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Stage 公开
[search 0]
更多
Download the App!
show episodes
 
主持人:馮傑、鄭政恆、黃怡、鄒芷茵、唐睿 開拓文字新國度,帶來閱讀新感覺。 《開卷樂》,香港電台文教組製作,帶領大家走進文字世界,分享閱讀樂趣。 電台收聽 香港電台第二台,逢星期六晚上8:30至9:00播出。 瀏覽香港電台文教組「藝文一格」網頁 rthk.hk/artitude
  continue reading
 
Loading …
show series
 
【開卷樂】《The Next Stage2-香港新生代平面設計師訪談》(下)-本地文化的保存延續平面設計師杜翰煬訪問了12位70至90後的香港平面設計師,撰寫《The Next Stage2-香港新生代平面設計師訪談》一書。這班設計師的作品,保留了不少香港特色之美。孔曉晴在香港理工大學設計學系畢業後長期旅居歐亞城市。回港後她反思香港的視覺語言,重新觀察香港的街道文化。「有一次,她經過大館門外,看到『荷李活道』的T形路牌,覺得極具港英時期特色,因此拍照記錄並作資料搜集。」T形路...由Radio Television Hong Kong
  continue reading
 
 【開卷樂】《花事》(上)-法國作家科萊特的華麗緣愛情令人成長,一場戀愛發掘了法國作家科萊特(Colette)寫作潛能,也為她帶來了難以泯滅的情傷。這場華麗緣沒有令科萊特自暴自棄,反而愛情當自強,改變了這位作家的一生。科萊特生於1873至1954年,來自勃艮第地區的一個小村落。這位農家女孩從來沒有想過成為作家,直至認識了比自己大14歲的威利。兩人在1893年結婚,來自巴黎的威利是著名音樂專欄作家,科萊特於是隨丈夫進入繁華絢爛的巴黎。適逢第二次工業革命,當時工廠興起,印...由Radio Television Hong Kong
  continue reading
 
【開卷樂】《The Next Stage 2-香港新生代平面設計師訪談》(上)-設計何價?平面設計既是視覺藝術,很多時也是服務,實現客戶的需求。平面設計師能否滿足客戶的同時,又呈現自身的美學要求?杜翰煬訪問了一群70至90後的香港平面設計師,把訪問內容輯錄成《The Next Stage2-香港新生代平面設計師訪談》一書,讓讀者了解他們入行前後的經歷,與及創作的心路歷程。同樣身為平面設計師的杜翰煬坦言,修讀設計一般需要數年,但成為設計師後卻發現自己是食物鏈最底層。他回想自己入...由Radio Television Hong Kong
  continue reading
 
【開卷樂】《孔孟以後的孔孟》-我們不會真正了解孔子和孟子「我們不會真正了解孔子和孟子。」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文及文學系教授潘銘基如是說。潘銘基指,長久以來,後人用自己的方法詮釋孔孟作品,致使我們與真正的孔孟越走越遠。當後人學習歷史時,嘗試將一切事情系統化,儒、道、墨、法便是極度簡單化的歸納。其實孔子和弟子並沒有說明《論語》哪些章節較為重要,所謂「重點」,全是後人猜想。潘銘基指出,觀乎古代政權,帝王喜好足以左右學術思想。漢代甚至用當代修訂過的儒家思想治國——《論語》中的「君君臣臣...由Radio Television Hong Kong
  continue reading
 
【開卷樂】《再現嶺南-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地域文化》-傳承與流行香港是中西文化薈萃的城市,也有不少傳統民間習俗受到嶺南文化影響和融合。香港都會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助理教授羅樂然編寫的《再現嶺南-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地域文化》,講解了嶺南文化和風俗在古代形成的脈絡,再闡述香港如何傳承和表述嶺南習俗。古代以五嶺將南北分隔,五嶺指南嶺山脈,由東至西分別是大庾嶺、騎田嶺、都龐嶺、萌渚嶺、越城嶺。這些山脈以南的範圍,便是「嶺南」。據羅樂然分析,山嶺的地理限制將嶺南和中原分隔,但自唐代張九...由Radio Television Hong Kong
  continue reading
 
【開卷樂】《城景變幻-後九七香港青年作家小說論(1996-2018)》(下)-市區重建的無情香港教育大學文學及文化學系助理教授鄒文律以潘國靈、謝曉虹、韓麗珠等的這群在1997年之後出版第一本個人小說集的作家作為研究對象,撰寫了《城景變幻》一書,記錄了他們如何以小說,寫下這座城市的發展。鄒文律提到香港以「垂直都市主義」進行大型發展,一是在鐵路站上建基座置放商場,再在基座上興建大廈,二是在較小的市區更新項目中建築高基座,再配以商場與商樓。如書中提及陳志華的短篇小說〈O城記〉:「我...由Radio Television Hong Kong
  continue reading
 
