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he 公开
[search 0]
更多
Download the App!
show episodes
 
=关于节目= 两个普信女和她们的独立女性朋友们的聊天播客,聚焦于当代女性的独立与多元发展。我们的话题包括但不限于女性主义、非传统生活方式、少数群体等。欢迎转发、订阅和商务合作。 =关于主播= 撕宇:一个观察的人、一个思考的人、一个在悲观与爱中建造的人。 比栗:通过人类幼崽观察世界的野生社会学家。游学于台湾、慕尼黑、佛罗伦萨,涉猎哲学、创意产业和儿童教育等专业。目前在墨尔本从事儿童早期教育工作,希望为22世纪培养出一批拥有过快乐童年的老年人。
  continue reading
 
Loading …
show series
 
男女力量训练到底有什么不同?女生如何根据月经周期制定力量训练计划?减脂和增肌要如何同时发生? 力量训练的第七个月,多愁善感的内向高敏感星人billie变成了能够硬拉95公斤的情绪稳定精力充沛猛女。这期节目里billie邀请到了自己的教练Esther和健身搭子Silver一起来分享关于女性力量训练的一切。 【本期主播】 Billie,上班举娃下班举铁的幼教老师 【本期嘉宾】 Esther,健身教练,力量举教练&选手,2023年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力量举公开赛女子56公斤级冠军🏆 Silver,不做1很可惜的pilates狂魔,力量训练新人 【本期BGM】 Franc Moody, Dance Moves 【时间轴】 4:32普拉提狂魔silver决定开始力量训练的原因 6:08 esther的…
  continue reading
 
【本期嘉宾】路尧, 野路子人类学研究室创始人路尧是我去年在B站上发现的人类学宝藏UP主,她在每一期的视频里分享一本人类学的书籍,每一个视频都干货满满,深入浅出。在小红书上她建立了一个“说人话的人类学辞典”系列,把诸如“飞地”“隔都”到“毒药猫”“幸福强制”之类的晦涩术语制作成简明易懂的词条卡片。认识她之后才知道她从复旦硕士毕业之后,在读博和出家之间选择去中介卖二手房,还成了销售冠军的故事。这期节目录制于去年7月份,由于Billie本人的拖延症和际遇变迁拖到了今年三月才上线。聊完这期节目之后被路尧种草了华东师大出版社的薄荷书系,一口气海运了28本书到墨尔本。由于是远程视频连线录制的内容,本期部分音质不是非常理想,还请听众见谅。【时间轴】10:06 读博和出家之间,她选择了去卖房37:16 从旧…
  continue reading
 
这期节目我们邀请到了布里斯托大学人类学系的张娟和云南大学社会学系的游天龙。我们聊到中国和东南亚边境地区近十几年来的变迁,一带一路带来的劳工移动,边境作为方法,以及后疫情时代全球流动模式的变化。我们还聊到最近在媒体中很受关注的“走线”, 把这种社交媒体时代的新的流动现象放在美墨边境的在地语境和华人非正式流动的历史经验中去讨论。 【嘉宾】 张娟(布里斯托大学) 游天龙(云南大学) 【主播】 张晨晨 (@chenchenzh) & 林垚 (@dikaioslin) 【时间轴】 1:00 自我介绍和学术历程 7:00 内地厂家为何被跨境劳动力吸引来边境建厂,带来的性别效应 13:30 十几年前的河口,边境的模糊性带来的机遇 22:00 “边境很乱”的叙事,对居民来说作为资源,在内地想象中作为对异文化…
  continue reading
 
【声明】在看到更好的冻卵科普内容之后本节目会自觉把竖线后面的部分去掉,但截至目前我们就是最好的。希望各位内容创作者都在女性健康的赛道卷起来~节目中使用了“父亲”和“母亲”指代提供精子遗传信息的男方与提供卵子遗传信息的女方,但我们明白这种表达在多元化的家庭结构的具有局限性。后期曾尝试补录替换用词,但因音质差异较大,未能成功替换。希望如果有选择以多元方式构建家庭、生育后代的听众听到节目中相关表达时能包含我们表达上的不足,非常感谢。【前情提要】Siyu在决定冻卵之后,被网上真真假假的伪科普侮辱了智商也挑战了道德底线,于是搬来了牛津大学女性生殖与健康的博士当救兵,立志要做一期全网最好的冻卵科普。希望所有听完这期播客的女性都不用在网上受“冻卵不如冻胚胎”的骗,都能做出最符合自身长远利益的生育决策。【时…
  continue reading
 
