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字文化mtype 公开
[search 0]
更多
Download the App!
show episodes
 
Artwork

1
活字电波

活字文化mtype

Unsubscribe
Unsubscribe
每月+
 
“无穷的远方,迫近的现实,都与我有关” 这是出版品牌活字文化编辑部独立创办制作的播客,我们试图用时代性的目光观照热点话题、思想动态以及生活现实。这里有普通人的经历样本,也有学者专家分析。
  continue reading
 
Loading …
show series
 
剩下的书已登记入库,本期节目也刚剪完,3月底在朗园vintage举办的北京图书市集春季场,才算正式落下了帷幕。 本次图书市集,活字电波把录音设备拉到了摊位上,邀请路过的逛市集的小伙伴,留下一道“永不消逝的电波”。当天有听过活字电波主动来聊的听友,也有被书的内容触动主动来讲书的读者,有像播客公社老袁、我们采访过的嘉宾格格这样的熟人,更多的是在市集上初次相逢的可可爱爱的人。 如果你是其中之一,就在评论区里留个言,如果你发现了是你哪位朋友,就转给TA。如果谁都没听到,也好像什么都没发生过,那这条证明曾经“在场”的电波,永远在数字世界里明亮。 再感慨一句,发声的、以及所有在市集里跟我们聊书、聊天的读者好可爱,很高兴与你共处过一段~ 【本期时间轴】 [02:00]作为摊主对市集情况的回忆及说明 [10…
  continue reading
 
“北京是个男性气质很重的城市,有点粗心,但又有意想不到的温柔”一边春花烂漫,一边春风狂卷,但万物生长的季节里,我们都想摆脱沉闷,活分起来,哪怕是位「淡人」,也想和喜欢的人一起走在阳光底下。 淡人是一种新人设——情绪淡淡的、态度淡淡的、兴致淡淡的,统称「淡人综合症」,是对内卷带来的疲劳感和无意义感的抵抗。在MBTI标签和淡、浓的分辨之外,我们在城市里寻找舒适、放松且有所获的活动和地点。本期节目我们邀请了播客银杏树下主播普洱猫、播客公社小朱、新京报书评周刊记者张瑶,从自身经验出发,分享出一些实用的、不那么消费主义的约会线路,供年轻人参考。我们发现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活动,比如北京图书市集,一年两度,好像一次钟摆重叠的时刻,给我们勇气重新开始! 【本期时间轴】 [06:15]I人约会地点抉择:户外…
  continue reading
 
《三八节有感》是作家丁玲写于1942年“三八节”清晨的一篇杂文。这篇讨论延安女性婚姻问题的文章,在当时曾引起很大争议,并成为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品。近年这篇文章又得到新的关注,是每年“三八节”转载率最高的文章之一。 “‘妇女’这两个字,将在什么时代才不被重视,不需要特别的被提出呢?”《三八节有感》开篇的质询时至今日仍不过时,这篇文章最后给延安女性的4条“强己”建议依然震撼着今天每一位新的读者。 本期节目,我们邀请了贺桂梅教授在B站的《北大贺桂梅教授的女性文学课》的课程主编卤煮,和师从贺桂梅教授、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生程格格一起聊聊丁玲和阅读《三八节有感》的感受,和我们为什么要一遍一遍回到丁玲。 【本期时间轴】 [02:50]我们是如何与82年前的《三八节有感》相遇的 [14:30]…
  continue reading
 
“舒飞廉的《云梦泽唉》重建了自然自在的乡村叙事,是草木心、文人骨与少年气的叠加与融合”这是2023收获文学榜长篇非虚构作品榜TOP5榜单中,对舒飞廉《云梦泽唉》的评价。本期也被活字电波第182期《春运路上读什么?一份事先张扬的书单》编辑种草后的“还愿节目”,在我们自己读完《云梦泽唉》之后,终于可以跟责编吴什么一起分享读后感。 本书是一种乡土写作探索,承续沈从文、汪曾祺以来的乡土写作文脉,融合对神话学、叙事学、文章学及大众文化的研究,写神存真乡土文明的消逝与变奏;是一次南方乡园漫游,深描云梦泽的灵性多重宇宙:风物、神话、仪礼、歌诗、变迁、人情、食味……我们不仅贴着书聊,也沿着书聊聊乡土内外,人如何维系跟烟火风物的关系、面对生命的流动、抵抗虚无、找回灵性,也聊聊这本书包含的43篇声色味书写+12…
  continue reading
 
“在时代的声嚣里,我们呼喊,我们沉默。我们必须写下我们。”《必须写下我们——被写作改变的人生》是一本关于作家的故事:这一代与上一代的,海内与海外的,位于核心与身在边地的,从事虚构与非虚构的写作者们的创作之书。本书作者吴越,作为中国著名文学期刊《收获》杂志的编辑,着迷于写作者不为人知的内在世界——写作过程和具体生活,她用切实的提问和富饶的书写带领读者进入当代文学的现场,记录下一个个被写作改变的“人生”。 本期活字电波远程连线吴越老师,围绕其新作《必须写下我们》和文学编辑工作日常,进行了访问。以期了解这个时代的作家过着怎样的生活,他们在困惑什么?他们的书写是在创想生活的可能性,还是凿刻个体的印记?文学编辑日常是如何工作的,以及文学在这个时代是否还能引起共鸣。 嘉宾介绍 吴越,上海市作家协会会员,…
  continue reading
 
对很多普通人来说,一年最重要的一次出行就是春运。我们先带着一些“新鲜”回家乡去,但是春节归程的背包,往往比回去时还要沉。每年父母和家人给带走的都是什么食物?热量过剩时代,偶尔唤起饥渴的是什么味道?这味道代表着什么,与哪些记忆一起混合? 寻访美食是一部分人的旅行目标或是旅行线路图,现代交通的便利,使得地域之间、美味之间的距离越来越短。我们几乎忘记了以前的车马很慢,忘记了“干粮”原本服务于漫长的旅途,火车站台上曾经也有兜售小吃的人。在全面城市化的过程中,特产似乎不再特别,那些特别有“在地性”的食物也因为各式各样的原因渐渐难寻。20世纪中国,尤其近20年来,春节的饭桌越来越小,吃的也越来越少。回去奔的那个“年味儿”还有什么载体吗?个人如何理解人的情感与食物的关系?是否试着了解过年夜饭餐桌上某道“常…
  continue reading
 
