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ston 公开
[search 0]
更多

Download the App!

show episodes
 
生技來一刻(Moments in Biotech) 是由 Boston Taiwanese Biotechnology Association (BTBA)發行。旨在分享在美台灣生技人於職涯上的經歷和創見,盼透過和在美國各地生技產業就業的學長姐的連線訪談,帶給即將入門生技行業的學子一個方向,提攜後進,並加強台美生技人之間彼此的連結,教學相長。
  continue reading
 
Loading …
show series
 
本季生技來一刻的製程系列迎來最終章:蛋白質藥物製程!繼前兩集小分子藥物及核酸藥物的探索後,我們請來了BTBA的前會長同時也是我們來一刻的主持人 - Yvonne孟憲薇博士來陪我們走最後一段製程旅程:大分子藥物。大分子藥物結構複雜,種類繁多,不論分子特性、製作和純化方式都和傳統小分子藥物截然不同,大家在新聞上常聽到的抗體、胰島素等等皆屬於蛋白質藥物。除了科學研究外,Yvonne也花很多時間在培養領導管理能力和其他職場軟技能,在節目中她也非常大方地跟聽眾們分享她一路從獨立貢獻者轉換到管理職的心路歷程,以及對女性科學家們的鼓勵。 對蛋白質藥物的開發流程、部門分工、以及職場溝通等軟性技能開發有興趣的朋友,請千萬別錯過這一集! Time stamp: 講者背景 (2:50) 抗原 v.s. 抗體(8:…
  continue reading
 
🎧 新的一集生技來一刻上線囉! 🎧 在職涯中期轉換跑道、甚至是工作的國家,對於個人與家庭是個令人興奮的機會,也同時充滿了挑戰與未知。這一集我們訪談了在台灣職涯已有不小成就時,帶著一家大小赴美發展的楊昆澈醫師。他將分享如何分析優勢與挑戰,將自己職涯發展中每一個機會串接成一條屬於自己的道路,也同時和家人討論出最適合大家的決定。楊醫師也將分享從醫師轉換到生物統計專家、再到藥廠Rea-world evidence部門的心路歷程。不管是在思考職涯轉換、到異國發展,或是對美國藥廠流行病學、Real-world evidence工作有興趣的朋友,昆澈的經歷都會讓你對職涯轉換、找到自己的機會與決策有更多的思考! 本集重點與時間軸: ✅ 楊昆澈醫師的國際衛生、臨床與流行病學研究經歷 (1:05) ✅ 帶著一家…
  continue reading
 
在過去十年中,利用個體的免疫反應應用於癌症治療的理念從理論轉化為現實。使用患者自身的免疫細胞製造的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CAR) T-cell 療法對某些侵略性的白血病和血液癌症產生了轉變性的影響。在某些情況下,甚至可以讓經過多種治療後癌症復發的患者痊癒。 生技來一刻邀請到在業界從事CAR T-cell療法開發的張德寬博士帶我們科普CAR T-cell的起源,以及深入簡出地剖析這個技術的現今挑戰以及令人期待的未來走向。 除此之外,德寬也分享自己從台灣博班畢業,來到波士頓擔任博後,以及尋找到業界工作的奮鬥經歷。期間,他一一化解語言、身分、研究方向轉換等不同的挑戰,也將在這集中分享他的心路歷程。 無論你是對細胞療法、台灣博士來美國求職,或是在不同業界工作部門間轉換…
  continue reading
 
生技來一刻人物專訪系列,這一集邀請到了藥物製程領域的領袖人物:葉秉陽博士(Dr. Ping-Yang Yeh)。 葉秉陽博士是擁有豐富國際藥廠經驗的大分子藥物開發製程的專家,在回到台灣加入台康生技以及全心醫藥生技台灣子公司前,葉博士旅美近30年,並在數家國際大藥廠包括Amgen、Biogen, 及GSK等擔任藥物製程開發的領導及策略開發的重要角色。讓我們一起來聽聽葉博士豐富的職涯經驗分享、領導團隊的策略及他的熱情本心。 時間軸 講者介紹 (1:15) 加入藥廠業界而不是留在學界的契機 (4:00) 藥物、製程開發綜觀 (5:30) 大分子藥物製程開發的流程 (10:15) 向上管理的經驗累積:Biogen Formulation部室主管 (13:20) Functional area hea…
  continue reading
 
去年(2022)中研院團隊在《Nature》發表了稱為「無合成分裂」的新發現,顛覆了傳統教科書對於細胞分裂的認識。這種分裂方式不需要進行DNA複製,且可以讓斑馬魚表皮細胞在特定發育階段有效率地增加體表面積,以維持表皮細胞穩定的覆蓋率。在這集節目中,我們訪問了無合成分裂論文第一作者潔盈(Keat Ying),介紹發現無合成分裂背後的故事。讓我們藉由她的分享,更深入了解這項驚人的發現,以及它在生命科學領域中的重要性。 Nature文章:Skin cells undergo asynthetic fission to expand body surfaces in zebrafish BTBA Facebook 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btbatw 🧑‍🔬 Dr. …
  continue reading
 
