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ançais 公开
[search 0]
更多
Download the App!
show episodes
 
主持人:馮傑、鄭政恆、黃怡、鄒芷茵、唐睿 開拓文字新國度,帶來閱讀新感覺。 《開卷樂》,香港電台文教組製作,帶領大家走進文字世界,分享閱讀樂趣。 電台收聽 香港電台第二台,逢星期六晚上8:30至9:00播出。 瀏覽香港電台文教組「藝文一格」網頁 rthk.hk/artitude
  continue reading
 
在「方西與八妞」Le français & El español Scott 和 Levi 會以輕鬆閒聊的方式用法語跟西語胡言亂語。 但吵鬧之餘還是會以我們對於語言專業的知識 cover 以下幾個特點: - 語言特性 - 第二外語讓你賺到了什麼 - 國外生存經 - 生活大小事 讓我們攜手進入一個打屁閒聊卻又不失專業的聊天視窗吧。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continue reading
 
Loading …
show series
 
【開卷樂】《好好吃飯》(上)-乾炒牛河都要炒得好 我們視飲食為日常,進食速度不自覺緊隨城市急速步伐,但我們究竟有沒有好好吃飯,還是只為了裹腹而進食?每種食物都有其內容,如製作手藝、烹調技巧,甚至背後所代表的地道故事、飲食文化,我們又了解幾多?前飲食雜誌執行編輯呂嘉俊擅寫飲食文章,他總是思考飲食以外之事,並以平實的文字呈現抽象的飲食文化。《好好吃飯》這本書正是他的飲食思考筆記,讓讀者進食時,好好思考食物的真正味道。 「吃這回事,多少人認真把它看作正經事?」 「如今乾炒牛河的問...由Radio Television Hong Kong
  continue reading
 
【開卷樂】陪伴我們成長的黃金年代:《踏著Beyond的軌跡 I——歌詞篇》(下) 上篇講到《踏著Beyond的軌跡 I——歌詞篇》作者關栩溢如何與Beyond結緣,以及怎樣開始這個洋洋數十萬字的音樂研究項目。關栩溢在今年2023年,正好就是Beyond成立的40週年,出版「踏著Beyond的軌跡」系列的首部曲〈歌詞篇〉,深入分析Beyond 55 首不同時期的作品,時間橫跨1983年至1986年的地下時期,一直至到1994年至2003年的三子時期。 搖滾的聖詩:〈再見理想〉 ...由Radio Television Hong Kong
  continue reading
 
【開卷樂】陪伴我們成長的黃金年代:《踏著Beyond的軌跡 I——歌詞篇》(上) 不知不覺,今年已經是Beyond成立40週年。Beyond的歌曲,不單止是八九十年代流行文化的代表,也成為跨時代的經典傳奇。填詞人及樂評人關栩溢是資深Beyond樂迷,他花了15年時間,用不同的角度深入研究Beyond的音樂,今年出版了系列的首部曲 - 《踏著Beyond的軌跡 I——歌詞篇》。 成長的主題曲 「70後」樂迷關栩溢小時候和當時的普羅大眾一樣,平日愛賴在收音機旁聽電台DJ的選...由Radio Television Hong Kong
  continue reading
 
【開卷樂】《里斯本夜車》—一場尋找自我的旅程 人生好比一列火車,每個人有各自的軌道:大學畢業、赴心儀的企業工作、生兒育女等,順利到埗,又再出發前往下一目的地,生活周而復始。若問人生意義為何,有人會提到注定徒勞的薛西弗斯,如何以心態擁抱無法抵抗的宿命,繼而談及自由。瑞士作家帕斯卡.梅西耶筆下的哲學小說《里斯本夜車》(Night Train to Lisbon),正是在探討有限生命裡人們該如何自處,坦然地面對自我。 帕斯卡.梅西耶是一名哲學教授,專擅探討自由,《里斯本夜車》可說是他的...由Radio Television Hong Kong
  continue reading
 
【開卷樂】《舖貓紀》 —— 人如何看待城市的舖貓 《舖貓紀》作者陳微喜愛尋訪香港舖貓,並以散文記下這群舖貓在城市的足跡。據陳微的觀察,有不少舖貓都是店主領養或拾獲,當中一些貓兒更曾經遭受人類的不良對待。貓在城市的處境,反映了人對待動物的態度。 野貓四海為家,家貓慣於與人同住,舖貓介乎兩者之間,一時在店舖內悠閒自得,一時外出闖蕩,對於主人以外的陌生人毫不抗拒。陳微說,舖貓能夠適應戶外環境,有較強的時間觀念與方向感,外出散步後總能認路回家。因此不少店主以半放養的形式,讓貓隨心地自由活動。...由Radio Television Hong Kong
  continue reading
 
