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岛FM 公开
[search 0]
更多
Download the App!
show episodes
 
Artwork

1
跳岛FM

中信出版·大方

Unsubscribe
Unsubscribe
每周
 
跳岛FM(Talking Literature)是一档文学播客,一份可以听的文学杂志。节目每周三更新,由中信出版·大方出品。入选“苹果播客2020年度编辑推荐”。
  continue reading
 
Loading …
show series
 
“要是我死了,你就吃了我,当作我在人世间做的最后的施舍。” 这是电影《雪豹》中一句让人印象深刻的台词。仿佛阴郁的预言,去年五月,这部作品的导演万玛才旦猝然离世。这位从文学系转行的电影人有着很多头衔:“藏地新浪潮”电影的领军人物、中国百年影史藏族母语电影的开创者......而用万玛才旦自己的话来说,他是一个写小说、拍电影,讲故事的人。 最近,《雪豹》走入院线公映,万玛才旦的遗作小说集《松木的清香》和翻译作品《如意故事集》也即将出版。本期「乒乓台」,于是和竞菲从《雪豹》观后感谈起,与我们共同回顾万玛才旦留下的那些未完待续的故事。 正如阿乙在《如意故事集》的推荐语里所说:“故事就像星星。星星可能已损毁,但它发出的光还在到达我们的路途上。”或许,万玛才旦所做的一直是在不同的世界观之间转译的工作。在他…
  continue reading
 
眺望当下的世界,伊以两国乱局再启,俄乌之间战火未熄,地区之间的高墙正在重新矗立,当分裂成为一种常态,边界是否仍有消融的可能? 身为写作者的柏琳,用新作《边界的诱惑:寻找南斯拉夫》给出了自己的回应。本期「独上阁楼」,她将与北京大学历史系的罗新教授一起,从这部作品出发重新审视巴尔干地区及其背后世界性的分裂问题,并且讨论如何通过非虚构写作探寻观念的边界,找到指向未来的答案。 事实上,20年前解体的南斯拉夫,早已消失在了大多数人的记忆里。在当下的语境里谈论巴尔干地区,我们到底在讨论什么?历史的猎猎回音里,当下的写作者可以给出哪些新的答案?边界的诱惑既是外部世界对城内人的致命吸引,也是筑城者对构建壁垒的强烈欲望,而当我们书写边界,便是从底部扣问高墙存在的原因。罗新教授对历史写作的认知也提示着我们,没有…
  continue reading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则各有各的不幸——自从伯格曼以《婚姻场景》为家庭情感剧写下原点,大银幕小荧幕上的婚姻故事就似乎再没有脱离背叛、指认、怨怼和彼此折磨的晦暗主题。 乍看之下,去年的戛纳金棕榈奖获奖影片《坠落的审判》也是这样一部有情人终成怨偶的悲剧,然而,法国女导演茹斯汀·特里耶想让观众看到的远不止失衡的亲密关系。 2024 年,中法建交 60 周年之际,跳岛FM与法国驻华大使馆共同推出 「法兰西特派!La dépêche française ! 」 特别企划。系列第三期,我们请到了曾在《坠落的审判》中国首映礼上担任翻译的电影学博士 缴蕊,和她聊了聊近年来法国和其他国家的婚姻家庭剧中值得关注的新鲜变化,以及这些变化背后正在撼动的成见与现实。 走进婚姻的女人,只能拥有贤妻和怨妇两种可…
  continue reading
 
即将到来的4月4日,是玛格丽特·杜拉斯110周年诞辰。隔了一个世纪的距离,这位传奇女作家却好像永远不会过时。 2024 年,中法建交 60 周年之际,跳岛FM与法国驻华大使馆共同推出「法兰西特派!La dépêche française ! 」特别企划。这一系列的第二期,我们再次请到作家、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毛尖一同重温这期试图理解杜拉斯,“生擒”杜拉斯的节目。在这个性冷淡的时代,再读杜拉斯,重新召回迷恋、疯狂和热情。 玛格丽特·杜拉斯用一生体验了所有文艺青年梦寐以求的事业,将勃发的生命力奢侈地灌注到自己的文本和生活中。她忽冷忽热的写作态度、过剩的自我意识让万千读者又爱又恨。我们究竟为何迷恋杜拉斯?她究竟是因疯狂而迷人,还是因足够迷人而有了豁免权? 和不少同代的文艺青年一样,毛尖曾见证了杜拉斯被…
  continue reading
 