 【開卷樂】《城景變幻-後九七香港青年作家小說論(1996-2018)》-資本塑造的都市發展1997年,香港回歸,此後二十多年間,這個城市風景變了多少?香港教育大學文學及文化學系助理教授鄒文律以「後九七香港青年作家」的小說作為研究主軸,撰寫了《城景變幻-後九七香港青年作家小說論(1996-2018)》,與讀者一同了解一班香港年輕作家對我城的情懷。「後九七香港青年作家」是怎樣的概念?鄒文律指,包括潘國靈、謝曉虹、韓麗珠等的這群作家都是在1997年之後出版第一本個人小說集,同時也...由Radio Television Hong Kong
  continue reading
 
【開卷樂】《斷層路徑》-悲傷一定要逃離?「若有斷層,也就可以相信,兩端有接通的可能。」人有一種溝通的欲望,但如溝通失誤,這是否代表人不能互相理解?葉梓誦以理性審視自己的感性,寫下了《斷層路徑》,盼讀者們從他的自身經歷,延伸至共同感受。Rigor mortis,意思指「屍僵」。葉梓誦在同名章節中,寫自己失去心愛的寵物狗及為寵物善終時的經歷,「按照正常的理論,rigor指向僵硬、麻木,然而它同樣順著法語的某些源流,指向一種力量、武力或暴力。若是如此,那就是一種死亡之力,通...由Radio Television Hong Kong
  continue reading
 
【開卷樂】《獨立書店似顏繪》-相信閱讀的能力「書業利潤微薄,如果想發大財,應不會去開書店吧!會成為書店店主的人,總是相信閱讀的力量,有些使命想達成,有些信念想傳遞。」自由插畫師兼文字工作者潘德恩如是說。潘德恩自小愛逛書店,她曾任記者,在採訪新書發佈會、訪問作家前,也愛到書店搜集資料。及後潘德恩因參與書籍出版學徒訓練課程,啟發她以「似顏繪」記錄書店面貌。「似顏繪」一詞取自日文漢字,意指以速繪形式畫出人的輪廓神韻。於是潘德恩開始繪製書店的模樣,並訪問店長,甚至親身到書店實習,以各...由Radio Television Hong Kong
  continue reading
 
【開卷樂】《葡萄牙當代短篇小說選》-昔日璀璨繽紛過的國度葡萄牙近代在大航海時代光輝過,建立殖民帝國後卻因政治動盪、獨裁者上台、一系列政策失誤及政權更迭令國家一蹶不振。葡萄牙在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新現實主義盛行,在壓迫的生活下,卻孕育出一批優秀的作家,他們渴望尋回民族自豪感,在勇於反抗的精神驅動下,寫下了一篇篇引人入勝的作品。《葡萄牙當代短篇小說選》的編者孫成敖選取了14篇短篇小說,盼令更多讀者認識葡萄牙的出色作家。費雷拉.德.卡斯特羅便是其中一位。卡斯特羅自幼喪父,因生活所迫,...由Radio Television Hong Kong
  continue reading
 
【開卷樂】《字造海洋-香港﹒文學﹒海洋讀本》-留住華富邨的美好《字造海洋-香港﹒文學﹒海洋讀本》一書輯錄了五十一篇有關海洋的香港文學作品,編者葉倬偉與黃冠翔希望藉此帶出關於香港海洋文學的討論。來自台灣的嶺南大學中文系訪問學者黃冠翔指出,台灣部份海洋文學作家從中國大陸南來,部份作家甚至富有海軍經驗,他們所書寫的海洋中,滿載親身的體驗和故事。直至九十年代,以海維生的作家廖鴻基、夏曼.藍波安等,帶動台灣海洋文學的討論。然而,香港文學中的海洋,有真實的,也有想像的。描寫想像出來的海,又是否可...由Radio Television Hong Kong
  continue reading
 
