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rtal 公开
[search 0]
更多
Download the App!
show episodes
 
Artwork

1
neo-Portal

广东时代美术馆

Unsubscribe
Unsubscribe
每月
 
The podcast is conducted by Media Lab of Times Museum. 广东时代美术馆媒介实验室制作的专辑“传送门”将邀请来自不同领域的学者来共同回应,关于美术馆的数字化未来带来的一系列现象和可能性。
  continue reading
 
Artwork

1
大浪淘胶

DISC JOKER 迪士乔克

Unsubscribe
Unsubscribe
每月
 
“大浪淘胶”是一档黑胶音乐播客,邀请爱音乐的朋友们带上唱片前来分享, 我们每期从黑胶唱片库中挑几张黑胶来和你分享,和你探讨和交流关于音乐的话题。不定期邀请爱音乐的嘉宾,带上他们的唱片收藏来一起分享。 部分节目为粤语节目。 by DISC JOKER 迪士乔克
  continue reading
 
Loading …
show series
 
* 本期为普通话节目 这期大浪淘胶的嘉宾是活跃在广州的黑胶 DJ Rhett_TheVinylGeek,上一期节目也播出了他在最近在 DISC JOKER 进行的 1 小时 DJ Set 音频回顾,完整视频版也可以在 B 站上观看。 这次 Rhett 带来了围绕“前往牙买加的半路上”的八张黑胶唱片,在音乐上和牙买加密不可分的就是雷鬼音乐了,所以这个主题其实也可解释为“走向雷鬼风格的半路上”,Rhett 这次带来的唱片大多都是基于大家耳熟能详的经典金曲进行雷鬼演绎的版本,挺有意思的。希望通过这趟牙买加之旅,让大家对雷鬼风格多一点了解。 * 本期歌单 03:06 Dean Fraser - Jungle Flower 09:25 Jocelyn Brown & The Robotiks – Da…
  continue reading
 
这期节目,我们邀请到 DJ Rhett_TheVinylGeek,在 2023.6.18 的下午带上自己的 7 寸唱片收藏,来到 DISC JOKER 在广州东山口的播客现场为大家带来一个小时的黑胶 DJ Set。 视频直播回放链接:www.xiaohongshu.com * 录音/编辑:Trace * DISC JOKER 唱片店&播客现场地址 广州市越秀区庙前西街 48 号一方东山创意园 205(.JPG咖啡楼上) * DISC JOKER 其他播客节目 小房间(粤语)、超级大湾+、偷偷下班 可在小宇宙、苹果播客、Spotify、喜马拉雅、网易云音乐、QQ音乐订阅收听 * 给我们一点鼓励 💰 在爱发电上打赏:afdian.net 👇🏻 点击小宇宙下方“赞赏”按钮,给我们打打气!…
  continue reading
 
这期节目,我们邀请到 DJ ZHI^2,在 2023.6.18 的下午带上自己的 7 寸唱片收藏,来到 DISC JOKER 在广州东山口的播客现场为大家带来一个小时的黑胶 DJ Set。 视频直播回放链接:https://www.xiaohongshu.com/hina/livereplay/568736360339432926?share_source=live_dynamic&share_source_id=136390969118358654&host_id=5eb0cd8c0000000001007863 * 录音/编辑:Trace * DISC JOKER 唱片店&播客现场地址 广州市越秀区庙前西街 48 号一方东山创意园 205(.JPG咖啡楼上) * DISC JOKER 其…
  continue reading
 
* 本期为粤语节目 这期大浪淘胶我们来听点不一样的,这期的嘉宾是饰品品牌 DARKNESS LAB黑梦实验室 的主理人& 设计师 December,她的音乐喜好和她的设计如出一辙地充满试验趣味。 December 选来分享的音乐充满“神仙鬼佛”的实验趣味,对于很多听友来说也可能是一种少有涉猎的听觉刺激,让我们来通过这期节目慢慢感受吧! * 本期歌单 02:47 YMO - Technopolis - Solid State Survivor 09:43 Boy Harsher - Electric - Country Girl Uncut 14:51 Mai Mai Mai - Tarantula - Nel Sud 27:41 Senyawa - Menjadi Jadi - Menjad…
  continue reading
 
