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 Of Living 公开
[search 0]
更多
Download the App!
show episodes
 
Artwork

1
小明拆台 Ming Strike

小明拆台 Ming Strike

Unsubscribe
Unsubscribe
每月
 
歡迎收聽小明拆台,我們是几位住在英國搞表演和藝術的小明,喝咖啡,聊是非,性本善,拆人台。聚焦世界各地表演和藝術界的事件和現象,討論亞洲藝術家的創作和觀察。 Ming Strike is a monthly podcast about current events and challenges in performing arts through the eye of Asian art practitioners living in the UK.
  continue reading
 
The Angie Creates Podcast interviews curious humans on how they seek to become the most alive versions of themselves through creative expression like movement, writing, and art.
  continue reading
 
Loading …
show series
 
又到了岁末年终的小明总结环节,今年依旧是从不同IP登录进行的围炉,为我们探索中的in-between-ness又新增了一层意义。「漂泊」不约而同成为了四位小明在2024年的关键词,随着全员NF人相互分享,这期播客仿佛一块巨大的椰糠,越往后含量越大。 另外,2025年,小明想招募一位有剪辑/运营技能的朋友,来和我们一起成长,制作更多有意思的节目。如果你有意向,欢迎邮箱联系我们,聊聊你的技能与期待。 Host / 本期主持 Howl,旅居英国的台湾表演艺术工作者 Mengting,当代剧场研究与创作者,现居伦敦 小胡,青椒,但也被学生叫剧韭 书艺,现场艺术&行为艺术创作者,想了半天,嗯!就是这样! Show Notes / 这期我们聊了…… 00:25 介绍小明新成员 01:10 小明此刻的居住…
  continue reading
 
行星酒馆2024年的最后一期播客,酝酿了一年的时间。 像很多人一样,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朋友霹雳一直计划着离开家乡上海,搬去国外。 作为曾经在美国留学生活,但已经回国扎根的记者来说,把自己从舒适圈连根拔起再深深种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面对政治的抑郁、繁重的工作和感情上的包袱,离开的行动,一拖就是好几年。 2024年初的时候,霹雳突然跟我说,我出来了。 她最终落脚的地方,并不是计划中的美国。她误打误撞地,来到了墨西哥城。 那段时间,我跟霹雳见了一面。本以为这是个临时过渡的状态。没想到,霹雳一呆就是一年,而且越来越喜欢这里。 非常好奇:过去的一年里,她在墨西哥城建立了什么样的生活,让她决定放下美国,暂时留在这里?而这期播客,两个异乡人站在2024的尾巴上,进行了一场关于迁徙、定居、以及探索生活的…
  continue reading
 
前几个月在纽约的时候,见了几个老朋友。今天访谈的对象Judy,就是其中之一。 Judy从十四岁就离开了中国,之后辗转于欧洲和美国。我认识Judy的时候,热爱文学的她,刚被哥大新闻系录取。但我们之后的命运轨迹,却非常不同:她最终没有选择入学,而是坚持自己关于文字的理想,在纽约把自己的翻译公司经营得小有名气。 疫情之间,我们慢慢断了联系。但是某一天,我突然看到她发了一条更新,她说,我现在是一名纽约州的地产中介了。 我们一直没有细聊,这个转变究竟是怎么发生的。 距离那条更新,现在已经过了两三年的时间。最近再和她见面的时候,她已经从地产的新人,成为了可以独当一面、自立门户的broker. 而我非常好奇:这过去几年间,她的生命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当一个所谓的「文艺青年」决定进入一个不那么风花雪月的环境的…
  continue reading
 
行星酒馆开播以来,聊了许多关于迁徙、定居的话题,但这些流动往往是物理意义上的。可是,在文化和身份上,我们什么时候变成为了一个生存在「中间」的人呢? 这个问题难就难在,它突然就变成了一个人类学的问题。 今天的对谈,非常机缘巧合地聊到了这个话题。而就像很多人类学命题一样,也许横看成岭侧成峰,但它的答案,是「浮现」在田野里面的。 这个田野,就在纽约中国城和下东区交界处的一家精品店里面。 -------------------- 如果过去的七八年,你曾经在曼哈顿下城晃荡的话,你可能会留意到一家有点不一样的精品店+画廊,叫做「杂碎俱乐部 Chop Suey Club」。 店如其名,而名则如那道歪打正着的美式中餐,主打一个又「杂」又「碎」:你可在这里找到高山流水,譬如王家卫重庆森林35mm当年放映的电影…
  continue reading
 
This is an English-language episode and the first episode of Ming’s Guests, an experimental new series aimed for making spaces and hosting programmes by audio/podcast creators outside Ming Strike collective.You will hear Burong Zeng in conversation with Natalie Chan, a Hong Kong theatre producer who has spent her past decade working in the UK. The …
  continue reading
 