RNA 干擾 (RNAi) 機制於 2006 年獲得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成為當時當紅的新興潛力藥物平台,然而早期的 RNA 干擾藥物開發連連失利,連藥廠巨人們都紛紛退出這個領域。 2018 年,Alnylam Pharmaceuticals 終於通過第一支 RNA 干擾藥物,並在短短幾年內陸續推出多款成功藥物,RNA 干擾療法又重新成為眾人的關注焦點。本集生技來一刻邀請到在 Alnylam 任職的杜荷洲博士,為我們介紹 RNA 干擾機制以及相關藥物開發,我們也談了這將近二十年 Alnylam 打關的種種難關,如何匯聚業界研究、基礎研究、多方專業的努力來共同推動 RNA 干擾藥物的問世。 生技來一刻感謝國科會與駐波士頓辦事處科技組贊助我們製作節目。我們也歡迎聽眾小額捐款生技來一刻,您的支持能幫…
  continue reading
 
生技來一刻在這一季特別規劃了藥物製程專題系列,並在首部曲請到謝効吾博士介紹製程開發部門在小分子藥物合成上扮演的角色,以及小分子藥物製作面臨的挑戰。 在系列第二集我們將繼續製程旅程來到核酸藥物。過去幾年由於新冠疫情的關係,就算是原本對基礎生物非常陌生的民眾,也開始接觸到mRNA、重組蛋白疫苗等生物名詞。這一集我們邀請到在核酸藥物領域有深入研究的專家朱治齊博士來跟我們聊聊mRNA藥物的基本特性和製作方法,對藥廠製程感興趣的朋友請千萬別錯過這一集喔! 👩‍🎓 講者 | 朱治齊 Jimmy Chu:https://www.linkedin.com/in/chih-chi-jimmy-chu-526b0073/ 🎤 主持人 | 劉駿:https://www.linkedin.com/in/chun-l…
  continue reading
 
薛涵中、吳庭輝醫師分享職涯轉換的考量與選擇,這集他們將就各自的經驗分享在不同型態、規模的公司,Medical director扮演的角色,以及需要俱備的不同技能。他們也分享了醫師在藥廠可以考慮的不同的職涯道路及機會,以及有志往業界發展的醫師們,可以爭取為自己加分的機會。 本集重點: ✅ Medical director在大藥廠及新創公司扮演的角色 ✅ 醫師在藥廠的職涯機會 ✅ 想往業界發展的醫師可以俱備的實用技能 ✅ 伴侶同在相似道路上如何互相扶持 留言處我們整理了節目連結、講者Linkedin連結,以及過去生技來一刻的節目中談到醫師不同職涯選擇的集數⏬ 👩‍🎓薛涵中 醫師 | Emily Hsiue:https://www.linkedin.com/in/emily-hsiue-117a3…
  continue reading
 
赴美就學或就業是台灣醫師、醫學生職涯發展愈來愈受討論的選項,而在不同職涯階段跳出傳統醫學道路的選擇總是伴隨著機會與挑戰。 這一集我們訪談了一同赴美發展的薛涵中、吳庭輝醫師夫婦分享從台灣的腫瘤科醫師到美國就讀碩博士、進入不同型態的業界工作的精彩旅程。專訪內容十分精彩,會分為兩部份播出。上集兩位醫師將分享他們職涯轉換的考量與選擇,以及職涯轉換所面臨的挑戰與應對。 無論你是在思考職涯轉換的醫師,或是對美國顧問業、藥廠工作有興趣的朋友,講者精彩的分享都會讓你對不同的職涯與轉換有更深的認識! 分段重點: 引言與講者介紹 (0:35) 赴美求學的契機與權衡? (2:50) 醫師選擇赴美求學的時間點分析 (4:35) 薛涵中醫師的博士班旅程 (13:50) 吳庭輝醫師的顧問業職涯分享 (25:22) 如何…
  continue reading
 
近年來,價值醫療(value-based healthcare,以價值為基礎的醫療照護)逐漸受到重視,強調醫療行為的結果,而不只是論量計酬。在 Johnson and Johnson (Medical Devices) 擔任 director 的 Cindy Tong 為我們介紹價值醫療在醫療器材領域的現況,他如何利用真實世界證據與健康經濟學的方法,評估醫療器材的價值,進而提高醫療照護的品質。 Cindy 也和我們分享他的職涯經驗,他從生物化學領域轉換到生物統計領域,再從藥物的生物統計部門跨足醫療器材的價值分析,這樣的背景讓 Cindy 在工作上有自己的獨道思路,成為了一位「會統計的科學家」。 時間軸 講者介紹 (0:18) 健康經濟學、市場准入與價值醫療 (2:12) 真實世界證據與健康經…
  continue reading
 
製程開發 (Process Development) 部門在藥物生產流程中扮演著關鍵的中間角色:一方面要承接上游研發部門開發的候選藥物分子,並找出合適的開發路徑,另外一方面也要確保藥物的品質,以支援下游的劑型開發及臨床測試,因此在藥廠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 以藥物種類而言,早期藥物多屬於有機小分子,是化學家們在燒瓶內混合著各式有機溶劑及許多更小的分子來組裝成最終的藥物。而近年來除小分子外,生物大分子蛋白質藥物及核酸疫苗等也逐漸崛起,為了讓廣大的生技聽眾們更熟悉各種不同類型藥物的製作流程和幕後故事,生技來一刻規劃了一系列藥物製程專題,涵蓋了小分子、核酸與蛋白質藥物,之後會陸續與聽眾朋友們見面,敬請期待。 在這一集很榮幸能請到在有機小分子合成方面有多年經驗的謝効吾博士來跟我們介紹製程開發部門在…
  continue reading
 