【開卷樂】《舖貓紀》-以緣會貓 或許家裡容不下,或許生命真的太重,作者陳微選擇了愛貓卻不養貓,但似是無貓卻有貓。陳微以緣會貓,避開媒體追訪和大眾知名舖貓,獨自漫遊城市中的橫街窄巷,尋找隱世舖貓,透過自身的觀察和感想,為牠們寫了《舖貓紀》。 香港人多舖貓多,尤其老區更甚,橫街小巷總是瞥見舖貓的身影。舖貓最初出現是店主們為了治鼠而找來天敵,後來環境衛生改善,捉鼠的功能性逐漸消失,變成了店舖的生招牌。舖貓吸引一眾貓奴,與街坊們互動,在繁忙都市生活中,慵懶地伸伸腰。一個又一個陳微與貓相遇的故...由Radio Television Hong Kong
  continue reading
 
【開卷樂】《我港理學》—科大漫步理科路 《我港理學——香港今昔未來微科學》講述科學與香港景點的關係。香港科技大學生物科技系畢業生林欣虹,數年前與同學們一起創立社交媒體平台Inscie,以淺白又有趣的方式講解不同生活現象。Inscie七位成員都出身自科技大學,就讓他們帶大家遊歷科大,認識科學。 科技大學深度遊 〈科大漫步—校園四大景點科學深度遊〉一文中,作者白泓先介紹在科大廣場中央的「時間之輪」雕塑,由於外表火紅外觀像一隻火鳥,被科大人戲稱為「火雞」。雕塑中心部份其實是一座日...由Radio Television Hong Kong
  continue reading
 
【開卷樂】《我港理學》—科大理科生執筆「從文」講香港  在香港讀理工科常被標籤為「嘥銀時(諧音Science)」,意指畢業出路狹窄,浪費金錢和時間。這種戲謔(甚至部份是自嘲)某程度反映香港人看淡本土科研發展。科研人才何去何從?一班相信未來由科學帶領的理學生未受困惑,通過網上平台及著作推動科普。 香港科技大學生物科技系畢業生林欣虹,數年前參加科大推廣科學的比賽「Science is Everywhere」獲獎,並與同學們一起創立社交媒體平台Inscie,以淺白又有趣的方式講解不同生...由Radio Television Hong Kong
  continue reading
 
【開卷樂】《巴黎圖書館》-文化守衛者 從圖書館書架上取下書籍,坐在一隅寧靜地閱讀,這看似平凡不過的事,卻是得來不易。圖書館是文化傳承的寶庫同時,亦是文化攻防的重要一環。小說《巴黎圖書館》改編自真人真事,講述二戰時納粹德軍對法國的「文化入侵」,企圖將「禁書」從大眾視野抹去。在受盡壓迫的艱苦歲月下,稍一不慎更有性命之虞,但一班巴黎圖書館人員仍然運送書本予當時被禁止進入圖書館的猶太人,以勇氣和智慧,守衛文化人的尊嚴。 美國作家珍娜.史嘉琳.查爾斯筆下小說所指的,是位於巴黎的「美國圖書館...由Radio Television Hong Kong
  continue reading
 
【開卷樂】以文學的視覺在街道步行: 《來一場文學散步》(下) 我們每一天都穿梭於不同的街道。街道上的每個行人,都有不同目的——有些人是為了以最近的距離由一點走到另一點,有些人就只是為了在路上走走。即使在同一條路上,不同的人自然感受各異。就讓 《來一場文學散步》作者可洛告訴你,為什麼要來一場文學散步。 平淡寫實的作品 可洛是一位創作種類多元的作家,筆下有小說、新詩、劇本、兒童文學、科幻小說等,能駕馭虛幻和寫實的作品。這一次,他選擇以平實的手法呈現香港各個社區的面貌,可洛說...由Radio Television Hong Kong
  continue reading
 
【開卷樂】七條路線 兩位行人 一本小說 《來一場文學散步》 近年「散步」一詞興起,不但網上有很多純散步影片,亦發展出各種主題的散步路線,文學散步是其中之一。大部份有關散步的書籍都是偏向功能性,例如指南、社區地圖或是創作結集。 《來一場文學散步》作者可洛是一位文學散步專家,亦是創作班導師,他選擇以長篇小說去寫文學散步,希望帶給讀者新的感覺。小說中主角們所到之地,都是真實存在的街道和商店,熟悉北角的朋友看到封面上的插畫就會知道,坐在書本上的貓兒,正是北角森記圖書的小貓。 來自日劇...由Radio Television Hong Kong
  continue reading
 
