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C 公开
[search 0]
更多
Download the App!
show episodes
 
Artwork

1
科學有媒有

台灣科技媒體中心SMC

Unsubscribe
Unsubscribe
每周
 
這是台灣科技媒體中心(SMC)獨立製作錄製的Podcast。我們認為,在科學與社會的交界之處,需要良好的溝通。 名字有「科學」,但不止於「科學」。不只是What,我們也在乎Why與How。我們用這檔節目,邀請你一起探索「科學傳播」在這個社會的邊界、意義與可能性。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continue reading
 
Loading …
show series
 
偶爾聽一點沒營養的吧! 工作感情、幹話綜藝、名人專訪...我們全都有... 搜尋《激罵揪某聊》 https://fstry.pse.is/733qn7 —— 以上為 Firstory Podcast 廣告 —— 重要的決定、重要的資訊,到底該如何決策、如何公佈? 去年12月30日,環境部公佈了第三期減碳管制目標。這一集,我們以新公佈的減碳管制目標為例,和大家討論,目前的科學政策溝通中常見的問題。 以及,我們也在討論的過程中,試著想像,若我們在乎溝通,也珍惜重要科學資訊的價值,期待有據可循的政策可以凝聚人們的共識,科學溝通到底要怎麼做。 本集摘要: 第三階段管制目標是什麼? 直到公佈前,都沒有人知道到底何時公佈! 不只公開數據:位置、使用方式、閱讀難易度同樣重要 溝通時機多重要?假期前一天公佈…
  continue reading
 
不少調查研究表明,成人ADHD的發生率,可能遠高於我們生活中遇到的患者比例。與兒童不同,成人ADHD目前在台灣可獲得的資訊少、診斷資源也缺乏。 這一集,我們想分享一篇上個月剛剛發表在《刺胳針》(The Lancet)的研究。這篇研究是首個大規模的網絡統合分析,系統地比較了多種成人注意力缺陷多動障礙(ADHD)治療方法的療效,包括藥物、心理和神經刺激等干預措施。對於目前研究、資訊都相當缺乏的成人ADHD來說,是十分重要的一篇研究。 透過這篇研究,來和大家聊聊,對於ADHD患者來說,服藥對於ADHD患者來說,真的是唯一選擇嗎?不同治療方法各有什麼優勢和限制?希望這一集能讓大家對成人ADHD有更全面的了解,也能對身邊可能需要幫助的人提供更多支持與理解。 ———————————— 謝謝你收聽《科學有…
  continue reading
 
【2025 知識衛星高峰會:打破閾值,湧現增長】 ✅ 特邀 32 位國內外大師,面對面深度互動 ✅ 聚焦 7 大主軸深度分享,涵蓋多元領域,2 天精彩議程 ✅ 獨家未公開內容,總價值 40 萬課程精華,票價不到 5,000 元 結帳輸入「F200」再享 $200 折扣! 👉 詳情: https://fstry.pse.is/6yqk2h #打破閾值 #湧現增長 —— 以上為 Firstory Podcast 廣告 —— 「有媒有」第二季的最後一集,我們來一集輕鬆又愉快的內容。 幾個月前,有聽眾朋友傳來一篇十年前的文章。內容是《Science》期刊十年前發表的一篇與催產素、人狗關係相關的研究——揭示了人類與狗狗之間透過「凝視」形成的正向催產素循環,並指出這種獨特的生理機制,可能是人類在馴化狗狗…
  continue reading
 
「有媒有鳥系列」來到第三集,如果你對賞鳥感興趣,並且有出門賞鳥、拍鳥的意願,這集一定對你很有幫助。 這集,聊聊器材的挑選,除了老朋友中華鳥會秘書長呂翊維Allen,我們還邀請了專業的國際鳥導洪貫捷。兩位用自己的專業經驗,在節目中分享了賞鳥時可能會使用到的不同器材,例如望遠鏡、錄音設備、熱象儀、紅外線筆、相機等。 如何挑選器材,常常是賞鳥新手入門時煩惱的第一件事。不論你是更愛觀賞自然中的鳥,還是攝影愛好者,這集,你都能聽到來自兩位專業工作者的實用建議,價格、重量、型號、使用方式、觀賞目的,兩位都瞭如指掌,就連不賞鳥的製作人,聽了都很想試用。雖說是推坑集,但為了保護大家的錢包,以及未來賞鳥/拍鳥的成就感😇,兩位的建議都十分真誠且有參考價值,歡迎各位收聽! ———————————— 謝謝你收聽《科…
  continue reading
 
