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Reporter 公开
[search 0]
更多
Download the App!
show episodes
 
Artwork

1
《The Real Story》By 報導者

報導者 The Reporter

icon
Unsubscribe
icon
Unsubscribe
每周+
 
由台灣獨立媒體《報導者》所製播,帶你走進採訪現場、聽記者們發現的第一手故事。 除了有訪談、有現場,更製作新聞摘要單元「今天來敲婉」、國際新聞單元「儘管世界爛透了」、藝術文化單元「他們的魔幻時刻」,以各種聲音形式,陪伴你關心世界、走入在地、聽見多元社會脈動。歡迎緊追《報導者》臉書粉絲團、Instagram、電子報,許願節目來賓、參與提問,告訴我們你想聽什麼。 贊助力挺台灣第一個以非營利基金會成立的媒體,無廣告、無付費牆、獨立又開放的《報導者》:https://bit.ly/2Ptvj6F 寫小紙條給Podcast編輯台:podcast@twreporter.org 關於《報導者》: IG:https://www.instagram.com/twreporter_podcast/ 官網:https://www.twreporter.org/ 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twreporter Twitter:https://twitter.com/tw_reporter_org 訂閱電子報:https://bit.ly/3k2P42Z -- H ...
  continue reading
 
Artwork

1
王鵬談酒

Paul Peng Wang

icon
Unsubscribe
icon
Unsubscribe
每月
 
這個節目,要帶你掌握生活中,關於酒的大小事。 你會在這裡聽到實用的酒類常識, 包括怎麼選、怎麼買、怎麼品、怎麼做餐酒搭配。 我會跟你分享,業界觀察、有趣經歷,餐廳體驗、 還有從事酒類文化教育工作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 節目也會安排知識含量比較高的內容: 像是圖書導覽、讀書心得、學習方法分享。 我會帶你踏上品味養成之路。 跟著我們的腳步,你也可以過有酒相伴的愜意生活。 如果你是廠商,歡迎贊助我們,或者與我們合作!
  continue reading
 
Loading …
show series
 
成立超過60年的美國國際開發署(USAID)總部大樓正面臨關門命運。川普(Donald Trump)總統上任後首波行政命令,全數凍結美國對外援助經費,如今正由馬斯克(Elon Musk)率領的美國政府效率部(DOGE)清查預算是否濫用。 作為美國三大國安戰略骨幹之一,USAID曾幫助台韓經濟起飛,卻也在南越、剛果遭遇貪腐挫敗;人道援助方面則拯救數千萬人的性命與上百萬名HIV感染者,但美國國內仍不斷有聲浪質疑:為什麼要拿納稅人的錢幫助他國、錢花去哪、對美國有啥好處⋯⋯ 這集,聽鎮宏娓娓道來,這項冷戰時局下誕生的國策歷經哪些轉型、有過哪些爭議;此刻有關「DEI推手」、「控制獨立媒體」等指控,又掀起怎樣的國際輿論風浪? 製作團隊|張鎮宏、賴育辰、陳思樺 📍搭配閱讀: 【川普與馬斯克為何主張「USA…
  continue reading
 
①China to boost senior-friendly tourism with more specialized train services ②China's homegrown AG600M amphibious aircraft complete first test flights in Year of Snake ③Chinese research brings hope for painless, non-invasive test for blood glucose ④Warm extremes undermine ecosystem carbon sequestration: study ⑤A Thousand Whys: Why Chinese believe "…
  continue reading
 
①Over 20 mln Chinese consumers apply for electronic products trade-in subsidies ②"Paw-sengers" aboard thanks to more pet-friendly airlines ③Beijing introduces measures to support sci-tech service industry ④Chinese researchers use Earth science satellite to monitor offshore oil, gas platforms ⑤A Thousand Whys: Why do Chinese people adore winter jasm…
  continue reading
 
你能想像如果有一天台灣被「斷網」且長達很長的時間,會是什麼樣子嗎? 2023年,全球曾發生283個「斷網」事件,光是亞太地區就佔了167起案例,集中在印度、緬甸等國家。而這裡所說的「斷網」並非天災所致,更多是獨裁政府為了控制人民而做出的攻擊手段。 根據數位人權組織Access Now統計,除了烏克蘭或中東等戰爭地區,亞太地區的斷網情況似乎惡化地特別快?身處在網路攻擊熱點的台灣,我們又可以如何保護自己呢? 這一集邀請到報導者的夥伴,《真相製造》作者、現任國際非政府組織Access Now高級研究員劉致昕回娘家,分享自己從媒體轉職國際政策研究的歷程,以及2月24日即將在台北登場的三千位來自國內外關注人權的工作者參與的「全球數位人權大會(RightsCon 2025)」中,烏克蘭、等因為戰亂流亡的…
  continue reading
 
