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Player FM应用程序离线!
蘇老師講解國際新聞、中東與中亞歷史、中國事務、太空知識的頻道。 Diplomat's daily news review and history research on Middle East and Central Asia, China Affairs and Space Exploration
«
»
2024.03.13 中國的太空發展歷程-擷取自蘇育平撰中國航天事業與火箭軍一書
Manage episode 406222192 series 2948782
2.1 中國航天太空事業
上一節講述了中國兩彈一星的發展,發展出核彈後,必須要有發射載具。火箭,也就是彈道飛彈除了彈頭爆炸部以外之推進部分,就是核彈最佳的載具,但其實也是發射衛星或太空船的通用載具,用途都是將酬載頂出大氣層進入外太空空間。
中國從1970年代,開發出了東風-5彈道飛彈、長征-1運載火箭、風暴-1型運載火箭之後,眼見美蘇兩強太空競賽之激烈,毛澤東指示中國也要發展太空事業,東方紅一號衛星也就上了天,就算在文革打破一切的時代,就算連火箭發射基地與許多珍貴的火箭科學家也捲入批鬥與鬥爭的時刻,中國的航天事業也沒有因此中止,頂多只是拖延了一點腳步,大方向還是繼續往前的。
到了21世紀,中國的太空計畫發展已經到了獨樹一幟、沒人比他更認真的程度。首先,是人類宇宙事業的領航者與第一領先選手――蘇聯,政權瓦解,承繼的俄羅斯不僅難以恢復蘇聯榮光,還自2022年2月起陷入俄烏戰爭不可自拔,地面上的麻煩都解決不了,更別提幾萬公里高空中的太空事業了。
目前還有太空探索計畫的國家,大概有美國、俄羅斯、歐洲太空總署、法國、義大利、日本、印度、阿聯大公國、以色列、北韓、南韓、中華民國台灣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其他已經或有興趣放幾顆衛星到地球軌道上的國家更多。
其中,以中國與美國在太空領域的表現最積極且實力最強,不但國家有持續性地投入與經營,連民間也紛紛出現私人公司將太空任務私有化、商業化,令人嘆為觀止。
2.1.1 中國太空事業之架構與組織
目前中國從事航天產業的主體,在官方是「中國航天局」,隸屬「解放軍戰略支援部隊航天系統部」,而研發生產相關裝備如太空船、火箭、彈道飛彈之主體,則是公司化的國有央企為主,其中又以「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與「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為兩大主力軍。
1999年7月,原「中國航天總公司」被拆分為「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中國航天機電集團公司(之後改名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兩家超大型軍工國企,彼此開始進行良性競爭關係。
前者「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China Aerospac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rporation)」是中國國有獨資企業,由國務院國資委100%持股,產品是「太空飛行器與彈道飛彈研發」。它的旗下有多家研究院與子公司,包括:「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航天動力技術研究院」、「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航天推進技術研究院」、「四川航天技術研究院」、「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中國航天電子技術研究院」、「中國航天空氣動力技術研究院」、「中國航天系統科學與工程研究院」、「航天標準化與產品保證研究院」、「中國航天科技國際交流中心」、「航天檔案館」、「航天通信中心」、「北京神舟航天軟體技術有限公司」、「深圳航天科技創新研究院」、「東方紅衛星移動通信有限公司」等,員工總數達17萬4千餘人,算是承繼過去號稱火箭之父錢學森領導的國防部第五研究院、第七機械工業部、中國航天工業部、中國航天工業總公司等一路改制走來最主軸業務的集團。神舟系列載人飛船與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就是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的主打產品項目。
2017年,後者改名為「中國航天科工集團有限公司(China Aerospace Science & Industry Corporation)」,有15萬名員工,旗下公司計有:「中國航天科工信息技術研究院(第一研究院)」、「中國航天科工防禦技術研究院(第二研究院)」、「中國航天科工飛航技術研究院(第三研究所)」、「中國航天科工運載技術研究院(第四研究院)」、「中國航天科工動力技術研究院(第五研究所)」、「中國航天科工火箭技術研究院(火箭公司EXPACE)」、「航天信息股份有限公司」等。該集團主要業務一樣是生產「太空飛行器與彈道飛彈」,也是中國國務院國資委100%持股的國有企業。
由於上述兩家航天企業都是兼營航天與彈道飛彈生產,算是國有軍工廠性質,因此,也都被美國列為科技制裁的對象。不過,這些制裁顯然對其營運與產品開發沒有太大的影響,從中國各型太空火箭發射的頻率來看,是有增無減的。