【中英文夹杂预警】 本期节目存在大量中英文夹杂、不标准的中文和有口音的英文, 介意的朋友请谨慎点开。但我个人还是很喜欢这期节目, 因为Anne(盼盼)的故事有太多的面向了: 它既是一个“异类”面对主流群体的压力,先试着隐藏与附和,再学会自爱和坦荡的故事; 它也是一个美国小镇做题家当了十几年的“优秀空心人”, 又逐渐建立自己对生活的主动权的过程; 它还是一个关于女性自身力量和生命力的故事——Anne没有接受过专业的歌唱训练, 误打误撞被老公拽进了音乐的世界, 但是她对每个舞台的小设计和小巧思, 反而给了他们乐队的现场表演以灵魂——这些不是别人要求她做的,也没有谁来教她怎么做, 是她自身的生命力, 穿过那些或失败或成功的反抗、穿过琐碎的日常、穿过自卑、 穿过迷茫、穿过主流社会的缝隙,透出点点星光…
  continue reading
 
漾的ins是我们的朋友里面最有趣的,没有之一。 每隔一段时间,就会看到漾出现在不同的雪山上,不同的步道间,行走、奔跑、跳跃、躺平。一直想问问漾怎么做到在下班后、上班前、姨妈期、只要是能够自己支配的时间里,就能一头扎进山里,一直行走。 她的instagram有一个系列的快拍合集,叫做:Hiking因为山就在那边。在里面她记录了这些年来Hiking行山的点点滴滴:穿越暴雨在高原上冒着高反头疼暴走,在海拔5120米的卡里拉山口跳跃,生理期时冒着大雪登山,半夜两点和朋友结伴走山路(遇到了眼镜蛇,也穿过了荔枝林)。行程并非总是顺畅,但遇上前方山路坍塌的时候,就去河边钓鱼,等待山路修复。遇到姨妈痛时,有好心的各国友人纷纷献出本国止痛药。在盘山公路结冰路面翻车时,有语言不通的好心藏民一行几个人徒手帮她把车…
  continue reading
 
“Grief and love are sisters, woven together from the beginning. Their kinship reminds us that there is no love that does not contain loss and no loss that is not a reminder of the love we carry for what we once held close.” (“悲伤和爱是姐妹,从一开始就交织在一起。她们的亲情提醒着我们,没有一种爱不包含“失去”,也没有一种“失去”不提醒我们对曾经亲近的人所怀有过的爱。”) - Francis Weller, The wild Edge of Sorrow: Rituals…
  continue reading
 
本期嘉宾:小琦(指路:静心心理咨询室) 本期配乐:《骏马谣》--王喂马 (特别感谢王喂马同意我们在播客里使用这首歌作为配乐, 希望这样真诚的好作品能被更多人听到) Notes From Siyu: 新的一年卸载了小红书。小红书上太多强悍的女性了。不论是“教你了解人性学习如何驭夫“的旧脚本,还是“不改变只筛选(绝不让渡自我标准)”的新女性;以前是满眼白幼瘦, 现在拥抱“多元的美”的博主们又在忙着美黑了,没抽中基因彩票的各位又可以通过“自律(小红书语境下约等于天天去健身)”逆天改命了。 好像都是换汤不换药,教你成为那个“强者”,好像你强大了就可以power through人生里所有的不确定性。做最好的自己已经成为了一种不容置疑的正确,一种迫在眉睫的压力。不做最好的自己行不行?每天都拼一个“最好”…
  continue reading
 
本期年末特辑是回答自思自立听友群内的提问,也欢迎大家以这份集结了听友智慧的《自思自立问卷》来回顾总结自己的2022! 过去12个月有什么未完成的目标和意想不到的收获(想做但没做成,没想过但做成了) 过去12个月看过的书/电影,最喜欢哪一本/哪一部!(或者总结一下过去一年来看过的书和电影) 过去12个月遇到的美好以及有哪些遗憾 过去12个月中,最最最难忘的一件事情 过去12个月有遇到过什么感动的事情吗? 过去12个月最想感谢的人 过去12个月最难忘的一个瞬间 过去12个月吃过最难忘的美食 过去12个月有哪些新的人生感悟,有没有认识到玩得很好的朋友啊? 有没有那种,啥也不干,无所事事,发着呆,回顾起来是平静又幸福的瞬间? 有没有能让计划有效执行的可行方法,如果没有的话,能不能讲讲试了哪些方法,是…
  continue reading
 
苏表是我的多年好友, 最近他的身上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剧变。 从女利主义十级学者, 到批判父权主义。 从追逐名牌, 到反思消费主义。 从追求成为人上人、嫉妒和攀比, 到真心祝福他人。 从精致利己、明哲保身, 到主动为不公和不义发声。 请大家和本期走近科学一起, 探究这变化背后的奥秘。
  continue reading
 