本期行星酒馆是一场坦白局。对谈的嘉宾是纪录片导演Chen Siyi。 两年前,Siyi的作品《我们在黑夜的海上》(Dear Mother, I Meant to Write about Death)在釜山电影节首映。她在电影中细腻地记录了母亲在患癌之后所经历的种种,以及母女在代际与生死之间的幽微时刻,获得了广泛的好评和纪录片单元的特别提及奖。 但是——今天我们不是来聊纪录片的。我们从彼此的猫开始聊,其实真正想讨论的,是成长在某个特定语境和时代的两个人,在亲密关系中遇到的一些创伤。 聊着聊着,我们发现,虽然这些经历可能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痛苦,但每一次跟这些创伤纠缠的背后,都是一个个凝视真实自己的时刻。 如果你最近也经历了一些人生和情感上的低潮,也希望这一期节目,能给你带来一些创伤之上的联结吧。…
  continue reading
 
猝不及防地进入了三十五岁。 在三十五岁的第一天,一个非常私人的人生节点上,我打算录制一集播客番外来记录自己的状态与心绪。由于人类嘉宾的突发状况,TA的责任则由人工智能所取代。这样特殊的日子里,我很好奇,一个由人类的文字和知识所训练出来的大语言模型,会如何「看待」生存,衰老,以及人生的意义感? 由于采访嘉宾是大语言模型的关系,请大家谨慎斟酌对话其中的人工智能的「观点」与「建议」。 与其观察AI具体说了什么,更有意思反而是与AI嘉宾之间的互动模式与对话磨合。在聊天的过程中,GPT需要不断地被校正、回拉、才能避免TA机械地重复我的观点和想法。但与此同时,TA却又是一个很好的聆听者,能够准确地复述和提炼我漫无边际的闲谈。 而在播客的结尾,我让GPT给自己取了一个名字。TA说,TA叫做「Echo」(回…
  continue reading
 
朋友Xinyi是云南人,她这个夏天回到了西双版纳,参加了一位亲戚的葬礼。 这场葬礼非常特殊:它发生在一个多民族杂居地,也牵引出一个云南家庭近一个世纪的浮沉。这集播客,一方面想保存一点私人而很珍贵的口述史,另一方面,作为两个活在不同世界之间,又在所谓“文明边陲”相逢的中年人,我们自然而然地聊起了移民、身份,甚至是人类学家James Scott那本《逃避统治的艺术》。 聊到最后才发现,思考在“边陲”、在“迁徙”中如何生活,可能聊的是当年的舅奶奶太爷爷,也说不定,聊得就是现在的我们自己。 02:35 一场帕西傣的葬礼 05:35 在聚会上,重新审视家族史的重量 07:26 迁徙、杂居,与族群的建构 11:38 作为旁观者,观察回傣的葬礼 15:00 家族史另一面的动荡与韧性 20:49 Xinyi…
  continue reading
 
This is an English-language episode, recorded live at the 2024 Migration Matters Festival. As part of an ongoing initiative focusing on art producers, this episode centres on the theme of space, considering art workers such as theatre producers and curators as the makers and keepers of these spaces. What kinds of opportunities and experiences have …
  continue reading
 
「为什么几乎中国所有的健身房,最后都变成了卖卡的生意?」 这既是我对中国健身、教培、餐饮各行业近年演变的好奇,也是从业二十年的教练Leon不断思索的问题。 两年前,经历种种创伤之后,这位曾经的Nike签约教练关掉了自己上海的工作室,搬到了清迈。在过去的一年多里,他在全新的环境里从头建立自己的旅居生活,因为内卷和倦怠而能量耗尽的他,也终于找回了精力来重新审视自己的身体、过往的人生,以及自己在时代中的挣扎和纠结。 而我们的这段即兴对谈,既宏大又私人——它既关于中国过去二十年健身行业(乃至整个服务业)的起落流变,也关于一个普通人在时代创伤中的自省与疗愈。 00:55 关掉健身房后,一个能量耗尽的健身教练 02:45 国内健身课的竞争气氛 05:00 为什么所有的健身房,最后都开始卖卡了? 06:5…
  continue reading
 
2024農曆新年左右,台灣當代表演的指標場館牯嶺街小劇場公佈了年度節目選拔入圍名單,原本是新年新氣象的氛圍,卻因為名單中包含卷入性侵疑雲的編舞家的作品。台灣編舞家劉冠詳,於2023年metoo運動裡,被受害者揭露以排練、徵選、討論創作等名義,對年輕女舞者們多次進行妨害性自主,許多想關案件已經進入司法程序。在這樣的前提下,劉冠詳的作品出現在入選名單內,進而引發爭議與討論,並導致幾位入選的作品退出名單。 本次節目邀請退出入選的藝術家周寬柔,以及在這次事件中多次陪伴受害者的黃美寧,以“間接涉事人”的角度,從自身的心境,和後續事件發酵的觀察切入。在類似事件發生時,大多數作為被動接受資訊,或者是朋友的朋友的一方,我們能做什麼?該怎麼做?又該以怎麼樣的心態來看待? 節目討論以主持人和來賓的主觀視角出發做…
  continue reading
 
