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ngXiNanPei, since 2010, is a discussion radio and podcasting in Mandarin chinese and English. The host taiwanese Yilin Lee-Setälä invites the people living in Nordic countries to discuss about Eastern and Western cross-cultural issues. All interviews can listen from facebook page: https://www.facebook.com/dongxinanpei
…
continue reading
布吉的房間是一個現實與虛構交織的空間。宅在家裡園藝、養魚、養貓和朋友聊天。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
continue reading
「我不認識你,我只要一個名字及相片我就可以知比知已百戰百勝」 東西方命理 + 大數據 + 關鍵轉捩點,讓胡婕筠老師用說故事的方式 打開神秘面紗. 胡婕筠 0910275524 I don't know you well, But only need a name and profile photo, I can know theyself ever victorious, No matter Eastern or Western world The Numerology, Humanity Data, Turning Point, Let Master Hu open the mysterious veil from the stories. Jiejun Hu 0910275524 1.(胡婕筠-我愛賺錢-youtube) https://mergeurl.com/o/3ardK 2.(胡婕筠-我愛賺錢的頻道-FB) https://mergeurl.com/o/3ardL 百隻短片 (塔羅、陽宅風水、奇門遁甲、 催財小秘方、面相、 開運化粧、拜出好運) Powered by ...
…
continue reading
Bertrand Russell A HISTORY OF WESTERN PHILOSOPHY and its Connection with Political and Social Circumstances from the Earliest Times to the Present Day. 哲学乃是社会生活与政治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并不是卓越的个人所做出的孤立的思考,而是曾经有各种体系盛行过的各种社会性格的产物与成因。------伯特兰.罗素
…
continue reading
移居國外,很容易感到孤單,落單,沒有歸屬感,既使是移居到地球上最幸褔快樂的國度。目前旅居瑞典的 鄭晴文在她和她波蘭伴侶的獨立樂團 『Yellowbrenda』最新發行的單曲 「Light Of Your Being」裡面,要用古老詩歌的智慧和用他們的音樂,撫慰有這種失重情緒的每個人。晴文 相信「一個人,也能在孤單中在黑暗中,找到光亮,從自己內心,找到發光的力量」。五年前搬回到瑞典的 晴文,在國外漂流了 16年,兩年 Göthenburg 念碩士,畢業後甄選進入瑞典家具設計大廠 IKEA 工作,之後瑞典德國外派的人生,晴文已經學會了吉普賽概念的生活哲學,哪裡都可以是家的感覺,但是這次回來,瑞典就真的像是她和伴侶的第二個家。專業供應鏈管理的晴文,很清楚搬來搬去當下孤單的感覺,沒有人可以分享的感覺…
…
continue reading
遠渡重洋移居國外,要重新打造舒適圈,最實際穩定生活的第一步,就是要有固定的收入。兩年前決定搬到芬蘭的 楊喻婷 Viviana Yang 去年十一月在赫爾辛基拿到潛水教練執照,成為芬蘭唯一可以用中文教潛水的教練。在台灣唸教育的她,從來沒有想到有一天她會靠教潛水吃飯,在台灣潛到海底世界是她正職外週末舒壓的方式,她享受大海裡的寧靜,她可以不用講話,沈浸欣賞台灣東北角五彩繽紛的海底世界,完全專注在自己和海,這樣的習慣養成她對環境敏銳的觀察和要求,甚至是她和芬蘭老公兩個人互換芬蘭台灣當交換生後,考慮討論最後定奪移居芬蘭的最重要因素。喜歡交朋友又非常需要有自己空間的 喻婷在搬來之前,就經驗過芬蘭冬天長,夜很黑,很無聊,但,她相信只要她有事在忙,這些都沒有關係。於是,過去培養的潛水興趣變成了她的另外一條出…
…
continue reading
心安之處,就是家。對剛移居挪威三年的 蔡亦晽而言,「這裡是我的家,因為我跟我愛的人生活,所以我感覺這裡有家的感覺,我可以在這邊自在的做每件事,回台灣也是回家的感覺,但挪威也是回家的感覺」。喜歡創作,喜歡探索,生活裡永遠充滿豐富精彩的 亦晽,在台北七年的劇場片場,她覺得她只是個過客,當疫情開啟了她世界旅行工作的機會,跟著遊艇航行世界的一家人,做他們孩子們的家教褓姆,她當然也只是這個主人家的過客,每一片山水的過客。一次錯失飛機機位的巧合,讓她賺到了十天在奧斯陸的休假。直覺感官敏銳的 亦晽,愛上了挪威,也愛上了一位挪威人。戲劇化的人生轉變,她從過客變成了移民,現在的 亦晽,有充分的動力練好挪威語,認識挪威這個地方,白天在亞洲超市當店員兼管店家網路內容行銷,還口傳推廣台灣亞洲飲食料理,業餘在挪威劇團…