* 本期为粤语节目 这期是我们的唱片店采访系列的第一期,这个计划我们向唱片店的同行们发出邀请,带上唱片来到 DISC JOKER 一起聊聊喜欢的音乐。也希望通过这样的分享,也让大家对不同的唱片店多一点点新的认识。 这期嘉宾是来自 Portal 唱片店 & 琪琪音像的小吉,这次我们和小吉连录两期播客,建议大家配合我们另一档播客“小房间”的 “40 喜欢的乐队演出前,我们在Livehouse的厕所里演了个暖场” 这期单集一起服用。 从一个医学生,到如今的独立音乐圈“多面手”,小吉的音乐历程离不开一个关键词:乐队。这次他就带来他很喜欢的乐队(可能是合作过,也可能是看过演出,又或者是很想看演出的)的唱片,让我们来听听看他所喜欢的乐队音乐。 Portal 是位于广州越秀区永安东街的一个复合空间,由琪琪…
  continue reading
 
* 本期为普通话节目 这期大浪淘胶是居住在重庆的新西兰人——坏猴子。他是一名DJ,也是一位音乐摄影师,同样也是重庆坏猴子艺术市集的领头人。 三年前,坏猴子陪同妻子来到中国进行预计六个月的旅程,然而突如其来的疫情让他开始了在重庆的长居生活。年轻时组过乐队,后来放下吉他拿起了照相机,跟着乐手们到处拍摄演出的精彩瞬间。在中国的生活也让他开始探索来自国内本土的音乐人和作品。 这期节目,坏猴子从 DISC JOKER 店里的唱片挑选出自己的心水,通过音乐和大家分享自己的人生经历和生活态度。 * 本期歌单 03:55 Roberta Flack - Till the Morning Comes 11:30 Al Di Meola - Midnight Tango 15:40 Queen - Don't …
  continue reading
 
* 本期为普通话节目 在国际唱片店日即将到来之际,这期“大浪淘胶”为大家送上这期很值得正在走上淘碟之旅的听友们收听的特别节目。我们邀请了来自北京的资深黑胶 DJ —— Watermelon西瓜。 在录制的前一夜,我们广州的俱乐部里沉醉于西瓜带来的黑胶 DJ 演出中直至半夜,一张又一张的唱片在 DJ 台上轮番舞动,实在让人着迷。然来到演出后的下午,我们通过播客的方式,西瓜从这次带来的 7 寸唱片中挑选了一些和派对中不一样感觉的音乐,我们用一个小时边听听更为 mellow 一点的曲目,边聊聊关于音乐的话题和这二十多年唱片收藏旅程上的心得和感受。 * 本期歌单 (本期录制 Trace 过于沉醉在对话当中,部分唱片忘了拍照记录,并且由于这次都是 7 寸唱片,部分唱片也就只有一个纯色纸套,如果听友们特…
  continue reading
 
这期节目,我们将会通过唱片带大家出走“亚非拉”。今天和大家分享唱片的是 Nana ,在书店工作的她,从一次乐队的现场中偶然听到被播放的中东音乐便开始迷上这种充满异域风情的音乐种类。甚至从一支乐队开始,慢慢研究其背后的国家文化。 我们来听听她带来的唱片,跟着 Nana 开展这趟亚非拉音乐之旅。 01:37 Seek Refuge - Jaubi – Nafs At Peace 03:49 Insia - Jaubi – Nafs At Peace 10:50 Straight Path - Jaubi – Nafs At Peace 21:38 Tenere Maloulat - Tinariwen – Amadjar 25:46 Kel Tinawen - Tinariwen – Amadj…
  continue reading
 
*本期为普通话节目 这期节目和大家介绍一张我最近很喜欢的电子音乐专辑《Xia Ye》,我邀请到了这张专辑的创作者 Night Swimmer 和他背后的音乐厂牌 Shy People 主理人 10000 来一起聊聊关于这张专辑的灵感和思考。 *关于《Xia Ye》专辑 《Xia Ye》的音乐创作萌芽于 2020 年 2 月初,Night Swimmer 在家乡湖北黄冈的封城生活经历——一次雨后夜游山郊之旅。在对“蚊虫山”的攀爬探索之中,闲暇自在的步伐带来了长久遗失的旷野独处之乐趣,自然慰藉创造了新的心灵景观。在随后的两年时间里,这一方隐地不断随着外部世界开始的质变而波荡扭曲。日常的苦闷与琐碎、对超验主义的理想与爱,与脑海中的夜行记忆嘈杂交错,汇聚成新专辑的叙事碎片。 《Xia Ye》于传统中…
  continue reading
 
