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work

内容由K提供。所有播客内容(包括剧集、图形和播客描述)均由 K 或其播客平台合作伙伴直接上传和提供。如果您认为有人在未经您许可的情况下使用您的受版权保护的作品,您可以按照此处概述的流程进行操作https://zh.player.fm/legal
Player FM -播客应用
使用Player FM应用程序离线!

【讲座017】《道德谱系学》第二篇:内疚、残酷与权力意志

1:09:38
 
分享
 

Manage episode 386465027 series 3532088
内容由K提供。所有播客内容(包括剧集、图形和播客描述)均由 K 或其播客平台合作伙伴直接上传和提供。如果您认为有人在未经您许可的情况下使用您的受版权保护的作品,您可以按照此处概述的流程进行操作https://zh.player.fm/legal

时间线:


00:00:13 上次内容的回顾
00:01:56 补充:阿喀琉斯与「心灵伟大 μεγαλοψυχία」
00:08:24 「良心谴责 Schlechtes Gewissen」与「负罪 Schuld」
00:10:38 尼采自己对第二篇论文的概括
00:12:01 第二篇1-3节:独立自主的个体
00:17:00 第二篇4-7节:残酷
00:23:14 第二篇8-11节:正义
00:33:08 第二篇12-15节:刑罚
00:39:15 补充:福柯《规训与惩罚》
00:41:35 第二篇16-18节:良心谴责
00:47:54 补充:弗洛伊德《文明及其不满》
00:51:44 第二篇19-23节:宗教
00:58:09 第二篇24-25节:出路
01:03:18 第二篇内容总结
这是一次线上讲座的录音(不包含提问交流部分),带讲义的视频版本可以见公众号(但是音质不太好),在那里还可以找到更多信息~


讲座中引用的文本和逻辑梳理:


人类的倒退(Rückgang der Menschheit)!(一,11)
平庸者/奴隶体现了“人类的倒退”:“蛆虫一样的人”、“温驯的人”、“不可救药的平庸者”、“令人讨厌的家伙(Unerquickliche)”(一,11)
欧洲人的渺小化和平庸化,没有什么东西再试图变得伟大(一,12)
虚无主义(Nihilismus):对人感到厌倦(一,12)


他们很聪明,所有发生过的事,他们都知道:所以他们的嘲讽无休无止。他们还互相争吵,但很快又和好——否则会影响他们的消化。
他们白天有白天的小乐趣,夜晚有夜晚的小乐趣:可是他们注重健康。
“我们发明了幸福。”——那些末等人说着,眨眨眼睛。——
——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一,《查拉图斯特拉的前言》)


我的母亲、银足的忒提斯曾经告诉我,
有两种命运引导我走向死亡的终点。
要是我留在这里,在特洛伊城外作战,
我就会丧失回家的机会,但名声将不朽;
要是我回家,到达亲爱的故邦土地,
我就会失去美好名声,性命却长久,
死亡的终点不会很快来到我这里。
——荷马《伊利亚特》(IX,410 – 416)


μεγαλοψυχία(megalopsychia,greatness of soul,心灵伟大)


心灵伟大之人是自视重要,也配得上那种重要性的人……心灵伟大似乎是德性之首……所以做一个真正心灵伟大之人很难,因为没有崇高就不可能心灵伟大……他既不会因为好运而过度高兴,也不会因为厄运而过度痛苦。因为,甚至荣誉对于他也好像算不上是重大的事物。而把荣誉都看得不重要的人也会把其他事物看得不重要。所以心灵伟大之人往往被认为是目空一切……心灵伟大之人蔑视别人是有道理的(他的判断真实),可是多数人却是没有根据地蔑视别人。心灵伟大之人不纠缠琐碎的事情,也不喜欢去冒险。因为值得他看重的事物很少。但是他可以面对重大的危险。当他面对这种危险时,他会不惜生命。因为他认为,不能为活着而什么都牺牲掉。他乐于给人以好处,而羞于受人好处……他也不会记恨什么。因为心灵伟大之人不会记着那么多过去的事情,尤其是别人对他所做的不公正的事情,而宁愿忘了它们。
——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IV,3)