人工智慧的應用在生醫領域日漸興盛,像是在基因體學上,使用先進機器學習、人工智慧方法的軟體已經是日常資料處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份,「生技來一刻」很榮幸邀請到在 Google 帶領 Genomics 團隊的張碧娟博士 (Dr. Pi-Chuan Chang),她將與我們介紹她參與、帶領的專案,也分享她對於人工智慧方法的洞見。我們也談到碧娟從資訊背景轉到生物資訊領域的經驗談,她怎麼在新的環境貢獻、她怎麼和同事學習,還有領域知識 (domain knowledge) 的重要。 喜歡生技來一刻的節目嗎?歡迎用一杯咖啡的錢支持我們做出陪伴您小憩、通勤時的podcast唷! 一杯咖啡的錢支持生技來一刻 -> https://www.paypal.com/US/fundraiser/charity/21018…
  continue reading
 
北美生技業界面試攻略下集正式上線了!! 為了幫助飄洋過海來美求學的朋友從校園生活過渡到業界職場,生技來一刻規劃了上下兩集面試攻略,希望能縮小新鮮人在求職時資訊不對稱的差距,順利找到第一份理想工作。 在上集中三位講者Margaret, Yvonne, 以及Phoebe分享了很多關於職缺資訊蒐集和履歷書寫的心法及技巧,這一集三位講者繼續分享當履歷過了人資這關後,後續的面試關卡該如何準備。首輪的電話面試內容為何?該如何準備”Tell me about yourself”這類貫串各輪面試的經典問題?研發和臨床領域在第二輪關卡之後各自有哪些著重點?面試結束前的「問問題環節」又有哪些該注意的事項呢?想找工作或是準備轉職的朋友請千萬別錯過這一集喔! Time Stamp: 開場引言與簡介 (1:05) 常…
  continue reading
 
畢業生找第一份工作向來是個難題,特別是對許多飄洋過海來美唸書的外國學生而言更是如此,不僅要面對學校和業界環境的巨大鴻溝,更要面對求職文化差異等種種困難。 畢業生們的心聲都聽到了!為此我們規劃了面試準備二部曲,邀請三位有豐富業界面試經驗的講者Yvonne (Protein Engineering Director at Ring Therapeutics), Margaret (Global Medicines Development Director at AstraZeneca), 和Phoebe (Pharmacology Principle Research Associate at Vertex) 跟聽眾們分享如何有系統地蒐集資訊和準備正式面試時的重重關卡,希望能幫助準備在北美生技業…
  continue reading
 
「生技來一刻」第三季登場了!第一集訪談熱騰騰新官上任的2022-23年度 BTBA共會長何逸雲博士與邱亮源博士,分享他們的職涯旅程以及對BTBA新年度的願景與規劃。 兩位會長皆俱豐富的跨領域經驗:逸雲擁有物理、生醫工程的訓練,後又轉入神經科學的領域,研究思覺失調症。她將分享在不同領域的轉換的心路歷程,以及從中對自身研究及視野的影響。亮源大學時主修生物、輔修物理,博班又轉入化學領域。畢業後他即進入Vertex Pharmaceuticals服務,他從事結構生物學的研究在研究什麼?從學術界轉入業界時又有哪些很不同的體驗呢?兩位會長也將分享他們對波士頓的第一手觀察,以及他們這一年度BTBA的規劃與期許。想認識新會長與新一年度BTBA,千萬不要錯過! 分段重點: 開場引言與講者介紹 (0:00) B…
  continue reading
 
Dr. Jo Viney is currently the CEO of Seismic Therapeutics. Prior to this position, she was the president, chief scientific officer, and co-founder of Pandion Therapeutics, now a wholly-owned subsidiary of Merck & Co, where she developed novel therapeutics designed to address the unmet needs of patients living with autoimmune diseases. Prior to foun…
  continue reading
 
BTBA 第十週年的年會 (2022 BTBA Annual Symposium) 在七月於波士頓順利舉辦,我們很榮幸地邀請到今年年會的特別演講講者 游維文醫師 (Dr. Timothy Yu) 擔任本集「生技來一刻」的講者,游醫師目前於Harvard Medical School and Broad Institute任教,並且是Boston Children's hospital的主治醫師,他的研究主要以橫跨基因體學、神經生物學和生物資訊學的方法,對小兒神經系統疾病的機轉、診斷和治療進行轉譯醫學的相關研究。 本集訪問中,游醫師談到他為得到罕見疾病貝登症的小女孩 Mila 開發的客製化藥物,也和我們分享了他在近二十年間,作為醫師科學家的職涯心路歷程。 本集訪問主要以英文進行,並由兩位引言人…
  continue reading
 
最近,基因編輯技術 CRISPR-Cas9 歡慶發表十週年,這個應用在 2020 年獲得了諾貝爾化學獎的至高榮譽,除了迅速成為基礎科學研究中的重要工具,基因編輯技術也被應用在許多前贍的藥物開發上。 閔譯立博士 (Yi-Li Min) 在博士班期間就開始進行基因編輯技術與杜興氏肌肉營養不良症(Duchenne Muscular Dystrophy, DMD)的研究。畢業後,她將研究帶到新創公司 Exonics Therapeutics 進行新藥開發,該公司隨後被 Vertex Pharmaceuticals 收購。譯立也加入 Vertex 帶領團隊開發基於基因編輯技術的 DMD 療法。本集「生技來一刻」,除了介紹了基因編輯技術、此技術在藥物開發上的應用,以及譯立獨特的職涯歷程。 求學、職涯簡介…
  continue reading
 
