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借我一點時間,許你一點美好。 感謝你在此刻回眸聆聽。 🎙️ 隨藝聊聊 - 是一個圍繞當代藝術與日常的廣播節目,顧名思義就是沒有壓力的聊天,用輕鬆的方式來聊我們眼下的(當代)藝術 (世界),亦指我們用自身的經驗去切入、交流彼此可能熟悉或有興趣的時下藝術課題和藝文主題。既然叫聊聊,意味著彼此(受訪者及與談者)不需要刻意準備,更不用引經據典,致力拉近觀眾與當代藝術的距離。『你的疑惑可以''Up''; 你的思考和熱情可以''Pause''; 討論可以''Slow'' 也可以''Fun'',對藝術的好奇心可以''fast forward.''』這就是我創立隨藝聊聊-廣播節目的宗旨。 🙌 歡迎加入當代藝術的「疑惑」和「討論」會。因應防疫期間,節目也會在IGTV不定期更新。 🎧 耳機或電腦另一頭的你!歡迎在社群上跟我林寧兒互動唷 FB: https://www.facebook.com/michelle.lin.104/ IG: https://www.instagram.com/overthinking__mich/ IG: https://www.instagram.com/jesu ...
…
continue reading
「Standard」源自12世紀古法語「estendart」,意指「旗幟」或「標誌」,由拉丁詞「stantum」(站立)和「ardum」(高處)組成。旗幟在古代用來代表軍隊或國家,逐漸衍生成為普遍接受的評價準則或模式。在現代英文中,「standard」通常指普遍接受或典範的標準。而藝術創作常在探索超越普遍接受的標準,打破或顛覆社會、文化或美學上的固有框架。藝術家藉此表達個人視角或對現有標準進行反思,進而推動觀眾重新思考。 藝術家作為總為下一件作品和展覽而忙碌奔波的人,在主持人的靈魂拷問下,將與黃萱激發出什麼樣的火花呢?黃萱的作品多聚焦鎖定在日常習慣的「翻轉」功能上,有濃厚對於日常生活意向的側寫,同時在那些觀眾眼中的物品、家電、家具等,藝術家成功捕捉那些物品失去功能的瞬間,藝術家細心處理「她所…
…
continue reading
“Both the cockroach and the bird would get along very well without us, although the cockroach would miss us most.” ― Joseph Wood Krutch🪳 在藝術家近期的系列創作中,他將蟑螂這個意外的訪客作為主角,因為牠們能引起不同世代的共鳴,串聯起我們共同的恐懼與厭惡。蟑螂在很多方面永不退化,牠們的存在讓人難以直面,總是希望牠們下一秒就消失。這次由Raw Ground (RG)推出的短片創作計畫《Breathing – The Movement of Space》,將於2025年2月在新加坡登場,藝術家能通過蟑螂的視角探索自己與生命的流動,帶給觀眾不同的感受與反思。同時,作…
…
continue reading
“In the dark, all cats are black.” ― John Cage 🐈 Sound Bound!💥 林其蔚老師在他的著作《超越聲音藝術:前衛主義、聲音機器、聽覺現代性》中,提及當代藝術建制創造生產的核心是新的藝術規格。訊號響起,燈亮起,當藝術家張欣語從日常觀察到各種創作實驗及展演經驗上的混種下,勢必會產出屬於這位藝術家的獨特迴路。 🌻 第十八集與談人:藝術家 張欣語,1999 年生於新竹,畢業於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新媒體藝術學系,互動、聲音、裝置創作者。創作多透過編寫程式,喜歡實驗聲響,裝置作品經常探討聲音的空間性、發聲機制及訊號的轉譯,注重聲音生成的方法,同時透過運作的規則呼應生 活中的經驗感受及議題。作品具突破經驗值的前衛詩意,並飽含機械與演算美感,用最單純的…
…
