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work

内容由剧谈社提供。所有播客内容(包括剧集、图形和播客描述)均由 剧谈社 或其播客平台合作伙伴直接上传和提供。如果您认为有人在未经您许可的情况下使用您的受版权保护的作品,您可以按照此处概述的流程进行操作https://zh.player.fm/legal
Player FM -播客应用
使用Player FM应用程序离线!

Vol. 08 中国茶和日本茶到底谁更厉害?——1200年茶文化源流一席谈

1:23:08
 
分享
 

Manage episode 372003983 series 2918215
内容由剧谈社提供。所有播客内容(包括剧集、图形和播客描述)均由 剧谈社 或其播客平台合作伙伴直接上传和提供。如果您认为有人在未经您许可的情况下使用您的受版权保护的作品,您可以按照此处概述的流程进行操作https://zh.player.fm/legal

封面上手拿书卷的小瓷人,在古代常和茶具伴出,是茶神陆羽的塑像。据说过去的卖茶人经常把瓷质的陆羽供奉在茶灶上,生意好时就用茶叶祭祀,生意不好则用开水浇烫。而陆羽手中所拿的书卷就是他的著作《茶经》。


《茶经》的影响可谓深远。我们说,茶作为饮料的历史或许可以追溯到7000年前之久,但茶文化的起源,通常就以陆羽写成《茶经》为肇始。这种附着于茶的独特文化现象源自于中国,却在日本发展出独树一帜的局面,两者有着源和流、枝和叶的关系,相互印证,就能看到一条清晰的历史文化演进脉络。


本期节目,我们邀请到对于茶文化有着深刻研究的学者栗强老师,为大家介绍发端于陆羽,绵延1200年,在中日两地各自开枝散叶的茶文化。这是一个关于文明融合、技术沿革、贸易发展、宗教传布、迷信传说、戏剧舞台、赌斗风气的故事;它也涉及人的聪明才智,偏见和虚荣,执着和索求,奢靡和苦难。


五代·陆羽瓷像和茶具

这套茶具模型是出土于五代时期墓葬的明器。图中茶具的规制,由陆羽通过《茶经》在1200多年前所设立,延续到今天几乎没有变化。


僧人饮茶

图为《苦笋帖》


“苦笋及茗异常佳,乃可迳来。怀素上” 《苦笋帖》是唐代僧人怀素的草书名作。《茶经》说:“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在中唐之前,饮茶群体以僧侣为主。


保存在日本的唐物

图为正仓院


正仓院坐落在日本奈良市东大寺内,建于八世纪中期的奈良时代。其中收藏宝物约9000多件,包括唐代传入日本的唐物;经由中国,传入日本的第三国文物;以及奈良时代及其后日本仿制的唐物或创造之物。节目中提到,今天并没有唐代茶饼存世。但文献记载茶饼和汤药饼有着相似的形式。因此通过正仓院所藏的唐代汤药饼,让我们得以窥见唐代人的饮茶风貌。


唐代宫廷茶具

图为出土于法门寺地宫的唐代宫廷茶具


这套茶具据传由唐僖宗李儇所供奉,包括烘焙茶饼的纹银笼子、印有祥云纹饰的碾罗器、筛茶末用的飞天仙鹤纹银茶罗子,放置椒盐的鎏金盐台,拍击汤面的长柄银勺,饮茶的鎏金茶碗等。金雕银琢,纹饰繁复,具有奢华、浓重、昂扬的盛唐风貌。


宋代青白瓷器茶具

蓝田吕氏是北宋名门望族。其兄弟四人都是北宋晚期名士:吕大防是宋哲宗时的宰相;吕大忠与吕大钧既是金石学家,也是西安碑林的奠基人;吕大临是著名的古器物学家,被誉为中国考古学的鼻祖。吕氏家族墓葬出土的青白瓷器茶具,具有素雅清淡、秀逸委婉的宋代审美特质,被后世的知识阶层所接受和奉行。


节目中提到的《唐宋变革论》由日本学者内藤湖南提出。他认为,中国由中古时期转入近世的分野就在唐宋之间,所以尽管只是一个朝代更迭,从社会的政治经济到人们的审美和认知都发生了剧变。


