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Collective Hk 公开
[search 0]
更多
Download the App!
show episodes
 
Artwork

1
聚焦背後

集誌社 The Collective HK

Unsubscribe
Unsubscribe
每周
 
《聚焦一周》,簡明扼要,剖析每周焦點時事,逢周五晚更新。 《Behind the zine集誌背後》細說每宗深度報道的採訪背後,每周更新。
  continue reading
 
Loading …
show series
 
本周聚焦一周為大家分析英倫諜案的來龍去脈。英國警方公布在香港時間本周一公布,以違反英國《國家安全法》拘捕三名男子,涉及「協助海外情報機構」及「境外干預」。案情透露其中一名被捕人,為香港駐倫敦經貿辦行政經理袁松彪,他亦為退休警司。 案情涉及經貿辦直接付款約 9.55 萬鎊( 約 93 萬港元),用途包括監控遭香港國安警懸紅百萬元通緝的社運人士羅冠聰、蒙兆達、劉祖廸等人。 這宗懷疑諜案,原來是由一宗跨境、逾億元的追債行動所「引爆」。《集誌社》綜合控方案情資料、香港和內地公司文件,一齊了解債主究竟是誰?三名被告又是如何落網?
  continue reading
 
《集誌社》本周推出了深度影像紀錄《喵坊「重生記」》,述說香港唯一一間紙包盒回收廠 MilMill 喵坊,在 2022 年不獲科技園續租元朗廠房用地後,如何在覓地難、資金不足等困境下求生和重生。 紀錄片由獨立製作人葉家文 Amy 、楊建邦拍攝,Amy 包辦編導和後製工作,前後歷時逾一年;有賴獲感謝喵坊創辦人 Harold 和 Nigel 信任,團隊自去年 3月跟拍至今年 4月,記下了很多重要的時刻,也見證了 Harold 在過程中的心路歷程。 不過,要長期跟進一個攝製項目不容易,Amy在今集 Podcast 分享她的製作過程;自認是環保 L 的她,又希望透過紀錄片帶出甚麼訊息?
  continue reading
 
4 月 10 日早晨,油麻地華豐大廈大火發生三級火,造成 5 死 40 傷。事故距今接近一個月,大火雖已熄滅,但是否代表事情就可以告一段落? 《集誌背後》很久沒有與聽眾見面了,今集Podcast 三名記者會講述過去一個月,就這場大火所作的追蹤報道和過程,包括如何放蛇揭發華豐法團前主席葉小紅懷疑經營無牌賓館;抽查油麻地五幢舊商住樓,全部有滅火筒過期等消防安全隱患。想知道究竟記者如何從一場大火,引申到之後的一連串報道?放蛇期間又有何迂迴曲折的經歷?立即收聽今集節目。
  continue reading
 
撰文:冼麗婷 製作:George Lo 百億,是一隻黑花街貓,有人餵,無人養。 這隻貓自主性很強,只願意接納三戶人家布施。溫飽無憂之貓,任何人等,休想以「零食」、「罐罐」誘惑牠。 山上小村,一街無人不知道牠。向牠提供「食宿」的施主之一,替牠起名「百億」。不老氣,不庸俗,「百億」之名有貼地的用意,寓意帶來好運如意,百億千億,希望人人看見百億,都會歡迎。也期望歡喜生憐憫,憐憫生同情,同情生布施,布施生尊重,尊重生關懷,如此,貓貓生活就好過一點。 去年秋風起,村中來了一條有Benz般長的大網蛇,兩度現身,期中一次是在百億「家」門外,把夜班看更嚇得面青。據說,近馬路斜坡的無家小貓不見了,於是,幾日之間,手機「村谷」熱議,有人提出要小心讓百億留在「家中」,不要被大蛇吞了。 百億已被視為村中一份子,但是…
  continue reading
 
4.22 一覺醒來,飲食業界迎來巨變。面對前所未見的走塑變局,有食肆放下膠刀,轉用紙刀、木刀,有集團索性「走外賣」只做堂食。為配合法例要求,日式超市DONKI更推出「盲盒壽司」供顧客堂食,但大嘥鬼FB、環保署出稿,又有另一番的「解讀」。 #集誌社 #Podcast #聚焦一周 #走塑風雲 #422走塑
  continue reading
 
