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Personal Space Podcast 公开
[search 0]
更多
Download the App!
show episodes
 
Loading …
show series
 
这期加入我们的是夏楠和流嘉,ta们是性别研究背景的研究者,也是跨国女权和酷儿实践的参与者。我们聊到:离散华人社群的女权和酷儿运动实践,新自由主义经济和国际秩序对卢旺达性别政治的影响,中国工厂里的酷儿工人日常生活中的公共空间与社会再生产,右翼政治对反殖话语的挪用,酷儿马克思主义,田野中的失败和对失败的接受,以及对未来,改变自己和身边的希望。由时差小伙伴
  continue reading
 
这期节目我们邀请到了布里斯托大学人类学系的张娟和云南大学社会学系的游天龙。我们聊到中国和东南亚边境地区近十几年来的变迁,一带一路带来的劳工移动,边境作为方法,以及后疫情时代全球流动模式的变化。我们还聊到最近在媒体中很受关注的“走线”, 把这种社交媒体时代的新的流动现象放在美墨边境的在地语境和华人非正式流动的历史经验中去讨论。 【嘉宾】 张娟(布里斯托大学) 游天龙(云南大学) 【主播】 张晨晨 (@chenchenzh) & 林垚 (@dikaioslin) 【时间轴】 1:00 自我介绍和学术历程 7:00 内地厂家为何被跨境劳动力吸引来边境建厂,带来的性别效应 13:30 十几年前的河口,边境的模糊性带来的机遇 22:00 “边境很乱”的叙事,对居民来说作为资源,在内地想象中作为对异文化…
  continue reading
 
主播的话:好久不见,距离我们上次更新已经快一年了。在过去的一年中我大多数时间在照料孩子。我的孩子去年8月份出生,现在已经快11个月了。这期节目我们很荣幸邀请到几位做性别研究,或者说研究中有特别关注性别问题的学者,其中两位是学术妈妈。我们谈到一些结构性的话题,比如中国和英国、丹麦的育儿模式与社会政策,同时也从各自的经验出发分(tu)享(cao)了我们自己关于育儿劳动分工,社会与社区支持,育儿假分配和商业化育儿活动的经历和体会。个人即政治。在被视作是私人领域的照料劳动与家庭再生产劳动方面促进性别平等任重而道远。抱怨,揭示问题,将种种隐形的劳动形式纳入到公共视野当中,仅仅是一个开端。 【嘉宾】 Kailing Xie (Birmingham) 焦霖(北外) Ting Guo (Liverpool)…
  continue reading
 
这期节目我们聊了一系列和城市与城市化有关的话题。从北京的“留白增绿”到深圳的城中村改造,从“种房子”的村民到生活在“永久的暂时性”中的流动人口。我们还谈到如何超越国家和市场的二元对立来理解城市化的政治经济学,全球知识生产中的北方霸权和突破的可能性,在极端天气频发的“人类纪”,如何在发展主义的逻辑和现代化话语之外重新想象我们与城市之间的关系等等。嘉宾的相关作品在文案的最后。 【嘉宾】 赵益民(中国人民大学) 战洋(香港理工大学) 【主播】 张晨晨 (@chenchenzh) & 林垚 (@dikaioslin) 【时间轴】 3:06 嘉宾自我介绍 7:00 地理学/人文地理学是什么?学科史和目前的转向 22:00 北京的“疏解整治促提升”如何改变了城市空间? 24:30 十多年前的城中村提供的…
  continue reading
 
「宗教」並不外在於日常生活,而是彌散在社會、歷史、文化、政治中的點滴;「宗教學」幫助我們反思歷史,同時理解今天的世界。 嘉賓: 賓夕法尼亞大學 程曉文 (Hsiao-wen Cheng) 香港大學 李紀 弗吉尼亞理工大學 倪湛舸 芝加哥大學神學院神務碩士 醫院宗教師 鄭利昕 (zhenglixin0@gmail.com) 主持:郭婷 2:47 悼念林富士老師(1960-2021) 4:50 英美神學院、宗教學經歷 41:32 落後與進步的形成、護家盟、福音派的全球聯繫 45:40 美國宗教師(chaplain)的訓練 56:10 宗教系在美國與去基督教化 1:03:17 「宗教」彌散在社會、歷史、文化、政治(diffused religion) 1:07:47 宗教是具身的實踐(embodi…
  continue reading
 
