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dium Readings 公开
[search 0]
更多
Download the App!
show episodes
 
Artwork

1
周邊有事

品希、王博

Unsubscribe
Unsubscribe
每月+
 
周邊有事是一檔由兩個學術浪人主持的泛文化podcast,為你提供不同的思考、想像及詮釋。 生活的聲響,對話的日常,來自周邊有事。 ------------- 如果您喜歡周邊有事,可以到Apple Podcast或iTunes的節目頁面上,幫我們打上五顆星並留言互動 ,並在FB、IG和Medium上follow我們。 Listen on Apple Podcast https://podcasts.apple.com/podcast/id1518004960 Listen on Spotify https://open.spotify.com/show/750ytC177fbAsERueqsz34 Listen on KKBOX https://podcast.kkbox.com/channel/WronoKYjT4pjPfEfbq Listen on Firstory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ba7u035m21n08731n9eow1v Listen on SoundOn https://reurl.cc/KjAa7j Listen o ...
  continue reading
 
Loading …
show series
 
電影Nomadland,台灣譯為《游牧人生》,中國譯為《無依之地》,描述了年近60的女主角Fern,在喪夫及失業後,為了謀生及遠離傷痛,選擇了以車為家的車居生活,踏上逐季節性工作而居的游牧生活。 Fern的故事並不是特例,就像電影原著《游牧人生:在21世紀的美國求生》(Nomadland: Surviving America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中說的,在2008年的次貸危機爆發後,不少美國人因為瀕臨破產無法維持原本的中產階級生活。就像Fern一樣,與其留在原地絕望,他們都踏了以車為家的浪居之路。這些車居族形成了有自己次文化的社群,相濡以沫彼此協助,每年在亞利桑那州舉辦的橡膠浪人大會(Rubber Tramp Rendezvous),成了他們彼此情感支持及…
  continue reading
 
本集從「后翼棄兵」的女主Beth的物質成癮(酒精、鎮定劑)談起。 1960年Beth的生母是一位數學博士,但卻始終受困於自己的才華,無法面對男性世界的規訓,而走向滅亡。被送進孤兒院的Beth被餵食鎮定劑,已使她們乖巧順從,這在當時被視為合法的管理方式。但後來州立法,此類鎮定劑成為處方用藥,而無法取得,從而使Beth出現第一次戒斷症狀。無獨有偶,這類鎮定劑被推銷給受困於家庭,抑鬱難平的主婦,只要家庭醫師開立處方簽即可取得,於是Beth再度從擁有音樂才華卻被婚內遺棄的養母身上,偷到了藥。 上述的用藥史,也就是在1960年代被稱為「快樂藥」的「苯二氮平」(Benzodiazepines),藥廠宣稱它「安全無害」、「純粹的減緩焦慮」,但事實證明它有及高的成癮性與副作用。但其濫用之盛,就連前第一夫人貝…
  continue reading
 
2020年終於要過去了。 這是品希任性的跨年紀念,陳昇從1994年開始長達26年的跨年演唱會,在今年因為發現口腔腫瘤而暫停了,這多事的一年就要過去了吧。 本集說了品希12年的跨年經驗,放了一些陳昇較不流行的曲目, 為了有始有終實踐任性歌迷的情懷, 最後放的是,2018年何韻詩的演唱會上, 兩人合唱的「不再讓你孤單」,陳昇親密而真誠地喚著「詩詩,孩子你要保重,⋯we will die for freedom」 2021年,大家新年快樂。 曲目序 愛情的槍(2011) 告訴媽媽(2006) 然而(藍兒)(1990) 細漢仔(1989) 男人港(1997) 思念人之屋(2000) 陳昇、曹啟泰,《讓我牽著你的手:在生命轉彎處》(2002)。 陳昇,《9999滴眼淚:那些跟青春記憶有關的美》(200…
  continue reading
 
中天新聞關台引發新聞價值與自由的討論,究竟NCC(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是在維護視聽多元化,還是新聞自由的打手呢? 本集討論NCC的角色,以及中天新聞台歷次打破底線的「創舉」,和內控機制失靈的新聞倫理委員會。加映中華民國言論審查小史,我們如何從負面表列、事前審查的戒嚴法令,走向正面闡述的廣電法,再以健康宣導的「菸害防制法」、「菸酒管理法」、「食品衛生管理法」,限制菸、酒、高脂含糖食品廣告。 片尾播放已被中國消音禁止、隱去姓名的南京李先生,李志與邵夷貝的「黃昏」。 討論素材: 黃哲斌,〈兩種理想主義相愛相殺:寫在中天新聞下架前夕〉,《獨立評論》(2020),https://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51/article/10229 。 壹週刊,〈韓翻拍美劇凸顯…
  continue reading
 