【開卷樂】《左手之思》-了解西西的詩軌跡 西西寫過眾多膾炙人口的的小說及散文,但原來西西終其一生也在寫詩。西西最早於1952年在《人人文學》發表十四行詩〈湖上〉,當時她年僅15歲;到2020年,年屆83歲的西西,寫成了人生最後一首詩〈疲乏〉。西西好友兼作家何福仁認為,西西的詩作往往被忽略和輕視,因此他為西西整理詩作,並於今年結集成詩集《左手之思》,讓大家更了解西西的詩軌跡。 1952年,年輕的西西來港已三年,她以異鄉人的角度寫〈湖上〉,「是誰逼迫我們離開了故土,/三年來在島上寂寞...由Radio Television Hong Kong
  continue reading
 
【開卷樂】《港島吾愛》-讓我好在明天把你一點一點地忘記 香港文學家西西去年離世,她的好友何福仁整理了她的散文,結集成《港島吾愛》。全書收錄52篇作品,分為4部份,分別是「再看足球」、「非洲系列」、「小品一束」、「港島吾愛及其他」。香港恒生大學中文系副教授郭詩詠博士指,以往西西散文集主要是特定專欄結集,如《試寫室》、《我的玩具》,又或是特定主題,如《剪貼冊》、《拼圖遊戲》等圖文對寫,而《港島吾愛》像是「新曲+精選」,將未曾結集的西西新作,配以精選散文,讓讀者來一次作品回顧。 另...由Radio Television Hong Kong
  continue reading
 
【開卷樂】《人.情.味》- 因人而多情,因多情而生味 「二十五年的出版路,是一條崎嶇難行的路;當中的酸甜苦辣,是百般滋味在心頭。」出版社與作家的關係唇齒相依,香港有人堅持寫作,亦有人堅持出版做書。資深編輯羅國洪便是其中一位有心人。他與香港浸會大學高級講師朱少璋擔任主編,找來了一班香港作家,一同撰寫散文,紀念出版社成立二十五周年。《人.情.味》全書共二十五篇,正以「人」、「情」、「味」分成三部份,讀來卻五味紛陳。 讓羅國洪感受極深的一篇,是何福仁所寫的〈人世匆匆,有甚麼可怕的〉,...由Radio Television Hong Kong
  continue reading
 
【開卷樂】巴士界的「戰國時代」 《九巴初創20年》(下) 巴士這種靈活又高效率的交通工具在上世紀初面世,時至今天仍然在世界不少城市的交通網絡中扮演重要角色。1933年,九龍巴士公司取得九龍及新界巴士的專營權,至今已踏入90週年。曾在九巴工作逾二十年的冼潔貞,從零碎的歷史資料中整理出一段九巴公司在1920至1940年代的初創故事,結集成《九巴初創20年》,將當時世界汽車工業與香港運輸業的發展娓娓道來。 1920年代初,港島已經有電車服務,而在九龍的主流選擇是人力車。後來巴士興起,乘...由Radio Television Hong Kong
  continue reading
 
【開卷樂】風起雲湧的大時代下 香港的第一部巴士 《九巴初創20年》(上) 經常坐巴士的朋友,為了查看候車時間,手機內很可能有一個九巴應用程式傍身,程式的圖案是一輛巴士,巴士下面寫著1933。這個1933,正是九龍巴士公司正式取得九龍及新界巴士專營權的年份,所以來到今年,正是九巴的90週年。而在1933年前,九巴在九龍部分地區已經開始小規模營運,公司實際創辦至今已超過一個世紀。與九巴份外有緣的冼潔貞,最近出版了《九巴初創20年(1920s—1940s)》一書,細說九巴最初誕生的故事,「拯...由Radio Television Hong Kong
  continue reading
 
【開卷樂】《耳窩》-小心門後有人 陳子謙2019年起在香港中文大學任教創意寫作坊,他嘗試以各種方式引發學生們的創意。《耳窩》一書便是他將29名學生有關「聲音」的習作輯錄而成的,每位學生對於聲音也有其獨特的觀察。 童年時期,談起聲音,不少人第一時間想起的便是開門聲。當小孩獨留在家時,如何判斷誰人回來,依靠的便是門外隱約傳來的鑰匙聲。林詠彥在〈門後〉憶起兒時在家,一邊玩耍一邊戒備,務求趕及母親進門之前關掉正在玩遊戲的電腦,打開常識科課本,所以她要懂得從門外的鑰匙聲,分辨出回家的是父親還是...由Radio Television Hong Kong
  continue reading
 
