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work

内容由K提供。所有播客内容(包括剧集、图形和播客描述)均由 K 或其播客平台合作伙伴直接上传和提供。如果您认为有人在未经您许可的情况下使用您的受版权保护的作品,您可以按照此处概述的流程进行操作https://zh.player.fm/legal
Player FM -播客应用
使用Player FM应用程序离线!

【讲座录音014】摹仿欲望理论(中):「地下人」、托克维尔与自我存在的失落

59:55
 
分享
 

Manage episode 386465032 series 3532088
内容由K提供。所有播客内容(包括剧集、图形和播客描述)均由 K 或其播客平台合作伙伴直接上传和提供。如果您认为有人在未经您许可的情况下使用您的受版权保护的作品,您可以按照此处概述的流程进行操作https://zh.player.fm/legal

时间线:

00:00:13 上次内容的回顾与补充
00:04:48 介体的生命力
00:09:45 对自身本质的厌恶
00:13:31 不能兑现的现代承诺
00:21:53 摹仿欲望的超验性
00:24:41 摹仿欲望的失败(外中介)
00:28:43 摹仿欲望的失败(内中介)
00:35:26 自我的破碎
00:37:51 现代社会的人为什么不幸福:司汤达、巴尔扎克、托克维尔
00:46:31 司汤达的文学技法:一般 vs 例外
00:50:55 福楼拜的文学技法:假对比、假列举
00:53:26 回顾与总结
这是一次线上讲座的录音(不包含提问交流部分),带讲义的视频版本可以见公众号,在那里还可以找到更多信息~


关键逻辑线索:


介体与主体的距离越近 -> 介体与主体的冲突越强 -> 客体被赋予的价值越高

介体与主体的距离越近 -> 介体与客体的距离越近 -> 介体所指示的客体越明确 -> 客体被赋予的形而上的价值越高

承诺无法在自己身上兑现 -> 试图从他者身上寻找幸福的秘密 -> 追求介体所追求的客体(摹仿欲望) -> 摹仿欲望失败 -> 1. 让之前的介体指派新的客体;2. 更换介体

介体(离主体和客体)越远 -> 介体所指示的客体越不明确 -> 客体的形而上属性越少 -> 单个欲望的失败越不容易破坏介体的声誉

介体(离主体和客体)越近 -> 介体所指示的客体越明确 -> 客体的形而上属性越多 -> 单个欲望的失败越容易破坏介体的声誉 -> 主体越倾向于更换介体


讲座中引用的部分文本:


客体只不过是达到介体的一种手段,欲望觊觎的是介体的存在(l'être)……欲望主体希望变成介体,他想窃取作为风度翩翩的骑士(阿马迪斯)或者不可抗拒的诱惑者(阿列克赛·伊凡诺维奇·维尔强尼诺夫)的那个介体的生命。
——基拉尔《浪漫的谎言与小说的真实》(二)

我给他写了一封非常漂亮而又十分动人的信,恳求他向我道歉;如果他拒绝道歉,我就相当坚决地暗示要决斗。这封信写得十分优美动人,假如这军官多少懂得一点“美与崇高”,肯定会跑来找我,扑到我身上搂住我的脖子,以自己的友谊相许!如果能这样,那该多好啊!我们将会握手言欢!成为莫逆之交!他将用他显赫的地位保护我,我将用我的文化素养,嗯,还有……思想来提高他的精神境界,除此之外,还有许许多多事情可做!
——陀思妥耶夫斯基《地下室手记》(二,1)

……在那个时候,除我之外的一切,土地和人,在成年人看来不如在我眼中那样珍贵和重要,而且其存在更为真实。
——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在斯万家这边》(一,2)

……离她越近的东西,她越回避。身边的一切,沉闷的田野也好,愚蠢的小市民也好,平庸的生活也好,依她看来,都是一种例外,一种她不走运,偶然遇见的特殊情况,然而离开现实,浩渺无边,便是幸福和热情的广大地域。
——福楼拜《包法利夫人》(一,9)

他面前是辉煌的天空,山下是一泓湖水,四周景物清朗,极目无涯。他望了很久,心中十分难受。现在,他回忆起,他曾经向着这明亮、无垠的苍穹伸出双手,潸然泪下。他痛苦是因为这一切通通与他无缘。他向往已久、从小时候就一直期盼的常年大庆、不散筵席到底是什么样的?他始终不能躬逢其盛……每一棵小草都在生长并感到幸福!万物都有自己的路,都知道自己的路,它们唱着歌儿去,唱着歌儿来;唯独他不知道,什么都不懂,不了解人们,不了解声音,与一切无缘,已被淘汰出局。
——陀思妥耶夫斯基《白痴》(三,6)