…
continue reading
移民到一個可以讓自己愛上的地方,一個比家鄉住得還久的地方,甚至一個自己養老終老的地方。已經退休七年的李玉英,整整四十年的瑞典人生,讓她留下,因為瑞典開啟她的人生,瑞典給她機會重新立足,瑞典教會了她過日子,更重要的是,瑞典讓她可以自在的生活。1978年那年和外派台灣的瑞典人結婚,七年後回瑞典完全是預料外的人生,之後的三年離婚更是她沒有想過的。她沒有回台灣,沒有跟家人講,她就一個人,瑞典讓她全天全心去學瑞典語,去學簿記,在學校,她發現以前在台灣她做什麼都錯,經常被挨罵,永遠不知道要怎麼做才是對,在這裡,她考試考不好,老師反而誇獎她,看到她好的地方。她開始有了自信心,懂得尊重別人。有了工作,她驕傲自己不是社會的寄生蟲,也是個可以貢獻社會的納稅人,可以平等看待身邊的人,玉英開始認識了經營餐廳的台灣人…
…
continue reading
回國還是留下?選擇冰島,對十年前即將畢業的 劉月丹而言,單純就是個順水推舟的緣分,但現在,冰島已經是 阿丹的第二個家,她已經學會了用冰島人的方式享受自己的選擇。她也曾經害怕自己沒辦法融入,擔心工作問題,害怕沒辦法應付各種生活的細節,種種的一切給自己非常大的壓力,甚至套上亞洲的想法要做得比同事更努力才能顯示出自己的價值。從剛開始認識一個也是移民過來的男友,從一個賞識自己的主管,從點到面,慢慢的進入冰島封閉的熟人社會,她先把原生香港的文化和快節奏的習慣放一邊,不讓自己弄的很忙,把多出來的時間真實體驗新的生活方式,調整心態,習慣新的想法,還把她經歷看到的寫在社媒平台,用她在傳媒所學的專業,平時經常更新冰島最新的旅遊和地理氣候狀況,「冰島島民」的名聲傳到了出版社,甚至出了一本旅遊工具書『冰島深度之旅…
…
continue reading
「只要記住你自己,你就是安全的。一旦你開始向前記憶,你也開始失去自己,開始變成失落的,所以不要失去自己。把持自己、記住自己! 以前沒人告訴我這一點。所以種種冒險,凡是你的,就去冒險吧!」 這個系列已經做了一年多啦~也等於在一邊編輯的過程中,這本書也陪伴我超過一年的時間了。也很感謝聽眾們還記得我們!雖然只能慢慢更新,但在這場馬拉松弱弱的跑者,也會努力堅持下去。還沒結束呢~oh my god!! 布吉的房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BooBooRoom/ 心之製圖所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E5%BF%83%E4%B9%8B%E8%A3%BD%E5%9C%96%E6%89%80-907602149429997 音樂來源: yout…
…
continue reading
布:「大人都會告訴你,做人應該如何,但那就是一個體制的泡泡,你躲在那個泡泡裡面。」 獨:「那是一種建構跟約束。」 布:「當不管是自願或非自願,當你離開泡泡,你會到達一個,有點像是掉落,你沒有辦法抓任何東西。」 獨:「那個過程我會想到塔羅牌的塔,為什麼要在第16張突然安排一個塔?那就是掃空你之前所有的東西,他是一個歸零,等待重建的過程。」 布:「我覺得根本就像是歐睿的能力,他的能力就是復原跟歸零。我覺得我們人生就要找一個復原的機會,我們一出生原本就是零嘛!」 獨:「有點像是你的人生出現Bug,當它影響到整個系統時你就要重灌!」 布:「進入酷嘎的世界,等於是一棵植株枯死後等待種子重新發芽,讓我們不斷在生死之間做更替。而不是說在哪裡跌倒就要在哪裡爬起來,這句話讓我很痛苦,有些東西真的沒有什麼好爬起…
…
continue reading
天橋上的魔術師,小說原著討論最後一章。 流光似水,人生無常,珍視那翩翩飛舞的蝴蝶。 布吉的房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BooBooRoom/ 心之製圖所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E5%BF%83%E4%B9%8B%E8%A3%BD%E5%9C%96%E6%89%80-907602149429997 音樂來源: youtube音效庫 Apple Podcast: https://podcasts.apple.com/podcast/id1522847378 Spotify: https://open.spotify.com/show/7qaH7GNdvGA2q2HIAqAnYN 贊助連結: https://pay.firsto…
…
continue reading