1944年二戰期間,一艘日籍船隻遭到美軍轟炸後沈沒,倖存者漂流到北太平洋上的安納塔漢島,32名男性和跟1名女性在此展開了生活。島上32名血氣方剛的年輕男性,爭奪起了誰能「享有」這唯一的女性,比嘉和子,展開了一系列謀殺行動。在這個遺世孤立的荒島上,一些人就這麼理所當然地解開了文明禮教的束縛,任由最原始野蠻的慾望驅使,把人性中的獸性推到了極致。 相較於安納塔漢島因意外形成的人性試驗,在大逃殺、國定殺戮日和絕命大平台這些電影裡,我們則見證了人為設計的社會實驗。在這些極端的處境內,有人被逼著跨越了不可想像的道德底線,也因此痛苦不已,但也有人擺出一副想當然爾甚至樂在其中的姿態,盡情享受這個可以釋放人性黑暗面的時刻。 歸根究底,人類的謙恭有禮只是一襲文明的外衣。 當這身外衣被褪去,我們才能見識自己真正的…
  continue reading
 
「周邊『沒』事」是周邊有事的一檔節目企劃,希望在較為嚴肅的議題性主秀外,提供大家更為輕鬆有趣但也有料的內容。在「周邊『沒』事」裡,品希跟王博會漫談一些生活遭遇或所思所感,雖然也有主題,但沒有提綱,也不打草稿,聊出來什麼就是什麼,是一場我們給自己的自由發揮,希望大家會喜歡。 第二期的「周邊『沒』事」,我們來聊聊萬年老梗之男女大不同,這究竟是來自社會的性別建構,還是生理構造的先天差異。 從腦部發展、聽覺構造到賀爾蒙分泌,兩性都有極大分別,但善於感性思考、察言觀色並能聽出聲音中微妙情緒的女性,就該柔軟、順服嗎?長於數字序列,統整梗概的男性,就佔據理性自由人的位置嗎? 喔不,天生性別,是溝通兩性的起點,這不是障礙,而是溝通,也不是性別秩序被劃定的界線。讓理性和感性相互滲透吧。 片尾出自:「楊笠爆笑吐…
  continue reading
 
自我外包或情感外包,指的是生活世界中的個人,將原本應該要由自己履行的責任或要靠自己來滿足的需求,外包給市場中提供相應服務的專家或公司。這種類型的外包形式,從我們已經習以為常的保母和看護,到挑戰想像力的孝女白琴和出租女友,再到道德爭議至今未解的代理孕母,可以說是包羅萬象。但其中萬變不離其宗的是,這種類型的外包往往很難像商業外包一樣「就事論事」,其多半包含甚至必然引伸出情感上的牽扯,導致不該出現的假戲真做。而當我們顧及家人、朋友、同事及社會的觀感而尋求市場上的外包服務時,又是蓄意的真戲假做。究竟,世界上還存不存在不應該用錢買的東西?當我們深入個案進行探討時,終不免會發現這是一本算不清的恩怨情仇。 《共產黨宣言》裡有這麼一句話:「一切堅固的東西都煙消雲散了,一切神聖的東西都被褻瀆了」,馬克思和恩格…
  continue reading
 
美國心理學雜誌〈Psychology Today〉提到女性殺人犯擁有和男性殺人犯不同的特質,最大的差異是,女性的殺人動機更為務實果斷,她們通常為取得實質的物質報償,但男性殺人犯,特別是連續殺人者很多時候是因為性的驅動,且女性犯案過程極少會出現虐待,但男性會出現綿長的虐待過程。女性殺人更常出現於親密關係中,她們因為想要結束一段舊的關係,展開新的生活而犯案,也更普遍是家庭暴力的受害者。女性在親密關係中的暴力如何產生?由於社會輿論、媒體的誇大,在社會新聞中我們通常只見過分刻板的描述,而未能見其成因,本集節目便從幾部作品,討論成為母親、妻子的主婦,如何因為龐大的家務與育兒壓力,在被限縮的空間中,引發暴力,深入這些女性的內心世界。 #女性殺人#家庭暴力 #母性 #母親 #媽媽 #homemaker #…
  continue reading
 