近年,緬甸蟒、眼鏡凱門鱷等動物在台灣寵物市場頗受歡迎,兩爬寵物店已超過百家,飼主更有上萬人。但農業部於1月3日提出,擬新增955種禁止輸入與飼養名單,熱門的特殊寵物也在列,隨即引發軒然大波。農業部指出,此為考量動物福利以及棄養、逸出恐對生態與社會造成風險後的決定。可是飼主不買單! 《報導者》走入特殊寵物飼主世界,了解他們的心聲。「很多人把貓狗當成家人,傑夫也是我的家人。」緬甸蟒「傑夫」的主人MiMi說。台灣昆蟲館創辦人柯心平認為,農業部應透過寵物登記、飼主教育管理等方式,而非粗暴地採取禁養政策。 飼主和政府各有想法,但提升動物福利、維護公共安全是有方法可循的。這集,聽聽他國寵物飼養政策怎麼做? 製作團隊|詹婉如、林彥伶 📍搭配閱讀: 【毒蛇、鱷魚可以當寵物嗎?應該怎麼管理?農業部提禁養955…
  continue reading
 
歡迎收聽〈王鵬談酒〉!這集節目要告訴你,為什麼關於葡萄酒的年份概念,不妨觀摩波爾多每年的年份報告。決定年份品質特性的關鍵要素與時間點包括哪些呢? 每個葡萄酒年份的上市時間,通常會與葡萄採收時間相隔最多三年的時間,而波爾多2021年份,是當前能夠在市場上購得的最新年份。2021這個年份的波爾多葡萄酒,紅酒與白酒的品質如何呢?
  continue reading
 
①Beijing English Map launched for trial operation ②Training facility for humanoid robots launched in Shanghai ③China's Hainan commercial launch site to build two new launch pads ④Chinese scientists advance development of High-energy Underwater Neutrino Telescope ⑤China expands mangrove forest coverage amid conservation efforts ⑥A Thousand Whys: Why…
  continue reading
 
①China's Chang'e-7 mission to land on lunar south pole for water ice search: report ②Chinese scientists develop new AI model for cyclone forecast ③China unveils first guidelines on NEV insurance ④This Spring Festival, travelers are swiping right — on each other's homes ⑤A Thousand Whys: The charm and magic behind Chinese calligraphy…
  continue reading
 
你是否看過,有人在屋舍外狂搖紅旗?那是在阻止賽鴿不要太快回鴿舍休息,訓練牠們的「續航力」。全球有約70個國家定期舉辦鴿賽,然而,台灣的「海上競翔」規則,被認為是最嚴苛,也對鴿子最殘忍的賽制——幼鳥,一生一賽。 一隻賽鴿要順利回家有多難?從鴿舍練飛、海上試膽, 到飛150公里資格賽與最遠逾300公里的正式賽,賽鴿可能會被「擄鴿集團」綁票、遭遇惡劣天氣落海,或是體力不支迷失方向;即便突破重重障礙順利返家,也可能因超時與否走向不同命運,幸運的話在鴿舍養老,不幸則遭殺害或剪翅棄養。每年,至少有30萬羽鴿子為賽翱翔空中。 這集,跟著記者走遍全台,看養鴿人在「愛鴿」與「愛賭鴿」間的真實心聲,以及年估200億經濟規模的鴿賽,如何發展出一條縝密的產業鏈?而追蹤擄鴿集團時發現的一具鴿子屍體,又為我們在動物競技…
  continue reading
 
2025年開春,年僅48歲、正值壯年的藝人大S赴日旅遊期間,因流感併發肺炎猝逝,掀起民眾對流感病毒的警覺,公費流感疫苗也隨之變得搶手。 接種疫苗有多重要?疾病管制署數據,台灣年均有上百人因流感重症而死,而近十年流感重症及死亡個案中,平均9成未接種當年的流感疫苗。當然,打了疫苗並非完全不會感染,但至少大幅降低併發重症機會。 《報導者》進一步爬梳資料發現,在2023至2024年的流感季,青壯年族群累積死亡率比幼兒及青少年還略高,怎麼會這樣?在「打一劑保終生」疫苗誕生之前,我們如何為每年都捲土重來的流感病毒來襲做足準備? 製作團隊|詹婉如、陳思樺 📍搭配閱讀: 【真的假的?台灣每年平均逾百人死於流感,中壯年也會重症?如何自保?】https://pse.is/742fae 【疫苗,行不行?流感 VS…
  continue reading
 
