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eritas China 公开
[search 0]
更多
Download the App!
show episodes
 
唯理对谈是一档由唯理中国*创制的线上播客节目。我们将基于学术研究,以严谨而又不失轻松的视角讨论政治、经济、历史等领域内的议题。同时,我们的嘉宾均拥有极为专业的学术背景和批判性思考问题的能力。在这个众声喧哗的时代,我们希望这档节目能够将有共同兴趣和关切的人们聚集在一起彼此交流、彼此启发。 *唯理中国是致力于在中国推广博雅教育的非营利学生组织。
  continue reading
 
Loading …
show series
 
在推动抽象的“主义”落入现实社会与日常生活的过程中,女性主义应该被如何实践?在多元的女性主义解释之下,女性应该如何选择和创造属于自己的轨道?女性主义者应该如何看待处于不同轨道和选择中的女性?在讨论“选择”和“支持选择”之中,本期播客依然采取以两位嘉宾对谈的形式进行。旧岁已辞,新年伊始。随着播客的更新,二位嘉宾也回首过去一年自身的经历与实践,继续分享自己围绕“性别”开展的思考和困惑,也希望通过“对话”的形式来激起新的讨论。本期播客是唯理“女性主义专题播客”的第三期。在第一期中,两位嘉宾聚焦“私”领域,探讨女性的身体经验、亲密关系、家庭、自主性等一系列问题。第二期聚焦社会和经济维度,讨论女性在求学、求职中面对的困境。本期则将回归到社会与生活中,着重关注与日常生活联结的女性主义实践,共思女性如何探…
  continue reading
 
「女性」这一身份是否和学者的思维方式相关联,又影响到作为学者的体验,同时也创造出学术研究新的视角?「女性」与「学者」在流动的话语之下被塑造,同时又产生了新的自主性与可能性。当女性从原先的社会时钟出走,重新扎根,建立起自己的社群连结后,又该如何想象一种敞开的未来?今天我们的播客将以两位嘉宾对谈的形式进行。她们将从自身的经历出发,分享自己围绕“性别”开展的思考和困惑,也希望通过“对话”的形式来激起新的讨论。本期博客是唯理“女性主义专题播客”的第二期。在第一期中,两位嘉宾聚焦“私”领域,探讨女性的身体经验、亲密关系、家庭、自主性等一系列问题。在本期中,两位嘉宾将聚焦聚焦社会和经济维度,讨论女性在求学、求职中面对的困境。嘉宾信息:Yinru: 热爱猫咪和说唱音乐的心理博士生,对人类的一切感到不可抑制…
  continue reading
 
我们该如何与世界游玩?游戏能否作为一种博雅教育实践?一种理想的教育本身是不是可以被理解为一种教学相长的游戏?在本次唯理书院中,“D3: 与世界游玩——电子游戏研究创作入门” 这门课程给同学们打开了一扇透过电子游戏来认识自己、他人与世界的窗户:两位讲师叶梓涛与刘圣雨以“教师”的游戏身份引导大家一起玩了一场关于电子游戏研究与创作的“元游戏”。从一张“长凳被孩子用作跷跷板”的照片到对“虚拟vs.现实”问题的哲学讨论,从对游戏中电影化叙事的反思到元宇宙批判,再从拆解游戏设计的繁杂细节到从零开始学习引擎并制作一个游戏…或许这节课程本身就是跨越理论与实践的一场教育实验。以下是讲师叶梓涛与刘圣雨在落日间共同录制的关于这场教育实验的回顾播客。感谢两位的分享。敬请聆听。原引:给高中生和低年级本科生该怎么讲电子…
  continue reading
 