00:37 在我的唱片店里面,从数量上说爵士乐唱片占的比例比较大,因此大家都很乐意和我交流关于爵士乐的问题。而在我每日面对各种拥有不同音乐口味的客人的时候,我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每个人似乎都能爱上爵士,但每个人对于爵士音乐的理解又能如此不同。 01:07 究竟爵士乐是什么呢?这个问题我被问了无数次,而我也无数次地希望尝试好好地来回答这个问题。然而爵士的世界实在太大,要好好回答这个问题,难度真的不小。既然我没法回答,那么这期节目,我就请来真正的专业人士来和大家用一张唱片的时间,好好说清楚爵士乐这种音乐。 01:41 今天和你分享的这张黑胶唱片并不是音乐作品的记录,而是更类似于“教材”的东西。有趣的是,听这张唱片的同时,你就像在听一期播客。那么有请这期我“邀请”的嘉宾:Leonard Bers…
  continue reading
 
这期继续来听嘉宾的私藏歌单,这期的嘉宾是辣妹 Yvaine(皓皓),她是一名美术指导&模特经纪人。从中学开始 Yvaine 已经建立起不俗的音乐口味,她喜欢的歌就像她的性格一样,用她的话来说就是:Chill、休闲、毫无目的。 开始进入 Yvaine 的音乐世界吧。 01:39 Mirage / Toro Y Moi / Boo Boo 08:32 Happy / Towa Tei / Sound Museum 15:28 小龙宫 / LinFeng 20:15 Stay With Us / Seoul / I Become A Shade 25:54 Chimp Beams / Menina 32:52 V.I.P. Feat. Oliver Cheatham – Get Down, Sat…
  continue reading
 
这期大浪淘胶我们完整地听一张唱片,来自美国女性钢琴家 Liz Story 的第二张专辑《Unaccountable Effect》。 Liz Story 是来自美国的一位多次获得格莱美奖提名的女性钢琴家和作曲家。她出生在美国加州圣迭戈,从小就开始了音乐训练。少年时代的她随家庭移居德国,这段经历让她在古典音乐学习中吸收了语言、哲学和诗歌的元素。 回到美国后,Liz 搬到了纽约,她打算在 Julliard 音乐学院和 Hunter 学院继续她的古典钢琴学习。但有一天晚上,她和朋友们一起去了一家纽约的音乐俱乐部 the Bottom Line,这永远地改变了利兹的音乐学习和她的职业生涯的轨迹。 有时候,一个侯然的时间,一个偶然的地点,遇见一个人,那么三两句话,就足以改变一个人的人生轨迹。 当晚演出…
  continue reading
 
因为自身不易被察觉的特性,“情感劳动”常常被隐藏在很多职业工作背后,而从事这些职业的大多数也是女性。集体创作共同体“老妖精”通过对这一概念及现象的觉察,发起了长期跨学科实践“织女计划”。以一个虚构的情感科技品牌 WeaverGirl™ 和织女网站为主体,展开一系列活动实践。WeaverGirl™ 为四种需要付出大量情感劳动的职业女性设计了四款“情感AI产品”,与她们分担情感劳动的压力。其中,围绕着为总领事夫人和女仆设计的两种解决方案,老妖精也分别在法国总领事官邸以及Cryptovoxels展开了两场表演。本期播客邀请到老妖精的两位成员林翠西和方胆疼,一起讨论在作品当中,如何用AI解决方案深入“情感劳动”的主题、WeaverGirl™的“产品”如何和使用者、观众产生互动,以及“织女计划”作为一…
  continue reading
 
这期“大浪淘胶”我们继续为大家带来一点新意思,往期我们都是边说边播音乐,这期我们把时间交给音乐,让语言“留白”:这期是一个小时的 DJ Set,通过连贯的音乐播放让音乐形成一个新的表演作品。 这次挑选的唱片大多关于“Jazz”,却不那么 Jazz,里面既有实验和自由爵士的身影,也加入了部分电子音乐的片段。音乐的魅力往往正是源于其之难以描述,所以这期节目我们让你来自己感受和领略这个小时的感受。 *本期歌单 Father Figure - From The Cocoon I Art Blakey - Kamal Machiel S Sextet - How Deep Is The Ocean Pirchner Pepl Jazzzwio - Der Tag An Dem Wir Erfuhren…
  continue reading
 