歡迎收聽〈王鵬談酒〉!從開始喝調酒,到研究、認識調酒背後的道理,其實沒有那麼難!這一集節目要告訴你,看似複雜的調酒組成裡,每個配方扮演的角色,其實都是預先設想好的。而在風味平衡的基礎上,要創造怎樣的風味互動,要帶入哪些創意風味元素,則是調酒背後的科學與創意! 這一集也會聊到知名的長島冰茶,以及近年流行起來的高粱酒調酒喔!
  continue reading
 
①Beijing boasts over 2.1 million professionals in high-end industries: report ②Chinese firm launches expressway unmanned truck platoon self-driving testing ③Scientists develop most refined chimpanzee brain atlas ④Australian-Chinese research makes breakthrough in solving mystery of how Mars evolved ⑤Critically-endangered ducks spotted in N China nat…
  continue reading
 
①China promotes data labeling to spur AI development ②China's sci-tech museums draw over 100 mln visits in 2024 ③Chinese dark tea steeps its way to popularity along Maritime Silk Road ④Oldest ornithischian dinosaur from Asia identified in southwest China ⑤Scientists conduct new Antarctic voyage to venture further south ⑥A Thousand Whys: How do Chin…
  continue reading
 
2024年9月,我們邀請長期支持《報導者》的音樂人,來到深度新聞的產製基地,一起聊聊生命中在意的事情。這一集,是音樂人黃玠與記者德倫對話。 「每個人心裡都住著一個內在的他者,那些時不時讓我們感到陌生的自己。」——德倫多年來持續報導身心相關議題,與黃玠一同從他過去的一段憂鬱低潮聊起,探討當人面對內心的掙扎與困境時,需要什麼樣的支持與陪伴?怎麼找到與自己和平共處的方法? 黃玠也談到,在這個對立與分裂的社會中,他是如何試著走入過去與家人互不理解的關係,學著從不同角度看待世界。他坦承,曾經認為那些與自己不同的人就是錯的。然而,現在的他理解到,「大家都不一樣,這才是正常的社會。如果你願意了解對方的想法,也許就不會那麼生氣。」 這場對談,細細長長帶點幽默與笑點,像是一個朋友說著他的故事,面對陌生的低潮時…
  continue reading
 
歡迎收聽〈王鵬談酒〉!這一集節目要告訴你,如何才能光明正大地偷看別人的考卷!( #王鵬好幽默) 其實是我晉升為BJCP的國家級評審,有資格從事閱卷與協助考試事務相關等服務。 美國啤酒評審認證組織(BJCP, Beer Judge Certification Program)提供的啤酒品飲考試,是許多啤酒專業人士樂於參加的認證考試,尤其是品飲考試,是無法繞過的門檻。在品飲考試裡,把啤酒樣本喝對評對、把筆記寫好寫滿,得到高分的秘訣是什麼? 這次,我在別人的考卷裡,看到了不少問題,值得作為警惕。我希望藉此激勵想要把啤酒品評做得更好的你!而如果你是其他酒種的飲家,也必定能夠從啤酒評審身上得到啟發!
  continue reading
 
①China to promote use of humanoid robots for elderly care ②China delivers first batch of homegrown, mass-produced large civil UAVs ③Chinese researchers complete world's largest snow leopard population survey spanning 360,000 square km ④Paddy-field remains dating back 8,000 years discovered in China ⑤A Thousand Whys: Why is strategy game Go so charm…
  continue reading
 
農曆春節,是多數人終於能在一年之末迎來的長假,卻也給人不少困擾。《報導者》聽眾告訴我們:跟親戚之間沒話聊尷尬、紅包不知道要包給多少位長輩、交通要特別留意高乘載管制⋯⋯其中,最多人提到的是:已婚者「到底要回哪個家」? 這集,報導者同事及眷屬將分享自己的過年經驗。我們,可以怎麼過個自己理想中的好年? 來賓|不會教小孩行動聯盟發起人&自由文字者工作者諶淑婷 來賓|《報導者》產品經理曾偉婷 製作團隊|張鎮宏、藍婉甄、汪彥成 攝影|楊子磊 💰在報導者官網贊助我們:https://pse.is/5953dg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
  continue reading
 
