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市谈信用,熊市谈计算“:为什么说负债是一种认知?
Manage episode 358987691 series 3460963
本期的讨论是加密行业、数字资产、甚至是广义金融创新领域中,都非常重要的话题。也是熊市中必须进行的一项灵魂拷问。
最近的市场动荡,又让金融科技业界的“老人们”(当然是指Will老师)看到了很多熟悉的剧情,嗅到了很多熟悉的配方。每一次崩溃,不管是crypto还是传统金融,主料都包括但不限于——“过度金融化”、“过度杠杆”、“流动性危机”——这几味主料永远不变,一样经不起“大跌”的市场考验。
所以在市场下行期,很多原来看似“天衣无缝”的逻辑都会改变。这也是一次集中筛选——不管是DeFi、NFT、还是GameFi,其中任何不符合金融逻辑的部分,继续存在的可能性会越来越小。但随之而来的一个问题就是:这个领域真正的创新到底是什么?
从传统金融领域出身的我,已经对金融相关的“创新”没有了兴奋感,不像早年随时随地会”为创新而窒息”。取而代之的是自己总结的两条规律——目前为止,金融市场上的“创新”,基本都是两件事:1)找到一种把原来不能卖的东西卖掉的方法——“证券化”;2)找到一种让原来不能长大的东西长大的方法——“加杠杆”。
但是,我们究竟能不能把这“两件事”也用来定义DeFi的“创新”?目前看到的DeFi大部分“商业模式”,到底是不是真的创新?或是穿着“创新”的“伪创新”?或者——我们今天重点要讨论的——是穿着“计算性”马甲的“信用行为”?
所以,DeFi的创新之处到底在哪里?
本期提纲:
- 1. 什么是“计算性”和“信用性”?
- 2. 计算模型:“过程可重复,结果可检验”。
- 3. 我们为什么需要“计算”?计算的价值主张、人对计算的价值诉求是什么?
- 4. 金融视角如何理解“计算”与“信用”?
- 5. “折旧”是什么?论会计学其实是一门认知科学(毁三观)。
- 6. 资产与负债的哲学视角:“本体论”与“认识论”(继续毁三观)
- 7. 纯哲学的角度可以认为“计算”与“认知”就是“本体论”和“认识论”的范畴
- 8. “信用”与“计算”的边界在哪里?
- 9. 区块链和智能合约上是否能实现“信用”行为?“债务”是否存在于“计算”体系内?
- 10. 区块链与智能合约是否符合“计算”的价值主张?
- 11. DeFi的创新之处究竟在哪里?如何构建计算性体系?
- 12. 传统金融体系的问题:它把一个体系封闭起来,在认知中是把“信用”和“计算”合二为一,让我们看不出“计算”的价值。
- 13. 未来发展:让“计算的归计算,信用的归信用”:“信用”是输入参数,不会与“计算”混在一个黑箱里,不会污染“计算”。
- 14. 现在的世界应该正在向着“计算性”的方向发展,甚至“一切皆可计算”的方向发展。所以“计算”的价值会越来越大,至少地位会越来越突出。
BGM:The Hornet‘s Nest- Eleven 76
关于《文理两开花》:
《文理两开花》是文科生思维和理科生思维在科技、经济、文化、哲学、货币、数字资产、元宇宙、Web3.0中的碰撞。当下的时代精神是“混沌”,我们试图在混沌中寻找秩序。
《文理两开花》微信学习室:
e
请添加坛子微信。注明:文理两开花
Twitter:@LeiSalin_XP
文字稿和延伸阅读:《文理两开花》newsletter。欢迎订阅:https://wenli.substack.com/p/coming-soon?showWelcome=true&s=w
您也可以在苹果播客|Spotify | Google Podcast | 等泛用型平台搜索收听《文理两开花(海外版)》ave a comment and share your thoughts: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0roqwc0000l0hzje7se6f28/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64集单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