各位新年快樂。 2024剛剛結束,我們錄製了一集年度總結,分享了我們四位今年各自覺得印象深刻的議題、行動。 今年有種恍如隔世的感覺,似乎過得特別漫長。從奧運的跨性別爭議突發時事,到貫穿一整年的碳費議題;從與科學家、記者的溝通,到面向更多人的科學溝通工作坊、講座、Podcast,今年我們實在做了太多事,也從這些事情中得到了很多啟發。 每一位聽眾的收聽和持續的關注,都成為我們在科學溝通過程中很重要的支持和養份,謝謝大家!歡迎各位持續關注,並且成為我們的小額捐款人,讓團隊能夠更在科學與媒體的連結之處,踏實、穩定地走下去。 捐款連結:https://smctw.neticrm.tw/civicrm/contribute/transact?reset=1&id=13 ———————————— 謝謝你收…
  continue reading
 
自2011年起,路殺社推動公民參與路死動物記錄、回報與動物大體撿拾採集。並非只有保育類動物重要,任何動物的異常死亡,都有機會告訴我們生態圈正在發生的事。資料量足夠大,就可以開始歸納出有意義的訊息。 這一集,從帶有狂犬病病毒的鼬獾說起,我們可以看到路殺社如何透過公民參與記錄與採集野生動物檢體,與政府跨部門合作,看見台灣狂犬病防疫破口。 路殺社的成立與持續運作,是台灣公民科學的經典例子,這一集,我們還會與林德恩老師聊聊,對他來說,什麼是「公民科學」?這種科學的運作型態,還有什麼樣的可能性? 路殺社(下集)摘要: 路殺標本中找到絕跡50餘年的狂犬病 什麼是公民科學? 人人都有參與科學的可能性 參與路殺社,怎麼開始? 路殺社網站:https://roadkill.tw/about/about ———…
  continue reading
 
這一集,同樣有中華鳥會秘書長呂翊維Allen 來和我們聊鳥(他甚至帶了鳥叫的音檔!)。紫嘯鶇,被認為是台灣的特有種,也是Allen在多年前求學時研究的鳥類。要研究鳥並不容易,特別是紫嘯鶇這種喜歡在凌晨活動的鳥。 以紫嘯鶇為主角,我們會一起聊到,探索牠獨特的聲音特徵的同時,我們其實也在研究鳥類社交行為。光是透過紫嘯鶇這一種鳥,我們收穫的也許不僅是對紫嘯鶇的了解,更是知道對鳥類如何透過聲音進行溝通、如何在環境中適應、學習與協作。 本集摘要: 紫嘯鶇,台灣哪裡有? 聽聲音就能聽出牠的領域性 紫嘯鶇有「方言」? 鳥有方言,有我們想不到的生存型態 如果你想做鳥研究,這集有一些經驗可參考 ———————————— 謝謝你收聽《科學有媒有》,你也可以在YouTube收聽本節目:https://youtu.…
  continue reading
 
如果你要建立一個野生動物資料庫: 要在野外找到一條活蛇,回報數據,你需要長時間的經驗累積、對爬行類的基本鑑別能力;要在野外看見一條蛇的屍體,回報數據,你只需要有一部能拍照的手機。 這樣的轉念,讓台灣野生動物的數據收集方式,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也是在智慧型手機和臉書使用量指數型飆升的那幾年,人們有了更好的工具,共同參與科學資訊的搜集,生物多樣性研究所因大家回報的「路殺動物」,數據搜集的效率得到了百倍的提升。這場全民都可以參與的公民科學運動,不僅改善了台灣的野生動物數據收集狀況,也從生態保護、防疫、醫療等各方面改變著台灣。 這集,我們非常開心可以邀請到行政院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的林德恩老師,來到節目中和我們聊臺灣動物路死觀察網,也就是「路殺社」的點滴。 德恩老師說,建立野生動物的資料,是因…
  continue reading
 