上一集聽完台灣的健保,大家對歐美的醫療保險,是不是也想了解一下呢? 前端辛苦研發之後,如何將新的科技或是藥品推到市面上讓有需要的人們可以使用,也是一門學問。 這一集的「生技來一刻」邀請到Sharon 陳士穎博士來跟大家聊聊Market Access是什麼,還有藥品上市的前置工作。這當中價格如何制定、針對不同的藥品或適應症,藥廠、保險公司以及法規部門之間如何協商角力,其實是最佳效益與商業之間的平衡。延續上一集讓我們繼續來認識資本市場、健康保險、生技業這個環環相扣的產業鏈。 01:16 開場、講者經歷&介紹Market Access 07:58 歐美的 Payers 與 醫療保險 13:00 藥價制訂與協商 19:15 Biosimilar或新藥價格制定的策略和差異 21:24 罕見疾病新藥開發…
  continue reading
 
台灣民眾對於全民健保的滿意度於 2021 年突破九成,其中就醫的方便性以及可負擔的醫療費用為民眾最滿意的項目,另一方面,也有輿論認為便宜的保費造成醫療資源浪費、醫療業被當成服務業等現象。健保的核心價值是什麼?若要解決「健保浪費」,我們需要付出什麼代價?此外,國家的健康保險制度也連帶影響生技產業,台灣和美國的保險制度堪稱在天平的兩端,這樣的差異對於生技產業創新的影響為何? 「生技來一刻」很榮幸邀請到張鴻仁教授,他是行政院疾病管制局首任局長、健保局總經理,陽明大學公衛兼任教授,後來更轉職到台灣生技創投,張教授撰寫了「關鍵戰疫:臺灣傳染病的故事」、「生技大大可為:一位健保醫藥專家的生技創投驚異奇航」、「二○三○ 健保大限」三本著作傳承其經驗。 收聽本集「生技來一刻」,了解張教授結合產、官、學的豐富…
  continue reading
 
BTBA Podcast 生技來一刻「Faculty as Entrepreneurs-學者創業訪談」系列旨在將生技產業概述的格局放大到由學術研究、藥廠及生技公司串連起的整個生態系,讓我們可以從多面向角度來了解整個生醫製藥、生物技術產業;藉由連線訪談橫跨學術及業界領域的專家來了解基礎醫學研究與臨床應用的連結整合,破除一些學術界與新創產業的迷思,希望能幫助更多學術期刊上的重要研究找到一條實際應用的產業出路。 在聽完上一集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醫學院藥理系的曾憲榮教授 (Dr. Hsian-Rong Tseng)分享的創業教戰守則後,我們在這一集的節目中,要來聽聽老師創業的過程和這當中所面臨的問題與挑戰,而擁有這樣豐富的實戰經驗的曾老師,又將給予我們怎樣的實際建議和創業秘訣!透過和BTB…
  continue reading
 
醫療資料的智慧應用是達到「精準醫療」的關鍵步驟,而智慧醫療的核心需要高度數據整合的醫療資訊系統。良好的醫療資訊系統配合人工智慧的預測模型,將能進一步延伸出各式應用,像是疾病管理、處分用藥、或是病人照護等等,進而提高醫療健康品質。 本集「生技來一刻」,我們邀請在華碩擔任 CTO 的黃泰一博士,黃博士將為我們介紹華碩AI研發中心 AICS ( ASUS Intelligent Cloud Services),還有近幾年來華碩重點發展的智慧醫療領域。此外,黃博士也分享了他的求學歷程,以及在美國和台灣橫跨產學界的豐富職涯經驗,趕快來收聽吧! 時間軸 講者介紹 (2:20) AICS 簡介以及智慧醫療現況 (5:10) 科技公司跨足醫療的機會與挑戰 (13:20) 如何吸引人才?AICS 的職場文化和…
  continue reading
 
BTBA Podcast 生技來一刻「Faculty as Entrepreneurs-學者創業訪談」系列旨在將生技產業概述的格局放大到由學術研究、藥廠及生技公司串連起的整個生態系,讓我們可以從多面向角度來了解整個生醫製藥、生物技術產業;藉由連線訪談橫跨學術及業界領域的專家來了解基礎醫學研究與臨床應用的連結整合,破除一些學術界與新創產業的迷思,希望能幫助更多學術期刊上的重要研究找到一條實際應用的產業出路。 學者創業訪談系列第三集,邀請到目前在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醫學院藥理系擔任教授的曾憲榮博士 (Dr. Hsian-Rong Tseng),來分享他如何帶領研究團隊在癌症與其他疾病檢驗上,利用奈米技術來做臨床上的早期診斷技術開發。透過和BTBA Podcast團隊的訪談,帶出跟曾博士…
  continue reading
 
監測已批准的藥物以及醫療器材在現實世界中使用的安全性狀況,尤其是任何不良反應的追蹤,是FDA重要的任務之一。然而在2007年前,FDA往往是被動地等待企業、醫院以及消費者向FDA提供反饋,再由機構評估採取措施的必要性。FDA Sentinel System的建立試圖集結各大數據中心、學界以及業界的力量,創造高達一億人的醫療電子數據,讓FDA可以主動與即時地監測藥物被使用的狀況。 這集我們邀請到Sentinel System的首席科學家、哈佛大學流行病學教授Dr. Darren Toh 杜勝偉博士,分享藥物流行病學家眼中的真實世界證據的取得以及應用,以及他協助建立Sentinel System的心路歷程。也分享COVID-19疫情期間,大量流行病學研究被發表又如何改變大家對於真實世界資料的使用…
  continue reading
 