性别影响着我们每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北大宿舍女生对谈,到几周前杨紫琼凭借《瞬息全宇宙》拿下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再到三八妇女节庆祝活动,有太多的女性议题值得我们讨论。今天我们的播客邀请了两位女性嘉宾进行对谈。她们将从自身的经历出发,分享自己围绕“性别”这个话题开展的思考和困惑,也希望这种对话的形式可以激发出更多的公众讨论。本期播客将会是唯理“女性主义专题播客”的第一期。在本期中,两位嘉宾将聚焦“私”领域,探讨女性的身体经验、亲密关系、家庭、自主性等一系列问题。第二期则将聚焦社会和经济维度,讨论女性在求学、求职中面对的困境。第三期则将特别关注女性在文化层面的位置和形象,如影视作品中的女性角色和针对女性的刻板印象等。嘉宾信息:Yinru: 热爱猫咪和说唱音乐的心理博士生,对人类的一切感到不可抑制…
  continue reading
 
我们生命中缺少的那一堂死亡教育课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好像并不习惯正面谈及死亡,相对于充满希望的生命来说,死亡似乎成为了一个默认的公众禁忌。人类发明了许多词语,安息,长眠,逝世,似乎都是为了回避死亡这两个字。然而,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让人类被迫直面死亡,触目惊心的统计数字不断提醒着生命的流逝,更促使我们意识到学习如何面对死亡变成了一件不得不做的事。这一集唯理播客将回到唯理最关注的教育话题,我们邀请了在上海中小学做生命教育的邱婷老师和在广州运营死亡咖啡馆的群君,和大家一起聊聊死亡,补上缺少的那一趟死亡教育课。嘉宾介绍:梁群君,教育学博士,毕业于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研究方向为认知神经科学,磁共振功能成像。人生目标是用心理学改变世界。邱婷,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生命教育资深讲师。聆听、见证了许多孩子成长…
  continue reading
 
舞蹈,一种使用身体来完成的表演艺术,舞蹈本身有多元的社会意义及作用。近年,K-pop音乐作为一种席卷全球的艺术形式,像世界展示了一种新的“亚洲”风尚。它们在情绪上多是狂热、浮华、表现了年轻人的叛逆心理。歌曲大都节奏比较明快,适用于跳舞。而韩舞翻跳近年也在国内外火爆异常。韩国釜山国立大学的韩国研究专家瑞利智(CedarBough Saeji)形象得将韩舞翻跳称作一种borrowed national bodies。本次播客我们特别邀请了毛宁老师和大家分享她从2016年以来的舞蹈经历。一起探讨她和她所在的孙子团是如何以韩舞翻跳这样的embodied身体表达形式去参与全球化,又如何将作为一种全球化身体语言的韩舞通过她们的“情感劳动”(affective labor)融入作为一个内陆城市的成都的城市…
  continue reading
 
上海何以为上海?近些年来,人们对城市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不断加深,但“公共史学”作为一门系统探索城市历史的学科在国内还鲜少被提及。”上海“的名头从何而来?老建筑打卡的网红经济热潮下有何隐喻?街巷之间的历史,由名人和胜利者书写,还是由民众讲述?本期节目,我们希望通过探讨公共史学的方法论与实践,为生活在原子化社会中的我们带来一种关心城市、关心身边的方法。嘉宾介绍:袁立豪:就读于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历史系,留学生通讯社“麦迪讯”主编。学术兴趣主要在跨国文化交流史、公共历史等领域,曾担任唯理”公共史学导论——上海城市历史的研究与实践“线上课程讲师,参与威斯康星大学中国学人历史研究。本期您将听到:02:34 开场介绍03:00 嘉宾介绍04:35 公共史学包含什么?内容与方法06:20 学习公共史学的契…
  continue reading
 
合唱——一群人唱歌,不仅在空间上将个体联系在一起,更能在区隔、苦难、暴力之间,产生连接感与力量感。合唱是一种独特的媒介,也是一门谦让的艺术;它唱音乐,也在唱生活、文化、 情感、故事。合唱是如何诞生的?合唱与性别、社会的关系是如何的?我们为什么需要合唱?本期节目,我们希望能呈现合唱独特的魅力,也期待在合唱中个体与个体汇聚在一起,在歌唱中彼此抚慰。嘉宾介绍:吕远哲:美国西北大学音乐教育合唱指挥方向本科生,大学东亚无伴奏合唱团Treblemakers Acappella 现任成员/前副音乐指导,唯理中国第22期线上课程讲师。在合唱团有16年演唱经历,接触并体验了不同种类的合唱团。沈逸媛:杭州小学音乐教师,浙江音乐学院声乐歌剧系美声演唱方向非全日制研究生在读,上海彩虹室内合唱团现任女高音声部成员,1…
  continue reading
 
