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oses 公开
[search 0]
更多
Download the App!
show episodes
 
Loading …
show series
 
有小半年没有更新节目了,实在抱歉,因为暂时没有找话题和嘉宾聊天的欲望。这期是我的一个新尝试,我想一个人静静地谈一些写作的事情,可能会做一系列。 最近我开设了一个写作方面的Newsletter - 新写作Xin Writing (https://xinwriting.org/) 已经在两个月的时间更新了八期。基于这些整理,我想把我对中英文写作的探索用自己的声音表述出来。 这期主要谈到第一人称非虚构写作的主题。在文学范畴下的非虚构和新闻型非虚构有什么不同?非虚构因为采用第一人称带来的情感流动,乃至为文章所组织的情感线索,和非虚构通常呈现的外部性、社会性的线索有什么不同?本期会展开谈谈这些话题。 最后我还读了一本我推荐的书的一点章节,My Battle of Hastings by Xiaolu …
  continue reading
 
这期节目我邀请了在UEA和我经常日常交流写作的赵星,他是UEA创意习作系T.K.Wong写作奖学金20多年来第一位来自中国大陆的得主,2023-2024在这里驻留写作小说一年。 赵星(右一) 我和他交流了他在写作中的以上海为主题的小说。英文小说写作中的细微感受,在UEA生活一年的细节。 欢迎大家收听! 这期节目我们聊了这些话题 6:45 在上海时如何保持英文写作的语感和状态? 15:06 对赵星影响比较大的作家是? 19:07 如何写作上海在21世纪初的"小黄金期"? 26:22 在UEA体会到新的写作风格是什么? 29:37 一年下来写作上改变最大的地方是什么? 31:48 文学小说和类型小说的交融探索 35:22 中英文写作的异同感 40:39 在英文里可能连cliché都听不懂? 45…
  continue reading
 
从本期开始,我将开始做一些UEA(东安格利亚大学)创意写作专业师生的采访。这也是我第一次制作英文播客。第一期的嘉宾是来自津巴布韦的作家Godess Bvukutwa。她是三个孩子的妈妈,最大的孩子才9岁,却只身一人来到UEA,在奖学金资助下学习小说创作。她也是当地一家帮助妇女的NGO组织的创始人。 Godess Bvukutwa 我在学校的Sainsbury Centre和她聊了聊她的写作题材,她观察到的津巴布韦教育和中国的异同,非洲女性的身份对她写作上的影响,以及她在英国感受到肤色对自己的影响。 欢迎大家收听! 延伸阅读 Goddes的文章 Of Chronicles of living life with a wrongly spelt name (I) 主播:李梓新,“三明治”创始人 …
  continue reading
 
这期节目是3月31日晚上我和《收获》杂志编辑吴越在上海三明治文化中心举行的线下分享会现场大部分录音。虽然我之前刚刚和吴越在线上录过一期,但是线下互动明显更加直接,聊出来的话题也很有意思。吴越也发挥了记者的基本功,问了我很多关于写作的问题。就先不剧透了,请大家收听! 欢迎大家收听! 对话中我们聊到了这些话题 3:50 用新的语言写作,会塑造新的人格吗? 10:42 如何从内心出发去写作 18:05 生活背景迥异的人们可以从文字中找到共情吗? 22:35 虚构与非虚构的边界 34:16 看见不同年龄的写作者 44:51 文学杂志编辑对写作者的建议 主播:李梓新,“三明治”创始人 嘉宾:吴越,作家,《收获》杂志编辑 感谢大家的收听,您也可以在公众号“ThinkAge新气集”找到关于「新气集Thin…
  continue reading
 
这期节目我非常荣幸地邀请到我的人生导师,著名新闻人陈婉莹教授来做一期中文播客节目。 我是带着疑问和陈教授讨论的,在全球新闻业大衰退的今天,年轻人还应该期待新闻业,选择从新闻业开始职业生涯吗?机构媒体的公信力日益下降,个人媒体抬头,是不是一条好的出路?新闻媒体包括的范围、涵盖的能力有多少? 陈婉莹教授以她从事新闻50年的经历,以及从事新闻教育近30年的经历,说出她的理解和洞察,也介绍了新任港大新闻及传媒研究中心(JMSC)总监、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导演杨紫烨(Ruby Yang)创办的亚洲首个国际化纪录片硕士专业。 我期待能和陈教授多聊聊一下她的新闻往事,希望能做成一个系列,让我们回到新闻的黄金年代。大家有给陈教授的话题,也可以在评论区留言,我会转达给她。 欢迎大家收听! 我们在节目中聊到了这些话…
  continue reading
 
这期节目我邀请了目前居住在波士顿的作家泓舟,聊了聊我们作为"海外徒手育儿"参与者的体验。 泓舟在去年底出版了《我不想成为伟大的母亲》,里面采访了好几种类型的父亲,包括"家具爸爸"、"周末爸爸"、"救火队员爸爸"、"帝企鹅爸爸"。 我们也谈了育儿中的男性参与。以及,在今天我们对教育的想象。 欢迎大家收听! Timeline 1:10 个人创作与家庭育儿的平衡,可能吗? 3:30 “徒手育儿”和老人参与育儿的不同感受 8:20 对“中国式育儿”的理解 18:40 今天的新手父母是否依然缺乏社会支持? 24:50 如何避免成为“完美父母”的焦虑 30:45 人们还向往组成家庭吗? 35:30 年轻人对生育的认知如何建立? 43:07 育儿过程中伴侣之间“爱的表现” 52:32 打破对父亲带小孩的刻…
  continue reading
 