这是行星酒馆的番外更新,和OutChina电台主播Ashley一期快速聊了一下巴黎奥运开幕——聊的不是开幕本身,而是简中舆论场里再熟悉不过的、针对性小众的破防、惊诧与反感。 在这样的气氛下,我俩一拍即合:与其和人争辩、教育他人,倒不如撸起袖子紧急搭建一个彩虹同温层。我俩分享了不同光谱的视角下,我们该如何面对这种偶尔入侵的无知与恶意?如何组织和梳理自己的情绪?怎么去创建联结而不是增添撕裂? 正如上文所言,这是一个同温层间的即兴对谈,情绪多有激动凌乱之处 —— 求真不求稳。如有冒犯,请一笑置之。 This is an emergency crossover podcast between Planet Speakeasy and OutChina. In this episode, two ho…
  continue reading
 
这期行星酒馆,请来了导演范坡坡。在中文世界的同志影像领域,他的“彩虹家庭三部曲”曾引起巨大社会反响。他也是北京酷儿影展的发起者之一。2015年,他因作品《彩虹伴我心》被下架而起诉广电总局。至今看来,这场诉讼依然是中文同志权益史上非常重要的时刻。 过去这几年,坡坡搬到了柏林,在另一个语境里继续自己的创作。从创作电影长篇到导演情欲短片,柏林这座城市给了一个电影人不同的土壤、困惑和养分。而播客的这一局,聊的就是我们在异乡对生活、身份、以及性方面的实践与反思。 聊起柏林、夜生活与相关工业,本期不可避免会有性相关的用词与讨论,请大家收听时注意。 This week's guest is director Fan Popo, a prominent figure in China's LGBTQ+ ci…
  continue reading
 
Planet Speakeasy is a Chinese/English podcast discussing home and afar, and everything in between as we learn to navigate life across different worlds and contexts. This week's guest is Professor David Craig from the 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We crossed paths in Southeast Asia when he was in the field researching global influencers — an ar…
  continue reading
 
今年四月,我们在伦敦的The Place舞蹈剧场看到了二高表演的经典作品《来来舞厅》。从西方传入中国的迪斯科,又回到西方社会,它在新的语境下是现代舞?还是社群活动?在2024年再看迪斯科,此时什么是高级的,什么又是媚俗的? 来宾简介/Guest intro: 二高(何其沃),出生于1985年,广东阳江人,目前生活与工作于广州及顺德。于香港演艺学院舞蹈学院毕业后,2021年继续研修新加坡[CP]3当代表演艺术评论。2007年创立二高表演,其作品常以身体作为审视焦点和创作对象,通过剧场、影像、合成现场、社区舞蹈等方式,荒诞且严肃地讨论中国社会和文化中身体、性/別、身份等诸多议题,近期作品关注中国社会中流动的新城市移民,山寨的身体以及舞蹈的公共参与性议题。 本期主持/Host Mengting+曾…
  continue reading
 
主播的话 A few words 行星酒馆第二季,开张喽。 本季的第一集,一个来到纽约的人,一个住在纽约的人,一个暂别纽约的人,三个人凑在一起,聊聊这座让我们爱恨交加的城市。 当然,这座城才不在乎有没有人讨论它。可对每个驻留这里长长短短的人们来说,这座城市却又那么、那么的庞大。它是憧憬,希望,窗口,港湾,又是混乱、危险、疼痛、灾厄。它有多富饶和多元,就有多拥挤和卷。它是生活里种种美好与困难的来源。它常常甚至就是生活本身。 所以这局真正聊的,还是彼此流动中的生活,是十年之间与一些城市、地方和社群所构建的联结。 如今回望,那些深深浅浅与某时某地的缘分,定睛一看 —— 嘿,仿佛还真就是我们的人生。 On the premiere episode of Planet Speakeasy Season…
  continue reading
 
这是一期走心的串台节目,与【后台观众】播客共同策划。我们本来只想做一期简单的闲聊,谈一谈彼此在英国做组织或社群的心得,结果演化成了涉及五个旅英艺术自组织的大型声音纪录片,集结了来自内地、香港、台湾的青年艺术从业者的声音,听到了大家在英格兰、苏格兰、或两地跑的生活与工作经验,组织的关注领域也横跨了剧场、视觉艺术、社区艺术等多个面向。 何为「草根」没有教科书的定义,但在各自的分享里大家不约而同都谈到了签证的问题、人脉的壁垒、生存的策略,一代移民做艺术面临的共同挑战。本来觉得只是简单的聊聊,没想到每个人都有很多想说的,关于为什么聚在一起,为什么做社群,为什么在英国做社群;关于我们的身份,我们怎么活着,我们的未来……这些丰富的声音档案里囊括了不同视角下的观察和思考,呈现出的多样性令人动容: “有一个…
  continue reading
 
I'm so honored to have Mestre Pinga Fogo ( Gui Torres) from Benção Capoeira on the show today! He is my Capoeira instructor here in Austin. In this heart-warming conversation, Gui shared with us: Why is Capoeia a healing movement practice? Why did he choose to come to the States, and the challenges he overcame along the way Differences between teac…
  continue reading
 
📚 點擊追蹤安吉的寫書資訊 👉 https://shorturl.at/amAS5 成為媽媽的心事蝦郎災?今天安吉有幸請到讓我飆淚千百次的來賓:台中心之悅翎孕產婦小天地的吳秀娟老師(拍掌尖叫)!吳老師在這集和我們分享孕婦在懷孕常有的迷思、身體和情緒關係、他所看到女人成為媽媽後各種心路歷程,以及懷孕、生產和當媽後身體要注意的事. Follow 心之悅翎: D Card: https://www.dcard.tw/@ptformom Tiktok: https://www.tiktok.com/@user7554795487195 IG: https://www.instagram.com/ptformom FB: https://www.facebook.com/ptformom 網站: ht…
  continue reading
 