【開卷樂】《字造海洋-香港﹒文學﹒海洋讀本》-香港獨特的海洋文學由小漁港到轉口港,香港發展總是與海洋密不可分,但香港文學作品中很少直接以海洋為創作主題,很多作品中的海,要不是襯托,就是想像。究竟香港有沒有「海洋文學」呢?如果有,香港的海洋文學,又有沒有其獨特性呢?香港教育大學文學及文化學系副教授葉倬偉與嶺南大學中文系訪問學者黃冠翔,搜集五十一篇有關海洋的香港文學作品,不拘文類,結集出版了《字造海洋-香港﹒文學﹒海洋讀本》一書,希望引起香港人對海洋文學的討論和重視。據黃冠翔分析...由Radio Television Hong Kong
  continue reading
 
【開卷樂】《穆如茶話:楊智深茶學存稿》-中國茶遺失與傳承說起茶道,或許會令人聯想起日本。追源溯始,日本茶道是自中國唐朝傳入。經過歲月洗禮,日本茶道的優雅技藝聞名國際,呈現與中國茶不一樣的精神面貌。香港這個文化視窗又如何起了推廣茶學的作用?眾多問題可在《穆如茶話:楊智深茶學存稿》一書中獲得了啟示。「穆如茶學」創辦人楊智深畢生致力研究和推廣中國茶學,更是在香港推廣中國茶文化的先軀。楊智深在2022年去世,香港作家朱少璋將楊智深的文章輯錄成《穆如茶話:楊智深茶學存稿》。在楊智深的文...由Radio Television Hong Kong
  continue reading
 
【開卷樂】《穆如茶話:楊智深茶學存稿》-功夫茶與工夫茶中國茶文化源遠流長,揉合中國傳統哲學思想及生活習尚,與國民生活關係密不可分。「穆如茶學」創辦人楊智深自1980年代起在香港推廣中國茶學,數十年來孜孜不倦,憑藉自身對茶的深入研究,推廣理論與實踐兼重的茶學。楊智深2022年離世,其好友朱少璋蒐集了楊智深五十多篇散見於網絡、報章、雜誌的茶學文章,編成《穆如茶話:楊智深茶學存稿》一書,繼續傳揚楊智深的茶學精髓。楊智深字穆如,生於1963年,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1986年,他...由Radio Television Hong Kong
  continue reading
 
【開卷樂】《營繕師異譚》-鬼不需要滅人面對未知的恐懼,總盼將恐懼源頭除之而後快。古往今來的志怪故事中的鬼,要麼被誅滅,要麼被收復。好運的被封印數百年,不走運的被打到魂飛魄散,永不超生。但在日本小說家小野不由美筆下,鬼卻不需要滅;反之,鬼更需要的是「人道對待」。小野不由美的作品《營繕師異譚》以一名為尾端的營繕師(類似室內裝修工程師暨設計師)遇到一系列奇特事情,呈現人鬼之間的人文精神。小野不由美在大谷大學文學部佛教學科畢業,求學時期曾加入京都大學推理小說研究會。著名推理作家綾辻行...由Radio Television Hong Kong
  continue reading
 
【開卷樂】《尋常與作樂-哲學與文藝的25則思考》-獨樂樂不如眾樂樂香港明愛專上學院高級講師李敬恒愛在尋常生活中,發掘深入淺出的哲學例子,讓學生認識哲學。《尋常與作樂-哲學與文藝的25則思考》一書中,他亦從音樂引伸至哲學。在〈與眾同樂:由音樂到治國〉一文中,李敬恒提及〈孟子.梁惠王上〉中,「獨樂樂不如眾樂樂」這家傳戶曉的故事。孟子認為齊宣王愛音樂則齊國「其庶幾乎」,但宣王卻認為自己喜愛流行音樂非先王之樂,孟子回應:「今之樂猶古之樂也」。李敬恒指孟子這樣的回應是訴諸音樂一般特性,...由Radio Television Hong Kong
  continue reading
 
【開卷樂】《尋常與作樂-哲學與文藝的25則思考》- 反思哲學與音樂香港明愛專上學院高級講師李敬恒,人稱「大師兄」,曾主持香港電台學術文化節目而為人熟知。李敬恒喜歡透過日常貼地的話題和手法,讓觀眾理解哲學。他在報刊專欄撰稿,以藝術、文學、音樂、唸書和教學等等「玩樂經驗」作哲學反思,而文章輯錄成書——《尋常與作樂-哲學與文藝的25則思考》。哲學非抽象概念「有沒有神?」、「甚麼是真與假?」、「甚麼是真正存在的?」就算沒經過哲學訓練的人,也許亦曾提出如此種種的問題。很多人...由Radio Television Hong Kong
  continue reading
 