記憶是什麼?如何能刻印在我們的腦海中? 那些熟悉的聲響、氣味、景物,總能勾連似曾相識的過往,那是牽涉感官接收系統、腦神經迴路,以及我們總總陳述的、情感的核心,造就今天的我們。 在諾蘭的非線性敘事中,過去、現在、真實、虛構交錯,如我們的人生景幕層層交疊,想像和真實混淆不清,但那都是我們,如同追蹤那已經伏法的John,雖然仇人是虛構的,但正義是真的。 有什麼是你如何想忘都忘不掉的,那就來到「忘情診所」吧,席捲而走深藏於情緒核心的記憶,帶走所有好的,壞的,但那些被記憶帶走的人,當你再見到時,還是會愛上他,那是eternal sunshine of the spotless mind,或者那總如初見,卻又熟悉的愛人。 但如果你逐漸失去了記憶,踏上那不返的旅程,逐漸失去了身邊的人,逐漸失去了自己,那是…
  continue reading
 
1980年前出生的台灣人,應該多數都對死守四行倉庫的八百壯士、民族英雄謝晉元團長,以及泳渡蘇州河為四行孤軍獻國旗的楊惠敏耳熟能詳。這些故事和人物,被記載在過去的教科書中,被改編為1975年版「八百壯士」電影,在在顯示當時政權對於這段過去的態度。但現今台灣人對八百壯士的感受,無疑是複雜的,甚至很多時候是冷感的。在「中華民國台灣」的國家敘事下,那一場遠在1937年上海的壯烈戰鬥,對我們來說早已面目模糊。 但八百壯士,這原本屬於中華民國的IP(intellectual property),被中國導演管虎翻拍為《八佰》,其在今(2020)年8月21日上映以來,累計的中國國內票房已突破新台幣130億,擠進中國影史最高票房第十名,同時登頂2020年的全球票房冠軍。要知道死守四行倉庫的是國軍而不是共軍,一…
  continue reading
 
1970年代的遠方是追尋夢想的應許之地,是荒漠中的橄欖樹, 1980年代的遠方,是張三的歌,在台灣經濟起發的生產線上重新開始。 1990年的遠方,有馬達加斯加、有蒙馬特,但絕決的年輕生命,一去不返。 2010年,東京的網咖難民,南韓的五拋青年,台灣的崩世代,中國的三和大神, 當全球化可以帶你到任何地方,年輕的生命意味著新生的勞動力,隨著就業市場流轉, 這個世界彷彿決定不再善待年輕人,又有哪裡是承載希望的地方。 我們是否仍要動身前往,去看那頭坐著的大象。 討論素材及延伸閱讀 影視部分: 侯孝賢,風櫃來的人(1983)。 李佑寧,父子關係(1986)。 賈樟柯,站台(2000)。 石井裕也,東京夜空最深藍(2017)。 金圭泰,Live轄區現場(2018)。 NHK,三和人才市場(2018)。 …
  continue reading
 
2019年,近藤麻理惠(Marie Kondo),這個身高142的日本女孩,靠著一本教人家如何整理收納的書,成了全球賣出千萬冊的暢銷作家、美國各大脫口秀的座上賓,以及Netflix真人實境秀的當家主角,甚至還應邀參加了當年奧斯卡頒獎典禮。憑藉著以怦然心動(spark joy)為標準的人生整理魔法(KonMari method),近藤在全球所帶起的現象級潮流風暴,顯然已經超越單純收納整理的技術層次,而上升到了為人處世的哲學境界。將近藤奉為大師的人,自稱為Konverts(結合了近藤Kondo和皈依者convert兩個字),說自己身染「近藤瘋」(Kondomania),還把近藤這個姓當作斷捨離的同義詞,開口閉口就是今天我「近藤」掉了多少東西、麻理惠大師真的改變了我的人生。 但另一方面,也有觀察者…
  continue reading
 