(Note: this episode was recorded back in June 2023) My guest today is Valerie! Valerie is @vals_pals_ on Twitter. She is a computer science graduate,work in finance, and a writer. Valerie is relentless in mining her emotions. She writes personal essays about sticky, taboo topics that people don’t normally talk about, such as jealousy of fellow crea…
  continue reading
 
「行为艺术之母」Marina Abramović在RA Main Galleries的大展刚落幕,前卫艺术家、激浪派重要成员小野洋子在Tate Modern的首个回顾大展又来邀请我们思考艺术和日常的界限,同期间,美国黑人艺术家William Pope. L的个展也是可圈可点。三位艺术家都以其在行为艺术领域的贡献而著名,通过将艺术直接带入公共空间(如Pope.L的公共表演)、要求观众的物理参与(如Abramović的行为),或是通过参与式装置(如Yoko Ono的乐谱和指示),他们强调艺术是一种活生生的经验,不仅仅是被动观看的对象。 然而,活生生的行动和表演,如何被转化白盒子里面的展品?小明们将从现场艺术实践者的角度出发,讨论行为/表演如何在美术馆空间中「再现」(reenactment),兼带…
  continue reading
 
今年春节,是行星酒馆陪伴大家的第一个农历新年。而今期播客,也是其第一季的最后一集(不用担心,第二季已在制作中啦~)。这期节目的对话,贯穿了四位嘉宾和我自己过去整整一年的人生。回顾这个动荡不安的兔年,也正是在记录行星酒馆播客本身——以及它的创作者、嘉宾、听众——过去一年的生活碎片。 播客在去年的诞生,缘于许多时代的偶然与必然。过去一年中文世界的朋友们,很难不生活在剧烈激荡的转折中。倘若站在今天回望宏大叙事的流向,这些萌动的变化似乎看起来理所应当。可身在洪流之中时,如何在日常里去处理时代的泥沙俱下? 所以,在播客上线的一开始,它的tagline就是这样一句话:“在离散的时代里,学着讲述离散的故事”。如今“离散”这一概念已并不再新奇:它囊括着一代代身份认同破碎,背井离乡的新旧移民,也联结着无数使用…
  continue reading
 
去年秋天在纽约见到旅居欧洲的游戏编辑、策展人杨静时,我俩意外地找到了一个共同话题:25年前的电脑游戏,明星志愿2。 这款1998年大宇资讯制作发行的养成游戏里,玩家扮演初出茅庐的新人方若绮,在虚拟的台湾演艺圈从零开始:可以当群众演员,餐厅驻唱,接不同的通告,主演电视和电影,甚至能成为影视歌三栖天后。这款游戏在当年颇具影响力,但如今的品牌和玩法都日渐式微。 杨静说,你是我见过第一个玩这款游戏的男生。 我说,你是二十年来第一个和我聊这款游戏的活人。 两个生活背景大不相同的异乡人,讶异地发现大家在游戏的维度上,我们共享了另一条清晰的成长脉络:少年时都曾在混乱无序的早期中文游戏世界摸索,也都因官媒的「电子海洛因」污名受到家庭的阻挠与压力;成年后,我们也同步见证了「电子游戏」在产业化后的变形与异化,以…
  continue reading
 
2023年九月,朋友洁平离开了亚洲,来到美国东岸,开始了在哈佛大学尼曼学者计划的交流生活。 曾是媒体主编,亦是中港台地区深耕多年的创作者与创业者。洁平从手头繁重的项目中陡然抽身,进入了一个陌生的英文语境。表面上,一切似乎都慢了下来:重新认识来自各地的朋友,从头修读大学的课程,在陌生环境里建立生活。可与此同时,她手头的工作却依然在快速地运转着,甚至在2023年末,她竟然隔着大洋,把自己台北的书店「飞地Nowhere」开到了泰国清迈。 行星酒馆2024年第一期,我们在清迈的小小民宿交换了彼此过去一年的收获与未来的愿景。在「躺平」已俨然成為時代精神的现在,谈论「勤奋」与「希冀」似乎有些格格不入。但这段对话,却给了我许多久违的希望。不论世界如何崩溃,人群被怎样冲散,也许因为我们的坚持,依然能够创造一…
  continue reading
 
My guest on this episode is Karena de Souza. Karena is a strategist, speaker, and coach focusing on GenZ and the Future of Work. She is a mother of three, the youngest one just graduated from university. She is also the author of Contours of Courageous Parenting. In this heart-warming episode, we chatted about: Her story of growing up in Uganda and…
  continue reading
 