全世界的爱书人联合起来!活字编辑部编辑们2023年度及之前的、爱读的和推荐的适合路上读的书单~ 【本期时间轴】 [03:20]燃燃后——关注编辑身份、艺术之美 《必须写下我们》吴越 (《荒原上》索南才让《冬泳》班宇) 《范用——为书籍的一生》汪家明 一些画册养眼睛 [15:30] 陈碧村——读起来很爽的小说什么的 《巴别塔》匡灵秀 《洛阿娜女王的神秘火焰》[意]翁贝托·埃科 《六个字母的解法》(又名《剑桥的陌生人》)刘禾 [22:20] 吴老师——对旅途之书非常有要求 《云梦泽唉》舒飞廉 《颐和园》(待出)贾珺 [35:30]王子豹——既是绘本编辑又是绘本作者 《钱是什么?5岁开始的理财》[日] 泉美智子 编著 [日] 西胁正 绘 《一杯水》[日] 迪诺萨托 文·图 唐亚明 编 《一粒尘》王…
  continue reading
 
寒冬时节,一边担心着手里的饭碗,一边又嫌弃着。即使再求稳的人,在年底望向明年都可能一筹莫展,主动和被动离职,是每个打工人都可能拆开的盲盒。作为个体我们究竟有多少选择?习惯的“两点一线”之外,是否真的存在旷野?工作、平台不仅发薪,也在生成个性,从习惯到离开,如何保持对异化保持警惕?本期可称为半命题作文,“裸辞之后,我看到了人生之-----------”而这道空白之中,也因为时空、阶段变化而更加拥挤。本期活字电波邀请了两位(暂时)不上班的朋友,分享她们不上班之后的人生观察。 嘉宾1号,大格,工龄11年,做过电影营销、艺人工作室、市场品牌等方面的工作。裸辞两年多,目前是一间小型中古工作室的老板娘; 嘉宾2号,陶一鼎,工龄10年,始终在互联网大厂市场部门工作。裸辞半年,专注户外、徒步,目前是一个生长…
  continue reading
 
情感世界里的流动不居,你当其是狗血还是模糊地带?法国新浪潮导演埃里克·侯麦最善于挖掘这一主题。《降E大调三重奏》作为侯麦唯一的戏剧作品,仍是呈现着对爱情抱有理想的年轻男女的恋爱或曰精神成长过程,而这个“唯一”绝不是电影导演在戏剧舞台上的跨界之作,侯麦在成为电影导演之前,最热爱的就是戏剧,而音乐是侯麦另一个终身的爱好。他甚至出版过谈音乐和哲学、审美理念的作品《从莫扎特到贝多芬:论音乐的深度概念》。用他自己的话说“我总会留意音乐”。 (候麦版《降E大调三重奏》舞台剧照) 莫扎特的《降E大调三重奏》K498,正是舞台上的男女主人公感情发生变化的触媒,古典乐里明黄色的色调,正与年轻恋爱里的轻松温馨相称。导演何雨繁版的“降E”把握着古典乐的情感色彩和候麦的浪漫情调,以主角灵动、清新的表演吸引着一批拥趸…
  continue reading
 
“人生是旷野,不是轨道”可以看做年轻人在“反卷”的期许中,对自身位置和目的地的新设想、新安排。如何找到“旷野”和“位置”?我们似乎可以很落地、很实在的,在自然文学中找找答案。 自然文学(nature writing)是西方文学史上独具特色的一支文脉,已有 200 多年的传统,书写的主要对象是自然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而自然文学作家们通常选择过着居于一地,不理世事纷扰,静观季节变迁、草木鸟兽的行为变化,发现秩序和规律的书写生活。他们的作品通常用唯美、曼妙的语言呈现着自然的细微与生命的坚韧,也充满了人类文明生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的哲思。 重压生活之下,人们更渴望与自然联结,在寻求内心的宁静。本期活字电波邀请了两位重磅嘉宾,带领我们从程虹教授的《宁静无价》出发,跟随这本自然文学导读秘籍,理解自然文学的…
  continue reading
 
“脆皮的人”,是从网络词条“脆皮大学生”延展出来,所谓脆皮大学生,是指现在新一代大学生,虽然年纪轻轻,但是身体毛病却极多,脆弱到了一碰就坏的地步,出现了“脆皮现象”。诸如:伸个懒腰,结果脖子扭了;打个喷嚏,打到腰骨折等等。因此“脆皮大学生”约等于脆弱易受伤。那么“脆皮”既是一种可能的生理现象,也可能是娱乐消费“赛博身体”,当然还是一种故作坚强、内心柔弱、但精力有限的心理情绪,更是像医学人文学者王一方教授分析的那样,脆皮本质上是一种时代表情,严格来讲是社会适应性的问题。而当特定的问题被哲学化语言表达出来之后,即被客体化,我们便有了更多讨论它的可能,脆皮现象本身也就不再可疑、可怕。 本期嘉宾王一方老师学识渊博、专业又有温度,而且可谓5G冲浪能手,对年轻人的状况了如指掌,且能放下所有可称为隔阂的东…
  continue reading
 
文艺青年在金钱观念和消费方式上是不是真的有特色?沿着刻板印象和实际情况来看,不少文艺青年的表现,更倾向于理财观念匮乏、讨论金钱的困难度更甚。提及存钱、理财,普通人可能眼红眼热,文艺青年更可能无感——因为不大花心思和精力分析自己该在何处省钱,自己省钱存钱是不是中了金融资本的“诡计”,谈钱是不是就会变得不自由,我们羞于谈钱有时也是掩饰内心里某种虚弱…… 在极寒潮之中,口袋空空,更觉冬日之冰冷漫长。文艺青年亦需要更新理财认识,建立更健康、有效的理财方式。介于出版公司女同事明显超过男性,且为了验证女性在理财方面是否确实有其独特性,我们联系了只接受注册性别为【女】的用户发言的她理财社区,邀请她理财理财师刘笑维跟我们一起聊聊更专业的理财知识,以及她在女性理财社区的见闻;并将本期的讨论限定为文艺女青年。 …
  continue reading
 