能够和小邓聊她的工作是一个难得的机会,23年前她从广州来到德国,读书和工作了很长一段时间之后,听说难民营需要中国人做工作人员,她就应聘成功了。近几年来,随着乌克兰战争、中东以及巴尔干地区等地不稳定的局势,流到德国的难民越来越多,其中也不乏中国人的身影。小邓谈到了她的工作日常,她对难民的观察和理解。非常本原地和我们描述了一个难民营的轮廓。欢迎大家收听。 我们在节目中聊到了这些话题 1:29 小邓开始难民营工作的契机 4:05 2015年开始的难民潮,谁是难民?难民从哪里来? 11:32 德国的难民制度 21:48 在德国,难民能够获得工作机会吗? 25:45 一位中国难民的故事 42:41 在难民营的日常工作和基础设施是怎样的? 56:02 德国社会对难民的态度和讨论 主播:李梓新,“三明治”…
  continue reading
 
我和吴越、郭爽在2018年的一次线下分享,被收入吴越去年的新书《必须写下我们——被写作改变的人生》里。时隔五年,我邀请吴越来新气集播客聊聊,说说她在《收获》杂志是如何发掘新人,陪伴作者修改作品,以及见证他们的成长。 吴越说:“每一个小说都像要跳出来一样,它们在说话,很响亮。所以一个文学编辑部是静默当中的嘈杂。” 我们谈到《收获》杂志每期的青年作家专号以及其中的作品。吴越还分享了如何向《收获》杂志投稿的方式,以及他们选稿流程和标准。 欢迎喜欢写作的大家收听! 本期提到的作家 韩松落 邵栋 林棹 索南才让 David Shields Joan Didion 节目中我们聊到这些话题 01:44 中文文学世界中的非虚构与虚构 6:30 从记者到文学编辑,吴越在《收获》如何遴选小说? 15:15 从初…
  continue reading
 
1月初的一天,我和小创在伦敦家中坐下来,想聊聊家有一个18岁的孩子是怎么样的感受。 由于早婚早育,在我们的同龄人中,我们是孩子年龄最大的家庭。跨越2005-2023这18年,养育两个孩子的体验,好像已经过了好几个时代。中国社会和我们自己的家庭场景乃至个人发展也发生了很多变化。在这期节目中,我和小创把对其乐18年的养育过程分为三个阶段,0-8岁,8-15岁,以及15岁以后。而且慢慢养育会过渡到教育,再到引导和陪伴。这个过程,我们是"摸着石头过河"式的探索,全无科学实验班的精密,也没有以果为因的倒推。 在育儿好像变成了方程式的当下,我们想让每个家长看到自己孩子的特性,他们不是元素、符号或者变量,他们就是他们自己。 Timeline 2:20 育儿超过18年的感想 13:45 8岁的儿子与创业阶段…
  continue reading
 
去年10月底,儿子其乐在我的大学“宿舍”里面度过他的期中假,全力准备伯克利音乐学院的申请。有一天我和他说,我们录个播客吧,就聊聊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喜欢上“音乐制作”这条非传统的音乐道路的。因为很多人心目中的"音乐生",就是要精通某种乐器,在一个乐团里面上台表演。而其乐学音乐的过程中没考过一次级,从钢琴到电吉他都接触皮毛而不精,却成为他投身音乐制作的重要养分。他是如何通过音乐来理解这个世界,以及最重要的是找到属于自己的表达方式的? 两个月后,他在家里的阁楼上大呼,地动山摇,原来他收到了伯克利音乐学院的本科offer,在他去波士顿面试之后的第9天,这份offer还带有近1/3的学费奖学金。欣喜之余,我们又录了这个播客的最后10分钟。 作为一个对音乐完全业余的家庭,孩子能有自我的探索能力,并且在无…
  continue reading
 
本期节目来自雅君FM 雅君的话: 今年,我跟朋友、公号「三明治」的创始人李梓新说,我要来UCL读「民族志与纪录片」时,梓新跟我说,「我也要去读书了!」 他选择在44岁这年,去石黑一雄的母校、东英吉利大学(UEA),读非虚构创意写作。 在梓新读完第一学期后,我在伦敦约了他聊了这期播客,和他聊了聊,用第二语言英语写作的感受,在UEA到底学到了什么,所感受到的英文和中文写作的不同等。 以下是Timeline: 00:01:04:在UEA感受到,非虚构和虚构写作的相同:注重个人动机 00:08:10:感觉小说是个更封闭的文本,非虚构更有对话感 00:08:55:当课上出现看不懂的文学和影视作品时,怎么办 00:13:06:「学拍片让我意识到还是写作的创意占比纯度更高」 00:13:53: 英文和中国…
  continue reading
 
这一期我和久未见面的老朋友,《单读》主编吴琦谈了谈我们各自对中文写作在全球化背景下的生存状态观察。 今年1月,《单读》联合瑞士、爱尔兰、澳大利亚、肯尼亚四个国际文学组织发起了"新声计划"(New Voice) 。这个国际文学计划,征集短篇小说、非虚构和诗歌作品。吴琦谈了谈这个计划的来龙去脉,以及他对应征作品的感受。 我聊了一些我在UEA学习英文创意写作的感受。非虚构是否一定要有社会主题和背景,社会性和个人化如何结合。世界关注什么样的中国故事? 我们还交流了个人的创作计划。 欢迎大家收听! 节目中我们聊了这些话题 1:03 单读新声计划,世界图景中的写作进行时 5:49 文学奖、写作者与读者,如何保护创作生态多样性 14:28 非虚构的可能性与作者的成长路径 22:55 在欧洲,文学与现代生活…
  continue reading
 
10月14日下午,我和今年8月刚迁居到伦敦的播客制作人杨一,一起在伦敦大学学院(UCL)举办了一场对谈,聊聊人在海外的离散创作。 当天的活动来了100多名听众,我和杨一聊了英文创作、离散这种状态是否有利于创作、创作者的自律等话题。还邀请了很多现场创作者分享了他们的项目,颇有"谐星聊天会"的现场感。 欢迎对伦敦、英国乃至海外的华人生活和创作状态感兴趣的朋友收听,我们也在征集更多的人在英国的同行者。可以点击下面链接报名: http://china30s.mikecrm.com/9hNnnXt 主播:李梓新,“三明治”创始人,写作者 嘉宾:杨一,播客制作人 感谢大家的收听,您也可以在公众号“ThinkAge新气集”找到关于「新气集ThinkAge」的推送。 剪辑:备备 片头原创配乐:李其乐…
  continue reading
 