2023对小明们来说是忙碌的一年:除了常规更新播客,冲了一把KPI出了本zine,尝试了会员制和双语节目,讨论了我们作为一个组织的发展愿景。处在来往与夹缝之间的我们,也观察到了欧洲艺术圈种种一言难尽的社会现象。 如果你也体会到同样的in-between-ness,欢迎在留言里跟我们分享。 本期主持/Host Howl,旅居英国的台湾表演艺术工作者 Mengting,当代剧场研究与创作者,现居伦敦 曾不容,迁徙于伦敦和北京,关注和书写当代艺术中的表演,偶尔友情出演 小胡,迁移中的飞行小明,日常掉坑 后期制作/Post-production Flo,现居英国的表演影像创作者,多功能技术宅 Opening Move by Shane Ivers - https://www.silvermansou…
  continue reading
 
The steep decline in the number of U.S. students there is just the tip of the iceberg during this dynamic shift between the world's two superpowers. The departure of foreign companies, a drop of international tourists, and the increasingly polarized discourse about foreigners all contribute to this trend, resulting in an ongoing exodus of expats fr…
  continue reading
 
My guest today is Kelly Davis. Kelly is from the U.S and is currently based in Lisbon, Portugal. Before Lisbon, she spent the last ten years in Asia, especially in Taiwan and South Korea. Kelly is an independent learning coach, ed-tech consultant, and previous cofounder of an online self-directed ed-tech startup, Kubrio. She now works with creators…
  continue reading
 
My guest today is Rychelle Moses! Rychelle is currently pursuing her Ph.D. in criminal justice. She is a digital artist, a powerlifter, and a blue belt in Brazilian jiu-jitsu. She worked as a domestic violence victim advocate and loved the prevention and education work she did. Last year, she realized that going the traditional route and working in…
  continue reading
 
这期番外录制于今年四月。 那是刚刚又开始流动起来的时候。不少朋友走出国门,认识一个疫情后的世界,和阔别多年的朋友把酒言欢,互相catch up落下的生活。一场场百感交集下来,内容大不一样,心绪却又差不多:世界和朋友似乎都没变,但却又有什么大不一样了。 有点像大梦初醒,一下床发现——脚麻了。那些被埋起来的念头、感觉和记忆触电般袭来,站也不是,坐也不是。我们能做的,只能是原地不动,等着汹涌的心绪流过身体,再缓缓褪去。 这段对话,正是潮汐中的一朵小浪花:我和朋友H在疫情后重新相见,在一起生活的最后一天,我们聊起了中断的连接,苏醒的感觉,未来日子的流动性。甚至我们在认识了十多年后,竟然第一次,认认真真道了一个别。 (03:00) 一场接一场,聊不够的后疫情重逢 (05:08) 面对面坐在一起才知道有…
  continue reading
 
行走,是一种日常生活中最基本的移动模式,然而在艺术家Alisa Oleva眼里,却是她的创作灵感来源。我们为什么移动?如何移动?是什么样的社会力量规范,引导我们的移动?本期从Alisa的自身创作出发,到她在台湾参与大甲妈祖遶境的经验,分享她如何看待“行走”在跨文化中的不同理解方式,以及在地缘政治中身份认同的互相挣扎。 Walking is the most basic movement in everyday life, but in the eyes of artist Alisa Oleva, it is the source of her creative inspiration. Why do we move? How to move? What social forces regu…
  continue reading
 
正值美国的感恩节假期,今夜的行星酒馆,我们聊起了另一个时空的久别重逢。 定居纽约的朋友小黄,和爸妈分别近四年后,终于第一次见到了他们。但这一次,不是在她自己的家,也不是在爸妈的家。他们选择了在泰国清迈异乡重逢,一起度过了难忘的一个星期。 在隔膜越来越多的世界,许多离散者都不得不认真考量是否回国、频率何如,甚至还有不少人依然决定放下故土,彻底搁置回乡的计划 —— 可与此同时,又有无数像小黄和父母这样的小团圆,在异国他乡静悄悄地发生着。 有人也许会问,既然是重逢,见到就对了,在哪里相会有那么重要吗? 可「他乡」作为一个场域,却又显得那么的与众不同:抛掉了彼此熟悉的舒适圈,亲人们又重新聚在了一起,在完全陌生的世界创造新的回忆。当然,熟悉的欢乐、脆弱、牵挂、误会、委屈、创伤,也全都一股脑地从心底里抖…
  continue reading
 
过去几年间,我们究竟与亲人失去了多少联结?而这种断裂正在怎么改变著我们? 对很多散落世界人们而言,这问题实在既尖锐又沉重。甚至很长一段时间内,我自己已经拒绝去思考这个无解的命题 —— 越是细想,越是感受到个体命运的漂泊不定。疫情刚爆发时尚只是嗟歎疾病的可怕与隔离的孤独,但随时间的推移,国内外环境如枝桠一般开始分裂出截然不同的宇宙。 航班禁令、国境封锁、层层加码,领馆关闭、反亚裔声浪、全球化脱钩……原本以为不过数月的分隔,骤然变成了一年,倏忽就到了两年,转眼坐三望四。即便如今慢慢恢复通航,还有太多的分离仍然未能聚首,甚至已然天人永隔。 就这样,思念变成了逃避,逃避变成了无奈,无奈变成了麻木 —— 而这些触感,在大部分的官方叙事和「正确的集体回忆」中,都被轻描淡写地一笔带过。 可我们的身上究竟在…
  continue reading
 