本期节目的灵感来源于唯理对谈的第一季第一期节目。在2019年初,世界民族主义思潮崛起,对谈曾探讨过中国的民族建构和认知。三年多过去,世界从前疫情时代变成了后疫情时代,川普离任,而东亚的“韩式川普”尹锡悦凭借对性别民族等问题的立场在今年赢得了大选。在社交媒体激烈的争论中,我们是否可以感受到孤立主义和民粹主义继续扩散的信号?这期节目,我们将从朝鲜王朝的历史开始,追根溯源韩国的民族主义,在韩国的文化和外交中解构出韩国在东亚社会里的独特发展道路。嘉宾介绍:权小星:东方卫视国际部资深编导、前驻韩记者,播客节目东亚观察局主播任致均:威斯康星麦迪逊大学历史系博士候选人,研究主题为基于韩人日记与行旅文学,重新构建早期现代东亚世界的信息流转与处理0:43 开场介绍1:59 嘉宾介绍4:49 民族主义的定义是什…
  continue reading
 
听众朋友大家好,立夏将至,唯理对谈第三季又和大家见面了!奥斯卡颁奖礼上威尔史密斯的一巴掌把自己扇出了未来十年的奥斯卡,这期我们邀请了邵天宇、冯贺、马玢和邢淅璇几位从事不同形式喜剧的嘉宾,从奥斯卡掌掴事件谈起,讨论喜剧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中“冒犯“的社会红线在哪里?不同形式喜剧包括脱口秀、相声的存在到底有啥意义?以及我们为什么需要喜剧?喜剧怎样影响我们的日常生活?本期关注的问题:为什么“冒犯”会成为喜剧的一种表现形式?谁有权利感到“被冒犯”?为什么大家都喜欢”当爸爸“为什么我们需要“被冒犯的”喜剧喜剧是如何影响我们生活的?本期您将听到:02:23嘉宾介绍05:40开场引题:奥斯卡掌掴事件07:44“冒犯”为什么会成为喜剧的一种表达方式?这个“冒犯”的 边界在哪里?09:20什么是相声中的“包袱”、…
  continue reading
 
随着项飙老师社交媒体上的出圈,人类学也从学术殿堂走入了人们日常的谈论话题中。但是社会大众对于人类学似乎有一种闲云野鹤的浪漫化想象,认为人类学工作是一种不停游历于各地的“田园”生活。到底什么是人类学?人类学在研究哪些事物?我们为什么需要专业的“人类学者”?为了解决这些大众对人类学常见的困惑,我们想通过这期博客,和大家一起聊聊人类学、“田野”和人类学伦理问题,为人类学祛一些魅,解开其神秘的面纱。本期关注的问题:“人类学”出圈的背后原因几何?什么是“田野”?人类学家的具体工作是怎么样的?中美人类学田野形式以及研究方向的异同人人都可以做田野调查吗?“观察者”与“被观察者”的身份转换本期唯理对谈录制于北京时间2月26日下午,我们邀请到了西南民族大学博士生导师张原以及宾夕法尼亚大学博士生Allen,一起…
  continue reading
 
2021年斋月以来,巴以冲突矛盾不断升级。5月10日,部分巴勒斯坦人因不满以色列庆祝“耶路撒冷日”,最终引起冲突升级,暴力事件在东耶路撒冷和西岸频频发生,巴以冲突再一次登上了国际新闻的头条。这次冲突与以往冲突有何不同?巴勒斯坦和以色列之间为什么冲突不断?这是一场有关宗教的冲突,抑或是地缘政治的博弈,还是说问题比我们想象的更加复杂?再往这场冲突的本质挖掘,“巴勒斯坦”和“以色列”这两个国家/地区是如何在地中海东岸一片狭小的地区被人为建构的?“以色列”和“巴勒斯坦”这两个词语背后又有着什么样的政治和宗教意味?我们今天所熟知的犹太人与以色列之间紧密的联系是如何发展起来的?犹太复国主义为何遭受到了巴勒斯坦地区原住民的反感?唯理对谈将在接下来的两个月,分由三期节目,为听众详细梳理巴以冲突的前世今生,讲…
  continue reading
 