这期播客,我在和正在美国旅行的作家春树聊了一下双语写作和诗歌。 作为春树的同时代人,我经历过春树因为《北京娃娃》横空出世的时间。在媒体、出版商的推动之下,春树在21世纪初的中国成为一个写作者Icon。后来,她在2015年移居德国,至今八年。 她在探索新的写作可能,同时也保持着诗歌创作。我们聊了聊身居海外的时候,写作尤其是诗歌对于创作灵魂的慰藉和激发。 10月21日开始,她将和三明治合作开办"朦胧诗之后的中国诗歌"工作坊 。 一连六周的周末,她将和大家分享她自己的诗歌写作和阅读心得:"对于中国的诗歌读者来讲,“朦胧诗”是流传最广、影响力最大的诗歌流派,即使平时不怎么读诗的人,提起北岛、海子、顾城、舒婷,总还有些印象,还可以脱口而出几句流行的诗歌金句。而之后的“第三代”“网络诗歌”,包括“80后…
  continue reading
 
上一次和"梵几"创始人高古奇的聊天,已经可以追溯到两年前。两年之后,我重新回到英国学习和生活。高古奇则因为父母双亲的陆续去世,在经办葬礼过程中深感中国的丧葬文化需要升级。等了两年,发现还是没有别人做,就决定自己重新开始,打造一个叫做"归丛"的丧葬文化品牌。一开始的产品包括灵龛、灵盒等实体物品,以后还将打造播客、出版等文化项目。 我们两个中年人谈了这个人生阶段需要思考的问题,以及我们如何开始思考生死,思考灵魂,并从国外的亲身体验,谈到我们可以从什么方面重新塑造中国的丧葬文化,以及,这意味着什么。 欢迎大家的收听! —————————————————— 主播:李梓新,“三明治”创始人 嘉宾:高古奇,设计师,丧葬文化品牌"归丛"创始人 感谢大家的收听,您也可以在公众号“ThinkAge新气集”找到…
  continue reading
 
去年3月初,陈楸帆从上海出发,开始了一场全球流浪,从美国到瑞士,到葡萄牙到巴巴多斯,又再回到美国。这场迁徙过程中伴随的是“采风”以及对个体意识的重新思考。 我们俩的对话从全球化究竟处于哪个阶段讲起,一开始,我认为之前的全球化已经出现了不少问题,我们期待一个新的全球化的2.0版本.。 楸帆提醒说,这其实最早的全球化1.0是大航海时代,全球化2.0是我们过去三四十年所说的商业和文化意义上以西方为主导的全球化,而接下来的时代,是全球化3.0的时代。个体叙事抬头,迫切地希望摆脱工业化给人带来的模板化和标签化痕迹,真正探寻每一个个体是谁? 这个探寻过程并不容易,像陈楸帆所在的科幻写作领域,对科学主义一直都是全面推崇的。很多人对陈楸帆接触“玄学”,以各种流派的观念和能量模型来试图解释世界和个人感到讶异。…
  continue reading
 
这是一期“新气集”与Storyland童书研究所的播客串台的节目。除了主播梓新之外,还有两位嘉宾,分别是Storyland的创始人--小游(Emily)和Storyland Podcast的主播Ella。我们一起聊了聊4.18-20日三天在伦敦书展上的参展感受。欢迎大家也来说说你们听完播客的感受! 更多教育资讯、童书推荐和作家采访,欢迎关注公共号:“Storyland童书研究所” ———————— 新气集ThinkAge建立了听友群,欢迎大家添加微信 明仔(Ming30s),申请入群! 主播:李梓新 三明治创始人,现居伦敦 嘉宾:小游 Storyland的创始人 Ella Storyland Podcast 剪辑:Ella…
  continue reading
 
教育游牧是平行于“数字游牧"的一个新概念,指的是有孩家庭兼顾孩子教育和自身工作进行的游牧选择。新气集ThinkAge已经从家庭、创新教育角度做过这个主题的节目。在2023,教育游牧将迎来前所未有的热潮。而动身较早的家庭,在2022年国内尚未解封的时候,便已经出发。 ”少年商学院“的创始人张华,在去年7月和太太带着三个孩子到了新加坡。孩子进入了当地的国际学校,而他则远程管理广州的公司,并坚持每天早上八点做视频直播。作为一个资深媒体人转型的创业者,他为何在年过四十选择出国教育游牧,又如何在新加坡开始新的生活?新加坡是适合教育游牧的地方吗?这期节目中,他都将做出解答。 这是从伦敦和新加坡的连线,两位和家庭一起教育游牧的爸爸,一起聊聊对世界,对教育的观察。 ———————— 新气集ThinkAge建…
  continue reading
 
2022年底倒计时几天,我在伦敦迎来了旅欧写作者邹思聪。 自从2021年10月,他到中东欧就读伊拉斯谟项目的硕士,他已经在德国、波兰和捷克呆了三个学期。我们上一次见面追溯到上海时期,那时他刚刚离开深圳的互联网企业,开始独立写作。后来在三明治十周年的时候,我们还录了一期播客。在过去一年,他一直给三明治开设专栏,用每篇万字以上的篇幅分享他的东欧见闻。 这一次,我邀请他来伦敦小住几天,也和伦敦的三明治朋友做分享沙龙。在分享之前,我们先录了这期播客。那天聊的状态很好,我们谈到了新的迁徙、东欧的年轻人、转型后的社会,以及一个母语写作者如何逃离母语环境后才重新找回这门写作语言。 对于东欧,我们有共同的父辈记忆,却在今天越来越相互冷漠。思聪用他在波兰克拉科夫跑步时被当地男女凝视的小故事开始,讲述他在东欧的…
  continue reading
 