作为2021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拒绝每一个既定标签。他深谙后殖民理论,却从不迎合西方对殖民叙事的刻板期待;他书写故乡,却不断质疑着迁徙年代我们对家园的想象;出乎所有人意料获得诺奖,却依然按照自己的节奏笔耕不缀,丝毫不受“诅咒”的影响,甚至刚刚写完了一本书。 2024年3月,古尔纳受邀来到中国。本期节目,跳岛将呈现古尔纳在上海思南文学之家与著名中国作家、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得主孙甘露的对谈。 在古尔纳获得诺奖之前,鲜有中国读者听过他的名字,而被问及对中国文学有何印象时,他则坦言“在英国书店庞杂的翻译门类里找到来自中国的文本并不容易”。某种程度上,这次对谈也是两个生生不息的写作传统在“世界文学”版图边缘的一次相遇和对视。 时至今日,当背井离乡成为无数人共享的命运,文学对离散…
  continue reading
 
当“丧”成为一种文化,“Emo”成为一种风格,“发疯文学”成为年轻人的解药,精神问题不仅是个人困境,更成为一种社会状况。本期【私人阅读史】,主播方岩邀来上海市精神卫生研究所工作的心理咨询师张青。在工作中每天阅读“人”的张医生,也在书影世界里时刻转换医者和学者的视角,反思技术与伦理的边界。 精神症候,也从来不只是纯粹的病理问题,文学影视里反复描绘戏剧化的“失常”,哲学家们不断追问“存在”、解构“疯癫”——推开心理咨询室的门,会有《心灵捕手》里罗宾·威廉姆斯一样的心理咨询师咆哮着喊出大段人生金句吗?走进精神病院,还会有人会像《飞跃疯人院》中的麦克墨菲一样被套上电击仪器,实施“脑前额叶切割术”吗? 在那本被封为精神科医生必读却少有人能真正读懂的《普通精神病理学》里,我们仍能读到雅斯贝尔斯的忠告:“…
  continue reading
 
“我相信,等我们再活上一个世纪……等我们每个人每年都有了五百英镑和自己的房间;等我们习惯于自由无畏地写出心中真实的想法;等我们稍稍逃出了那间共享的起居室……” 这是1928年伍尔夫向剑桥大学的女学生们发表的演讲。距离伍尔夫的“百年之约”还有五年的时间,本期节目,主播肖一之请来了两位老朋友,任教于北京外国语大学的许小凡和编辑顾真,以新书《弗吉尼亚·伍尔夫传:作家的一生》中文版上市为契机,重新回顾这位女作家的生命轨迹,思考她给我们留下的精神遗产。 生前和身后,弗吉尼亚·伍尔夫都难以逃脱被符号化的宿命:她是性侵的受害者,是家学深厚的贵妇人,是神经质的现代小说家——是的,她时常生病,但别再说她歇斯底里。受惠于诸多女性文学先辈的她,又成为了后来者难以逾越的高峰和批评的箭靶。 一种纯属于女性的美学是可能…
  continue reading
 
春节档刚刚过去,由贾玲导演、讲述女拳手脱胎换骨故事的《热辣滚烫》斩获超30亿票房,成了最大赢家。 本期「乒乓台」特别番外节目,竞菲和于是邀来了一位曾在现实生活里经历过“热辣滚烫”的女拳手Daisy。同样曾遭受过体重歧视的她,通过拳击逐渐找到了生活的节奏。等到那个被婚姻磨损的女孩终于再次神采奕奕,朋友夸她太“励志”,她却说,这不是励志,是“恢复出厂设置”。作为亲历者,Daisy如何看待《热辣滚烫》的诸多本地化处理?台上台下,女拳手的现实处境如何?抛开减肥励志等等噱头,《热辣滚烫》又为何让我们感动呢? 从《洛奇》到《百元之恋》,盘点一圈影史经典拳击片,我们发现每个故事总在借题发挥讲人生。或许正是因为生活的暴力没有规则可言,我们才会被拳台上的搏击吸引:至少在这里,你不用对空气挥拳。即便被打败,也总…
  continue reading
 
“许多女性主义者认为,作为一个固有的女性领域的家已经衰落,而作为一种伦理、一种情感、一种审美和一种公共领域的家则得到了平反。” 春节假期结束,回完老家,跳岛编辑部的几位都对《阿尔戈》里的这段话有了新的体悟。漂泊在大城市、未能置业的我们,如何在春晚小品式的标准家庭图景之外,营造一个属于自己的家? 本期「自由潜水」闲聊专栏,何润哲和广岛乱再次拉上运营编辑黄鱼和老朋友文化记者栗子,一起聊聊我们对“家”的想象。 去年年底,厌倦了和房东斗智斗勇的栗子开始尝试“沙发客”的生活方式。仔细审视了自己和物品之间的关系,她发现一个20寸的行李箱就能装下必要的生存物资。没有一个固定的家是怎样的体验?孤独的城市里,无产者们可以想象一个公共而非私人的、流动而非资产的家吗? 家是我们在血肉和衣物之外的第三层皮肤,如果它…
  continue reading
 