嘉宾: 王菁(上海纽约大学) 罗钰(香港城市大学) 主播:张晨晨 (@chenchenzh) & 林垚 (@dikaioslin) 这期节目我们和两位分别关注西北和西南地区的人类学者一起聊了聊民族建构,身份认同和他者想象。当代中国语境中的“民族”一词是怎么来的,“民族识别”又是一个怎样的过程?我们谈了民族身份建构中语言、文化和宗教等因素的盘根错节,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力量的互动,西北和西南地区文化地景的差异,“原住民”这个词的政治意义,“原生态”概念的流行背后的汉族与都市凝视等等问题。最后我们把视角转移到网络舆论中的反穆与恐穆言论,反思全球背景下近年来反穆话语采用的词汇和诠释框架的流变,以及普通穆斯林群体对网络恐穆话语的回应。 【时间轴】 3:20 如何对现在的研究主题产生兴趣?作为“外部人”…
  continue reading
 
RSS訂閱:https://feeds.buzzsprout.com/1171871.rss 收聽: Apple Podcasts 小宇宙 Spotify 嘉賓: 洪廣冀 臺大地理環境資源學系 吳易叡 香港大學醫學倫理及人文學部 主持: 郭婷+林垚 從疫情開始,我們就可以看到傳染病帶來的問題不只是醫學意義上的疾病本身,還有恐懼,污名,種族,性別,政治,社會結構,等等等等。科技是否讓生活更美好,科技是否是西方的發明,為什麼後進國家都競相發展科技,也是我們經常聽到的討論;社交恐懼症,密集恐懼症,政治抑鬱……也是現代經常聽到的話題;豆乳、牛奶、醬油、末日松茸,這些都是科技與社會(STS)的研究範疇。 「自然從來不是自然而然的。如果科學與自然的二分代表現代,那我們從未現代過」。這一期播客討論社會與科…
  continue reading
 
RSS訂閱:https://feeds.buzzsprout.com/1171871.rss Apple Podcasts 小宇宙 Spotify 嘉賓: 姜學豪 (Howard Chiang) 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 謝瓊 (Miya Xie Qiong) 達特茅斯學院 岑學敏 (Desmond Sham)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 主持: 郭婷 隨著clubhouse的走紅,我們重新遇到了很多如何指代華人、華語、中文、「兩岸三地」的問題,也見證了很多跨越語言和政治邊境的討論。這一期我們請到了幾位嘉賓,分別從科學史和性別史、文學史、後殖民研究的角度探討「華語語系」這個概念,看看這個概念如何幫助我們抵抗單一和二元的論述,重置邊緣社群和它們的歷史,看到多元、流動、彼此生成的邊界和權力關係,以及如何後退一步…
  continue reading
 
这期节目我们与两位分别研究在华非洲人和在非华人的嘉宾聊了聊“日常中非关系”,流动迁徙人员在日常生活中的互动与隔阂和主流叙事之间有哪些差距,种族与阶层的交叉,“低端全球化”与不断变化的迁徙路线,刻板印象与媒体,流行文化中的非洲想象等等。 主播:张晨晨 + 李瀚伦 嘉宾:林丹(中国人民大学);李杭蔚(伦敦大学亚非学院) 音乐:Teni – Case 【时间轴】 1:20 嘉宾自我介绍 3:30 什么是日常中非关系,什么是日常多元文化,国际关系研究为什么也需要关注日常 9:10 外交宣传中的中非关系与日常中非关系之间的差别。但是不能约略为官方vs地方的二元对立。日常生活经验非常多元。 15:20 如果说到反黑种族主义(anti-black racism),来自北方国家的非裔居民和非洲籍居民日常体验…
  continue reading
 
RSS訂閱 On queer theory, affect, transgender politics, trans philosophy, and the reparation potentials across & beyond national-geopolitical boundaries 主播: 郭婷+林垚 嘉賓: 劉文:臺灣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助研究員,美國紐約市立大學研究院博士 馬景超:美國維拉諾瓦大學哲學系博士候選人 酷兒與跨性理論的歷史也是全球語境下的政治社會史,以及挑戰之外如何修復和重建多元的理論和社群。這些年輕的領域已經帶來這麼多改變,還有對種種邊界的跨越和跨界聯結的希望。 0:32 #3回顧 3:07 實驗心理學不能解答關於主體意識的問題 3:38 種族與性別的交織…
  continue reading
 
RSS订阅:https://feeds.buzzsprout.com/1171871.rss Apple Podcasts 小宇宙 Spotify 好久不见。这期节目我们与两位做传媒研究的嘉宾聊了一些和数字中国相关的话题。从中文互联网使用的个人史开始,我们谈到了社交媒体上“体制”想象的转变,舆论空间中“左右”的混乱以及用左右光谱来描述意识形态差异的局限性,国际关系和国际政治经济对国内舆论的影响,什么是平台,传统家庭手工业和平台经济的对接,“监视资本主义”这个概念的局限性等等。可能是开播以来最像Seminar的一期节目哦。 主播:张晨晨;李瀚伦 嘉宾:吴晓 (纽约大学);张琳(新罕布什尔大学) 音乐:Leonard Cohen - Democracy 【时间轴】 2:30 中文互联网使用个人史…
  continue reading
 