“你是想要粗砺的嶙峋的模糊的混乱的真实,还是规整的清晰的安全的压抑的模范幸福?” 人近三十,比栗聊了自己时有时无的二手年龄焦虑,撕宇分享了自己的诚实生活守则。我们在二十几岁的末尾反问什么是对自己诚实,又要如何面对他人的真实。 话剧《冬之旅》里面老陈说:“没有什么道路可以通向真诚,真诚本身就是道路。”现实生活也是如此,没有什么道路通往真实,真实本身就是道路。 愿大家都能像校正游标卡尺一样, 兢兢业业地校准自己对于生活的感受力。不吸二手烟,不过二手生活。 【时间戳】 7:00 我不想过一种二手的生活 13:11 我究竟是喜欢人类,还是喜欢喜欢人类的我自己?我究竟是关心人类的苦难,还是关心关心人类苦难的我自己? 16:55 诚实生活守则第一条:不做大于自己感受的表达。 22:23 诚实生活守则第二…
  continue reading
 
【本期摘要】 很多初入职场的人并不知道健康的职场应该是什么样的,很容易在这个阶段成为职场PUA的受害者。 无论是亲密关系里的暴力和控制、亲子关系里的身体或者精神上的虐待、还是职场PUA,本质上都是“强势”的一方无法约束自己过度使用权力的倾向。这个强势在职场上可能体现为他是你的上司,掌握了你的升职,你的口粮;也可以是某些同事仗着比你资历更久,打着“教你做事”的旗号给你洗脑,让你相信无论你的工作体验有多糟,都是因为你自己不够好;或者“天下乌鸦一般黑”——你去别的职场也只会一样糟糕。 撕宇和比栗都经历过不好的工作环境,都在一段时间的挣扎之后拽着自己的头发把自己拉出沼泽。我们分享自己的经历和经验,是希望能让听到这期节目的你少走一些弯路。 14:22 撕宇凭着丰富的换经理经验聊了聊好的上司应该是什么样…
  continue reading
 
主播的话:好久不见,距离我们上次更新已经快一年了。在过去的一年中我大多数时间在照料孩子。我的孩子去年8月份出生,现在已经快11个月了。这期节目我们很荣幸邀请到几位做性别研究,或者说研究中有特别关注性别问题的学者,其中两位是学术妈妈。我们谈到一些结构性的话题,比如中国和英国、丹麦的育儿模式与社会政策,同时也从各自的经验出发分(tu)享(cao)了我们自己关于育儿劳动分工,社会与社区支持,育儿假分配和商业化育儿活动的经历和体会。个人即政治。在被视作是私人领域的照料劳动与家庭再生产劳动方面促进性别平等任重而道远。抱怨,揭示问题,将种种隐形的劳动形式纳入到公共视野当中,仅仅是一个开端。 【嘉宾】 Kailing Xie (Birmingham) 焦霖(北外) Ting Guo (Liverpool)…
  continue reading
 
孤独无色无味,不溶于酒精,不因金钱或名利而分解,微溶于爱、理解,和我们对爱与理解的尝试。 【本期嘉宾】 顾玥, Aha视频主编,前人物杂志记者 【本期赞助】 在全球语言学习社区italki 轻松学习地道外语!和全球宝藏外教1对1在线母语教学,开启高质量课堂,150+种语言任你选,上一课付一课!6月抢新手专属福利,完成一课即赠送一课!快来开启你的语言学习之旅吧~ 👉戳链接:https://dwz.cn/su4PVSOw
  continue reading
 
欢迎大家收听顿悟时刻系列的第三期 【一些失败学】 Siyu: 生活是一片水域,我在单身时游泳,恋爱时浮潜。恋爱的反面是不是单身,而是在生活的水域边隔岸观水。(01:50) Siyu: 那些知错就改的部分组成了成功学,失败了也不愿改的部分组成了我们自己。(16:45) Billie: "I can touch anyone's vagina!"(不是) (35:35) 【一些成功学】 Atomic Habits: An Easy & Proven Way to Build Good Habits & Break Bad Ones (45:30) Crucial Conversations: Tools for Talking When Stakes Are High (53:55) 【本期主播…
  continue reading
 
找回自己的力量可以有很多种方式,找到一件热爱的事情并且投身其中,就是其中一种方式。当你去问一个小朋友喜欢做什么事,ta会和你说:我喜欢在夏天跳进游泳池的一瞬间。我喜欢看Trex恐龙和独角兽的书。我喜欢Frozen。我喜欢画画。他们列举的都是自己纯粹享受的事情,而不会去评判自己是否擅长、表现如何。这期想要聊的一个话题是,还没有找到热爱的朋友们,你喜欢的事情可能藏在“你以为自己不擅长”的事情里面。希望你能在接下来这一年找回自己心无芥蒂,不对自己加以评判而去全然投身某件自己热爱的事情的能力。 BGM: Funny https://www.bensound.com 本期剪辑:梦知
  continue reading
 
希望你在新的一年里不要忘记,你有一份自由随时待你认领。 [本期摘要] 《我在伊朗长大》这部电影里有一句话,:“我们所有人,在所有时候,都有选择。” 我们热衷于讨论“自由意志”是否真实存在,但却很少意识到,我们往往更多地生活在“身不由己”和“没有选择”的幻觉当中。本期节目以三部纪录片为线索,从三个层面拆解了这种虚假的不自由感: 1. 自身条件的不自由 Street Food: Asia 2. 虚假的选择困境 Vessel 3. 社会环境的不自由 RBG [本期配乐] Lighter - Sendai Era
  continue reading
 
