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原来如此, 在这里,听懂城市。 城市技术·城市文化·城市记忆 澎湃新闻the Paper·研究所·试说新语工作室出品。
…
continue reading
影子計劃Bu$Y、Ye!!ow、Paper Jim三人邀請大來賓們談論音樂,帶聽眾更認識嘻哈音樂產業,也更深入產業中的秘辛和其中樂趣。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
continue reading
用声音,在一起
…
continue reading
“苏北人”在上海文化语境中,始终是一个长盛不衰的话题。 过去,在上海的传统滑稽戏里,苏北人往往是被娱乐的对象;而今,这一主题在上海脱口秀和短视频内容中依然占据一席之地,成为创作者们绕不开的话题。 门腔在《喜剧之王单口季》中。(图源本人微博@门腔伐) 近期,上海脱口秀演员门腔在其参与的《喜剧之王单口季》中,幽默地提及了自己作为苏北人在上海的故事:自小便接受父亲的教诲,试图隐藏自己的苏北身份以免遭受歧视,然而总是事与愿违地露出端倪。他还模仿了女友带有苏北口音,认为其自带一种从容不迫的松弛感。 美国著名历史学家韩起澜对近代上海苏北人群体的历史进行了研究,并在著作《苏北人在上海:1850—1980》中指出:“苏北人不是在苏北的人,而是在上海成为苏北人。”“苏北”,一度意味贫困,混乱,野蛮与肮脏,一切…
…
continue reading
街是城的单元,一座城是由人与街的互动所塑造的。 在许多城市,街会被首先当作一个消费空间,逛街意味着花钱,我们或许已习惯于用金钱来衡量城市生活的乐趣,正如“不花钱过周末”项目的发起人陈菱怡所言:“走在街道上,每个橱窗都有自己的定价,大城市给了我一种无论做什么都要花钱的预期,但有时它也给了我一种可以在不花费任何费用的情况下享受周末的幻象。” 街作为人的空间,还应有哪些想象力?第二届“三联人文城市季”,以发明生活为主题,在成都举办马拉松圆桌。在一场名为“如何给一条街道‘充电’”的圆桌上,四位来自音乐、文学、城市规划等领域的嘉宾展开了一场有关街道活力的谈话。 生活于上海的作家btr通过调动多种感官来发现城市中的美与趣,将街头漫步变成了一场充满奇遇的游戏,吾恣室内合唱团音乐总监邓东伟则在人群中使用音乐…
…
continue reading
“如果我们没有在这里沉思过,又如何能在这个世界上生存?”这是法国经典寓言诗人让·德·拉封丹的名言,同样是《Tracé Bleu 蓝图》建筑展览的引言。大拆大建的城市化阶段已成过去,对于当下建筑师而言,思考是比建造更重要的课题。 这场展览由法国AS建筑工作室策划,建筑师何洋说:“‘蓝图’的概念借鉴了2010年冈特·保利提出的‘蓝色经济’这一理念,强调在建筑设计中考虑资源的有效利用与环境保护。”展览鼓励参观者退一步思考周围的环境,它们不仅是可用的资源,更是激发无限创意的宝库。 展览以“再利用”、“再更新”、“再行动”为核心主题,透过一系列精选案例,展现工作室如何将“蓝图”这一理念转化为实际行动,探讨如何实现建筑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以及城市更新和项目开发的新路径。 联合策展人高长军指出,“各个国家的…
…
continue reading
在《消失的古城》中,历史学家王笛深情回忆着成都这座古老城市的独特魅力。 ©《消失的古城》 然而,今日漫步于成都的街头,书中描绘的老成都景象似乎已经难觅踪影。古老的街巷、传统的建筑与城门,皆已逐渐消失在历史之中。 “谈到中国城市,我们往往会想到上海。百年以来,关于通商口岸城市研究众多,而人们会认识到上海其实是一座特殊的中国城市,而成都是最典型的中国城市。”如果我们真正希望了解中国城市的多样性,就必须超越对上海的研究,转向对中国传统城市进行考察。 相比节奏极快的“北上广深”,王笛老师感概那种悠闲文化依然在成都保存了下来。“许多年轻人,可能并没有多少积蓄,但他们在这里生活得很开心,追求自己想做的事情,有众多的书店与自发性文艺活动,这种波西米亚的气质才会城市更加生动活泼。” 本期“如此城市”,我们将…
…
continue reading
“在城市里,我遇见很多飘在空中的人,而在离岛上,我遇见很多扎根于土地的人。他们让我看到一种充满养分的人生。在城市里,人们早已默认成为机器上的一枚齿轮,并且努力获取更多金钱和物质来适应生活,但在离岛上,人们从雏形和轮廓上改变生活,他们真的在建设一种‘他们认为是正确’的生活。” 库索在新书《离岛:于偏僻之地重建生活》中详细记录了她在这些离岛上的所见所闻。 在城市化的浪潮中,我们的视线常常被东京的繁华和京都的古韵所吸引。然而,在日本这个四面环海的国度,还有一片鲜为人知的天地——那些散落在大海中的离岛。这些远离主岛的小岛屿,静静地展现着独特的生活方式和文化。 从冲绳到石垣岛,再到五岛列岛,库索亲身体验了离岛那种与世隔绝却又充满生机的生活节奏。她在书中写道:“离岛是城市生活的正反面,当生活在城市里的人…
…
continue reading