【导语】 本期主播:包慧怡、姜林静、陈杰 2024年,中法建交60周年之际,跳岛FM与法国驻华大使馆共同推出「法兰西特派!La dépêche française ! 」特别企划,用6期节目带领中文听众领略法国文学的独特魅力。本期节目是这个系列的第一期。 “春天,十个海子全部复活。”——春天向来是属于诗人的季节。在法国,“诗人的春天”这一活动已经举办了四分之一个世纪。本期「沙仑的玫瑰」专栏也将献给诗歌,复旦大学外语学院的三位老师包慧怡、姜林静和陈杰会各自分享一首自己偏爱的新年诗。在这个“五十年不遇”的寒冬,让我们一起用关于新生的诗歌,召唤春天的到来。 1963年2月11日,经历漫长的挣扎,美国诗人西尔维娅·普拉斯留下一个黑色弹簧活页夹,里面是四十首诗作的手稿。第一个单词是“爱”,最后一个单词…
  continue reading
 
本期岛上主播:于是 很多通过简体中文认识村上春树的读者都听过这样一个说法:“台湾译者赖明珠的译本才是最好的中译本。”作为将村上春树推介至中国台湾的第一人,赖明珠认为翻译应当“如同无色透明的白开水,将不同咖啡的原味表现出来”。在很多人看来,她的语言活泼灵动,能够贴切地传达人物性格。 而在大陆地区,自1989年《挪威的森林》中文版面世以来,是林少华辞藻优美的译文陪伴了一代代年轻人走过或颓丧或浪漫的青春时代。一直以来,有关村上春树两套中文译本的评议绵延不绝,最近,“赖译本”村上终于在大陆地区出版发售,我们也得以不再雾里看花。本期节目,主播于是邀来两位日语译者夏殷和海带岛,从选词句式到性别意识,对“林译本”和“赖译本”展开了一次细致的比对。 赖明珠的翻译果真更忠实于日文原著吗?不同的翻译策略折射出了…
  continue reading
 
前不久,跳岛FM的几位主播一起去看了场音乐剧:来自伦敦西区,大名鼎鼎的《玛蒂尔达》。虽然早就知道这个经典儿童故事肯定少不了小观众,真的走进剧场,看到四周激动之情溢于言表的小朋友时,几个人还是悬起了一颗心。好在,随着大幕拉开音乐响起,大孩子小孩子们齐齐进入了剧情,一个个笑到前仰后合,想象中的喧扰和吵闹并未发生。 从什么时候开始,自己看到小孩子就会紧张?回程的地铁上,一边审视这不自觉的微妙厌童情绪,一边回想起刚刚舞台上校长把“熊孩子”当铅球抡的惊悚画面,肖一之和广岛乱决定拉上从事儿童戏剧教育的朋友耽于,来聊一聊《玛蒂尔达》的原著作者,一位塑造过无数“讨厌小孩”的非典型儿童文学作家——罗尔德·达尔。 你或许并不熟悉这个名字,但你大概率刷到过改编自达尔作品的院线新片《旺卡》,看过其前传《查理和巧克力…
  continue reading
 
“我讨厌当个刺儿头,”汉娜·阿伦特曾说,“但恐怕我确实是个刺儿头。”因为“平庸之恶”,她的名字为无数人所熟知,却少有人了解求真的勇气曾为她招来过多少攻讦。 本期「独上阁楼」,主播柏琳将和北京外国语大学外国文学研究所的王炎教授一起,走近“邪恶女人”阿伦特的思想世界。 在王炎看来,阿伦特可能是被误解最深的一位思想家。她的作品矛盾重重,一方面背靠深厚的古典哲学传统,又无时无刻不在与传统背离:她如何继承了老师海德格尔的理论,又为何与他分道扬镳?作为纳粹反犹政策的受害者,亲历过集中营的她为何被犹太世界指为“叛徒”?晚年的她对“沉思”的批判态度发生了怎样的改变?当“爱”已经成为一个过于宽泛的词语时,她又为何会说“我从未爱过任何民族或集体,我只爱人”? 在这个已经被冷战、核威胁和人工智能技术彻底重塑的时代…
  continue reading
 