首先界定一下,我们本期探讨的左翼女青年形象文本,来源于活字文化“海上风雷”书系中的参与或卷入“保钓”运动中的女性角色的形象,同时我们也将视野拉至表达同时期(上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的、以欧美左翼浪潮为背景的电影中的女性形象,如《戏梦巴黎》《灿烂人生》《我的天才女友》《往日情怀》等。 以“海上风雷”书系中的《昨日之怒》为例,我们看到的海外左翼女青年通常是以“天之骄女”形象扼住周围人的目光,然后“大逆不道”地折腾自己的婚姻,而她们的配偶通常都是传统家庭观念中被视为好归宿的对象,她们的选择通常还用“追求英雄梦”(男人的成功在于征服世界,女人的成功在于征服成功的男人)这种叙事。在这些作品中为何要如此塑造左翼女青年形象?又是如何安置“女郎”与“革命”之间的关系的?在以男性视点出发的作品中,女角色总…
  continue reading
 
你的身边还有朋友吗?以前的现实关系是否也走向了虚拟? 若干年前,只有在问候最熟的朋友时,会在短信、QQ、博客留言里问一句:还活着吗?大抵是因为是整体2G的时代,难以像近些年一样,刷到朋友最新更新的相册,在数字信息里继续保持关注着朋友,面对拟像,保持在场。只需视觉的刺激,我们常常是看到了就以为真实存在,但随着人生际遇的不断推演,我们曾经的三次元朋友逐渐转变成二次元的联系,也是无可奈何的必然。但是,你有没有感觉到,某一刻的友情进入青黄不接的阶段:网友不想聊了,身边又什么朋友都没有。 带着关于朋友与日常生活方式关系问题的困惑,和对网生代00后的些许标签式认识,活字电波特地邀请了两位年轻的朋友一起来聊三次元朋友、见网友等等故事。虽然有些出人意料的“安稳”,但仍可以在谈话具体的细节中,体验一个新时代。…
  continue reading
 
为什么说新加坡的教育是亚洲最幸福的教育方式?难道新加坡的教育就不卷吗? 当你还没有自信分析出未来在何方时,去思考、借鉴顶级人才的生活方式,总会有所助益。经济学家一定是最会分析投资与效益的一类人,你同意吧?而被誉为最富远见的国际投资家吉姆·罗杰斯,盛赞“新加坡具有全世界最好的教育体系”,他这可不是一句空口表白,他还说“我们几年前前来新加坡定居,是因为它的双语、语言和教育政策。”——当年,罗杰斯的小女儿在只使用华语为媒介语的南洋幼稚园上课,大女儿是在一些科目用英语、一些用华语的南洋小学上课。新加坡缘何成为全球最成功的国家之一,其独特的教育体系是其中的原因之一。 本期活字电波受《李光耀回忆录:我一生的挑战——新加坡双语之路》启发,从“新加坡国父”的教育蓝图一路谈到新加坡的现行教育学制、和2024年…
  continue reading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二十年前,一部名为《思考中医》的中医文化著作在出版后迅速火遍大江南北,引发社会各界、行业内外对于中医相关问题的关注与热议,并影响了无数中医学人乃至社会大众去学习和践行书中所强调的经典中医。二十年后的今天,当我们共同经历了两场“生命大考”,这部已创下长销近百万册、有着“中医文化现象级出版物”之称的经典著作,其思考认识及所反映的诸多问题,在这个“大变局”的时代,哪些是不变的,哪些则需要识变、应变、求变? 《思考中医》出版二十周年之际,活字文化携手同有三和中医药发展基金会及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邀请国内外学术界、医学界、文化艺术等多领域的专家学者,以“生命健康”“人文艺术”“通识教育”等话题展开,共同举办“《思考中医》出版二十周年,生命与人文系列对谈”活动。 本期播客出场…
  continue reading
 
你不是真的病了,但你可能病了。造成你感觉病了的原因很多,也许是身体的异样,也许是体检指标出现了向上下下的箭头,也许是对应广告的一次自查。医学越来越细化、专业化,而且仍在发展之中,据说已知有13600种病,任何大夫也不敢说自己全知全能。而且医治过程和一切一样,都充满不确定性。我们如何面对病、弱、老?我们在很多著作和发言中感受到医疗系统内部人士也在考虑这些问题。 在日常中,有些病不是“实病”的“病”,可能是被消费包装出来的消费需求点,引发了我们的各色焦虑,以前它还有个名字,叫“心病”。本期节目我们试图分析讨论,我们的心病是怎么来的?是谁构建的?在面对身体的不适时,我们如何应对疾病本身的痛感和心理上的纠结?借用王一方教授的北大医学人文课的观点,我们不光找治病的方子,当寻找哲学的药,精神的药,文学的…
  continue reading
 
最近流行一个句式:质疑____理解____成为____。这个下划线里可以填进“父母”,但是在假意讨好年轻人的网络空间里,填入父母这个词,很容易引起声讨或者不耐烦,流行的声音是“这代年轻人选择断亲了”,“扫兴的父母”。确实在感觉整个人生无形压力的生活之中,父母是最具体的、通常带来焦虑感的形象。“质疑____理解____成为____”当然不是万能公式,我们生活里还有太多的时刻只能用两个字“算了”。但是今天我们要试着把生活这团揉皱了纸,摩挲一下,我们和父母的生活究竟有怎样的纹理,我们将怎样相互支撑。这不能用公式以及算了二字来顶替。 本期节目活字编辑部里作为女儿和妈妈的伙伴们一起,从质疑反抗父母的占有和支配、试图“断亲”聊起,叩问我们与父母能否真的彼此理解。客观存在的生活时差,横亘在两代人之间。而城…
  continue reading
 