北京与上海,是中国最重要的两座城市。它们的故事是属于中国人的双城记。 作家金宇澄,生于上海,经历浮沉,对海派文化有着深刻的理解,对“旧”情有独钟。他在《繁花》中表示,“文学和建筑学是相通的”——都是“人学”。 他遗憾,三十年前上海外滩江堤的情人墙如今已没了痕迹,“哪怕保留一小段都好”,人来到一座城市,最先映进眼帘的是这里的建筑、空间,其背后有着城市与人的故事、精神与记忆。 建筑师马岩松是老北京人,他同样感慨城市化带来的变化。“小时候,每次跟奶奶吵完架,我就会离家出走。出走的路线一般是从王府井大街先跑到长安街,随便上一辆公共汽车,顺着长安街往西坐几站,到西单下车,再走回我爸妈家。当时长安街只有这么一条公交线路,所以城市对我来说就是一条线,线的两个端点是藏在隐秘的胡同里、被叫作‘家’的小空间。”…
…
continue reading
南起永定门,北至鼓楼、钟楼,纵贯北京老城,一条跨越7个多世纪、全长7.8公里的中轴线,如同时空的纽带,连接着过去与未来。2024年7月27日,这条被赞誉为“北京老城的灵魂和脊梁”的中轴线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认定为世界文化遗产。这既是千年古城与现代文明的一次深情对话,也是对历史记忆的珍视与传承。 “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线的建立而产生。前后起伏、左右对称的体形或空间分配都是以这中轴线为依据的;气魄之雄伟就在这个南北引伸、一贯到底的规模。”这是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在1951年的《新观察》杂志文章《北京——都市计划的无比杰作》中的经典之言。 早在申遗成功之前,梁思成与陈占祥共同提出的“梁陈方案”便已暗含对文化遗产保护的远见卓识。虽然这一方案最终未获实施,但其中蕴含的城市规划思想和理念对后来…
…
continue reading
街头艺术是许多城市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但街头艺术与街头之间一度存在张力。 2004年,时任上海市人大代表的剧作家罗怀臻建议制定上海市城市街头艺人管理条例,将街头艺术合法化。2008年,这项议案在上海市人大常委会上获得表决通过(详见上海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报第14号议案)。其后经过6年跨部门的探索,上海市演出行业协会于2014年10月起在静安区率先试点,组织“上海持证街头艺人”有序上岗表演,首批八位艺人获得试演资格。 2019年,80后沪漂罗小罗通过朋友介绍考取了上海市街头艺人演出证,在上海许多地标自弹自唱,成为上海街头最熟悉的艺人之一,甚至有了长途驱车前来的忠实听众。本期《如此城市》对话罗怀臻和罗小罗,从街头艺人的“回归”看城市演艺空间的变迁。 【本期嘉宾】 罗怀臻:剧作家,上海市戏剧家…
…
continue reading
中国,这个曾经以庞大人口著称的国家,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2023年人口数据,2023年末,全国人口较前一年减少了208万人,连续两年的人口负增长 ,预示着一场深刻的人口结构变革。为何当前年轻人的生育意愿逐渐降低?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社会研究中心长聘副教授於嘉长期关注家庭、性别等领域议题,她表示,生育需求多样化意味着“一刀切”的政策难以奏效,因此,提出针对性的政策设计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我们可以在文化观念上做出努力,以改变高焦虑、高压力的社会氛围,也需要在公私领域上采取措施,推动性别平等。 本期《如此城市》对话於嘉,借详实的数据与鲜活的案例,解读低生育率背后的复杂原因与深远影响,探索生育趋势下的社会变革与个人抉择。 ——本期嘉宾 於嘉,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社会研究中心…
…
continue reading
“买卖进展得宽松,快活,用不着过于疲劳,这正合了荔莎的心愿。她早已留心地避开了一切可以造成扰乱的原因,任凭生活在这油腻的和这重浊昌盛气象的环境中滑过去。这地方是一个合理化的幸福小角落,一个舒服的槽头,父母和女儿都在其中受豢养。” 法国作家左拉曾经这样描写巴黎的菜市场。 在上海与巴黎这两座崇尚生活品质的城市,市集文化有着独特魅力。食物与人际关系是菜市场的独特媒介,传递着城市的温度和本地人的生活态度。 上海的弄堂深处、老街巷里,热闹非凡的菜市场不仅是食材的集散地,更是老上海风情的缩影。而在巴黎,露天市场和传统食品店承载着法国人对美食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文学化理解。 今年春日,《奔流:从上海出发——全球城市人文对话》(以下简称“奔流”)抵达巴黎。在塞纳河畔的蓝带国际学院,中法嘉宾们齐聚一堂,感受着不同…
…
continue reading
