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dio Interviews 公开
[search 0]
更多
Download the App!
show episodes
 
DongXiNanPei, since 2010, is a discussion radio and podcasting in Mandarin chinese and English. The host taiwanese Yilin Lee-Setälä invites the people living in Nordic countries to discuss about Eastern and Western cross-cultural issues. All interviews can listen from facebook page: https://www.facebook.com/dongxinanpei
  continue reading
 
Loading …
show series
 
芬蘭創造教育奇蹟的名氣,像個大磁鐵吸引來自世界各地許多教育工作者來這裡一探究竟,來自台灣的 陳玟樺也是其中一位。經典的是,她的博士論文就是那2018 年一整年在芬蘭學校跟著芬蘭學生上課的寶貴經驗和觀察,隔一年出版的書 『我在芬蘭中小學做研究的日子:芬蘭中小學教育現場課室親身觀摩365日』在台灣亮相,正如她所期待的她在過去回台灣的日子裡,玟樺老師持續往返台灣芬蘭進行教育研究,同時進入師培教育體系讓新一代的師培生去探索不同學習方式的可能性,在無數的討論會把她的研究觀察分享給在台灣教育現場的老師和學者們,她更有機會透過書的分享和家長學生們直接互動。芬蘭這趟對她的人生意義重大,返回台灣她更有動力為台灣本土教育奉獻,期許教育如春風化雨共學共好! ~~~ 照片: 轉載『我在芬蘭中小學做研究的日子』書中的…
  continue reading
 
北歐春天到底來不來,等得心情既期待又怕受傷害!現在在台北榮總精神醫學部擔任臨床精神科醫師的 楊凱鈞,非常懂在北歐的我們現在的矛盾心情,他很幸運那四年在瑞典 Karolinska 醫學院念博士的季節轉換都順利的度過,因為他和老婆孩子學著跟瑞典人經常做運動,既使冬天太陽起得晚他們還是固定作息早早起床,找機會接受自然光,既使在北歐憂鬱的人口非常多,北歐人 還是可以找到方法減輕困擾。楊醫師來瑞典深造為的也是要從猴子身上搞清楚神經傳導物質裡的血清素系統,怎麼應用在人類新藥的開發,進一步可以在人體試驗的階段決定臨床的劑量。雖然在他的許多病例裡他必須開處方簽來緩和病人的症狀,但那是 楊醫師最後的一招,他沒有看到瑞典人是天天跑醫院上診所把自己當藥罐子,他更崇尚大家能跟著北歐人一樣重視健康的生活方式,自己多為…
  continue reading
 
少子化的風潮席捲全球,台灣的生育率崩跌成為世界倒數第一(1.09),北歐的情況一樣慘淡,以芬蘭為例, 年年下滑的數字 1.23 遠遠低於人口替代率 2.1,而在中歐荷蘭的趨勢居然能逐漸攀升(1.68)。剛成為新手媽媽三個月的 Jessie Hsu,看到了荷蘭女人願意生小孩這件事的背後,意涵著「女人,妳不是弱者」的深刻意義 — 荷蘭女人不但可以完全自由的衝事業,滿足成就感,她們更有強烈獨立的意識爭取生命自主選擇權。她們有著強大的體魄,不需要男人也可以有小孩,不用伴侶來合理化生小孩的權利,更重要的是社會大眾支持並且尊重妳的決定,國家社會用資源來支持協助妳的決定。曾經在瑞典和芬蘭唸書求學,在荷蘭已經工作了將近十年的 Jessie,當她和荷蘭老公做了人生重大的決定 - 要生小孩,她是帶著台灣深根的「…
  continue reading
 
現在在台北的營造廠擔任內裝現場工程師的 李承翰,還沒來北歐前就去過柬埔寨,尼泊爾,不是因為他不喜歡建築事務所的工作,而是他知道他更適合什麼樣的工作,他一直都不覺得自己是必須要在哪裡的人,而是哪裡需要,哪裡有機會,他就往哪裡跑,他要把專業回饋到社會,用設計讓人的生活更好,體驗更好。五年前到挪威深造,為了就是可以看得更多,自己的設計可以更有廣度更有深度。在挪威,他看到了他一直崇尚的設計,那是你可以隨處體驗到你看不到的設計。唸完建築研究所,他再次出發去了東非烏干達工作兩年,去幫他們蓋生態廁所,應用當地材料,融合社會習慣文化,用建築永續設計的概念,提高當地生活品質。熱心於社會關懷的 承翰,北歐這趟,驗證了他長期以來相信的東西,設計是可以好到一個高度,當他去到了第三世界當中,他更有動力去實踐去改變。 …
  continue reading
 
一年前從丹麥移居荷蘭,黎家興 職涯發展的軌跡離不開法律和金融財政。台灣學法律,學經濟,當過律師,拿到愛丁堡大學博士學位,以他在歐盟金融監理政策的專長,留在歐洲,曾在德國,丹麥工作,現在在荷蘭債券交易所工作,為了就是更接近歐盟政策核心。經過六年的北歐社會福利制度,集體主義的洗禮,家興要割捨離開丹麥,他和老婆花了整整一年的時間,他沒辦法把丹麥帶走,但他可以把丹麥關注快樂的精神和諧團隊的氛圍,注入崇尚資本主義和個人自由的新團隊。工作外,似曾相識的台灣印象,隨時隨地出現在荷蘭的生活角落,已經接受了北歐思維,習慣了北歐生活,夾在文化三明治的他,經常碰撞二次文化衝擊,讓現在的他更加想念丹麥的一切。出國改變了他的思想,但他一直保有放眼天下的信念。 ~~~ 照片: 黎家興 Gary Li…
  continue reading
 