【開卷樂】《耳窩》 —— 以文字捕捉聲音 每種聲音,霎時即逝,看似了無痕跡,實際化成記憶。家裡的人在等門外的人,聽到步伐聲、金屬的鑰匙碰撞聲,門柄扭動的機械聲,正習慣成自然地要打個招呼,遽然發現門外空無一人。聲音是幻覺?聲音是憶記?感官刺激會勾起某種過去經歷,構建出種種記憶場景。聲音無處不在,皆因記憶,也無處不在。 「聲音描繪」在文學上經常出現,但整本書以聲音作主題並不常見。《耳窩》編者陳子謙2019年起在香港中文大學任教創意寫作坊,他嘗試以各種方式引發學生們的創意,如曾要求學生在電...由Radio Television Hong Kong
  continue reading
 
【開卷樂】以推廣中國盆景藝術為己任——香港盆景家的《些子往事》 盆景源於中國,但其英語「Bonsai」卻是來自日語「盆栽」一詞。上世紀五十年代,盆景藝術由日本傳至歐美,隨即吸引不少園藝愛好者。然而當時國際盆景界普遍只知日本,對中國盆景藝術相當陌生。時至今天,中國別樹一格的盆景藝術得以於國際舞台發亮,香港盆景家扮演著重要角色。 香港盆景文化發展研究不多,相關歷史陷入散佚的危機,《些子往事:香港的盆景藝術與文化史》的兩位作者:香港浸會大學歷史系副研究員何頌衡及歷史系教學助理何芷穎,期...由Radio Television Hong Kong
  continue reading
 
【開卷樂】從僅存的盆景勝地「石苑」回顧香港《些子往事》 盆景在元代稱為「些子景」,寓意以植物創出些微的景觀。在有限的空間內,以植物、小石、水和土等材料,融和藝術創作,塑造出大自然山林景色,被譽為「無聲的詩,立體的畫」。盆景藝術在今天的香港算不上熱門,但原來在二十世紀下半葉曾出現一段輝煌時期,《些子往事:香港的盆景藝術與文化史》一書,嘗試將那些鮮為人知的歷史逐一整理。 《些子往事》兩位作者是來自香港浸會大學歷史系的副研究員何頌衡和教學助理何芷穎,他們的研究興趣包括香港植物學、園藝及...由Radio Television Hong Kong
  continue reading
 
【開卷樂】《動物家族》—— 以文學帶出動物生存權 動物與人類,同處於這個蔚藍的星球,如何共處共存,背後是窮盡複雜的倫理議題。為什麼我們聽到有人把貓狗肉用作食物,會咬牙切齒,日常生活卻離不開豬牛羊等肉類,是「偽善」嗎?當動物有機會危害公共衛生,如早前被指是新冠病毒宿主的倉鼠,為何社會對撲殺與否意見兩極?《動物家族》一書正嘗試引導讀者思考。 《動物家族》是一本短篇小說集,作者鍾逆(詩人鍾國強的筆名)以兒時的所見所聞為靈感,寫下七篇以動物作為主題的小說,藉以懷緬昔日的美好。今回聚焦書中...由Radio Television Hong Kong
  continue reading
 
【開卷樂】《動物家族》以塘虱螢火蟲——記念那遠去的年代 2015年末,日本男子平坂寬在元朗錦田河釣到逾一米長的巨型塘虱,更將牠烹煮進食,成為香港社會一時熱話。人們心中都帶著疑問:河道早已受污染,塘虱魚肉臭又腥,味道猶如洗潔精,是什麼驅使這名日本人,把整尾魚吃進肚皮?作家鍾逆讀畢這篇新聞後受啟發,憶起小時候溪澗中的塘虱,反思人與動物的關係,遂寫下〈塘虱王〉一文,文章收錄於短篇小說結集《動物家族》。 鍾逆,為香港詩人鍾國強寫小說所用之筆名,鍾國強說自己最想寫小說,卻因無暇而寫詩及散文...由Radio Television Hong Kong
  continue reading
 
【開卷樂】《方生方死︰被遺忘的專業》- 珍惜眼前人 《莊子.齊物論》云︰「方生方死,方死方生」。生與死是人類以至所有生物的必經階段。《方生方死:被遺忘的專業》的三名作者——遺體運輸公司創辦人梁偉強、香港理工大學專業及持續教育學院高級講師劉銳業、註冊社工馬淑茵——為讀者解開殯儀業背後的迷思,消弭禁忌,亦希望讓大家思考死亡與生存的意義。 凶宅處理的低調 人生這趟旅程變幻難料,禍福難測,並不是所有人也能「幸福地離開」。梁偉強處理過不少非自然死亡的凶宅現場,他認為凶宅處理人員不...由Radio Television Hong Kong
  continue reading
 