去年下半年,苏州平江路碧绿透亮的河流忽然“火”了,在阳光照射下,人们能清楚地看见水底的鱼和水草,令人联想起因“果冻海”而得名的马尔代夫,苏州版“果冻河”成为古城旅游的全新打卡点。 有人说,是“钞能力”的苏州才能在河道整治上为文旅“上分”,也有人质疑科技与狠活的持续性,会否影响水中的生物多样性,也有人表示,果冻河是“晴朗假期限定”——阳光与节假日缺一不可。 本期如此城市CityTells,我们与两位扎根环境保护组织多年、关注长三角河流生态问题的嘉宾同行,绿色浙江秘书长董舒和绿色江南传播总监巢博,漫游苏州果冻河。 ——收听时间线 03:04 从小透明到透明河 11:18 果冻河的晴朗假日“限定” 12:49 7000平方米的平江净水厂参与透析 17:21 长三角跨区域治理案例,太浦河与钱塘江 2…
…
continue reading
从1924年开始建造到如今,武康大楼(原诺曼底公寓)已在上海屹立了一百个年头。它曾是安静街区中的寻常公寓,却在近些年成了“网红大楼”——流畅的弧线、复古的红砖、漂亮的券廊拱门吸引游客纷至,打卡摩登风情,节假日则更是盛况空前。 在《蚌壳与珍珠》一书中,著名作家陈丹燕、媒体人陈保平通过武康大楼住户的口述,记录下这栋建筑之中“活”的故事,在他们看来,游客围观的只是武康大楼的“蚌壳”,而其中的人与故事,才是此间真正的“珍珠”。 陈丹燕根据入住时间将武康大楼住户们分成三批。第一批是建造之初搬进的外国白领与管理人员,他们是摩登生活的践行者,有着与这座公寓相契合的新潮的生活方式。第二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后经分配住进来的,他们大多是文艺工作者与干部,是当时为主流社会价值所认可的人员。第三批则是新世纪至今…
…
continue reading
“城隍”是人格化的中国城市守护者,最早是老百姓对于城墙与壕沟的朴素信仰,明代以后才被官方纳入体系。城隍庙从此成为官方祭祀系统中的一环,承载着地方治理与道德教化的重任。 上海城隍庙,当属现今全国最出名的城隍庙之一,是来沪旅客必游之地。曾做过上海城隍庙历史研究的复旦大学哲学系教授郁喆隽指出,上海城隍庙在当时是县级城隍庙,其地位不比苏州府与松江府,这与古时城隍庙与城市行政级别的对应安排有关。 他还研究过一度兴盛的“城隍庙三巡会”,并认为与上海给人的商业、经济、工业、中西交通等标签印象不同,上海有极丰富的本土信仰仪式,神圣和世俗非常紧密地结合于此,这在全世界的大都会中都是罕见的。三巡会折射出曾经上海城市管理中的政府部门角色,社会的自我组织和竞争,乃至信仰生活的经济和社会史维度等等,对城市的集体记忆至…
…
continue reading
劳动节假期,从外滩到衡山路复兴路历史风貌区,游人如织。这些区域的历史建筑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而人们早已不满足于拍照打卡留念,在一场Citywalk中进行“建筑可阅读”,考察“1.0版本”的都市摩登生活,是上海这座城市富有吸引力的旅游新名片。 建筑师、策展人哈凌指出,这些建筑是这座城市饱经风霜的见证,同时记录着一种摩登生活的出现。公寓弧形的转角和阳台,与高耸的摩天大楼、几何形的装饰,是摩登审美在建筑上最直观的标准。现代主义标志着审美性与功能性开始走向统一,它不仅停留在建筑领域,还蔓延至设计、时尚、广告与生活方式等方面,“少就是多”成为都市生活哲学,并影响至今。 “摩登复兴”设计与艺术展(展期至2024年6月16日),由致力于复兴上海摩登设计文化的设计师哈凌与他的朋友们,携手今潮8弄联合打造,展…
…
continue reading
从上海长乐路和襄阳北路的十字路口开始,东西南北各走一个街区,6条马路,9个路口,111种职业,580家门店,62个人——这是作家伊险峰和杨樱新书《九路口》中所记录与描绘的范围。 街区中琳琅满目的商业生态是这本书的着眼点。书中甚至将这小小0.25平方公里比作演化生物学家E·O·威尔逊叹为观止的热带雨林,“刹那间展现在你眼前的动植物物种可能在那一天、那一周甚至那一年都不会再次看到。” 在这个业态丰富多样的街区,竞争同样是残酷激烈的,有韧性的个体才能活下来。 英姐的公路商店、范阿姨的服装店、高松的门窗店、小胡的小酒馆……是着墨较多的故事。他们各有各的与城市打交道的方式,面对上海这座庞然大物,有着自己的野心与抱负,他们身上既有中国过去二十多年改革烙印,又有蕴于个人性格与命运之中的决断、偶然、幸与不幸…
…
continue reading
《带电的火花》中,主人公这样介绍自己,“大家好,我叫马建东,来自河北张家口,是一名电焊工。”这位素人演员站在舞台上讲自己如何闯北京,在钢筋森林中找到自己的安身立命之处,讲城市的蜕变,讲命运的魔幻与现实。 这并非新青年剧团第一次在戏剧舞台上表达与城市化有关的故事,将公交车作为舞台的《25.3KM》、由普通人讲述自己的故事的实验戏剧《大众力学》《美好的一天》等作品,皆与城市这一主题关系密切。新青年剧团创始人、戏剧导演李建军则表示,自己这些作品与城市化是一种暗合的关系。 普通人的一生与城市化凶猛浪潮之间的张力,乃至宿命般的联系,本身就是戏剧性的,是今天的戏剧所应该捕捉与呈现的内容。 普通人、戏剧和城市化有何联系?实验戏剧有哪些新的变化?北京与上海,两座城市孕育出怎样不同的戏剧生态?戏剧节庆能够给城…
…
continue reading
提起试管婴儿,你会想起什么?当承载着古老渴望的医学技术进入日常生活,想要生育的女性会经历什么? 澎湃研究所研究员戴媛媛是北京大学医学人类学硕士。2018至2021年间,她在一家生殖医学中心旁的家庭旅馆里做田野调研。她的受访者大多是从农村和县城来北京做试管婴儿手术的女性。(澎湃研究所《试管之路》系列文章) 如果怀孕顺利,她们要在旅馆里待一两个月。但很多人都经历了不止一次手术。有人在七八年的时间里一直尝试,但从未成功。她说自己“青春的后半期什么都没干,只做了生孩子这一件事。” 本期节目是妇女节特辑。在戴媛媛的讲述中,我们将听到她们的笑与泪。其中有对生育的强烈期盼,对自身处境的不甘和抗争,亲情的羁绊,性别的不平等,以及流动的女性情谊...... 生育与养育紧密相连。母女关系是亲切的,但又包含了很多…