天橋上的魔術師讀後討論第二集! 流光似水其實是一種神性的體驗,吳明益老師在作品中描述了非常多神性的橋段。面對如冰塊融化於水中的透明金魚,生命之流所逝,珍貴的事物也許必然會失去,但我們能做的,只有真真實實地看著它、經驗它,品味它。 布: 遇到討厭的事情就很焦慮啊。當然是希望可以變換我們看東西的視角。我覺得在我們回顧我們人生的時候能夠做到這點就非常足夠了。也許你當下沒辦法做到這點,我覺得當下要做到這點應該是個悖論啦!你在生氣的時候要怎麼告訴自己不要生氣嘛!我們要的不是壓抑,我們要的是轉化,那轉化這種事情通常也只能事後做。我覺得學習到轉化的技巧就已經很受用了! 獨: 這就是魔術師耶!像塔羅牌的魔術師就是地火風水,可以自由運用。這就是魔術師的意涵。其實這本書的魔術師,他也是在講創造這件事情。你會創造…
…
continue reading
很高興讀了這本好書,也與大家分享討論讀後心得。 剛好最近也有電視劇在拍攝。 本系列錄音是在電視劇播放前錄製,純粹分享我們的感想。 讀後心得難免主觀與暴雷,詳情請閱各大銷售通路購買原書\^_^/ 布吉的房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BooBooRoom/ 心之製圖所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E5%BF%83%E4%B9%8B%E8%A3%BD%E5%9C%96%E6%89%80-907602149429997 音樂來源: youtube音效庫 Apple Podcast: https://podcasts.apple.com/podcast/id1522847378 Spotify: https://open.spotify.c…
…
continue reading
…
continue reading
…
continue reading
…
continue reading
…
continue reading
…
continue reading
…
continue reading
…
continue reading
…
continue reading
约翰·杜威(John Dewey,1859年10月20日-1952年6月1日),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心理学家,实用主义的集大成者,也是机能主义心理学和现代教育学的创始人之一。 [1-6] 如果说皮尔士创立了实用主义的方法,威廉·詹姆斯建立了实用主义的真理观,那么,杜威则建造了实用主义的理论大厦。他的著作很多,涉及科学、艺术、宗教伦理、政治、教育、社会学、历史学和经济学诸方面,使实用主义成为美国特有的文化现象。 约翰·杜威在学术生涯中,曾先后于美国密歇根大学、芝加哥大学、哥伦比亚大学长期任教,并在哥伦比亚大学退休。 [1-4] 杜威一生推崇民主制度,强调科学和民主的互补性,民主思想是他众多著作的主题。 [6-8] 与此同时,他也被视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教育改革者之一。 [4-5] 在芝加哥大…
…
continue reading
唐望的一則重要的啟示是-隨時隨地、死亡都準備獵捕你。死亡其實一直伴隨著我們,只是在於我們能不能意識到它。意識到死亡不一定要伴隨恐懼,甚至恐懼會模糊了我們看清死亡的真相。真實地活著,別讓死亡侵蝕了自己的生命。 布吉的房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BooBooRoom/ 心之製圖所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E5%BF%83%E4%B9%8B%E8%A3%BD%E5%9C%96%E6%89%80-907602149429997 音樂來源: youtube音效庫 YOUTUBE: https://youtu.be/XMRWjQO-XjA Apple Podcast: https://podcasts.apple.com/podcast…
…
continue reading
…
continue reading
…
continue reading
…
continue reading
…
continue reading
…
continue reading
…
continue reading
…
continue reading
…
continue reading
…
continue reading
…
continue reading
…
continue reading
…
continue reading
…
continue reading
…
continue reading
…
continue reading
…
continue reading
…
continue reading
…
continue reading
…
continue reading
…
continue reading
…
continue reading
…
continue reading
…
continue reading
…
continue reading
…
continue reading
…
continue reading
…
continue reading
…
continue reading
…
continue reading
…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