【開卷樂】《方生方死:被遺忘的專業》-空運遺體的迷思 殯儀業總是予人一種神秘奇異之感。仵作、遺體化妝師、禮儀師等﹐都是大眾認知的殯儀業崗位,然而鮮少人談及殯葬相關的物流工作。《方生方死:被遺忘的專業》的三名作者——遺體運輸公司創辦人梁偉強、在大專教授工商管理學的講師劉銳業、註冊社工馬淑茵,他們歸納多年經驗和心得,分享殯儀業實際操作,剖析香港殯葬物流的現況與前景,讓讀者進入充滿「禁忌」的世界。 一般談起物流,小則搬家,大則移民,原來也可以為逝者安排「空運遺體」。書中提及,大部份航空...由Radio Television Hong Kong
  continue reading
 
【開卷樂】《丁衍庸的後半生》-中西藝術的結晶 丁衍庸(丁公)1956年受時任新亞書院校長錢穆邀請,與陳士文共同創辦藝術科,可算是現時中文大學藝術系的「開山始祖」。上回提介紹了丁公的學生徐志宇所寫的《丁衍庸的後半生》一書,講述丁衍庸的生平及對香港高等藝術教育的貢獻,今回會詳細講述丁公的教學和創作風格。 教畫、傳畫 丁公有其獨特的教學方法:一面示範繪畫,一面能同時改畫,一節課中畫二三十幅作品亦作等閒。徐志宇憶述丁公教油畫不帶任何畫具,隨手從學生的油畫箱拿起畫筆便能短時間內完...由Radio Television Hong Kong
  continue reading
 
【開卷樂】《丁衍庸的後半生》- 新亞藝術系的開山祖師 丁衍庸,是說起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不得不提的名字。1956年丁衍庸應時任新亞書院校長錢穆的邀請,與陳士文合作籌備藝術專修科。丁衍庸教授的科目包括水彩、油畫、花鳥、中國繪畫史等。直到1963年這學科隨新亞書院併入中文大學,成為香港首個視覺藝術學系。2022年,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舉辦了紀念丁衍庸誕辰一百二十周年的展覽,丁衍庸的學生徐志宇協助籌備之餘,更將多年搜集得來的資料結集成書。2023年,《丁衍庸的後半生》一書出版,讓大眾重新認識這位...由Radio Television Hong Kong
  continue reading
 
【開卷樂】《香港知埞》- 非常熟悉卻顯得陌生 《香港知埞》作者陳傑運用他記者和攝影師的觸覺,寫下不少香港具特色的地方,並將這些地景分為「建築」、「好綠」、「步道」、「空間與人」、「絕景」數個章節。上回提到陳傑在書中呈現了不少散落於城市角落關於人的故事,今回談談關於快將消逝的景。 蒲公英式噴水池 「在香港常會感受到不是味兒:一度非常熟悉的地方,隔一陣子再訪,地方明明健在,可是重要的東西已經消失,因而顯得陌生。」「絕景」的其中一篇〈被風吹散的優雅〉如是道。香港動植物公園曾經...由Radio Television Hong Kong
  continue reading
 
【開卷樂】打工仔生存秘術《職場筆跡知你我:不可不知的筆跡分析技巧》 在職場上,處理好人際關係,凡事都能事倍功半。為了了解自己和別人,不少人喜歡查看星座、心理測驗、甚至算命,原來還有一項鮮為人知的法寶 —— 筆跡分析。筆跡專家林婉雯的新書《職場筆跡知你我:不可不知的筆跡分析技巧》像是一本武林秘笈,讓打工仔可以不動聲色地從老闆和同事的筆跡之中看到一些性格秘密,知己知彼。 首位華人筆跡專家 林婉雯是一名會計師,多年前她要開始人事管理的工作時,上司建議只熟悉數字和程序的她學習一些溝...由Radio Television Hong Kong
  continue reading
 
【開卷樂】《設計後半生》- 給90歲的我 如果有逆轉的超能力,誰不想將時間撥到年輕時。人總會變老,遇上行動不便、吞嚥困難、認知障礙等各種生活難題,如何運用設計改善生活,讓人活出美好的後半生呢?設計研究者徐巧詩結集了香港設計中心「設計光譜」展覽「後。生」的設計作品和設計師心得,並採訪不同組織和社會機構,撰寫了《設計後半生》一書,讓讀者了解各式協助長者生活的創新設計,希望引起社會關注,攜手探索改善大家後半生生活的可能性。 重拾飲食的樂趣 書中介紹不少應對香港社會老齡化問題的設計...由Radio Television Hong Kong
  continue reading
 