一年多来,歌剧艺术家田浩江被多位活跃于各个领域的大咖粉丝邀请,围绕着他的艺术家散文集《角斗场的〈图兰朵〉》,谈他的经历、故事和他的写作,如陈丹青,俞敏洪、如许知远的《十三邀》。这本书同样被学者们重视和欣赏,独一无二的写作和波澜壮阔的人生,用“耳目一新”来形容还不足以相称。一向以锋利著称的毛尖老师选用了一个词“天籁”。 10月21日下午,歌剧艺术家田浩江与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毛尖相聚上海朵云书院戏剧店,围绕《角斗场的〈图兰朵〉》一书展开了精彩对话。对谈中,两位结合田浩江在书中描绘的四十余年歌剧职业生涯,直面天神人物的独特风采和小人物的生动瞬间,将写作与歌剧交融,体悟跨越民族、国家、种族的艺术和人性。毛尖特别提到,田浩江是“百年汉语写作的奇才”,因为他重新发明了汉语的感官系统,重新发现了汉语的呼吸系…
  continue reading
 
马丁•路德•金遇刺已过半个世纪,然而关于这场刺杀案的真相,至今仍是众说纷纭、疑雾重重。多数人倾向认同阴谋论,更愿意相信,一场悲剧背后有宏大的原因,而不是一连串混乱的偶然。 (金遇刺现场,同行人员指认凶手方向 约瑟夫·卢拍摄) 美国历史学家、记者汉普顿•塞兹也曾经认真考虑过宏大阴谋。他阅读了所有能找到的关于阴谋论的书,查阅了大量的卷宗和秘密文献,分析了至今仍未解答的问题和令人费解的疑点,特别研究了几个影响力最大的阴谋论,并认真追查了著名阴谋论认同者、律师威廉•F.佩珀的理论。但他发现,他的研究越是深入,事情越是朝着另外一个方向展开。 杀死金的人却是他想要努力拯救的人?渴望理解的孤独灵魂为何变成独行杀手?这是个普通到让人立刻忘记的人,但也是个精神世界极其丰富的人——他渴望意义,渴望目标;他兴趣繁…
  continue reading
 
你也许不了解范用这个名字,但如果你爱读书,肯定听过《读书》《新华文摘》《西行漫记》《傅雷家书》《干校六记》《随想录》等等一系列响当当长销几十年的作品。可以说,没有范用,就很难见到甚至根本就不会有这些书。他的一生,是以读书和出版工作为核心的一生。想想什么人能称得上“为书籍的一生”这样的标题呢?你了解了范用、听了这期节目之后,就会明白,这的确名副其实。 “为书籍的一生”是出版人汪家明先生最新写作的《范用》的副标题。汪家明先生是范用先生晚年的“忘年交”,两人有十几年的交情,同为志同道合的出版人,同样有着三联书店领导人的身份,汪家明还编辑了范用先生的最后一本书《存牍辑览》,也曾三次成为书写范用传的作者。最新这本《范用——为书籍的一生》脱开了书系、特定角度等等束缚,梳理了更多的实录和史料。而书写范用先…
  continue reading
 
每一个商品,每一个细节,都是总的生产方式的暴露。《大梦》的火,固然折射了时代里普遍的社会情绪,歌词里反复呢喃的“该怎么办”,准确地表达了很多人都有过的彷徨和无助,但低吟浅唱无法带我们走入更深处——造成这些焦灼和问题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为什么工资总是不够用?找不到工作怪谁?资本主义能消除贫困吗?资本主义能让你成为中产吗?活着,确实需要点理论知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离我们一点都不远,离作为一枚螺丝钉的打工人来说,更近。为了弄懂这个时代,清楚自己身在历史何处,打工人真的需要重新翻阅《资本论》。 【本期时间轴】 [01:40]不同的人对歌曲《大梦》的感受 [12:00]生活为什么这么难?文化产品里没有答案 [21:05]把矛盾、结构等问题考虑到自己的微观世界里来 [27:10]86年出生的经济学副教…
  continue reading
 
如果春天不是读书天的话,那么秋天才是。无论是作为受邀播客之一,参加9月8日——10日在北京朗园vintage举办的图书市集,还是日常生活工作中的遭逢,都使我们在这个秋季思考一个问题:当代爱书人为他们的心头所爱做了些什么? 本期节目“活字电波”与“最近买了什么书”的两位主播山猪和野兔,就市集的魅力、书市和书展的区别、书店和书市的差异等问题展开了讨论。在这些话题的碰撞中,我们呈现了一类青年爱书人的状态:为书消得人憔悴,却乐此不疲。 本期时间轴: [01:30]当代爱书人在努力些什么 [07:25]图书市集是时代思潮的落地形式 [12:50]串台“最近买了什么书”聊书市 [15:20]书店和市集的场景区别 [20:50]实体书店对图书市集会百感交集吗? [28:30]不同城市间书业的差异和体会 […
  continue reading
 
本期节目是活字电波与2023北京图书市集·秋季场共同发起的一期节目。同时也是串台播客【最近买了什么书】,与主播野兔一起逛市集、跟摊主聊天的声音实录。 北京图书市集每年会举办两次,春季场和秋季场各一次,到今年已经连续举办了4年。今年以“阅读的诚意”为主题的秋季书市举办于9.8-10日,活字文化受主办方之邀,以“串摊儿”的方式,在现场随机采访了多家出版品牌练摊儿的编辑,及路过的读者和听友,制作了这期现场感满格的节目,百分百记录了本届图书市集的现场氛围。 图书市集最大的特性在于摊主,各家出版社的编辑、营销、发行,甚至是现场To签的作者,不仅充当了销售,更是真正的讲书人。无论是本品牌下经典的、重要作者的书,还是刚刚出版的好书,摊主们如数家珍,购书人大饱耳福。「用真心」去听,不光能找到符合自己口味的、…
  continue reading
 
九月的热闹和昂扬通常来自于开学和入学,同学们踌躇,或者踌躇满志。比如如何开展新学期、准不准备实习和考研,甚至在想要不要转专业。而在全国顶尖的外国语大学生活,学习一门小语种是种什么样的体验呢? 在全球化渐受挑战的空气下,外国语大学能否保证其包容性、差异性、多元性,维持一种全球地方同在性?在大学教育备受工具理性挑战、就业压力传导到大学校园的今天,受教育、学习一门小语种又是否能满足时代的诉求?学习其他民族语言有什么样的方法,是否存在共通性? 本期活字电波邀请了两位北京外国语大学的两位同学——大雨和小雨,他们两位在北外分别学习了希腊语和斯洛文尼亚语,经历过交换并一路考至研究生。我们将以常见的关于小语种学习的困惑进入,跟两位00后来聊聊,学习小语种的大学生活是什么样子的。 【本期时间轴】 [04:20…
  continue reading
 