BTBA Podcast 生技來一刻「Faculty as Entrepreneurs-學者創業訪談」系列旨在將生技產業概述的格局放大到由學術研究、藥廠及生技公司串連起的整個生態系,讓我們可以從多面向角度來了解整個生醫製藥、生物技術產業;藉由連線訪談橫跨學術及業界領域的專家來了解基礎醫學研究與臨床應用的連結整合,破除一些學術界與新創產業的迷思,希望能幫助更多學術期刊上的重要研究找到一條實際應用的產業出路。 學者創業訪談系列第二集,把焦點拉回台灣的學術及生醫產業環境生態,邀請到目前在國立台灣大學化學系擔任副教授的徐丞志博士(Dr. Cheng-Chih Richard Hsu)一起來探討分享,他是如何將他實驗室的質譜鑑定及分析化學的技術應用到醫療檢測上,「將學術界的研究成果轉譯到臨床上的實際應…
  continue reading
 
相較於其他產業,生技業廣泛採納自動化的進程較慢,但自動化也逐漸在製藥業、生技業中被重視與使用。 生技業產線的自動化,不只可以節省科學家花在重複性動作上的時間、降低人為誤差,並將人力使用於醞釀創新想法。自動化產線也可以更精準地使用原料、降低成本,甚至能更有效地遵循法規。 這集由在基因檢測和生醫資訊公司Natera擔任自動化工程師的曾威諭博士(Dr. Wei-Yu Tseng)開講,讓我們透過他的經驗認識從真人操作的生物實驗,到標準化與自動化整個基因檢測流程是需要怎樣的技術與考量。除此之外,在Natera這幾年蓬勃發展之下,公司所需要處理的樣本數量急速增加,對於自動化的產線又是怎樣的挑戰以及突破。 02:15 - 06:52 基因檢測產業的自動化內容 06:53 - 12:52 檢測產業自動化的…
  continue reading
 
生物醫學的科學家們,在最後分析研究結果的時候,通常需要使用統計方法來統整總結。研究所時期你接觸到的生物統計是讓你卻步還是興致高昂呢? 在生技製藥產業,生統更是不可或缺。 今天我們邀請到在學術、製藥、儀器、法規各個面向都有經驗的Joanne來跟我們分享身為生統學家在產業界扮演的角色,不論你是對想進入這個工作領域,又或者是想更有效地溝通實驗分析和統計方法,都不要錯過啦! 講者介紹與開頭 (0:00) 求學期間接觸臨床試驗的經驗(2:55) 生物統計於藥廠中的角色 (4:13) 生物統計學的博班訓練 (10:06) 新型態資料(免疫橋接與真實世界數據)對生統學家的機會與挑戰 (16:09) 講者於醫療器材以及診斷的參與 (21:22) 講者於FDA的經驗(27:35) 給對生物統計求職者的建議 (…
  continue reading
 
精密儀器是推動前瞻研究的重要助力,如何有效利用精密儀器解決橫跨多個領域的問題,更是頂尖研究機構的兵家必爭之地。 本集「生技來一刻」邀請在 LUMICKS 任職應用科學家的林昶廷 (Dr. Jason Lin),Jason 將為我們介紹應用科學家ーー科學家的科學家ーー如何協助客戶利用高精度的光學儀器推動科學研究,有別於一般的研究工作,應用科學家擔任偏向顧問性質的角色,媒合新的研究方法與重大的科學問題。此外,Jason 也和在求學、職涯初期階段的聽眾分享了寶貴的研究職涯建議。 分段整理: 什麼是應用科學家?(1:30) 動態單分子顯微鏡、細胞親和力分析儀簡介 (7:40) 商用儀器和自組儀器的差異 (16:30) 為什麼加入 LUMICKS?(23:20) 應用科學家參與研究的角度 (25:30…
  continue reading
 
軟體作為醫材,就像是個能為提升病人以及醫療人員生活品質帶來無限可能的百寶箱。其中,人工智慧與機器學習於醫療影像上的引入,也為其在自動化、精準化以及標準化上帶來很大的突破。 這集我們邀請到呂任棠博士,分享他從麻省總醫院作為機器學習科學家轉而全力投入創業,並帶領團隊開發第一個FDA 認證用於放射治療的AI自動腦瘤圈選系統的歷程。 他將聊到從一開始的挖角臨床痛點,再到技術上開發軟體時,確認軟體於不同機構系統的通用性。另外,一個軟體要能夠真正地被使用,更重要的是落實臨床和站在使用者的角度出發,才能被無痛地採用,並讓軟體醫材的好處真正被實現。 歡迎來信給我們:tmrbiotech.moments@gmail.com…
  continue reading
 
BTBA Podcast 生技來一刻「Faculty as Entrepreneurs-學者創業訪談」系列旨在將生技產業概述的格局放大到由學術研究、藥廠及生技公司串連起的整個生態系,讓我們可以從多面向角度來了解整個生醫製藥、生物技術產業;藉由連線訪談橫跨學術及業界領域的專家來了解基礎醫學研究與臨床應用的連結整合,破除一些學術界與新創產業的迷思,希望能幫助更多學術期刊上的重要研究找到一條實際應用的產業出路。 這一系列的第一集,邀請到史丹福大學醫學院(Stanford University)小兒科部門內分泌課 department of Pediatrics (Endocrinology and Diabetes)的助理教授周宏杰博士(Dr. Danny Hung-Chieh Chou)來分享他…
  continue reading
 