【開卷樂】文化搖籃六十載 香港大會堂的微光 相信在很多香港市民的腦海中,也有因大會堂留下的記憶。可能是在紀念花園前拍家庭照、於婚姻註冊處觀禮,又或是到展覽廳看藝術品,還有隨學校樂團到音樂廳演奏等。屹立中環六十載的香港大會堂,集多功能於一身,曾經舉辦過的文化及娛樂活動多不勝數。翻開《市民的大會堂—延亮六十年微光》一書,從細看這座最年輕法定古蹟的輝煌,再思索其未來。 大會堂於1962年3月2日開幕,當時的建築師羅納德菲利普(Ron Phillips)及費艾倫(Alan Fitch),摒棄...由Radio Television Hong Kong
  continue reading
 
【開卷樂】《金耳山奇遇記》-虛實中尋找出路 金耳山山頂幾乎終年積雪,兩個相連山峰跟貓耳相似,在夕陽斜照下滿佈金光,因而得名。一個爸爸帶著兩個孩子上山露營,引發了一系列奇遇。例如:聽到塵蟎和鬃獅蜥的對話:鬃獅蜥被主人帶到郊野後走失了,唯有求助小鼴鼠尋找回家地圖;或遇見山火,由蜂鳥救火;或在往瀑布路上遇見老虎;還有一個神秘男人引領迷失的爸爸…… 《金耳山奇遇記》是身居加拿大的作家黃敏華最新一部長篇小說,書中的奇遇是由爸爸收到了神秘人寄來的童書《小鼴鼠妙妙奇遇記》開始。黃敏華指,這個創...由Radio Television Hong Kong
  continue reading
 
【開卷樂】在奇幻與現實中穿梭—《飲食魔幻錄》 「今天吃什麼?」或許是人類最常思考的問題。每人的飲食習慣不同,果腹以外,體驗總大異其趣。「一日三餐是最平常不過的事,但我們不妨採取比較新鮮的角度,去探究飲食魔幻的一面。」作家杜杜在《飲食魔幻錄》的序如是說。 杜杜寫專欄逾半世紀,其中一個在《明報周刊》的專欄,名為「飲食與藝術」,他執筆二十載,在有限的篇幅內書寫無限,暢談由食物所衍生的想像與藝術,甚至探討飲食中的倫理道德,以及日常生活與藝術世界中的角色。《飲食魔幻錄》結集了這些專欄短篇,...由Radio Television Hong Kong
  continue reading
 
【開卷樂】大江健三郎 - 對於人生的反問:《為甚麼孩子要上學》 日本文壇巨匠大江健三郎於本年3月3日逝世,享年88歲。生於1935年的大江健三郎,年輕的時候已嶄露頭角,1958年在東京大學修讀法國文學時,憑短篇小說《飼育》獲「第39屆芥川賞」,備受文壇重視,獲譽為「川端康成第二」。1994年,大江健三郎憑作品《萬延元年的足球隊》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乃繼川端康成後第二位獲得該獎項的日本文學家。當時評審指該作品「以充滿詩意力度創造一個想像世界,並且揉合生活神話,描繪出今日人類充滿挫敗的處境」...由Radio Television Hong Kong
  continue reading
 
【開卷樂】《摘藝西東-希臘中國》-中希詩的國度 上回提及《摘藝西東-希臘中國》一書選載了鄺健行90年代在報章撰寫的專欄。鄺健行現為香港浸會大學中文系榮譽教授,對中國及希臘文化素有研究,著書分享了他在希臘求學時期所見所聞、對中希文化的見解等。今回再淺談他對中希文學——尤其是詩歌的分析。 鄺健行直言中國和希臘均是「詩的國度」,兩國在長年文化累積中,詩歌佔了很重要的位置。書中〈詩的國度〉便寫道:「別的民族不說,希臘人便頗有我們中國人的心態,對自己民族的詩歌輝煌傳統深感自豪。」無論是希臘...由Radio Television Hong Kong
  continue reading
 
【開卷樂】《摘藝西東-希臘中國》-神話和哲學的國度 希臘文化博大精深,單是古希臘哲學家的著作翻譯已是一門艱深的學問。香港浸會大學中文系榮譽教授鄺健行研究中國典籍的同時,亦是希臘古籍中文譯家,他和友人陳永明和陳志誠在90年代合寫專欄〈摘藝〉。三人同時在大學文科任教,卻不願在報章方格中「板起面孔談學術」,因此以平易筆觸寫下各自興趣之學。《摘藝西東-希臘中國》選取了鄺健行的報章專欄文章,涉獵不同文學範疇,包括希臘古籍翻譯、中國詩詞研究的心得,更有鄺健行在希臘讀書生活的所見所聞,中希文化並重。 ...由Radio Television Hong Kong
  continue reading
 