“绝版书再版”对于读者来说,无异于“久旱逢甘雨”,是一可以开心到原地转圈儿的大乐事,诗人蓝蓝的《童话里的世界》就是这样一本书。这本书选篇极好,虽然冠以童话之名,但是于很多读者而言,并不浅显,配以蓝蓝真挚而富有洞见的解读,值得被反复阅读。该书于2016年首版,一年后各大网站就断货了,着实让读者们翘首以盼了好一阵子。如今,不必再在二手市场上“高价求”,《童话里的世界》终于增订、再版,并更新了书名《和孩子一起读童话》。 每一本书的再版都有编辑、作者、出版社的百般考量,在增删、装帧设计、定价、印数等各个方面种种斟酌,工作量可能不亚于出版一本新书。但于书本身而言,又多了可以讲述的故事。本期活字电波邀请《和孩子一起读童话》的作者——诗人蓝蓝,一起聊聊这本书从诞生到增订的十年跨度中、这些内容多元广泛的童话…
  continue reading
 
1969年的南斯拉夫电影《桥》以及由片中插曲改编的《啊,朋友再见》这首歌都为中国观众所熟知,“桥”也是南斯拉夫所处的巴尔干地区的象征。巴尔干处在沟通东西欧的战略要地,不只是地理区位,还有文化上的内涵。去向此岸还是彼岸,向左转还是向右转,站在“桥”上的巴尔干人难免会有身首异处之感。 《克服欧洲》是一本来自巴尔干半岛的新书,在它的封面上也有一座桥,有趣的是,这是一座已经被炸毁的桥。它叫亚历山大国王桥,位于塞尔维亚首都贝尔格莱德。它分别于1941年和1944年受到nazi德国和盟军的轰炸,并被彻底摧毁。 《克服欧洲》由活字文化和商务印书馆联合出版,也是“文明的另一种声音”系列的第一本书。本书梳理、阐释了巴尔干半岛上的塞尔维亚知识分子笔下的欧洲形象,并探讨了他们对待欧洲的态度又如何反映、塑造了塞尔维…
  continue reading
 
虽然没有因为《芭比》的流行“拜芭子”,但《芭比》塑造的塑料世界与真实世界的互文,仍给了我们带来了讨论的素材。我们并无意讨论“KEN言KEN语”提供的戏谑和笑料,电影彩色斑斓的芭比空间和现实的加州洛杉矶、芭比和肯在现实世界里的不同遭遇,都有更深层甚至无意识的内容。而且联系到上周活字电波聊过的商场到购物中心的变化,其实与女性走入公共空间密不可分。 最近聊《芭比》的节目非常多,但我们这次的讨论有很突出的地方在于嘉宾之一海德堡大学博士研究生张诗敏,有长期在海外求学的经历,对《芭比》诞生的水土及世界其他国家对该片的反应,有更深层和系统的认识;同时另一位嘉宾卤煮,是活字文化精品视频课程《戴锦华讲电影》《北大贺桂梅讲女性文学》的课程主编,长期浸淫在女性主义讨论之中。如果你看了这部电影有不吐不快的欲望,或是…
  continue reading
 
童年记忆里的大百货,什么都有,但那不过是只有几层楼高的一栋小楼。而在物质过剩、商品繁荣的今天,我们游历一整片购物中心,却未必找得到“适合自己的款”。原因是多重的:也许是电商冲击,我们早已习惯了线上购物的便捷(但可能效率低下);也许我们去商场的目的早已改变(不为购买只为消闲);也许是商家为盈利和自保做出的种种策略……但经济生活始终建立在社会变革的背景之下,一些看似不言自明、自在的存在,其实都有其历史脉络和政策、文化、市场动因,不断暗涌着变动的激流。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百货大楼的兴衰伴随着地产业的浮沉,经历了更迅速的变化。我们以为的只是商场变宽敞了、品牌变多了,其实有更根本的经营模式的变化,以及市场和社会文化的选择。本期活字电波邀请海德堡大学汉学研究所博士生、中国当代动画艺术资料馆年度研…
  continue reading
 
整个七月,我们都在更新打工文化艺术博物馆口述展览专题。这一期我们再次邀请了王德志馆长,带来了珍贵的演出资料,与我们一一分享在工厂、在打工春晚上、在博物馆院子里,为工友、为富士康13连跳的逝者们,所贡献的表演、纪念和表达。 连同王德志馆长第一次做客活字电波的一期,关于打工文化艺术博物馆,我们真实地记录了5期内容,尽力让口述者们回顾了自身真实的生命遭遇,和对历史的、现在的打工人境况的呈现,以及还原了永远封装在记忆里的北京皮村打工文化艺术博物馆。 让我们再次回忆这里一次:打工文化艺术博物馆于2008年正式开馆,于2023年6月被拆除,是创造和宣传新工人文化的重要场所,体现了我们对新工人文化和劳动文化的追求。 文化是历史的沉淀,新工人文化要传承历史,包括上个世纪工人运动的近代史,和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
  continue reading
 
我们曾用“农民工”来指称工作生活在城市而户籍在农村的打工群体,而从“打工青年艺术团”开始,打工文化艺术博物馆的发起人孙恒、许多、王德志等人便开始摸索打工人自己的表达。他们始终认为命名上的差异在精神内涵上有着天壤之别,坚持称自己为新工人,而绝非有歧视性、且状态描述明显不妥当的农民工,积极创作、表达新工人文化。 那么新工人文化是怎样的一种文化?新工人文化追求的主体性表达,由谁来表达、表达什么、如何表达?本期,打工文化艺术博物馆口述展览系列第三集,邀请了新工人乐团(现名为谷仓乐队)主唱许多,曾经的打工博物馆主理人之一,跟我们分享他们曾经在博物馆这个空间,所做的表演和表达。 新工人艺术团,成立于2002年5月1日,中国最接地气的民谣乐队、民众剧团,民众文艺的倡导推动者,劳动美学的实践者,以劳动者的立…
  continue reading
 
