望借这期播客,可以进行更深入的思考,语言和思想不只是时代的修饰和泡沫而已。话题分为上下两期。 本期嘉宾 斐济猫,青年学者 箱子,理想国编辑 本期你将听到: 1.为什么我们会对“山川异域,风月同天”产生这么大的反应? 2.《中国诗词大会》能反映出个人对诗歌的选择与偏好吗?诗与其他的语言之间有何区别? 3.诗歌对交往空间的塑造:为什么说在一个有秩序的社会生活中,表达赞美、表达鼓励,有些时候只是出于礼…
  continue reading
 
疫情中的歧视、标签和污名化问题,以及海外华人在这场疫情被歧视的情况。 本期播客实际录制于2月16日,当时中国还是最严重的疫区,海外只有零星的疫情被报告,而今天病毒已经在海外肆虐,与其对应的歧视与污名的情况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但我们仍然决定放出本期内容。相信其中的一些讨论,对审视今天的情形有重要的价值。 本期嘉宾: 沈河西,南方周末文化记者 李牧谣,媒体人、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文化研究专业 车乐格尔,英国利兹大学社会学与社会政策研究所、鲍曼研究中心研究员 本期播客讨论的是: 1.疫情之初,英国、日本、意大利,华人遭到歧视的状况; 2.China Virus的媒体策略,历史上哪些疾病都被冠以过区域、国家前缀; 3.在跨越国别的阶层对抗中理解歧视和敌意; 4.“政治正确”“多元文化主义”为什么常常对亚…
  continue reading
 
欢迎来到Naive咖啡馆! 互动: 在微博话题#Naive咖啡馆#说出你的想法,或前往微信公众号「Naive咖啡馆」留言 联络我们: naivepodcast@163.com 声明: 本节目由文化品牌「理想国imaginist」出品,内容涉及观点仅表示个人立场,欢迎大家共同参与讨论。由理想国
  continue reading
 
Loading …

快速参考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