爱情作为地球上流传甚广、历史悠长的神话传说之一,寄托了人类超越自身局限的美好愿望。古往今来,引一批批少年好奇,一茬茬英雄折腰。 隔壁村的王二说他见过爱情,城里务工的Jessica说她拥有爱情,但是你作为高举唯物主义大旗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怎么会不加检验就随随便便相信这些怪力乱神的东西?(狗头保命 我们在本期节目提到了: 《看见》——柴静 《基层女性》——王慧玲 《Finger Smith》(2005) 《Normal People》(2020) 本期配乐: Hello ——ElEstudiante
  continue reading
 
这一期内容是我们俩在西雅图初冬和墨尔本初夏时候开酒连线录的。 分享了最近彼此沉迷的事物,和以往一些忘记自我的时间片段。 想了一下最适合的标题大概是撕宇说的:“自我是很好的,但有时候忘记自我也是很好的。” 欢迎大家在评论区和我们分享你记忆里忘记自我的时刻:) 本期主持: 撕宇 & 比栗 本期剪辑: 梦知
  continue reading
 
【本期关键词】 成年初期、亲子关系、精神控制、原生家庭、代际差异、心理学 【本期嘉宾】 小琦 【本期主持】 撕宇、比栗 【本期提纲】 精神控制在男女关系中被讨论的已经很多了,但它绝不今存于亲密关系当中。当今中国,亲子关系更是精神控制的重灾区。 很多人对于不正常的环境、不健康的关系是有感知的,只是主流的话语体系太过单一,人们对自己感受到的困惑找不到贴切的语言去描述、去解释,所以很容易就被“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裹挟着做出一种并不符合自己本心的决定。这也就是我们为什么常说我们的节目并不会给大家提供标准答案, 而是提供思考的工具和角度,来支持大家做出清醒的独立选择。 Part 1 (是什么)父母对子女的精神控制还少吗? 1.1 都在说精神控制,到底什么是精神控制? 作为父母,对于子女的精神控制、道…
  continue reading
 
=Show Notes= 这期节目里比栗想和大家分享两本最近在看的书,一本是关于内向者的Quiet: The Power of Introverts in a World That Can't Stop Talking,一本是关于高敏感体质人群的《不为所动:精神科医生写给高敏感人群的处世建议》。 这期标题不是要鼓励大家真的去指责他人,而是说在我们目前的社会默认体系里,外向者总是天生讨喜,内向者和高敏感人群更容易被认为性格有缺陷、不合群、玻璃心等等。不少处在青春期和成年早期的内向者和高敏感人群,也会受社会因素影响而向内归因认为是自己有问题,会想要“弥补”自己的“性格缺陷”,然后陷入持续地不快乐和内耗中。 但其实心理学和精神科研究都显示,内向和高敏感,只是人类正常的特质和倾向,这个世界上大概有三…
  continue reading
 
这期节目我们聊了一系列和城市与城市化有关的话题。从北京的“留白增绿”到深圳的城中村改造,从“种房子”的村民到生活在“永久的暂时性”中的流动人口。我们还谈到如何超越国家和市场的二元对立来理解城市化的政治经济学,全球知识生产中的北方霸权和突破的可能性,在极端天气频发的“人类纪”,如何在发展主义的逻辑和现代化话语之外重新想象我们与城市之间的关系等等。嘉宾的相关作品在文案的最后。 【嘉宾】 赵益民(中国人民大学) 战洋(香港理工大学) 【主播】 张晨晨 (@chenchenzh) & 林垚 (@dikaioslin) 【时间轴】 3:06 嘉宾自我介绍 7:00 地理学/人文地理学是什么?学科史和目前的转向 22:00 北京的“疏解整治促提升”如何改变了城市空间? 24:30 十多年前的城中村提供的…
  continue reading
 
一个人生活总会有一些手足无措但无人商量对策的时刻,也会有灵光一现醍醐灌顶但无人分享、只能任才华横溢的时刻。 两个主播决定利用这个不限定主题的近况通讯栏目,记录和分享我们被生活毒打过程中的一些领悟。 本期节目里有彩蛋哦😉 【本期主持】 撕宇、比栗 【本期剪辑】 撕宇、梦知 【节目微博】 @自思自立Self-ish
  continue reading
 