【開卷樂】《唐君毅與香港》-在港留下足跡1949年,新儒家學派代表人物唐君毅移居香港,並在香港致力辦學,提倡人文主義精神。《唐君毅與香港》一書回顧唐君毅在香港的足跡,既幫助了解唐先生的心路歷程與學術思路,亦讓讀者了解當時的香港面貌。唐君毅來港初年,曾與錢穆在華僑工商學院任教三個月,這裡便是唐君毅在香港早期的落腳點。1949年,唐君毅、錢穆和張丕介三人共同創辦「亞洲文商專科夜校」,翌年在由上海來港的商人王岳峰捐助下改為日校,並租用深水埗桂林街61、63、65號的三樓和四樓作為校舍。...由Radio Television Hong Kong
  continue reading
 
【開卷樂】《唐君毅與香港》-文化思想力量直接改變靈魂唐君毅這個名字,或許大家最初認識他,就是來自當年高考中國語文及文化科的範文《與青年談中國文化》。唐君毅一生致力提倡「人文主義」精神,對香港文化帶來深遠影響。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兼任講師趙敬邦整理了唐君毅的藏書,與及其哲學思想,寫成《唐君毅與香港》,讓大家深入認識唐君毅的思想理念,與及他與香港的羈絆。唐君毅祖籍四川,畢業於南京中央大學哲學系,曾任江南大學教務長等職。唐君毅成長時正值中國新文化運動,他對全盤否定中國文化有所保留。他...由Radio Television Hong Kong
  continue reading
 
【開卷樂】孤獨比死亡可怕 《黃雨》留守廢棄村莊老人的獨白「時間是一場綿綿不斷的黃雨,慢慢地淋熄了最熾烈的火焰。但是,有一些篝火是在地底下燃燒,那記憶的裂痕又乾又深,也許連死亡的洪流都沖不走它。有人試著習慣與傷口共存,在回憶上頭堆積寂靜和鏽蝕,當他以為已經遺忘一切,卻只有簡單的一封信、一張照片,就能讓遺忘的冰層碎裂成上萬片。」西班牙經典文學《黃雨》,以廢棄村莊艾涅爾為背景,整篇故事由最後一位留守居民的漫長獨白組成,他的名字叫安德烈斯。在安德烈斯長眠前一段不長也不短的日子,他孤身...由Radio Television Hong Kong
  continue reading
 
【開卷樂】從庇里牛斯山區廢村說起 西班牙經典文學《黃雨》庇里牛斯山(Pyrenees)位於歐洲西南部,是法國與西班牙的天然國界,不少天主教徒會從法國經由庇里牛斯山,踏上朝聖之路,前往位於西班牙北部的聖地牙哥,每年5月至9月也是旺季,朝聖者絡繹不絕。就在庇里牛斯山區一隅,有一個廢棄多時的村落,同樣吸引一些旅者慕名而至,這條村落的名叫「艾涅爾」(Ainielle)。而把這群旅者帶到艾涅爾的,是一本小說,一本西班牙經典文學著作——《黃雨》。《黃雨》是西班牙十大作家胡利歐.雅馬薩雷斯...由Radio Television Hong Kong
  continue reading
 
【開卷樂】《港式日語》-港日文化相互影響香港教育大學語言學及現代語言系助理教授片岡新和獨立研究者李燕萍合著《港式日語-香港日文大搜查,懷舊、日常、新興300例》,介紹不少成為了廣東話日常用語的日文詞彙。例如我們常說享受「二人世界」,原來是來自1970年代日本愛情電視劇《二人世界》,書中解釋道:「當時日本漸漸由傳統大家庭變為夫婦兩人,享受自己的小天地,《二人世界》正好反映了當時生活型態的小天地。」飲食文化的改變日本文化影響香港甚深,不少日本人發明的日常用品,傳入香港...由Radio Television Hong Kong
  continue reading
 
【開卷樂】《港式日語-香港日文大搜查,懷舊、日常、新興300例》「地獄式訓練」、「必殺技」、「劇場版」、「日日賞」等這些我們經常使用廣東話用字,有沒有想過它們原來是來自日語?廣東話不時借用外國語言,尤以英語最為明顯,而港式日語從二十世紀六十年代開始萌芽,直到現在已有不少日文詞彙成為了廣東話日常用語,有些日語意思沿用了下來,有些則改變了原來的含意或用法。香港教育大學語言學及現代語言系助理教授片岡新和獨立研究者李燕萍合著《港式日語-香港日文大搜查,懷舊、日常、新興300例》。身為...由Radio Television Hong Kong
  continue reading
 