RSS订阅:https://feeds.buzzsprout.com/1171871.rss Apple Podcasts 小宇宙 Spotify 【作为异乡人的我们,以及,在两极化的时代寻求多元化论述的可能】 这期节目的前一个小时是「讲故事」,我们从各自的迁徙经历谈起,因为都是话痨,谈到了城市与小镇/县城,离开与留下,大西洋两岸的差异,北京大院和美国郊区的相似之处,新西兰年轻新移民的身份认同等等。 后半部分呼应到播客的英文名称“In-betweenness”。如果说「墙」是双向的,如何在「脱钩」的时代增进普通人之间的理解和沟通?如何在避免比烂主义的同时寻求多元化论述的可能和超越国境的相互支持?如果说,国际流动性和跨文化视角也是一种特权,如何能够利用相对的「特权」,「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
  continue reading
 
#04 知識的公共生態 RSS订阅:https://feeds.buzzsprout.com/1171871.rss 蘋果Podcasts 小宇宙 Spotify 【主播】 郭婷(香港大學性別研究所客座助理教授) 林垚(哥倫比亞大學政治學博士,耶魯大學法律博士候選人) 【嘉宾】 涂豐恩(哈佛東亞系博士,《故事》創辦人,台灣聯經出版總編輯) 淡豹(寫作者,「郭婷和林垚的朋友」,小說集《美滿》全新上市) 【我不太喜歡講《故事》是一個知識普及網站,因為好像有種階級性……媒介和轉化的過程中需要和人交流,其實會影響我們做研究或者對知識的思考】 【現在寫作者也比較個人化,也是習慣的生產方式變化了。要跟公眾更有效率地形成關係,得一層層地有意識地去聯結,各種轉譯。所以像 #時差podcast# 這樣,形成團…
  continue reading
 
【在资本和国家权力的夹缝中,在社会与个人的迁徙流动里,看见劳动者的尊严。】 这期节目我们邀请到了纽约州立大学的助理教授董一格和上海交通大学的副教授沈洋,来和我们一起聊一聊女权主义,性别,劳工,和城乡迁移。沈洋分享了她在上海餐馆,董一格分享了她在国产纺织厂转变成的富士康工厂做田野调查的经历与观察。我们从当代中国女权主义话语和行动的多样性谈起,谈到社交媒体舆论空间的变化,跨阶级的团结(solidarity)是否可能,在系统无法改变的情况下个人选择的意义和局限性,性别对城乡迁徙经验的塑造有什么影响,非正式就业和流动就业的趋势给工人权益带来怎样的挑战,等等。 RSS订阅:https://feeds.buzzsprout.com/1171871.rss 【主播】 张晨晨(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政治学与国际…
  continue reading
 
本期是“中国语境下的种族话语和种族主义”对谈的下半部分。音质依然抱歉,我们靠内容取胜 ¯\_(ツ)_/¯ 对谈人:张晨晨、郭婷、林垚、李瀚伦 [1:30] 种族与性别,对跨种族/跨国婚姻的态度和叙述 [11:40] 从"愿嫁汉家郎"(台湾电影〈水摆夷之恋〉插曲)到流行音乐中的华夷秩序想象 [13:00] “灯塔主义”自由派 与 右翼民族主义者 在种族文明秩序观上的相似与不同 [24:40] 汉族中心主义的叙事中对“少数民族”的他者化和非人化 [27:00] 福建如何在华夷秩序中从“蛮夷”成为“华夏”的一部分 [31:00] 美国pan-Asian身份的形成,“亚裔”群体内部的差序与歧视 [40:30] 总结 推荐书目方面,其实上期的推荐书目已经覆盖了Part 2的内容,这一期我们决定添加一些…
  continue reading
 
《时差》首期节目 对谈人:张晨晨、郭婷、林垚、李瀚伦 简介:这期节目我们讨论了种族话语和种族主义是如何参与到中国的国族建构中,与我们的国族身份有何联系,在社会文化中的种种表现等。因为这期对谈的时间特别长,分成上下两个部分。下半部分中我们还谈到:种族与性别,种族民族主义(racial nationalism)与父权制的共同塑造下有关跨种族婚姻的态度和叙事,自由派民运人士和右翼民族主义者在种族主义方面的相似与不同,汉族中心的华夏秩序对“少数民族”的他者化和边缘化,美国语境下“泛亚”身份(pan-Asian)的形成。敬请期待。 Intro credit: Smash the statue by SMZB [1:50] 欧洲人种论的发明 [4:40] 人种论对中国革命和国族建构的影响 [9:15] …
  continue reading
 
Loading …

快速参考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