看到中國光這兩家航天巨頭就有多達三十餘萬員工,難以想像有如此多資源投注在航天事業上,也難怪中國近年航天事業風生水起。不過,是不是也有太多冗員問題?就算是美國也沒這麼多人在搞航天產業,如果中國有這麼多人在做航天工程,是不是進度應該要更快,目標要設的更高一點?比如建造太空梭、建造大型移民艦、設立月球科研站、中國人登陸火星,開發主小行星帶或探索外圍太陽系等計畫或想像都應加速進行,以中國基建狂魔的實力,在美國人登月與登火星之前,中國人先上去蓋好基礎建設如城市、供水站、金屬冶煉廠、火箭燃料提煉廠等,到時候租借給美國人與歐洲人使用可不挺好的嗎?。
中國的民營航太公司不少,有開發穀神星、智神星運載火箭之「星河動力航天」公司,也有開發「雙曲線運載火箭」之「北京星際榮耀空間科技有限公司」,以及開發「朱雀系列運載火箭」之「藍箭航天」公司,還有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與中科宇航公司共同設計的「力箭一號運載火箭」,這些在之後的章節都會詳加解釋,可謂是五花八門,各有所長,這點充分說明中國在科學發展、宇宙航天事業上,已經有相當成果。國家與民間一起做,比起美國太空科技掌握在NASA及少數大企業,如洛克希德馬丁公司、波音公司及SpaceX手上,中國的太空產業擴張現象是比較平衡的。
如果這個現象持續下去,可以說有一天宇宙雖大,但地球對外探索的行動,很大機會將會由中國人與美國人來共同主導進行,或者中國至少是多極體系中的一極,只要中國經濟不要進一步崩潰的話。
中國在經濟發展、政治民主、高端科技發展上,也許還無法與美國比擬,雖然號稱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國民所得與人民貧困程度,卻還只能算是發展中國家。但是,唯獨在太空科技、航天航太領域中,中國算得上是世界前列。
當然在航天領域要能夠有大發展,必須要有國家資源的長期投入。在中國,航空太空事業作為幾十年來彈道飛彈火箭發展的附屬品(當然也可以說彈道飛彈火箭軍是航太事業的副產品),也是屬於解放軍國防領域發展的一部份,一直到今天,中國太空事業還是屬於2015年底新組建的「中國人民解放軍戰略支援部隊航天系統部」所領導管轄。
除了本部直屬機關外,還有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原解放軍第20試驗訓練基地)、太原衛星發射中心(原解放軍第25試驗訓練基地)、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原解放軍第27試驗訓練基地)、海南文昌衛星發射中心、西安衛星測控中心(原解放軍第26試驗訓練基地)、衛星海上測控部(衛星測控船隊的基地,原解放軍第23試驗訓練基地,總部在江蘇省江陰市)、空氣動力研究與發展中心(原解放軍第29試驗訓練基地,位在四川綿陽)、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北京測量通信總體研究所、北京跟蹤與通信技術研究所、航天研發中心、工程設計研究所、電視藝術中心、解放軍戰略支援部隊航天工程大學、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解放軍航天員大隊、航天偵察局(北京市遙感信息研究所)、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等。
不過,我們還是從頭說起比較清楚。1956年,中國國防部第五研究院組建,主要負責兩彈一星計畫的彈道飛彈發展為主。1957年,蘇聯成功試射第一枚R-7洲際彈道飛彈,射程達到8,000-9,500公里遠,配備於蘇聯戰略火箭軍部隊,可裝載一枚300萬噸當量核彈頭,R-7也是將蘇聯第一枚人造衛星Sputnik一號射入太空的載具。1961年,蘇聯太空人尤里·加加林搭乘東方一號太空船進入外太空與近地軌道,成為第一個到達外太空空間的人類。
1960年,中國在參考蘇聯R-2彈道飛彈,仿製出東風-1型彈道飛彈後,首先在酒泉基地(也就是解放軍第20訓練基地,今日的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進行成功試射。
之後,經過文革造反派大鬧一番,基地基本陷入癱瘓。1970年起,酒泉第20訓練基地全部劃歸蘭州軍區空軍建制領導,航天單位全部改劃歸空軍序列。1970年4月,中國第一枚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成功發射進入軌道。1975年起,再度將各航天基地改編成解放軍試驗訓練基地,直屬國防科委領導。1982年7月,「國防科委、國防工辦、軍委科裝委」合併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科學技術工業委員會」又稱為「國防科工委」,領導所有航天基地。
1983年,中國已經進入改革開放時期,知識份子與科學技術重新受到重視與國家政策保護,於是有四位兩彈一星元勛科學家:王大桁、王淦昌、楊嘉樨、陳芳允等,聯合致信給元老鄧小平,提出借鑒美國星球大戰計畫,開發中國的高新科技。鄧小平支持此提議,調撥100億人民作為專項資金,稱為「863計畫」,又稱「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畫」,主要重點放在「生物技術、航天技術、信息技術、雷射技術、自動化技術、能源技術與新材料技術」。
在航天技術方面,主要決定發展先進的大型運載火箭,以及可重複使用的空天飛機。