【開卷樂】《學海書樓與香江國學》-推動港華文教育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榮休教授梁元生、樹仁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區志堅,與曹璇、姜本末兩位博士後研究員合著的《學海書樓與香江國學》一書,以創立一百週年的香港學海書樓的歷史為核心,展示了傳統國學在華洋雜處的香港中的發展和影響。1911年,清朝覆亡後,一班不事新朝的「清遺老」南下香江,在1923年創立學海書樓,對香港華文教育有著深遠影響。《學海書樓與香江國學》中引用中山大學歷史系副教授李緒柏之言:「粵區自有的學術文化脈絡與以書院為陣地緊密聯...由Radio Television Hong Kong
  continue reading
 
【開卷樂】《學海書樓與香江國學-中國傳統文化在香港的傳承與革新》香港學海書樓於1923年創辦,今年適逢一百周年,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榮休教授梁元生、樹仁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區志堅與曹璇、姜本末兩位博士後研究員合著《學海書樓與香江國學-中國傳統文化在香港的傳承與革新》一書,以學海書樓的歷史為核心,展示了傳統國學在華洋雜處的香港中的發展和影響。1911年滿清覆亡後,不少文人南下香港,當中有一批「清遺民」對傳統教育在香港發展扮演重要角色。根據學者熊月之的說法,清遺民除「非死即降」的結果...由Radio Television Hong Kong
  continue reading
 
【開卷樂】《法蘭西遺囑》 - 我是俄國人抑或法國人?「俄語是我的交談語言,法語是我的書寫語言。」俄籍作家安德烈・馬金尼說道。馬金尼出生在蘇聯時代,卻自小受到唯美浪漫的法國文學薰陶。兩種文化風格迥異,卻在他的筆觸下一同綻放。他一直遊走於兩個世界之間,尋找屬於自己的身份認同。榮獲法國1995年龔固爾文學獎和梅第西文學獎的長篇小說《法蘭西遺囑》,正正反映了這位俄籍法國作家對於俄國人和法國人兩種身份認同的矛盾心路。歷盡俄國動盪歷史《法蘭西遺囑》的故事由主角小時候在俄國的生...由Radio Television Hong Kong
  continue reading
 
【開卷樂】《好好吃飯》-香港啜魚骨高手前飲食雜誌記者呂嘉俊所撰寫的《好好吃飯》內容涵蓋茶餐廳、車仔麵、以至較另類的主題如啜魚骨,細看本地飲食文化,記載他對食的記憶、反省、迷思和隨筆。爸爸沒有教我食魚頭不少人怕食魚因為要啜魚骨,作者在〈爸爸沒有教我食魚頭〉一文中提到爸爸是食魚高手。21歲那年,呂嘉俊在姐姐的婚宴上品嚐石斑魚頭,啜到嘴唇破損,還是沒能清掉魚骨上殘餘的魚肉。呂嘉俊指「香港吃魚啜骨的文化深厚,大概由順德人吃河鱗與本地水上人吃海魚開始」,街市到處都是魚頭和連...由Radio Television Hong Kong
  continue reading
 
【開卷樂】《好好吃飯》(上)-乾炒牛河都要炒得好我們視飲食為日常,進食速度不自覺緊隨城市急速步伐,但我們究竟有沒有好好吃飯,還是只為了裹腹而進食?每種食物都有其內容,如製作手藝、烹調技巧,甚至背後所代表的地道故事、飲食文化,我們又了解幾多?前飲食雜誌執行編輯呂嘉俊擅寫飲食文章,他總是思考飲食以外之事,並以平實的文字呈現抽象的飲食文化。《好好吃飯》這本書正是他的飲食思考筆記,讓讀者進食時,好好思考食物的真正味道。「吃這回事,多少人認真把它看作正經事?」「如今乾炒牛河的問...由Radio Television Hong Kong
  continue reading
 
【開卷樂】陪伴我們成長的黃金年代:《踏著Beyond的軌跡 I——歌詞篇》(下)上篇講到《踏著Beyond的軌跡 I——歌詞篇》作者關栩溢如何與Beyond結緣,以及怎樣開始這個洋洋數十萬字的音樂研究項目。關栩溢在今年2023年,正好就是Beyond成立的40週年,出版「踏著Beyond的軌跡」系列的首部曲〈歌詞篇〉,深入分析Beyond 55 首不同時期的作品,時間橫跨1983年至1986年的地下時期,一直至到1994年至2003年的三子時期。搖滾的聖詩:〈再見理想〉 ...由Radio Television Hong Kong
  continue reading
 
