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类别
[subscription 673]
更多
Download the App!
show episodes
 
由台灣獨立媒體《報導者》所製播,帶你走進採訪現場、聽記者們發現的第一手故事。 除了有訪談、有現場,更製作新聞摘要單元「今天來敲婉」、國際新聞單元「儘管世界爛透了」、藝術文化單元「他們的魔幻時刻」,以各種聲音形式,陪伴你關心世界、走入在地、聽見多元社會脈動。歡迎緊追《報導者》臉書粉絲團、Instagram、電子報,許願節目來賓、參與提問,告訴我們你想聽什麼。 贊助力挺台灣第一個以非營利基金會成立的媒體,無廣告、無付費牆、獨立又開放的《報導者》:https://bit.ly/2Ptvj6F 寫小紙條給Podcast編輯台:podcast@twreporter.org 關於《報導者》: IG:https://www.instagram.com/twreporter_podcast/ 官網:https://www.twreporter.org/ 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twreporter Twitter:https://twitter.com/tw_reporter_org 訂閱電子報:https://bit.ly/3k2P42Z -- H ...
  continue reading
 
Loading …
show series
 
把各縣市土地重新整合、依照特性進行功能分區,並且杜絕地主隨時可申請變更地目所造成的混亂,看起來立意良善——但為何《國土計畫法》卻讓雲林縣政府劍指屏東?這部一般人幾乎難以搞懂的法案,其實與你我未來的生活空間息息相關。 立法10年後,《國土計畫法》經歷漫長的規畫期程,終將在2025年上路,將全國「非都市計畫土地」從目前《區域計畫法》中的11種分區,轉換成《國土計畫法》下的4大分區,解決過去「既破碎又僵化」的土地利用現況,讓地方政府有更多管理彈性,同時也負起妥善規劃、以計劃引導使用的責任。 然而,「農業發展地區」卻成為各縣市爭點——屏東縣的「最優良農地」(農1)面積從4萬公頃降為5千多公頃,將多數私有地劃為農2,引發其他農業縣市不滿;被劃入農1的農民,是否等於失去彈性變更土地使用目的的權利? 而在…
  continue reading
 
根據內政部統計,截至今年(2024)8月底,包含嘉義縣、台北市、南投縣等7縣市的65歲以上老年人口,已占總人口20%以上,提前進入「超高齡社會」;這也意味著,眾多生命同時老、衰、死的「多死社會」即將到來。 你是否想過如何跟世界告別?你想過,善終可能很難,甚至會「沒有地方」死嗎?《報導者》採訪許多生命尾聲的患者、家屬,以及第一線醫護人員發現,即便生前預立不再急救的決定,仍難以避免無效治療,甚至難以「安寧」;買不起房的租屋族,更可能在生命盡頭,面臨無處可臨終的另種「居住不正義」。 這集,跟著曾陪伴母親臨終的玉芳,看見醫療現場與病人自主之間的衝突與鴻溝;耕耘醫療、臨終議題多年記者玉梅從與34歲的癌末受訪者佳吟碰面到最後的對話中,她又有哪些觀察和反思?而從醫師到家屬,還有哪些「安寧」觀念需要補課? …
  continue reading
 
相隔25年,大法官於今年9月20日做出「113年憲判字第8號」判決——在更嚴謹的法律程序與制度保障之下,死刑制度在我國仍屬合憲,且僅適用於「最嚴重犯罪類型」。未來,法官如何判死?釋憲結果對仍在監所的37名死刑犯,帶來什麼改變? 這次釋憲,是台灣社會「死刑存廢」討論的關鍵時刻,不管是支持死刑或反對死刑,都從各自關切的出發點展開思辨,然而不管是單一案件判死刑的法官、做出合憲或違憲意見的大法官、甚至是執行槍決的法警,都不是簡單的決定,這集除了儘量白話解釋死刑釋憲結果與意義外,也分享一名法警槍手陳志明的執法真心話。 製作團隊|詹婉如、陳思樺 📍搭配閱讀: 【死刑釋憲案出爐:在更嚴謹的審查標準下,最嚴重犯罪類型處以死刑合憲】https://reurl.cc/ReRoNx 【在死刑的罪與罰天秤下,一名3…
  continue reading
 
從《報導者》上個禮拜發布有關「活豬國道跳車」的文章以來,今年(2024)截至目前(9月中),網路戲稱的豬隻「降肉」事故,又從8件上升到10件,平均每月至少一件。為何總有豬出現在高速公路?這趟被宰殺前的長途旅行,牠們會經歷什麼? 台灣每年吃掉的700多萬頭豬,在現行產銷制度中,8成以上豬隻採活體拍賣,以確保消費者吃到「新鮮」屠宰的肉;為符合市場需求並賣出好價,南豬北送更是常態。 但「溫體豬」真的是最佳選擇嗎?長途公路上,不僅豬隻得忍受禁水、禁食、緊迫、日曬雨淋,從人類經濟而言,惡劣且充滿風險的「乘車」條件,也折損許多豬隻——動保團體根據保險資料估計,每年約有7,000頭豬死於運輸途中,在變成食物以前就在痛苦環境下結束豬生。 相較於備受關愛的毛小孩,經濟動物的福祉較少被關注;即便有「動物運送管理…
  continue reading
 
前台北巿長、民眾黨主席柯文哲因京華城容積率一案涉圖利、收賄,9月5日被裁定羈押禁見;7月初,前桃園市長鄭文燦被控犯下收受賄賂罪,在羈押47天後以2,800萬交保並限制住居,目前檢察官已起訴。 什麼叫圖利、怎麼認定有收賄?身為法治國家的公民,你對「貪污治罪條例」這兩罪了解多少?不是公務員也可能觸法?另外,檢察官憑什麼聲請羈押?法官判決交保或無保又代表什麼? 其實,羈押禁見是一種為了保全證據的暫時行政處分,不代表當事人有罪,在法槌落下、判決定讞前,都應以無罪推定。根據現行法令,公務員只要有要求不正利益,就可能構成收賄罪,而圖利罪則須符合「違反法令」、「使自己或他人圖得不法利益」、「明知故意」三大要件,是法庭上關鍵攻防焦點。 這集,一起聽懂這些法律用語。 製作團隊|詹婉如、陳思樺 📍搭配閱讀: 【…
  continue reading
 