陆羽

图为刘继卣所绘的《陆羽像》


陆羽是具有强烈社会活动意识的茶文化推广者。他在寺院的茶生活中,融入了戏剧生活和舞台仪轨,形成充分的感官刺激。同时又在精神层面为茶注入了神仙传说和圣贤思想等文化营养。作为文化现象的茶由此横空出世。


伊公羹、陆氏茶

陆羽设计的煎茶风炉,在通风孔上铸有“伊公羹、陆氏茶” 六字铭文。 伊尹是商朝的名相,也是儒家传统里的圣人,曾把羹汤调和五味和谐,比拟于国事。 陆羽将自己的“陆氏茶”和“伊公羹”相媲美,自比为给茶立法度的“茶圣”,为自己开辟的茶文化注入了圣贤思想。


茶马互市
图为《清明上河图》局部,牵着骆驼的胡人进入汴梁


茶马互市起于唐朝,到宋代成为定制,是中原政权与周边政权及国家间的边境贸易。范围近至契丹、吐蕃、回纥、党项;远至缅甸、印度、中亚地区和俄罗斯等地。中原地区的官私商人主要用茶叶、盐、纺织品和五金换取其他民族或者別国的马匹、毛皮和药材。

宋代丰富多姿的茶经济、茶文化、茶生活为作为商品的茶注入了巨大的溢价空间。 茶被打造成战略级贸易品,在茶马交易中为国家带来巨大的贸易顺差,所获白银流入足以抵消“岁币”导致的白银流出。宋人有“打仗花钱,议和赚钱”(大意)的说法,正是来源于此。

斗茶

图为赵孟頫《斗茶图》局部


“斗茶”起于唐宋,是一种民风民俗。参与者主要通过烹制、品评茶叶品质,比较茶艺的高下。斗茶传至日本后,一度发展为激烈而荒诞的赌斗。参与者对“本茶”和“非茶”进行盲品,赌注可以高达一座城池。茶人也因此备受社会重视。

宋代茶会

宋徽宗赵佶所绘的《文会图》局部,描绘一群文士在池畔园苑中饮宴的情景。偌大的黑色方形漆案,设置在树下,案上成组餐具与果食摆满桌面。近处另有一群童仆在小桌上备茶。由此可以窥见宋人精致华丽而不失文雅的茶生活。 煎茶、点茶、分茶、泡茶、斗茶也在社会上纷纷盛行。


日本茶会也深受其影响。节目中提到平安末、室町初的玄惠法师,在书信中描写了一场日本茶会的情形,节选如下:

“… 桌悬金襕,置胡铜之花瓶;机敷锦绣,立鍮石之香匙火箸。婵娟兮瓶外之花飞,疑于吴山千叶之妆;芬郁兮炉中之香,误于海岸三铢之烟。客位之胡床敷豹皮,主位之竹倚临金沙。加之于处处障子,饰种种唐绘。四皓遁世于商山月,七贤隐身于竹林雲。龙得水而生,虎靠山而眠。白鹭戏蓼花之下,紫鸳游柳丝之上,皆非日域之後素,悉以汉朝之丹青 …”

绚烂豪华的排场让栗老师联想起《红楼梦》中秦可卿的闺阁。

四司六局

图为《清明上河图》局部,描绘宋代商品经济和市民生活


四司六局是宋代官府设立的服务机构,承办盛大宴会。四司指帐设司、厨司、茶酒司、台盘司,六局指果子局、蜜煎局、菜蔬局、油烛局、香药局、排办局。节目中栗老师把他们比作今天的公关公司。四司六局是宋代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印证。


龙团凤饼

“龙团凤饼”是北宋贡茶,主要产自福建建安凤凰山北苑,因压有龙凤形的纹饰而得名。茶饼从采、拣、蒸、榨到研、造、焙、藏的工艺精湛繁琐,有时还镂刻金花点缀,华美之至,也昂贵之极。元代以来,随着国家版图融合,茶叶作为战略贸易品的地位不再,及至朱元璋安定天下后,下诏罢造龙团,遂逐渐被散茶代替。

“龙团凤饼”没有实物留存,我们只能从四库全书上找到压印的图纹。


曜变天目盏

图为东京都世田谷区静嘉堂文库所藏的日本国宝稻叶天目。


宋人所崇尚的外表自然含蓄、平淡质朴,内涵浑然天成、天人合一的情趣,深刻影响了今天中国和日本知识阶层的审美取向。宋人所造万中出一的油滴盏和亿万中出一的曜变盏,在日本也被奉为珍宝。 日本认定的国宝级文物中,就包括了三件宋代曜变天目盏和一件油滴盏。