2021年3月,一名白人男性在波特兰大3家按摩店枪击多人,造成包括六名亚裔女性在内的8人死亡,这一事件使针对亚裔的歧视与仇恨再次进入全美国性的讨论视角。尽管上世纪80年代发生的亚裔美国人权利运动推进建构了泛亚的身份认同感,但相对于其他少数族裔歧视而言,亚裔仇恨似乎并不在美国媒体主流讨论的范围内,且亚裔内部多样性及亚裔媒体叙事的缺失也使亚裔群体内部缺乏凝聚力。本次对谈中,我们有幸请到了背景各异的四位嘉宾。他们中有研究美国亚裔移民史和苏格兰华裔的学者,也有美国高校亚裔平权运动、与芝加哥反亚裔仇恨的组织者。他们将结合自身背景,讨论关于亚裔美国人的移民历史、形象建构、和舆论态度。本期探讨的核心问题如下:在公共语境中,对于亚裔的刻板印象是如何建立、传播、被内化或被反抗的?为什么亚裔需要通过仇恨犯罪来证…
  continue reading
 
2021年中,随着疫苗接种在美国民众中逐渐铺开,我们似乎可以见到漫长疫情的尽头。然而,疫情的好转并未给美国政治加剧的极化带来转机。两党在疫情防护、疫苗有效性、经济刺激方案和前任总统功过等关键问题上都愈发背道而驰。在阴谋论与人身攻击充斥美国政治的今天,我们似乎进入了“后真相时代”的危机模式中。本期节目中,唯理对谈邀请到了四位美国政治研究者,对美国的政治极化现象以及可能的成因进行了讨论,并提供了不同学科视角的理论模型来进行分析。2:50 嘉宾简介6:35 美国政治“极化”的过程:民主、共和两党简史13:50政治极化的对选民和国会的影响17:30关于政治极化的模型22:10美国大选结果愈发接近是极化的一种表现吗?25:30 身份认同、政治议题与政治极化的关系37:45 个人在群体中的极化42:00…
  continue reading
 
本期节目中,唯理对谈邀请到了核心课程的四位讲师,对社会科学方法论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并讨论了社会科学领域中定性与定量研究方法的交叉与边界,以及对因果关系的探讨。由于原节目在clubhouse上进行,因此在节目结尾有参会者提问环节。嘉宾简介:曹起瞳:斯坦福大学商学院政治经济学博士生白云鹏:耶鲁大学政治学博士生陆子奇:哈佛大学经济学博士生计时雨:康奈尔大学社会学博士生03:05 嘉宾自我介绍06:00 各学校本科核心课程介绍:因果推断为主,定量方法为基础,定性分析为辅的课程设置因为意大利而讨厌了原本喜欢的交响乐?半夜两天爬起来和同伴看星星?讨厌的画画课帮助我在毕业后对构图恍然大悟?用烤派做定量分析?15:50 为什么社会科学方法论很重要?从让人无所适从的新闻标题到基本信息推断方法面对纷杂的信息,形…
  continue reading
 
本期节目的灵感来自于唯理中国第23期线上课程:“古代希腊与中国”。在一小时的节目中,课程讲师、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古代历史博士郑惠中将带领我们探索中西古史比较的研究内容,比较的方法论,中国与希腊古典宗教和文学的异同,及比较历史研究中的大问题。在本期节目中,你将听到:4:00 中西古史比较的研究内容6:00 比较作为一种方法而非目的15:00 雅斯贝斯的“轴心理论”及其批评17:50 学习、阅读甲骨文的体验19:45 古代中国与希腊对神的想象区别22:00 史诗中的人文关怀26:00 开脑洞形式的想象作业和分析性的作业有什么异同?28:00 学生的脑洞分享31:35 教诲、思想和理论之间的差异34:30 对知识来源的控制,古代祭祀传统41:40 诗经可以被看作史诗吗?47:25 比较历史研究…
  continue reading
 