第二篇论文给出良心的心理学:良心并不像人们多半相信的那样,是“人心中上帝的声音”,——它是残酷的本能,这种本能在再也不能向外发泄之后就掉头转向自己。在这里,残酷作为最古老、最必不可少的文化根基之一,首次得以昭示。
——尼采《瞧,这个人》(我为什么能写出如此好书)


遗忘是一种主动的、积极的力量(二,1)
“意识的门窗”暂时关闭,不受“噪音和纷争的干扰”,为新事物保留空间(二,1)
没有遗忘,就没有幸福、没有欢乐、没有希望(二,1)
遗忘机制的失灵,就仿佛是“消化不良”(二,1)


“习俗的道德性和社会的强制”让人变得“有规律性”、“可被估算”(二,2)
记忆术(Mnemotechnik):“只有不断引起疼痛的东西,才能保留在记忆中”(二,3)
人们需要克服遗忘本能,不被“瞬间的激情与欲望”支配,以适应社会生活(二,3)


“独立自主的个体”是社会与道德强制力量的最终产物(二,2)
内化了社会习俗,从而摆脱了习俗的束缚,变得“自律”而“自由”(二,2)
能够“做出承诺”并为之负责,这种能力成了新的本能,名为“良心”(二,2)


惩罚作为一种回报/补偿,与“自由意志假设”无关(二,4)
“犯罪者应受惩罚,因为他本可以采取其他行动”是很晚才出现的观点(二,4)
负罪(Schuld)与债务(Schulden)有关(二,4)
契约里的特殊条款:若还不上债,就要把其他东西交给债主以抵债,或者允许债主“任意侮辱和折磨债务人的躯体”(二,5)
奇特的逻辑(二,5):损失与疼痛相等价(二,4);残酷让债主获得权力感(二,5)


不残酷则无欢庆(二,6)
残酷构成了“人类最古老、最原初的节庆欢乐”(二,6)
“看别人受苦很愉快,让别人受苦则更加愉快”(二,6)
让人无法接受的不是“痛苦本身”,而是“痛苦的无意义”(二,7)
“诸神被想象成残酷戏剧的爱好者”(二,7)
在今天,对残酷的兴趣并未消失,而是被“崇高化”和“细腻化”了(二,7)


社群与成员的关系,类似债主与债务人的关系(二,9)
成员受到社群的保护和照料,把自己抵押给社群,承担相应的义务(二,9)
犯罪者(债务人)非但不偿还获得的好处,还伤害社群(债主),于是犯罪者被社群放逐,失去了获得的好处,而且野蛮环境中的危险会提醒他这些好处的意义(二,9)
社群实力增强后,犯罪行为的危险性降低,犯罪者甚至能得到社群的保护(二,10)
债主越富有,就越人道;极端情况就是“不再惩罚犯罪者”,这是正义的“自我扬弃”,也被称为“仁慈(Gnade)”,这是最有权力者的特权(二,10)


正义是一种积极的行为,与怨恨(ressentiment)无关(二,11)
强势方试图打消弱势方的怨恨:带走怨恨对象、强制要求和解、立法(二,11)
立法:强势方制定规则,把犯罪当作对法律的亵渎,把感受从伤害处转移开(二,11)
法律秩序没有独立性和普遍性,法律状态是创造更大权力单位的手段(二,11)
生命本质上以“伤害、压迫、剥削、毁灭”的方式起作用,它们本身不“非法”(二,11)
初级阶段的正义:力量均等者之间相互理解协调,同时强迫弱者内部达成和解(二,8)