曾聽記者夥伴分享過,報導氣候變遷對他們來說,是「票房毒藥」一般的存在,上次錄製完COP29上集,我們略微體會到了這毒藥的滋味。(點我聽上集) 但我們依然在COP29結束後錄製了COP29的下集,理由是它確實對全球未來的氣候政策有深遠影響。更重要的是,觀察COP29各國領導人的談判過程,更是讓我們看見,會影響氣候行動方向的,除了複雜的科學科學研究實證,就連國與國之間的協商、溝通,也左右著所有人的氣候未來。 這一集,我們除了分享COP29場內的尷尬氣氛是怎麼一回事,也想和大家分享COP29的結果以及台灣科學家對此的解析。最後還有多位科學家在會期聯合發出的公開信,透過科學家的倡議,來看看COP29在議程設置上的不足以及艱難。 本集關鍵內容: 談判結果關鍵數字:3千億,1.5兆美金,跟台灣有什麼關係…
  continue reading
 
大家好,這是《科學有媒有》主持人Sinead有一天突發奇想,策劃出的一個子系列。我們希望藉由分享不同鳥類專家、愛好者、觀察者的分享,以「鳥」的視角,聊聊與鳥有關的科學趣事。 《科學有媒有》鳥系列的第一集,來聊聊新年數鳥! 每年冬天,許多候鳥會來到台灣栖息。對鳥類專家和賞鳥愛好者來說,這是一個了解鳥類、觀察牠們生活的好時機。這集節目,我們邀請到「用耳朵聽」就能數出幾隻鳥、擁有多年鳥類田野調查經歷的中華鳥會秘書長呂翊維,和我們一起分享關於台灣新年數鳥的點滴。 「新年數鳥」背後,有重要的生態意義與獨特的科學傳播教育意義。在這集節目中,翊維會和我們分享我們是誰在數鳥、為何數鳥、如何數鳥,在哪裡數鳥,數了之後,數據會怎麼樣處理。鳥類遷徙不僅是自然界的一大奇觀,更是環境變遷的指標。這不僅是關心鳥,也是關…
  continue reading
 
這集節目,我們邀請到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健康行為與社區科學研究所助理教授黃柏堯老師,以及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感染科主治醫師、台灣愛滋病學會理事,顧文瑋醫師 ,和我們一起聊愛滋病過去與現在。愛滋病是疾病,也是社會議題,這集,我們很感謝有柏堯老師和小顧醫師,幽默且不失專業地從醫學、公共衛生、社會學的角度,和我們一起爬梳這個複雜的議題,也看見目前台灣防治愛滋的困境。 本集重點: 有藥可救,愛滋已開始「慢性病化」 傳染性也可控,關於愛滋,你不能不知道的U=U 電影學研究:愛滋被發現前,已經有歷史記載 愛滋的污名與科學,有什麼關係? 女性愛滋感染人數逐年上升,且易錯過最佳治療時間 醫師提醒:發生過性行為就應篩檢,要去哪裡篩檢? 醫學上,從四十年前被發現時的「不治之症」,到現在的「慢性病化」,愛滋病…
  continue reading
 
這集我們邀請台大機械系的林心恬副教授來節目,老師帶著他擅長的「生命週期評估」(LCA),向我們分享科學界評估環保的方式。 一個商品「從搖籃到墳墓」,需經歷漫長的過程,從取材到製造,從使用到丟棄處理,每一步都涉及人、企業與環境的互動。物品是否環保,時常需要我們依據社會與個人的需求做出評估,當中不只是簡單的對錯判斷,而是透過科學理解背後的複雜性,找到更適合自己的實踐方式。 本集重點: 🛵電動機車 v.s 燃油機車,誰更環保? 🪣為塑膠正名!錯不在材質,而在使用方式 📏政策藏在細節中:垃圾袋的厚度說明什麼? 🛒實體購物,線上網購,老師選哪個? 💰企業也很想環保,需要科學的橋樑 🚲共享經濟:系統性的改變,讓環保成為自然 心恬老師除了教學研究,還時常與企業、環保團體合作,一起溝通、研究出能夠對環境更友…
  continue reading
 