1985年,中國政府決定開放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為國外客戶進行商業發射衛星任務,酒泉基地改稱為「中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開始為國家賺錢創匯。
1994年,中國酒泉衛星發射基地開始興建載人太空飛行發射場。1999年,發射第一艘試驗飛船。
1998年4月,「中國解放軍總裝備部」成立,所有航天基地改隸屬總裝部領導。最後在2015年底,再改隸屬「中國人民解放軍戰略支援部隊航天系統部」迄今。因此,今天中國的所有航天空間計畫,其實都是在解放軍的預算內執行,中國的太空人也都是解放軍空軍戰鬥機飛行員出身為主。
但是,這體系內也有許多實體是以公司型態的存在,如最大的「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China Aerospac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rporation,縮寫:CASC)」,就是中國最主要負責太空工業設計、製造、發射與維護的超大型國營企業央企,其總部位於北京,業務為發射航天探測器、載人飛船、人造衛星,以及製造戰術、戰略彈道飛彈。
所以,其實解放軍火箭軍的各型彈道導彈,就是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所生產的,這樣說來,它也可以說是一家超大型的國營軍工廠。當然,它也生產神舟系列載人飛船、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等。它還有幾家子公司,如製作運載火箭與各款彈道飛彈的「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也就是「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總公司第一研究院」、「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又稱為「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總公司第五研究院」等。
此外,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也研發一套商用遙感對地觀察衛星「吉林一號衛星系統」,這是由一些微型衛星組成的網路,從2015年到2023年,已發射26次,在軌道上的衛星數量已達131顆,既可商用,也可軍用,對敵領土進行偵察任務。
2022年中國計有64次太空發射紀錄,2023年則有67次太空發射紀錄,雖然比起SpaceX來說並不多,但已經比美國NASA的發射任務多上許多,這也不禁讓人懷疑到底美國有沒有認真對待外太空開發一事?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577集单集
Manage episode 406222192 series 2948782
2.1 中國航天太空事業
上一節講述了中國兩彈一星的發展,發展出核彈後,必須要有發射載具。火箭,也就是彈道飛彈除了彈頭爆炸部以外之推進部分,就是核彈最佳的載具,但其實也是發射衛星或太空船的通用載具,用途都是將酬載頂出大氣層進入外太空空間。
中國從1970年代,開發出了東風-5彈道飛彈、長征-1運載火箭、風暴-1型運載火箭之後,眼見美蘇兩強太空競賽之激烈,毛澤東指示中國也要發展太空事業,東方紅一號衛星也就上了天,就算在文革打破一切的時代,就算連火箭發射基地與許多珍貴的火箭科學家也捲入批鬥與鬥爭的時刻,中國的航天事業也沒有因此中止,頂多只是拖延了一點腳步,大方向還是繼續往前的。
到了21世紀,中國的太空計畫發展已經到了獨樹一幟、沒人比他更認真的程度。首先,是人類宇宙事業的領航者與第一領先選手――蘇聯,政權瓦解,承繼的俄羅斯不僅難以恢復蘇聯榮光,還自2022年2月起陷入俄烏戰爭不可自拔,地面上的麻煩都解決不了,更別提幾萬公里高空中的太空事業了。
目前還有太空探索計畫的國家,大概有美國、俄羅斯、歐洲太空總署、法國、義大利、日本、印度、阿聯大公國、以色列、北韓、南韓、中華民國台灣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其他已經或有興趣放幾顆衛星到地球軌道上的國家更多。
其中,以中國與美國在太空領域的表現最積極且實力最強,不但國家有持續性地投入與經營,連民間也紛紛出現私人公司將太空任務私有化、商業化,令人嘆為觀止。
2.1.1 中國太空事業之架構與組織
目前中國從事航天產業的主體,在官方是「中國航天局」,隸屬「解放軍戰略支援部隊航天系統部」,而研發生產相關裝備如太空船、火箭、彈道飛彈之主體,則是公司化的國有央企為主,其中又以「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與「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為兩大主力軍。
1999年7月,原「中國航天總公司」被拆分為「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中國航天機電集團公司(之後改名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兩家超大型軍工國企,彼此開始進行良性競爭關係。