不想内卷又不甘躺平怎么办? 家里有矿才能创业吗? 艺术和商业必然是矛盾的吗? 博主的生活都是轻松有趣又无忧无虑的吗? Funkyfunyou是一个墨尔本原创手工品牌,主打的一系列原创耳饰具有极其强烈的情绪冲击力,而用撕宇的话来说就是“一种好像你把生命很美好的瞬间放到琥珀里的那种感觉。” 在这些色彩缤纷、款式灵动的手工饰品背后,FKFY联合创始人Amy的亲身经历也同样富有天马行空般的张力:从美术生、景观设计师、留学打工、到辞职摆摊、创立跨文化背景全员女性的品牌团队,她在躺平和内卷之外找到了真正属于自己的人生路径。 希望这期播客能够鼓励到正在人生路上受阻徘徊的朋友去勇敢地尽早试错、可劲儿折腾,在社会所提供的既有答案之外,创造出真正适合自己的人生选项。 【本期嘉宾】 Amy Yang - 墨尔本原…
  continue reading
 
「宗教」並不外在於日常生活,而是彌散在社會、歷史、文化、政治中的點滴;「宗教學」幫助我們反思歷史,同時理解今天的世界。 嘉賓: 賓夕法尼亞大學 程曉文 (Hsiao-wen Cheng) 香港大學 李紀 弗吉尼亞理工大學 倪湛舸 芝加哥大學神學院神務碩士 醫院宗教師 鄭利昕 (zhenglixin0@gmail.com) 主持:郭婷 2:47 悼念林富士老師(1960-2021) 4:50 英美神學院、宗教學經歷 41:32 落後與進步的形成、護家盟、福音派的全球聯繫 45:40 美國宗教師(chaplain)的訓練 56:10 宗教系在美國與去基督教化 1:03:17 「宗教」彌散在社會、歷史、文化、政治(diffused religion) 1:07:47 宗教是具身的實踐(embodi…
  continue reading
 
嘉宾: 王菁(上海纽约大学) 罗钰(香港城市大学) 主播:张晨晨 (@chenchenzh) & 林垚 (@dikaioslin) 这期节目我们和两位分别关注西北和西南地区的人类学者一起聊了聊民族建构,身份认同和他者想象。当代中国语境中的“民族”一词是怎么来的,“民族识别”又是一个怎样的过程?我们谈了民族身份建构中语言、文化和宗教等因素的盘根错节,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力量的互动,西北和西南地区文化地景的差异,“原住民”这个词的政治意义,“原生态”概念的流行背后的汉族与都市凝视等等问题。最后我们把视角转移到网络舆论中的反穆与恐穆言论,反思全球背景下近年来反穆话语采用的词汇和诠释框架的流变,以及普通穆斯林群体对网络恐穆话语的回应。 【时间轴】 3:20 如何对现在的研究主题产生兴趣?作为“外部人”…
  continue reading
 
今天是六月一号儿童节,所以我们决定出一期节目向小朋友们炫耀一下只有成年人才能体会到的快乐(大雾) 作为一名现役成年人,我们没能在十八岁的时候自然而然地体会出酒为什么好喝,却在二十五岁的时候自然而然地理解了脱口秀为什么好笑。 真的成年人,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敢于调侃惨淡的人生。 就像老友记里的那句台词:“欢迎来到真实的世界,它糟糕透了,但你会喜欢它的。“ 我们提到并且推荐的脱口秀演员: Drew Lynch Ronny Chieng - Asian Comedian Destroy America! Ken Joeng - You Completed Me, Ho Hannah Gadsby - Nanette Trevor Noah Anthothy Jeselnik - Thoughts …
  continue reading
 
每年365天中有无数个关于爱别人的节日,但好像并没有一个庆祝“爱自己”的节日。我们提议在5月25日,不管你是单身还是正在一段关系中,都可以庆祝一下“我爱我自己”,去接纳自己的“不完美”,也相信自己已经“足够好”(good enough)。 王尔德说爱自己是终身浪漫的开始,可是爱自己到底是什么? 是自恋自大、顾影自怜、不思进取、没人爱吗? 在本期节目里,我们从爱自己的一些常见误解和绊脚石,比如自我憎恶(Self-loathing)和自我毁坏(Self-sabotage),聊到了恰如其分的自爱进可攻——帮你鼓起勇气、激发潜力实现人生里大大小小的目标; 退可守——帮你建立清晰的自我边界和心理成熟水平,预防职场和亲密关系里的PUA。 儒家说“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圣经里说要”爱人如己“,现代心理学理论…
  continue reading
 
上期节目《一个人的顿悟时刻》里分享了我们被生活毒打过程中的一些零散领悟,今天这一期内容想来和大家聊聊我们在“生活以痛吻你“时,勇敢“扇它巴掌啊”的一些随机实践。 所谓的被生活痛吻,也就是在生活中所经历的——小到一次被人插队,大到一次租房遇坑、车祸理赔被拖延等等不顺心、不如意、甚至不可理喻的各种偶发事件。 撕宇和比栗曾经是总想要回避冲突的软柿子,在过完四分之一的人生之后,发现在被这些偶发事件突袭时,认怂或者回避往往有百害而无一利,于是决定从眼下开始锻炼还手反击的勇气和能力。 欢迎大家在评论里和我们分享你在生活中硬气还击伤害和不公正的故事。 【本期主持】 撕宇、比栗 【本期剪辑】 梦知 【节目微博】 @自思自立Self-ish…
  continue reading
 