千利休

千利休是日本战国时代的著名茶道宗师,在日本人称“茶圣”。他曾帮松永久秀举办多闻山茶会;又作为织田信长的茶头;信长死后转为侍奉丰城秀吉,成为天下第一茶匠。后因触怒秀吉,造成死罪。栗老师认为,千利休有着把日本茶文化从奢靡荒唐的赌茶之风转向成今天枯淡风格的历史功绩。


千宗旦和非禅之悟
图为京都大德寺

千宗旦是千利休之孙,千家茶道的“中兴之祖”。为了避免继承分争,千宗旦从小在大德寺出家。受命恢复千家茶道后,他除了继承千利休的枯淡风格,还把寺院生活融入茶生活之中,发展出一套独特的教导之学 。

徐梵澄先生在《非禅之悟》里记叙了全世界各种参禅之外的开悟途径,在中国有陆九渊、王阳明的学说相印证,于日本就发展出借茶修道、“茶禅一味”的说法。茶人也因此具有了既在红尘之中,又出离于红尘之外的社会定位。

千宗旦晚年隐居后,千家流派开始分裂,最终形成被称为“三千家”的三大流派,即:“表千家”、“里千家”和“武者小路千家”。


传统日本茶勺
同为千利休徒孙的小堀远州并不认同千宗旦的枯淡茶风。曾向他赠送一柄精致的银制茶勺,以证明贵重材料也能做出具有秀美之风的器具。却被千宗旦要求只能在准备间使用,不能带进茶室。


明治精工 (The Meiji Aesthetic)

图为明治时代山田宗美所造的铁打出包银壶。由银铁锤出巧制而成,盖纽装金,古韵盎然。
日本对中国茶文化的继承和改造,除了精神内涵,也体现在物质上。他们不但指依据本土气候条件对茶种进行种植改良,还发展出精美独特的茶具制造工艺,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认可。明治精工就是其中的优秀代表。

节目中提到,明治时代短短不足百年,但明治精工却能在苏富比、佳士得这样的国际拍卖公司进行专场拍卖。文化影响力可见一斑。



  continue reading

75集单集

Artwork
icon分享
 
Manage episode 372003983 series 2918215
内容由剧谈社提供。所有播客内容(包括剧集、图形和播客描述)均由 剧谈社 或其播客平台合作伙伴直接上传和提供。如果您认为有人在未经您许可的情况下使用您的受版权保护的作品,您可以按照此处概述的流程进行操作https://zh.player.fm/legal

封面上手拿书卷的小瓷人,在古代常和茶具伴出,是茶神陆羽的塑像。据说过去的卖茶人经常把瓷质的陆羽供奉在茶灶上,生意好时就用茶叶祭祀,生意不好则用开水浇烫。而陆羽手中所拿的书卷就是他的著作《茶经》。


《茶经》的影响可谓深远。我们说,茶作为饮料的历史或许可以追溯到7000年前之久,但茶文化的起源,通常就以陆羽写成《茶经》为肇始。这种附着于茶的独特文化现象源自于中国,却在日本发展出独树一帜的局面,两者有着源和流、枝和叶的关系,相互印证,就能看到一条清晰的历史文化演进脉络。


本期节目,我们邀请到对于茶文化有着深刻研究的学者栗强老师,为大家介绍发端于陆羽,绵延1200年,在中日两地各自开枝散叶的茶文化。这是一个关于文明融合、技术沿革、贸易发展、宗教传布、迷信传说、戏剧舞台、赌斗风气的故事;它也涉及人的聪明才智,偏见和虚荣,执着和索求,奢靡和苦难。


五代·陆羽瓷像和茶具

这套茶具模型是出土于五代时期墓葬的明器。图中茶具的规制,由陆羽通过《茶经》在1200多年前所设立,延续到今天几乎没有变化。


僧人饮茶

图为《苦笋帖》


“苦笋及茗异常佳,乃可迳来。怀素上” 《苦笋帖》是唐代僧人怀素的草书名作。《茶经》说:“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在中唐之前,饮茶群体以僧侣为主。