學術的成果不再只被鎖在象牙塔內觀賞,能否真正被應用並商業化也成為衡量研究成果的指標。這集我們邀請到Ms. Ying-Li Chen陳盈利,現職史丹佛大學技轉中心商業發展以及策略行銷部門主管。為觀眾分享十幾年在美國史丹佛大學、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以及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技轉中心的經驗與趣聞。透過他的經驗我們將一起認識從技術成形後,技轉中心如何評估適合被專利化的研究成果,並在專利誕生後,媒合潛在的買家進行技轉。除此之外,他也分享史丹佛技轉中心如何鼓勵社會創新企業的茁壯與作為發明家成立公司的助力。由BTBA
  continue reading
 
什麼是基因檢測?最精準的基因分析技術如何被用於癌症檢測?生技來一刻邀請到了在 Natera 擔任 Associate Director 的吳欣達博士,欣達將與我們聊聊基因檢測的技術以及應用,介紹如何利用資訊技術大海撈針,尋找超低濃度的疾病信號,這些非侵入式 的檢測方法能夠既便利又精準地進行產前檢查、觀測器官移植成效、甚至個人化地監控癌症。我們也會討論生物資訊 領域的職涯發展,聊聊怎麼樣的訓練可以培育出優秀的跨領域科學家、怎麼在第一份工作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公司、什麼樣的心態更能夠在職場上成功。由BTBA
  continue reading
 
畢業後要留學術界朝向成為教授和擁有自己實驗室的道路,或者是進入業界成為企業的一員,是大部分正在念博班以及博後的人不斷和自己的對話。 不選擇留在學術界成為一位教授的原因有很多,薪水低、工時長、博後時間長、升等壓力大都可能是其中一個理由。 這集由Dr. Erica Cai 以及 Dr. Monica Wey兩位學界教授帶我們破解對學界實驗室指導人(PI)的迷思,分享對科學的熱愛不必犧牲生活,其實PI生活沒我們想得可怕!由BTBA
  continue reading
 
第二季的「生技來一刻」正式開跑了!第一集我們邀請到了新接任 2021 BTBA 會長的許祐湉醫師與周致宏博士帶來 BTBA 的介紹以及他們的經歷分享。祐湉在完成醫學系學業後,到 Harvard University 就讀公共衛生碩博士,是什麼樣的契機讓她由臨床走向公衛?此外祐湉也會為我們介紹公共衛生的族群健康研究是如何進行。致宏在台灣取得博士學位後,到了波士頓的 Broad Institute 擔任博士後研究員,他進行的生物資訊研究又是什麼呢?本集的「生技來一刻」會帶來完整的介紹! 分段重點: 講者介紹 (0:00) BTBA 發展史 (1:45) 祐湉從醫學轉公衛研究的歷程、公衛領域介紹 (5:30) 致宏從台灣到美國擔任博士後研究員的經驗、實驗室生存小技巧 (12:00) 生物資訊 (b…
  continue reading
 
「生技來一刻」的第一季已經邁入尾聲,最終回我們不只邀請了每一集的主持人回來和我們分享各種錄製小趣事,也邀請到了從未獻聲的幕後工作人員,一起來聊聊製作發行的過程都有哪些觀眾們”聽不到“的小祕辛!想知道『生技來一刻』是如何誕生和製作的嗎?想知道團隊印象最深刻的集數和講者是誰嗎?你猜得到哪一集其實差點流產嗎?快來收聽最終回,聽聽製作團隊分享的小花絮吧! 歡迎來信:tmrbiotech.moments@gmail.com由BTBA
  continue reading
 
穿著幹練、能言善道,還能做一手好投影片,時常需要在城市間飛行拜訪顧客也許是不少人對於顧問業的想像。然而,實質狀況又是如何?這集講者 Gugu 在發展生物學博班畢業後,2020年底加入以處理生技業課題著名的顧問業擔任顧問。曾經只以學術為唯一職涯目標開始博班的他,在博班期間焦急地探索更多的職涯可能,在積極參與學校職涯活動以及學生社團的多方努力下,最終終於順利找到以顧問為畢業後的第一站。他將無私地分享自己在博班期間準備顧問面試的方式,以及博班訓練對於現在工作的影響。 分段重點: 講者背景介紹 (0:00) 講者所在 Life Science 顧問公司的業務內容 (1:31) Life Science 顧問公司與普遍顧問公司的差異 (3:56) 顧問業人員組織與職務內容 (4:58) 講者接觸顧問業…
  continue reading
 
這集我們邀請到在 Vertex Pharmaceuticals 教育創新部門擔任 Associate Director 的張劭聿 (MD, MPH),談談他如何從醫師和公衛背景,一腳踏進資金創投的領域當中。在科學背景的支持下,轉換到創投又會需要哪些訓練或是經驗?創投的領域中,又有哪些差別和不同的職涯環境?評估投資標的時,又會從哪些專業角度切入?劭聿也將分享他在這個領域打滾數年來的經驗分享,轉換跑道到生技公司之後,又扮演著哪種角色?快來收聽這集的『生技來一刻』吧! 分段重點: 訪談主題介紹 (0:20) 訪談來賓的學經歷 (1:52) 當初進入創投領域的緣由 (3:25) 非財經專業轉入創投,難?易? (6:07) 顧問經歷與商務開發職務 (9:46) 創投公司的類型以及工作內容 (12:40…
  continue reading
 