这是梓新和太太小游(对的,改了新名字!)在年末的一次对谈,总结了最近对我们来说最大的一个收获,在伦敦租到了心仪的房子。 租房子和搬家这件事对我们来说是家常便饭,从2003年初开始,到现在已经搬家20多次,其中还包括好几次跨国搬家。选择居所的背后代表了一种生活态度,比如是否一定要住在自己的房子里,在选择“家”的时候,最看重的是什么,身体和空间的关系是如何被感知和变化的?在英国之后,homeoffice的时间增加了,如何和生活较好地结合?这些都是这一期探讨的话题。 这也是我们从家庭角度对动荡的2022年的一次年终总结。 ———————— 本期节目Timeline 01:14 搬家20+次的故事 05:52 在上海的二胎家庭租房体验 08:10 在英国找房 16:00 从两个人到四个人的搬家记忆 …
  continue reading
 
这是从《再见爱人2》聊起的亲密关系话题,这期我和太太小创来谈谈关系中起冲突时的化解机制 。 男生和女生交往,到进入婚姻,是不是会建立一种模式和机制。这种模式和机制是如何形成的,又如何在冲突中不断变化、优化?我们俩探索了这个复杂的话题。 非常欢迎大家在评论区谈谈你们对这些话题的想法,也可以说说你们想听什么,我们下期接着聊。 ———————— 本期节目我们聊了这些话题: 03:18 我们冲突的频率 05:45 男性对女性情绪变化的感知 14:25 亲密关系中的同理与共情 20:11 发起冲突的原因和好的处理机制 27:30 表达自己的真实需求 34:55 亲密关系的”规则“建立 45:32 好的爱人是什么? 主播:李梓新、小创,三明治创始人 剪辑:备备 配乐:Paul O'Reilly - On…
  continue reading
 
这是新气集的一个新系列「新气集夜谈」,在这里我将会和我的太太小创闲聊一些生活话题,做一些内容上的小实验。 来了英国之后,可能是对母语文化的怀念,我们俩都开始追起了国内综艺,从《一年一度喜剧大赛》到《脱口秀大会》到《披荆斩棘的哥哥》,再到最近的《再见爱人2》。这一期节目,我们就围绕着《再见爱人2》刚开播的两期,展开聊聊。 在两季的《再见爱人》节目中,几对恋人的关系大概可以分为“老夫少妻”、“冷漠的同龄文艺青年”和“女强男弱”几种类型。我们看了第二季前两期,谈了谈“女强男弱”这个话题,及其中所呈现的中年男人的失语现象。张婉婷所呈现的女性情绪如何被看见和抚慰,也是男女关系中一个扑朔迷离的话题。 非常欢迎大家在评论区谈谈你们对这些话题的想法,也可以说说你们想听什么,我们下期接着聊。 ————————…
  continue reading
 
今年初,从伦敦毕业回国的吃吃,在北京应聘到“住家老师”这份工作,她的工作是住在雇主家中,帮助两位十来岁的孩子进行学业规划和功课辅导,甚至还要负责日常菜谱的搭配和安排。 由于雇主夫妻长年不在北京,吃吃的工作一般都是在摄像头的监视中进行的,和她配合的还有一位住家阿姨。和孩子陪伴的过程中,以及孩子对她的倾诉中,她意识到这种精英化教育培养模式带来的问题,也亲身体会了阶层、服务等社会学议题。三个月之后,她意识到她暂时无法改变这个状态,选择了离职。 我和吃吃聊了聊,从“住家老师”这份工作,这个群体折射出来的中国教育的种种现象和问题。 延伸阅读: 吃吃在三明治写的文章 《我在北京做住家老师,却更像是孩子的经纪人》 ———————— 新气集ThinkAge建立了听友群,欢迎大家添加微信 明仔(Ming30s…
  continue reading
 
阅读商业杂志,看商业报道,在21世纪的前15年,基本都属于白领青年的标配,也是普通青年努力上进的生活方式。了解商业世界,便几乎能了解整个世界的脉搏。 在近些年,这样的现象悄悄消失了。年轻人满足于在手机阅读,甚至在直接使用大厂产品的同时,就建立了对大厂的认知。 一批商业报道者也转型,进入公关、市场、实体等行业,用传媒业的操作方式悄悄影响着市场。但是商业报道的单独存在感已经变弱了。 在商业报道领域深度耕耘8年的许冰清(约小亚),和从事媒体行业20年,参与过2000年代早期商业报道浪潮的李梓新,一起聊了这期播客:在今天,年轻人还需要商业报道吗? 许冰清认为,商业观察其实可以作为一种日常练习,让自己在商业化社会中进行观察。而这些观察的作用将不止发生在传媒领域,而在各个领域都有意义。 三明治和许冰清也…
  continue reading
 
潮汕人雅婷从大学期间开始间隔年旅行,在碰上她的美国丈夫之后两个人更加将全球旅行进行到底。他们想追求一种“数字游牧”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在用自然分娩的方式生下两个孩子之后,他们开始考虑在育儿的过程中也保持这种生活方式。在考察了清迈等地之后,他们来到了巴厘岛,在疫情中开办了一所自然学校Empathy School,目前已经有70个孩子就读。 Empathy School离巴厘岛游客胜地有一段距离,在疫情中更保持了宁静,仿佛一片世外桃源,学校也在农田、树林之中就地取材,兴建教室。孩子们大多数来自印尼的外国家庭,其中有一个中国孩子。新的学校总是带来很多问题,雅婷和她的小伙伴在一一解决。 来听听我和她的这期播客节目! ———————— 新气集已建立了听友群,欢迎大家添加微信 明仔(Ming30s),申请…
  continue reading
 