一个思想发达的正派人,如果没有对自己的无限严格的要求,不是有时候蔑视自己达到憎恶的程度,那这个人就不可能有虚荣心。
——陀思妥耶夫斯基《地下室手记》(二,1)

每个人在自己的意识中都发觉了承诺的虚妄,可是谁都不能把自己的发现推广为普遍的共识。谁都觉得承诺对他者依旧真实,唯有自己享受不到上帝的遗产。因此,每个人都竭力掩盖自己的不幸。
——基拉尔《浪漫的谎言与小说的真实》(二)

我越是认识到善和这一切“美与崇高”,我就会越深地陷入我的泥淖以致完全不能自拔……我不相信别人也会这样,因此一直把这当做一件秘密隐藏于心,隐藏了一辈子。
——陀思妥耶夫斯基《地下室手记》(一,2)

当时使我感到痛苦的还有个情况:具体说,就是没有一个人像我,我也不像任何人。“我只是一,而他们是全体。”
——陀思妥耶夫斯基《地下室手记》(二,1)

傲慢要起作用非靠谎言不可。而三角欲望所要维持的正是谎言。主人公执着地觊觎某个他者,觉得他者获得了上帝的遗产。他对此坚信不疑,所以总是觉得探得介体的秘密已指日可待。他预先享受起获得遗产的快乐。他脱离现实,生活在美好的未来中。什么也不能把他同神明分开,除非介体自身,因为介体的欲望同他竞争,阻碍他的欲望。
——基拉尔《浪漫的谎言与小说的真实》(二)

选择,永远不过是为自己选择模式,而自由则只存在于人的模式和神的模式这个基本选择之中……否定上帝并不取消超验,而是把超验从彼岸导向此岸,摹仿耶稣基督变成了摹仿身边的人。
——基拉尔《浪漫的谎言与小说的真实》(二)

“斯塔夫罗金,您是个美男子!”彼得·斯捷潘诺维奇几乎是入迷一般叫道,“……您就是我的偶像……我,我正是需要一个像您这样的人。除您以外,我不知道还有任何别的人。您是领袖,您是太阳,而我则是您的一条蛆虫……”
——陀思妥耶夫斯基《群魔》(二,8)

但是她在写信中间,见到的恍惚是另一个男子、一个她最热烈的回忆、最美好的读物和最殷切的愿望所形成的幻影。他最后变得十分真实、靠近,但是她自己目夺神移,描写不出他的确切形象:他仿佛一尊天神,众相纷纷,隐去真身。
——福楼拜《包法利夫人》(三,6)

所以,包法利主义以及陀思妥耶夫斯基描写的狂热,根源都是某种比较自觉的自我神化计划的失败。
——基拉尔《浪漫的谎言与小说的真实》(二)

主人公承认他错了,客体根本不曾有过他赋予的那种神秘价值。但是,他可以到其他地方,向另一个客体,向另一个欲望,去寻求这种价值。他犹如踩着一块块光滑的石头过河,靠着一个个欲望度过一生。
——基拉尔《浪漫的谎言与小说的真实》(三)

司汤达或者普鲁斯特的人物终于占有欲望客体之后,叫他们失望的不是没有形而下的快乐。他们的失望完全是一种形而上的失望。主体发现,占有客体并没有改变他的存在,期待的变化没有发生。客体的“优良品质”越多,失望便越沉重。
——基拉尔《浪漫的谎言与小说的真实》(三)

我的上帝!幸福,被爱,难道仅此而已?
(Mon Dieu! être heureux, être aimé, n'est-ce que ça?)
——司汤达《红与黑》(上,15)

随着介体的靠近,统一分解为多样。我们从堂吉诃德单一、永恒、传奇式的介体出发……达到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混沌……这种个性的破碎是内中介的极点……现代性(moderne)的深刻真实存在于内中介中。
——基拉尔《浪漫的谎言与小说的真实》(三)