…
continue reading
公园,在城市规划中的定位是有较完善设施和良好绿化环境的公共绿地。 在作家顾湘的眼里,这片公共绿地不仅有人类聚集逗留的身影,还有动物生活的痕迹。家附近的和平公园构成了幼时顾湘的公园记忆,无论是梅花鹿、豹子等奇珍异兽,还是兔子、鸡、羊等常见家禽,它们都生活在和平公园里,与人类和平共处于这片公共绿地之间。 学者梁捷对上海公园的记忆融进了点点滴滴的日常中,年轻的人们在公园尽情享受多彩夜生活,也坐在咖啡馆、草坪上插科打诨;老年人来到公园,下棋、聊天、相亲(为子女或为自己),寻找志同道合的伙伴,建立起社交连接。 公园之“公”,意在共享,共享的主体却不局限于人与人之间,还有人与自然与历史。 公园像一个大型的生态聚落,人潮如鸟如蟹,一群人来了,另一群人又离开,每个人都在公园里规律地进行活动,互不干扰,和平共…
…
continue reading
从“天津大爷跳水”出圈到北京亮马河桨板走红,从划船上班到河边垂钓,当下的城市并不缺少与河流有关的轶闻趣事。冬泳、皮划艇、帆船......水上运动也获得了越来越高的关注度。但总体而言,都市生活与河流的关联并不算太紧密。 河流是众多城市的源头,也是形塑城市生活的自然力量。河流曾是运输航道、生活水源和游戏场所。但在陆路交通发达、自来水管网普及普及的今天,河流却成了“臭水沟”,或者单调的景观河。 离你最近的那条河叫什么名字?它是清澈还是浑浊,宽阔还是狭窄,湍急还是平静?它如何穿城而过,在沿岸留下了哪些记忆? 本期如此城市CityTells,我们从看似熟悉实则陌生的河流谈起,聊聊我们与河流的距离为何越来越远。这也是我们推出的新系列“河流的100种打开方式”的第一期。我们期待通过这一系列聊聊在城市中,河…
…
continue reading
今天,谈论城市的街区往往绕不开“士绅化”这一概念。 士绅化研究者莎伦·佐金(Sharon Zukin)认为,士绅化可以简单概括为城市里“ ABC 的组合”——艺术画廊(art galleries),精品店(boutiques)和咖啡馆(cafes)。当这些东西在某个街区受到追捧,它的士绅化基本完成了。 社会学者朱伟珏指出,在社会学领域,士绅化与城市更新几乎是同义词。土地与新资产与商业形态的结合,会释放旧城空间活力,同时也会残酷地抹去原有的社会关系。而在全球范围内,城市中心街区“士绅化”是城市焕新升级的主要路径,它是既成的现实,并且与城市消费、经济相结合,形成复杂的样态。不应该仅仅以批判的眼光看待。士绅化与空间正义如何平衡,还有更多的城市解法,可商榷,可探讨。 作为老住户,朱伟珏在南昌路的规划…
…
continue reading
2001年,中国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国,展示出自由开放、生机勃勃的面貌。彼时的上海像一块巨大的“磁铁”,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国的人来探索与冒险。 2005年,24岁的沈恺伟从家乡迈阿密辗转香港,来到上海当厨师,成为了万千外籍“沪漂”中的一员。这一待便是近二十年。 沈恺伟把自己的经历写进了新书《洋盘》中。穿越在两种文化之间,他带着“局外人”的好奇,观察上海城市中的人和事——寻访手工锅匠、测评上海小笼包、与“牛油果阿姨”和“啤酒阿姨”交朋友……他写到外国人在沪的社会圈,谈如何在中国租房、看病。他还意外发现家族故事,重访祖辈在华留下的痕迹…… “上海是我的家,我不会称它作第二故乡”,对于扎根在此的沈恺伟来说,上海既不是他乡,也不是故乡,而是生命热情真正得以延续的地方。本期如此城市,恺伟和你讲述他与中…
…
continue reading
佛手举起的静安寺,巨鹿路安上自动化步道,橱窗里的模特与人共舞……金宇澄画出这些兼具上海特色与超现实主义的画面,呈现既私人又公共的上海“潜意识”。展览“繁花——金宇澄绘画展”正在外滩上海东一美术馆展出,这是画家金宇澄迄今规模最大的一场展览。 早在小说《繁花》出版单行本阶段,金宇澄就有了画插图的念头,当时只是想补充文字表现的不足,但很快青年时期的绘画技能便苏醒过来,一画不可收拾。 人们能看到上海标志元素,如梧桐、马车,街道橱窗和彩衣华服,还有阿宝曾生活过的那座隐秘的工业魔都,更有许许多多神话般的天外来物......正如金宇澄在节目中所说“上海这座城市靠的就是源源不断的外来力量。在这里,什么事情都不让人感到奇怪”。 东一美术馆执行馆长谢定伟和画展展陈设计师袁宗磊都是上海人。他们对上海都有着独特的感…
…
continue reading