撰文:冼麗婷 製作:George Lo 關於一個人、一個地方或是一個城巿,要有獨特個性,才會有人記着。正如,值得我們好好記着香港的,也是她的個性。 中環太子大廈頂樓餐廳 SEVVA 已於四月十七日正式結束營業。四月十六日晚上以一個喧囂的生日派對作為告別宣言。令人懷念的,不是那晚的星光熠熠,而是香港曾經有過的獨特個性。SEVVA令人想起的個性,亦是一種中環個性,香港一個時代的縮影。 這一個重心,猶如我在《Yahoo新聞》所寫的SEVVA:「人人能到訪的空間,裏面的故事,是個人的,也是集體的。如果一間頂樓餐廳盛載的是所謂的中環精英品味,那應該是各種觸覺與好奇(的總和),一個環境,更重要是一種態度,從上而下、從國際到本土,互相孕育而成的生活方式。」 SEVVA令我感興趣的,是地標性餐廳背後一對永安…
  continue reading
 
佐敦華豐大廈本周三發生三級大火,造成五死 40人受傷,目前仍有 23 人留院、包括一名未夠一歲女嬰;直至12日早上,6人仍然危殆。 《集誌社》連日來派記者到場採訪,了解災民逃生、地盤工人參與救人過程;今集Podcast 歸納這場奪命大火背後,所揭發大廈多來沒遵從屋宇署驗樓令、消防處發出的消防安全指示。數據更顯示事故非個別例子,全港有近六成即 18 萬張消防安全指示未被遵辦,涉及逾 9500幢商住樓。 記者也在場採訪了當日冒險入火場救人的燒焊工人文哥、派飯予消防員充飢的齋舖老闆翁生,了解他們當日盡力協助的經過和心境。而在無名英默默助人之餘,不少讀者問到地區防火委員會,過去幾年做了甚麼工作?《集誌社》找到資料為拆解,發現防火會取得撥款不少用於慶回歸、中秋與國慶。…
  continue reading
 
轉載|冼麗婷聲演|夜來風雨聲 4月1日悼念張國榮 撰文:冼麗婷 製作:George Lo 四月一日前夕,夜半,聽到雨聲,想到風聲、花落。 香港四月一日,總令人心緒不寧。我不是張國榮迷,但當然知道也明白,好多人都為他着迷,而他自己曾經公開說過,最喜愛的電影角色是1987年《胭脂扣》裏的十二少。 當時張國榮大約三十一歲,風華正茂。至今去世二十一年,再看三十七年前他演那個殉情「縮沙」的男人十二少,與一個從開始,就不知道「被縮沙」的女人如花,命運,真有共同體?到底,如花於十二少是幻象,還是十二少對如花是夢一場。 每一個人,都得走自己的路。縮沙與被縮沙的都不好過。所有問題,都從希望擁有開始。十二少買下新大床送到綺紅樓,包起如花,宣示主權。大床在中庭往上吊起,要送去如花房間之時,煙炮聲火,鏡頭轉到十二少…
  continue reading
 
721 林卓廷等七名非白衣人被控暴動罪案件,已踏入第 39日審訊。去年11月我們曾錄製podcast 整理首 22 日審訊重點;案件3月初續審,至今第一至第三被告已完成作供。 案件涉及被告眾多,我們今集先歸納首被告林卓廷的辯方案情、控方盤問內容同辯方證人的作供重點,涉及九日的審訊。控方如何指控林卓廷入元朗挑起事端、火上加油?如何指林沒有嘗試與何君堯、白衣人和談?辯方證人案發時任元朗區議員黃偉賢,收到「鄉事吹大雞」消息後通知警方,警方有何回應?今集節目用20分鐘為大家整理一篇辯方案情。 案件將押後到5月初再訊,預期第四至第七被告都會作供。《集誌社》稍後會陸續整理其餘被告的辯方案情。 支持集誌社: PayPal 年訂:https://thecollectivehk.com/subscribe/ …
  continue reading
 
很感謝拍檔 George 替我訂購馬奎斯生前小說遺稿,即台灣的中文版《八月見》及英文版《Until August》,連運費寄來香港,不過二百三十元,首尾三天,書已到手。 只是,那天「出城」探人,剛好沒有駕車,乘小巴到大埔一個公共屋邨便利店拿書,步行了一段路程,在參天大樹下,看見幾個穿校服的少年男女,其中兩人十指緊扣;再看見一個只有小一小二的曲髮亞裔小孩,心裏,不知為何有陌生感覺。 第一次親自去拿書,乍暖還寒,明明在自己的地方,卻有無根飄泊的感覺。 回程,在一間老式糧油店買鹹蛋、雪耳、生熟意米和生花生,在旺區之時,又到粥店買了一條十一元的油炸鬼。日常都在山海裏,看見這些小東西,如獲至寶。買多了,又夾着一盒子書,最終經不起考驗,還是招手攔了部的士,快快回家。捧着兩本想看的書,才有了安慰的感覺。 …
  continue reading
 