从哥伦比亚大学毕业之后,Sophie加入了Think Global这家位于纽约的创新高中。这家高中每年分为四个学期,学生们到世界各地旅行,代替以往的IB体系学习。在疫情冲击之下,Sophie在今年年初才恢复了和学生们的线下旅行。她和学生们从墨西哥到了雅典,又即将往非洲博茨瓦纳研究动物迁徙。 这种全然PBL(Project Based Learning, 项目制学习)的方式,取代以往的学习体系,是否行之有效?30个学生配以11个老师的豪华“旅行团”配置,会使学生们有怎样的成长? 我和Sophie聊了聊她参加的这个创新教育实践。 ———————— 新气集已建立了听友群,欢迎大家添加微信 明仔(Ming30s),申请入群! 主播:李梓新,三明治创始人 嘉宾:Sophie,Think Global全…
  continue reading
 
芒果TV的节目《声生不息》把"港乐"这个概念放在我们长期熟悉的“粤语歌”或者“广东歌”身上。我一直好奇在非粤语区,朋友们在成长过程中接收粤语歌文化的方式和过程是怎么样的。这一期节目,我就邀请来锐裘和丁猫,她们分别成长于上海和成都,现在是资深的粤语歌爱好者。 我们谈到在人生不同阶段喜欢上粤语歌,对自己的生活经历有什么影响。粤语歌代表了如何一种文化风格,为什么能在一个人身上持续发生作用。以及,粤语歌在近三十年来的演化轨迹又是怎样的。 ———————— 新气集已建立了听友群,欢迎大家添加微信 明仔(Ming30s),申请入群! 本期节目Timeline 1:18 在广东以外的地区,粤语歌的影响力 6:30 90年代,从VCD和电视中初识粤语歌 17:20 香港文化中那些吸引我们的气质 20:19 …
  continue reading
 
3月25日,当天大雨,浦东机场只有七八个出港航班。我和6岁的女儿果然坐上飞机飞往成都,太太和儿子留在上海家中。 我的朋友傅踢踢把这称之为一场“家庭生活实验”,在我们离开上海两个月之后重返的时候,上海解封的前夜,他邀我做了一期播客节目,谈谈我们在外的流浪经历。 封控的两三个月,对每一个上海家庭都是巨大的人际关系考验。我把家里最小的孩子带离上海,太太和17岁的儿子获得了相对宁静的个人空间。我和女儿有着相对的行动自由,却也进行着艰难的互动。我们一路到了四川、广东、江西、厦门,最后在5月23日回到上海。 整整60天的行程,也带给了我很多的思考。欢迎您听听这期的节目。 ———————— 新气集已建立了听友群,欢迎大家添加微信 明仔(Ming30s),申请入群! 本期节目Timeline 03:20 上…
  continue reading
 
前些天,邹思聪给《差不多先生》改了个词,写了这首《非必要先生》。我的儿子其乐自告奋勇唱了这首rap, 并自己做了编曲和混音。 以之记录上海这段特别的时期。 《非必要先生》(改编自MC Hotdog《差不多先生》) 歌词改编:邹思聪/李其乐 作曲:张震岳 编曲/演唱/混音:李其乐 我抽着非必要的烟 又过了非必要的一天 时间非必要的闲 我花着非必要的钱 口味要非必要的咸 做人要非必要的贱 活在非必要的边缘 又是非必要的一年 一个非必要的上海市 有非必要的测试 非必要又捅了几次 用着非必要的姿势 看着非必要的电视 吃着非必要的狗屎 写着非必要的字 又发着非必要的誓 非必要的夜生活 又喝着非必要的酒 听着非必要的音乐 喝醉非必要的糗 有着非必要的绝望 做着非必要的梦 穿着非必要的衣服 脑袋非必要的空…
  continue reading
 
今天,在双减制度实施以后,很多人对学校教育其实不抱太多的期望。但如何突围,如何实验?实验的效果如何?这方面的探讨和真实案例还是不多。所以我邀请到一位不走传统教育道路,目前已经成年工作的朋友,来谈谈他的经历。 曹玉朋来自内蒙小城,母亲在当地经营一家酒店,从小就根据他上学的精神状态决定给他转学,小学时他就换了三个,初中他到了北京读了一年,旋即转到曲阜孔子国学院进行全日制的国学学习,大学也在都江堰国学院完成的。毕业后,他做过书法老师,做过古代礼仪业务,参与过公益。这条非典型的教育道路,在他来到26岁的今天,意味着什么? 本期节目Timeline 01:49 频繁转学的小学时期 06:28 父母想要把我培养成什么样的人? 15:08 为什么放弃在北京上学的可能性,前往国学院求学? 18:18 在曲阜…
  continue reading
 
施瑞婷是一位来自云南的彝族女孩,阴差阳错在北京读本科学了俄语。毕业后她一度在京东工作,后来选择离开。在北京当了一段外交官的汉语教师之后,2021年初她应聘孔子学院到了白俄罗斯小城维捷布斯克,担任这里孔子学院的中方负责人。 战争爆发了,地理位置处在俄罗斯和乌克兰中间的白俄罗斯,也和战争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瑞婷也被同事拉去熟悉防空洞,抢购物资,意识到战争离自己很近。 今年9月,她希望能到爱尔兰读书,换一个全新的专业:信息管理。她的很多朋友,还在国内大厂等工作。而云南家乡,每次回去都能感受到一种“把自己往外推”的力量。 请听这个女孩的故事。 本期节目Timeline 03:08 “是俄语选择了我” 07:50 在喀山,清真寺旁边立着教堂 14:33 到孔子学院做汉语老师 20:00 在白俄罗的日常…
  continue reading
 
笛子和夹子和我至今唯一的一次见面是在2017年上海五原路的“故事公园”。那时他们刚刚结束了环欧亚的房车旅行,想在上海安顿下来。可是习惯迁徙的他们无法适应大都市,于是又继续上路了。在疫情之前开始了美洲之旅。 在疫情中,他们来到了墨西哥,觉得这是“高配版”的印度,觉得非常喜欢就住了下来。这个时候笛子发现自己怀孕了。她一直想尝试自然分娩,在家中生产。结果她做到了。两年之后,他们搬到墨西哥山里的另一个城市Tepoztlán ,在那里又生了一个孩子。 现在,他们住在一个宽带都安装不上,要使用卫星网络的地方,生活非常开心,大儿子就读当地的华德福学校。他们也开始深入墨西哥当地的文化,并在当地传播中国文化。 一起来听笛子一家人神奇的居游故事吧! 新气集已建立了听友群,欢迎大家添加微信 明仔(Ming30s)…
  continue reading
 