豆泥是DAO(Decentralized Autonomous Organization,即去中心化自治组织)的创业者,他在网络上的自我介绍是「2021 年离职医师,2022 年全职投入“公共性”NFT 领域,探索拥有权的最终疆界。」 2019年以来,NFT从加密行业破圈延伸至各行各业,纵观近一年来国内的NFT项目,大部分运作模式商业机构通过邀请数字艺术家,设计博弈机制、空投和白名单等方式来组织社群,传播和销售,在艺术的外衣之下,实际上是金融机制的创新设计和社群运营的本领,项目遍地开花,作品也在飞快地迭代。 从去年底开始,DAO 也就是在数字世界中使用加密艺术平台和技术,一种自下而上发展起来的具有共同愿景的自治组织正在雨后春笋般冒出来,这样的自治组织与线下的自我组织相比有什么优势,可以达成何…
  continue reading
 
进来经常被问起:有什么又爵士又古典的音乐介绍一下? 于是,今天这一期大浪淘胶,我翻出一张很有意思的唱片——《Explorations 1980》。这期我们来完整的把这张唱片的 B 面上几首曲子听完。这是一张充满着探索精神的专辑,由爵士长笛及中音萨克斯演奏家 Bud Shank 和爵士钢琴演奏家 Bill Mays 合作的二重奏,Bill Mays 负责专辑的编曲工作,而在 A 面是 Bill Mays 自己谱写的组曲,翻过来 B 面则选了几位杰出的古典音乐作曲家的作品进行改编。 从印象主义到巴洛克时期,Bill Mays 分别选取了 Ravel(拉威尔)、Debussy(德彪西)、J.S. Bach(巴赫)和 Scriabin (斯克里亚宾)的曲目。 我们来听听这张探索与古典与爵士边际的唱片…
  continue reading
 
1953 年 12 月,著名的美国爵士男歌手(同时也是一位小号手) Louis Armstrong 赴日本演出,乐团当中有一位名为 Milt Hilton 的乐手,是他的低音提琴手。在 Milt Hilton 演奏完长达 15 分钟的 Solo 后,当时一个大学生坐在前排止不住地掉眼泪——看到这一幕的 Milt,冲他笑了笑。这个大学生回到家后,立刻拜托妈妈给自己买了人生中第一把低音提琴。这个大学生的名字叫做:铃木勳,多年之后,也有人叫他“日本爵士教父“ 。 2022年3月8日,铃木勳因感染新冠病毒引发的肺炎不治疗去世。这一期的节目,我想和你分享这张对他很重要的专辑,以他留下的音乐,我们再一次来认识他,记住他。 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日美安全保障条约签署之后紧随其后的几年里,爵士音乐通过在全国建…
  continue reading
 
义乌和诸暨袜子厂的纺织女工、二战后美国的女性计算机操作员、影响计算机历史的重要女性以及今天的女性科技从业者,这些不同的群体在编织和计算的历史上有怎样的关系?今天我们在讨论编织、计算和女性的纠缠史中可能得到什么新的启发?最新一期传送门我们和“计算编委会小组”其中的两位成员子杰和周蓬岸,围绕小组今年的作品“●text●tile / 点_字_布”一起聊了聊这些话题。此外,本期话题也延伸到了技术历史中的西方中心论、包豪斯的织造车间的性别分工、纺织行业中女性和少数民族作为劳动主体等问题。 [02:12] 介绍计算编委会小组成立以及“点_字_布”这件作品想法形成的过程 *音频内容更正:温璧伊现就读于美国科罗拉多大学(University of Colorado) [05:12] 子杰如何从对文字处理和文…
  continue reading
 
这期的节目,我挑选了三张近期入手的新唱片。分别来自日本乐队 The Fin 的《Outer Ego》、Mandarin乐队《Mandarin》和王长存《钝器》。 这几张新唱片都说不上是所有人都耳熟能详的大众音乐,但都不约而同地给我带来了一些新的惊喜。成立不够八年的 The Fin 早已拥有自己的忠实乐迷,疫情后制作的这张新的专辑很让人喜欢,当然,限量发行 500 张的彩胶版本更是可以排进唱片库里的颜值前十了。 另外是 Mandarin 乐队在去年末发行的首张唱片《Mandarin》,内有彩胶和黑胶的版本,设计也是做的不错的。对这支乐队的期待还是很高的。 最后一张是个惊喜,是我在 11 月的从上海艺术与设计博览会的一家画廊购入的,既是一张唱片,也是一个艺术项目叫作《钝器》。这张唱片也是打开了我…
  continue reading
 