「周邊『沒』事」是周邊有事的一檔節目新企劃,希望在較為嚴肅的議題性主秀外,提供大家更為輕鬆有趣但也有料的內容。在「周邊『沒』事」裡,品希跟王博會漫談一些生活遭遇或所思所感,雖然也有主題,但沒有提綱,也不打草稿,聊出來什麼就是什麼,是一場我們給自己的自由發揮,希望大家會喜歡。 第一期的「周邊『沒』事」,王博跟品希聊的是合作以來兩個人所面臨的意見不合及衝突,以及雙方在這些齟齬和不快中學習到的體悟。合作夥伴之間的衝突,理所當然來自於彼此間不同的性格、偏好、意見等,每個人獨特不同之處的碰撞,甚至連性別或者說性別氣質,都會造成兩人間的認識偏誤。然而,衝突雖不可免卻也不可怕,就讓天天嚷著要拆夥的品希跟王博來告訴你們,兩個人為什麼能夠一邊吵一邊錄音, 沒有相愛也沒有相殺繼續相安無事。 喔對了,你們在想泰國…
  continue reading
 
You are what you sound like. You are not just what you sound like. #國語 #普通話 #華語 #台灣國語 #台灣華語 #語助詞 #台灣腔 #閩南語 #台語 #布袋戲 #中國強 #請說國語 #方言札 #狗牌 #禁說方言 #podcast #taiwanpodcast #chinesepodcast #播客 參考資料及延伸閱讀: Liao Yi An,「為何我們都要說標準國語?─語言學習的淚痕斑斑」,故事,2015年12月14日,https://storystudio.tw/article/gushi/standard-language/。 關志華,「華語原音電影,可能嗎?」,2015年8月26日,燧火評論,http://www.…
  continue reading
 
安安,你好,今天過完就是週末了!你是不是跟我一樣開心, 一樣在內心大喊TGIF(Thank God It's Friday!)呢?!感謝上帝今天禮拜五了!終於可以不用一早了無生趣的打卡上班,面對那日復一日繁瑣且無意義的工作,讓老闆無情的把我們的生命力榨取成生產力。 但是工作的意義真的只有這樣嗎?難道工作就是用浪費我們的生命來延續我們的生命嗎? 這一集,我們從馬克思、涂爾幹和韋伯這社會學三大家的思想出發,從社會分工、勞動對人的意義和天職等等經典討論開始,幫大家簡介了對工作可以有的不同思考。也為各位引介了社畜、薪水小偷、斜槓、狗屁工作和無條件基本收入等,這些因資本主義雇傭勞動對人的壓迫和消耗所產生的反思。這既是我們消極的思想抵抗,也是未來我們可以解放並實現自我的新方向。 好了,話不多說。 你準備…
  continue reading
 
傳播學理論大師麥克魯漢(Marshall McLuhan)說:「媒介是人的延伸」、「媒介就是訊息」,「媒介有冷、有熱」。這些到底是什麼意思?熱媒介充斥飽和、清晰的資訊,激發單一的感官經驗(特別是視覺),它讓閱聽人只能被動地接收訊息,讓渡主動思考的詮釋權。冷媒介則提供簡單的資訊,邀請閱聽人來解讀與想像。媒介是人類感官的溫度計。當媒介熱,人就變冷、變被動。當媒介冷,人就變熱,要主動去識讀、去詮釋、去誤解。 當世界充滿著 Youtube和Netflix這些過熱的視覺媒介,讓我們把單一感官應用到極致,而益發疲勞的時候,Podcast作為聽覺媒介,用聲音帶領我們進入另一個世界,解放視覺,舒展身體,召喚我們主動去思考、想像和詮釋。 聽覺是人類最早發展、而最晚停止運作的感官之一,當我們還在母親的子宮裡,當…
  continue reading
 
1936年,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前夕,女侍阿部定殺死情夫石田吉藏後,割下了他的生殖器,並在他的大腿上刻下了「吉和定兩個人」後逃亡,她恍惚地漫遊在街頭,隨即被警察逮捕。 此事震驚日本全國,但卻出人意表的引起社會同情。阿部對情人的殺戮與占有,被詮釋為人對戰爭殺戮與軍國主義的反抗,其出於全然的個人慾望,不被任何崇高的集體敘事收編的•個•人•慾•望。 集體的崇高敘事是什麼? 伊斯蘭國(ISIS)為聖戰士在天堂準備的72個處女,在內戰中潛伏行動的女特務,為追求解放奔赴延安卻被分配給紅軍幹部的女學生,以及拍攝色情片為革命募資的社運女青年。 被分配的女性身體,為偉大理想提供性服務,這些「天使的恍惚」,是否渴望如阿部定一樣純粹的慾望? 愛上漢奸易先生的王佳芝,當白淨的熱血青年鄺裕民說:「易卜生的玩偶之家是布…
  continue reading
 