戴上口罩、走近郊外鐵皮屋、清理亡者滲進被褥乃至地磚的組織液⋯⋯為了理解特殊清潔工作,演員鳳小岳走入一般人未曾想過的死亡現場,為孤獨死者的人生做最後收拾。作為「特殊清理員」出勤的他,不止揣摩角色狀態,也藉此整理許多埋藏在自己生命中的逃避與不適。 「許多日常場景,比劇情還drama,」公視職人劇《人生清理員》9月7日上架,4年籌拍期間,製作人楊凱婷深入田野,直視台灣孤獨死現況,也透過戲劇反思「面對死亡」的意義,以及死亡場景背後的家庭面貌與社會關係。 國中時,凱婷經歷父親驟逝,一度因避談死亡而「卡住」的情緒,卻在戲劇作品中得到釋放;鳳小岳3年前也在太太懷孕9個月時失去寶寶,他坦言曾是充滿「厭世」感的人,但音樂創作與他熱愛的悲喜劇也帶給他轉變的力量。這集,聽曾經失去至愛的他們如何轉化出這部戲的功課,…
  continue reading
 
因應全球暖化及減少碳排放,汽機車「油轉電」的趨勢在全球蔓延。其中,新崛起的電動車大國中國,與電動車第二大市場歐盟的貿易角力戰持續延燒: 歐盟今年(2024)8月20日針對中國電動車的反補貼調查提出最終決定草案,建議歐盟27個國家同意加徵反補貼稅率至少5年,加徵稅率在20%上下;若歐盟與中國沒有出現突破性談判進展,加徵關稅幾乎已成定局,將在10月30日經表決後正式生效。 為何歐盟要加徵「平衡稅」?這與美國的懲罰性關稅一樣嗎?歐盟此舉是否可能引來中國報復?回到產業,中國電動車產業真的「彎道超車」歐洲大廠了嗎?德國製造業與汽車業怎麼看中國競爭?中、歐關係改變,可能對台灣帶來哪些影響? 來賓|《報導者》駐歐洲特約主筆林育立 製作團隊|方德琳、藍婉甄、陳思樺 攝影|AFP PHOTO/ DPA/ING…
  continue reading
 
📌The Real Story 四週年:報導者到你家!活動報名:https://forms.gle/oZ2Ar8Lnh3jwA2mj9 📌支援前線!募集 Live & Breathe 海報張貼夥伴:https://bit.ly/4gb0KgW 「喂,報導者你好?」 謝謝大家的來訊、來信和留言,你的每一個聲音,我們都收到了!在「報導者你好」單元,你會聽到節目企劃思維、其他聽眾的回饋與提問,甚至現場Call out之前節目中的來賓,回應你的想法。本集內容: ➤Live&Breathe ——到《報導者》辧公室聽現場音樂會,你來嗎? ➤奧運志工阿智,怎麼學會多國語言的? ➤專訪蘇建和後,Call out老蘇談談最新近況,回應聽眾留言⋯⋯ ➤讀者最關切:如何處遇性侵犯罪者? 💬在眾多訊息中,感謝以下聽…
  continue reading
 
近年,長照家暴案件數持續上升。衛福部保護服務司統計,5年來老人受暴通報成長5成,半數為直系卑親屬動手;近3年開案服務的家暴案件中,有7%、平均約500件與照顧壓力相關。 令人難過的是,「他們通常是那個為愛留下的照顧者。」 這類不堪照顧壓力而情緒失控的家暴情境,有別過去常見的親密關係暴力及兒少保護案,現存家暴防治、輔導課程是否提供幫助?提供家庭照顧者支持服務的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發現,當代女兒、媳婦不再是唯一照顧主力,兒子們也開始主動擔起照顧責任,男性相對於女性,在照顧初期更容易遇到哪些調適挑戰?需要增進哪些知能? 這集,穿越冰冷的數據聽見照顧家暴案件的真實聲音,那正是快速邁入超高齡社會的台灣,需要思考的事。 來賓|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陳景寧祕書長、《報導者》記者曹馥年 製作團隊|詹婉如、梁玉芳、…
  continue reading
 
歷經10年努力,2023年5月26日,立法院三讀通過《礦業法》修正案,但「霸王礦場」爭議尚未完全落幕。 位於宜蘭縣員山鄉中華村的永侒礦場,是礦業改革後最後一批「霸王礦場」。其採礦權早於2020年6月到期,但由於在《礦業法》修法過程中送出礦權展延申請,因此目前礦權仍然有效,且基於行政法「不溯及既往原則」,可沿用舊版《礦業法》標準進行審查,核准後,礦場採礦權可再展延5年。與永侒礦場相似的案件共有79件,已核准63件。 《報導者》長年關注礦業改革,這次,跟我們一起走進中華村,看見一個長年被礦場和砂石場包圍的村子,長年承受什麼樣的交通風險和環境汙染,聽見居民與業者聲音,以及思考抗爭之外,地方發展的另一思維。 製作團隊|詹婉如、方德琳、陳思樺 📍搭配閱讀: 【礦業改革後,最後一批「霸王礦場」──宜蘭永…
  continue reading
 
「媽媽,Ady哥哥是不是像電視上一樣,做壞事會手被銬著,被警察伯伯帶走?他現在變什麼樣子,我可以看他嗎?我想要叫法官阿姨把他抓起來。」今年3月,A媽媽的孩子出庭作證,與此同時,檢察官收到B媽媽聯繫,表示孩子提到「Ady哥哥會用手機拍影片」,才扣查到600部兒童私密影像。終於,這起審理一年多的「台北幼兒園性侵案」情勢翻盤。 被家長、孩子們暱稱Ady哥哥的毛畯珅,在自家經營的培諾米達幼兒園負責開關門、活動影像紀錄、管理監視器等工作,也正是因為職務之便,使他猥褻或性侵孩子的犯行難以被察覺及曝光。《報導者》獨家採訪3位近一年來持續奔走、蒐證的受害兒童家長,聽她們如何撐過被醫師、警政粗暴否認受害經歷的挫折,又是如何耐心陪伴孩子,從孩子口中得知關鍵線索。 這集,跟著採訪主任子午、記者琴宣一起了解,從1人…
  continue reading
 