刑罚的起源(Ursprung)和目的(Zweck)有区别(二,12)
一个事物的成因问题与它的最终效果/实际使用问题有天壤之别(二,12)
不能认为刑罚(Strafe)是为了惩罚(Strafen)才发明的(二,12)
必须区分刑罚的“相对持久性”和“流动变化性”(二,13)
“刑罚”这个概念是多种意义的综合(Synthesis)(二,13)


刑罚无法唤起受罚者的负罪感(Gefühl der Schuld)(二,14)
刑罚使人坚强而冷酷,增强了人的反抗能力,阻止了负罪感的发展(二,14)
受罚者感受不到“内在痛苦”,刑罚对他来说只是“意外事件”(二,14)
受罚者想的是“这次的事情意外地败露了”,而不是“我真不该那么做”(二,15)
刑罚只会让人更加谨慎、更加多疑、更加诡秘地行事(二,15)


在过去两百年间,刑罚的严峻性不断减弱,这是法律史学家所谙熟的现象。但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笼统地视之为一种数量现象:更少的残忍,更少的痛苦,更多的仁爱,更多的尊重,更多的“人道”。实际上,伴随这些变化的,是惩罚运作对象的置换。那么,惩罚强度是否减轻了呢?结果或许如此。但是,可以肯定地说,惩罚对象发生了变化……惩罚景观的旧伙伴——肉体和鲜血——隐退了。一个新角色戴着面具登上舞台……在欧洲建立了新的刑罚体系的一百五十至两百年间,法官借助于一种渊源久远的进程,逐渐开始审判罪行之外的东西,即罪犯的“灵魂”……灵魂是肉体的监狱。
——福柯《规训与惩罚》(一,1)


良心谴责是一种重病(二,16)
内向化(Verinnerlichung):一切不向外在倾泻的本能转向内在,产生“灵魂”(二,16)
敌意、残忍、迫害欲、攻击欲、猎奇欲、破坏欲……转而反对这些本能的拥有者(二,16)


权力意志:塑造形式(formbildend)与施加暴力(vergewaltigend)(二,18)
强者/主人:天生的组织者,创造和推进形式,征服、驾驭、发号施令(二,17)
弱者/奴隶:只能给自己烙上某种意志,为自己制造痛苦,并以此为乐(二,18)


一些十分重要的事情发生了,这是我们永远无法猜测到的、但又非常显而易见的事情。人的进攻性是向内投射的,经过了内化;事实上,进攻性被发送回了它的起源地——即,它被指向了个体自己的自我。在那里,进攻性被一部分自我所接管,而这部分自我则以超我自居从而凌驾并对立于自我的其他部分。现在,这部分自我又以良心的形式,准备采取同样严厉的进攻性来反对自我,而自我本来打算在其他的、外部的个体身上满足这种进攻性。在严厉的超我和附属于超我的自我之间形成的张力被我们称为负罪感;它将自己表现为一种对惩罚的需要。
——弗洛伊德《文明及其不满》(七)


良心谴责是一种“如同妊娠的疾病”(二,19)
内向化带来了“新的、深刻的、前所未闻的、神秘的、充满矛盾且前途无量的东西”(二,16)
好像人不是“目的”,而是“一条道路”、“一座桥梁”、“一个伟大承诺”(二,16)


Schuld gegen Gott 是人自我折磨的刑具(二,22)
人与祖先的关系,也类似债务人与债主的关系;祖先崇拜是宗教的起源(二,19)
欠债 + 良心谴责 = 负罪感(Schuldgefühl)(二,20)
负罪感在基督教中达到最大值(二,20)
基督教的天才之作:债主为了债务人而牺牲自己,自己偿还自己(二,21)
良心谴责被不断加强,这是“发生在残酷心灵中的一种绝无仅有的意志错乱”(二,22)
信仰衰退/崩溃的结果是普遍的厌世情绪和虚无主义(二,21)