RSS訂閱:https://feeds.buzzsprout.com/1171871.rss 收聽: Apple Podcasts 小宇宙 Spotify 嘉賓: 洪廣冀 臺大地理環境資源學系 吳易叡 香港大學醫學倫理及人文學部 主持: 郭婷+林垚 從疫情開始,我們就可以看到傳染病帶來的問題不只是醫學意義上的疾病本身,還有恐懼,污名,種族,性別,政治,社會結構,等等等等。科技是否讓生活更美好,科技是否是西方的發明,為什麼後進國家都競相發展科技,也是我們經常聽到的討論;社交恐懼症,密集恐懼症,政治抑鬱……也是現代經常聽到的話題;豆乳、牛奶、醬油、末日松茸,這些都是科技與社會(STS)的研究範疇。 「自然從來不是自然而然的。如果科學與自然的二分代表現代,那我們從未現代過」。這一期播客討論社會與科…
  continue reading
 
一个人生活总会有一些手足无措但无人商量对策的时刻,也会有灵光一现醍醐灌顶但无人分享、只能任才华横溢的时刻。 两个主播决定利用这个不限定主题的近况通讯栏目,记录和分享我们被生活毒打过程中的一些领悟。 乐观的预期是利用这个栏目,创造一个单身/独居人士以Crowdsourcing形式分享生活智慧的互帮互助的空间。 本期节目是试用装,不确定有没有明天,如果你想听到本系列的持续更新,请在评论区里喊一声“安可”。 【本期主持】 撕宇、比栗 【本期剪辑】 梦知 【节目微博】 @自思自立Self-ish 【本期音乐】 片头: Roads - Ella 片尾: It Comes With Time - Jon Worthy 本期配乐是我们的剪辑师在开放版权的网站上找的,一般的商用音乐app上不一定有,想要下载…
  continue reading
 
RSS訂閱:https://feeds.buzzsprout.com/1171871.rss Apple Podcasts 小宇宙 Spotify 嘉賓: 姜學豪 (Howard Chiang) 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 謝瓊 (Miya Xie Qiong) 達特茅斯學院 岑學敏 (Desmond Sham)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 主持: 郭婷 隨著clubhouse的走紅,我們重新遇到了很多如何指代華人、華語、中文、「兩岸三地」的問題,也見證了很多跨越語言和政治邊境的討論。這一期我們請到了幾位嘉賓,分別從科學史和性別史、文學史、後殖民研究的角度探討「華語語系」這個概念,看看這個概念如何幫助我們抵抗單一和二元的論述,重置邊緣社群和它們的歷史,看到多元、流動、彼此生成的邊界和權力關係,以及如何後退一步…
  continue reading
 
现代人进健身房、吃沙拉,求一副好身材好体魄的不少;抑郁症也不再是什么需要避讳的话题。但求医问诊是一回事,在平时里主动锻炼强身健体又是另一回事。对于身体健康的重视固然不是坏事,但对比我们对于精神层面的忽视就颇为有趣: 罗翔老师说,“在人类所有的美德中,勇敢是最稀缺的,当命运之神那你推向那勇敢的时刻,希望你能够像你想象中的那么勇敢。“ —— 凭什么呀?我们没有锻炼过的人,不会期望自己第一次进健身房就能举起50kg的铁,但另一方面,我们对自己的精神品质又似乎有很多不切实际的期待。 通过这一期节目,我们想要抛出两个问题,希望大家可以在本期节目或者今后的生活里找到自己的答案: 1.我们是不是应该像锻炼身体肌肉那样,锻炼自己精神的力量呢? 2.我们是不是可以以规律的运动作为锚点和手段,去锻炼我们精神的肌…
  continue reading
 
Small talk,在中文语境下并没有直接对应的词汇,但可以理解为寒暄、闲聊、或者是“尬聊”。维基对Small Talk的定义是“一种非正式的交谈(an informal type of discourse),不涉及任何实用的主题或是事务,本质上是对不重要的事情的礼貌交谈”。这种交谈主要发生于人际关系弱连接处,例如洗手间茶水间低头不见抬头见的同事,天天一起挤电梯的邻居,外卖骑手和快递员等等。 据本播客的非正式不完全统计,当代青年平均每十人中至少有十二三个都自称有不同程度的社交恐惧、尴尬癌和不同次元人格分裂。 网络世界里一个个有血有肉有梗有趣的灵魂,一到了线下就都成了尴尬拘谨、社恐十级的路人。 哪怕一两句极简的对话,也能让我们这些社恐患者焦绿值爆增、紧张到脚趾抠地,“感觉像是身在一部电影里,…
  continue reading
 