📝The Real Story 四週年:報導者到你家!活動報名:https://forms.gle/oZ2Ar8Lnh3jwA2mj9 巴黎奧運盛大落幕,除了蘊含歷史、文化、美學元素的場館設計,以及運動員競技的精采時刻,還有一群人串連起盛會的熱情與人味,他們是比選手人數還多的奧運志工,今年共有45,000名。來自台灣的詹鈞智,是這45,000人中的一員。可說是運動員或採訪記者之外,參與過最多次奧運的台灣人。 在1976年蒙特婁奧運那年出生的他,追過5次奧運,當過3次志工。他在2004年雅典奧運時,為台灣夢幻棒球隊——王建民、曹錦輝等人翻譯,今年則在跆拳道賽場後台,協助選手轉換熱身區、預備上台。「我的時間以四年為刻度,」受日本「奧運爺爺」山田直稔啟發,詹鈞智立志這輩子追著奧運跑,以4年為循環,…
  continue reading
 
2024巴黎奧運中,女子拳擊賽事發生「性別風波」,我國選手林郁婷及阿爾及利亞選手克利夫 (Imane Khelif)皆遭國際拳擊總會(IBA)指控「性別檢測異常」。而在IBA召開的國際記者會上,中英雙聲道直球對決的台灣記者,提問片段在網路上熱烈流傳。 她,是在公視擔任記者20多年的林曉慧。採訪過多屆奧運、亞運、東亞運等大型運動賽事,這並不是她第一次見證台灣選手受到爭議待遇。2010廣州亞運跆拳賽,我國選手楊淑君在大幅領先的情況下,因電子襪規格不符,遭判失格。當時曉慧也在第一線,為程序問題槓上世界跆拳道聯盟,那天,台灣記者憤而集體離席。多年過去,她如何在採訪專業與替選手不平的心情間取得平衡? 這一集,全程在巴黎觀賽的《報導者》體育迷惠君,邀請曉慧聊這些年的場外觀察。除了選手的表現和改變,台灣社…
  continue reading
 
「太魯閣是不是該休息了?」半年之內連續迎接0403強震及凱米強颱,太魯閣國家公園受到嚴重衝擊。1986年揭牌落成至今的觀光盛況,雖不敵天災按下暫停鍵,但也因此讓人們思考永續經營之道——只是,那會是什麼? 記者在震後深入受創嚴重的花蓮秀林與新城,訪問仰賴觀光維生的在地農友與太魯閣族人的思考與奮鬥,人潮變少,那就帶農產品主動出擊,到城市市集打出名號;地震也成為原住民族和國家公園間衝突的轉機,管理處首度主動遞出橄欖枝,表示有機會撥出部落民族學校空間,讓共管與自治有了新可能。 國家公園裡不只有大自然、動物生態,還住著活生生的人,這集,走入太魯閣部落,聆聽為生活、為文化而「嚴重認真」的人們心聲。 製作團隊|詹婉如、陳思樺 📍搭配閱讀: 【峽谷裡的自治夢:扭轉「觀光偏食」,太魯閣族願以文化療癒國家公園】…
  continue reading
 
台灣最後一座運作中的核電廠────位於恆春的「核三廠」已達法定有效運轉期限40年,一號機日前停機後,二號機也將於明年屆期除役,邁入「非核家園」之際,國民黨、民眾黨立委相繼提出「放寬核電廠延役限制」的修法提案;核三是否有機會延役,備受關注。 歷經車諾比核災,日本福島核電廠事故後,許多國家提升核安標準、縮減核電使用,但全球升溫的挑戰與2015年起「淨零碳排」國際共識的壓力,使得核電再度被提出作為過渡方案。福島事故後一度關閉所有核電廠的鄰國日本即是如此,如今已12部機組依新訂安全標準重啟,一部機組延役維修預估要花費上億元;但也有不通過的如敦賀核電廠2號機,因無法排除存在活斷層,而無法重啟。回望台灣,檢修的精準度、維修經費、是否經過斷層帶,在核三延役的討論中,會如何被採納和評估? 而生活於恆春的居民…
  continue reading
 
霹靂舞首度登上2024巴黎奧運競技場!「台灣囝仔」孫振將在台灣時間8月10日晚間站上世界舞台,與其他15位頂尖霹靂舞好手一較高下。 這集,除了帶你入門,看懂霹靂舞的比賽規則以及奪牌評分標準,也將話說從頭,談談霹靂舞在跳進奧運過程中,面臨哪些來自嘻哈愛好者內部與外界其他運動協會的挑戰?國際奧委會2年內拍板定案背後,其實是「抗老」的危機處理思維? 製作團隊|詹婉如、陳思樺 📍搭配閱讀: 【劉昌德/霹靂舞是奧運長生不老藥?B-girl與B-boy的大膽跳躍】https://pse.is/6augsv 📝The Real Story 四週年:報導者到你家!活動報名:https://forms.gle/oZ2Ar8Lnh3jwA2mj9 💰在報導者官網贊助我們:https://pse.is/5953d…
  continue reading
 
大學畢業碰上22K政策上路,面對迷惘又氣怫怫(khì-phut-phut)的社會氛圍,三個從中南部北上求學的大男生決定追尋內心聲音,繼續玩音樂,而這一玩就是20年。 他們從少年變中年,20年前偷用其他社團的練團室練「早場」、在頂樓加蓋公寓共同創作、到處投DEMO爭取演出機會,第一次上台還是跨年夜排在安溥(當時藝名張懸)的下一組,在觀眾鳥獸散時登台的無名小團;參加「春吶」音樂季時,更是3人騎兩台車,載著樂器一路從高雄騎到墾丁開唱。直到近年走上金音獎、金曲獎殿堂,他們熱愛音樂、把創作擺在第一位的初衷仍未變——他們是「拍謝少年」。 拍謝少年的歌曲含括對人權、轉型正義等社會議題的關心,也將搖滾現場帶到台灣各角落,早餐店、書店、熱炒店、小漁村,都是他們的音樂場景,希望歌迷聽表演的路上,也能更認識自己生…
  continue reading
 
上個月,我們舉辦了一場Live Podcast,試圖在代孕合法化吵了30年,如今真的可能邁出修法那一步之際,與聽眾、讀者一同理解台灣現況:每年有多少準家長赴海外代孕求子?從中衍生出的仲介產業為何充滿爭議?代孕除了關乎女性身體自主權利,可能還有哪些衍生問題?立法院三政黨黨團提出的修法主張各自有什麼差別? 衛福部在5月14日預告《人工生殖法》修正草案,60天預告期間共收到超過400件意見回覆,其中正反兩方論點皆有,顯見社會輿論對於此議題看法的兩極;活動當天,我們也針對30位參與者做一項小調查──「你支持台灣開放代理孕母嗎?」現場聽眾意向在錄音前、錄音後有不小改變,微妙呼應衛福部收到的意見回覆。 這集,參與聽眾橫跨代孕需求者、人工生殖業者、律師、性別團體工作者等多元身分,也分享各自的生命故事、觀察…
  continue reading
 