希腊诸神反而让人们远离良心谴责(二,23)
希腊诸神高贵而骄横,是人的本能的神圣化(二,23)
希腊神话中,灾祸的原因可能是“愚蠢”,但绝不是“罪”(二,23)


现代人是数千年良心解剖和自我虐待的继承者(二,24)
在这方面,人们练习得最久,展现了一定的艺术才能,技巧娴熟、口味挑剔(二,24)
人们长期以“邪恶的目光”看待自己的自然倾向,以至于自然倾向最终与良心谴责紧密结合在一起(二,24)


是否有可能进行“相反的尝试(ein umgekehrter Versuch)”?(二,24)
相反的尝试:把良心谴责与非自然的倾向紧密结合在一起(二,24)
这会招致“善良者”、妥协者、倦怠者的反对——会让他们感到冒犯;而如果与他们一样,“放纵自我(uns lassen gehen)”,他们就会变得“和蔼友善”(二,24)
心怀伟大的爱与蔑视的救世之人,将会把我们从虚无主义中拯救出来(二,24)
这需要更年轻、更强大、“更代表未来(Zukünftigeren)” 的人:查拉图斯特拉(二,25)


你们说,你们信仰查拉图斯特拉?可是,查拉图斯特拉算什么呢?你们是我的信徒:可是,所有信徒又算什么呢!
……
现在我要求你们,丢下我,去寻找你们自己吧;等你们全都不认我的时候,我才愿意回到你们身边。
……
有一天,你们还会成为我的朋友和同样一个希望的孩子:那时,我愿意第三次与你们同在,和你们一同庆祝伟大的正午。
伟大的正午就是:人站在从动物到超人之路的中间点,把他走向夜晚的路当作最高的希望来庆祝:因为这条路通向新的黎明。
……
“所有的神都死了:现在,我们希望超人长存。”——在伟大的正午时刻,让这成为我们最后的意志!——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一,《赠予的道德》)


背景乐:
Goldberg Variations, BWV. 988 - Variation 4
CRUXORIUM - Relacrux
done with fish - Nietzsche the School Shooter

  continue reading

26集单集

Artwork
icon分享
 
Manage episode 386465027 series 3532088
内容由K提供。所有播客内容(包括剧集、图形和播客描述)均由 K 或其播客平台合作伙伴直接上传和提供。如果您认为有人在未经您许可的情况下使用您的受版权保护的作品,您可以按照此处概述的流程进行操作https://zh.player.fm/legal

时间线:


00:00:13 上次内容的回顾
00:01:56 补充:阿喀琉斯与「心灵伟大 μεγαλοψυχία」
00:08:24 「良心谴责 Schlechtes Gewissen」与「负罪 Schuld」
00:10:38 尼采自己对第二篇论文的概括
00:12:01 第二篇1-3节:独立自主的个体
00:17:00 第二篇4-7节:残酷
00:23:14 第二篇8-11节:正义
00:33:08 第二篇12-15节:刑罚
00:39:15 补充:福柯《规训与惩罚》
00:41:35 第二篇16-18节:良心谴责
00:47:54 补充:弗洛伊德《文明及其不满》
00:51:44 第二篇19-23节:宗教
00:58:09 第二篇24-25节:出路
01:03:18 第二篇内容总结
这是一次线上讲座的录音(不包含提问交流部分),带讲义的视频版本可以见公众号(但是音质不太好),在那里还可以找到更多信息~


讲座中引用的文本和逻辑梳理:


人类的倒退(Rückgang der Menschheit)!(一,11)
平庸者/奴隶体现了“人类的倒退”:“蛆虫一样的人”、“温驯的人”、“不可救药的平庸者”、“令人讨厌的家伙(Unerquickliche)”(一,11)
欧洲人的渺小化和平庸化,没有什么东西再试图变得伟大(一,12)
虚无主义(Nihilismus):对人感到厌倦(一,12)