想象在若干年后,你和数位性别、年龄、职业各异的人生活在同一个社区。随着技术发展和人口结构的变化,照护劳动在这里变得高价且稀缺,你需要去和他人建立一对一的关系、关心彼此的需求,才能保障自己继续身心健康地生活下去。 这是“浮萍定海”游戏的基础设定,其衍生于关怀家互助网络(详情请收听上一期播客“货币作为重思亲密关系的媒介”),自今年在上海双年展正式发布以来,“浮萍定海”已经吸引了北上广两百多位玩家的参与,线上版游戏也在开发中。本期播客邀请到游戏主创“流体愈学”小组,殷艾雯、赵伊人和赵蒙旸,来和我们一起聊一聊游戏设计的相关思考,包括游戏对社会现实的参照、游戏中的技术视角以及游戏作为一种社会参与和玩家共同成长的方式等。 [1:07] 引入不同玩家的现场音频介绍浮萍定海游戏; [6:54] 关怀家和定海…
  continue reading
 
我们的播客“传送门”之前多次讨论到区块链和数字技术在艺术领域中的应用,这次邀请到两位嘉宾殷艾雯和程新皓来探讨以货币为媒介进入婚姻、族群等多元关系的话题。关怀家互助网络试图借用可编程货币(programmable money)来建立新型亲属关系(newkinships),与莽人使用象征性的银元在族群内外所形成的关系,都可以被视作以货币为媒介来发展关系的尝试和实践;前者是随着科技发展而被发明出来的关于亲密关系的实验,而后者则复活了消逝的货币被视为礼物的象征意义的古老传统,在两位创作者的对话中,我们看到了货币在今天如何可以重新思考和建立新的亲密关系的可能性。 嘉宾介绍: 程新皓,2013 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获博士学位。现作为艺术家工作生活于云南昆明。他的作品通常基于长期的田野调查…
  continue reading
 
这期节目中,我们和来自台湾的南洋放送局一起采访了台湾艺术家李紫彤,谈了她的新作品《帕斯堤货币》。“帕斯堤货币”也是Positive Coin的中文译名,它是一款关于后天免疫缺乏症候群——俗称HIV病毒的仿生电子货币,参与者可以在网络购买这款货币,并且在特定的地方交易它。在交易的过程中,使用者所看到的关于“帕斯特货币”的各种数据包括成长率、交易所和社交影响率等等都跟现有的不同艾滋病传播中出现的四种亚型所设计的,艺术家借用了区块链的方法,把关于病毒的价值认同编码至数字货币中,让其发行和交换,这个过程让使用者对病毒的认同得到更广泛的认知和传播,艺术家以去中心化的数字货币的方式来建造社群和新的价值认同,作品也把交易所设置成诊所的方式来展示,在交易的过程中“用户”沉浸式地体验病毒所带来的不同面向。这件…
  continue reading
 
嘉宾:致颖、张婷婷、吴建儒 音乐:《货币》 剪辑:一米 本期传送门从一款在非洲大卖的名为传音(TECNO)的中国产手机开始说起,试图透过艺术家和算法工程师的视角去看看当下生活无处不在的人工智能和算法。这款国产手机开发商是位于深圳的传音控股,该公司联手台湾半导体公司联发科技所开发的自动检测和调亮黑肤色人群的算法,是这款手机赢得非洲手机市场的重要原因。影像对肤色的曝光是否准确以及如何修正,从柯达胶卷发明开始就存在偏见,标准制定的背后展现的是何种差异政治?在数字模拟技术大规模应用之后,我们存在的选择是变多了还是变少了?我们急需一种数字世界的理论工具来讨论具有公共性的数字工具。 [02:33] 致颖谈他到非洲调研的原因,台湾乃至中国对亚非关系讨论的长期缺失。 [09:05] 中国对非洲的“影响力”体…
  continue reading
 
Welcome to the #6 of neo-Portal, which is also the first episode that’s conducted in English. This time we invited artist Simon Denny to join us for a discussion about how his practices are related to technology, with a special focus on Games and Blockchain. 第六期传送门邀请了艺术家西蒙·丹尼来讨论他作品中和游戏、区块链相关的创作,以及它们带来的一系列技术美学。播客由英文进行,中文详细内容请关注广东时代美术馆相关内容。 02:25 Den…
  continue reading
 