逛美术馆打卡,赴一场文化艺术沙龙,已经成为都市潮流生活的标配。 城市中的艺术片区更是变成人们Citywalk的热门目的地,艺术集聚区的文化艺术机构数量、公共对话活动的频率与展览的水平都变成城市美好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如今泛指文化艺术活动与展览的“沙龙”一词,是巴黎人在三百年前创造的观展方式。普罗大众在“沙龙”上第一次可以自由地欣赏、谈论文化与艺术,这是都市人看展的1.0版本,是城市生活里崭新公共空间——公共展览的首次亮相。作为全球人文艺术之城,上海像巴黎一样有丰富的艺术片区,从西岸、外滩,到苏州河畔,艺术如水一般汇聚于斯,各种沙龙对话源源不断。 《奔流计划》致力于推动上海与国际城市间的多元对话,首季对话双城即上海与巴黎。 在2023年9月21日《奔流:从上海出发——全球城市人文对话》(…
…
continue reading
伴随中国城市更新,空间与艺术之间的互动越来越多。 自2014年筹备立项,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已举办了五届。作为中国城市空间艺术领域的关键角色,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仍在探索公共空间与艺术连接的可能性。 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执行策展人高长军坦言,在美术馆、艺术馆、文创园区不断出新的同时,与之匹配的内容和运营却没有跟上步伐——空间生产过剩,而内容不足。 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更新和公共空间促进中心王明颖回溯这几年主办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的经验。她认为,在城市空间的艺术实践中,不仅需要考虑其审美,还需要通过空间策略的方法进行调研,考虑公共空间的实际用途以及与人之间的联系。 空间艺术在城市落地时,如何被人们创造性地利用?当公共空间遭遇艺术作品,又会经历哪些困难?本期节目邀请高长军与王明颖一同探讨。 ——…
…
continue reading
南通、上海一衣带水,江海相通,自古便有深厚的渊源。 近代以来,南通著名的爱国实业家、教育家张謇倾注心血,将家乡打造成了一座享誉中外的模范城市,这或许是中国人最早自主建设和全面经营城市的典范。彼时的南通,公园、博物馆、戏剧社一应俱全,电灯、电话走进百姓日常生活,有四通八达的公路与连通上海的航运,东南西北中五公园和唐闸公园是中国城市美化的先驱。在闸北码头、工厂商铺林立,一派繁荣景象,有“小上海”之称。 随着沪苏通高铁开通,南通有望成为上海市民的新兴旅游目的地。 2023年,澎湃新闻与南通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联合打造“南通好玩:寻迹‘中国近代第一城’”文旅传播计划,解读沪、通双城文化渊源,讲好“南通好玩”文旅故事,带领上海及环沪地区游客体验南通旅游。 本期节目邀请南通博物苑苑长杜嘉乐、上海师范大学都…
…
continue reading
今天,人们普遍对公园抱有一种休闲的印象,它还往往与老年人的活动场所相关联。 然而晚清时期以来,公园在引进中国之初,是作为一种城市文明的新装置而存在的。公园与启蒙教化有着密切的联系,是彼时新鲜的都会生活与城市理念的先锋试验场。 公园为什么和都市摩登生活息息相关?100年前,在公园,人们是怎样喝咖啡品茶,化装舞会、约会恋爱以及Citywalk,乃至闹革命的?服务业、商业再度成为城市重心后,公园有哪些变化? 为了解答上述问题,本期如此城市CityTells邀请了公园研究学者、《公园北京》作者林峥,以及北京公园基层工作人员、青年作家杜梨,通过她们的视角,理解公园的过去与未来。 ——本期嘉宾 林峥,中山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公园北京》作者 杜梨,青年作家,公园基层工作者 ——本期主持 ——收听时间线 0…
…
continue reading
镜头,作为刻画时代与社会面孔的工具,能够拉近看照片者与照片中人的距离,其深刻性不亚于文字。同时,随着时间变化,照片的语境会发生变化,呈现出新的解读。 摄影师刘香成的大型回顾展“刘香成 镜头 · 时代 · 人” 于6月9日起在浦东美术馆正式开幕。透过那些已成为历史的图片,人们试图洞察几亿人曾经的生活方式。那些关于时代与城市公共生活的记忆,如浪花一般,重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 摄影师用镜头记录了怎样的社会变迁?如何理解摄影与公共生活的关系?在社交媒体时代,影像能否继续承担记录时代故事的功能? 本期如此城市CityTells对话刘香成,从半世纪以前的中国城市生活回忆谈起,以公共生活作为关键词,谈谈影像中的都市。 ——本期嘉宾 刘香成,纪实摄影大师,曾担任美国《Times》周刊及美联社首席驻华摄影记者…
…
continue reading
建筑师何志森认为,在设计和建造时,更应当关注建筑的社会意义,即建筑如何与社会、与人去互动和联结。除了“盖房”,建筑师还能扮演别的角色,他们通过改造、运用城市空间,将建筑变成连接人与人的平台,这样的建筑才不仅仅是一个物理空间,而更是一个社会空间。 如何理解建筑与城市的关系?对于何志森,广州这座城市气质对他有哪些启发?光鲜亮丽的城市改造更新背后,如何重申建筑与社会关系构筑的重要性? 本期如此城市CityTells邀请了建筑师何志森,从他所居住的岭南与广州谈起,探讨空间、建筑与社会关系。 ——本期嘉宾 何志森,建筑师、策展人、Mapping工作坊创始人,任教于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 李靖越,资深文化艺术记者 ——本期主持 ——收听时间线 06:05广州迷人的地方在于,每一个个体都能感受到“被尊重” …