本期岛上主播:何润哲 2023年的最后一天,美国女歌手泰勒·斯威夫特的演唱会电影在粉丝们的翘首企盼中终于登陆内地院线。去年,这场“时代巡回演唱会”(The Eras Tour)不仅席卷了社媒热点话题,还以创纪录的票房收入直接拉动了地方经济。年底,美国《时代》杂志将她评选为“年度风云人物”。在这份挤满了政客和企业家的长名单里,泰勒·斯威夫特紧随马斯克和泽连斯基之后,用格格不入沉默地证明着她的影响力。 这是美国流行工业的又一次胜利吗?年轻美丽的女艺人那么多,为什么偏偏是泰勒·斯威夫特?本期跳岛,主播何润哲拉来同为霉粉的好朋友,青年钢琴演奏者何卡卡与文化记者尹清露,一起从泰勒出道以来10张专辑中的风格转换聊起,试着解开这位女歌手之所以让无数人一再爱上的秘密。 在年度风云人物专文中,《时代》杂志写道…
  continue reading
 
2023年的进度条即将见底,各大平台的“年度总结”开始井喷。关键词层出不穷,个体的生存状态却无法再被语言锚定。在“电子榨菜”霸榜精神食谱、“文化体力和财力”通通告急的时代,阅读似乎不再是安慰剂,而成了焦虑源。 本期「自由潜水」特别版年度阅读盘点,跳岛的常驻主播于是、肖一之、钟娜、何润哲和广岛乱在回顾一年来的阅读与生活时,不约而同地发现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正在努力“康复”中:说好要拥抱不确定性的肖师傅还没扶起前年的flag;去年在读“如何形成良好习惯”的钟娜今年开始研究“怎么把握时间”;于是的阅读计划随出版计划一同顺延;结束了fuji rock之旅的广岛一头扎进了市井生活中;翻译了两本新书的润哲也借助笔记软件实现了系统阅读的小目标。 或许,“读不下去”是因为人和书的相遇也需要对的时间——既然能反…
  continue reading
 
本期节目的诞生,得益于一场未能如期举办的线下活动。感谢这次阴差阳错,让这场连接了欧洲、美洲和亚洲三个大陆,从深夜聊到清晨的长谈以播客的形式转录下来,在跳岛封存了2023年最坦诚也最动人的几个时刻。 一起聊天的钟娜、颜歌、何雨珈共享很多标签:她们都是四川人,成长于小镇,并在离开故乡后,分别经历了从方言到普通话再到英语的几番穿梭,直到那个年少的四川话人格和有关家乡的回忆一同被层层包裹起来,成了不敢轻易碰触,一碰就要泪流成河的洋葱心。这次的聊天也理所当然地从四川的小镇“平乐县”启程,向着远方的“elsewhere”漫游。 她们聊到自己为何总在迁徙,聊到为何父母的期待总是与我们的轨迹错位,也聊到一个出走了的女性,要怎样在两套语言系统的夹缝中找到自己的声音。 十年前,面对着城乡结合部街边火腿肠要“走向…
  continue reading
 
本期岛上主播:宝婷 我们的时代,用“emo”概括微妙心情,以MBTI界定差异个性,用“情绪价值”衡量吸引力,拿“situationship”代指一段看情况的关系。****越来越多关于情感的语汇被创造出来,可是,每每情动于中,语言却总显得贫瘠苍白,让人陷入言不由衷的尴尬境地。 有意无意地回避个体间深度的情感共鸣,是因为当代人普遍“爱无能”,还是由于情感本身就常常落入失语的境地? 本期跳岛,主播宝婷请来了两位分别来自文学和人类学领域的嘉宾——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与国际汉语文化学院双聘教授金雯,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副研究员宋红娟。从近年来学术界的热门话题“情感转向”说起,在书页间,在田野中,共同探微情感与情动,凝望那些难以名状的心绪。** 情为何物,情感与情动之别何在?情感,究竟是身体的自然反…
  continue reading
 
“那一天我二十一岁,在我一生的黄金时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爱,想吃,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后来我才知道,生活就是个缓慢受锤的过程。”最近,一个挂在热搜上的新名词“文化体力”为王小波的这段慨叹给出了更为具体的阐释:所谓文化体力不足,指的是没有精力参与较为深度的文化艺术活动。一个个曾经的文艺青年,上班“受锤”几年之后恍然发现,自己看独立电影想睡,读大部头犯困,想去看展嫌挤,想去看剧嫌贵……“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失。”不知不觉间,文化体力值就见了底,连带对文艺与远方的美好向往,也在日复一日的循环中褪为淡淡的倦怠。 本期「自由潜水」闲聊专栏,何润哲、广岛乱拉上久居幕后的运营编辑黄鱼和身为文化记者的朋友栗子,从最近因二创而翻红的电影《花束般的恋爱》聊起,评估了彼此的文化体力值。像…
  continue reading
 