2020年的末尾与2021年的开头,中国四省多地由于疫情再次进入战时状态,人们稍事放松的神经再次被拉紧,随之而来的是公共交通停运、大规模核酸测试、重点区域封锁等大规模疫情防控升级措施。在过去的一年里,我们似乎已经对这样的运动式治理习以为常,不知不觉当中,一旦有疫情发生,我们习惯于交出个人隐私和生活便利来换取对病毒的控制。疫情事实上给予了国家延伸其权力触角、进一步监视和掌控其公民的机会,而科技企业的参与更是让国家丰富了监控技术手段。个人行踪追踪、算法确定感染风险、出行离不开微信和支付宝等手机程序,这些都已然成为了我们生活的日常。如何评价中国在过去一年的疫情治理表现?文化因素对疫情防控是否有影响?国家能力和疫情治理的联系是什么?中国运动式治理疫情的方式是如何产生的?防疫工作如何加快数字基础设施建…
  continue reading
 
2020年12月14日,美国各州的选举人团将正式选出第59届美国总统,标志着本次美国大选正式落下帷幕。新一季的首期唯理对谈,我们将与林垚(哥伦比亚大学政治学博士,耶鲁法学院在读)及夕岸(宾夕法尼亚大学社会学系博士生),两位广泛关注公共议题并且在华语世界积极发声的嘉宾,探讨大选中的种族和移民问题。选前预测中,人们普遍认为拉丁裔人口和投票率的上升有助于拜登拿下关键摇摆州。选后数据表明,尽管佛罗里达州内的多个拉丁裔聚集区的选民对民主党候选人的支持率不及上届大选,但却成功帮助拜登赢得多年来支持共和党的亚利桑那州。另一方面,华裔选民中的分歧丝毫不亚于拉丁裔。华语世界自特朗普2015年宣布竞选以来便有强烈的“挺川”群体,而民主党在年轻华裔群体中亦不乏激进支持者,他们往往走在BLM等种族平权运动的前线。在…
  continue reading
 
脱口秀作为一种喜剧表演形式,在欧美社会和亚洲社会中都广泛流行,并在不同的文化中生长出不同的姿态。本期唯理对谈有幸邀请到著名喜剧演员黄西(Joe Wong)和大家一起探讨他在中美两国不同背景下的表演经历和相关思考。黄西90年代来到美国求学,在获得生化博士学位后出人意料地走进了喜剧/脱口秀这门行业。从2009年登上Letterman秀,2010年受邀在美国电者年会(RTCA)上表演,黄西先后多次登上《艾伦·狄珍妮秀》(The Ellen DeGeneres Show)、《斯蒂芬·科尔伯特晚间秀》(The Late Show with Stephen Colbert)等舞台,他被认为是第一个成功走上美国主流脱口秀舞台的华裔演员。在过去几年中,黄西也参与了许多中国电视节目,并主持了一档央视综艺节目《…
  continue reading
 
2019年,中美关系随着贸易战的进展继续恶化。面对着美方日益加码的财政制裁,以“反西方霸权”为基础的民族主义价值观也在大洋彼岸的中国民众中得到越来越多的支持。那么,对于被夹在中间的在美中国留学生们来说,我们应该以怎样的态度和视角去看待两个国家之间的冲突?美国课堂内中美学生对彼此的偏见如何产生?为什么一些留学生会变成“小粉红”?一些留学生自媒体如何变成假新闻发酵的场所?中美间的假新闻有何异同?当下美国的反中情绪有无夸大?本期播客,我们请到了宾夕法尼亚大学政治学系助理教授侯越和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助理教授方可成,与我们一起探索这些困扰着我们身份认知的难题。嘉宾介绍方可成:宾夕法尼亚大学传播学博士;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助理教授侯越:麻省理工学院政治学博士;宾夕法尼亚大学政治系助理教授本…
  continue reading
 