2024巴黎奧運於7月26日開幕,塞納河、大皇宮、凡爾賽宮華麗變身成為競技場,來自各國共10,714名選手在場上拚盡全力,值得注意的是其中男女選手各占一半,這是奧運128年來史上第一次的里程碑,選手村也首見設置托育中心。 但運動的性別平權仍有未竟之事,以台灣為例,此次巴黎奧運代表團,39名教練中,只有5位女性,而中華奧會主席、副主席及執行委員25人中,只有2名女性。性別天花板長期存在於運動領導與決策層級,不僅是台灣的問題,國際奧會與頂級女性運動員如何在體育場館外發揮影響力? 第三次舉辦奧運的法國,每一次都和過去不一樣。這集,分享3個奧運第一次——「敲3下」、「男女比」、「托育中心」,並一起思考背後的深層意義! 製作團隊|詹婉如、陳思樺 📍搭配閱讀: 【姜穎/奧運的性平征途與展望:1896巴黎…
  continue reading
 
2024奧運即將在法國登場。談到奧運,你腦中會浮現哪些畫面?是2020東京奧運,羽球男雙李洋、王齊麟的「再見壓線」奪金?還是2008北京奧運,跆拳道選手蘇麗文抱傷上場的不倒精神? 今年,中華隊共60位選手征戰16個項目,並有30人運科團隊隨行。代表團醫療長、長庚復健科醫師林瀛洲,從2001北京世大運起參與過5屆亞運、3屆奧運,他與蘇麗文一同走過單腳征戰的最長7分鐘,也曾一邊替辭職背水一戰卻頸椎受傷的克拉術選手加油,一邊卻提心吊膽、希望他別比了。 回望陪伴國手出征的20多年,從只有1名隊醫加幾個防護員,選手往往痛到不行才找醫師,如今有了心理師、營養師、護理師等隨隊,選手有更全面的保護,「照顧精緻程度也反映在獎牌數量」,他指出專業分工如何起關鍵作用。 運動科學的發展如何幫助國手訓練、穩住臨場表現…
  continue reading
 
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於台灣時間22日清晨宣布,退出2024年美國總統大選,並公開支持59歲的副總統賀錦麗(Kamala Harris)接棒參選,成為繼詹森(Lyndon B. Johnson)之後,56年來首位放棄連任的美國在位總統。 拜登為何在此刻選擇退選?有哪些眾說紛紜的內幕傳聞?如今距離投票日僅剩107天,民主黨「選前換帥」是否能及時重振士氣、扳回一城,備受國際關注。 這集,一起來認識臨危受命的現任副總統賀錦麗:她的亞非裔移民二代身分伴隨哪些優勢與隱憂?目前可能的副手人選有哪些?對中國的政策和態度又是如何? 製作團隊|張鎮宏、藍婉甄、陳思樺 📍搭配閱讀: 【拜登退選放棄連任:副總統賀錦麗臨危受命挑戰川普,她的政治優勢與弱點是什麼?】https://bit.ly/3WyeU…
  continue reading
 
你有用TPASS嗎?以基北北桃通勤月票為例,每月1200元,四縣市捷運、台鐵、公車、國道客運無限搭乘,造福不少通勤族。這個3年預算200億的全國性交通政策實施滿一週年了,行政院當初提出的「四大目標」達到多少?《報導者》透過車流資料等數據交叉分析,發現TPASS實施後,路上的車子變多了、也更塞了,顯示多數開車族並沒有轉向改搭大眾運輸,為什麼? 除了自駕成本低且更方便外,公共運輸的班次與服務品質或許也是關鍵。而這多少都與公車運將的勞動條件相關——從士林地方法院2年來收到超過百件的駕駛「請求給付工資或加班費」案也看出端倪,《報導者》獨家爬梳年初一件退休金勞資爭議案判決書,從一張薪資單揭露業者「上看7萬的月薪仍缺工」說詞背後,沒說的駕駛們「不得不加班」的血汗日常。 製作團隊|詹婉如、陳思樺 📍搭配閱…
  continue reading
 
今年7月,53歲的蘇建和拿到東吳大學人權學程碩士學位。對於一度因被判死而深感絕望、經歷多年訴訟終獲平反的他而言,這是人生的第一場畢業典禮。為了擔任領證代表,「老蘇」特地買了第一雙皮鞋,自稱「社恐」的他在典禮會場成為注目焦點,從頭到尾緊握著助教為他買的畢業花束,勉強掩蓋極度緊張的手足無措。 蘇建和自嘲是校園裡的阿伯,書讀得比較慢。但他的司法案件,卻是當代人權研究課堂中的重要案例——冤案當事人成了一起修課的同學,大家如何面對「蘇同學」?雖然他不厭其煩為好奇的人講述自己的故事,卻也期盼終能成為「蘇建和案」外的蘇建和,「有生之年,希望可以不再需要去述說我是誰。」 過去4年半,蘇建和沉浸在人權理論與論文書寫中。他19歲捲入命案,蒙冤耽誤近12年青春、司法纏訟21年才重獲自由,人生「下半場」的時間和精神…
  continue reading
 
1995年,「蘇建和三死囚案」死刑定讞後,為鼓勵兒子不要放棄救援的希望,重病中的「蘇爸」,仍在每次的探視中期許兒子不要失去目標、一起列下「未來」想做的事——即便當年的父子都仍不知道,是否有平反出獄的一天。 「當志工、孝順母親、與父親合開一間好吃餐廳、持續學習、成家有個幸福人生。」2003年,32歲的蘇建和終獲無罪開釋;蘇爸沒能等到這一刻,但他當年與兒子定下的五項「人生清單」,成為蘇建和回歸社會的生活動力。 現年53歲的蘇建和除了孝順母親,還當起人權志工、投注司改工作;更為一圓開餐廳的夢,讀二專學餐飲;也持續深造,拿到人權碩士學位;最後,雖然談了兩場戀愛,但始終没有機會組成自己的家庭,雖然遺憾,但他把朋友、同事視為自己的家人⋯⋯。 蘇建和三死囚案,是速審法實施後,死刑犯逆轉獲判無罪確定的首例。…
  continue reading
 