政府「全速」推動 23 條立法,立法會《維護國家安全條例草案》委員會連續七日開會,用不足44小時完成 181 項條文和修訂的逐條審議。 本集聚焦一周重溫政府、議員如何「全速」完成這「早一日得一日」的任務。綜合多日審議和修訂,23條的草案涵蓋甚麼罪名、罰則;政府加入的免責辯護甚麼情況才適用?在延長被捕者羈留期、囚犯減刑獲釋有何新增執法和限制?甚麼情況下或涉違法?
  continue reading
 
編按: 探討學生不快樂的原因,上一篇說到,世界政治、科技在急劇轉變,最大的學問,不論學生、老師、教授、每一個人,是要懂得如何自處。 這一篇,主要講人文與科學調和的好處。聲演裏,既講吳大琪成長的故事,也由他說出,缺乏情感教育的學生,可能面對的情緒及學習問題,他任教的香港科技大學,正正會對這方面的問題。無論從成長經驗或是心理科學探究,他相信,人文、情感教育,能為學生打一口「抗逆針」。 冼麗婷 說到學生情緒問題,中小學生情緒有問題,大學一樣會接收情緒有問題學生。 香港科技大學講座教授吳大琪說,以科大為例,最少十多年時間,存在學生抑鬱及自殺問題,接受精神科藥物的數量也有增加,沒有 slow down 跡象。學生到了要用精神科藥物,教授已處理不到。他認為學生受精神科問題困擾,不一定跟遺傳或天生有關,否…
  continue reading
 
編按:賴恩慈與法國男友Jacques的情人童話,聲演故事有新版本。除了加入女導演的最新動向,另一亮點,是邀請了Jacques,特別為讀者聽眾重新演繹他在《4拍4家族》裏僅有的三句法文對白。為了三句對白,他重臨香港;命中注定,三句對白發酵的,令兩人重新走在一起。這位戲裏「大茄哩啡」,是賴恩慈的真命天子,他的聲音演繹,戲裏戲外,都有點可愛動人。 冼麗婷 以原創音樂歌曲為特色的電影《4拍4家族》,繼續馬拉松式多方面推展,即將推出電影原聲黑膠唱片,以及 CD,即電影原聲音樂大碟 (OST : Original Sound Track),這些製作收錄了電影的絕大部份歌曲。 賴恩慈說,不少觀眾表示喜歡《4拍4家族》原創歌曲,期待推出原聲黑膠唱碟等製作。但因為版權或技術問題,其中兩首創作歌曲《Freedo…
  continue reading
 
煙火救經濟?財赤怎解決?財政司司長陳茂波今(28日)發表今屆政府第二份財政預算案。樓價去年跌 7%,陳茂波宣布,即日起樓市全面撤辣。財赤嚴峻,2023/2024年度綜合赤字為 $1016億,但原來扣除700幾億債券「收入」財赤已超逾 1700 億,而政府來年會繼續舉債 $1200 億。 庫房欠缺「子彈」,派糖措施「減甜」,薪俸稅退稅上限只得 3,000 元,是他出任「財爺」以來,最「手緊」一次。股樓不景,陳茂波想到以月月維港放煙火振興旅遊業。 開源方面,他的招數是向打工皇帝「開刀」,實施薪俸稅標準稅率兩級制。若以高官年薪作入息淨額計算,高官中只有行政長官李家超要多加稅約 $4000元。問責高官會否減薪共度時艱?陳茂波說,他們的薪酬對私人市場有影響,「希望打工朋友收入有所增加,所以唔想政府行為…
  continue reading
 
編按:農曆正月,花開得靚。重溫買花、賞花的快樂日子,其實,是想講種花人的辛勤與希望。還有,年年此時,「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一年,比一年明白。賞花與種花,都有心態。生活,要好好過;桃花,依舊好好地種。 冼麗婷 元宵剛過,春天時節,萬物生長,鄰居的紅色玫瑰開得又多又燦爛,山坡上自然生長的蝦肉色玫瑰,雅致古典又含蓄,路邊杜鵑花,深紫赤橙,開得像一團火。 早一個星期,喜歡拍攝植物花卉的舊同事雷子樂,經過林錦公路,看見大遍大遍的桃花樹,仍然種在農場,無人收割。他也去過元朗的蓮花地,一樣還有大遍大遍未被收割的桃花留在原地。桃花林景,靚是靚,但亦代表今年桃花巿道麻麻,一定程度也反映社會消費行為模式轉變。 有朋友幫襯香港網站買蘭花,六株的大盆蘭花,連運費只是七百元。期間因為有幾片花瓣甩咗,或是…
  continue reading
 