“你再怎么写,也写不到美国的主流社会里。” 二十多年前,赴美攻读免疫学博士的李翊云放弃科研,转而投身英文写作的时候,一位老同学曾出于好意这样告诫她。 二十年后的今天,坐在普林斯顿的校园里,面对着已经出版过五部英文长篇小说,三部短篇集,一部散文集,获得过美国“麦克阿瑟天才奖”等多个重要奖项,正在向英语母语者教授创意写作的李翊云,这句预言很难不听上去像个笑话。 不过,李翊云的写作史远非一目了然的成功学剧本,正如她笔下的人物,总爱挑战和改写陈词滥调:市面上流行讨喜的女性角色,她偏偏最看不上;主流期待会“折腾”,有主动性(agency)的人物,她却为被动辩护,认为“犹豫是一种被低估的美德”;她书写被科技巨头占据之前的加州,并以外乡人独有的清明指出,纽约就是个大农村,所谓的“都市”值得商榷,尽管她的中…
  continue reading
 
十月以来,世界再一次为无解的巴以冲突而揪心,却鲜有人再提及那位二十年前离开了我们的“恐怖分子教授”——爱德华·萨义德。他是巴勒斯坦利益的捍卫者,出入纽约的知识分子圈,却没能彻底扎根于任何一种文化,终身在流亡中寻觅自由;他与萨特交往甚密,又看不惯晚年被捧杀的他;喜欢加缪,但不留情面地批评《局外人》里的帝国主义视角;欣赏德里达,后来又指责他缺乏历史感……这位“刺头”似乎看谁都不顺眼,但他始终保持着一种愤怒且温暖、不自洽却很诚实的批评精神,绝不会从人格上诋毁他的朋友或敌人,并且在批评对方的过程中,也不断审视自己。 知识分子的友谊是怎样的?互不认同却尊重彼此,这样的友情是可能的吗?本期「独上阁楼」,主播柏琳请来了被她戏称为“真正的知识分子”的好友、单读主编吴琦。节目刚开始,吴琦就对柏琳的“抹黑”提出…
  continue reading
 
“你好,请多关照,我是户川纯。” 在灯光昏暗的房间里,她捧着一盒烧肉饭外卖,转身问好。 她是户川纯,原本想成为国民女演员,却一不小心变成日本新浪潮朋克教母——富坚义博赞她为偶像,蜷川幸雄在葬礼上播她的歌,今敏以她的“七变舞”为灵感拍出《千年女优》......她是太多人的缪斯,是活跃在地下和主流的传奇,是身着洛丽塔歌唱的啼血杜鹃。 这样的她,在某个深秋的夜晚真切地出现在我们面前时,却显得像一位邻家姐姐:她会害羞,会聊着聊着突然表演欲爆棚。声音钝钝,却有慑人心魄的魔力。10月27日,户川纯上海专场开演的前一天,跳岛主播广岛乱对户川纯进行了一次专访,联系她去年引进国内的随笔集《邂逅》,聊了聊年龄、月经、男尊女卑、朋克精神、欲望和人生。 面对年轻一代的热情,她笑说自己“已经是老太婆的年纪”。但户川纯…
  continue reading
 
近日,第六届宝珀理想国文学奖在北京揭晓,青年作家杨知寒凭借作品《一团坚冰》摘得首奖。本期节目,跳岛主播筱狸请来评审团之一的唐诺上岛,与我们分享他对于大陆青年写作的观察和他对于年纪的思考。 宝珀理想国文学奖在成立之初便确立了评委每届换新,参评后五年之后才能返场的规定。唐诺曾在2018年参加首届评审,今年重归,是奖项设立以来首位返场的评委。五年间世情变幻,时光推舟向前。在唐诺看来,相较于暴露某些显性的改变——毕竟小说的写作并不总是紧跟时事,回望的意义更加在于,那是一种远方的眼光,让我们得以对抗对习以为常的遗忘,并重新界定特殊与普遍。 回望也是唐诺在新书《求剑》中所选择的姿态。逐渐步入暮年的他,把“年纪”这个视角加入每天的阅读和书写中,用老年的眼光回看熟悉的书和熟悉的世界。时间之于个体,是年纪无可…
  continue reading
 