“当时的人们(我对您发誓,这永远使我惊愕),好像和我们现在的人完全不同,不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种族,真的,像是另一个族类……当时的人好像只有一种思想,而如今的人更加神经质、更加复杂、更加敏感,可以同时具有两种、三种思想……现代人思想更开明——我敢说,正是这一点妨碍着他们成为过去时代的那种单一的人……”
——陀思妥耶夫斯基《白痴》(四,5)

革命只摧毁了一样东西,一样很重要的东西……这就是国王的神授君权。
——基拉尔《浪漫的谎言与小说的真实》(五)

既然已经没有“暴君”可以摹仿,那能摹仿谁呢?从这时起,人们开始相互摹仿。对一个人的偶像崇拜被对十万对手的仇恨所代替。巴尔扎克说过,现代人的贪婪失去了王权的限制和控制,便没有合理的界限可言,唯一的上帝就是欲望。人将互为上帝(les hommes seront des dieux les uns pour les autres)。
——基拉尔《浪漫的谎言与小说的真实》(五)

当出身和财产的特权一旦取消,各种职业对一切人平等开放,谁都可以依靠自己的能力登上行业的高峰时,则有雄心壮志的人都以为自己有无限光明的前程,觉得自己命中注定要干出一番大事业。但这是一个依靠经验可以立刻矫正的错误观点。这种平等,使每个公民都觉得自己前程远大,但实际上,使全体公民各自变成了软弱无力的个人。这种平等从各方面限制着人的力量,但同时又在扩大人的欲望……他们虽然推翻了同胞中的某些人的特权,但又遇到了要同所有的人进行竞争的局面。限制依然存在,只是改变了形式而已……平等使人产生了追求享乐的欲望,但它没有向人提供满足欲望的方法,所以这两者之间的永远相背,经常使人感到苦恼和受尽折磨。
——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下,二,13)

平等之发展——我们更愿意说介体的接近——不能带来和谐,只会使竞争愈发激烈。竞争固然是可观的物质利益的源泉,却也是更为可观的精神痛苦的源泉,任凭什么物质利益都不能缓解这种痛苦。
——基拉尔《浪漫的谎言与小说的真实》(五)

当听到德·瓦勒诺先生说,据信刚刚发现德·雷纳先生是雅各宾派时,于连心中暗笑。
——司汤达《红与黑》(下,7)

……《红与黑》自始至终,都有德·雷纳—瓦勒诺双人舞在舞台的一角表演……大部分人都会被假象蒙蔽。作者正是为了叫读者不要受骗,才让于连的嘴角挂上一丝微笑……把德·雷纳的自由主义当真,就否定了《红与黑》的精华……
——基拉尔《浪漫的谎言与小说的真实》(五)

到处有人说什么高贵、利他、自发、独特。激情人一出现,我们立刻明白,这些词应该理解为奴隶性、抄袭、对他者的摹仿。于连的暗笑,暴露了德·雷纳先生依附自由党是何等虚伪。反之,维里业城资产阶级女人的流言蜚语反衬出德·雷纳夫人的孤傲超群。
——基拉尔《浪漫的谎言与小说的真实》(六)

小说中的这种和解具有审美和道德的双重意义。主人公—小说家……超越了形而上的欲望,因为他发现曾经诱惑他的介体与他类同。这种和解使得他者与自我、观察与回顾获得综合,浪漫主义的反抗是不可能获得这种综合的。
——基拉尔《浪漫的谎言与小说的真实》(六)

在福楼拜笔下,两个人只有组成奇怪的一对才能够“思想”,就像两个醉汉,他们之所以能保持平衡,是因为他们都想让对方失去平衡。郝麦与布尔尼贤相辅相成,最后各人手里抓着半杯酒,并排酣睡在爱玛·包法利的尸体旁。随着福楼拜小说天才渐趋成熟,对立变得越来越空洞,对立双方的同一得到越来越有力的肯定……对立被对称吞噬了,只能起装饰作用。小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的结局是同一性和互换性达到荒唐的极致。
——基拉尔《浪漫的谎言与小说的真实》(六)

如果你能写出你眼中“确定无疑”的理论,这就意味着文学对于你其实只是一个僵死的对象……只专注于诸如美、形式、分类、“文学性”(littérarité)这些东西,就隐藏着一种对文学文本的内在轻视,认为它不能够揭示真实。
——基拉尔《双重束缚》

理论是灰色的,而生命之树常青。
——歌德《浮士德》(2038 - 2039)


背景乐:

Goldberg Variations, BWV. 988 - Variation 4

EXETEXE - Ronin

  continue reading

26集单集

Artwork
icon分享
 
Manage episode 386465032 series 3532088
内容由K提供。所有播客内容(包括剧集、图形和播客描述)均由 K 或其播客平台合作伙伴直接上传和提供。如果您认为有人在未经您许可的情况下使用您的受版权保护的作品,您可以按照此处概述的流程进行操作https://zh.player.fm/legal

时间线:

00:00:13 上次内容的回顾与补充
00:04:48 介体的生命力
00:09:45 对自身本质的厌恶
00:13:31 不能兑现的现代承诺
00:21:53 摹仿欲望的超验性
00:24:41 摹仿欲望的失败(外中介)
00:28:43 摹仿欲望的失败(内中介)
00:35:26 自我的破碎
00:37:51 现代社会的人为什么不幸福:司汤达、巴尔扎克、托克维尔
00:46:31 司汤达的文学技法:一般 vs 例外
00:50:55 福楼拜的文学技法:假对比、假列举
00:53:26 回顾与总结
这是一次线上讲座的录音(不包含提问交流部分),带讲义的视频版本可以见公众号,在那里还可以找到更多信息~


关键逻辑线索:


介体与主体的距离越近 -> 介体与主体的冲突越强 -> 客体被赋予的价值越高

介体与主体的距离越近 -> 介体与客体的距离越近 -> 介体所指示的客体越明确 -> 客体被赋予的形而上的价值越高

承诺无法在自己身上兑现 -> 试图从他者身上寻找幸福的秘密 -> 追求介体所追求的客体(摹仿欲望) -> 摹仿欲望失败 -> 1. 让之前的介体指派新的客体;2. 更换介体

介体(离主体和客体)越远 -> 介体所指示的客体越不明确 -> 客体的形而上属性越少 -> 单个欲望的失败越不容易破坏介体的声誉

介体(离主体和客体)越近 -> 介体所指示的客体越明确 -> 客体的形而上属性越多 -> 单个欲望的失败越容易破坏介体的声誉 -> 主体越倾向于更换介体


讲座中引用的部分文本:


客体只不过是达到介体的一种手段,欲望觊觎的是介体的存在(l'être)……欲望主体希望变成介体,他想窃取作为风度翩翩的骑士(阿马迪斯)或者不可抗拒的诱惑者(阿列克赛·伊凡诺维奇·维尔强尼诺夫)的那个介体的生命。
——基拉尔《浪漫的谎言与小说的真实》(二)

我给他写了一封非常漂亮而又十分动人的信,恳求他向我道歉;如果他拒绝道歉,我就相当坚决地暗示要决斗。这封信写得十分优美动人,假如这军官多少懂得一点“美与崇高”,肯定会跑来找我,扑到我身上搂住我的脖子,以自己的友谊相许!如果能这样,那该多好啊!我们将会握手言欢!成为莫逆之交!他将用他显赫的地位保护我,我将用我的文化素养,嗯,还有……思想来提高他的精神境界,除此之外,还有许许多多事情可做!
——陀思妥耶夫斯基《地下室手记》(二,1)

……在那个时候,除我之外的一切,土地和人,在成年人看来不如在我眼中那样珍贵和重要,而且其存在更为真实。
——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在斯万家这边》(一,2)

……离她越近的东西,她越回避。身边的一切,沉闷的田野也好,愚蠢的小市民也好,平庸的生活也好,依她看来,都是一种例外,一种她不走运,偶然遇见的特殊情况,然而离开现实,浩渺无边,便是幸福和热情的广大地域。
——福楼拜《包法利夫人》(一,9)

他面前是辉煌的天空,山下是一泓湖水,四周景物清朗,极目无涯。他望了很久,心中十分难受。现在,他回忆起,他曾经向着这明亮、无垠的苍穹伸出双手,潸然泪下。他痛苦是因为这一切通通与他无缘。他向往已久、从小时候就一直期盼的常年大庆、不散筵席到底是什么样的?他始终不能躬逢其盛……每一棵小草都在生长并感到幸福!万物都有自己的路,都知道自己的路,它们唱着歌儿去,唱着歌儿来;唯独他不知道,什么都不懂,不了解人们,不了解声音,与一切无缘,已被淘汰出局。
——陀思妥耶夫斯基《白痴》(三,6)