2018年11月4日,一個35歲的日本公務員近藤顯彥(Akihiko Kondo),舉辦了一場不尋常的婚禮,因為他迎娶的新娘子不是真人,而是虛擬人物初音未來(Hatsune Miku)。婚禮當天,儘管近藤的母親和親戚並未現身,他還是在39名賓客的祝福下,抱著穿上婚紗戴上婚戒的初音娃娃進場,完成了兩「人」的終身大事。 與非真人的對象結婚或發展關係,聽起來或許匪夷所思,但近藤顯然不是個案。據日本經濟新聞2018年的報導,在接受調查的15~26歲約7200個日本人中,有58%的男性以及35%的女性,對與人工智慧(AI)發展戀人或朋友關係持積極態度(但比例上男遠高於女,顯示了性別差異)。 高度發展的現代科學與工業技術,為人類製造了可以滿足性及情感需求的真人替代品,從最初粗製濫造的充氣娃娃,到現在外觀…
  continue reading
 
人為何成鬼?是源自冤死的復仇慾望?還是對人世的深沈羈絆?或是遭到歷史殘穢的地縛?亞洲鬼片,飽含各國文化中對死亡和來世的解釋,對因果報償的信仰,更是對現存秩序和社會結構的隱喻,這些都有待我們爬梳詮釋,不僅為死者申冤發聲,更為生者安身立命。鬼是一種超自然現象,更是一種社會的集體建構,只要一地的社會文化及歷史脈絡不同,鬼存在的目的和行為邏輯就不同。本集周邊有事就從台灣、香港、日本、韓國及泰國等地的鬼片作為文本,為大家詮釋「鬼」在這些亞洲電影中的不同意涵及隱喻。 討論素材: 台灣鬼片:《雙瞳》(2002)、《詭絲》(2006)、《通靈少女》(2017)、、《返校》(2019) 香港鬼片:《暫時停止呼吸》系列、《見鬼》(2002)、《殭屍》(2013) 日本鬼片:《七夜怪談》(1998)、《咒怨》(2…
  continue reading
 
各位喜歡拖延、熱愛拖延,沒有拖延就吃不下飯,睡不著覺,甚至就活不下去的拖延癡、拖延狂、各位拖延症病友,大家好~打ㄍㄟ賀~胎嘎後~ 以上純屬囈語,因為應該沒有人能像喜歡棒球一樣喜歡拖延症。 拖延症讓人厭惡自我,在本應生產力滿點的時候,卻只想躺著什麼事也不幹,唯有到了交差死線逼近的時候,才會心不甘情不願地開始幹活。而這樣急就章趕出來的東西又怎會完美?因此,我們總會想像有一個沒有拖延症的自己存在,「他」或「她」因為沒有拖延的壞毛病,所以得到了許多現實中的我們裡應完成卻沒能完成的成就,過著比我們更好的人生。 但人不能一輩子生活在自我厭惡中。不管導致拖延症的是人格缺陷,還是深層心理因素,抑或者生理構造使然,每個患者都要學習跟自己的拖延症共處。在本集節目中,我們介紹了知名部落客Tim Urban用來比喻…
  continue reading
 
本集我們邀請23歲的JOJO,與我們對談數位原住民(digital native)的自我認同·、親密關係跟人際互動。相較於數位移民(digital Immigrant),數位原住民更習慣於透過FB、IG等社群媒體(social media)展現自我跟聯繫社交,更熟練於用交友軟體(dating App)來為自己篩選喜歡的對象,就像Spotify告訴我們的,「你可以不斷地跳過,直到找到最愛的那一首」。在選擇性暴露、網路濾鏡的催化下,我們可以任意剪裁自己的形象,向社群及世界投射那個無比美好的自我想像。 只不過,透過社群媒體剪裁出的自我形象越美好,往往就跟現實的自我相距越遠。虛擬出的自我不可避免的異化,成為每個人無法承受之重。能透過交友軟體來選擇的對象越多,就越需要無情與理性,把每個人都當作一筆條件…
  continue reading
 