在家也可以观测天气吗?在太空中如何种土豆?在卫星以前是如何拍摄地球的?第一张地球全景照片又是如何拍到的?在太空中拍摄是否会出现“手抖”的情况?播客“传送门”的第五期,我们邀请艺术家刘昕和建筑系在读博士翁佳用她们的研究和艺术实践来一一解答。 [03:20] 刘昕最近的创作实践——在家的后院搭起了天线接收台,接收天气卫星信号; [05:25] 在观察当中是否有限制,在国内和美国卫星观测的区别; [08:30] 翁佳介绍在她的研究中,建筑和媒介、天气观测以及控制的关系; [11:05] 在无线电广播和成像技术之前,美国曾经征用德国的V2火箭,并通过TIROS气象卫星,拍摄了云层照片; [13:03] 刘昕通过MIT最近“非地球的未来”合作项目中把地球的土豆种子发送到低空地球轨道; [18:20] …
  continue reading
 
区块链和数字货币的发明对人类社会的互动和表达方式可以说是颠覆性,区块链由于其加密、溯源和不可删除的特性,已经在金融、娱乐和服务行业有了很多试验性的应用,而在艺术行业所催生出来的“加密艺术”似乎还没有得到广泛的认知,它的运行逻辑和场景是怎样的,对传统艺术行业可以有着怎样革命性的冲击? [2:40] 区块链是矿工们共同使用的去中心化分布式账本的主要实现方案,比特币是区块链中最大的应用。 [8:46] 什么是非同质性通证(non-Fungible Token,简称NFT)。 [11:41] 加密艺术的优势应该是创作、交易和收藏都在区块链上完成。 [12:27] 了解一下拥有22个图层的可编辑的加密艺术《最初晚餐》(First Supper)。 [14:19] 什么是通证经济,通证经济怎么实现对信息…
  continue reading
 
技术的发展催生了新的艺术形式,而疫情的到来似乎让美术馆反应迟钝。在生产线上展览的时候要从体验和网络媒介特点来考虑,不同的技术语境带来不同的呈现方式,未来的展览需要对不同媒介的独特性进行思考。“传送门”第三期邀请了在上海的艺术家郭城一同探讨电子化趋势和技术在艺术创作中的表现。 数字技术在艺术创作中的运用也许能提供新的想象:区块链技术带来了自主策展的能动力以及作品交易去中心化的可能;开源程序带来便利,也同时带来算法和保密的障碍。在更广义的背景下,人类技术活动对地球所带来的深远影响,甚至超越人类自身感知的物理时间。到时候的美术馆会以什么样的方式呈现呢? [02:16] 郭城最近参加的线上一个叫A2P的项目,通过区块链技术来实现艺术家作品互动; [04:40] 越来越多线上展览的发生可以产生出更多有…
  continue reading
 
[4:20] 曹斐在伦敦蛇形画廊的个展Blueprints重开,看展览变成像LV买包一样的预约制,观看时长和观看方式都受到多种限制。 [8:05] 陈楸帆:网上看展览对网络流量有较高要求,VR也好AR也好,科技对于沉浸式的身体体验尚未完善。 [10:30] 在目前全面拥抱数字生活的背景下,曹斐回顾她2007年创作的数字社区作品《人民城寨》。 [14:30] 疫情使很多线下的活动虚拟化,长远来说是一个大方向,并且成为常态。 [18:00] 什么是数字化审美,对艺术家创作有什么影响? [21:30] 曹斐认为线上项目让艺术的参与去中心化,观众、艺术家创作的接收方越来越微弱,难以定义什么是作品的真正观众。 [24:55] 陈楸帆正在用GPT2开发AI的中文科幻写作项目,未来可能会出版人机协作的文学…
  continue reading
 
#废墟 #深度全球化 #数字化审美 世界范围内各行业都面对愈演愈烈的数字化转型,我们该如何想象和应对机构的数字化未来?广东时代美术馆媒介实验室制作的播客专辑“传送门”将邀请来自不同领域,例如建筑、美术馆学、写作、策划等的学者来共同回应,关于美术馆的数字化未来带来的一系列现象和可能性。 疫情作为一个触发点为美术馆带来了许多危机和变革,技术带来了对真实世界和整个哲学体系的瓦解,建筑的实体空间也在这个过程之后死亡。第一期“传送门”邀请了建筑界的张宇星,他是趣城工作室创始人/深圳趣城计划发起人,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研究员。 [01:35] 现在应该是诞生数字时代的毕加索或者梵高的时代 [03:07] 疫情只是一个触发点,实际上是技术发展到了临界点 [04:28]技术带来对真实世界的瓦解,然后是…
  continue reading
 
Loading …

快速参考指南

边探索边听这个节目
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