他们很聪明,所有发生过的事,他们都知道:所以他们的嘲讽无休无止。他们还互相争吵,但很快又和好——否则会影响他们的消化。
他们白天有白天的小乐趣,夜晚有夜晚的小乐趣:可是他们注重健康。
“我们发明了幸福。”——那些末等人说着,眨眨眼睛。——
——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一,《查拉图斯特拉的前言》)


我的母亲、银足的忒提斯曾经告诉我,
有两种命运引导我走向死亡的终点。
要是我留在这里,在特洛伊城外作战,
我就会丧失回家的机会,但名声将不朽;
要是我回家,到达亲爱的故邦土地,
我就会失去美好名声,性命却长久,
死亡的终点不会很快来到我这里。
——荷马《伊利亚特》(IX,410 – 416)


μεγαλοψυχία(megalopsychia,greatness of soul,心灵伟大)


心灵伟大之人是自视重要,也配得上那种重要性的人……心灵伟大似乎是德性之首……所以做一个真正心灵伟大之人很难,因为没有崇高就不可能心灵伟大……他既不会因为好运而过度高兴,也不会因为厄运而过度痛苦。因为,甚至荣誉对于他也好像算不上是重大的事物。而把荣誉都看得不重要的人也会把其他事物看得不重要。所以心灵伟大之人往往被认为是目空一切……心灵伟大之人蔑视别人是有道理的(他的判断真实),可是多数人却是没有根据地蔑视别人。心灵伟大之人不纠缠琐碎的事情,也不喜欢去冒险。因为值得他看重的事物很少。但是他可以面对重大的危险。当他面对这种危险时,他会不惜生命。因为他认为,不能为活着而什么都牺牲掉。他乐于给人以好处,而羞于受人好处……他也不会记恨什么。因为心灵伟大之人不会记着那么多过去的事情,尤其是别人对他所做的不公正的事情,而宁愿忘了它们。
——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IV,3)


第二篇论文给出良心的心理学:良心并不像人们多半相信的那样,是“人心中上帝的声音”,——它是残酷的本能,这种本能在再也不能向外发泄之后就掉头转向自己。在这里,残酷作为最古老、最必不可少的文化根基之一,首次得以昭示。
——尼采《瞧,这个人》(我为什么能写出如此好书)


遗忘是一种主动的、积极的力量(二,1)
“意识的门窗”暂时关闭,不受“噪音和纷争的干扰”,为新事物保留空间(二,1)
没有遗忘,就没有幸福、没有欢乐、没有希望(二,1)
遗忘机制的失灵,就仿佛是“消化不良”(二,1)


“习俗的道德性和社会的强制”让人变得“有规律性”、“可被估算”(二,2)
记忆术(Mnemotechnik):“只有不断引起疼痛的东西,才能保留在记忆中”(二,3)
人们需要克服遗忘本能,不被“瞬间的激情与欲望”支配,以适应社会生活(二,3)


“独立自主的个体”是社会与道德强制力量的最终产物(二,2)
内化了社会习俗,从而摆脱了习俗的束缚,变得“自律”而“自由”(二,2)
能够“做出承诺”并为之负责,这种能力成了新的本能,名为“良心”(二,2)


惩罚作为一种回报/补偿,与“自由意志假设”无关(二,4)
“犯罪者应受惩罚,因为他本可以采取其他行动”是很晚才出现的观点(二,4)
负罪(Schuld)与债务(Schulden)有关(二,4)
契约里的特殊条款:若还不上债,就要把其他东西交给债主以抵债,或者允许债主“任意侮辱和折磨债务人的躯体”(二,5)
奇特的逻辑(二,5):损失与疼痛相等价(二,4);残酷让债主获得权力感(二,5)


不残酷则无欢庆(二,6)
残酷构成了“人类最古老、最原初的节庆欢乐”(二,6)
“看别人受苦很愉快,让别人受苦则更加愉快”(二,6)
让人无法接受的不是“痛苦本身”,而是“痛苦的无意义”(二,7)
“诸神被想象成残酷戏剧的爱好者”(二,7)
在今天,对残酷的兴趣并未消失,而是被“崇高化”和“细腻化”了(二,7)