上週一(11月11日)起,各締約國領導人將在亞塞拜然的氣候峰會(COP29)開啟長達兩週的全球氣候政策討論與協商。 今年,醫學期刊《刺胳針》在COP29舉辦前發佈一篇報告,揭示了全球、區域和國家層面健康與氣候變遷之間不斷變化的連結。這一集,我們會介紹《刺胳針》的氣候健康危害報告,看見氣候問題如何影響人們的健康,以及當中可能存在怎樣的社會不公平狀況。說到「公平」,我們還會在這集和大家分享今年氣候峰會的焦點之一,財政分配,這同樣涉及淨零過程各國間的「公平」。我們還會講到氣候峰會的另一焦點,氣候調適,在目前已經造成、未來也將可能繼續發生的氣候災害面前,我們需要做什麼樣的事情,減少氣候對社會、個人的衝擊?來聽聽吧! 本集重要內容: COP29:國際為氣候議題做決策的機會 2024氣候峰會焦點:財政資…
  continue reading
 
美國大選上週已有結果,早早預約好錄音室要在選後第二天錄音的我們,在錄音前一天得知川普當選的消息五味雜陳。就在大選這週,一篇最新發布的研究,分析了2021年年初,川普落選後的國會暴動激烈程度,與川普貼文、#stopthesteal標籤貼文之間的關聯。以這篇研究作為起點,我們能看見選舉作為社會動員的契機,透過語言與資訊的傳播,擁有巨大的影響力。 在這種時候,川普在面對自己的受眾時,似乎真的是一個「很會溝通」的發言人。然而他的當選,對科學溝通來說,也許是一個壞消息🥶於是,另外我們也從美國大選出發,思考川普這次當選將如何影響氣候政策,分享英國科技媒體中心邀請的專家們怎麼看。 最後,我們把目光拉回到台灣的政策與科學溝通,和大家聊聊我們的社會需要什麼樣的科學溝通,才能讓大家在投下重要的票時,為自己想要的…
  continue reading
 
幾週前,播出蟑螂一集後,出乎我們的意料,發現大家對昆蟲有特別的喜愛,這週,我們來聊聊果蠅。 但我們要聊的,是實驗室內的果蠅。我們會討論果蠅這一模式生物在科學研究中的多重應用,從基因變異、壓力應對機制到環境污染監測,理解果蠅如何成為現代科學實驗的重要工具。 果蠅研究很有趣,因為有時實在太像人類。但這一集,我們也會討論,面對這樣有趣的研究,科學傳播如何兼顧有趣,又避免將動物行為推估到人類身上,讓科學信息在傳播過程中保持準確性? 本集精選: 🪰什麼是模式生物?科學家為何這麼愛研究果蠅? 🍽️實驗室果蠅的飲食,節制又乾淨 🍷求偶失敗會攻擊、酗酒? 📖偏好同性的雄性果蠅,告訴我們什麼故事? ❗️警惕:在科學溝通中將動物研究推估到人類行為 🧐果蠅可以幫助我們做環境、農業研究 ———————————— 謝…
  continue reading
 
每年10月初,是諾貝爾獎項公布的時間。從瑞典頒獎到台灣報導,幾乎短短一小時內就可以看到完整的報導,對讀者來說,這看似理所當然。但科學類獎項的報導,對記者們來說,可準備時間短、理解門檻高,任務重要卻艱鉅。 從2021年開始,每年諾貝爾生醫獎、物理獎、化學獎公布的三晚,SMC都會邀請專家解析科學獎項的重要性,舉辦線上記者會,連結台灣科學家、記者朋友,一起將諾貝爾獎的重大發現分享給公眾。 這一集,我們不講諾貝爾獎背後偉大的科學研究,而是和大家分享,在我們看到的一篇篇諾貝爾科學解析報導背後,是誰、以什麼樣的方式,傳遞著這些科學研究的重要價值。科學傳播的研究學者,稱這些人做的這些事是「隱形的勞動」。希望透過這樣的分享,讓更多人看見科學新聞背後的隱形勞動與挑戰,也看見科學傳播工作的真實面貌。 本集精選:…
  continue reading
 