用4分鐘的時間,讓關鍵評論網的編輯「派大星」與「泡芙阿姨」跟你一起幹譙選舉。九合一選舉倒數不到30天,不少候選人紛紛發表各自的「單曲」,不知道你聽過幾首?台北市長候選人丁守中的《台北的未來在手中》就邀請自己的競選團隊,一人一句來完成一首饒舌歌曲。而柯文哲則是找來知名音樂製作公司,並且自己上陣,推出《Do things Right》的嘻哈曲風,不到5天就超過100萬觀看人次。但是對比過去跟現在,曲風的差異轉變很大。早期的候選人多以老歌為主,並以閩南語演唱,走溫情路線。像1994年陳水扁參選台北市長所推出的《台北新故鄉》,2004年連戰宋楚瑜參選總統時推出的《台灣有你真好》,還有2005年謝長廷參選高雄市長推出的《快樂的出帆》,其中還加入謝長廷吹陶笛的旋律。今年的競選歌曲,我們已經聽不到像以往那…
  continue reading
 
用4分鐘的時間,讓關鍵評論網的編輯「派大星」與「章魚哥」跟你一起幹譙選舉。簡單說,「議員配合款」就是縣市政府每年會撥一筆預算,讓議員們可「建議」政府撥款,而身為民意代表的議員雖沒有決定權,但同時身兼建議預算、審查預算的角色,使得地方政府通常來者不拒,因此又被稱為「議員建議款」。「這一筆錢的目的,其實就是『摸頭』、『封口』的費用,也可以說是『雨露均霑』,地方政府希望議員手下留情,不要刪預算和法規修正,不如就給一些好處給議員,以達到『府會和諧』。」公督盟執行長張宏林這樣說道。桃園在地監督聯盟也指出,「桃園市1年預算有近1000億,但議員配合款『只要』編列6億(60個議員,1人1000萬),用6億來「收服」議員不是很棒?」那你知道議員都把配合款花去哪兒了嗎?延伸閱讀:http://bit.ly/2…
  continue reading
 
用4分鐘的時間,讓關鍵評論網的編輯「派大星」與「章魚哥」跟你一起幹譙選舉。你知道台灣有幾個政黨嗎?根據內政部政黨及全國性政治團體資訊網紀錄,在台灣曾經登記過的政黨有339個,已有43個解散了,目前還在持續運作的有202個。但除了藍綠兩大黨跟一些比較活躍的第三勢力政黨之外,你還認識幾個呢?其實成立政黨不難,只要符合《政黨法》的規章即可,但要有影響力就不是那麼簡單了,因為你必須讓選民認同你的政黨理念,才會有選票。假如我們成立一個「貓黨」,你覺得我們該做什麼事?身為貓黨的議員又該提什麼政見來「為貓服務」呢?延伸閱讀:http://bit.ly/2F1eBJh由The News Lens
  continue reading
 
用4分鐘的時間,讓關鍵評論網的編輯「派大星」與「章魚哥」跟你一起幹譙選舉。隨著九合一選舉的日期逼近,街頭上的「人物看板」如雨後春筍般令人眼花撩亂,各路候選人都希望能在各個路口佔有一席之地,其中不乏國民兩黨的年輕人,像是新北的戴瑋姍跟李婉鈺,台北的耿葳跟徐巧芯,還有從選美小姐轉換跑道在桃園參選的朱珍瑤,更別忘了2年前的「淡水蔡依林」呂孫綾的弟弟呂孫福也打出了「淡水羅志祥」稱號。「高顏值」的候選人可不只是兩大黨有,第三勢力也不遑多讓,像是有「同志天菜」之稱的唐聖捷、高雄鳳山的「清新正妹」黃捷,還有「太陽花吳尊」的吳崢,還有因為泳裝宣傳照,引發現任議員失言風波的吳佩芸,以及在情人節穿女僕裝給路人免費抱抱的林穎孟。究竟靠「顏質」在選舉裡有多吃香?為什麼有人看臉就可以投票?「長的正」真的超越藍綠嗎?延…
  continue reading
 
用4分鐘的時間,讓關鍵評論網的編輯「派大星」與「章魚哥」跟你一起幹譙選舉。台灣政治人物開會除了打架外,質詢方式也很有戲,曾經有議員質詢到一半突然唱起黃梅調,驚艷在場所有官員,還有穿神力女超人質詢爭取婚姻平權,也有議員穿學生服扮演月光仙子,真是無所不用其極,但至少他們有出席議會(誤)。近期,台南新芽協會發表的〈台南市議會第二屆議員觀測報告〉,發現有不少議員出席議會次數「多達0次」,完全沒有盡到議員該做的工作。但不好好質詢真的都是議員的錯嗎?其實,議員在質詢前,需要做大量的研究工作,就像寫碩士論文一樣。但六都的議員助理經費一個月只有補助24萬,非直轄市更只有8萬,但依然有議員濫用、盜領經費......延伸閱讀:http://bit.ly/2OmYcOO…
  continue reading
 
'There is this question of identity, which is really at the heart of a lot of what has happened.' - Ben BlandIn this episode of The News Lens Radio, we talk to journalist and author Ben Bland abou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ew Hong Kong identity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both Hong Kong and China.Ben Bland is South China correspondent with the Financia…
  continue reading
 
White Fungus started life in Wellington, New Zealand. It was initially a one-off publication put together by brothers Mark and Ron Hanson in 2004. The first edition of the magazine was made in protest of an inner city motorway being built through what was then an area home to a vibrant arts community. As the story goes, Mark and Ron produced the ma…
  continue reading
 
Loading …

快速参考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