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掃描文物 解決英國與希臘世紀恩怨的數位考古學 Digital Archeology
Manage episode 346296266 series 3257968
真品真的很重要嗎? 在各國尋求文物返還之際,真品//複製品討論成為兵家必爭的重要防線,人怕出名豬怕肥,大英博物館再度成為眾矢之地,牛津學者羅傑-米歇爾(Roger Michel)提出,透過手機和平板的數位3D掃描技術,已經能擬真數位化希臘萬神殿大理石像,那麼,英國是不是該把這些文物還給希臘了?
加拿大廣播電台CBC主持人Saroja Coelho訪談中,羅傑-米歇爾(Roger Michel表示,團隊已經成功複製出精緻到簡直一模一樣的大理石雕塑品。他們是在大英博物館館方不允許團隊掃描這些雕塑的情況下(拒絕原因: 我很忙),團隊在博物館警衛的注視和合作下,使用平板電腦和智能手機鏡頭和app,成功掃描了這些展示中的雕塑文物。一般民眾在太靠近文物時,警衛都會及時介入制止觀眾,因此團隊也必須與現場警衛的相互合作,在沒有違反任何參觀規定的情況下,成功掃描了這些希臘雕塑。
再次陷入文物返還輿論風暴之中的大英博物館,官方回應就像一個跳針的唱片一樣,每遇到文物返還的議題總會說:「文物在這個博物館能受到最好的照護和最多人可以受益看到這些物件」等等的話。但英國衛報刊出Simon Jenkins投稿的社論,內文內逗趣的說,「這些物件沒有受到戰爭和污染影響,但大英博物館在1938年用鋼絲刷清洗這些大理石雕塑時,也確實差點毀了它們。」😂 從這件新聞,我們可以了解到兩件重要的事情,為什麼這些希臘雕像會被運到英國去,以及數位考古學(Digital Archaeology) 在此處扮演什麼樣的角色?
1801年,蘇格蘭貴族埃爾金勳爵(Lord Elgin)帶走這些大理石雕塑品,當時雅典正處於奧斯曼土耳其人四百年的控制之下,這些物品是在當時統治者認可的情況下被搬離希臘。接著埃爾金勳爵將雕塑品賣給了英國政府,自1817年以來,這些作品一直在倫敦的大英博物館內永久展出。
把複製品/真跡的無窮爭論,留給哲學家討論,羅傑-米歇爾(Roger Michel)認為掃描重建,可以讓博物館提升了大幅度對展示和教育的開放性。以大英博物館的萬神殿神廟雕塑為例,這些雕塑品原始顏色都已經不見,30%的材料也都消失,這樣的文物狀態與原始樣貌相差甚遠,真的是展示與教育的真實意義嗎?
廢墟絕對不是古代藝術品實際樣貌,而是19世紀知識份子對異國他者浪漫想像的幽魂,帝國主義對他者文化的展示櫃。而透過掃描與重建能創造出的靈活性,不管是保留現今狀態或是重建都是全新的局面。
因此什麼是數位考古學? 顧名思義,透過數位技術來重新觀察古物,發現隱藏的銘文、看不見的油漆線、最微弱的手寫體,並透過數位科技來和世界分享這些發現。透過研究比較,來發現對古代物件未來的危機管理,將物件數位化加速研究發展,或協物古代文物和遺產進行重建的參考依據,例如透過3D列印和機器人雕刻技術,保護那些遭破壞或自然災害而損失的物品和建築的修復工作。
Roger Michel隸屬的英國數位考古學機構(Institute for Digital Archaeology)在網站上列舉了相當多他們進行過的專案,例如史前洞穴針對古代銘文或繪畫的採集和紀錄,尤其在一些被水淹沒的空間和黑和極不平整的表面的圖像處理挑戰。或是古代陶器和寶石的表面、紋理、顏色透過光學分析方法來對古代創作手法的研究,提供新的資料可供研究者參考。透過科學方法的光譜分析,開啟了原本無法閱讀的古代紙幣研究。
【參考資料】
* CBC - Greece wants its marbles back from the British Museum — and this digital archeologist has a solution
* The guardian - Give the Parthenon marbles back to Greece – tech advances mean there are no more excuses
* Institute for Digital Archaeology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130集单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