2024是全球大選年,根據國際選舉制度基金會(IFES)1月3日的估計,全球將選出至少20位國家領導人。近日,在英國與法國兩場提前舉行的選舉剛剛落幕: #英國大選:連續執政14年的保守黨(Conservative)慘敗,由工黨(Labour)重返執政。工黨的勝利是因為英國民眾歷經脫歐、COVID-19疫情、通膨經濟危機後,投下對保守黨的「賭爛票」嗎?而藍領出身的英國新任首相、工黨黨魁基爾・斯塔默(Keir Starmer)是誰?換人做做看後,英國與歐盟的關係、對中國的態度及政策,又會有哪些改變? #法國國會大選:原定2027年才要改選的國會,因總統馬克宏(Emmanuel Macron)解散國會而提前舉行,這場豪賭以成功防堵極右派的大逆轉作收,但延長賽可能才要開始:小黨組成的泛左翼政黨聯盟「…
  continue reading
 
📍《報導者》 Live Podcast #8「揭發代孕黑市──人工生殖修法前,我們應該知道的事」報名連結:https://bit.ly/4csR1Ay 📍《報導者》 Giloo紀錄片專區:https://giloo.ist/topics/53815 「喂,報導者你好?」 謝謝大家的來訊、來信和留言,你的每一個聲音,我們都收到了!在「報導者你好」單元,你會聽到節目企劃思維、其他聽眾的回饋與提問,甚至現場Call out之前節目中的來賓,回應你的想法。 本集內容: ➤為了聽完報導者Podcast,他都____才回家 ➤上一堂立法院議事通識課之後⋯⋯ ➤報導者新產品上線!你看了嗎? ➤讀者最關切:可以公布性侵、拍攝兒少性剝削影像的加害者個資嗎? ➤YouTube Music也可以收聽節目囉! 💬在…
  continue reading
 
在地檢署工作的司法人員中,有一個你可能不知道的角色──觀護人──他們負責輔導、追蹤假釋期間的受保護管束人,常被稱為「老師」,手中大多有百名「學生」。 唐珮玲從記者轉職成為觀護人至今17年,到職那天被質問的那句「你都在幫壞人」仍深刻她心中。這些年,她堅持讀完個案的訴訟卷宗,因為「不知道個案有多病態/變態,就不知道怎麼處遇預防」,為做個案家訪,獨自一人墓仔埔也敢去;有「殺手」稱號的她,謹慎觀察個案言行,一旦發現違規情事,毫不留情「撤銷假釋」,讓個案回監服完全刑,一名脫不了毒癮的學生,重回監獄後寄來一封悔過書,但也有人成功改頭換面,創業經營合法餐廳。 這集,請聽「老師」唐珮玲與「學生」的過招故事;她如何17年來堅守崗位、陪伴無數學生走過「更生」之路?又如何看待觀護人的角色? 來賓|橋頭地方檢察署觀…
  continue reading
 
本屆美國總統大選的首場辯論會,將在台灣時間6月28日於《CNN》亞特蘭大總部登場,由民主黨的現任總統拜登(Joe Biden)和共和黨的前總統川普(Donald Trump)展開90分鐘的一對一辯論。 美國大選深切影響全球地緣政治,受到國際關注,而直播辯論會更是最受美國選民矚目的傳統節目,候選人的台風、表情、衣著、幽默金句或錯誤失言,都可能左右選情,甚至成為候選人政治生涯的深刻印記。例如,1960年,因病消瘦的尼克森(Richard Nixon)對上英挺且對轉播流程準備充足的甘迺迪(John Fitzgerald Kennedy),留下氣勢對比鮮明的「名場面」,也讓尼克森留下「一圖勝千言」(a picture is worth a thousand words)的苦澀印證。 這集,我們爬疏1…
  continue reading
 
「她(老婆)有外遇,我們談離婚吵架,(我)太生氣,勒死她……」矯正署統計,2023年底,監所內有474位非本國籍收容人,台灣移工主要的來源國──越南、泰國、印尼和菲律賓收容人占356位,入監原因以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最大宗,再來就是殺人罪,感情糾紛也不在少數,他們為何鑄下大錯? 越南籍阮文雄神父2018年起展開固定探監計畫,發現悲劇背後的癥結,是缺乏訴說與被傾聽管道,情緒困擾不斷累積卻沒有出口,心就容易生病;勵馨基金會移住者服務中心一項調查也指出,近7成移工陷處壓力環境。 這集,我們從監獄出發,看見移工心理健康需求,以及在移工同鄉支持網絡外,從個人到企業、政府如何伸出援手──有雇主call out幫看護尋找諮商資源,有公司找來專業工作者,設計促進移工心理健康的活動;有協會因目睹庇護個案飽…
  continue reading
 
位於屏東的核三廠1號機即將於今年7月除役,近期部分地區再傳跳電,夏季用電高峰下,能源問題勢必將在台灣引起一波討論。 過去台灣推動再生能源時,時常借鏡德國經驗;去年(2023),德國正式關閉境內最後3座核電廠,走向非核家園的過程,其實也跟台灣一樣有民怨、有不同聲音,2022年俄侵烏戰爭爆發,更帶來嚴峻考驗──當時德國55%的天然氣,50%煤炭和35%石油都進口自俄羅斯,位於國內的天然氣儲槽更是由俄羅斯國營事業所有。 歐俄因為戰爭決裂,為了不受制於他人並確保冬天能源使用,德國政府以超高效率興建天然氣接收站、推出9歐元交通月票(約新台幣315元);人民也響應節能政策,穿大衣上班以減少使用暖氣、蒐集木柴,面對未知的冬天。 德國的能源轉型經驗,給我們什麼樣的提醒和反思?這集,請聽《報導者》駐歐洲特約主…
  continue reading
 
2019年後,「離港」成了許多港人的選項,至少超過3、40萬人申請海外居留或定居,其中4.3萬人在台灣獲得居留許可。離開是思念的開始,也是新事物的開端,這集,我們將聽到三位港人如何用歌曲、詩作以及繪本,維繫與故土、新家間的鏈結,以雙聲道、多聲道繼續說新時代的香港故事: 「我是什麼人?」離港來台近四年,孩子的一句話,意外促成一位香港母親在台灣成立出版社,吳凱霖製作談身分認同、自由與公義的繪本,成為無論海外或留港的家庭的親子共學讀本。 「哥哥有時會說妹妹是『台妹』,」對於同樣攜家帶眷定居台灣的詩人廖偉棠,粵語是扎於內心深處,最溫柔的鄉音,圍繞香港題材寫作的他,一邊欣慰兒女快速學會中文、適應新環境,卻也擔心他們不再使用粵語。 1986年出道的「達明一派」主唱黃耀明,不只在世界巡迴演唱粵語歌曲,最近…
  continue reading
 