杀时间,原本的意思是无聊时找些事情来做,从而消磨掉时间。 但在本期节目的语境里,我们更多讨论的是当代社会对于个人时间的吞噬: 上班时间在互联网公司打工;下班时间刷手机、看视频、购物——还是在给互联网公司打工。 当号称能解放人类双手的科技突破层出不穷,为什么我们反而失去了对于时间的掌控? 这些年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很多时候来源于“中国社会的高效率”,但高效率的社会,一定是一个好的社会吗?如果社会整体的加速成熟,是以其中绝大多数个体的加速凋零为代价的呢? 从996常态化的“修福报”,到拼多多每月三百小时的“本分计算器”,必须指出的一个陷阱是,资本家们常常用效率至上来为分配上的不公平进行辩解。人究竟是社会的核心,还是用完即弃的社会建设废料? 本期节目从“社会时间”和“自然时间”两个维度,探讨了社会的发…
  continue reading
 
2020年尾,我们不可免俗地选择了以普鲁斯特问卷作为年末最后一期话题,希望能以此存留下一份诚实的时间切片,也希望在过去一年中听过我们节目的听众朋友能通过这一期节目更加了解自思自立的撕宇和比栗。 祝大家新年快乐,我们2021年再见! ==普鲁斯特问卷(36题版)== 1.你认为完美的幸福是什么? 2.你最恐惧的是什么? 3.你最认同哪位历史人物? 4.在世的人当中,你最欣赏谁? 5.你最痛恨自己哪一点? 6.你最讨厌别人哪一点? 7.你最奢侈的是什么? 8.你最喜爱的旅程是什么? 9.你认为最被高估的美德是什么? 10.你在什么情况下会撒谎? 11.你对自己外表的哪一点最不满意? 12.你最瞧不起在世的什么人? 13.你使用最频繁的单词或短语是什么? 14.你最大的遗憾是什么? 15.你生命中…
  continue reading
 
这期节目我们与两位分别研究在华非洲人和在非华人的嘉宾聊了聊“日常中非关系”,流动迁徙人员在日常生活中的互动与隔阂和主流叙事之间有哪些差距,种族与阶层的交叉,“低端全球化”与不断变化的迁徙路线,刻板印象与媒体,流行文化中的非洲想象等等。 主播:张晨晨 + 李瀚伦 嘉宾:林丹(中国人民大学);李杭蔚(伦敦大学亚非学院) 音乐:Teni – Case 【时间轴】 1:20 嘉宾自我介绍 3:30 什么是日常中非关系,什么是日常多元文化,国际关系研究为什么也需要关注日常 9:10 外交宣传中的中非关系与日常中非关系之间的差别。但是不能约略为官方vs地方的二元对立。日常生活经验非常多元。 15:20 如果说到反黑种族主义(anti-black racism),来自北方国家的非裔居民和非洲籍居民日常体验…
  continue reading
 
这是一期感恩节特辑。我们分享了过去一两年里,独在异乡的我们从陌生人那里接受到过的微小善意,希望给也许永远不会再见的他们道一声谢谢。也希望这些故事能够令你的冬天温暖一些。 我们在讲述这些故事的时候,通常会描述一下陌生人的肤色、年龄、性别,不是为了贴标签,而是为了让大家对这些温暖的陌生人有一个具体可感的想象;也是想要传达一个信息:无论何种肤色、年龄、性别,都有温柔的人,都可以成为温柔的人。 【节目微博】 @自思自立Self-ish 【本期主持】 撕宇、比栗 【本期音乐】 Beautiful Dream
  continue reading
 
选择了一种单身或者独居的生活方式,并不代表一个人要活成一座孤岛。我们在人群中确认自我,也在各种各样的羁绊里体会和世界的连接。如何在人际关系中找到一种「善待他人」和「保全自我」的动态平衡,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工程,也是一门关于爱他人和爱自己的艺术。你需要很多的耐心和技巧去理解、去传达,但永远也不要放弃设立并捍卫自己的边界。 【本期剧透】 Part 1 - 小孩子才交朋友,成年人只能算是社交?(9:58) Part 2 - 亲密关系会打破一部分自己的边界,继而和对方共同构建新的边界 (21:25) Part 3 - 当子女负责起自己的人生,父母也要负责起自己的期待管理 (33:05) 【节目微博】 @自思自立Self-ish 【本期勘误】 “我语言的边界,就是我世界的边界。“这句话是维特根斯坦说的…
  continue reading
 
作为敏感细腻、共情能力强、思想包袱重的孤独患者,久病成医的两个人在本期节目里一起分享了过去几年里我们如何在陷入悲伤的沼泽时自我拉扯,并且与世界的荒谬和随机坦然相处。 孤独的人不是可耻的,良好的生活也不必须依靠他人来赋予意义。我们相信独处的你值得更开心:) 【Weibo】 @自思自立Self-ish 【本期剧透】 01:56 有情绪不是一件可耻的事情 03:34 人工智能导论课的启发 08:49 “强行坚强”的后果 14:03 和情绪老虎一起坐下聊聊天 22:06 “隧道视野”如何让我们不快乐 33:06 以小确幸对抗虚无感 34:40 从“受害者”心态到“我可以做些什么” 44:25 马丁·塞利格曼的习得性乐观 【本期主持】 撕宇、比栗 【本期剪辑】 梦知 【本期推荐】 书籍 - 马丁·塞利…
  continue reading
 