…
continue reading
工作,是人与世界的一种常见联系。近年来,诸如“内卷”“脱不下的长衫”“985废物”“孔乙己”“逆向考研”“宇宙的尽头是考公”等热词,呈现出当今年轻人面对工作的百般焦虑。 当今青年人如何理解工作?读研读博为何会成为青年人暂缓工作的选择?从人类学视角出发,工作的意义与价值意味着什么? 今年,澎湃研究所播客“如此城市CityTells”推出特别系列“城市所以燃”,我们将走进N个城市角落。 6月16日,“城市所以燃”首期特别节目,我们与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社会人类学研究所所长项飙和云南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袁长庚共同探讨青年与工作。 本期如此城市CityTells由“城市所以燃”首期直播录音整理而成。 —— 本期嘉宾 项飙,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社会人类学研究所所长项飙和与云南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 袁长庚,云…
…
continue reading
当我们试图理解城市时,土地制度是一个不可绕开的话题,城市成其所是的过程是土地制度与经济发展互动关系的结果。 21世纪的前十年,某个地块拍出“地王”是报纸常见的城市新闻,时至今日,城市中不少人仍面临“大城市的床与小城市的房”之间的艰难抉择。 高昂的居住成本背后是资源的错配。不同城市间建设用地指标与公共服务、就业机会的不平衡配置,以及同一城市内部的工业用地与住宅用地的不平衡分配,使得城市化“化了土地,没有化人”。 如何认识城市的房价问题?有哪些土地政策与制度的变化左右着房价的涨跌?为什么从土地制度去理解城市至关重要?中国的城市与城市化,土地制度又有何特殊之处? 在《人地之间:中国增长模式下的城乡土地改革》中,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人文社科学院教授陶然试图回应这一系列问题,他认为,土地的城市化不等于…
…
continue reading
在日本,8平米被称作四叠半,即大小为四个半榻榻米的房间,居住在其中的人也因此被日本媒体称作只住四叠半的人。由于租金低廉、周边配套设施便利,这类房屋成为不少年轻人与独居老年人的选择。 作家吉井忍即居住在这样一间居所内,尽管推开门后中介的第一反应是:“这房间也太小了,要不算了吧”,吉井忍却对房间很满意。 从“团地”到如今的“8平米”,日本城市中人的居住状态经过了怎样的变迁?对于当下在大城市中的年轻人,在有限的居住面积内如何生活?又如何把城市的生活更广泛地延展为我们个人生活的一部分? 在新作《东京八平米》中,围绕着8平米的居所,吉井忍展开了在东京独特的居住体验,偶遇的报社办公室老人、建立深厚情谊的喫茶店老板……尽管交集时间或长久或短暂,这些都是城市的魅力的一部分。它们也为我们揭示了,城市的意义并不…
…
continue reading
《无名》是程耳继《罗曼蒂克消亡史》后第二部背景发生在上海的电影。为了塑造耳目一新的空间,程耳没有选择那些成熟的影视基地,而是自己搭建了所有内景。唯一的外景拍摄地点是在搬迁的江阴街,他们与对方沟通:“反正你们也在拆迁,不如我们帮你改建一下。” 影帝影后与当红炸子鸡的组合似乎暗合了预告片中“超级商业片”的宣传语,程耳在新作中依旧使用了非线性的叙述手法,这使得观众对这部电影的评论两极分化,有人不接受它的支离破碎,喜爱者则认为这恰好捕捉到了那段如烟如雾的历史的精魂。如他所言,历史和电影的机制有时和梦的机制是一样的。 《无名》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谍战片。程耳把拍电影的过程理解为做切片,在历史中取最关注的几个部位进行切片,使用显微镜观察这些重要节点,其余段落则轻轻带过。 他酷爱拍摄吃饭,当被问及自己对电影中…
…
continue reading
最近热播的电视剧《狂飙》,以及同样以广州冼村为题材的电影《风中有朵雨做的云》,都讲述了轰轰烈烈的中国城建浪潮中,财富、土地、权力以及人性的深度纠缠。在中国城市化的深化与加速进程中,“城中村”曾是社会焦点,《狂飙》让许多人重新回想起这段中国人的公共记忆。 北京、广州、深圳的城中村,为何区别如此之大?城中村对于理解城市的本质有何帮助?城中村这个颇具中国特色的城市空间面临何种未来? 中国人民大学城市规划与管理系助理教授赵益民长期关注城市转型、空间政治、城市政治经济。他认为,“城市化进程在不断改写我们周遭的空间和我们自己。不同类型的城市空间在这个过程里被消灭或生成,不同的人群按照各式各样的原则重新排序,进而被整合为特定城市意象之中的元素。” 在一些抽象的“原则”与“蓝图”中,一些城中村与居住其中之人…
…
continue reading