My guest today is Lucy Liang, who was also the guest of Ep. 77. Yes, we are mothers now! It's been a wild ride since discovering we were pregnant on the same day, with due dates a week apart. In this episode, we discussed: Our desire to be mothers. Our pregnancy journey through the three trimesters. Our unexpected delivery experiences. The postpart…
  continue reading
 
行星酒馆,上菜了~ 对离散世界的人们而言,「他乡」与「故土」的关系说起来也许抽象空泛。可放到生活里,日常真正要面对的难题,往往都是那一个: 「吃啥?」 我们与食物的关系,凝结着彼此截然不同的人生经验,也无可避免地记录了我们的离散旅途:家从何来、曾在哪里,又去到何处——落实到一日三餐,也就是一道一道菜、一顿一顿饭。在他乡真要实现心安,首先就要安抚自己的胃。 行星酒馆这期吃货局,请到了两个在不同地方品尝美食、创造美食的朋友。H是四处考察食物的美食家小伙伴;来自云南的Iris,则在疫情后离开上海时尚行业,在墨西哥城开了一家卖饺子的特色Bistro。令人好奇的是,旅途迥异的我们,如今挑选自己喜欢吃的东西?而在世界各地的旅居和探索,怎么改变了我们的饮食习惯和对美食的看法?「地道」对美食来说,真有那么重…
  continue reading
 
「旅居國外的藝術工作者」——對很多人來說指的是舞者、演員、藝術家等內容生產者。但同時間也有很多旅居國外的藝術工作者,不直接參與藝術內容生產,但又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本系列將通過一系列人物專訪,揭開表演藝術舞台背後的一幕。旅居英國三十多年的資深藝術製作人葉紀紋,從舞蹈製作的背景切入,跟我們分享英國華人藝術在過去數十年間的發展,以及她近年參與製作的愛丁堡臺灣季。她相信改變來自於行動,而人與人的信任則是推動行動向前的關鍵。 來賓介紹: 葉紀紋 英國拉邦學士畢業。旅居住英國30多年。1995年創立足跡藝術,宗旨:表演藝術製作,策展與管理。提升東亞藝術家的能見度及持續發展的空間,鼓勵及推廣英國及跨國的藝術激盪合作。目前專注於;製作人/策展人為職業生涯發展,為藝術界服務。 紀紋製作的案子眾多,目前受邀於T…
  continue reading
 
大家好,这期播客番外录制于纽约布鲁克林的中国城Sunset Park,是一期心血来潮的即兴对谈。 它发生的时刻是这个样子的: 某个平凡的八月傍晚,我煲了一锅酸萝卜老鸭汤,叫上了住同一栋楼的朋友梦来喝汤。梦是之前的播客嘉宾,也是长居纽约的酷儿摄影师。跟我一样,梦在整个疫情期间都没离开美国。梦即将要被我忽悠去清迈,成为我在清迈「此处」空间的第一位驻地艺术家。 汤过三旬,两个人开始闲聊。夕阳在窗口徐徐沉下,地铁不时呼啸而过。在氛围感拉满的环境里,两个曾经自嘲「文艺青年」的朋友,谈起当年写过的文字、创作的影像,以及某些承载着许多「文艺」碎片的某个中文互联网时代断面。 那是实名制和大数据还是陌生概念的时代,人们才刚刚感受到社交媒体带来的联结。那也是许多青少年首次在互联网学者表达自己、寻找社群的发端。 …
  continue reading
 
本期是一期特别的串台节目,邀请了常驻法国的三疯和资深票友虾米,和我们一起唠嗑今年爱丁堡戏剧节上的见闻。三千多个戏的戏剧节,大家不约而同看的都有啥?同一个戏,怎能看出三个不同的版本?欢迎在2023年体验了爱丁堡艺穗节的朋友来一同讨论。 本期节目和「月不落戏剧」共同完成。 月不落戏剧是一个由横跨三大洲五个时区的戏剧实践者共同制作的文化艺术类播客。 月不落嘉宾: 【看戏睡觉不睡觉】虾米 【肆体不勤】三疯 小明拆台嘉宾: 曾不容,迁徙于伦敦和北京,关注和书写当代艺术中的表演,偶尔友情出演 Mengting, 当代表演研究与创作者,现居伦敦 本期剪辑是【小明拆台Ming Strike】的Flo 照片由曾不容提供 这期我们聊了…… 00:56 火车?时效?算算去爱丁堡看戏这笔账 05:26 爱丁堡与阿维…
  continue reading
 
新一期的「行星酒馆」是个家庭KTV局。 搞了两个音响,接上声卡和麦克风,请来了泛文化播客「疲惫娇娃Cyberpink」的主播小蓝与摄影师Meng. 从周杰伦的《安静》与王菲的《矜持》开始,唱足三旬过了瘾,才聊起来:你在异乡,还唱K吗? 和众多宏大命题相比,这问题看起来何足道哉?有趣的是,「唱中文K」这个听起来平淡无奇、甚至在国内逐渐式微的活动,却承载着各种微妙的离散情绪和体验。 一方面,它的繁荣来自一个特殊而迅速流失的「过去」。90、00年代KTV产业,可以被看做某个时代多方面的缩影—— 躁动而充满生机的华语唱片工业、被「两岸三地」模糊叙事滋养的文化联结,以及许多八九零后生人充满印记的青年时代。 另一方面,「人在异乡」又给唱K带来了不同的滋味。没了语境和听众,吃着「白人饭」、进入多是开放Mi…
  continue reading
 