《科學有媒有》來到第二季,這一季,我們會嘗試訪談不同的科學溝通者,他們可能是記者、編輯或者研究者。謝謝各位第一季的支持,希望你會喜歡新一季。 本季第一集,我們邀請到中研院「研之有物」的文字編輯克志。 「研之有物」是中央研究院 2017 年成立的科普媒體。「研之有物」編輯部穿梭走訪中研院各個研究所、實驗室,採訪頂尖研究團隊,向公眾分享前沿研究的新資訊。 本集精彩主題: 原本可以在科技業過得好好的克志,為何走上「科普」和「編輯」的不歸路? 「科普」是什麼意思?Sinead:我有點抵觸科「普」! 科普文章其實可以變成資料庫,但為何有些網站悄悄關閉? 是否有其他可改善資料庫保存的方式? 除了與我們分享了從科技業離職,輾轉成為文字編輯的心路歷程,克志也分享了他在負責「研之有物」的科學研究編輯時的見聞。…
  continue reading
 
《科學有媒有》已經播出12集,謝謝大家的支持!在節目製作過程中,前期最大困難,是大家抗拒聽見自己的聲音,總覺得怪怪的。不過十幾次的錄製播出後,大家漸漸適應自己的聲音出現在其他裝置,Sinead也找到了解釋「為何聽自己的聲音總是又奇怪又尷尬」的研究paper。 這集,我們就來聊Sinead找到的paper:我們聽見的自己的聲音,和錄音錄下的聲音,到底有什麼不同?我們還會分享其背後關於「骨傳導」的原理,可以被應用到AI、聽障者輔助以及軍事等領域。 我們發現,科學家之所以可以解答「為何我們聽自己的聲音不一樣」這個問題,依靠的是科學研究領域不斷進步的技術。這些科技的發展和普及(例如手機、骨傳導耳機)讓我們看見的,是科技如何成為我們人類理解、感知自己的工具。 第一季的最後一集,簡短輕鬆,希望大家喜歡。…
  continue reading
 
活動連結:https://smctw.neticrm.tw/civicrm/event/info?reset=1&id=21 上個月,著名的神經科學家Eliezer Masliah(艾利澤.馬斯利亞)發表的多篇阿茲海默症與帕金森氏症研究,被美國一位記者Charles Piller(查爾斯.皮勒)提出可能造假的疑慮。 根據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發布的簡短聲明,NIH認為馬斯利亞涉及在兩份已發表的研究中,使用重複的圖片來代表不同實驗結果,有偽造或捏造的疑慮,NIH將向兩家期刊通報這個調查結果。目前尚未能確認馬斯利亞的研究究竟哪一篇、是否真的,有學術不端行為。 我們十分關心這題,不僅因為阿茲海默症和帕金森氏症這兩種疾病飽受關注,更因為這類事件可以探討的角度十分多樣。 值得一提的是,同樣一位記…
  continue reading
 
【2025 知識衛星高峰會:打破閾值,湧現增長】 ✅ 特邀 32 位國內外大師,面對面深度互動 ✅ 聚焦 7 大主軸深度分享,涵蓋多元領域,2 天精彩議程 ✅ 獨家未公開內容,總價值 40 萬課程精華,票價不到 5,000 元 結帳輸入「F200」再享 $200 折扣! 👉 詳情: https://fstry.pse.is/6yqkw4 #打破閾值 #湧現增長 —— 以上為 Firstory Podcast 廣告 —— 假設一個人平均壽命是80年,人的一生大約會花26到27年的時間來睡覺。 睡眠在日常看似很自然,但這樣自然的事情,一旦出了差錯,影響巨大。台灣睡眠醫學學會2019年最新調查發現,全台慢性失眠症盛行率為10.7%,網上的助眠產品也越來越多。可見大家的需求不單大量,並且各有差異。 …
  continue reading
 
氣候變遷離我們並不遙遠,我們每日接觸的食物,就有可能因受到氣候變遷的影響,發生產量以及風味的變化。最終,不論是我們家常飯桌常見的米麵、上班族每日不得不喝的咖啡,還是價格不一的紅酒、阿里山的茶葉,無一例外都會受到波及。 都說農民靠天吃飯,但在農地裡的科學,不但需要對氣候的探索,更需研究者與在地人緊密的連結。這一集,我們來聊聊咖啡喝紅酒的產地、產量,如何受到氣候條件的影響。也提出一些疑問:圍繞著這些變化,未來的作物,價格如何受波動?味道如何變化?對農民來說,他們如何應對這樣的變化?科學家如果想幫忙,需要做什麼?科學溝通如何發揮作用?不同國家的資源有差異,如何影響當地的糧食作物研究? ———————————— 本集節目精選: 有生之年可能會看到咖啡豆產區減少50% 咖啡豆為何減產? 葡萄產區北移,…
  continue reading
 