【開卷樂】保育與復興--《梅子林故事——鄉郊文化保育考見記》 電影《緣路山旮旯》曾經在「隱世小村」梅子林拍攝,讓不少觀眾驚嘆︰「香港真係好靚。」其實梅子林差一點就被埋沒在歷史之中,幸而一班保育人士與舊村民一同努力「復村」,才讓這條有三百多年歷史的客家古村,避過在城市發展中無聲消亡。 梅子林村建於1661年,即清朝順治十八年,比慈禧太后出生再早174年,至今已傳至14代人。這條位於沙頭角,沒有任何交通工具能直達的山間村落,最繁榮的時期共有16戶,有上百人居住。由於位處邊境位置,在各...由Radio Television Hong Kong
  continue reading
 
【開卷樂】不一樣的世界盃—《足動生命:無家者與香港街足的汗與淚》 一控、一傳、一射,綠茵球場上他們彼此追逐、渾灑汗水。社會總對無家者有各種刻板印象,貧窮、懶惰、不務正業……這些定形,或令外界難以想像他們於球場上的英姿。然而,無家者與你我一樣,有經歷,有情感,也有夢想。《足動生命:無家者與香港街足的汗與淚》一書,收錄無家者世界盃的香港代表隊的追夢故事。足球不單連結了這群人,也讓他們重新連結社會。 無家者世界盃是一項國際性足球賽事,2003年首次舉辦,定期邀請來自世界各地的露宿者代表...由Radio Television Hong Kong
  continue reading
 
【開卷樂】《作家漫遊私地圖》-桃花依舊笑春風 生於香港,腳步總是匆匆忙忙。我們又曾否緩下腳步,駐足細看這個城市?香港中文大學香港文學研究中心「香港文學深度體驗計劃」,舉辦了不少中學生文學散步活動,由與學生年紀相約的作家擔任導賞員,帶領學生走出課室,欣賞香港各地風景,藉此提高學生對文學的興趣,並讓他們嘗試打開自身感官,體驗城市的風貌和氣味。 刮掉最表面的一層 中大中國語言及文學系教授樊善標是「香港文學深度體驗計劃」的主持。為了紀錄這個活動,他邀請26位曾經擔任文學導賞員的...由Radio Television Hong Kong
  continue reading
 
【開卷樂】《手語譯者的育成筆記》-聽不見的香港手語 聽不見,不代表有缺陷,有聾人認為「聽障」一詞帶有貶義,「聾人」才是最佳稱謂。聾人在主流社會往往被定性為少數或弱勢人士,手語這種語言也常常被忽略。陳意軒研究手語多年,並擔任手語傳譯員,她將自身的經歷寫成《手語譯者的育成筆記》一書,希望社會重視聾人需要和手語譯者的地位。 聾不是缺陷,是潛能 手語譯者雖然看似「手忙腳亂」,卻有條理地傳達正確訊息,建構聾人與主流社會之間的橋樑。作者認為「手語譯者游走於主流社會和聾人社群之間」,...由Radio Television Hong Kong
  continue reading
 
【開卷樂】《物品的語言》-捨棄是一門學問 每逢新年是否有一種衝動,來個全屋大掃除,或是整理物品,期望去舊迎新?無論家中的擺設或是收藏的物品,當中有些早已被遺忘,我們總是沒有勇氣去捨棄,年復年被擱置在一旁。每件物品的背後,也許都有一段關於自身的故事,一份被壓抑的情感。 囤積源於心結 心理治療師安靜嘗試以《物品的語言——心理治療師的手記》一書,揭示物品所折射人的情感,嘗試尋找我們難以「放下」物品背後的情感因由。作者指出,物品與人的潛意識相互影響,並存在一種溝通的關係,物品包含了...由Radio Television Hong Kong
  continue reading
 
【開卷樂】《紙上戲台——粵劇戲橋珍賞1910s-2010s》— 由宣傳單張見證粵劇盛世 電影上映前會有宣傳片,舊時粵劇又會如何宣傳?原來劇團會印刷精美的「戲橋」,也就是粵劇的宣傳單張。劇團通常會在粵劇開場前派發予觀眾,戲橋上列明了劇團名稱、主要演員、演出劇目簡介、場地日期和票價等資料。粵劇研究者岳清向收藏家、圖書館等收集了1910至2010年間約一百份的戲橋資料,輯錄成《紙上戲台——粵劇戲橋珍賞1910s-2010s》一書。戲橋記錄了多年來各大名伶、劇團橫跨港澳、兩廣、東南亞甚至美國三...由Radio Television Hong Kong
  continue reading
 