continue reading
💜 康丁斯基說過:「紫羅蘭色是藍色從人性中提取的紅。」 每一次的創作及展覽對於藝術家都是一種自我檢視、類赤裸於大眾視野的狀態。近年來,剖析張般源的作品,異在“alien-existing”的輪廓甚深,在藝術工作者不同的藝術實踐狀態中,他們作品會折射出的各種社會議題,並在不同展覽場域交匯產生出新的問題。 You have severed portions of those forms, puzzling together. 中文意思則是:你切割了那些形式的部分,拼凑成了「圖」。 🌻 第十七集與談人:藝術家 張般源 ,1991年生於台北。獲英國皇家藝術學院藝術與人文研究博士學位。曾於2016、2017年於消防隊服役。創作多以繪畫、裝置、與雕塑為主。長期關注1.技術科學與 2.身體間的關係…
…
continue reading
「我希望你的願景,不是被架設出來的。」 Your balcony can become your oasis. 你家的陽台可以成為你的綠洲。 2022年,無論是看展覽的角度,藝術創作的維度,都變得更加多元,也更加立體了。從家出發、從自身出發,透過細微的觀察,去思考那些被社會遺棄的空間,這使得陳家翊的作品更加與眾不同。當藝術家打造了一種不只人可以「存在」” presence” 的場域,也讓空間有了「出席」的機會,甚至是一種讓植栽「在場」的感覺。在這一片充滿能量的有機造景中,趕快加入我們吧! ? 第十六集與談人:陳家翊 視覺藝術家 ,創作多運用複合媒材,思考著植物在非自然狀態下的生長樣貌,並以人造場域及自然環境兩者進行創作爬梳。 ? 陳家翊 IG:https://www.instagram.co…
…
continue reading
「我們的耳朵沒有塞子,註定會一直聽著,但這並不表示,我們有一雙開放的耳朵。」⎼ 莫瑞 ・薛佛 在數位串流平台上…那一張張印入眼簾的矩形封面….. 歡迎光臨!這一集COVER ISSUE 用比較chill的方式,帶大家一同進入一種閱讀聲音與空間的方法吧~ ? 第十五集與談人: 台灣年輕介面設計師-Momo,留英經驗與自身對於產品細節的專業堅持,試圖在設計領域和商業/金融中尋求一種平衡。很榮幸可以在2020年合作,融合藝術及品牌行銷概念,幫我設計出這款廣播節目封面,謝謝你! ? 您即將在27分鐘內聽到: ➤ 從陌生至默契的合作過程 ➤ 合作趣事分享:藝術視角 V.s 設計視角 V.s 行銷視角 ➤ 身為城市觀察家,關於你我的耳內世界 (Podcast) ➤ 關於「數位收聽」的習慣和看法…
…
continue reading
Nudeys never wanna show their faces.... but I see you. 歡迎光臨!雖然我的「宇宙」不浩瀚也不無敵,但很溫暖。 當今已是虛實整合的年代,2021年又可稱為元宇宙元年,而元宇宙的經濟基礎就是這個NFT啦,越來越多人開始關注於虛擬社交、數位分身的可行性等,當「一切堅固的事物都煙消雲散了」All That is Solid Melts into Air (是社會學家馬歇爾引用馬克思著作時的經典句子),我們還「擁有」什麼呢?在這迷人又危險的區塊鏈裡,找到我們最適合且最舒適的位置吧,跟著藝術家Cora一起一探究竟吧! ? 第十四集與談人:擁有動畫及插畫創作經驗的NFT 藝術家 Cora (Nudey) ? 您即將在32分鐘內聽到: ➤ 簡…
…
continue reading
繪畫是一種離大家忽遠忽近的藝術。沙龍文化的出現、藝術沙龍的興盛,「畫室」為一種沙龍空間,可以如實呈現畫家與畫作之間的關係。社會結構的轉捩點,群眾與精英階級的新關係,當當代藝術的神聖性它瓦解以後,我們才有機會接觸和反思藝術... ? 第十三集與談人: 台灣年輕藝術家-詹賀 Hojan,留美經驗與自身感受的融合促使藝術家試圖在繪畫中找尋一種平衡。 ? 您即將在26分鐘內聽到: ➤ 關於「畫室」與藝術家的關係 ➤ 關於「沙龍展」討論 ➤ 平面繪畫說故事:當你打開一本「立體」繪本時... ➤ 關於「不透明的畫布、透明的心」討論 ➤「感受」對於藝術家創作的重要性 ➤ “Wet Paint Radio #for insomniac” 廣播系列創作分享 ➤ #說畫算畫「繪畫中」V.s「繪…