這個月有一則新聞引起了我們的注意:澳洲政府正擬定新法,對青少年使用社群媒體進行規範,目的是保護未成年人免受使用社群媒體的傷害。 先不論法案是否能真正解決問題,這讓我們想到,人們時常將社群媒體、短影音、多巴胺、沉迷、成癮,這些字彙連結在一起,以表達使用社群媒體、觀看短影音如何影響我們的大腦,進而表明使用科技可能產生的弊端。 這些論述好像總是有哪裡怪怪的,似乎討論了一些重要的事,又有更多值得關注的事沒有說出來。這一期,我們坐下來好好聊聊,圍繞科技、生理影響、使用行為,我們還期待什麼樣的討論,以及,這些論述背後的科學溝通邏輯,還有智慧型手機的普及如何影響我們尋求快樂。 ———————————— 本集節目精選: 定義「成癮」為疾病,對社會影響深遠 多巴胺和快樂到底有什麼關係? 短影音真的能帶來快樂嗎…
  continue reading
 
你也可以在YouTube收聽本節目:https://youtu.be/osEiI6AiTN8 9/18(三)19:00 活動參加連結:https://smctw.neticrm.tw/civicrm/event/info?reset=1&id=20 ———————————— 鳥作為一種生活領域與人相當近的動物,不但受人類對環境改造的影響,同時也促使人類不斷思考自身與自然的關係。 我們從飛入小童家煙囪的鳥談起,談到鳥如何受人類改造環境的影響。 也持續思考,在恐懼鳥及其可能帶來的傳染疾病、過敏時,科學可以如何作為了解生物的良好橋樑,成為實踐生物多樣性的工具。 ———————————— 本集節目精選: 🐦鳥和人之間的衝突 🦜台灣的鳥,有什麼特別? 🚽為燕子做個廁所? 🪹當鳥窩「被都更」 🔍科學,如…
  continue reading
 
9/18(三)19:00 活動參加連結:https://smctw.neticrm.tw/civicrm/event/info?reset=1&id=20 —————————— (⚠️警告!!!)本集內容有大量蟑螂、扁頭泥蜂相關資訊,怕蟑螂的聽眾朋友請斟酌收聽🥶 雖然本集內容並非人人都能接受,卻很精彩,以至於辦公室全員都因為好奇而參與錄音(?) 透過科學家對德國蟑螂遷移歷史的追溯,我們看見的不只是昆蟲的世界,而是人類世界的種種移動如何影響蟑螂在全球各地的「發跡」。 我們還會講到,科學家如何觀察、發現蟑螂與天敵之間的博弈,以及從中找到對人類有用的知識。「好奇」也許是人類探索知識的起點,但知識的傳遞、累積、挖掘,之所以可以持續下去,仰賴的是科學溝通的品質。 —————————— 本集節目精選: …
  continue reading
 
這一集的內容,不僅關乎珊瑚,更關乎經濟、氣候變遷、科學研究的嘗試與局限,以及我們作為海島國家,不得不意識到的海洋狀況。 珊瑚,聽起來離陸地上的我們十分遙遠,但圍繞珊瑚礁生態系統生活的海洋生物,沿岸的漁業,都仰賴著珊瑚的健康存活。 讓我們十分擔憂的是,最新研究顯示,今年大堡礁周圍的海水溫度已經達到 400 年來最高,威脅珊瑚礁生存;而在台灣,鄰近海域的白化警報即將達到最高風險等級。 為了避免珊瑚更大規模的白化、死亡,科學家做了很多努力,這些努力的背後,需要巨大的人力、財力支撐,那麼這些代價,由誰來承擔? 在這一集,我們除了介紹珊瑚為何白化,也會介紹科學家做了什麼努力。更想以珊瑚相關研究作為例子,和大家看科學的侷限,也看我們與海洋的關係。 —————————— 本集節目精選: 🪸什麼是珊瑚白化?…
  continue reading
 