这一期节目来自我主持的另一档播客节目《听潮Heartide》,是一档传播潮汕文化的节目。 徐大半是一位在汕头大学校园里长大的上海江西人。汕大这个独特的飞地环境,让她拥有无拘无束的大院、可以随时爬山摘果子的童年。在潮汕生活十几年,她不会潮汕方言,到十几岁才知道有肠粉这种物事。但这并不妨碍潮汕美食精神渗透到她的身体里。 这种美食精神的溯源在她到了上海读书,并在美食媒体《企鹅吃喝指南》工作之后更加明显了。在那里,她操作了好几个潮汕美食专题,并让自己从一种半外部半内部的视角重新认识这个“故乡”的美食——现在,她的妈妈还工作在汕大,很多个春节,大半仍然回汕头过年。 我和大半的相识是几年前她到三明治实习。在那里,她还写下了一篇自己的故事:《在潮汕一所大学里野蛮生长了15年,我是无脚的鸟 》 这次,我和大…
  continue reading
 
我和Lucia首次见面还是2016年在五原路的“故事公园”,那时她刚回国,放弃了Papi酱的offer,开始创建“当下频道”。 一个原本在咨询行业,身上带着波士顿美东气息的上海女生,做带有媒体属性的内容,换做其他人,可能一开始切入点就不容易找准。 但是五年多下来,Lucia的当下频道已经成为不多的能够反映中国社会“当下性”的内容平台,称之为媒体也不为过。过去五年,传统媒体沧海桑田,很多媒体对选题操作的穿透性都没有当下频道好。更可贵的是,在做这些独立选题的时候,“当下”也没有受到商业和运营上太多的影响。 比如,他们可以为了追踪二手衣服的去向,给衣服装上定位器,最终去到了河南的旧衣处理厂,找到自己捐赠的羽绒服。 在做“媒体性”选题空间越来越小的今天,反倒是我这个所谓有20年传媒从业经验的老人,来…
  continue reading
 
“二十一世纪,技术占据绝对统治地位的时代开始了,我们的希望与绝望都注定要在技术营造的仿像当中迷失掉。” “2020年,新冠病毒肆虐全球...某种历史的拐点显然已经可以窥见。小说家怎能对这样重大变化背后的内在精神动机视而不见呢?” 这是我在读王威廉的科幻小说集《野未来》时比较欣赏的两段叙述。 本期节目中,我和读物理出身的小说作家王威廉讨论了技术对人类未来生活的“科幻影响”。王威廉的科幻小说主人公多是普通人,他们生活中产生的科幻情节可能就是未来世界的真实日常。这也让科幻小说的流派有了一种新的可能,即在传统的“硬核”的“进步论”科幻写作之外,出现一种布满“怀疑”的写作,对人类能不能在旧秩序和新的社会结构当中寻找到新的平衡充满了怀疑,但仍然试图向人们展现镜子的多面性。 ———————— 本期节目Ti…
  continue reading
 
这一期播客节目算是三明治“555 project”系列中的一期。 555 project的命名来自三明治定义的“555街区”,是指武康路、乌鲁木齐中路、五原路三条上海小马路的周边区域,以它们的名字发音首字母谐音命名。我们用文字、影像、声音、建筑、数据、策展等方式在这里做“在地叙事学”的实践。 2020年元旦前夕,“多抓鱼”创始人猫助从北京搬到上海,并在安福路开设了多抓鱼的上海新店。我和她聊了聊工作和居住在“555区域”近两年来的日常和感受。猫助详细说了她为什么选址在安福路,她对空间的灵感直觉,和对周边区域的暗中观察。 节目的最后,猫助还分享了她在上海最爱去的几家咖啡馆,她说在里面办公效率很高! 猫助在上海的家 猫助在永嘉路 安福路多抓鱼开业 ———————— 在迎来创办一周年的时候,新气集也…
  continue reading
 
本期是一期特别的串台节目,我和好友傅踢踢在他的播客频道《说点傻话》中一起聊了聊我们观看电影《梅艳芳》的感受。 我是一位香港流行文化的爱好者,这次傅踢踢邀请我借由《梅艳芳》的上映谈谈我们所理解和感受的香港文化以及年代变迁。节目中,我们回顾了同时代的艺人和歌者,聊聊我们永远怀念的、朝气蓬勃的、多元并蓄的香港乐坛黄金年代。 本期节目会在《说点傻话》首发,我也希望在《新气集》和大家分享。 本期主播 傅踢踢,做过媒体,做过编剧,还想继续做下去。活了30岁,听流行音乐50年。 李梓新,非虚构媒体和文化平台“三明治”创始人,播客“新气集ThinkAge”主播。有20年媒体从业经历,粤语歌资深爱好者。 本期节目内容索引 05:23 二刷《梅艳芳》,第一次流泪,第二次告别 12:04 一个80后,看《梅艳芳》…
  continue reading
 
在伦敦开设了自己工作室的独立时装设计师杨桂东(Samuel),疫情以来已经三次来回伦敦和上海,参加了上海时装周等活动。 他的团队和日常需要的设计氛围在伦敦,他的产品市场在中国。 在过去,国际之间来回是很正常的事。疫情之后,对创意行业的从业者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我和杨桂东聊了聊他在数次极不容易的飞行和隔离之间,对伦敦和上海两边生活的观察。 ———————— 在迎来创办一周年的时候,新气集也建立了听友群,欢迎大家添加微信 明仔(Ming30s),申请入群! 本期节目Timeline 01:20 疫情期间的国际往返 08:28 “后疫情”时代的伦敦工作生活 11:11 作为独立设计师在疫情中看到的变化 24:42 在西方成长和求学,如何探索设计中的东方元素 30:48 华人设计师在伦敦开设工作室…
  continue reading
 