“城市召唤着我们心中潜藏的梦想,因为广大与多样的城市世界,意味着幻想、希望、偶尔的满足和忧伤、期待、孤独……城市不仅是一个地方,也是一个变化之地,一座梦想之城。” 城市研究学者哈罗德·乔尼对于城市的描绘精准地抓住了城市的特点——变化万千与异质性。而这一主题正是社会学对于城市的重要关切所在。 从乡村来到都市以不同方式谋生的陌生人们是如何生活与行动的?异乡人的都市生存将面临什么样的未来,有机和谐还是失序混乱?曾经流行的“漂”话语与当下“附近的消失”的焦虑,到底折射出当今城市人群的何种心态? 对于这些问题,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严飞在非虚构新作《悬浮:异乡人的都市生存》一书中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他通过记录与分析异乡人大都市生存实景,用“悬浮”来描述漂泊在城市的中国年轻人所共享的某种心灵状态。 作…
…
continue reading
哲学是对人存在方式的反思。从古到今,城市容纳了形形色色的人类群体与最丰富多元的人类实践,如苏格拉底所言:“我热爱知识,而城里的所有人都是我的老师。” 什么样的生活更值得一过?幸福的意义是什么?人与人应当如何共同生活在一起?...... 这些问题或许并没有最终答案,而当苏格拉底走上街头,与人交谈,进行思辨,总能在认识上有所收获,这就是以哲学打开城市的方法。 今天对城市的思考,或许也需要新的“苏格拉底式对话”。 从古典城邦,到中世纪城镇,再到工业、信息革命后的全球城市,伴随历史、技术变迁,那些爱思考、爱智慧的哲学家是如何认识、反思城市的?这些看法又能够如何帮助我们更新对城市的看法与观念?在庸碌的日常中,如何适时地抽离,“Jump out of the box”去思考城市生活的合理性? 本期如此城…
…
continue reading
“社区”对于大多数中国人而言或许是一个陌生的概念,它本是一个舶来词,最初来自德语“Gemeinschaft”,是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所提出的“共同体”的概念。 “社区”在中国被广泛使用是在世纪之交。当时,住房实物分配制度宣告终结,单位制小区让步于商品房小区,后者改变了基层治理单元的面貌,官方在此基础上进行“城市社区建设运动”,“社区建设”“社区服务”才逐渐成为社会用语。 即便“社区”的话语获得了法定身份,现实语境中的“社区”依然有着尴尬的处境。最简单的就是,人们往往不知道自己处在哪个社区或街道,而只以小区作为身份与地理的标识。 当我们说“社区”时,我们在说什么?“中国式社区”与“中国式居住”之间有何关系? 作为基层治理单元的居委会在社区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 基于现阶段中国城市化特点,城市更新…
…
continue reading
此时指挥交通的灯光换了绿色,吴老太爷的车子便又向前进。冲开了各色各样车辆的海,冲开了红红绿绿的耀着肉光的男人女人的海,向前进!”(茅盾《子夜》里吴老太爷来到上海。); “望过去最初触目的便是码头上围列着的巨型广告牌,红的,橘红的,粉红的,倒映在绿油油的海水里,一条条,一抹抹刺激性的犯冲的色素,窜上落下,在水底厮杀得异常热闹。在这夸张的城里,栽个跟头,只怕也比别处痛些。”(张爱玲《倾城之恋》中的女主人公初到香港的场面。); “上海。造在地狱上面的天堂! 林肯路。在这儿,道德给践在脚下,罪恶给高高地捧在脑袋上面。”(穆时英《上海狐步舞》,讲述十里洋场中红男绿女的故事。) 现代意义上的大都会,或许算个“舶来品”。随着晚清开埠,国人开启了大都会的初体验,懵懂于光怪陆离的现代都市生活。彼时,上海被称作…
…
continue reading
提到“城市病”,我们会有一连串的想象,交通拥堵、住房紧张、环境污染……这些词都曾出现在教科书上。 随着中国城市化的推进,一些显性的城市问题得到了治理,如雾霾、污水。 另一些“城市病”却仍困扰着人们。在大城市打拼的年轻人仍忍受着成本极高的通勤,伴随城市消费的升级与互联网兴起,进城的“异乡人”,身份与生计带来了新的问题····· 相比世纪之交,如今“城市病”这个词变得有些陌生,但它真的远离我们了吗? 换个问法,城市病的“病灶”究竟何在?如今,病灶消弭了吗? “如此城市CityTells”的首期特别对话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陆铭,他在新书《向心城市》中继续关注着城市化的种种路径与可能。 ——本期嘉宾 陆铭,经济学者、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 ——本期主播 郝汉、李麑 ——收听时间线 06:50 70后、…
…
continue reading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story/cl0dhkqar27rb0946w0c3dsby?m=comment 本期沒有來賓,純粹自己尬聊, 談談音樂,聊聊生活 :-D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