在前面的幾集當中,我們介紹了新藥開發裡不同的領域和職業。其實在經過臨床實驗、到藥物上市後,藥廠也持續的在進行上市後監視 (Post-market surveillance) 和真實世界證據 (real world evidence, RWE) 的收集,而這和藥廠中的醫藥事務部門 (Medical Affairs) 息息相關。這集我們請到在台灣的楊森製藥 (Janssen Pharmaceuticals) 擔任Therapeutic Area Lead的張嘉玲博士。張博士將和我們分享他在美國和德國的研究經歷,以及如何在因緣際會下回到台灣擔任醫藥學術專員 (Medical Science Liaison, MSL),張博士的職涯奮鬥史絕對能帶給大家深刻的啟發!MSL平常的工作內容是什麼呢?需要具…
  continue reading
 
由於基因工程上的發展,近年來精準醫療 (precision medicine) 的相關領域也漸漸崛起。藉由了解病人個體基因上的差異,不但能讓醫生做更準確的診斷,也能透過客製化的療程達到最佳療效。而這也更加凸顯出 Biomarker 的重要性,如何透過它來作為精準診斷甚至是治療的利器?在治療腦神經退化的疾病中又會發揮何種效用?想知道就快來收聽這集的『生技來一刻』吧! 上集我們介紹了歐洲的生技圈,這一集我們講把目光聚焦到亞洲,邀請到新旭生技股份有限公司(Aprinoir Threapeutics) 的執行長──張明奎博士 (Dr. Ming-Kuei Jang)。張博士除了和我們聊聊他所研究的腦神經科學和生物標記等專業領域,也將和我們聊聊東亞各國的生技業發展與民情。在各種不同的機緣之下,張博士有…
  continue reading
 
在新藥研發流程的臨床前試驗中,候選藥物篩選(Candidate Selection, CS)是個重要的里程碑,具有承先啟後的重要角色;在這個過程中,化學製造與監控(Chemical Manufacture and Control, CMC)部門不僅要開始將研發的藥物開發成產品,更要將藥品量化,以確保下一階段將啟動的臨床試驗能順利進行! 在這集的內容中,我們邀請到求學、職涯經歷都相當具有國際化的孫大竣博士來到節目中跟大家分享他精彩有趣的人生故事及跨國求學求職經驗。孫博士目前是歐洲比利時楊森藥廠 (Janssen Pharmaceuticals) 藥物開發部門 (Pharmaceutical Development)的研發科學家,專長為藥物劑行開發;孫博士也曾在北美、歐洲求學求職過,具有深刻多元…
  continue reading
 
各項藥品藥材在上市前,都需經過各國食藥署的核准,才能投入市場。從研究、申請 IND、到核准前後等各個階段,都能看到熟悉各部門運作和藥事法的法規人員參與,和 FDA 打交道也是 Regulatory affairs (RA) 的日常之一。 這集我們邀請到在 Ambrx 擔任法規部門 VP 的洪筱玲博士,除了帶大家認識 RA 的工作內容,洪博士也將分享他寶貴的職涯經驗。從研究人員轉換跑道到法規部門,想成為 RA 的一份子需要哪些專業技能和軟實力呢?身為國際學生,總是會有競爭上的劣勢,又該如何化解?面對職涯上的每一個挑戰和抉擇,我們又該怎麼準備? 分段整理: 學經歷背景介紹: from faculty to Reg MS program/certificate to Regulatory Affa…
  continue reading
 
生物醫學藥物研發領域的職涯發展機會多元廣泛,不論是學術研究環境或生技製藥業,都能看到不少深耕多年、在各領域有極高成就的優秀專家! 許多科學家想從學界轉換跑道到生技製藥業發展時,面對百家爭鳴的國際藥廠、生技公司、新創團隊等不同類型的職涯環境,總希望能對這個產業有全面性的了解,以期能做出最適合自己的職涯規劃及選擇。 在這集的內容中,我們邀請到在國際生技製藥業具有舉足輕重地位的周慧泉博士來跟我們分享她精彩的人生故事及職涯道路。周博士目前是全心醫藥生技公司(AltruBio)的執行長及總裁,並為董事會成員之一;在此之前,周博士曾任德國拜耳(Bayer)製藥公司資深副總裁以及全球生物科技營運暨美國柏克萊廠最高主管,負責生技藥物的生產製造與開發以及產品線開拓。希望藉由周博士的視角,來跟我們分享在不同的生…
  continue reading
 
以電子藥物為創業項目的羅怡凱博士於交大電子所碩班畢業後,於博班接觸電子藥物的研究,這集他將和大家聊聊博班畢業就創業所面對的知識衝擊,以及聊聊美國醫材創業的資源尋找。 分段重點: 講者介紹 (1:16) 電子藥物簡介與現況 (2:20) 可攝取性電子藥物的市場前景 (5:21) 從電子工程師到踏入電子藥物的轉折點 (6:57) UCLA 博班的經歷分享與創業初心 (9:20) 第一個創業題目的選擇 (14:24) 加速醫材開發的 FDA Breakthrough Device Program (21:01) 創業初期需要快速學習的各個面向 (25:14) 公司規模與人員組成 (28:07) 創業資源尋找與創投初過招 (31:06) 創業為自己帶來的改變 (37:37) 回顧與展望 (41:01…
  continue reading
 