美聯社日前報道,中國網絡安全公司上海安洵信息機密文件外洩,揭發公司曾對英、印、馬、泰、台等政府部門發動網絡攻擊,竊取資料;而本港 11 個政府部門、院校、職工盟也曾中招。 今集《聚焦一周》為大家解構,這家公司的背景、攻擊手法和對象、客戶和合約細節,以及涉及香港有甚麼機構、組織資料疑外洩。
  continue reading
 
農曆元宵很快又到,可以預先聽下賴恩慈的愛情故事。唔駛用腦,用情就得喇。另一相關文章,可看《Yahoo新聞》這連結: https://ynews.page.link/H9s8i 。賴恩慈的生命經歷,是上帝之作。她和法國男友Jacques的故事,則是愛情童話中的童話。她為了令《4拍4家族》這部電影可以誕生,曾經失去Jacques。嚴格來說,並不是她放棄Jacques,只是,電影夢與愛情,一時間,不可兼得,讓她失去性格、品德、心靈都契合,而且一樣愛大自然又一樣愛行山的靈魂伴侶。問世間,甚麼夢想理念是沒有compromise 餘地?不如說,怎樣的人,不會放棄怎樣的理念。在某程度,我明白恩慈追求夢想的心情。訪問期間,因為一件簡單小事,她跟我說:「你驗證了,只要真心想做好一件事,個天一定幫你。」真心想做…
  continue reading
 
本周焦點新聞,是球王美斯的香港、日本表演賽之旅。在香港大球場,美斯因身體狀況沒有落場,令在場近四萬名購票球迷失望,高呼回水,政府也相當尷尬,除了表示極失望,也多次要求主辦單位解釋。及後美斯在日本上場,踢足 30 分鐘,再次令特區政府、建制派提出質疑,,有議員指事件辱華,風波越演越烈。
  continue reading
 
21年後,《基本法》23條立法捲土重來,今之立法建議就「叛國」、「叛亂、煽惑叛變及叛離;具煽動意圖行為」、「竊取國家機密及間諜行為」、「危害國家安全破壞活動」、「境外干預及從事危害國安活動的組織」等五類罪行提出立法建議,諮詢期只得 30 天。立法建議跟 2002年的一次有何不同?有何值得留意及觀察?
  continue reading
 
資深專題記者蕭曉華創立的一人媒體《山下有人》面世,新媒體「採訪人與事,和動物」,發掘社會上微弱而不被聽見的聲音。曾任職香港經濟日報、明周、立場新聞的蕭曉華,在今集節目,為大家介紹這個新媒體的運作,及她頭炮採訪八旬清潔員桂姐的故事。
  continue reading
 
台灣總統大選在 1 月 13 日結束,民進黨宣布以 558 百萬票勝出、實現三連勝。 《集誌社》跟進報道台灣大選,訪問了首位參選立委的香港人徐百弟、首投的陳健民、台灣家庭如何一家兩代投三黨? 今集 Podcast 我們請來兩名大學生 Anson 和 Henry,他們參與了大學的「學術交流團」到台灣與當地政黨交流、觀察選舉活動和氣氛。Henry 的首投是 2019 年的區議會選舉,台灣體驗令他後悔當年沒有太認真看待自己手中的一票;Anson 更是未有機會投過票已遇上「完善」選舉制度,行程中台灣人對民主的熱誠、投入和參與,幾度令他感觸落淚。今集一起聽聽兩位年輕人的台灣體驗,以及所得到的啟示和反思。
  continue reading
 
運輸署未經諮詢下,實施車輛查冊新安排,只限車主本人、獲車主同意者,或受車輛直接影響人士如買賣車輛、追討欠款等七項指明用途,才可查車牌。至於新聞報道只能透過「例外情況」作詳盡書面申請,由運輸署長「把關」,只在公眾利益大於車主私隱權、「其他人和社會權益」下才會批准,如不利國安將拒批。 署方指,終審法院在去年6月就蔡玉玲查車牌案頒下判決,指出車輛登記冊個人資料涉及私隱,運輸署長有責任妥善管理、防範個人資料被濫用,政府因此推新安排「完善」制度。今集《聚焦一周》找來熟讀判詞的獨立法律研究員黃啟暘,一起從三方面剖析署方做法是否符合法律原則和精神。 總括而言,黃啟暘提出多項分析,指出署方做法有越權之嫌: 第一.終院蔡玉玲案判詞其實確立了「真誠的新聞報道」作為查冊目的之一,此應是查冊安排的起點。署方現時將新…
  continue reading
 