高溫,被科學家稱為Sneaky Climate Issue,意味其雖不動聲色,但危害極大,甚至大於颱風或暴雨為人體帶來的傷害。然而,比起肉眼可以看見危害的颱風暴雨,我們對高溫的重視程度,是不成比例地低。 台灣衛福部在剛剛過去的7月公布數據,今年台灣熱傷害就醫人數,是去年同期的1.6倍。六月就醫人數超過600,而光是七月的第一週,就醫人數就已達329。每年夏天越來越熱,受到熱傷害影響的人越來越多。 在歐洲,每一次熱浪襲來都造成大量人員傷亡。而即便沒有達到熱浪的程度,高溫也會帶來嚴重的身體傷害。這一集,我們聊聊熱傷害。如何預防熱傷害,不能只靠民眾的自我防護、或醫療機構的協助,維護勞工權益的法規、更多科學數據的挖掘、社會對氣候變遷的關注,都很重要。 ———————————— 🔥熱浪是什麼?台灣有嗎…
  continue reading
 
2024巴黎奧運會上週閉幕,回顧這一屆奧運,大家是否注意到它的特別之處呢?今年奧運聲稱是史上最環保奧運。今年,《巴黎氣候協議》通過近十年,作為舉辦城市的巴黎,在這屆奧運花了不少心力減碳排。 減碳排是一件每個人都可以參與的事情,而減碳措施也是有可能影響每個人的公共決定。於是,在事情發生前,細緻討論彼此需求的科學溝通是重要的。 奧運作為一個城市展現其治理水準的舞台,我們可以看到的模樣,也許就是巴黎試圖向我們述說的故事。然而,若媒體沒有報導,我們便不會看到這場賽事之後更複雜的氣候治理工作。我們以巴黎奧運為例,討論大型賽事為何減碳,也討論什麼樣的減碳以及生態保護實踐過程,會是我們心中理想的樣子。 ———————————— 本集節目精選: 🧑‍🏫「簡單來說」:固碳、碳中和、碳排放,到底怎麼理解? 🍞大…
  continue reading
 
接續上一集的討論,我們這一集,我們試圖以性別視角,討論一個同樣古早的問題「大腦的性別差異真的存在嗎?」 這樣一個議題,連科學界也一直爭論不休,歸根到底,也許不只是科學知識的問題,而是這個社會、乃至科學家們,如何想像「性/別」的問題。 這是資訊豐富的一集,希望你喜歡。 ———————————— 本集節目精選: 😅科學家們吵起來了(?) ❓為什麼科學家要做這些研究? ⚖️沒有差異,不代表平等 🏠科學研究,從提出假設到解釋結果,本來就跟社會緊密相連 👀你講性別,他講性別,是同一件事嗎? 🧑‍🔬Gender與Sex,連科學家都可能懶得分 🤔「男」「女」之外,我們對性別可以有新的想像嗎? 謝謝你收聽這次的《科學有媒有》,如果你聽完有想法,開始好奇我們,甚至想支持SMC,歡迎你: ➕訂閱我們的podca…
  continue reading
 
「左腦負責理性,右腦負責感性」這樣的話,我們聽了好多年,但這是真的嗎? 要拆解真假,除了要證明左右腦是完全獨立的兩個區域,還要清晰定義何謂「感性」「理性」。 這一期,以這個科學迷思作為案例,我們想一起聊聊:過時、模糊的科學資訊,為何流傳甚廣。 ———————————— 本集節目精選: 左右腦研究可以追溯到上上世紀 內容古早,現代人還在相信? 感性理性,是科學的事嗎? 為什麼我們特別喜歡某類資訊? 謝謝你收聽這次的《科學有媒有》,如果你聽完有想法,開始好奇我們,甚至想支持SMC,歡迎你: 留言告訴我們你對節目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wg3zf99000v01xq97zh7ce5/comments 關注我們的社群 抖內SMC:https://ne…
  continue reading
 
【2025 知識衛星高峰會:打破閾值,湧現增長】 ✅ 特邀 32 位國內外大師,面對面深度互動 ✅ 聚焦 7 大主軸深度分享,涵蓋多元領域,2 天精彩議程 ✅ 獨家未公開內容,總價值 40 萬課程精華,票價不到 5,000 元 結帳輸入「F200」再享 $200 折扣! 👉 詳情: https://fstry.pse.is/6yqk2h #打破閾值 #湧現增長 —— 以上為 Firstory Podcast 廣告 —— 謝謝你打開這個節目,我們是台灣科技媒體中心 (SMC, Science Media Center Taiwan). 在這期預告集中,我們會介紹: SMC是誰?SMC的日常工作; 為何社會需要科學新聞; 科學新聞的報導困境; 我們的好夥伴:科學研究者和記者; SMC如何參與解決…
  continue reading
 