…
continue reading
拼貼藝術 (COLLAGE ART) 可以用一句話概括⏤ 整個時代顯得毫不掩飾 「拼貼」一辭源於法文coller (膠黏,to stick) ,但在英文中,collage它既是動詞也是名詞:即是將紙張、布片或其他材料、材質貼在一個二維的平面上,可以代指精心安排的畫面本身;也可以視為紀錄剪貼這個行為、安排剪裁畫面的瞬間動作。 ? 第十二集與談人: C.PIC 拼貼藝術家,是一位年輕的香港藝術家,來台創作、擺攤,使用拼貼來紀錄、拼湊這個充滿魅力的新世界樣貌。 ? C.PIC 藝術家個人 IG: https://www.instagram.com/c.pic_/ ? 您即將在39分鐘內聽到: ➤ 關於「好奇心」與藝術家創作的關係 ➤ 關於藝術家眼中的「復古」 ➤ 拼貼…
…
continue reading
導覽一算是一種空間的「生產」,有導覽解說的觀賞旅程可以讓藝術變成一種「現場」,也就是所謂增添的「臨場感」。在整個導覽的旅程中:身為專業的導覽解說員,要時刻觀察人類的感官和訊息之間的互動,如在故宮或是大英博物館,因為有了導覽,可以帶領觀眾省時間去理解作品,讓觀眾與作品間有親切流動,而導覽所增添地觀賞的品質,使得觀眾不會對作品或展出空間,產生過多的恐懼感,導覽似乎真可以拉近觀眾與藝術品的距離,但這中間也有許多潛在的挑戰跟危機,身為身經百戰的導覽解說員Craig,該如何去面對呢?就讓我們繼續聽下去吧...... ? 第十ㄧ集與談人:導覽大小事 (3) : 英國藍牌導覽員 - 小高老師 Craig ? 您即將在32分鐘內聽到: ➤ 導覽解說員如何維持 #專業不變形? ➤ 導覽是提供解…
…
continue reading
你多久沒有「擁抱」一個人了? 當每一組作品背後都乘載著一個又一個親密的記憶... 藝術家用「材質」道出一個又一個動人的故事...... 🌻 第十集與談人:多學科、織品藝術家 - Mae, 現居英國,對於作品的「質感」一直都有百分百的堅持,一起身為RCA拼搏夥伴,也曾共創作計畫過....擁抱自己、追夢中... 🎧 您即將在26分鐘內聽到: ➤ 關於「擁抱計畫」Hugging Project ➤ 關於 實體觸摸 V.s 線上觸摸 看法 ➤ 藝術家與材質的「親密關係」 ➤ 創作階段的「有機性」 🎨 提及藝術家 Barbara Hepworth: https://www.tate.org.uk/art/artists/dame-barbara-hepworth-1274 🎨 …
…
continue reading
導覽是一種非物質性的生產空間的模式。當藝術「出場」...再變成靈活的「現場」… 當你/妳參觀展覽時,是迎接「導覽」還是排斥「導覽」的服務? 🌻 第九集與談人:北美館導覽志工 & 同時也為佳花藝主理人 - 瑪姬 Maggie,很榮幸一起從東海大學畢業後,我們一同前往了藝術這條路...想知道北美館導覽志工更多準備工作及秘辛嗎? 反正你也暫時預約不到塩田千春的展覽嘛🙈💥💥 🎧 您即將在24分鐘內聽到: ➤ 成為北美館導覽員的契機 ➤ 北美館的導覽員資料準備 ➤ 對於導覽服務藝術的看法 ➤ 導覽工作期間的趣事分享 🔍 瑪姬 藝術 IG: https://www.instagram.com/kahi.art/ 🔍 瑪姬 花藝 IG: https://www.instagram.c…
…
continue reading