保存在日本的唐物

图为正仓院


正仓院坐落在日本奈良市东大寺内,建于八世纪中期的奈良时代。其中收藏宝物约9000多件,包括唐代传入日本的唐物;经由中国,传入日本的第三国文物;以及奈良时代及其后日本仿制的唐物或创造之物。节目中提到,今天并没有唐代茶饼存世。但文献记载茶饼和汤药饼有着相似的形式。因此通过正仓院所藏的唐代汤药饼,让我们得以窥见唐代人的饮茶风貌。


唐代宫廷茶具

图为出土于法门寺地宫的唐代宫廷茶具


这套茶具据传由唐僖宗李儇所供奉,包括烘焙茶饼的纹银笼子、印有祥云纹饰的碾罗器、筛茶末用的飞天仙鹤纹银茶罗子,放置椒盐的鎏金盐台,拍击汤面的长柄银勺,饮茶的鎏金茶碗等。金雕银琢,纹饰繁复,具有奢华、浓重、昂扬的盛唐风貌。


宋代青白瓷器茶具

蓝田吕氏是北宋名门望族。其兄弟四人都是北宋晚期名士:吕大防是宋哲宗时的宰相;吕大忠与吕大钧既是金石学家,也是西安碑林的奠基人;吕大临是著名的古器物学家,被誉为中国考古学的鼻祖。吕氏家族墓葬出土的青白瓷器茶具,具有素雅清淡、秀逸委婉的宋代审美特质,被后世的知识阶层所接受和奉行。


节目中提到的《唐宋变革论》由日本学者内藤湖南提出。他认为,中国由中古时期转入近世的分野就在唐宋之间,所以尽管只是一个朝代更迭,从社会的政治经济到人们的审美和认知都发生了剧变。


陆羽

图为刘继卣所绘的《陆羽像》


陆羽是具有强烈社会活动意识的茶文化推广者。他在寺院的茶生活中,融入了戏剧生活和舞台仪轨,形成充分的感官刺激。同时又在精神层面为茶注入了神仙传说和圣贤思想等文化营养。作为文化现象的茶由此横空出世。


伊公羹、陆氏茶

陆羽设计的煎茶风炉,在通风孔上铸有“伊公羹、陆氏茶” 六字铭文。 伊尹是商朝的名相,也是儒家传统里的圣人,曾把羹汤调和五味和谐,比拟于国事。 陆羽将自己的“陆氏茶”和“伊公羹”相媲美,自比为给茶立法度的“茶圣”,为自己开辟的茶文化注入了圣贤思想。


茶马互市
图为《清明上河图》局部,牵着骆驼的胡人进入汴梁


茶马互市起于唐朝,到宋代成为定制,是中原政权与周边政权及国家间的边境贸易。范围近至契丹、吐蕃、回纥、党项;远至缅甸、印度、中亚地区和俄罗斯等地。中原地区的官私商人主要用茶叶、盐、纺织品和五金换取其他民族或者別国的马匹、毛皮和药材。

宋代丰富多姿的茶经济、茶文化、茶生活为作为商品的茶注入了巨大的溢价空间。 茶被打造成战略级贸易品,在茶马交易中为国家带来巨大的贸易顺差,所获白银流入足以抵消“岁币”导致的白银流出。宋人有“打仗花钱,议和赚钱”(大意)的说法,正是来源于此。

斗茶

图为赵孟頫《斗茶图》局部


“斗茶”起于唐宋,是一种民风民俗。参与者主要通过烹制、品评茶叶品质,比较茶艺的高下。斗茶传至日本后,一度发展为激烈而荒诞的赌斗。参与者对“本茶”和“非茶”进行盲品,赌注可以高达一座城池。茶人也因此备受社会重视。

宋代茶会

宋徽宗赵佶所绘的《文会图》局部,描绘一群文士在池畔园苑中饮宴的情景。偌大的黑色方形漆案,设置在树下,案上成组餐具与果食摆满桌面。近处另有一群童仆在小桌上备茶。由此可以窥见宋人精致华丽而不失文雅的茶生活。 煎茶、点茶、分茶、泡茶、斗茶也在社会上纷纷盛行。


日本茶会也深受其影响。节目中提到平安末、室町初的玄惠法师,在书信中描写了一场日本茶会的情形,节选如下:

“… 桌悬金襕,置胡铜之花瓶;机敷锦绣,立鍮石之香匙火箸。婵娟兮瓶外之花飞,疑于吴山千叶之妆;芬郁兮炉中之香,误于海岸三铢之烟。客位之胡床敷豹皮,主位之竹倚临金沙。加之于处处障子,饰种种唐绘。四皓遁世于商山月,七贤隐身于竹林雲。龙得水而生,虎靠山而眠。白鹭戏蓼花之下,紫鸳游柳丝之上,皆非日域之後素,悉以汉朝之丹青 …”

绚烂豪华的排场让栗老师联想起《红楼梦》中秦可卿的闺阁。

四司六局

图为《清明上河图》局部,描绘宋代商品经济和市民生活


四司六局是宋代官府设立的服务机构,承办盛大宴会。四司指帐设司、厨司、茶酒司、台盘司,六局指果子局、蜜煎局、菜蔬局、油烛局、香药局、排办局。节目中栗老师把他们比作今天的公关公司。四司六局是宋代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印证。


龙团凤饼

“龙团凤饼”是北宋贡茶,主要产自福建建安凤凰山北苑,因压有龙凤形的纹饰而得名。茶饼从采、拣、蒸、榨到研、造、焙、藏的工艺精湛繁琐,有时还镂刻金花点缀,华美之至,也昂贵之极。元代以来,随着国家版图融合,茶叶作为战略贸易品的地位不再,及至朱元璋安定天下后,下诏罢造龙团,遂逐渐被散茶代替。

“龙团凤饼”没有实物留存,我们只能从四库全书上找到压印的图纹。


曜变天目盏

图为东京都世田谷区静嘉堂文库所藏的日本国宝稻叶天目。


宋人所崇尚的外表自然含蓄、平淡质朴,内涵浑然天成、天人合一的情趣,深刻影响了今天中国和日本知识阶层的审美取向。宋人所造万中出一的油滴盏和亿万中出一的曜变盏,在日本也被奉为珍宝。 日本认定的国宝级文物中,就包括了三件宋代曜变天目盏和一件油滴盏。


千利休

千利休是日本战国时代的著名茶道宗师,在日本人称“茶圣”。他曾帮松永久秀举办多闻山茶会;又作为织田信长的茶头;信长死后转为侍奉丰城秀吉,成为天下第一茶匠。后因触怒秀吉,造成死罪。栗老师认为,千利休有着把日本茶文化从奢靡荒唐的赌茶之风转向成今天枯淡风格的历史功绩。


千宗旦和非禅之悟
图为京都大德寺

千宗旦是千利休之孙,千家茶道的“中兴之祖”。为了避免继承分争,千宗旦从小在大德寺出家。受命恢复千家茶道后,他除了继承千利休的枯淡风格,还把寺院生活融入茶生活之中,发展出一套独特的教导之学 。

徐梵澄先生在《非禅之悟》里记叙了全世界各种参禅之外的开悟途径,在中国有陆九渊、王阳明的学说相印证,于日本就发展出借茶修道、“茶禅一味”的说法。茶人也因此具有了既在红尘之中,又出离于红尘之外的社会定位。

千宗旦晚年隐居后,千家流派开始分裂,最终形成被称为“三千家”的三大流派,即:“表千家”、“里千家”和“武者小路千家”。


传统日本茶勺
同为千利休徒孙的小堀远州并不认同千宗旦的枯淡茶风。曾向他赠送一柄精致的银制茶勺,以证明贵重材料也能做出具有秀美之风的器具。却被千宗旦要求只能在准备间使用,不能带进茶室。


明治精工 (The Meiji Aesthetic)

图为明治时代山田宗美所造的铁打出包银壶。由银铁锤出巧制而成,盖纽装金,古韵盎然。
日本对中国茶文化的继承和改造,除了精神内涵,也体现在物质上。他们不但指依据本土气候条件对茶种进行种植改良,还发展出精美独特的茶具制造工艺,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认可。明治精工就是其中的优秀代表。

节目中提到,明治时代短短不足百年,但明治精工却能在苏富比、佳士得这样的国际拍卖公司进行专场拍卖。文化影响力可见一斑。



  continue reading

75集单集

所有剧集

×
 
Loading …

欢迎使用Player FM

Player FM正在网上搜索高质量的播客,以便您现在享受。它是最好的播客应用程序,适用于安卓、iPhone和网络。注册以跨设备同步订阅。

 

快速参考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