前者「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China Aerospac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rporation)」是中國國有獨資企業,由國務院國資委100%持股,產品是「太空飛行器與彈道飛彈研發」。它的旗下有多家研究院與子公司,包括:「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航天動力技術研究院」、「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航天推進技術研究院」、「四川航天技術研究院」、「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中國航天電子技術研究院」、「中國航天空氣動力技術研究院」、「中國航天系統科學與工程研究院」、「航天標準化與產品保證研究院」、「中國航天科技國際交流中心」、「航天檔案館」、「航天通信中心」、「北京神舟航天軟體技術有限公司」、「深圳航天科技創新研究院」、「東方紅衛星移動通信有限公司」等,員工總數達17萬4千餘人,算是承繼過去號稱火箭之父錢學森領導的國防部第五研究院、第七機械工業部、中國航天工業部、中國航天工業總公司等一路改制走來最主軸業務的集團。神舟系列載人飛船與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就是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的主打產品項目。
2017年,後者改名為「中國航天科工集團有限公司(China Aerospace Science & Industry Corporation)」,有15萬名員工,旗下公司計有:「中國航天科工信息技術研究院(第一研究院)」、「中國航天科工防禦技術研究院(第二研究院)」、「中國航天科工飛航技術研究院(第三研究所)」、「中國航天科工運載技術研究院(第四研究院)」、「中國航天科工動力技術研究院(第五研究所)」、「中國航天科工火箭技術研究院(火箭公司EXPACE)」、「航天信息股份有限公司」等。該集團主要業務一樣是生產「太空飛行器與彈道飛彈」,也是中國國務院國資委100%持股的國有企業。
由於上述兩家航天企業都是兼營航天與彈道飛彈生產,算是國有軍工廠性質,因此,也都被美國列為科技制裁的對象。不過,這些制裁顯然對其營運與產品開發沒有太大的影響,從中國各型太空火箭發射的頻率來看,是有增無減的。
看到中國光這兩家航天巨頭就有多達三十餘萬員工,難以想像有如此多資源投注在航天事業上,也難怪中國近年航天事業風生水起。不過,是不是也有太多冗員問題?就算是美國也沒這麼多人在搞航天產業,如果中國有這麼多人在做航天工程,是不是進度應該要更快,目標要設的更高一點?比如建造太空梭、建造大型移民艦、設立月球科研站、中國人登陸火星,開發主小行星帶或探索外圍太陽系等計畫或想像都應加速進行,以中國基建狂魔的實力,在美國人登月與登火星之前,中國人先上去蓋好基礎建設如城市、供水站、金屬冶煉廠、火箭燃料提煉廠等,到時候租借給美國人與歐洲人使用可不挺好的嗎?。
中國的民營航太公司不少,有開發穀神星、智神星運載火箭之「星河動力航天」公司,也有開發「雙曲線運載火箭」之「北京星際榮耀空間科技有限公司」,以及開發「朱雀系列運載火箭」之「藍箭航天」公司,還有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與中科宇航公司共同設計的「力箭一號運載火箭」,這些在之後的章節都會詳加解釋,可謂是五花八門,各有所長,這點充分說明中國在科學發展、宇宙航天事業上,已經有相當成果。國家與民間一起做,比起美國太空科技掌握在NASA及少數大企業,如洛克希德馬丁公司、波音公司及SpaceX手上,中國的太空產業擴張現象是比較平衡的。
如果這個現象持續下去,可以說有一天宇宙雖大,但地球對外探索的行動,很大機會將會由中國人與美國人來共同主導進行,或者中國至少是多極體系中的一極,只要中國經濟不要進一步崩潰的話。
中國在經濟發展、政治民主、高端科技發展上,也許還無法與美國比擬,雖然號稱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國民所得與人民貧困程度,卻還只能算是發展中國家。但是,唯獨在太空科技、航天航太領域中,中國算得上是世界前列。
當然在航天領域要能夠有大發展,必須要有國家資源的長期投入。在中國,航空太空事業作為幾十年來彈道飛彈火箭發展的附屬品(當然也可以說彈道飛彈火箭軍是航太事業的副產品),也是屬於解放軍國防領域發展的一部份,一直到今天,中國太空事業還是屬於2015年底新組建的「中國人民解放軍戰略支援部隊航天系統部」所領導管轄。
除了本部直屬機關外,還有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原解放軍第20試驗訓練基地)、太原衛星發射中心(原解放軍第25試驗訓練基地)、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原解放軍第27試驗訓練基地)、海南文昌衛星發射中心、西安衛星測控中心(原解放軍第26試驗訓練基地)、衛星海上測控部(衛星測控船隊的基地,原解放軍第23試驗訓練基地,總部在江蘇省江陰市)、空氣動力研究與發展中心(原解放軍第29試驗訓練基地,位在四川綿陽)、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北京測量通信總體研究所、北京跟蹤與通信技術研究所、航天研發中心、工程設計研究所、電視藝術中心、解放軍戰略支援部隊航天工程大學、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解放軍航天員大隊、航天偵察局(北京市遙感信息研究所)、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等。