社群与成员的关系,类似债主与债务人的关系(二,9)
成员受到社群的保护和照料,把自己抵押给社群,承担相应的义务(二,9)
犯罪者(债务人)非但不偿还获得的好处,还伤害社群(债主),于是犯罪者被社群放逐,失去了获得的好处,而且野蛮环境中的危险会提醒他这些好处的意义(二,9)
社群实力增强后,犯罪行为的危险性降低,犯罪者甚至能得到社群的保护(二,10)
债主越富有,就越人道;极端情况就是“不再惩罚犯罪者”,这是正义的“自我扬弃”,也被称为“仁慈(Gnade)”,这是最有权力者的特权(二,10)


正义是一种积极的行为,与怨恨(ressentiment)无关(二,11)
强势方试图打消弱势方的怨恨:带走怨恨对象、强制要求和解、立法(二,11)
立法:强势方制定规则,把犯罪当作对法律的亵渎,把感受从伤害处转移开(二,11)
法律秩序没有独立性和普遍性,法律状态是创造更大权力单位的手段(二,11)
生命本质上以“伤害、压迫、剥削、毁灭”的方式起作用,它们本身不“非法”(二,11)
初级阶段的正义:力量均等者之间相互理解协调,同时强迫弱者内部达成和解(二,8)


刑罚的起源(Ursprung)和目的(Zweck)有区别(二,12)
一个事物的成因问题与它的最终效果/实际使用问题有天壤之别(二,12)
不能认为刑罚(Strafe)是为了惩罚(Strafen)才发明的(二,12)
必须区分刑罚的“相对持久性”和“流动变化性”(二,13)
“刑罚”这个概念是多种意义的综合(Synthesis)(二,13)


刑罚无法唤起受罚者的负罪感(Gefühl der Schuld)(二,14)
刑罚使人坚强而冷酷,增强了人的反抗能力,阻止了负罪感的发展(二,14)
受罚者感受不到“内在痛苦”,刑罚对他来说只是“意外事件”(二,14)
受罚者想的是“这次的事情意外地败露了”,而不是“我真不该那么做”(二,15)
刑罚只会让人更加谨慎、更加多疑、更加诡秘地行事(二,15)


在过去两百年间,刑罚的严峻性不断减弱,这是法律史学家所谙熟的现象。但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笼统地视之为一种数量现象:更少的残忍,更少的痛苦,更多的仁爱,更多的尊重,更多的“人道”。实际上,伴随这些变化的,是惩罚运作对象的置换。那么,惩罚强度是否减轻了呢?结果或许如此。但是,可以肯定地说,惩罚对象发生了变化……惩罚景观的旧伙伴——肉体和鲜血——隐退了。一个新角色戴着面具登上舞台……在欧洲建立了新的刑罚体系的一百五十至两百年间,法官借助于一种渊源久远的进程,逐渐开始审判罪行之外的东西,即罪犯的“灵魂”……灵魂是肉体的监狱。
——福柯《规训与惩罚》(一,1)


良心谴责是一种重病(二,16)
内向化(Verinnerlichung):一切不向外在倾泻的本能转向内在,产生“灵魂”(二,16)
敌意、残忍、迫害欲、攻击欲、猎奇欲、破坏欲……转而反对这些本能的拥有者(二,16)


权力意志:塑造形式(formbildend)与施加暴力(vergewaltigend)(二,18)
强者/主人:天生的组织者,创造和推进形式,征服、驾驭、发号施令(二,17)
弱者/奴隶:只能给自己烙上某种意志,为自己制造痛苦,并以此为乐(二,18)