前不久,刚刚在平遥国际电影节摘得最佳影片的《河边的错误》转战院线,首周票房轻松过亿。一向偏爱影史老片的书影专栏「乒乓台」也被吸引过来,上岛聊了聊这部改编自余华早年先锋小说的院线片。 竞菲为什么推荐于是去看《河边的错误》,于是又如何评价这次观影体验?91年出生的导演魏书钧,把余华原著的八十年代设定往后推了十年,这会导致哪些解读上的问题?为什么说改编不仅没有丢掉原著的立意,还深化了?如何看待已经成为魏书钧标签的“元电影”情节? 16mm胶片钩织出的长镜头,与其说还原了历史的真实,不如说在提示影像的虚幻。当创作者的焦虑侵入故事的机理,观众又该如何划定理性和疯癫的界线?难怪说竞菲会说,今天看电影就像一场猜谜大赛,分不清哪里是主动改编,哪里是无奈妥协——只好翻出余华的原著小说来:无法接受故事的荒诞,是…
  continue reading
 
也许你刚进地铁就看到了跳岛FM的更新。要点开看看吗?你还挤在乘客之中,努力抓住吊环保持平衡。你想掏出耳机戴上,但左边那家伙的背包让你腾不开手。你决定把这期节目留到摸鱼或午饭的时候听——这种断断续续的引诱让周五变得没那么难熬……那么就先看看导语吧。 你终于点开了本期「一起读」,听到了由普通读者何润哲、专业读者赵松和飞行读者得闻念出的熟悉的开场白:“卡尔维诺说,经典是每次重读都像初读那样带来发现的书……”《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你记得这本书的评价一直两极分化。“元小说”之类的名词让你眩晕……不过,他们说这本书是“20世纪最后的奇迹”,还说是自己的初恋书,从目录开始就让人大开眼界——这么厉害?既然这样,那再听听吧! 原来10月15日是卡尔维诺诞辰100周年啊!这位痴迷于民间童话、宇宙奇趣和机械游…
  continue reading
 
和不少终其一生都未曾获得诺奖垂青的杰出作家一样,格雷厄姆·格林也背负着太畅销、太“好读”的原罪。本期「沙仑的玫瑰」专栏,复旦大学外语学院的三位老师包慧怡、陈杰和姜林静选择了格林的代表作《恋情的终结》。一个情节略显老套的第三者故事,可以帮助我们看清爱情的本质吗? “这本书所记述的与其说是爱,倒不如说是恨。”——一段走向终结的恋情,似乎注定是爱恨交织的。激情之爱必将燃尽吗?一对爱侣怎会分开?明明在莫里斯和萨拉坠入情网的时候,他们的面前还有“整整一个人生可以企盼”。直到莫里斯雇来的私家侦探找到了萨拉的日记,这部悬疑罗曼司才在萨拉忏悔录式的自白中达到高潮:“我不再怕沙漠了,因为你在那里。” 莫里斯的悲剧是特殊的,毕竟,他的情敌是独一无二的天主:追求情有独钟的凡俗之爱,或许也是神圣之爱的万千法相之一。…
  continue reading
 
一周前,2023年诺贝尔文学奖花落挪威作家约恩·福瑟。除去少数戏剧爱好者,很多中国读者都是第一次听说这个来自北欧的名字。约恩·福瑟是谁?诺奖为何选择了他? 本期跳岛FM,主播于是请来约恩·福瑟作品的两位中文版译者邹鲁路与李澍波,第一时间为岛民们共同解读这位新晋诺奖得主独具一格的极简主义创作美学。 诺奖的颁奖词称福瑟“以创新的戏剧和散文,为不可言说之物发声”;学生克瑙斯高则在《我的奋斗》中将他描述为“明亮的黑暗,有声的静默”。作为当代欧美剧坛最富盛名、作品被搬演最多的在世剧作家之一,福瑟以悖论的方式揭示出人类的永恒命题。戏剧舞台上强烈的情感张力也被他带入到小说写作中,男男女女在并置的时空中与过去的自己相遇,渴望交流,却只能在一起孤独。 同样出身挪威,比较福瑟与其前辈易卜生所关注的主题,不难看出…
  continue reading
 
甚至不必亲身经历,单看看打工人疲惫的眼睛,就可以想见,工作难免搓磨意志;只听听千百年的苦情歌,也可以揣测,爱情多半惹人心伤。 英国作家阿兰·德波顿在《工作颂歌》里写:“并不是说工作和爱情不能给人愉悦感,问题在于这两件事基本不可能给人成就感。” 好好工作,好好恋爱,这样朴素的人生愿望能有什么问题?为什么反而一提起就焦虑?本期「自由潜水」读书会,主播何润哲、广岛乱、宝婷拉来好朋友栗子,试图群策群力,在思想家的金句里找到以下人生命题的答案: 💭 要不要把爱好当工作? 💭 不想上班了,但自由职业真的自由吗? 💭 什么是“恋爱脑”?不顾一切的爱为什么不流行了? 💭 搞钱和搞对象天生是矛盾的吗? 从面包聊到爱情,我们发现:“二选一”是个伪命题,金钱与情感早就纠缠不清。如今的狗屁工作,不仅要求打工人精通e…
  continue reading
 