小付,是北京工友之家工人大学的二期学员,十四五岁开始在南方电子厂打工。早熟的她留意到招工启事上的“限35岁以下”,一直渴望着掌握一门技术,比如电脑。于是还未成年的她,在接触了工友图书馆之后,毅然北上,开始了与打工文化艺术博物馆的缘分。 直到告别打工文化艺术博物馆,社区工会组织和博物馆讲解,是小付在皮村的两份职务。十余年来,小付也从一个青涩的小姑娘变成了两个宝宝的妈妈。她对博物馆有着怎样的印象和理解?那些展品和主题展厅又与她的身份有着怎样的交叠?本期打工文化艺术博物馆口述展览,听听从流水线走进博物馆工作的小付的故事。 【本期时间轴】 [03:20]从想学习电脑,到成为打工博物馆讲解员 “当时自己以为的博物馆应该是高大上的,觉得这个博物馆……好像…太简陋” [09:30]还未成年,开始在苏州的电…
  continue reading
 
7月5日,一篇名为《如此打工30年》的文章在朋友圈流转后被删除,赶到皮村之后,小海问我,怎么看这篇文章。既然刷屏,那是戳动了许许多多在不确定的生活里挣扎的“打工人”,在经济拐点到来的时刻,我们如何认识自己,将和谁站在一起。那么打工生活是什么样的生活,被如何记录的呢? 一个月前,打工文化艺术博物馆馆长王德志先生来活字电波做了一期介绍,此刻博物馆已被夷为平地。我们觉得一期节目不足以展现这座博物馆的展品和价值,便决心做一个系列,以工友之家伙伴们的口述形式,记录曾经展出的内容和历史。 更难能可贵的是,这是工友结合自身经历,与博物馆展品结合的讲述。在真实之外,有让人惊讶的深邃和诗意。请您收听,毕竟看见(此时是听见),就是最大的支持。 本期嘉宾 小海,本名胡留帅。2003年初中辍学,南下广东开始进厂打工…
  continue reading
 
厄尔尼诺,日子灼热。冰饮和空调搭救了城市,近郊的山里又是一片什么情景?想起去年9月远程录音时,听到嘉宾那边的虫鸣鸟叫,山里的声音听着就凉快!于是我们背上录音设备,来到了北京东北部城市和荒野之间的一处浅山地带的“盖娅·沃思花园”——《土里不土气》的两位作者,知识农夫长角羚和蚊滋滋在山里的家。 在书里,我们早就见识了知识农夫的硬核半野生活:自耕自食,安抚鸡羊,拜会鸟兽,关心蘑菇的褶皱、砍柴姿势、垃圾去向。书的腰封上赫然写着“为万物奏鸣沉迷,与奇妙野性交谈”,本期我们则是地地道道用话筒记录了一段时间里的一切,以自然之声、有一句没一句的闲聊和解释,实践了与野性的交谈。 这期播客多以人类和生物的自然活动声组成,大可以在睡前或假日的下午点开(你要想摸鱼也行)来听,强烈建议带上耳机,也许不需要你刻意静下心…
  continue reading
 
线下复苏了这么久,这时候才聊“线下”,显得非常后知后觉。 可转念一想,现在距离我们完全恢复正常的出行秩序,也就过去了半年时间。半年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我们可以尽情拥抱丢失了很久的日常,但也仍需重新适应人群,拿捏“安全距离”。 这期节目,我们喊来编辑部的小伙伴一同分享这半年来的“线下”体验,从“特种兵旅行”聊到“发疯文学”,还试图寻找、概括“后疫情时代”下社会的整体情绪……线下的放开,给我们带来了更多更真实的接触和交流,而人与人之间的每一次链接,其实都充满了冒险,伴随着各种冲突和磨合。但无论如何,这些都不是我们斩断链接的理由。 也欢迎你在评论区与我们分享你的故事和思考。 【本期时间轴】 [03:08] 分别聊聊解封半年后的感受和观察 [09:40] 分享最近的出行体验:国内国外旅游;看线下比…
  continue reading
 
出版家汪家明先生嗜书如命。有的书读过17遍,有的书50多年都忘不了,不光是因为那些格言式的句子烂熟于心,更是因为这些老书里,有震动过他眼睛和心灵的插图。 (古斯塔夫·多雷 《神曲》插图) 这些插图大多是文学著作的插图:且不说《战争与和平》、《巴黎圣母院》、《约翰·克里斯多夫》等名著,还有一些不那么被人熟知的作品《初升的太阳》,普希金的《欧根·奥涅金》和《抒情诗集》等等插图,都连同青春的记忆,深深刻在汪老师的生命里。为此他写过专门介绍插图的书《难忘的书与插图》和《爱看书的插画》,而且为爱过的插图作者,出过不少图文书。 一个人的阅读史可能因为时代和际遇遭遇起起落落,但提及那些插画,仍可以想起当年读书的心情,重温那充满憧憬和梦幻的年代。本期节目,跟随汪老师的讲述,体验插图的魅力和灵动之气。也许还能…
  continue reading
 
皮村,靠近首都国际机场,每天飞机都从村子上空飞过,噪音很大。在这样一个“城乡结合部”里,曾坐落着全国唯一一家由民间打工者自己创办的公益博物馆——打工文化艺术博物馆。 自2008年5月1日正式成立对外开放以来,打工文化艺术博物馆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累计接待参观者五万余人次。2020年5月20日,即将被拆除的打工博物馆举办了一场告别仪式,馆长王德志向到场的观众讲述了办馆的历程,也充当了主持人,介绍表演朗诵、唱歌、表演和分享博物馆经历的工友。这些质朴的表达,都混合着飞机略过的轰鸣。这恰好呈现了一个对照:打工群体越建设着扩张的城市,他们就离城市更远些。 在中国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发展进程中,几亿从农村进入城市的打工群体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但在公众视野却很少能够看到这一群体的文化历史。打工文化艺术博…
  continue reading
 