【開卷樂】陪伴我們成長的黃金年代:《踏著Beyond的軌跡 I——歌詞篇》(上)不知不覺,今年已經是Beyond成立40週年。Beyond的歌曲,不單止是八九十年代流行文化的代表,也成為跨時代的經典傳奇。填詞人及樂評人關栩溢是資深Beyond樂迷,他花了15年時間,用不同的角度深入研究Beyond的音樂,今年出版了系列的首部曲 - 《踏著Beyond的軌跡 I——歌詞篇》。成長的主題曲「70後」樂迷關栩溢小時候和當時的普羅大眾一樣,平日愛賴在收音機旁聽電台DJ的選...由Radio Television Hong Kong
  continue reading
 
【開卷樂】《里斯本夜車》—一場尋找自我的旅程人生好比一列火車,每個人有各自的軌道:大學畢業、赴心儀的企業工作、生兒育女等,順利到埗,又再出發前往下一目的地,生活周而復始。若問人生意義為何,有人會提到注定徒勞的薛西弗斯,如何以心態擁抱無法抵抗的宿命,繼而談及自由。瑞士作家帕斯卡.梅西耶筆下的哲學小說《里斯本夜車》(Night Train to Lisbon),正是在探討有限生命裡人們該如何自處,坦然地面對自我。帕斯卡.梅西耶是一名哲學教授,專擅探討自由,《里斯本夜車》可說是他的...由Radio Television Hong Kong
  continue reading
 
【開卷樂】《舖貓紀》 —— 人如何看待城市的舖貓《舖貓紀》作者陳微喜愛尋訪香港舖貓,並以散文記下這群舖貓在城市的足跡。據陳微的觀察,有不少舖貓都是店主領養或拾獲,當中一些貓兒更曾經遭受人類的不良對待。貓在城市的處境,反映了人對待動物的態度。野貓四海為家,家貓慣於與人同住,舖貓介乎兩者之間,一時在店舖內悠閒自得,一時外出闖蕩,對於主人以外的陌生人毫不抗拒。陳微說,舖貓能夠適應戶外環境,有較強的時間觀念與方向感,外出散步後總能認路回家。因此不少店主以半放養的形式,讓貓隨心地自由活動。...由Radio Television Hong Kong
  continue reading
 
【開卷樂】《舖貓紀》-以緣會貓或許家裡容不下,或許生命真的太重,作者陳微選擇了愛貓卻不養貓,但似是無貓卻有貓。陳微以緣會貓,避開媒體追訪和大眾知名舖貓,獨自漫遊城市中的橫街窄巷,尋找隱世舖貓,透過自身的觀察和感想,為牠們寫了《舖貓紀》。香港人多舖貓多,尤其老區更甚,橫街小巷總是瞥見舖貓的身影。舖貓最初出現是店主們為了治鼠而找來天敵,後來環境衛生改善,捉鼠的功能性逐漸消失,變成了店舖的生招牌。舖貓吸引一眾貓奴,與街坊們互動,在繁忙都市生活中,慵懶地伸伸腰。一個又一個陳微與貓相遇的故...由Radio Television Hong Kong
  continue reading
 
【開卷樂】《我港理學》—科大漫步理科路《我港理學——香港今昔未來微科學》講述科學與香港景點的關係。香港科技大學生物科技系畢業生林欣虹,數年前與同學們一起創立社交媒體平台Inscie,以淺白又有趣的方式講解不同生活現象。Inscie七位成員都出身自科技大學,就讓他們帶大家遊歷科大,認識科學。科技大學深度遊〈科大漫步—校園四大景點科學深度遊〉一文中,作者白泓先介紹在科大廣場中央的「時間之輪」雕塑,由於外表火紅外觀像一隻火鳥,被科大人戲稱為「火雞」。雕塑中心部份其實是一座日...由Radio Television Hong Kong
  continue reading
 
【開卷樂】《我港理學》—科大理科生執筆「從文」講香港 在香港讀理工科常被標籤為「嘥銀時(諧音Science)」,意指畢業出路狹窄,浪費金錢和時間。這種戲謔(甚至部份是自嘲)某程度反映香港人看淡本土科研發展。科研人才何去何從?一班相信未來由科學帶領的理學生未受困惑,通過網上平台及著作推動科普。香港科技大學生物科技系畢業生林欣虹,數年前參加科大推廣科學的比賽「Science is Everywhere」獲獎,並與同學們一起創立社交媒體平台Inscie,以淺白又有趣的方式講解不同生...由Radio Television Hong Kong
  continue reading
 