【〈日常生活的能源轉型〉美味、實惠、聰明「減」】首播時間:2019年12月23日本集來賓:周玲朱(荒野保護協會‧節能專案講師/氣候變遷推廣小組‧台北分會召集人)空污,罵政府?極端天氣與災難,罵老天?國際的減碳要求,關我何事?「當我們關心環境、關心未來,卻總是在指責別人;當我們希望改變世界,到後來卻沒有想到要改變自己」。這是荒野保護協會榮譽理事長李偉文,在《環保ㄧ年不會死》推薦序中所寫。有人說,環保,讓生活品質退步回「原始生活」?然而,其實有方法能夠吃的美味、消費的聰明、還節電又省錢,歡迎收聽!收聽時間:【首播】每周一21:00,【重播】每周二7:00、每周日19:00、隔周一06:00收聽方式:(建議由手機收聽,可以避免廣告干擾喔)一、手機收聽下載「HiNet hichannel廣播」app…
  continue reading
 
【〈日常生活的能源轉型〉古城新貌!昔日商港,今日「綠」鎮!】首播時間:2019年12月16日本集來賓:顏神鈦 (新北市智慧綠能社區合作社‧執行秘書)提到淡水您想起甚麼?商港古蹟、老街小吃、藍色公路,今年~還新增了綠能造鎮!以世界趨勢產業、又能產能分配小股東─公民電廠─為古鎮打造出「生活、生產、生態」的地方創生。由淡水文化基金會董事長許慧明號召,新北市淡水社區大學透過各樣課程與活動,成為這新舊移民交雜市鎮的共識凝聚平臺。而且,第一個業務案,現在也都快完工喔!公民電廠是甚麼?如何做?歡迎收聽!收聽時間:【首播】每周一21:00,【重播】每周二7:00、每周日19:00、隔周一06:00收聽方式:(建議由手機收聽,可以避免廣告干擾喔)一、手機收聽下載「HiNet hichannel廣播」app→ …
  continue reading
 
【〈總統請答題〉國際減碳當道X台商回流用電增X抗空汙為主軸的能源轉型,台大風險中心籲治國請聽聽「TWiT」!】首播時間:2019年11月18日本系列節目截錄自臺大風險中心11/12主辦之「鉅變臺灣:啟動長期能源轉型」。臺商回流,用電倍增、則空污爆表、國病肺癌這下真國造?國際公約要求各國在明年(2020)提出以2050年為目標的長期減碳策略,但,臺灣連起手勢─2025年電力結構規劃─都眾說紛紜、版面只剩「核綠對決」?然而,徒法難自行、民意少關心,但是,最上位的氣候變遷治理,其實有誘因、有機制、有國際公約、有降低轉型陣痛的轉型管理,更有公民與地方縣市的參與空間。時代在翻頁,台大風險中心以TWiT報告書「鉅變臺灣:啟動長期能源轉型」籲請各界。這當中談到甚麼?歡迎收聽《觀點會客室》特別報導。收聽時間…
  continue reading
 
【〈科學家與記者的第一支舞:SMC〉買家電的眉角人人懂,但「公共政策的消費」呢?】首播時間:2019年5月27日本集來賓:陳璽尹(新興科技媒體中心SMC博士後研究員)徐健銘(新興科技媒體中心SMC助理研究員)網路流傳的玩笑話:「專家,專把簡單的事說複雜,記者,卻把複雜的事太過約減化」。面對科技這類專業門檻高的公共議題,決策依據在哪裡?來公投吧!燃煤電廠該不該興建以確保「孤島型」臺灣的供電安全?核食該不該被進口?其中的安全是「科學議題」、公投是「民主政治」;像日常中買房買家電這類大開銷的個人消費人人懂,但作為「公共政策的消費者」,有把握做對決策嗎?2002年英國「新興科技媒體中心SMC」成立的背景,正是為了解決專家和媒體溝通的難題。而臺灣兩年前成立又是為了因應甚麼?今天臺灣的媒體光景,與19年…
  continue reading
 
Loading …

快速参考指南

边探索边听这个节目
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