一个思想发达的正派人,如果没有对自己的无限严格的要求,不是有时候蔑视自己达到憎恶的程度,那这个人就不可能有虚荣心。
——陀思妥耶夫斯基《地下室手记》(二,1)

每个人在自己的意识中都发觉了承诺的虚妄,可是谁都不能把自己的发现推广为普遍的共识。谁都觉得承诺对他者依旧真实,唯有自己享受不到上帝的遗产。因此,每个人都竭力掩盖自己的不幸。
——基拉尔《浪漫的谎言与小说的真实》(二)

我越是认识到善和这一切“美与崇高”,我就会越深地陷入我的泥淖以致完全不能自拔……我不相信别人也会这样,因此一直把这当做一件秘密隐藏于心,隐藏了一辈子。
——陀思妥耶夫斯基《地下室手记》(一,2)

当时使我感到痛苦的还有个情况:具体说,就是没有一个人像我,我也不像任何人。“我只是一,而他们是全体。”
——陀思妥耶夫斯基《地下室手记》(二,1)

傲慢要起作用非靠谎言不可。而三角欲望所要维持的正是谎言。主人公执着地觊觎某个他者,觉得他者获得了上帝的遗产。他对此坚信不疑,所以总是觉得探得介体的秘密已指日可待。他预先享受起获得遗产的快乐。他脱离现实,生活在美好的未来中。什么也不能把他同神明分开,除非介体自身,因为介体的欲望同他竞争,阻碍他的欲望。
——基拉尔《浪漫的谎言与小说的真实》(二)

选择,永远不过是为自己选择模式,而自由则只存在于人的模式和神的模式这个基本选择之中……否定上帝并不取消超验,而是把超验从彼岸导向此岸,摹仿耶稣基督变成了摹仿身边的人。
——基拉尔《浪漫的谎言与小说的真实》(二)

“斯塔夫罗金,您是个美男子!”彼得·斯捷潘诺维奇几乎是入迷一般叫道,“……您就是我的偶像……我,我正是需要一个像您这样的人。除您以外,我不知道还有任何别的人。您是领袖,您是太阳,而我则是您的一条蛆虫……”
——陀思妥耶夫斯基《群魔》(二,8)

但是她在写信中间,见到的恍惚是另一个男子、一个她最热烈的回忆、最美好的读物和最殷切的愿望所形成的幻影。他最后变得十分真实、靠近,但是她自己目夺神移,描写不出他的确切形象:他仿佛一尊天神,众相纷纷,隐去真身。
——福楼拜《包法利夫人》(三,6)

所以,包法利主义以及陀思妥耶夫斯基描写的狂热,根源都是某种比较自觉的自我神化计划的失败。
——基拉尔《浪漫的谎言与小说的真实》(二)

主人公承认他错了,客体根本不曾有过他赋予的那种神秘价值。但是,他可以到其他地方,向另一个客体,向另一个欲望,去寻求这种价值。他犹如踩着一块块光滑的石头过河,靠着一个个欲望度过一生。
——基拉尔《浪漫的谎言与小说的真实》(三)

司汤达或者普鲁斯特的人物终于占有欲望客体之后,叫他们失望的不是没有形而下的快乐。他们的失望完全是一种形而上的失望。主体发现,占有客体并没有改变他的存在,期待的变化没有发生。客体的“优良品质”越多,失望便越沉重。
——基拉尔《浪漫的谎言与小说的真实》(三)

我的上帝!幸福,被爱,难道仅此而已?
(Mon Dieu! être heureux, être aimé, n'est-ce que ça?)
——司汤达《红与黑》(上,15)

随着介体的靠近,统一分解为多样。我们从堂吉诃德单一、永恒、传奇式的介体出发……达到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混沌……这种个性的破碎是内中介的极点……现代性(moderne)的深刻真实存在于内中介中。
——基拉尔《浪漫的谎言与小说的真实》(三)

“当时的人们(我对您发誓,这永远使我惊愕),好像和我们现在的人完全不同,不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种族,真的,像是另一个族类……当时的人好像只有一种思想,而如今的人更加神经质、更加复杂、更加敏感,可以同时具有两种、三种思想……现代人思想更开明——我敢说,正是这一点妨碍着他们成为过去时代的那种单一的人……”
——陀思妥耶夫斯基《白痴》(四,5)