【開卷樂】畫中有道,以道解畫--中國書畫隨筆結集《畫與道》 琴棋書畫是中國四藝,為古代文人雅士所鐘愛。陳青楓醉心書畫,今年著成《畫與道》一書,結集四十多篇書畫評論及生活隨筆,深入探討文人畫的前世今生。陳青楓是資深文化人,也是作家、畫家和書法家,他曾言《畫與道》是他人生中一本重要著作,是關於他對書畫與人生的總結。此書的封面是一幅黑白色調的畫,書名「畫」、「道」二字鮮明突出,代表以畫入道,以道解畫,呈現作者對人生與藝術的看法。 文人畫已死? 文人畫是國畫的一種,字面解釋就是「文...由Radio Television Hong Kong
  continue reading
 
《提燈者言—廣華醫院護理教育歷史》:護士角色需受重視 「提燈者」是南丁格爾提燈巡視病房的形象,這位十九至二十世紀的偉大人物,憑一腔拯救傷者的熱誠,將一門以往由社會低下階層擔任的護理行業,推動成為醫療專業,並奠定護理教育發展基礎。二十世紀初,香港亦緊隨歐美步伐,推動護理行業發展及提升護士地位,廣華醫院正扮演承先啟後的角色。1921年,廣華醫院護士學校成立並招聘女看護生,到後來香港確立護士註冊制度,護士畢業生專業資格獲得認可。多年來,護士學校培訓出不少人才,也承載了香港護理人員的發展史。 《...由Radio Television Hong Kong
  continue reading
 
【西西離逝】西西天馬行空的詩 西西在香港文學界舉足輕重,她是第一位香港作家獲頒美國紐曼華語文學獎及瑞典蟬文學獎。提名西西的評審,香港浸會大學助理教授何麗明曾言:「香港文學過去經常被視為次等,西西時而嚴肅、時而天馬行空的詩歌具香港特色,亦表現了一個城市的故事如何透過看似微不足道的敘事述說。西西得獎,提醒人們香港詩歌不應被忽視。」由此可見,西西的詩為香港文學帶來深遠影響。 創作具實驗性 西西的詩天馬行空,擴闊了讀者無垠的想像。西西的創作具實驗性質,如1982年,西西出版的第一本...由Radio Television Hong Kong
  continue reading
 
【西西離逝】西西:遊戲本來是人的本質 2022年,香港文壇痛失多位巨匠,其中包括在12月18日因心臟衰竭而辭世的西西。西西有不少膾炙人口的作品,包括1982年的短篇小說《像我這樣的一個女子》,寫從事殯儀化妝的女子,在遇上心儀的男子時,既欣喜又恐懼對方得知自己職業而離去的矛盾,引起讀者思考何謂愛情,作品在發表後備受矚目。西西的文學成就備受肯定,曾於2019年先後獲頒美國紐曼華語文學獎及瑞典蟬文學獎,是首名獲該兩項殊榮的香港作家。 西西原名張彥,1937年於上海出生,經歷抗日戰爭、國共內...由Radio Television Hong Kong
  continue reading
 
【開卷樂】藏於詩背後的私密故事--中英雙語詩集《搬石:飲江詩選》 每一首詩背後也有一個故事,翻譯成為另一種語言後,又有更多的故事發生。謝曉虹和James Shea翻譯飲江詩集《搬石:飲江詩選》(Moving a Stone: Bilingual in Chinese and English) 時可謂心思處處,也讓香港文學及文化更原汁原味地呈現在英語世界。由於翻譯需要涉及謹慎的研究和資料搜尋,即使是中文讀者,在詩集後的譯者筆記裏頭,也可能找到只讀中文原文未必發現到的背景故事,非常有趣。 ...由Radio Television Hong Kong
  continue reading
 
【開卷樂】一場翻譯的緣份 中英雙語詩集--《搬石:飲江詩選》 飲江是香港著名詩人,著作等身,曾獲香港青年文學奬、工人文學奬、職青文學奬及香港中文文學奬等詩歌創作奬奬項。可是今次出版詩集《搬石:飲江詩選》(Moving a Stone: Bilingual in Chinese and English)之緣起,卻是別人的一場翻譯遊戲。本書譯者之一謝曉虹表示,極少數香港詩集會譯成英文,因為翻譯詩歌不是輕鬆的事情,當中的意境與感覺比字面解釋更重要。因此要在香港出版這本中英雙語的詩集,殊不簡單...由Radio Television Hong Kong
  continue reading
 
Loading …

快速参考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