【開卷樂】《巴黎圖書館》-文化守衛者從圖書館書架上取下書籍,坐在一隅寧靜地閱讀,這看似平凡不過的事,卻是得來不易。圖書館是文化傳承的寶庫同時,亦是文化攻防的重要一環。小說《巴黎圖書館》改編自真人真事,講述二戰時納粹德軍對法國的「文化入侵」,企圖將「禁書」從大眾視野抹去。在受盡壓迫的艱苦歲月下,稍一不慎更有性命之虞,但一班巴黎圖書館人員仍然運送書本予當時被禁止進入圖書館的猶太人,以勇氣和智慧,守衛文化人的尊嚴。美國作家珍娜.史嘉琳.查爾斯筆下小說所指的,是位於巴黎的「美國圖書館...由Radio Television Hong Kong
  continue reading
 
【開卷樂】以文學的視覺在街道步行: 《來一場文學散步》(下)我們每一天都穿梭於不同的街道。街道上的每個行人,都有不同目的——有些人是為了以最近的距離由一點走到另一點,有些人就只是為了在路上走走。即使在同一條路上,不同的人自然感受各異。就讓 《來一場文學散步》作者可洛告訴你,為什麼要來一場文學散步。平淡寫實的作品可洛是一位創作種類多元的作家,筆下有小說、新詩、劇本、兒童文學、科幻小說等,能駕馭虛幻和寫實的作品。這一次,他選擇以平實的手法呈現香港各個社區的面貌,可洛說...由Radio Television Hong Kong
  continue reading
 
【開卷樂】七條路線 兩位行人 一本小說 《來一場文學散步》近年「散步」一詞興起,不但網上有很多純散步影片,亦發展出各種主題的散步路線,文學散步是其中之一。大部份有關散步的書籍都是偏向功能性,例如指南、社區地圖或是創作結集。 《來一場文學散步》作者可洛是一位文學散步專家,亦是創作班導師,他選擇以長篇小說去寫文學散步,希望帶給讀者新的感覺。小說中主角們所到之地,都是真實存在的街道和商店,熟悉北角的朋友看到封面上的插畫就會知道,坐在書本上的貓兒,正是北角森記圖書的小貓。來自日劇...由Radio Television Hong Kong
  continue reading
 
【開卷樂】《左手之思》-了解西西的詩軌跡西西寫過眾多膾炙人口的的小說及散文,但原來西西終其一生也在寫詩。西西最早於1952年在《人人文學》發表十四行詩〈湖上〉,當時她年僅15歲;到2020年,年屆83歲的西西,寫成了人生最後一首詩〈疲乏〉。西西好友兼作家何福仁認為,西西的詩作往往被忽略和輕視,因此他為西西整理詩作,並於今年結集成詩集《左手之思》,讓大家更了解西西的詩軌跡。1952年,年輕的西西來港已三年,她以異鄉人的角度寫〈湖上〉,「是誰逼迫我們離開了故土,/三年來在島上寂寞...由Radio Television Hong Kong
  continue reading
 
【開卷樂】《港島吾愛》-讓我好在明天把你一點一點地忘記香港文學家西西去年離世,她的好友何福仁整理了她的散文,結集成《港島吾愛》。全書收錄52篇作品,分為4部份,分別是「再看足球」、「非洲系列」、「小品一束」、「港島吾愛及其他」。香港恒生大學中文系副教授郭詩詠博士指,以往西西散文集主要是特定專欄結集,如《試寫室》、《我的玩具》,又或是特定主題,如《剪貼冊》、《拼圖遊戲》等圖文對寫,而《港島吾愛》像是「新曲+精選」,將未曾結集的西西新作,配以精選散文,讓讀者來一次作品回顧。另...由Radio Television Hong Kong
  continue reading
 
【開卷樂】《人.情.味》- 因人而多情,因多情而生味「二十五年的出版路,是一條崎嶇難行的路;當中的酸甜苦辣,是百般滋味在心頭。」出版社與作家的關係唇齒相依,香港有人堅持寫作,亦有人堅持出版做書。資深編輯羅國洪便是其中一位有心人。他與香港浸會大學高級講師朱少璋擔任主編,找來了一班香港作家,一同撰寫散文,紀念出版社成立二十五周年。《人.情.味》全書共二十五篇,正以「人」、「情」、「味」分成三部份,讀來卻五味紛陳。讓羅國洪感受極深的一篇,是何福仁所寫的〈人世匆匆,有甚麼可怕的〉,...由Radio Television Hong Kong
  continue reading
 