为什么”东京喰种“是酷儿的?为什么我们会被逼婚?为什么不同国家的城市成了酷儿文化的中心?除了安全套,我们如何了解性和进行性别研究?异性恋为什么需要酷儿理论?作为青年学生的我们又能做些什么?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满着被当作朴素真理的二元论,其中又以男女的性别之分、异性恋和同性性取向之分尤为突出。但这样以二元论为主导的话语体系实际上是不完善、不准确、甚至可以说粗暴的。本期唯理对谈邀请到的Koko和Eric两位嘉宾将谈论性别的二元化是如何在流行文化和社会空间中构建我们的生活,并使用酷儿理论,来解读身边的文化现象以及酷儿话题在不同空间中的演绎。(本期音频资料源于唯理中国性别工作坊第二期)嘉宾介绍张扣扣 Koko不是男生也不是女生,英文they/them,中文他ta。Bryn Mawr College大四,…
  continue reading
 
不论是在中国亦或是大洋彼岸的美国,随着各个阶段学校学生多元性的增加,有关平等和多元的讨论也越来越多地被提上日程:机会平等和结果平等在教育实践中一定冲突吗?“减负”是否加剧了阶级不平等?城市和乡村间的教育不平等体现在哪些方面?学生多样性的增加对于课堂讨论氛围有什么正负面影响?政治该如何介入大学校园?美国大学校园里保守派和自由派的“文化战争”如何影响教学和师生互动……本期唯理对谈请到了三位背景各异的嘉宾:一位在青岛的一所初中执教地理;一位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历史系毕业后前往广西支教;另一位则在80年代就读北大,后赴美国圣约翰学院担任教授。面对这些宏大而复杂的问题,我们不期望给出一个详尽的答案;但我们希望,这三位能用自己的亲身经历,为我们接触这些问题,寻求一个更好的教育提供一些不一样的视角。本期您…
  continue reading
 
上一期我们聊了中国和苏联历史上的民族政策,以及它们对于现代中国民族认知的影响。这一期,我们将继续深究“民族观”在中国和西方的起源:现代民族主义是如何诞生的?民族和政治之间有何联系?拉丁美洲历史又如何塑造现代民族观?我们也将探讨有关自己的身份与特权:在美留学生的特殊民族身份如何转变或者不变?在美国作为少数族裔的体验如何影响我们对于民族观的认知?现代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如何影响民族身份的塑造?民族作为想象的共同体,会逐渐消解吗?欢迎收听本期播客,与我们一起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本期您将听到:1:06 中国的民族观和西方的民族观有何异同?2:00 西方的民族观起源于何时何地?法国大革命和1848年民族之春分别对民族观的兴起产生了什么影响?“公民”民族主义是如何诞生的?现代民族的概念在这一时期是如何、又为…
  continue reading
 
在民族主义崛起、民族冲突加剧的时代背景下,我们不禁发问:民族是什么?它又从何而来?它是自古有之的还是近代建构的?唯理对谈第一期邀请了张哲、钱静远两位老师和我们共同探索中国历史上的民族政策,以及它们是如何影响现代中国对于民族的认知。从“华夷之辨”到共产主义的线性历史观,从清朝“改土归流”到新中国“民族识别”,民族这一概念是如何被定义和定性的?本期您将听到:1:50 我们对于民族的认知从何而来?“民族”对于汉族人来说意味着“其他民族”?汉族是“默认值”,其他民族是“他者”?4:23 民族和族群指的是什么?种族,国籍,民族国家呢?对应的英文释义又是什么?学界对这些定义有共识吗?6:26 中国历史上对于民族的划分和定义从何而来?历史上的“华夷之辨”对我们对于民族的认知又有何影响?与汉族不同的“中华民…
  continue reading
 
Loading …

快速参考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