《集誌社》成立將近一年,Podcast 節目不經不覺已播出至第105集了!今集五位同事一起齊人回顧和分享感受,也回答讀者的疑問:最初點解會做Podcast? 最難忘有咩經驗?最鍾意哪集節目?個節目有幾多人聽㗎?聽嘅又係咩人呢?想知道答案,立即收聽今集《集誌背後》。
  continue reading
 
來到 2023 年,這一年,國安警兩度懸紅各百萬元,全球通緝羅冠聰等 13 位身在海外的社運人士。社運人士周庭、鍾𨌺林流亡、蘋果安開審、立場案判決押後,還有世紀暴雨、紅山半島僭建曝光、區議會改制等⋯⋯今集節目,為大家回顧 2023年的重要港聞。
  continue reading
 
寫了兩篇關於郭志怡(Bonnae Gokson)及馬郭志清(Joyce Ma)的綜合文章,看資料時,對我來說,是很有趣,處處是驚喜,身邊經歷過的事物,像重新發現,也有原來早就認識的喜悅。第一篇除了說SEVVA,也節錄以往我在yahoo!新聞訪問郭志怡的文章內容 ,能看到她另一個面向;第二篇,加入了以往JOYCE 和 SEVVA留給我的中環回憶,都是關於「個性」 。如果會員讀者先看一下會更好。 除了在 90 年代JOYCE cafe 的快樂午餐,還有最近兩年才看過的一輯時裝設計師紀錄片《Dries Van Noten》,中文譯名「花漾年華」。那是述說比利時時裝設計師 Dries Van Noten 的設計與生活,那不是純設計意念的闡述,更大更遠是呈現設計師對生活與生命的態度,與其說顛覆,不如說…
  continue reading
 
本周三(13日)中大校董會宣布即日解僱副校長、兼校董會秘書吳樹培,指對其「失去信心」;吳同晚發稿反駁指控對他嚴重不公,又指自己過調查過程中無機會作申辯。《集誌社》訪問多過校董,為大家重組吳樹培事件來龍去脈,分析一下今次解僱是否符合大學規程、程序公義?吳樹培又有甚麼背景值得留意呢? 國安警召開記者會,宣布拘捕了四名人士、指控他們透過網上訂閱平台,金錢資助被通緝的羅冠聰同許智峰,從事危害國安活動,涉及資助金額 1萬到12萬。事件引起關注,市民會否因訂閱或瀏覽網上資訊而墮法網?國安警同時再懸紅各百萬、通緝五名海外人士,他們是誰、做了甚麼、有何回應? (註:吳樹培今晚再發聲明回應校董會補充資料,指校董會主席在十月中以書面通知就其投訴作調查、成立專責小組。此後,吳對小組人選、職責、具體指控等「全不知情…
  continue reading
 
區議會選舉終於塵埃落定。回顧過去繁忙的一個多月,《集誌社》為讀者帶來了 30 多篇區選報道,為大家剖析新選制。上月中起,記者們走遍八區,收集提名名單,又落區「捕捉」候選人、屢嚐「白果」。最後我們三位記者,阿升、Winsome 和 Janice,報道了五篇深度文章,揭發有前民主派轉投建制參選成功入閘、分析三會提名現象,及專訪只做了一屆區議員的民主派。 今集《集誌背後》,三位記者首度在podcast合體,為大家講述,採訪區選系列報道的背後細節,以及分享採訪經歷。記者們提到,採訪期間感受到挫敗、苦澀,也為四年間的變幻感到唏噓,像Janice 所說,五篇報道的採訪背後,正是記者工作的寫照與日常。到底多篇報道,是怎樣煉成的?今集結尾有彩蛋,記住聽到最後!…
  continue reading
 
前學民思潮成員周庭,周日(3日)宣布已離開香港,到加拿大升學。捲入國安法案件的她,表示不會再回香港續保,又透露,這幾年因被捕情緒受困。她又指,香港國安警要求她寫悔過書、北上深圳一日遊,始給她取回護照。國安警究竟有否作出上述行為?如事件屬實,有沒有任何法理依據?特區政府這兩天如何處理事件? #集誌社 #Podcast #周庭流亡
  continue reading
 