各位好久不見,這是我從英國回台灣正式滿一年的日子(含十四天隔離之旅 ✈️),一直對於西方藝術教育充滿好奇心的我,想用盡八分鐘的時間,跟自己聊一下天吧。Stay Safe ! Stay Well! 🎙️ 隨藝聊聊 - 是一個圍繞當代藝術與日常的廣播節目,顧名思義就是沒有壓力的聊天,用輕鬆的方式來聊我們眼下的(當代)藝術 (世界),亦指我們用自身的經驗去切入、交流彼此可能熟悉或有興趣的時下藝術課題和藝文主題。既然叫聊聊,意味著彼此(受訪者及與談者)不需要刻意準備,更不用引經據典,致力拉近觀眾與當代藝術的距離。『你的疑惑可以''Up''; 你的思考和熱情可以''Pause''; 討論可以''Slow'' 也可以''Fun'',對藝術的好奇心可以''fast forward.''』這就是我創立隨藝聊…
…
continue reading
云云 Yun Collective 2019 成立於倫敦,核心成員有兩位:李昀儒 ( 表演製作碩士畢業,兼有心理學士學位及劇場背景 ) 及 張芸爾 ( 插畫設計碩士畢業,兼有肢體背景 ) 。兩位成員結合各自的專業,致力於創作可延伸的現場展演,探索肢體與物件間的所有可能。 Live Performance 的部分定義:在觀眾面前或是在沒有舞台表演的情況下... 表演者與觀眾的 (加成) 關係:除了「立即」的個人交流外,還有各種化學反應在表演進行當中,其中「立即」的交流賦予現場表演一種特殊的品質。 一切從這裡開始,繪畫本身就是一種藝術表達,而「表演式繪畫」強調繪畫時的肢體流動,並視它為一種表演..... 👂您將在接下來的35分鐘內聽到: ➤ 關於 [ PERFORMATIVE DRAWING 表…
…
continue reading
在觀眾抵達前,音樂會已開始...表演依然在某處繼續進行著... 當你可以選一個企劃和策展團隊裡的人一起參觀一次Audio Architecture 『聲音建築展』時,你會想與誰一起逛? A ) 策展人中村勇吾 B ) 音樂人小山田圭吾 C)空間設計片山正通 D ) 參與藝術家 E ) 主視覺設計北山雅和 F ) 2121 設計師安藤忠雄 G ) 與一位陌生觀眾 21世紀,音樂人還是建築師才是「建築人」?究竟是「誰」駕馭了空間? 當在黑盒子漫遊時,你會選擇一場華麗的集體演出嗎?還是想要一場更為私密的藝術饗宴? 🌻第六集與談人:AUDIO ARCHITECTURE:聲音的建築展 in 台北 - AA 組長- 戴靖軒 、AA 組長-葉家瑜 - 📎 更多相關展訊:htt…
…
continue reading
🔍馬來西亞獨立策展人 Kenneth 黃樹發先生
,現為國立台北教育大學:當代藝術評論與策展研究的研究生,也同為People Ideas Culture 人思文的創辦人。在擁有旅居多國工作、求學的經驗,及在古蹟旅遊、城市漫遊、社區營造及藝術策展皆有多方涉略下,這次很榮幸邀請到KENNETH 來分享他的「現代漫遊」及「策展」的故事,那你的「現代漫遊」是什麼呢 ? - 🔗 Wander 「漫」Online Exhibition 線上展覽:https://www.psychogeographywander.net 🔗 People Ideas Culture 人思文 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peopleideasculture - 👂您即將在28分鐘內聽到: …
…
continue reading
同為東海大學歷史系畢業,此應用領域的轉變和心路歷程分享。想問當時在東海歷史系就讀時是什麼啟發觸動你、妳走向藝術領域的美術館 和博物館這條學習探索之路? 藝術是『高塔』嗎?『我看不懂是不是我無知?』許多人其實對於藝術有興趣也願意支持,但當代藝術這樣的狀態讓他們接觸藝術時,發現無法了解,而進而感到疏離感甚至是挫敗感,這不僅是策展人也為藝術機構所面臨的困境。你、妳對此議題,有何想法或是有何身歷其境 的經驗可分享?而此經歷加上你、妳專業知識的訓練下,這些藝術機構, 有成功起到作用 CLOSING THE GAP BETWEEN THE AUDIENCES AND THE ART PIECE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