2019年6月,「反送中運動」爆發,百萬香港人多次走上街頭反對港府修訂《逃犯條例》。但官方鎮壓手段不斷升級,在北京主導下,5年來香港《國安法》、《基本法》23條上路,嚴重衝擊過去「一國兩制」的法治基礎。 抗爭運動5週年的此刻,《報導者》數據記者爬梳資料發現,20至39歲香港青年少了26萬人,是「離港潮」中人人口衰退最顯著的群體。而北京與港府也推動一系列措施,讓中國人才及企業的占比逐年提升。這是香港在經歷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公民示威行動5年後,諸多社會改變的其中一條線索,這些變化如何形塑香港的未來?又帶給台灣哪些思考? 製作團隊|詹婉如、汪彥成、張詩芸 📍搭配閱讀: 【Data Reporter》反送中運動5週年:從人流、經濟、文化數據看香港的改變與走向】https://reurl.cc/gGp…
  continue reading
 
韓國醫師為抗議政府強推醫學院擴大招生政策而發起的罷工,從今年(2024)2月20日以來已超過100天。 然而,醫師們的抗爭並未能阻止這項擴招計畫。韓國政府5月31日公告,從2025學年起,韓國醫學生招生總數將增加49%。對此,大韓醫師協會則發出動員令,從從原本以年輕的住院醫師、醫學生為主的抗爭,擴大號召號召全國14萬名醫師加入,於6月18日發動總罷工。 這場醫師罷工行動,將會如何落幕?超過100天沒有住院醫師的醫療現場,對病人、護理人員帶來哪些衝擊?在年輕醫師集體請辭、休學、留級、甚至可能被集體吊銷行醫執照後,韓國又該如何面對一個「不再有醫師」的危險未來? 製作團隊|張鎮宏、藍婉甄、陳思樺 📍搭配閱讀: 【韓國醫師大罷工,住院醫師消失的100天:醫院瀕臨破產、護理師夾縫求存】https://…
  continue reading
 
去年(2023)8月,20年前性侵未成年兒少、製成「大貓系列」光碟的男子權自立,出獄改名後又因涉及兒少性剝削案,在警方追捕過程中,疑似畏罪跳樓身亡。但此案並未隨著權嫌死亡就此落幕。 在9個月的追蹤過程中,基於偵查不公開、職業倫理及保護受害者等考量,不論是20年前「大貓案」的受害者、20年後偵辦新案的警察,還是陪伴受害兒童的社工,各方都僅能透露片段線索,但輔以判決書等資訊,《報導者》採訪主任張子午發現原來還有另名共犯梁恩睿。 兩人在網路鎖定弱勢家庭,用其「常人」人設──開設親子手工坊的權自立有穩定感情關係、女友也有小孩,梁恩睿則專長兒童美術,並在藝文單位工作──取得家長信任,將孩子交給「鄰居阿伯」和「美術館叔叔」照顧,卻開始了長達3、4年,孩子遭下藥性侵、拍攝性影片的不幸歷程。 這集,子午將分…
  continue reading
 
因為知名藝人被揭發購買、收藏未成年性影像,「兒少性剝削」的嚴重性引起社會廣泛關注。但「創意私房」並不是這類型犯罪的起點,更不會是終點;《報導者》歷經半年的臥底調查,拼湊出台灣潛藏在通訊軟體與線上群組的「獵童網絡」,也看到它仍在擴大的趨勢。 從常見的「假網戀」以交換私密照,到以打工名義,誘騙兒少傳送性影像,隨著加害者的「社群化」,拍攝及販售性剝削影像的手法也逐漸「升級」—— 我們看到偷拍者建立起「師徒傳授」關係,從社群媒體鎖定並追蹤兒少在真實生活的行蹤、趁社團活動或校園開學季「狩獵」;性影像的傳播途徑,也從過往私藏的「同好」交流,轉為更具組織性的論壇經營與販售,甚至,成為博弈網站吸引用戶儲值、加入會員的「引流」工具。 兒少性剝削影像究竟是如何被產製、流傳、販賣?又為何追查偷拍、誘拍者這麼困難?…
  continue reading
 
「吊單槓、自由落體、BBQ,是部隊內的同袍上吊、跳樓、燒炭的代稱⋯⋯。」軍校同學輕生的消息,促使已離開軍旅的許詠傑投書《報導者》,希望外界看見部隊人力短缺、軍人工作量超載與種種壓力下出現的身心健康狀況。 高中、大學都就讀軍校,詠傑憶及師長常在上課時為避免憾事打預防針,但還在就學,他們就感受到軍隊這一特殊體制下的封閉與壓力,「如果被車撞就可以休息」的黑色幽默日常,也是他轉校離開的原因。 今年截至5月7日止,國軍已發生16起自傷事件,其中13人不治。國防部自1999年起推動即「心理輔導三級防處」,為何接不住弟兄的求救訊號?從人力比、專業能力到工作實務面,分別有哪些難題?陽剛硬派形象,又為何成軍人求助的另類枷鎖? 本集分享詠傑的軍校生涯觀察、多名現役基層軍官說法,加上監委調查報告,重現外界無法窺探…
  continue reading
 
科技,為生活帶來便利,但也讓我們不知不覺中讓渡了自由?本集,從《監控國家》、《你玩遊戲,還是遊戲玩你?》兩本書,思考科技如何變成監控與控制人類生活的工具。 「喔!原來這些不能談!」《監控國家》共同作者李肇華(Josh Chin)與林和(Liza Lin),都是《華爾街日報》資深記者,他們於2017年發現中國當時正在興起的監控技術,歷經5年以上的調查,不只梳理中國監控體制的發展脈絡,並循線指出西方世界國家與公司在其中扮演的角色。 2018年起,臉部辨識系統進入中國校園,用AI為學生上課行為打分數的「管理」手段震驚全世界。但其實西方學校也有類似以科技協助教室秩序的作法,只是用了「遊戲化」包裝——只要扣分聲音在教室響起,學生們瞬間安靜,而一名三年級的孩子回饋是,「做了對的事情會得到獎勵──就和狗狗…
  continue reading
 