上海姑娘艾米在伦敦组建了自己家庭,定居伦敦十几年了。9月份,她开始了一项独特的新工作——到伦敦的埃平森林(Epping Forest)上班。 埃平森林是伦敦面积最大的自然森林,长度20公里,面积达到30多平方米公里。艾米服务的这个埃平森林保护基金会,是一个长年在这里耕耘的民间组织。她更是这个组织第一个全职成员! 以前国王在此狩猎的皇家森林,变成“人民的森林”之后,如何依靠非政府组织保持它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艾米每天的工作内容是什么?在森林工作给她的生活带来什么变化?请听本期播客。 ———————— 在迎来创办一周年的时候,新气集也建立了听友群,欢迎大家添加微信 明仔(Ming30s),申请入群! 本期节目Timeline 01:04 关于埃平森林 05:22 保护森林的公益组织与生物多样…
  continue reading
 
4月底,王磬从荷兰回国的时候,我就邀请她做了在国内的第一场分享会。后来还在她的家乡,贵州凯里一起聚餐。 在那之前,她已经有三年没有回国,她和若含、孟常两年前开办的播客《不合时宜》受到广泛关注。她也借此观察到中国年轻人的生活和思想。回国的四个月,《不合时宜》播客在小宇宙的订阅量从五万增长到十万以上,她也在一场场的朋友聚会和公开活动中亲身感受到当代中国生活的脉搏。 八月底,她回到荷兰,继续担任驻外记者。我和她聊了聊她对在国际间来去的in-betweener(中间人)这种状态的感受,以及驻外做媒体报道延伸下去的追求。我们也一起讨论了今天全球化的中国年轻人可以做些什么。 最重要的,这是一场朋友之间的漫谈。 ———————— 在迎来创办一周年的时候,新气集也建立了听友群,欢迎大家添加微信 明仔(Min…
  continue reading
 
2020年我生活在伦敦封城的时候,和在诺维奇的作家颜歌取得了联系。 那个时候,她刚刚从享有盛名的东英吉利大学(UEA)创意写作MFA项目毕业,这个专业诞生了石黑一雄、麦克·尤恩等著名作家。 拿到这个专业offer的时候,颜歌还在爱尔兰,怀着身孕。 “做这个读书的决定是一种自我沉溺(Self-indulgence) 。”颜歌说。一年后,她带着一岁的孩子,在丈夫的陪伴下搬到诺维奇开始读书。 我们的播客在各自孩子暑假忙乱的尾声中好不容易约上时间。这是有孩人士最真实的日常。 颜歌说:“当妈妈和写英文小说这两件事,在我身上是同时发生的。” 之前在华语文学圈已经颇有建树的她在2016年开始尝试英文写作。后来她的英文作品发表于《纽约时报》等主流媒体,并入选了爱尔兰国家图书奖短篇小说奖的候选。她也作为五名评…
  continue reading
 
911事件二十周年了。我从一个大三学生变成一个四口之家的父亲,从从未出过一次国到去过近三十个国家。可是,2977人的生命却停止在那一天的早上。 对于我们这代人来说,911是认知世界的分水岭,这个世界会有残酷的因为信仰、政治等差异而引起的杀戮,也会因为越来越多的纷争而影响到自己的生活。 抛开政治,我最关心普通人的日常,在纷乱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各自存在。关于911事件的全记录《坠落与重生》这本书,给我呈现了二十年前的那一天,几十个普通人事无巨细的早晨,有人在最后一刻被好心的安检员放行赶上了最终坠毁的航班,有人正在世贸大楼下面酒店里等待一场能够改变自己事业的商业会谈,退休的中国化学家和他的退休儿科医生妻子,探望完女儿在回中国的途中..…… 我很荣幸能和这本书的中文译者,现居住在波士顿的杜先菊老师录这…
  continue reading
 
去年底,我在梵几的北京国子监店见到了高古奇墨白夫妇。他们住在北京六环外,特地开车来相遇。他们已经开始了一种相对自由的艺术生活方式。古奇喜欢路亚钓鱼、野营,几乎每个月都要跑到外地一次。墨白一直在画画。他们带着四岁的孩子一起在京郊生活,比较能接触自然。 梵几创办十周年了。去年古奇特地出版了一本十周年纪念书《寻河》,他说他经常梦到自己在找一条河,这让他想到在东北小城80年代的生活。去年他退出梵几的日常运营之后,我好奇于他现在的生活状态,于是便有了这一期两个四十岁男人的对话。 由于位于历史建筑保护区域,今年9月10日起,梵几客厅国子监店将暂时关闭,进行重建和改造,这个过程预计需要1-2年的时间。 我们谈了他现在的生活方式和爱好,对年轻人和潮流的把握,对中国设计的思考。 本期节目我们聊到了这些话题 0…
  continue reading
 
珊珊在纽约曼哈顿一家私立小学当三年级老师。这家学校的特色是,拥有中文的沉浸式课程。所谓沉浸式课程,就是基本上所有课程都用中文教,孩子们在全中文环境中学习。 你可能觉得这样的学校的家长主力是华人吧,但实际相反,众多的西方家庭以及ABC都想将孩子送入这样的中文沉浸式学校,让孩子多掌握一门语言。虽然学费不菲,但学校的waiting list排得很长。 作为一名全科老师,珊珊要教语文、数学、自然等等多学科的课程。她也从中观察到了美国中产精英家庭对教育的心态,以及学校所想为学生提供的环境。这对“双减”氛围下的中国教育,是一种值得参考的对照。 ———————— 在迎来创办一周年的时候,新气集也建立了听友群,欢迎大家添加微信 明仔(Ming30s),申请入群! 本期节目我们聊了这些话题: 1:10 珊珊在…
  continue reading
 