隨機殺人,無差別攻擊(日語:通り魔),是指加害者無特定攻擊目標,而向無辜者下手,加害者對社會有無法遏止的怒氣或惡意,一般被視為有嚴重精神疾患或反社會傾向。隨機殺人犯或變態殺人者是如何形成的?在壞人還沒有變壞以前,我們有沒有可能組織社會安全網接住他們?在他們犯下罪行後,又有沒有被教化的可能?這些都是非常難解的問題。 本集以下列文本為基礎展開討論:由殺人矯正後重返社會的「前少年A」所寫的《絕歌:日本神戶連續兒童殺傷事件》,Netflix影集破案神探(Mindhunter)、古谷實的漫畫《白晝之雨》、James Fallon所著的《天生變態:一個擁有變態大腦的天才科學家》。 1997年日本神戶發生連續殺人案造成2人死亡、3人重傷,被害者皆為小學生,加害人也僅有14歲,因為未成年不得揭露姓名,而被稱…
  continue reading
 
2019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是一場對國家存在正當性的測試,那些無法預見災難、降低損害並恢復穩定的國家,將失去人民的信任與支持。而那些成功應對疫情的國家,人民可能會接受公權力擴張,以及那些有逾越人權和法治之虞的舉措。但歷史已經告訴我們,人民權利一旦讓渡給國家,不僅難再收回,更有被濫用的可能。最好的例子就是,美國政府在911事件後,以打擊恐怖主義為名,全面強化對人民的監控手段和數據取用,但經斯諾登(Edward Snowden)等吹哨人揭露後,外界才知道背後存在著嚴重的權力濫用及隱私侵犯。當國家高舉防疫大旗來行使公權力,並透過科技監控知曉每個公民何時在何處出現時,我們是應該覺得安全還是憂慮? 討論素材: 美國隊長2:酷寒戰士(Captain America: The Winter …
  continue reading
 
2019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肆虐全球,在1991年冷戰結束後,人類再次面對世界末日可能到來的恐懼。這次最可能消滅我們的不再是核武器,而是病毒。在因自然或人為的災難導致文明及政治秩序崩解後,人在無政府狀態下要如何生存?甚至有無重建文明及秩序的可能?都端視你選擇了什麼樣的求生哲學。人在末日後面對生存威脅主要有二,一是不適人居的環境(生產體系崩潰,人類只能依靠採集來取的生活所需資源),二是倖存者之間的互相殘殺。但相較之下,第二種生存威脅才是最主要的。如何在與怪物戰鬥的同時不要讓自己也變成怪物,成了對人類最終的靈魂拷問。 討論素材: 28天毀滅倒數(28 Days Later, 2002) 活人生吃(Dawn of the Dead, 2004) 我是傳奇(I Am Legend, 20…
  continue reading
 
在情慾的滿足和消費上,相較於男性可以僅由插入獲得快感,女性情慾的複雜程度無疑是一個難解的小宇宙。女性的情慾從來就不只有當下的性而已,而是始於上床之前的互動、對話、眼神交換,所讓女性能感受到彼此間的親密與撩撥,前戲從兩人見面那一刻就開始了,而性行為結束之後則延伸了愛與承諾的渴望。從這個差異出發,從滿足女性情慾出發的女性向AV賣的究竟是什麼?而為何不顧女性主體性的霸道總裁能夠大受歡迎?相較於男性因性感女體而起的直白性慾,女性情慾更容易被一個慾望勃發但卻為了保護女性而自我克制的男性所激發,就像暮光之城,或者被一個有性格缺陷或心理創傷但卻願意為了女性而馴化自己的男性所誘發,如同格雷的50道陰影。這是一場雙方心知肚明卻不說破的心理遊戲。 討論素材: AV帝王(NETFLIX, 2020) 莫泊桑《女人…
  continue reading
 
「周邊有事是一檔由兩個學術浪人主持的泛文化podcast,為你提供不同的思考、想像及詮釋。生活的聲響,對話的日常,來自周邊有事」。 除了官方簡介外,我們希望在這一集裡讓大家多了解一點我們是誰及為什麼做這檔podcast,雖然自己聽完後覺得好像也沒說什麼,最大的賣點反倒是最後的花絮.............. ------------- 如果您喜歡這檔節目,請到這裡為我們打上5顆星(https://reurl.cc/R4gjXe),並在FB、IG跟Medium上follow我們。 Listen on Apple Podcast https://podcasts.apple.com/podcast/id1518004960 Listen on Spotify https://open.spoti…
  continue reading
 
Loading …

快速参考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