5月17日、5月21日立法院因「國會改革法案」爆發肢體衝突,院外也引來民團、民眾聚集抗議,高舉「沒有討論,不是民主」、「反黑箱,反擴權」等標語。 所謂「國會改革法案」涉及《立法院職權行使法》、《刑法》等5法的修法。截至21日,立法院已二讀通過國民黨和民眾黨版的總統國情報告常態化、擴大國會調查權、規範藐視國會行為、強化立法院人事同意權等條文,尚有聽證權、《刑法》增訂藐視國會罪等條文待處理。但其實國會改革並非首次被提出,前總統蔡英文2015年的治國五大改革就曾提及。本次修法無法取得共識,是民進黨昨是今非?還是各黨修法方向有不小差異? 另一方面,針對外界爭論的「程序黑箱」問題,《報導者》也爬梳過往立院朝野黨團攻防史,試圖釐清爭點──「修正動議」到最後一刻才送到委員桌上,是議事常態;但本次「少數黨草…
  continue reading
 
行經台北捷運台大醫院站附近,你是否曾注意到一頂帳篷及周圍的訴求標語?那是歌手Panai Kusui(巴奈.庫穗)、Istanda Husungan Nabu(依斯坦達.霍松安.那布)、Mayaw Biho(馬躍.比吼)建立起的「原轉小教室」,也是他們在凱道的「家」。 巴奈童年的第一個家,其實也在都市。隨外出工作的父母在台南出生長大,在回到原鄉上學時,她一度感到十分「優越」;她熟習國、台語,比其他孩子學得更好,在外地的生活經驗也讓她顯得特別。然而,在尚未意識到的時候,生命際遇就不斷向她展現身為一個原住民的處境——一生在族語中成長、與土地最緊密連結的長輩,卻在家族中「失語」;只有漢名的哥哥,19歲時在礦場工作意外中過世,留給巴奈多年來鮮少提及的傷;而北上追逐星夢的過程,也讓她愈來愈困惑自己到底想…
  continue reading
 
2024年2月28日起,台北市恢復YouBike前30分鐘免費。你會因為少收5元,而多使用公共自行車嗎?為此,市府每年新增1.5億補貼預算,只是這筆錢花下去,真能提升首都的城市綠運輸嗎?因新政增加的使用人數會不會讓無車可借/無位可還的問題加劇? 《報導者》數據記者透過資料爬梳,找出台北市租借量最大的區域與「缺車」尖峰時段,觀察政策前後的數據變化,並從YouBike調度員、交通學者的視角聽見公共自行車的使用現況與未來觀察重點。 製作團隊|詹婉如、陳思樺 📍搭配閱讀: 【Data Reporter》台北市YouBike多熱門?重啟「前30分鐘免費」後更難借嗎?數據告訴你】https://reurl.cc/gGQgzL 【圖文故事〉維繫台北街道的微笑風景──YouBike調度員與維修員的工作日常】…
  continue reading
 
「喂,報導者你好?」 3 月底,《報導者》營運長雪莉與行銷部夥伴星穎、盈臻、古芹、姵菁南下,進行了一場尋覓讀者的3天快閃行程。除在高雄三餘書店與讀者見面,更赴大港開唱短講與NGO村擺攤,認識了上百位來自四面八方、百工百業的報導者們。 音樂祭攤位上,我們放了一個立式麥克風,數十位讀者/聽眾錄下他們想對《報導者》說的話。這集,你會聽到報導者們的「原音」重現,以及《報導者》夥伴聽到這些話當下的觸動。 本集內容: ➤《報導者》出差,這樣子省住宿費? ➤等待紋身貼紙定型的15秒,我們想的是? ➤聽「拍謝少年」告白、CALL OUT「裝咖人」 ➤他們推坑父母贊助《報導者》的「小心機」 💬在眾多訊息中,感謝以下聽友、讀者和我們一起完成了本次的「報導者你好」:邱柏誠、美國獨立記者Ashish、愛沙尼亞在台留…
  continue reading
 
上一集,我們透過醫務社工孟茹、記者涵文的觀察,認識了血癌男孩嘉源如何在未成年、且與監護人意見相左的情況下,為自己爭取受西醫診治的權利。你可能會好奇,醫療現場如何確定每一步選擇,都符合兒童最佳利益?當孩子在快樂跑跳的年紀常住病房時,醫院能做哪些改變及陪伴?當治療來到極限,孩子與家人都不得不放手時,又該怎麼面對離別和傷痛? 這集,透過投入兒童加護病房25年的台大兒童醫院醫師呂立,看見孩子醫治病痛的同時,心理和情緒照顧的需求與重要性;以及,他如何建立起一張兒少保護網,更早一點救出受虐孩子們? 來賓|台大兒童醫院兒少保護醫療中心主任呂立、《少年報導者》特約記者鄭涵文 製作團隊|楊惠君、藍婉甄、陳思樺 攝影|林韶安 🎬《人生的縫隙》紀錄片開放包場!申請表單:https://bit.ly/3JzGqqs…
  continue reading
 
一個17歲的男孩如何勇敢抗癌?當對抗疾病之路缺少家人支持,又有哪些重要的陪伴力量? 3年前,尚未成年的嘉源確診血癌,但母親因對西醫不信任,抗拒孩子在醫院治療,嘉源則希望繼續治療,不僅全面地蒐集醫療資訊,更在鏡頭前錄下自己想接受診治的意願。他強烈想活下來的聲音,也讓醫院、民間到政府匯集出一群「隱形隊友」。其中,最不為人知也不可或缺的,是穿針引線帶入各種資源、當起嘉源原生家庭與醫院間「安全氣囊」的社工蔡孟茹。 孟茹擔任台大兒童醫院社工師已近7年,經手個案複雜又棘手,從早療、早產兒到受虐兒都有;不僅要與個案建立信任感,還要了解個案的家庭態度、支持系統、經濟狀況,為個案找錢、找資源。 這集,聽《少年報導者》特約記者涵文追蹤採訪嘉源8個月的觀察,以及社工孟茹遇上嘉源這個「最難個案」,如何同時為病人、家…
  continue reading
 
死刑作為法定刑,有沒有違憲?4月23日,憲法法庭接受37位死囚對於死刑違憲的聲請,進行公開言詞辯論;這場言詞辯論後,是否會對台灣死刑制度帶來變化?預估最快在7月做出判決。 聲請方的訴訟代理人認為,死刑是國家的怠惰,看似給家屬交代,實則逃避更深層被害人創傷與行政失能問題;而法務部則提出近5年死刑定讞數據,引司法實務與當前社會輿論,直指社會尚未有共識,死刑存廢爭議應留給民主機制討論,才符合憲法精神。 當憲法法庭與社會對於「死刑犯生命權」爭論不休,已被判刑定讞的37名死刑犯,在「等死」的每一天都在想什麼?這集,你將聽到言詞辯論庭正反雙方的論述焦點,以及預計在今年9月發布的全台第一份「死刑犯監所訪談計畫」,訪談團隊看見的死囚真實處遇與心境。 製作團隊|詹婉如、陳思樺 📍搭配閱讀: 【在塞滿火藥的價值…
  continue reading
 