革命只摧毁了一样东西,一样很重要的东西……这就是国王的神授君权。
——基拉尔《浪漫的谎言与小说的真实》(五)

既然已经没有“暴君”可以摹仿,那能摹仿谁呢?从这时起,人们开始相互摹仿。对一个人的偶像崇拜被对十万对手的仇恨所代替。巴尔扎克说过,现代人的贪婪失去了王权的限制和控制,便没有合理的界限可言,唯一的上帝就是欲望。人将互为上帝(les hommes seront des dieux les uns pour les autres)。
——基拉尔《浪漫的谎言与小说的真实》(五)

当出身和财产的特权一旦取消,各种职业对一切人平等开放,谁都可以依靠自己的能力登上行业的高峰时,则有雄心壮志的人都以为自己有无限光明的前程,觉得自己命中注定要干出一番大事业。但这是一个依靠经验可以立刻矫正的错误观点。这种平等,使每个公民都觉得自己前程远大,但实际上,使全体公民各自变成了软弱无力的个人。这种平等从各方面限制着人的力量,但同时又在扩大人的欲望……他们虽然推翻了同胞中的某些人的特权,但又遇到了要同所有的人进行竞争的局面。限制依然存在,只是改变了形式而已……平等使人产生了追求享乐的欲望,但它没有向人提供满足欲望的方法,所以这两者之间的永远相背,经常使人感到苦恼和受尽折磨。
——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下,二,13)

平等之发展——我们更愿意说介体的接近——不能带来和谐,只会使竞争愈发激烈。竞争固然是可观的物质利益的源泉,却也是更为可观的精神痛苦的源泉,任凭什么物质利益都不能缓解这种痛苦。
——基拉尔《浪漫的谎言与小说的真实》(五)

当听到德·瓦勒诺先生说,据信刚刚发现德·雷纳先生是雅各宾派时,于连心中暗笑。
——司汤达《红与黑》(下,7)

……《红与黑》自始至终,都有德·雷纳—瓦勒诺双人舞在舞台的一角表演……大部分人都会被假象蒙蔽。作者正是为了叫读者不要受骗,才让于连的嘴角挂上一丝微笑……把德·雷纳的自由主义当真,就否定了《红与黑》的精华……
——基拉尔《浪漫的谎言与小说的真实》(五)

到处有人说什么高贵、利他、自发、独特。激情人一出现,我们立刻明白,这些词应该理解为奴隶性、抄袭、对他者的摹仿。于连的暗笑,暴露了德·雷纳先生依附自由党是何等虚伪。反之,维里业城资产阶级女人的流言蜚语反衬出德·雷纳夫人的孤傲超群。
——基拉尔《浪漫的谎言与小说的真实》(六)

小说中的这种和解具有审美和道德的双重意义。主人公—小说家……超越了形而上的欲望,因为他发现曾经诱惑他的介体与他类同。这种和解使得他者与自我、观察与回顾获得综合,浪漫主义的反抗是不可能获得这种综合的。
——基拉尔《浪漫的谎言与小说的真实》(六)

在福楼拜笔下,两个人只有组成奇怪的一对才能够“思想”,就像两个醉汉,他们之所以能保持平衡,是因为他们都想让对方失去平衡。郝麦与布尔尼贤相辅相成,最后各人手里抓着半杯酒,并排酣睡在爱玛·包法利的尸体旁。随着福楼拜小说天才渐趋成熟,对立变得越来越空洞,对立双方的同一得到越来越有力的肯定……对立被对称吞噬了,只能起装饰作用。小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的结局是同一性和互换性达到荒唐的极致。
——基拉尔《浪漫的谎言与小说的真实》(六)

如果你能写出你眼中“确定无疑”的理论,这就意味着文学对于你其实只是一个僵死的对象……只专注于诸如美、形式、分类、“文学性”(littérarité)这些东西,就隐藏着一种对文学文本的内在轻视,认为它不能够揭示真实。
——基拉尔《双重束缚》

理论是灰色的,而生命之树常青。
——歌德《浮士德》(2038 - 2039)


背景乐:

Goldberg Variations, BWV. 988 - Variation 4

EXETEXE - Ronin

  continue reading

26集单集

所有剧集

×
 
Loading …

欢迎使用Player FM

Player FM正在网上搜索高质量的播客,以便您现在享受。它是最好的播客应用程序,适用于安卓、iPhone和网络。注册以跨设备同步订阅。

 

快速参考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