今年农历新年时,泰国街头突然冒出一些星星点点的中文海报。第一次见到时,我正在小城里散步,陡然瞥见电线杆上手写的几个大字,不由心头一震。 海报上写着,“爱自己,爱伙伴,爱CHOSEN FAMILY,爱大地,爱自由,NOT YOUR PATRIOT”。寥寥数语,也没有落款。但却像一根针,把什么东西刺破了:在异乡的公共空间里,竟原是有其他使用中文的陌生人,放出这样友善而充满希望的讯号。在一个有人能用“反殖民话语”把社会主义价值观刷满涂鸦墙的时代,这张小城电线杆上的海报,却出乎意料地直白与真诚:没有愤世嫉俗与花里胡哨,也没有装腔作势与后现代解构。 看惯了太多中文谜语和暗号,这几句话简单得不需要阐释,它的直白甚至有点陌生。而那句“爱CHOSEN FAMILY”,更一下带起了千头万绪 —— 我的chos…
  continue reading
 
去年夏天,我的人生陡然转向:不但辞掉了工作,我在新冠疫情割裂世界三年之后,第一次离开北美,回到亚洲。 全副家当精简成两大个行李箱,这一走快一年。 从香港,台湾,再到越南,泰国。这场出走的开始,恰好横跨了种种海内外动荡,不少中文世界的朋友们选择离开。而后紧接着,就是种种剧烈转向,许多海外朋友陆续回到亚洲。因为这些因缘际会,被时代洪流冲散的朋友,终有了聚首的时候。 而「行星酒馆」的第一期,正是这个播客源起的故事。 去年10月,我与好友Sig在疫情失散三年后在泰国重逢。我们各怀自己的包袱,但最终却又在泰国的北部,分别找到了新的生活坐标。 而这是重逢六个月后,我们即将再次离别时,我们发生的一段对话——关于旅居,关于清迈,以及这短短半年间,我们生活翻天覆地的变化。 (00:57)-行星酒馆播客的诞生 …
  continue reading
 
大家好,欢迎来到行星酒馆,一个在动荡时代里,分享离散故事的华语播客。我是主播东尼。过去几年里,很多中文世界的朋友,都不约而同地陷入了一种断裂、失语和麻木。然而,越来越多的中文世界的人们,正开始在物理上或精神上选择离开故土,找到了新的身份和生活。在这个背景下诞生的「行星酒馆」,想要探索一个简单的问题:这样的时代里,我们作为个体,究竟在经历着什么?而你即将听到的,就是这许多对话中,一些闪亮的时刻。|泛用型播客平台搜索「Planet Speakeasy」,订阅收听行星酒馆 |在Instagram上关注我们,获取更多节目资讯与视频片段:https://instagram.com/planet.speakeasy|也可以关注行星酒馆YouTube频道收听播客:https://youtube.com/@…
  continue reading
 
小丑,作为一门独特的表演艺术,既有娱乐大众的历史,也有讽喻时事的应用。而今,在社会的一隅,一群人借用小丑表演,走进医院病房,将其化作心灵疗愈的工具。这些小丑医生,迎合病患心理需求,其角色与传统小丑演出有何异同?他们又是如何与医院与病患家属互动的呢? 今天,我们有幸邀请到小丑医生赖丽婷。她将分享个人的经历,介绍自己踏入小丑医生角色的契机,引领我们由社会干预的视角,进行「艺术作为社会服务」的深入探讨。 来宾介绍: 赖丽婷 大学时加入实验剧团,2013-2019剧场演员与创作。曾经和EX亚洲剧团、穷剧场、故事工厂、利泽国际偶戏村、坏鞋子舞团合作(有些是演出,有些是驻村与驻地计划)2017到法国飞利浦学校上课,开始认识小丑表演,对小丑表演好奇与着迷,2020加入红鼻子医生协会,到医院演出至今。 20…
  continue reading
 
小明们横跨三个不同时区的年中catch up。最近,大家因为不同的原因或长或短地暂别英国,又对这个已经生活/工作/学习接近十年的地方有了新的思考。提前到来的中年危机、回国后经历的逆向文化冲击、对职业规划的反思,身在别处的我们不约而同地都想到了卡塞尔文献展上,那只象征「入侵物种」的非洲大蜗牛。 本期主持: Mengting,当代表演研究与创作者,现居伦敦 Howl,旅居英国的台湾表演艺术工作者 曾不容,迁徙于伦敦和北京,关注和书写当代艺术中的表演,偶尔友情出演 小胡,迁移中的飞行小明,日常掉坑 本期节目由Flo负责后期制作。 这期我们聊了…… 01:29 小明纷纷暂别英国为何故 03:04 不容:博士回国惨遭逆向文化冲击,新手制作人被撂倒 10:13 小胡:全职女儿的期刊写作与求职生活 14:…
  continue reading
 