①More zebrafish to swim in China's space station ②Chinese astronomical observatory discovers new comet ③Humanoid robots to participate in half-marathon, sports events in Beijing ④China's national mangrove germplasm resource bank starts construction ⑤Winter sports industry injects vitality into SW Chinese city ⑥A Thousand Whys: Feeling bored? Try th…
  continue reading
 
📍《走線》歪腦首部紀錄片長片: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t5-G2KgHi8 近幾年,愈來愈多中國人移民到世界各地。在正規方式之外,有人選擇偷渡。 其中一條熱門「走線」,需從南美洲哥倫比亞徒步穿越雨林,到巴拿馬後再橫越5個國家,跨過美墨邊境偷渡到美國。2023 年,超過2萬5千名中國人踏上這條路。不畏遣返風險、人身安全,耗盡身家的他們,懷抱各不相同的美國夢——有人為了成家,有人為了翻身,有人為了免於恐懼。 獨立記者映妤2022年就發現了這群走線客。2023年初,她第一次嘗試擔任紀錄片導演,與攝影蘇威銘等人從土耳其到南美洲,與走線客一起一路向北。他們帶著腎上腺素的注射器等醫療急救包,而即便在旱季走線,河水仍高,得溯溪而上;他們怎麼一邊走一邊拍攝紀錄?當行…
  continue reading
 
如果「你的孩子是跨性別者」,會有什麼反應? 2024年10月25日第六屆台灣跨性別遊行,在2,000多人的隊伍裡,有一對親子檔,9歲咪咪(化名)出生指定性別是女生,6歲起多次明確告訴父母「我是男生」、在學校上「男廁」,甚至說「自己生殖器官跟爸爸一樣」。對此,咪咪媽媽並不著急定義性別認同,而是傾聽孩子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 Ray(化名)是第一位接受「青春期延後治療(puberty suppression)」的跨性別孩子,在他眼中,爸媽一直都很支持,但Ray的父親並非無痛接受,當出生性別為女的孩子,說「站著尿尿」很重要,他如何提供支持? 「她已經被社會孤立,你做父母的再孤立她,孩子不就沒人可以傾訴了嗎?」相對咪咪和Ray,跨女婉糕和媽媽則走得艱辛許多,已察覺「我的孩子不一樣」的媽媽偷偷哭過好幾…
  continue reading
 
①China rolls out measures to boost cultural, tourism consumption ②First Chinese-made large cruise ship to set sail from Qingdao ③China in need of over 31 million of smart manufacturing workers by 2035: report ④Chinese scientists work on first flag capable of waving on Moon ⑤Major lake in China's industrial hub records best water in decades ⑥A Thous…
  continue reading
 
①Beijing opens airport service counters for foreign travelers ②China's Chengdu plans to build laboratory for police bionic robots ③Chinese researchers develop green, effective pesticide formulation ④Great Wall's most dangerous section to launch 1st tourist route ⑤In Shaanxi, a long-buried Han Dynasty tomb is a study in power ⑥A Thousand Whys: How d…
  continue reading
 
〔本集建議未成年人由家長陪同收聽〕 「3、4歲時,我就覺得自己是男生,幼兒園還學男生尿尿。」面對青春期第二性徵發育,唯浩(化名)先是束胸,國三得知網路上有人賣男性荷爾蒙,他瞞著母親購買、施打直到針劑被發現那天⋯⋯;「我國三第一次買女裝,假日去無障礙廁所穿給自己看。」婉糕去年剛滿18歲,用打工存的錢、去泰國完成性別肯認手術,如今身分證已改為女性,童年以來因性別不安而漂泊的心終於稍感落定;同樣想改變自己的身體,璟兒則是在18歲那年,看中國網路影片,自己動手切除性器官,嚇壞診間醫師。 歷時8個月採訪,我們遇見多名年輕跨性別者,從台北一路到曼谷,聆聽他們從未成年時期,對跨越生理性別的渴望,為此不惜買不明私藥甚至自宮,也想抵達彼岸的他們,小小年紀不得不經歷「怕」、「騙」、「吵」、「哭」種種情緒⋯⋯ 藥…
  continue reading
 