完善後的區議會選舉將於12月10日舉行,政府繼續「無所不用其極」,公布在選舉前一日,辦區選繽紛日谷氣氛和投票。同時間,郭卓堅就區選新制下、選參選人要取得三會9個提名才能入閘,提出司法覆核,要求法庭頒令屬違憲、取消規定。高院今作出裁決,判定郭卓堅敗訴。當中有何理據? 記者阿升繼續區選系列的報道,他翻查了 8 個地區、180 個候選人、1183 個提名人的資料,發現被形容是「競爭激烈」、「五光十色」的選舉,不少參選人的提名人都是「清一色」,有無申報政治聯繫參選人與政黨「撞提名」;也有政黨參選人共享提名。究竟為何會出現這個情況、被提名人、提名人又有甚麼解釋?一起聽聽。
  continue reading
 
721元朗襲擊事件,林卓廷等七人被控以暴動罪,審訊已踏入第22日,控方傳召了共11名證人。包括林卓廷在內的兩名被告本周陳詞,要求法官裁決表證不成立、毋須答辯。法官陳廣池最終裁決兩人表證成立,七名被告須答辯,案件押後至明年3月續審。集誌社每日都密切跟進案件,今集《聚焦一周》用20分鐘,為大家整理過去十幾日的證人作供重點、以及控辯雙方就兩名被告陳詞爭議。
  continue reading
 
《集誌背後》有好一陣子沒跟聽眾見面,今集由記者 Janice 講述,她用了約四個月構思及採訪,有關香港同樂運動背後的爭議。這報道是由一張反同運團體派發的傳單所引發,後來遇上什麼困難,令報道一度未能推進?Janice在節目中還跟聽眾分享同運會火炬手、跨性別人士羅小風的平權故事,當中提及小風和家人相處的感人一幕。 #集誌社 #集誌背後 #同樂運動會
  continue reading
 
本周想跟大家講解三宗新聞,包括,區議會選舉,《集誌社》發現,有曾支持五大訴求的參選人成功入閘,究竟他是如何做到?中大、理大衝突四年,我們翻查了近二百份法庭紀錄,追蹤返被捕者的命運。APEC開會,在香港的特首李家超,及到了美國開會的財爺陳茂波,各自有何日程? #集誌社 #聚焦一周 #Podcast #李家超 #陳茂波
  continue reading
 
下周舉行亞太經合組織(APEC)峰會前夕,美國國會議員提出新一份建議制裁港官名單,以國安法指定法官為主,包括終院首席法官張舉能。港府對於「制裁」表示「嗤之以鼻」,建制派指有機會牽動引用《香港國安法》 55條,令部分國安案件有機會交中央政府層面處理。今次被指入制裁名單之內的律政司司長林定國如何回應? #集誌社 #聚焦一周 #美國制裁 #香港國安法 #指定法官
  continue reading
 
《集誌社》聯乘獨立記者鄭思思,聲音演繹《立場新聞》案審訊來到最後一集。 案件檢控基礎是 17 篇被指具煽動意圖的刊物,其中 9 篇是由博客寫的評論文章。今集解構相關文章被指煽動的三大理據,包括文章被指對政府批評「無事實基礎」、「無提出改善建議」、「無提供全面客觀事實 — Full Fact」。 《立場新聞》被控「串謀發布煽動刊物」案還有兩周宣判。這是 1997 年以來,首宗傳媒被控煽動審判的案件,56日的審訊涉及大量攸關新聞自由、言論自由的思辯,啟發思考,更突破想像,值得好好「細聽」。11月15日的裁決會讓公眾知道,究竟法庭認為《立場》以及兩位總編輯是否有煽動意圖?17 篇涉案文章是否具煽動性?傳媒是否有新守則和指引?評論又有無新紅線? 在等候判決之際,歡迎大家重溫Podcast 第一集剖析…
  continue reading
 
今個星期,為大家講解兩宗新聞,分別是區議會選舉提名期結束,未能入閘的,不單是民主派,部分建制派細黨,都有想參人,但不夠提名票。還有香港同樂運動會,未開幕,就先引發建制派內訌。 #集誌社 #聚焦一周 #區議會選舉 #香港同樂運動會
  continue reading
 
本周二(24日),上訴庭頒下判詞,駁回政府就同志伴侶繼承財產權的司法覆核上訴。同志伴侶吳翰林和李亦豪在英國結緍,該司法覆核申請人吳翰林在 2020 年離世,丈夫李亦豪為伴侶繼續法律程序。剛在上周,上訴庭就兩人另一宗有關居屋居住權的司法覆核,駁回了房委會的上訴,確立了同志伴侶入住居屋的權利。今集節目,客席主持廖士鋒Simon訪問李亦豪,聽他細說跟吳翰林爭取平權之路。
  continue reading
 