【開卷樂】巴士界的「戰國時代」 《九巴初創20年》(下)巴士這種靈活又高效率的交通工具在上世紀初面世,時至今天仍然在世界不少城市的交通網絡中扮演重要角色。1933年,九龍巴士公司取得九龍及新界巴士的專營權,至今已踏入90週年。曾在九巴工作逾二十年的冼潔貞,從零碎的歷史資料中整理出一段九巴公司在1920至1940年代的初創故事,結集成《九巴初創20年》,將當時世界汽車工業與香港運輸業的發展娓娓道來。1920年代初,港島已經有電車服務,而在九龍的主流選擇是人力車。後來巴士興起,乘...由Radio Television Hong Kong
  continue reading
 
【開卷樂】風起雲湧的大時代下 香港的第一部巴士 《九巴初創20年》(上)經常坐巴士的朋友,為了查看候車時間,手機內很可能有一個九巴應用程式傍身,程式的圖案是一輛巴士,巴士下面寫著1933。這個1933,正是九龍巴士公司正式取得九龍及新界巴士專營權的年份,所以來到今年,正是九巴的90週年。而在1933年前,九巴在九龍部分地區已經開始小規模營運,公司實際創辦至今已超過一個世紀。與九巴份外有緣的冼潔貞,最近出版了《九巴初創20年(1920s—1940s)》一書,細說九巴最初誕生的故事,「拯...由Radio Television Hong Kong
  continue reading
 
【開卷樂】《耳窩》-小心門後有人陳子謙2019年起在香港中文大學任教創意寫作坊,他嘗試以各種方式引發學生們的創意。《耳窩》一書便是他將29名學生有關「聲音」的習作輯錄而成的,每位學生對於聲音也有其獨特的觀察。童年時期,談起聲音,不少人第一時間想起的便是開門聲。當小孩獨留在家時,如何判斷誰人回來,依靠的便是門外隱約傳來的鑰匙聲。林詠彥在〈門後〉憶起兒時在家,一邊玩耍一邊戒備,務求趕及母親進門之前關掉正在玩遊戲的電腦,打開常識科課本,所以她要懂得從門外的鑰匙聲,分辨出回家的是父親還是...由Radio Television Hong Kong
  continue reading
 
【開卷樂】《耳窩》 —— 以文字捕捉聲音每種聲音,霎時即逝,看似了無痕跡,實際化成記憶。家裡的人在等門外的人,聽到步伐聲、金屬的鑰匙碰撞聲,門柄扭動的機械聲,正習慣成自然地要打個招呼,遽然發現門外空無一人。聲音是幻覺?聲音是憶記?感官刺激會勾起某種過去經歷,構建出種種記憶場景。聲音無處不在,皆因記憶,也無處不在。「聲音描繪」在文學上經常出現,但整本書以聲音作主題並不常見。《耳窩》編者陳子謙2019年起在香港中文大學任教創意寫作坊,他嘗試以各種方式引發學生們的創意,如曾要求學生在電...由Radio Television Hong Kong
  continue reading
 
【開卷樂】以推廣中國盆景藝術為己任——香港盆景家的《些子往事》盆景源於中國,但其英語「Bonsai」卻是來自日語「盆栽」一詞。上世紀五十年代,盆景藝術由日本傳至歐美,隨即吸引不少園藝愛好者。然而當時國際盆景界普遍只知日本,對中國盆景藝術相當陌生。時至今天,中國別樹一格的盆景藝術得以於國際舞台發亮,香港盆景家扮演著重要角色。香港盆景文化發展研究不多,相關歷史陷入散佚的危機,《些子往事:香港的盆景藝術與文化史》的兩位作者:香港浸會大學歷史系副研究員何頌衡及歷史系教學助理何芷穎,期...由Radio Television Hong Kong
  continue reading
 
【開卷樂】從僅存的盆景勝地「石苑」回顧香港《些子往事》盆景在元代稱為「些子景」,寓意以植物創出些微的景觀。在有限的空間內,以植物、小石、水和土等材料,融和藝術創作,塑造出大自然山林景色,被譽為「無聲的詩,立體的畫」。盆景藝術在今天的香港算不上熱門,但原來在二十世紀下半葉曾出現一段輝煌時期,《些子往事:香港的盆景藝術與文化史》一書,嘗試將那些鮮為人知的歷史逐一整理。《些子往事》兩位作者是來自香港浸會大學歷史系的副研究員何頌衡和教學助理何芷穎,他們的研究興趣包括香港植物學、園藝及...由Radio Television Hong Kong
  continue reading
 
Loading …

快速参考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