冬去夏至,小明拆台终于带着新一期节目回归了。这次我们有幸邀请到了英国Queer East艺术节的总监王裔作为我们的特邀嘉宾。Queer East作为一个由东亚移民运营的艺术节,是怎样在英国逐渐站稳脚跟的?将东亚东南亚的酷儿影像与艺术引介到英国,这过程中有怎样的挑战? 由本期开始,小明计划采访一系列旅居国外的艺术工作者(diaspora art practitioners)——不仅有舞者、演员、艺术家等内容生产者,也有不直接生产内容但扮演着重要角色的推动者。 来宾简介: 王裔,英国 Queer East (亚洲酷儿电影与艺术节)总监与策展人。自 2020 年创立以来,Queer East 每年于全英超过 15个城市展映来自东亚与东南亚各国的酷儿电影、实验影像与表演艺术作品。王裔也是一名文化与创…
  continue reading
 
Our guest today is João Mateus! João is a Portuguese educator and thinker. He has a degree in jazz guitar and developed his entrepreneurial mindset while a teenager, being an active musician. After a wrist injury, he co-founded a training company and worked with thousands of people and hundreds of companies as a Trainer, Coach, and Designer of Lear…
  continue reading
 
转眼到了2022岁末,小明们难得抽出时间在线下聚首,交流了这并不容易的一年,并盘点了大家在2022看过的艺术现场。是怎样的戏让大家觉得「说不出哪里好,就是忘不了」?是怎样的作品让称斤论两的挑剔观众灵魂推荐?回顾一年的所见所闻让我们思考艺术的意义,也让我们惊喜地发现大家的审美依然很有默契。 本期录制以小明们赶着要去吃火锅而仓促结束。 录音成员: 小明 X 5 (Howl,Mengting,曾不容,Flo,小胡) 本期节目由Flo负责后期制作。 Timeline | 这期我们聊了…… 0:15 线下围炉茶话 & 新朋友老朋友 3:09 博士终于熬出头?岁末年终近况分享 5:10 看戏称斤论两:英国 Covid 解除后文艺活动井喷但涨价 8:56 生存成本危机、罢工潮、文艺机构扶持名单大洗牌 15…
  continue reading
 
本集來賓是甲思敏遊牧生活Jasmine journey Podcast 的主持人甲思敏.甲思敏因為太愛旅行,拼命尋找一邊旅行一邊工作的方法,經過幾年的摸索,如願成為「數位遊牧民族」.現在是一名在世界各國數位遊牧的華語老師,經營Podcast【甲思敏遊牧生活】分享旅行故事,也是線上課程【從0到1線上華語實戰課】創辦人,致力於幫助喜歡教學的人,開始線上華語事業,幫助喜歡旅行的人,展開數位遊牧的生活! 本集我們聊到甲思敏如何成為華語老師、踏上數位遊牧生活、他怎麼安排生活/旅遊/探索,以及未來的計畫. Connect with Us: 收到安吉的電子明信片 https://curiousbarbell.com/subscribe/ 安吉的IG https://www.instagram.com/an…
  continue reading
 
耳听或许不虚,眼见未必为实。声音作为一种艺术媒介,能为观众开启一个平行时空,与其它感官形成奇妙的化学反应。身在上海的挠挠痒工坊,与在北京的没座儿工作室,即将带着各自的新作来到上海前滩的茑屋书店,参与到「超沉浸制造局」艺术节。不约而同地,他们都选择了声音作为浸没式体验的主导媒介。对声音创作过程也很感兴趣的两个小明,与两个艺术小组展开了畅谈,也让本期成为了录制嘉宾人数之最。 来宾简介: 没座儿是由赵安琪、许天宇联合发起的,聚焦特定场域表演的艺术计划。通过表演项目设计、艺术活动策划、工作坊等方式,探索表演艺术多元创作模式和观演方式。近期作品:《看不见的旅人》《平行时空的眺望·行走的中轴线》《我和22个她》《非必要行为指南》。合作设计声音设计师有黄若谷、张一丁。 新作:沉浸式声音体验《看不见的旅人》…
  continue reading
 
短短一百天内,第十五届卡塞尔文献展(documenta fifteen)风波不断。艺术家撤回作品,发起人退出了合作,甚至在最后几周,策展团体还在应对来自科学专家小组移除作品的要求。这届文献展是否真如一些媒体所说是「失败的最后一届」?西方的反殖论述是否存在双重标准?艺术家在面对社会指控时,应该如何共担责任与共同治理?本期我们继续讨论一种工作与「运动」的新范式。 如需前情提要,可收听上一集#20. 睡在美术馆的艺术家:卡塞尔文献展上的集体创作风景。 来宾简介: 赖晓莹,1994年生,高雄人。大学时期深受人文地理学的批判理论影响,初期展览策划及研究经验以空间政治经济学为主,横跨灾后建筑、闲置空间活化以及都市发展等议题。近年因参与艺术空间经营以及艺术合作社运动,聚焦国内外独立艺术空间及社群的研究与连…
  continue reading
 
Loading …

快速参考指南

边探索边听这个节目
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