「喂,報導者你好?」 謝謝大家的來訊、來信和留言,你的每一個聲音,我們都收到了!在「報導者你好」單元,你會聽到節目企劃思維、其他聽眾的回饋與提問等。這一集,我們請來《報導者》總編輯德琳、行銷部主任星穎,分享他們的2024工事日常、2025的搶先預告,還有想和讀者說的真心話。 本集內容: ➤2024年共上架98集Podcast,這一集讓聽眾連聽三次?我們各自印象深刻的又是哪一集? ➤那些迴響最大的、發揮影響的、意見兩極的、業界反彈的,以及私心期待你也看看的報導 ➤從音樂祭、室外走讀到影音趴,只有「個位數」人力的行銷部如何讓新聞不只是新聞? ➤留言、私訊都有認真看, 《報導者》每個月「回血」時刻,以及2025年訂下的新目標! 💬在眾多訊息中,感謝以下聽友、讀者和我們一起完成了本次的「報導者你好」…
  continue reading
 
歡迎收聽〈王鵬談酒〉!這一集節目,會帶你一起認識,怎麼替米製酒分類,提到用米做成的酒,有人可能只會想到料理米酒與清酒。但是米製酒其實很多樣化。我們也會談到,拍攝台灣酒影集的時候,如何把多樣化的米製酒,擺在一起呈現,而毫不違和。
  continue reading
 
①China sets up first medical large model application testing center in Shanghai ②New cross-regional computing service hub officially in operation in west China ③NW China dinosaur tracks reveal Cretaceous behaviors ④Study reveals tiny plastic particles' impact on terrestrial food webs ⑤A Thousand Whys: How the holiday system worked in ancient China?…
  continue reading
 
①China announces month-long online shopping event for Spring Festival ②Surging number of foreign tourists enter Hainan visa-free in 2024 ③China to have national data infrastructure in place by 2029 ④Chinese scientists pioneer climate-smart crop breeding to combat global warming ⑤Beijing Central Axis to open more heritage spaces to public ⑥A Thousan…
  continue reading
 
「手機遊戲時間結束,該睡了」、「再讓我玩一下嘛!」你家是否曾出現這樣的對話?或者,你就是下班後,抱著手機玩到深夜的重度使用者?但這不全然是你或孩子不夠自制,大家都被遊戲公司「設計」了。 為揭發業者運作的商業模式,丹麥調查報導記者安娜.蒂爾(Anna Thyrri)與芙烈達.彼得森(Frida Petersen),佯裝遊戲公司員工進入產業臥底。結果發現,業者在遊戲加入成癮元素讓人玩到無法自拔,透過隱私權條款沒揭露的第三方程式擷取個資,再將這些數據轉賣獲利。更可怕的是,螢幕另一端,可能有人正在透過遠端打開手機,監看玩家的一舉一動。 2024年最新調查指出,台灣兒少假日使用手機時間將近7小時。以「幸福教養法」聞名的丹麥,青少年每日螢幕時間也長達6小時,3到6歲幼兒將近2小時,高於同期其他歐洲國家。…
  continue reading
 
歡迎收聽〈王鵬談酒〉!這一集節目的主題是我們獨創的課程當中,最受歡迎的葡萄酒幼幼班!葡萄酒「幼幼班」?聽起來超級弱的,但卻提煉了葡萄酒知識與技能的精華,讓中高階程度的葡萄酒愛好者或專業人士,也都嘖嘖稱奇!幼幼班課程讓你能夠輕鬆吸收葡萄酒的知識核心。 很多講師都知道,著重課堂互動的新式教學法,是最有威力的教學模式。但卻不見得每一個學員都有機會體驗到。如果你厭膩了填鴨式的學習,不妨試試我們的葡萄酒幼幼班,重新讓葡萄酒成為你的一部分!
  continue reading
 
2024年7月,《報導者》正式在YouTube頻道上推出「長大當記者」、「這裡開始」兩個系列的影音節目。長篇文字起家的《報導者》,過去幾年來持續在Instagram、Podcast等平台中摸索,試著以不同形式製作、轉譯報導,拓展更多公共討論的機會。 在這個人們的閱聽行為快速變化的時代,我們期待能透過影音節目做到什麼?如何利用有限資源創造更多可能性?這集,你會聽到去年(2024)12月,「開箱報導者」系列活動──報導者影音首播趴的精彩節錄: ➤方君竹+《報導者》,這個組合是怎麼開始的?雪莉與君竹記得的不一樣! ➤趕工倦容,卻被觀眾說「髒髒臭臭的」,彥成怎麼回應? ➤「短影音」的定義是什麼?《報導者》該進軍抖音嗎? ➤製作影音節目最大的挑戰?想對哪些觀眾說話? ➤觀眾Q&A 製作團隊|李雪莉、汪…
  continue reading
 