不過,我們還是從頭說起比較清楚。1956年,中國國防部第五研究院組建,主要負責兩彈一星計畫的彈道飛彈發展為主。1957年,蘇聯成功試射第一枚R-7洲際彈道飛彈,射程達到8,000-9,500公里遠,配備於蘇聯戰略火箭軍部隊,可裝載一枚300萬噸當量核彈頭,R-7也是將蘇聯第一枚人造衛星Sputnik一號射入太空的載具。1961年,蘇聯太空人尤里·加加林搭乘東方一號太空船進入外太空與近地軌道,成為第一個到達外太空空間的人類。
1960年,中國在參考蘇聯R-2彈道飛彈,仿製出東風-1型彈道飛彈後,首先在酒泉基地(也就是解放軍第20訓練基地,今日的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進行成功試射。
之後,經過文革造反派大鬧一番,基地基本陷入癱瘓。1970年起,酒泉第20訓練基地全部劃歸蘭州軍區空軍建制領導,航天單位全部改劃歸空軍序列。1970年4月,中國第一枚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成功發射進入軌道。1975年起,再度將各航天基地改編成解放軍試驗訓練基地,直屬國防科委領導。1982年7月,「國防科委、國防工辦、軍委科裝委」合併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科學技術工業委員會」又稱為「國防科工委」,領導所有航天基地。
1983年,中國已經進入改革開放時期,知識份子與科學技術重新受到重視與國家政策保護,於是有四位兩彈一星元勛科學家:王大桁、王淦昌、楊嘉樨、陳芳允等,聯合致信給元老鄧小平,提出借鑒美國星球大戰計畫,開發中國的高新科技。鄧小平支持此提議,調撥100億人民作為專項資金,稱為「863計畫」,又稱「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畫」,主要重點放在「生物技術、航天技術、信息技術、雷射技術、自動化技術、能源技術與新材料技術」。
在航天技術方面,主要決定發展先進的大型運載火箭,以及可重複使用的空天飛機。
1985年,中國政府決定開放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為國外客戶進行商業發射衛星任務,酒泉基地改稱為「中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開始為國家賺錢創匯。
1994年,中國酒泉衛星發射基地開始興建載人太空飛行發射場。1999年,發射第一艘試驗飛船。
1998年4月,「中國解放軍總裝備部」成立,所有航天基地改隸屬總裝部領導。最後在2015年底,再改隸屬「中國人民解放軍戰略支援部隊航天系統部」迄今。因此,今天中國的所有航天空間計畫,其實都是在解放軍的預算內執行,中國的太空人也都是解放軍空軍戰鬥機飛行員出身為主。
但是,這體系內也有許多實體是以公司型態的存在,如最大的「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China Aerospac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rporation,縮寫:CASC)」,就是中國最主要負責太空工業設計、製造、發射與維護的超大型國營企業央企,其總部位於北京,業務為發射航天探測器、載人飛船、人造衛星,以及製造戰術、戰略彈道飛彈。
所以,其實解放軍火箭軍的各型彈道導彈,就是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所生產的,這樣說來,它也可以說是一家超大型的國營軍工廠。當然,它也生產神舟系列載人飛船、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等。它還有幾家子公司,如製作運載火箭與各款彈道飛彈的「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也就是「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總公司第一研究院」、「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又稱為「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總公司第五研究院」等。
此外,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也研發一套商用遙感對地觀察衛星「吉林一號衛星系統」,這是由一些微型衛星組成的網路,從2015年到2023年,已發射26次,在軌道上的衛星數量已達131顆,既可商用,也可軍用,對敵領土進行偵察任務。
2022年中國計有64次太空發射紀錄,2023年則有67次太空發射紀錄,雖然比起SpaceX來說並不多,但已經比美國NASA的發射任務多上許多,這也不禁讓人懷疑到底美國有沒有認真對待外太空開發一事?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577集单集
Wszystkie odcinki
×欢迎使用Player FM
Player FM正在网上搜索高质量的播客,以便您现在享受。它是最好的播客应用程序,适用于安卓、iPhone和网络。注册以跨设备同步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