本集彩蛋:想到現場聽黃玠演唱會嗎?請一定要聽到最後!(活動限 2024/4/24 前加入《報導者》的開創者參加) 今天節目來賓是睽違8年剛發行新專輯的黃玠。去年,黃玠在一場公益音樂節上推薦《報導者》,才讓我們發現彼此的緣分;原來,他也聽/讀《報導者》。 黃玠笑稱,雖然大學跟著好友吳志寧跑遍各大抗爭現場表演,自己也是政治受難者二代,但主動深入了解社會議題的啟蒙卻很晚。他分享幾則印象深刻的《報導者》專題及Podcast,都意外地與都市更新、地景更迭、人的流動有關——與「家」的概念緊緊扣連,就像他的歌關切著人的處境。 這集,聽黃玠點播給異鄉遊子、正逢低潮人們的兩首歌,聊8年情緒低谷的煎熬到莫名豁然開朗的那天;跟著黃玠從閱讀與創作、從關心不需理由的電話到寫信給不存在的筆友,認識自己、看見「家」的不同…
  continue reading
 
一個大氣科學專業的研究生,如何走上音樂路?如何串起兩場橫跨30年的文學音樂會? 朱約信,歌如其人遊走在「正經」與「不正經」之間,從大氣科學走往音樂,他笑稱自己向來順其自然,一切嘗試都是實踐人生。1991年,朱約信將作家楊逵的作品入歌,與陳明章、伍佰、黃靜雅等人舉辦文學音樂會,更發行首張文學發聲專輯《楊逵:鵝媽媽出嫁》。沒料到,接棒的第二張專輯則遲了30年才出現—— 「買楊逵的書不一定買得到,90年代不一定買得到70、80年代的書,我們想說,歌如果流行,是不是可以推動出版社重新出書?」 反觀30年前,就有這群熱血創作人將文學作品描繪的底層甘苦及不公轉譯成音樂,吳志寧雖從小受姐姐吳音寧啟蒙,大學時代就組樂團寫歌對抗威權、爭取土地正義,但他也觀察到,「現今世代愈來愈保守,」而參與30年後的復刻音樂…
  continue reading
 
近來,台灣爆發私密影像在網路平台流竄事件,影片中出現許多兒少被害人,同時,藝人黃子佼無故持有7部未成年不雅影像,被依兒童及少年性剝削防制條例緩起訴處分2年,即刻引發社會輿論再度關注及討論戀童癖者及兒少性剝削犯罪的問題。 社會中,戀童癖究竟有多少?這集,我們將了解戀童癖(pedophilia)、戀童癖症(pedophilic disorder)有何不同,還有,雖然戀童癖症不一定都會成為兒少性剝削犯罪,但兩者間確實具有一些關聯性,那麼,他們可以「治癒」嗎?我們的社會還需要什麼努力,可以更了解與協助他們,防範可能衍生出的傷害? 製作團隊|詹婉如、楊惠君 📍搭配閱讀: 【戀童癖有兩種?也不等於成為兒童性剝削犯罪者?】https://reurl.cc/WxdmXZ 【身體界線與性暴力:6本書陪你探索關…
  continue reading
 
今天是2024年4月15日,在這集節目上架的兩年前,正是人權工作者李明哲歷經在中國的5年關押後,回到台灣的日子。 李明哲事件是第一次有台灣人在中國因「顛覆國家政權罪」被捕入獄;從他的消失、被捕、拘禁、救援、受審到被迫認罪、入監服刑,以及妻子李凈瑜爭取探監、國際NGO發起寫信等過程,掀起一連串的政治波瀾。在那些關鍵時間點,李明哲的第一人稱視角是什麼樣子?又如何看待外界的討論? 在他無法對外發聲的5年時間裡,他體會到中國司法以「指定居所監視居住」為名的精神酷刑,面臨認罪與否的抉擇壓力,經歷如同「模擬法庭」、照既定腳本走的公開審判,也因國際聲援而成為獄中焦點,甚至一度因此改善了同區獄友的勞動條件——這些對他而言,都使他更了解獨裁政權的思維和治理技術,以及身處自由社會的人們應該如何思考和應對。 「如…
  continue reading
 
4月3日上午7時58分,花蓮發生規模7.2強震,至今餘震不斷。眼見地震造成的傷亡、新聞播報著多少建築被開代表不宜居的「紅單」,你是否也擔心「我的房子安全嗎」? 不管是地震或隨之而來的山崩海嘯,都非人力可對抗,一棟「小震不壞、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建築或許是人類少數能決定的。 地震工程界有句話:「地震不會殺人,但建築物會。」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曾以921地震為核心進行傾倒毀損建物研究,發現有騎樓的建築占84%——這類牆壁或梁柱不足的「軟弱層」建築,或施工品質不良、監工不實都是使房屋在強震下倒塌的重要因素。 我們如何檢視自家房子是否有結構問題?裝潢時除了設計美感還需要注意什麼?「耐震宅」、「制震宅」、「免震宅」等名詞到底是什麼意思?作為地震之島的居民,這些都是你我都需要的正確防災觀念。 製作團隊…
  continue reading
 
美國一位高中生2021年在疫情、家庭與經濟的連串壓力下,犯下4死7重傷的校園槍擊案。然後呢? 在密西根州牛津高中的槍案3年後,法院作出重大刑事判決,除了15歲槍手被判重刑之外,父母親詹姆斯.克倫布里(James Crumbley)及珍妮佛.克倫布里(Jennifer Crumbley),因疏於注意兒子的身心狀況、且為其購買最後用於作案的槍枝,兩人皆遭判「過失致人於死」有罪,成為美國司法史上首次被成功定罪的兇手家長。 不過,此判決也引起社會不同聲浪——沒有積極尋求醫療協助,沒有發現孩子的犯罪計畫,乃至沒有保管好家中槍枝、讓其成功帶入校園,可以構成雙親的刑責嗎?「養不教,父母之過」的刑罰邏輯是否會對弱勢家庭家長帶來更多不公平的壓力? 這集,請聽一個疫情下的「尋常家庭」怎麼了?從這起事件,我們該如…
  continue reading
 
Loading …

快速参考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