9月11日,日本东京电力公司首轮核污水排放完毕。洋流与季风的轨迹逼迫我们再次反思自己在世界中的位置。本期「独上阁楼」,主播柏琳请来刚刚结束一轮国际旅行的青年作家晓宇,和他一起聊了聊废墟之上,普通人如何夺回想象世界的权利。 作为常年穿梭于冲突地带的危机亲历者,这个夏天,晓宇再次目睹普通人如何在战火未熄的城市生活。人们在白天散步,按下人行道旁被写上“重启世界”的按钮,然后在夜晚躲避随时可能到来的空袭。然而,在警报的间隙间与当地人交谈时,晓宇却收到不少关于东亚局势的提问。这份略显老派的、对远方与世界的关心,也被他带入了最新出版的长篇小说《水下之人》中。 “保卫世界”,是否已经成了少数人的话题?当下的现实主义是否已经软弱到不敢想象一个更大的世界了?当“我仅代表我自己”成为一种普遍的自觉,“改变世界”…
  continue reading
 
时隔一年回归,经典重读栏目「一起读」选择了一位大师地位尚且存疑的作家——村上春树。 “我对仅仅因为《挪威的森林》就热烈喜欢或热烈讨厌他的读者没有好感”——本期专业读者张定浩的这句话,想必也是不少村上书迷的心声。在很多人看来,最能体现村上春树写作功力的作品,不是百分百的青春爱情小说,而是采用双线叙事,更加复杂也更加难读懂的《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 为什么说《世尽》是村上最优秀的作品?作为一个小说家,村上春树的过人之处在哪里?为什么他好像总在写同样的故事,又总是能抓住我们的心?本期「一起读」,“很难再为村上式文艺男主角心动了”的普通读者何润哲、“多年后重读发现村上的确厉害”的专业读者张定浩和“实话说青春期的确感染过村上热”的飞行读者渡边,三个人从这本村上代表作聊起,分享了各自对村上春树的复杂情感…
  continue reading
 
《活着》《三体》《平凡的世界》《白鹿原》——这四本书,构成了本期节目嘉宾梁捷眼中霸榜当代大学生书目的“新四大名著”。 本期节目录制于一间神似美国禁酒令时期秘密小酒馆的临时办公室。受邀来分享自己「私人阅读史」的嘉宾梁捷,是任教于上海财经大学的经济学副教授,也是主播方岩心目中“与那些网红经济学家都不一样的”一位资深文学读者。 作为一名老师,梁捷惊讶地发现自己的阅读品味已和当下的学生们渐行渐远。年轻时钟爱的王安忆、韩少功,在当代大学生群体中并不热门,更不用提他因印度研究而结缘的诺奖作家奈保尔,也属于小众趣味。想和学生们安利林棹的《潮汐图》或是金宇澄的《繁花》,却总觉得有千般好处,不知从何说起。 分众时代,年轻人的文学审美反倒愈加趋同了吗?更多好书无人问津,是该怪信息茧房,还是真的“一代不如一代”?…
  continue reading
 
此刻,你所在的地方能听见鸟叫吗?是哪种鸟儿在唱歌? 对于广大的观鸟爱好者来说,尚未结束的炎炎夏日并不是最好的季节。浓密的林荫为鸟儿的繁殖提供了庇护,也遮挡了人类好奇的视线——于是,沉迷观鸟已久的主播肖一之终于游回岛上,邀来设计师曾妍和小说家东来两位同好,从林中的鸟聊到书里的鸟,也聊聊观鸟过程中的人类百态。 如今,观鸟被称为“没有杀戮的狩猎”,但是回到18世纪,瞄准鸟类的可不是望远镜。在博物学发展和技术进步带来的快乐背后,人类的小爱好对自然的影响也难以估量。摘下人类中心主义的滤镜,用观鸟的方法反观人心,又会看到怎样的物种多样性?人类观察自然的精度不断提高,城市化却不断侵吞着鸟类的生存空间。“久在樊笼中”的城市人,真的能在人造景观中“复得返自然”吗? 【本期嘉宾】 曾妍,设计师,Wild Tri…
  continue reading
 