①Chinese scientists make breakthrough in dynamic wireless charging efficiency ②China's first homegrown large cruise ship receives 600,000 inbound and outbound visits ③China unveils facial recovery of ancient human skulls ④Longest city road discovered at 3,000-year-old ancient China capital site ⑤A Thousand Whys: Is human nature good or evil?…
  continue reading
 
①19 foreigners among China's first officially certified hotpot chefs ②China's online literature rakes in over 605-million-USD in overseas revenue in 2023 ③Longest cross-sea bridge in China's Guangxi opens to traffic ④Historical archery tower in Beijing opens to public ⑤Long-awaited discovery of ancient walls offers insights into China's earliest dy…
  continue reading
 
📝歡迎正在就讀體育班的棒球小球員,與我們分享你的經歷:https://bit.ly/40fghGG 世界棒球12強賽,台韓之役賽後記者會裡,意外發生大會英文口譯遭網友批評跳針、結巴等「慢半拍」狀況。人稱「波哥」的王雲慶,是口譯經驗豐富的資深球評,他特別還原當天現場,口譯員是因為臨時出任務,加上多重不利環境下進行翻譯工作,嚴格來說,當天英文翻譯沒有犯錯……。 隨著運動賽事規模提升,對口譯品質的要求也愈來愈高,但台灣有這麼多國際賽支撐運動專業口譯人才嗎?運動產業對口譯的需求在哪裡? 製作團隊|詹婉如、林彥伶 📍搭配閱讀: 【王雲慶/20年國際棒球賽會口譯心得,棒球12強賽那些你沒看到的幕後實況】https://reurl.cc/A632K3 💰在報導者官網贊助我們:https://pse.is/…
  continue reading
 
歡迎收聽〈王鵬談酒〉!這一集節目不只是聊我如何開始我的烈酒旅程,還要告訴你我對於WSET國際烈酒認證課程的觀察。 我很早就接觸烈酒,已經超過20年。但是我的烈酒專業生涯開始得晚,嚴格說來,是從2014年開始的。在過去十年來,我設計自己的烈酒課程,包括中式白酒、琴酒、威士忌、干邑與白蘭地。 近年來,我也有機會接觸WSET國際認證烈酒體系,WSET著重的,跟我的知識體系不一樣,但卻讓我在教學方面受到很大的啟發。我在這一集節目裡,要以親身經驗告訴你,怎樣的人適合這樣的烈酒課程。
  continue reading
 
📝歡迎正在就讀體育班的棒球小球員,跟我們分享你的經歷:https://bit.ly/3VYWp8h 今年振奮全台的12強棒球錦標賽,讓台灣隊長陳傑憲走入大眾目光。除了賽場上的優異表現,大家更驚訝他與過往運動員「頇顢( ham-bān)講話」不同,他敢說、願意說,是能凝聚全隊士氣的台灣隊長,更是幫球員爭取權益、思考未來的中華職棒球員工會理事長。 「你們看到我現在有這樣的談吐能力,我相信也是我在日本學到的,」即使半句日文不通、課業進度勉強,高中就到日本共生高等學校求學的經歷仍深刻影響著陳傑憲。2024年最後一天,就讓我們一起回到陳傑憲的16歲,當時的他在日本學到什麼?如今的他,又有什麼想對台灣新世代球員說? 來賓|職棒球員陳傑憲 製作團隊|楊惠君、藍婉甄、林彥伶 攝影|林彥廷 📍轉播音檔片段: …
  continue reading
 
①China to accelerate construction of open, unified transportation market ②WeChat QR payment access expanded for visitors to Chinese mainland ③Chang'e-6 samples reveal rebound in moon's magnetic field ④Scientists uncover mysteries of life evolution on early Earth ⑤A Thousand Whys: Why facing the south matters?…
  continue reading
 
①China to implement 3-year action plan to optimize consumer environment ②China's ancient capital Xi'an launches two direct int'l air routes ③Asteroid named after ancient Chinese mathematician ④Bamboo slips reveal governance ideology of ancient China ⑤Smart robotic arm inspired by elephant nose, octopus tentacle ⑥Ancient climate crisis offers warnin…
  continue reading
 