《垫底辣妹》是一部根据《年级倒数第一的辣妹一年内偏差值提升40以上并考入庆应大学的故事》改编的电影,该书取材自真人真事,由担任影片女主角原型小林沙耶加的私塾教师坪田信贵撰写。这样一个爽文般的逆袭故事在豆瓣接近45万观众的评价中,取得了8.3分,是描写高考电影里很出挑的那一个。 热血备考的故事为何激动人心? 成为黑马获得逆袭需要从何准备?观众相信的逆袭故事长什么样子?如今的市场似乎对热血高中故事并不感冒?带着这样的问题,活字电波邀请了两位特别的嘉宾一起回忆自己的中、高考经历,分别从个人体验和专业角度探讨国内外青春片、热血故事的风格、套路和可能。 嘉宾介绍 小朵,高三发力,从努努力才能考三本的成绩拼到600分,电视从业者; 咖咖,看完《垫底辣妹》后购入同款校服、学习工具的05后高中女生 【本期时…
  continue reading
 
拆开你的记忆装置,你选取了哪些片段来构筑你的青春记忆?每个善感的人,都有内心一处秘密的花园,但当我们彼此交换心事时,又发现各自的心理感受如此接近——这是同一代人的相仿经历。如此看来,我们的青春期伤痛也算不得什么很特别的事了。但是各种调查报告中显示,今天孩子们的心理状况,的的确确到了一个更严峻的水平,接近五分之一的中小学生有不同程度的抑郁倾向。 我们并不是心理、教育专家,但是我们从自救的经验里,拿出我们的分析和方法,告诉给各位年轻的朋友们、或正在经受难以名状的迷惘的朋友们:你的痛苦,也许是因为社会惯性与时代变化间的撕裂造成的扭曲导致的;你的存在就是意义而不必刻意呈现某种合格的样子;你一定会走出伤痛花园,真正走过的那一天,你甚至都想问变化是从何时开始的? 本期节目录制于5月25日,525我爱我,…
  continue reading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验,面对摄人心魄的美景,只能感叹一句:太美了!……然后……词穷……这种体验,跟我们读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商伟的新作《云帆集》的感觉类似,如何在蔚为大观的思想面前舞动锄头,条分缕析地讨论这本书的好,对我们来说是个考验。除了每次拿起-放下这本书,都回旋在脑门前的“令人折服”四个字外,我们每个人都从商伟老师的文字里攫取了自己学到的不同的内容,但都不足以复述和展现商伟教授本人观点、写作之精彩。只好将本期作为一次读书分享体会,不敢说这是次导读、导引,只期望能引起朋友们注意,增加大家与这本好书《云帆集》相遇的可能。 不过跟随着《云帆集》特约编辑黄昕的介绍,仍有几处关键词可以圈点:如果你对古文、五四时期“白话文”运动、《红楼梦》、《儒林外史》、唐诗和学术生活有研究;如果你对做学问的人、八十年…
  continue reading
 
本期缘起于一位妈妈的离家出走经历,我们想讨论做一位母亲如何表达自己的愤怒,然而不断延伸,触碰到了更深的地方:妈妈们为何还是想要在子女面前尽量完美、尽责,以及她们怎么做的。 当母亲的这些年,社会环境对母亲、亲子关系的“标准”其实在不断变化,每每面对这些风向变化的时候,本来就热爱思考和学习的女编辑们,更会自省和自查。但是如何甄别专家们左右互搏的观念?如何借用方法移植于自己的家庭?又是怎样在体验中感悟、真正做到尊重自己的孩子和自己的?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之中,又是如何处理愤怒和委屈,获得治愈的? 本期是编辑部妈妈们的心里话,我们的本意和讨论也是说在做妈妈、妻子、女儿、社会人以外,我们更是自己。但是做剪辑的时候总是不禁感叹:做编辑的她们怎么也这么会做妈妈! 祝全天下的妈妈们拥有更多快乐! 【本期时间轴】…
  continue reading
 
劳动节和青年节都过完了。从假期的喧嚣中回过神来,就业问题依然是现实的可虑的部分,但“孔乙己文学”似乎又无人继续讨论了。 《孔乙己》是鲁迅最满意的一篇小说,关于《孔乙己》的各种权威解读中,几乎不见读者将自己的位置坐落在孔乙己身上的情况。而今天的年轻人为何共情孔乙己呢?他们的共情出发点是什么?他们所处的社会现实是什么?他们又是否将“孔乙己”符号化,做出了新的改造?今天面对长衫式的尴尬和艰难,要到何处寻找药方? 本期节目,活字电波邀请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代文学专业博士生刘东,和毕业于芝加哥大学的B站知识领域优质up主@我是黄鸭兄,一起以中西方不同教育的体验和观察、以真诚袒露的心路历程、以文学专业研究素养、以我们共同面对的文本与社会现实,一起深入严肃地讨论,究竟谁在共情孔乙己。 【本期时间轴】 [04:…
  continue reading
 
在中国读者心目中,波斯文化显得神秘、高远,其实,中国文明与波斯文明在历史上有过密切的交流,琵琶、箜篌、石榴等食物、器物均是由波斯传入中国,而中国的唐诗也影响了波斯诗歌。 在2023年初出版的著作《波斯札记》中,北京外国语大学博士生导师、专研波斯文化的学者穆宏燕以明白晓畅的语言介绍了波斯文化的方方面面:历史、社会、诗词传统、审美趣味……书中的波斯有我们熟悉的一面,即与中国文化传统相联系的一面;也有陌生的一面,即受限于语言与地域的隔阂,长期游离于中国读者视野之外的一面。 本期活字电波非常荣幸地邀请到了穆宏燕教授和新行思总编杨全强,共同畅谈中国和波斯之间被忽视的文明互鉴史,越出媒体搭建的信息茧房,修正习以为常的认知,走进新闻背后的伊朗历史,重新审视中波文明间千丝万缕的联系。 嘉宾简介 穆宏燕,北京…
  continue reading
 
中华文化斯文不绝,本质上是因为有大量的传统典籍能够流传至今。书籍承载着知识、文化与思想,而其传承则有赖于历代藏书家们对书籍无与伦比的热爱。他们或为购书豪掷千金,或为藏书专建书楼甚至园林,或在战乱频仍的时代携万卷图书颠沛流离、深挖洞穴,甚至在封建王朝更迭、国难当头的时刻,冒着生命危险保护古籍。正是因为先贤们的尽心尽力,薪火相传,才使得我们今天得以为中华文化为傲。 著名藏书家韦力先生,历经数十年走遍大江南北,访问了大量藏书家的藏书楼、故居或遗址,潜心研究,为中国古代藏书文化著书立作。最近活字文化“中华文化新读系列”出版了韦力的新书《拥书万卷面百城》,该书围绕着书楼、书事、书家,展现了中国浩瀚丰厚的藏书文化。借由这个机会,活字电波围绕着韦力本人藏书、寻访的故事,制作了本期节目。 恰逢喜马拉雅423…
  continue reading
 