生仔派兩萬、印花稅減辣、投資股市$3000萬可成新香港人⋯⋯。行政長官李家超周三( 25日)發表任內第二份施政報告,主題為「拼經濟謀發展、惠民生添幸福」。面對樓市低迷,他提出額外印花稅(SSD)適用年期由三年減至兩年,外來人才置業印花稅實施「先免後徵」,取消原來「先徵後退」安排。現有 22萬人居於劏房,李家超提出成立工作組,用十個月時間研究如何解決有關問題,包括取締劣質劏房。 為鼓勵生育,他提出了今日有嬰兒出世的家庭,即日起可獲發放兩萬元新生嬰兒獎勵金,排公屋亦可縮減一年輪候時間、購資助房屋亦可優先揀樓等11招「催生」。不過,施政報告也提出,將會推行愛國主義教育,《基本法》23條,也會在明年完成立法。香港人會否為兩萬元生B?我們訪問了夫婦、情侶,聽聽他們的意見。 #集誌社 #施政報告2023…
  continue reading
 
《集誌社》聯乘獨立記者鄭思思,製作一連三集 Podcast,聲音演繹《立場新聞》被控煽動的審訊答辯。案件檢控基礎是 17 篇被指具煽動意圖的刊物,第二集會剖析其中 8 篇人物專訪和新聞報道,如何被控方指證是煽動刊物。 庭上的爭議涉及新聞自由、法例詮釋以及編採風格,讓我們逐一細聽,一起走進立場新聞案的法庭,在 11 月 15 日裁決前重溫案件的檢控基礎和辯護理據。 《立場新聞》被控「串謀發布煽動刊物」案還有一個月宣判。這是 1997 年以來,首宗傳媒被控煽動的案件,56日的審訊涉及大量攸關新聞自由、言論自由的思辯,啟發思考,更突破想像,值得好好「細聽」。上周的第一集剖析了控方如何證明《立場新聞》以及兩位被控總編輯的「煽動意圖」。 聲音演繹: Kenny Poon, 展程,海,容思盈…
  continue reading
 
721元朗襲擊事件發生超過四年,前立法會議員林卓廷、及另外 6 名非白衣人被控告暴動案件,在上周四(12日)開審,到本周五(20日)已經完成第五日審訊。目前已完成控方開案陳詞、以及將控辯雙方承認的事實呈堂。本星期《聚焦一周》為大家歸納下案件的審訊重點。
  continue reading
 
《立場新聞》被控「串謀發布煽動刊物」案還有一個月宣判。這是 1997 年以來,首宗傳媒被控煽動的案件,56日的審訊涉及大量攸關新聞自由、言論自由的思辯,啟發思考,更突破想像,值得好好「細聽」。 《集誌社》聯乘獨立記者鄭思思,製作全新一連三集 Podcast,聲音演繹庭上審訊答辯,帶聽眾一起走進立場新聞案的法庭;連續三星期、在 11 月 15 日裁決前為大家重溫案件的檢控基礎和辯護理據。第一集先來細聽控方如何證明《立場新聞》以及兩位被控總編輯的「煽動意圖」。 聲音演繹: Kenny Poon, 展程
  continue reading
 
17歲拔萃男生曾憲哲,失蹤第八日,在沙田老鼠田坑一帶的山野被消防尋回。憲哲媽媽Amy 在社交媒體表示,這八日來,憲哲完全沒有進食,喝溪水求生。她又指,兒子八天完全沒有進食仍然在生,「這是神蹟」。 今次成功尋回憲哲,除了官方動員,民間搜救隊連日來也摸黑、冒八號風球登山涉協助尋人。參與志願搜索的香港守望者服務團創辦人Anson,在今集節目,憶述這幾天通宵摸黑,冒著颱風暴雨搜索過程,及介紹他們的成員,是受過什麼訓練。
  continue reading
 
《集誌社》紅山半島調查已推出四篇報道。今集節目為大家解構,在僭建霸地問題上,政府多年來究竟做了甚麼?團隊先利用衛星圖還原幾間「山泥傾瀉屋」的霸地史;整理時序,原來現任發展局長甯漢豪當時正執掌地政總署。另外,屋宇署資料也顯示多間獨立屋早有僭建「前科」,而被頒清拆令及釘契,包括其中兩間「山泥傾瀉屋」;而多間釘契屋,有三間屋更是年半至三年仍未遵令,也有獨立屋在清拆令發出後多年被暫緩管制行動及銷令。
  continue reading
 