一些十分重要的事情发生了,这是我们永远无法猜测到的、但又非常显而易见的事情。人的进攻性是向内投射的,经过了内化;事实上,进攻性被发送回了它的起源地——即,它被指向了个体自己的自我。在那里,进攻性被一部分自我所接管,而这部分自我则以超我自居从而凌驾并对立于自我的其他部分。现在,这部分自我又以良心的形式,准备采取同样严厉的进攻性来反对自我,而自我本来打算在其他的、外部的个体身上满足这种进攻性。在严厉的超我和附属于超我的自我之间形成的张力被我们称为负罪感;它将自己表现为一种对惩罚的需要。
——弗洛伊德《文明及其不满》(七)


良心谴责是一种“如同妊娠的疾病”(二,19)
内向化带来了“新的、深刻的、前所未闻的、神秘的、充满矛盾且前途无量的东西”(二,16)
好像人不是“目的”,而是“一条道路”、“一座桥梁”、“一个伟大承诺”(二,16)


Schuld gegen Gott 是人自我折磨的刑具(二,22)
人与祖先的关系,也类似债务人与债主的关系;祖先崇拜是宗教的起源(二,19)
欠债 + 良心谴责 = 负罪感(Schuldgefühl)(二,20)
负罪感在基督教中达到最大值(二,20)
基督教的天才之作:债主为了债务人而牺牲自己,自己偿还自己(二,21)
良心谴责被不断加强,这是“发生在残酷心灵中的一种绝无仅有的意志错乱”(二,22)
信仰衰退/崩溃的结果是普遍的厌世情绪和虚无主义(二,21)


希腊诸神反而让人们远离良心谴责(二,23)
希腊诸神高贵而骄横,是人的本能的神圣化(二,23)
希腊神话中,灾祸的原因可能是“愚蠢”,但绝不是“罪”(二,23)


现代人是数千年良心解剖和自我虐待的继承者(二,24)
在这方面,人们练习得最久,展现了一定的艺术才能,技巧娴熟、口味挑剔(二,24)
人们长期以“邪恶的目光”看待自己的自然倾向,以至于自然倾向最终与良心谴责紧密结合在一起(二,24)


是否有可能进行“相反的尝试(ein umgekehrter Versuch)”?(二,24)
相反的尝试:把良心谴责与非自然的倾向紧密结合在一起(二,24)
这会招致“善良者”、妥协者、倦怠者的反对——会让他们感到冒犯;而如果与他们一样,“放纵自我(uns lassen gehen)”,他们就会变得“和蔼友善”(二,24)
心怀伟大的爱与蔑视的救世之人,将会把我们从虚无主义中拯救出来(二,24)
这需要更年轻、更强大、“更代表未来(Zukünftigeren)” 的人:查拉图斯特拉(二,25)


你们说,你们信仰查拉图斯特拉?可是,查拉图斯特拉算什么呢?你们是我的信徒:可是,所有信徒又算什么呢!
……
现在我要求你们,丢下我,去寻找你们自己吧;等你们全都不认我的时候,我才愿意回到你们身边。
……
有一天,你们还会成为我的朋友和同样一个希望的孩子:那时,我愿意第三次与你们同在,和你们一同庆祝伟大的正午。
伟大的正午就是:人站在从动物到超人之路的中间点,把他走向夜晚的路当作最高的希望来庆祝:因为这条路通向新的黎明。
……
“所有的神都死了:现在,我们希望超人长存。”——在伟大的正午时刻,让这成为我们最后的意志!——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一,《赠予的道德》)


背景乐:
Goldberg Variations, BWV. 988 - Variation 4
CRUXORIUM - Relacrux
done with fish - Nietzsche the School Shooter

  continue reading

26集单集

所有剧集

×
 
Loading …

欢迎使用Player FM

Player FM正在网上搜索高质量的播客,以便您现在享受。它是最好的播客应用程序,适用于安卓、iPhone和网络。注册以跨设备同步订阅。

 

快速参考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