去年在伦敦的时候,我就联系了2019年刚刚搬到泰国清迈定居的摄影师朋友李米,想了解那里的中国人在疫情之后,生活有了什么变化。因为原本泰国和中国之间的来往,无论从航班到签证,都无比方便。那里性价比较高的国际学校和整体的生活状态,吸引了无数中国家庭去那里定居。疫情之后,形势转变之巨大可想而知。 这期节目,我联系到了李米和另外一个“清迈妈妈”刘菁。她们的轨迹最近刚好打了个交叉。从疫情爆发后一直坚持到现在的李米,刚刚带着读初中的孩子回国隔离,决定开始接下来一年的gap year。而刘菁从去年3月底带着两个孩子回国呆了15个月之后,在7月份又历尽艰辛,飞到曼谷,经过隔离之后自驾到了清迈(清迈的机场已经关闭多时了!)。 我和她们聊了聊这两种归去来背后的思考,孩子们在清迈的学校和国内接受的教育之间的差异,…
  continue reading
 
姚松乔的教育道路有些神奇。 在山东一座小城完成初中学业之后,她通过考试来到上海南洋模范中学读高中。又在高中的最后一年,在上海见到了美国第一所女子学院曼荷莲学院的招生官。得到了全奖提前录取之后她去美国度过了本科四年。 在美国完成学业之前,她申请到盖茨奖学金到剑桥大学读地理专业,后来又申请到思科奖学金到牛津大学读社会创新的MBA。 这一路的奖学金获得者经历或许只塑造了一个“精英”的标签,但姚松乔最清楚自己的轨迹。从小时候对南极的向往,到长大之后有机会去了16次南极,并作为讲师参与全球第一次大型女性科学家南极考察领袖计划。她知道自己最想探索的是自然和人类的关系。所以她在毕业后,选择了最有挑战的方式,回国创业,创办了可持续创新教育机构“野声WildBound”。 我和姚松乔相识于六七年前三明治在五原…
  continue reading
 
珍珠奶茶在全球,特别是欧洲的扩张近年来尤为引人注目。我记得十年前在伦敦读书时没有见到像样的奶茶店,去年在伦敦,已经看到各种肤色的多国人士在唐人街周边装饰时髦的奶茶店门口大排长龙。而且一杯奶茶的售价通常都比咖啡更贵! 在杜伦大学读研究生时就把奶茶在英国本地社区传播作为毕业论文的上海姑娘安小安,现在再接再厉在芬兰赫尔辛基大学把研究奶茶作为自己的博士研究项目。当然,在芬兰,一杯奶茶6欧多,是一个“昂贵”的研究费用。 小安和我聊了聊奶茶背后折射的文化扩张,当地消费生态,以及茶作为一种全球化迁移的媒介以及政治表达等各方面有趣的话题。 在国外喝过奶茶的朋友,欢迎在评论区谈谈你们的感受! ———————— 在迎来创办一周年的时候,新气集也建立了听友群,欢迎大家添加微信 明仔(Ming30s),申请入群! …
  continue reading
 
2020的奥运会在2021年开始,令人分外感动。这一届危机和危险并存的奥运会确实将给低迷的世界带来难得的兴奋时刻,面对人类的共同命运,后疫情时代,我们依然有重启世界的可能。 我和曾经现场采访过里约奥运会的资深体育记者小昕聊了聊我们的记忆中和采访中的历届奥运会。这也是她刚刚创办的播客“出格电台”的一期节目,欢迎大家关注她的播客。 你对奥运会有什么记忆呢,它如何见证你自己的成长?也欢迎到评论区留言。 在即将迎来创办一周年的时候,新气集也建立了听友群,欢迎大家添加微信 明仔(Ming30s),申请入群! 聊天ers 主播:Sammie小昕(公众号:stills) 嘉宾:李梓新 时间轴ers 02:22 人类特别的期待和仪式感——新冠时期的奥运 05:45 穿越时光的回忆——小时候的奥运 08:30…
  continue reading
 
过去近十年来,何雨珈这个名字和众多非虚构中译本连结在一起,从《再会,老北京》到《东北游记》,再到《鱼翅与花椒》……由于身居成都,她也和近一年到四川大学执教的美国非虚构作家何伟一家成为好朋友。日前何伟在川大不再续约的消息,也是委托她发布的,让她的微信都被加爆了。 我和雨珈认识多年,在朋友圈经常看到她非常活跃的生活和工作状态。她热爱美食,做得一手好菜。为自己的翻译工作配置了先进的工作室,她说自己不关心出版的动态,只专心做好翻译这需要一字一词琢磨的案头工作。她非常高产,到现在已经出版了大约40本译著,工作邀约已经排到几年后。她最新的一本译著是美国文化偶像琼·狄迪恩的代表作《向伯利恒跋涉》。 这一切,她说是从一场车祸开始的... 本期节目Timeline 01:52 在播客里参观雨珈的书房 05:2…
  continue reading
 
孩子的“玩”一直被放在“学”的对立面。在进入学龄段之后,孩子的玩乐更被压制了,平时是兴趣班,假期主要是以学为主的“主题夏令营”,或者没有在在地充分连接的主题乐园或者景点式旅游。 作为父母,我们如何认识孩子玩乐对他们成长的帮助,并把玩乐融合于生活中呢?我请来带领儿童旅行和玩耍的专家乌江——她也是两个孩子的妈妈,一起来谈谈这个话题。 乌江有过多年的旅行经历,和孩子去过非洲等世界多个国家旅行和生活。今年开始,她创办“和光同行”Spark Travel,探索如何让孩子真正进入一个地方,摆脱景点化的走马观花。这个暑假,我将和她一起带上一批孩子去青海,在藏地行走和露营。在自然、文化和真正纯然的环境中,思考世界和自我,思考旅行和游玩的真正存在感。 主播:李梓新,“三明治”创始人,两个孩子的爸爸 嘉宾:乌江…
  continue reading
 
Loading …

快速参考指南

边探索边听这个节目
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