今年(2024)6月27日,登山家張元植在法國霞慕尼(Chamonix)攀登墜落。 曾與張元植一起挑戰世界第二高峰(K2)、從中學時代就相識的登山家呂忠翰(阿果),是元植家人外,最早接獲意外消息的人。他第一時間忍住情緒,啟動留守團隊、陪伴元植家人,這也是他與摯友演練多次的承諾。隨行進行紀錄兩人K2挑戰的作家陳德政接獲消息後,心情彷佛掉入迷宮,一起登山時元植的無私照顧和真心關懷令他珍惜又難忘。而在《群山之島》節目多次合作的導演程紀皓,則找出從未播出的片段,重新訪談山岳圈,以短片《尋找張元植》作為對好友的紀念。 憾事發生半年後,3個大男人來到錄音室,和我們聊那個事前規劃縝密、會認真研究別人水泡層次、為《報導者》「山思而行」專欄書寫期間從不遲交的張元植。這集,聽一名登山家離開之後,被留下來的人如何…
  continue reading
 
12月24日,立法院針對大法官人事同意案進行投票,7名大法官被提名人全遭否決。《報導者》第一時間採訪法律專家,分析投票結果帶來的影響。 熟悉公法的周宇修律師認為,此次投票的政治考量大於法律專業考量,藍綠白三黨都各有矛盾與計算。中研院法律學研究所研究員蘇彥圖指出,立法院三讀通過的《憲訴法》修正案門檻太高,政黨更能利用大法官人事同意權破壞司法的獨立性。中興大學國家政策與公共事務研究所助理教授紀和均則強調,總統必須思考如何提出多數人都能接受的大法官人選。 台灣憲法法庭大法官滿額為15名,扣除任期屆滿的大法官後,目前僅8名大法官在任。24日投票,未補上任何人選,如何面對憲法法庭人數不足的困境?一次說給你聽。 製作團隊|詹婉如、林彥伶 📍搭配閱讀: 【7位大法官提名人全遭否決,藍綠白怎麼說?學者怎麼看…
  continue reading
 
在疫情期間,活動線上化,我們做了好多線上的大師講堂、線上品酒會、拍了好多宣傳片,也錄製、推出啤酒與葡萄酒線上課程。同時,也有機會往國內發展,走訪各地採訪台灣製酒人。而這些能力與經驗堆疊起來,就促成了我們在公共電視TaiwanPlus頻道製作的台灣酒專題節目——Taiwan on the Rocks。節目共有八集,第一集是啤酒。 這一集〈王鵬談酒〉,就來談談節目拍攝的幕後花絮,以及不曾公開的台灣啤酒業界觀察吧!
  continue reading
 
①China's trade-in program boosts consumer goods sales by over 1 trillion yuan ②Largest "ro-ro" auto terminal in Yangtze River basin goes operational ③Spherical robot joins police patrols in east China city ④Over 97,000 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 available in China: Ministry of Education ⑤Beijing opens 2 more mausoleums of Ming emperors to public ⑥…
  continue reading
 
2017年10月16日,馬爾他調查記者達芙妮遭汽車炸彈暗殺,遇害時年僅53歲。當時,她正深入追蹤政府高層的黑金網絡。7年過去,僅有執行爆炸的兩名殺手被判入獄,然而,在馬爾他政府消極處理下,幕後真兇至今未明。 馬爾他官商勾結、腐敗問題嚴重,社會瀰漫無奈的政治文化,記者揭發真相,帶來的卻是死亡。達芙妮死後,兒子們接續母親調查報導精神,持續揭露政府貪瀆現況、追求正義。 這集,走入地中海中部、土地面積與台北市相當的馬爾他,了解該國的「出售公民身分」計畫,如何吸引了上億身價的俄羅斯寡頭與中國貪腐詐欺犯,成為全球洗錢網絡的一部分,以及記者和公民可以如何攜手對抗腐敗的政府。 製作團隊|詹婉如、林彥伶 📍搭配閱讀: 【汽車炸彈殺不死我母親的調查記者魂:一個馬爾他家庭的真相之路】https://reurl.c…
  continue reading
 