RSS訂閱 On queer theory, affect, transgender politics, trans philosophy, and the reparation potentials across & beyond national-geopolitical boundaries 主播: 郭婷+林垚 嘉賓: 劉文:臺灣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助研究員,美國紐約市立大學研究院博士 馬景超:美國維拉諾瓦大學哲學系博士候選人 酷兒與跨性理論的歷史也是全球語境下的政治社會史,以及挑戰之外如何修復和重建多元的理論和社群。這些年輕的領域已經帶來這麼多改變,還有對種種邊界的跨越和跨界聯結的希望。 0:32 #3回顧 3:07 實驗心理學不能解答關於主體意識的問題 3:38 種族與性別的交織…
  continue reading
 
【内容提要】 独居一时爽,一直独居一直爽? (3:00) 龙哥疑遭非法入侵, 恐惧之中她金鸡独立到天明? (7:10) 独居有哪些风险和应对策略:(13:55) ①来自室外的风险 :如何降低被非法入侵的风险? ②来自室内的风险:浴室滑倒、独自生病怎么办? ③精神层面的风险:独居的人在情绪低落时如何自我拉扯? 从数据来看,”找个人照顾你“真的比独居更安全吗?(33:55) 从拉姆案聊开来,为什么杀妻案远多于杀夫案——It’s not an edge case, it’s a systemic failure!(38:55) 想要让独居更安全,仅仅靠一些“狗头自保”的生活小妙招是不够的——唯有当整个社会都更安全,我们每个人才能更安全(47:35) 【参考资料】 1.联合国数据的相关报道 2.妇联…
  continue reading
 
RSS订阅:https://feeds.buzzsprout.com/1171871.rss Apple Podcasts 小宇宙 Spotify 好久不见。这期节目我们与两位做传媒研究的嘉宾聊了一些和数字中国相关的话题。从中文互联网使用的个人史开始,我们谈到了社交媒体上“体制”想象的转变,舆论空间中“左右”的混乱以及用左右光谱来描述意识形态差异的局限性,国际关系和国际政治经济对国内舆论的影响,什么是平台,传统家庭手工业和平台经济的对接,“监视资本主义”这个概念的局限性等等。可能是开播以来最像Seminar的一期节目哦。 主播:张晨晨;李瀚伦 嘉宾:吴晓 (纽约大学);张琳(新罕布什尔大学) 音乐:Leonard Cohen - Democracy 【时间轴】 2:30 中文互联网使用个人史…
  continue reading
 
毕业之后到底回故乡工作生活还是继续在自己选择的城市漂泊? 一个人的自我实现和地域之间到底有多大的关系? 是否可能在忠于自我和陪伴父母之间“忠孝两全“? 本期节目里,我们找到了两位曾经在生活和工作地上转战多城、横跳各国的人类样本——一位是曾经满世界飞的前阿联酋航空空乘、目前在墨尔本定居的老熊蝈蝈;一位是在墨尔本毕业后即刻返航,经停深圳广州最终回到家乡成都的Olivia——和我们分享了在外游历多年的年轻人归乡/不归分别是怎样一种体验。 我们从个体的经历出发,对比了不同地域环境下独特的职场文化和生活方式:从广州公司里的午睡文化,到加州和西雅图的程序员生活;从深圳酒吧里150一杯的红酒,到成都公园里十块钱一壶的绿茶。 在本期节目的最后我们分享了各自在做出回/不回家的决定之后,对于现在的生活最喜欢和最…
  continue reading
 
韩寒写过这样一段话:“我相信造物者一定赋予了每一个人特殊的才能,只是很多人没有发现而已。也许此刻,有很多莫扎特正在编程序,很多舒马赫正在写文案,很多张曼玉正在当前台,很多李开复正在做中介。我只是比很多人幸运,找到了自己喜欢又适合的。” 一个高中时代不甚成熟的选择,可能会影响我们今后所交往的人、所从事的工作,甚至很大程度上塑造了我们的性格和生活。在这一期的节目里,我和@X_Ruohan 在各自的人生路上彼此眺望,分享了我们文理分科后十年以来的学习和工作历程,以及我们对理想生活的重新思考。 关于文理分科的选择,你是庆幸还是遗憾?或许依旧迷茫?欢迎你给我们留言,和我们分享你的故事。 【本期嘉宾】 若含(《不合时宜》主播) 【时间轴】 5:20 若含为什么学文?撕宇为什么选理? 12:05 若含的学…
  continue reading
 
Loading …

快速参考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