COVID-19 的疫情自 2019 年底爆發後,全球各國至今依舊被疫情籠罩,各國建立多年的醫療系統制度崩盤、國際間的疫苗搶購戰也隨之開打,衍生出許多「全球公共衛生 (Global Health) 」、「轉譯醫學 (Translational Medicine) 」等相關重要議題值得探討! 在這集內容中,我們邀請目前在陽明大學防疫科學研究中心任職副執行長及台灣高端疫苗公司擔任疫苗事業發展處副處長的連加恩醫師來跟我們談談,生技產業的疫苗在全球公共衛生安全上所扮演的角色及策略佈局的重要性,並強調銜接學術基礎研究到臨床試驗的「從實驗室到病床」(Bench to Bedside) 的觀念,已是全球當代生物科技發展的趨勢! 分段重點: 什麼是「全球公共衛生 (Global Health) 」?對我們為…
  continue reading
 
更多關於 Ep. 11 的精彩討論和幕後花絮 Alpha Fold 2 成功了,然後呢?(1:14) 如何帶領跨領域的不同專業人才 (6:26) AI 究竟可以縮短多少藥物開發的時程 (13:09) AI 在小分子藥物製造開發上的應用與合作 (15:17) AI 在大分子藥物製造開發上的展望 (18:06) 如何讓下一代的生物本科生也具備利用 AI 解決問題的能力? (22:49) AI 怎麼模擬人腦解讀信息? (24:29) 台灣該如何留住本土資訊人才? (30:06) 因為疫情啟發的跨地跨國合作新型態 (37:44) 35-45 歲的時候就從美國回台灣好嗎? (40:06) 如何提升台灣的國際競爭力? (42:23) 台積電模式可以應用在建立台灣的生技產業鍊上嗎? (45:46) 歡迎來…
  continue reading
 
人工智慧在健康管理與醫藥研發等各式應用上漸漸倍受全球矚目與重視。伴隨著精準醫療的需求以及數位分析技術的廣泛應用,預估全球人工智慧在醫療照護領域的市場規模將在 2022 年達到 90 億美元。 你,已經做好準備迎接這場 AI 世紀浪潮的全面來襲嗎? 生技來一刻這集為各位邀請到 Graphen 圖策智能科技集團的創辦人與執行長林清詠博士,來暢談他如何創建一個以圖網路為本的次世代 AI 平台來輔助未來的醫療照護。並且從自身領導團隊以及在學界提攜後進的豐富經驗中,與大家一同分享他在創業道路上不忘初衷的甘苦點滴。 分段重點: 講者的學經歷介紹 (1:35) AI 機器人的開發理念與應用 (3:23) 架構以圖網路為根基的次世代 AI 平台 (5:23) 預視疾病風險 (8:03) 主觀偏見 (10:3…
  continue reading
 
2017 年的全球免疫疾病治療市場總值約為 1098 億美元,表現令人矚目 ,預計 2027 年將成長到 1914.2 億美元。在過敏免疫風濕疾病的生物製劑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時代,藥廠的醫療研發專科部門 -發炎與免疫學部門被稱為新藥開發的掌舵手也不為過! 生技來一刻這集邀請到目前仍在國際藥廠賽諾菲 Sanofi 相當活躍的林俐伶博士,來分享她在發炎與免疫專科的藥物開發上市的成功經驗,並以生技圈領導者的角度提供後輩們產業及個人職涯發展的未來方向! 分段重點: 講者的學經歷介紹 (2:43) 學術界和業界博士後訓練的相同與不同 (5:50) 學術文章及專利發表在業界的重要性 (13:47) 醫療研發專科部門(Therapeutic Area)在藥廠新藥開發的角色及功能 (15:20) 藥廠研發…
  continue reading
 
好的生物標記物 (biomarker) 能讓我們有效地了解生理反應的狀況,並於藥物開發的過程中為不同面向的問題帶來解答。這集由 Dr. Richard Liang 講解生物標記於藥物開發中的應用以及如何加速生物標記的開發。曾經於學界打滾多年的他,也不藏私地分享他投入業界的心路歷程。 分段重點: (0:55) 講者及 biomarker 介紹 (2:20) 使用 biomarker 的時機與分類 (6:40) 認定合適 biomarker 的途徑 (9:15) biomarker 部門與藥廠其他部門的關係 (11:32) biomarker 開發的限制與突破 (14:34) 加速biomarker的開發的途徑 (18:26) 學界與業界的異同 (21:10) 適合 biomarker 部門的學…
  continue reading
 
在新藥上市前後有一系列的準備工作,這集就來為大家介紹健康經濟與療效研究(HEOR)部門如何利用設計實驗和分析 real world data(真實世界數據),在藥品上市前、中、後期與各國的法規部門和保險公司互動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分段重點: (1:28) 探索career path: dry lab / wet lab / 臨床藥師 / 藥物經濟學 (3:30) Health Administrative Program學些什麼? (4:55) 畢業後的選項 (6:11) HEOR consulting / CRO 的工作內容 (6:53) 轉換跑道進入藥廠的原因 (9:20) 藥品上市和保險公司的關係 (13:08) 什麼是HEOR (Health Economics and Outcom…
  continue reading
 
Loading …

快速参考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