《集誌社》第三位記者Winsome剛剛加入團隊,就要接手紅山半島懷疑僭建的調查報道,她如何與時間競賽,在十多日內,翻查大量圖則,對比地圖、航拍圖片,在烈日下行山視察,及請教大批專業人士,找出22個懷疑僭建單位,當中有業主是港區全國政協兼選委會委員。
  continue reading
 
一場暴雨揭發紅山半島僭建、霸官地情況,《集誌社》發表一系列地毯式調查報道。今集為讀者剖析紅山半島兩種常見的僭建方式,包括有近廿個應只有四層的獨立屋,在擋土牆身出現玻璃門窗、冷氣機等,懷疑僭建地牢;另外有多個只有三層的單位,疑向下挖多一層,更涉及港區全國政協兼選委會委員。《集誌社》也會在今集為大家重溫經典僭建和判罰例子,探討現行判罰制度不足之處。
  continue reading
 
編按:不少人,都曾經活在自己的幸福花園裏。這集的《波斯尼亞小鎮》,老闆阿卜杜拉和太太,八十年代,在如銀閃爍的Srebrenica,建立家庭和事業,過着幸福快樂的生活,怎想到九十年代初,會跌入波斯尼亞殘酷的戰爭之中。三家餐廳、湖邊別墅、遊艇,全都失去,最終一家倖存,已是上天絕大的恩典。 故事中有兩種人,有一種人,虎視眈眈,早就準備開戰;有一種人,毫無警覺性,相信和平。可是,「相信和平,愛好和平,不等於就可以身處和平」。 戰爭,教曉老闆仔阿德如何裝備自己:「在於我,我解決前途的方法,是盡量接受更多的教育,我已經完成大學,甚至完成碩士,也接受正式廚師訓練,即使萬一再次流離異地,也有一技之長。若果你懂得廚藝、理髮或是會計,到那裏都有人請你。所以,我的人生目標是在某一個方面做到極好、極專業,盡量學習更…
  continue reading
 
編按: 早前寫了米蘭昆德拉,看到作家按所處時代,決定去留,昆德拉是決定離開的人。這一篇,寫Orhan Pamuk的《Istanbul- Memories Of A City》,他是決定留下來的人。活在那裏,他把感情把看法寫在城巿的胸膛,是與伊斯坦堡親暱關係的城巿記錄。不同時代,不同地方,不同人,都有愛一個城巿的方法。 冼麗婷
  continue reading
 
今集由記者阿升及 Janice,錄制他們採訪舊區大廈維修的故事。 8 月 21 日起,《集誌社》一連兩周報道旺角及土瓜灣的舊廈,記者阿升及 Janice 為籌備這專題,走遍旺角彌敦道及土瓜灣美景街多棟大廈,揭示有大廈盡見生鏽鋼筋、石屎爆裂的情況。這一集,兩位記者分享他們如何在報道泛起的連漪中尋找滿足感,及解構這輯報道對公眾有何重要。
  continue reading
 
開學前打風,我都諗,如果人生沒有風雨多好?早前訪問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前院長李立峯,當然是談新聞,也談香港。講到希望,他不敢自欺欺人,如果講到好有希望,恐怕只會被笑「你有冇咁傻啊?」他暑假出版的新書《閱讀新聞—專業價值和媒體批判》,新聞系學生或非新聞系學生,都值得細閱。那次訪問,是一次愉快經驗。作為記者,跟有學術理論基礎、了解新聞操作、掌握新聞人想法與憂慮、又有相同理念與價值觀的學者,討論新聞可以怎樣做下去,路可以怎樣走下去,提一堆拷問過自己的問題,他按理論分析,即時回答,此時此刻,好過看一次心理醫生。攝影:陳奕釗、製作:George Lo冼麗婷 冼麗婷簡介:曾在《蘋果日報》任職記者17年。2016年成為獨立記者/寫作人後,出版了人物專訪結集《見字如見人》。今天,仍然幻想能成為101歲…
  continue reading
 
編按:本故事訪問時間,是於2011年6月,請以這時間來理解故事背景。 老闆仔阿德,居於曾經歷戰爭及屠殺的地方,對外面的世界是埋怨多於期望。「我看我們一家人回來斯城是很勇敢的,在自己的土地,自己的家園,盡一切努力重新建立......但這裏仍有不安全的因素。」那時因為塞族共和國的控制權,塞族人掌握行政,斯城裏的警察,九成是塞族人,他們有權截查所有居民,斯城治安工作,全由他們掌管。
  continue reading
 
Loading …

快速参考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