噹噹!《The Real Story》四週年活動「報導者到你家」隆重登場。謝謝聽眾們的熱絡邀請,過去3個月,婉甄、婉如分別到3位聽眾家坐客。這集,你將會聽到他們與報導者的故事: ➤什麼情況,會讓你想跟交往對象結婚、攜手一生? 對鳯茹與俊逸這對夫妻來說,是2021年《報導者》辦在台中科博館的贊助者大會那一晚,那時兩人才認識一個月,沒想到不只讓俊逸也成為贊助者還出現想婚念頭?兩個人記憶中的故事版本略有差異,但不變的是志同道合的粉紅泡泡,如今夫妻倆一起推動自然教育,聽報導者Podcast成了家庭活動,而他們眼中的報導者新聞專題竟然像「英雄電影」…… ➤還記得在三週年線上慶生活動,因麥克風壞掉「斷線」的最小聽眾品妍嗎? 她已經升上高中了,這一次,除了把當年未說的話講完,說說《報導者》對她的激勵與影響…
  continue reading
 
睽違一年又半載,我們回來了!〈王鵬談酒〉將在台灣時間每週三上午更新。想搶先,就聽八點上架的Podcast;想看現場影音,就看十點上架的Youtube。 在這一集節目裡,我們透過麥克風,跟大家交代一下,過去一年半以來,我們都做了些什麼事——我們搬家了,所以有了新的錄音室;我晉級成為國家級啤酒評審,一個遲來的好消息;我成為WSET烈酒講師,而且取得了第三級(最高級)的國際烈酒認證,在Mimi追問下,我分析了課程設計與教學理念;我們準備出版一本台灣酒的專書,而且還拍攝了台灣酒的紀錄片(而且是以國際宣傳為目的的英語節目)。未來,我們還有組團前往法國參訪酒莊的計劃,以及不一樣的酒類課程。
  continue reading
 
①Mega cross-sea passage in Greater Bay Area opens to traffic ②China unveils commemorative coins to celebrate upcoming Chinese New Year ③'It's the moon's fault': "da nian san shi" to be skipped for next 5 years ④Rescued wild elephant calf in SW China makes good recovery ⑤A Thousand Whys: Why Chinese people "count in nines" in winter?…
  continue reading
 
①China sets up first quantum computing-empowered medicine research institute ②China's modified AG50 light-sport aircraft makes maiden flight ③Chinese tourist arrivals to Cambodia up 52.5 pct in first 10 months of 2024 ④Shanghai to hold F1 Chinese Grand Prix until 2030 ⑤16 crested ibises returned from Japan settle at Beijing Zoo ⑥Research discovers …
  continue reading
 
紀錄片《種土》耗時8年製作,今年9月上映。片中主角之一的阿仁放棄竹科工程師工作,舉家搬至高雄,嘗試回收市場果皮、葉菜來製作有機堆肥,目標一面處理城市垃圾,一面改善農地土質。 雖然阿仁的土壤改革行動,隨著橋頭科學園區進駐而暫告一段落,但這場土壤實驗卻引發農業界爭論:土質鬆軟、蚯蚓多、有機質高,就是好土嗎?堆肥可能導致溫室氣體,怎麼辦? 這一集,片中另一位主角、務農31年的楊安和,以及協助過無數農友診斷農園的「土壤醫生」陳興宗,將和我們一起討論:到底什麼是「好土」?原來「草」可能是農地生養萬物的關鍵夥伴?身為消費者的我們,又可以如何為台灣農業盡一份心力? 來賓|大誠土壤作物技術館館長陳興宗、本份有機農夫農場楊安和 製作團隊|方德琳、藍婉甄、陳思樺 攝影|藍婉甄、林彥廷 💰在報導者官網贊助我們:h…
  continue reading
 
敘利亞反抗軍「沙姆解放組織」(HTS)12月8日攻進首都大馬士革,推翻統治超過53年的阿薩德家族,總統阿薩德(Bashar al-Assad)則已逃亡莫斯科,尋求俄羅斯政治庇護。 2011年,席捲北非和中東的「阿拉伯之春」民主浪潮,也讓對獨裁政權積怨已久的敘利亞人民起身 抗爭,在阿薩德政府強力鎮壓下,敘利亞內戰全面爆發。。13年來,反抗軍節節敗退、幾乎失去國際關注,為何這次能逆轉成功?不同派系的反抗軍,未來是否有整合可能?阿薩德政權還有可能復辟嗎?長期提供軍援的伊朗及俄羅斯又有哪些影響? 製作團隊|張鎮宏、藍婉甄、陳思樺 📍搭配閱讀: 【大馬士革開城,阿薩德逃亡俄國:敘利亞13年內戰為何在11天內大逆轉?】https://bit.ly/3ZKmyKk 【被消失的革命:敘利亞的血色公民課】ht…
  continue reading
 
Loading …

快速参考指南

边探索边听这个节目
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