对社交网站上推荐的年龄话题感觉厌倦了吗?为什么同样的内容,用一个带着确切年龄的标题,阅读量就会翻涨?35岁这个标签,虽然不能逃脱流量逻辑,但的的确确有着现实的、让人警觉的客观内容,成为一个惹人焦虑的因素。 但是把目光拉开,35岁什么时候成为了一个坎?这个坎的本质是什么?有何解决之道?本期节目几位接近35岁与早已走过35岁的编辑们一起,聊聊35岁缘何成为流量话题,生命中究竟哪个年龄可能是道坎。 【本期时间轴】 [01:30]社交网络上遭遇的“35岁”话题 [05:25]以18岁为例,约定俗称的年龄节点真的有异动吗? [15:50]中年危机这个词怎么来的 [30:00]从“未来就是未来”到“未来已来” [39:50]网络上声音响亮的年轻人其实是弱者 [47:00]电影里的中年焦虑大概发生在50岁…
  continue reading
 
上个周末,以“唤醒热望”为主题的2023北京图书市集在郎园Vintage如约举办。活字编辑小伙伴们纷纷到场化身“柜员”,享受跟读者沟通(出摊儿)的乐趣。 本期节目,几位编辑代表分享了近些年参与的图书市集故事,聊了聊印象深刻的市集顾客。同时以摊主的身份,颇具脑洞地复盘了市集上发现的问题和可优化之处,还在交流中总结了些市集淘书的高阶玩法儿。 喜欢阅读的朋友不妨听听,下次市集时就更有意思啦!正巧去了市集的朋友试试在其中能不能发现你自己的故事哦! 【本期时间轴】 [02:30]编辑本身跟图书市集的缘分:在图书市集找到了工作 [08:40]忽冷忽热的季节里,市集里的“人味儿” [15:00]不同编辑是不同类型的摊主 [25:20]市集上的孩子是最纯粹的顾客 [34:30]出摊儿时自己也会花钱…… [4…
  continue reading
 
你是个爱书的人吗?看到“拥书万卷面百城”几个字时,会有种按耐不住的激动吗?你是个有藏书爱好的人吗?会不会偶有“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的感慨?你对藏书文化和历史有了解吗?去古建筑群里参观,遇见了门口栏着一条警戒线的空屋子,你张望过、想象过里面如果还有书该是什么样子吗?藏书、书香文化是中华文明史的一部分,围绕着书香故事的,不仅有名家、名人、轶事。更是一代代对文化有追求和见解,倾财力与心力,构筑藏书楼、藏书理念,觅书、运书足迹遍及华夏大地的藏书家们,与环境、时运、家国历史交织的,激荡又唏嘘的典籍保护往事。 活字文化“中华文化新读系列”新添当代著名藏书家韦力最新力作《拥书万卷面百城》,本期节目我们邀请到本书特约编辑刘净植,一起聊聊这本新书:藏书文化是怎么一回事?书名从何而来?书里写了哪些的故事?作…
  continue reading
 
我们与死亡的距离,是一个由远及近的过程。渐渐生命里,就会出现“一个认识的人,去了”,类似的经验在你心里留下了怎样的记忆?如果死亡真正的实质就是“消失”,我们缅怀先烈、祭拜家族先人,是从仪式中整理自己的生活态度;而我们喜欢的电影、文学中描写的死亡,则是一种审美的、精神上的震颤。 现实世界里媒体对于死亡的报道方式,以及各式各样的文章,挑战着我们的观念,作为从业者或是受众我们不断调整着自己的态度和位置。另一个层面,赛博时代,一些界限正在消失,不光是“大人物”可以留下自己的纪念物,普通人也有各式各样的电子遗迹。音容宛在不会再是抽象的表述,基于大数据的数字生命,可能是追求永生的新办法,但你会如何认知这件事情呢? 本期节目,我们交付了自己的经历、观念、情感和故事。这是一期极真诚的节目(当然这是我们的特色…
  continue reading
 
2023年春季上架的《这货哪来的》刷新了“豆瓣评分9.0分以上的纪录片”片单,一直霸榜蝉联B站纪录片No.1。选题好,片头好,故事好,拍摄剪辑好,解说文案好……“这货”延续了《人生一串》的风格,出手稳准狠,舍得出时间和力气,以超长周期的投入、对各式风格的包容,给予了创作者足够的空间,成就了一部好看、耐看并深深地打动了观众的作品。 《这货哪来的》同时带有社会学、人类学、哲学的格局,“人造万物·货见众生”在追溯一件件不起眼的小商品来龙去脉的过程中,记录了商品流动大潮里逐浪赶海的小人物们。他们可能是夫妻店、小作坊、中小企业主,他们也是支持着“制造业大国”的毛细血管。这部片子里的每一个故事都让观众感觉到,小生意里足见浮沉人世,小玩意儿里有人的温度。更重要的是这些真实的普通人“搞钱”故事给人带来了治愈…
  continue reading
 
丰子恺的文字与图画中,处处皆是他的温柔悲悯与率真恬淡。所谓“三心”,乃诗心、童心与佛心,这“三心”是丰子恺创作的三大主题,贯穿了丰子恺的一生。 曾在1991年书写过丰子恺传记——《文心与佛心:丰子恺》的出版人汪家明,在此后三十年余年的岁月里,通过与丰子恺后人及其他研究者的交游,反复阅读、观看丰子恺的作品(包括50册的《丰子恺全集》),还有随着人生阅历的丰厚,更深入地了解了丰子恺,也更理解了,不是“二心”,而是“三心”。《三心集》中的散文与漫画便是按照这“三心”分类整理而成。 “诗话、词话,是我近年来床中伴侣兼旅中伴侣……” “近来我的心为四事所占据了:天上的神明与星辰, 人间的艺术与儿童。” “我以为人的生活,可以分作三层:一是物质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灵魂生活。物质生活就是衣食,精神生活…
  continue reading
 
Loading …

快速参考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