continue reading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story/cl0dhhgfg27iz0946g0ayflaq?m=comment 本期沒有來賓,純粹自己尬聊, 談談音樂,聊聊生活 :-D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
continue reading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story/cl0dhd0933jz50b249le46t4i?m=comment 本期沒有來賓,純粹自己尬聊, 談談音樂,聊聊生活 :-D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
continue reading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story/cl0dh46hy3irq0939ufvnf0g3?m=comment 本期沒有來賓,純粹自己尬聊, 談談音樂,聊聊生活 :-D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
continue reading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story/ckznivk5q073v09596g8j0ey4?m=comment 以Remix交出好成績的『G-JIA』, 後續也以自己的作品在圈內闖蕩, 總在有點幽默的歌詞中又帶點帥氣, 而且Always got da vibe!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
continue reading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story/ckzniamvz06pa0910u9bw0syq?m=comment 本集來賓『南台嘻研社』中, 有位被嘻哈拯救的社員分享 其勵志又感人的故事, 提醒各位,愛你所愛,有夢就去追!!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
continue reading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story/ckzni3iry06cm09755xmwr9oc?m=comment 『嘉藥嘻研社』裡面有各種個性鮮明的同學, 可想在社團中非常自由且奔放! 有怪異的女子和火爆的浪子, 目前男女比例漸漸明朗呦 :->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
continue reading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story/ckye202kthyh00910dv67m4je?m=comment 『史蒂芬 SteeVen』外表粗獷, 但不論歌聲或曲風都非常溫暖人心, 簡直現實中的吟遊詩人, 和水神有著好交情的他也爆料吵架過程!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
continue reading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story/ckye1asp3123m0980xiqkp3vw?m=comment 注重Free Style的『南應嘻研』, 希望以此技能來增加社員即興能力以及膽量, 在目前訪過的社團中非常特別! 趕快來Check it out!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
continue reading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story/ckye0rz3vfix308145uqf69x6?m=comment 『崑山嘻研』擁有每個男生心裡的中二魂, 不過他們直接將中二魂顯露無遺, 不僅不尷尬了反而還有點帥氣(逗), 趕快來他們的小宇宙一起燃燒!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
continue reading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story/ckydzu19o0xpl0980mwygm89y?m=comment 影子計劃曾在『高大嘻研社』分享經歷, 在當時已看到許多有潛力的同學! 如今他們也發布了許多厲害的作品, 備感欣慰啊!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
continue reading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story/ckydz7294fe5v08149prb8sjj?m=comment 『高醫嘻研社』有超帥氣牙醫和勾追的女社員, 雖課業繁重但依然在音樂下足苦心, 實在是勝利組啊!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