在确定本期「乒乓台」的主题之后,主播于是不慎感染了新冠。一拖再拖,“阳”过之后的盛夏,于是与竞菲再来聊这部冷门电影,倒是更有隐喻照进日常的现实感。 《彼得罗夫的流感》的故事,从一个普通的汽修工&业余漫画家彼得罗夫染上流感开始。导演基里尔沿用前作《盛夏》中的幻觉抒情法,把主人公的回家之路拍得无比漫长,如同一个不知何时会醒来的噩梦。于是大呼看电影看到生理性不适,竞菲反倒觉得,作为一个从标题就开始高烧的作品,这片子劲儿还不够大! 《彼得罗夫的流感》曾入围2021年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其同名原著小说的作者名叫阿列克谢·萨利尼科夫。这个略显陌生的名字,是俄罗斯当代文学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评论家口中的他,“讲述了每个人都知道的事情”——讨厌人类却不得不融入人群,怀揣梦想却结局平凡,写成黑色幽默都嫌无聊的碰…
  continue reading
 
继疯狂压缩时间的“特种兵旅游”后,Citywalk又成了新一个城市生活最热词。时光倒流一百年,在世纪之交的巴黎,有一位热衷于进行人间观察的本雅明,第一个将此类不为工业社会所容、无所事事压马路的“街溜子们”奉为了现代性的英雄。 沿着未尽的《拱廊街计划》,主播于是请来了同样擅于在巴黎街头游荡的作家费滢,和她的发小、岛民们的老朋友见师一起,聊了聊最近刚刚入围第六届宝珀理想国文学奖的小说集《天珠传奇》背后的晃膀子哲学。 在毕不了业的历史系博士生费滢眼中,原与真不应该是小说家的顾虑。历史研究不接受东南亚盗挖古珠可谓理所应当,但正如造假技艺代代相传——你知道宋人仿汉玉和清人仿宋玉的低温油炸方法有什么区别吗?——真实与虚构、原创与戏拟的界限,也难以在后现代的拼贴游戏中坚挺。现代的时间像海浪般起落,而我们终…
  continue reading
 
一百年前,伍尔夫笔下一位叫克拉丽莎的议员夫人要“自己去买花”。这个夏天,新片《芭比》的结尾让我们再次想起了这个文学史上著名的开头:兜兜转转,这个“100%完美”的玩偶终于决定从符号世界走向真实的女性人生。她那双美丽而不实用的尖头高跟鞋,也换成了一双舒适的平底勃肯鞋。 穿着勃肯鞋去看妇科医生当然很合理,不过,粉红色拯救世界的流行文化时代就这样一去不复返了吗?带着这样的小小不甘,少女时代曾一度沉迷芭比系列电影的跳岛主播何润哲请来了编剧朱宜和电影人潘萌两位好朋友,在这期「自由潜水」专栏中聊了聊我们对这部真人版《芭比》的想法。 作为一部源自玩具品牌的电影,《芭比》不可避免地带有消费主义的原罪。但听完潘萌分享的《芭比》辛酸开发史——从1995年起,像皮球一样在环球、索尼和华纳几大厂牌之间被踢来踢去,主…
  continue reading
 
半个月前,知名作家米兰·昆德拉于巴黎逝世,终年94岁,一代文学传奇就此落下帷幕。这位出生于捷克的作家,最终选择了法国和法语作为自己的归宿。而在东欧,另一位从小国走出的大作家,却有着与昆德拉截然相反的人生轨迹:说波兰语长大的他,一生带着母语流亡世界;当荒诞和疏离成为现代主义文学的商标,他依旧坚定地寻求救赎之道,叩问良心和善恶的意义;当同代人纷纷搁笔,他却始终笔耕不辍;他是加缪的挚友,备受巴黎左岸知识分子的推崇,却不喜欢萨特和贝克特……他,就是1980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切斯瓦夫·米沃什。 继专访匈牙利作家贝拉后,本期专栏「独上阁楼」再次走近东欧文学。主播柏琳请来了长期关注东欧文化及思想的学者景凯旋,和我们一同深入米沃什广袤深邃的思想世界。随着大师们纷纷离世,20世纪的波云诡谲似乎早已翻篇,…
  continue reading
 
“你们觉得做什么事情的时候时间过得最慢?” “……平板支撑。” 在这期节目接近尾声的时候,嘉宾张悦然向两位主播抛出了这个问题,又自己给出了回答。对于这次以“时间”为题的讨论,这不可谓不是一个合适的结尾:愈是一分一秒标准化计数,越是仿佛没有尽头;越是毫无知觉,越是流逝得飞快。“时间”两个字,几乎就是一个可以无限延展的悖论的同义词:个人与集体,自由与规训,都在这个维度上各自为政。 而对于小说家而言,每一种时间的流速都对应着一种叙事的质感;掌握了叙事的艺术,也就意味着找到了时间之河中的落脚点——顿悟的时刻。本期节目,跳岛主播于是和钟娜请来作家、大学教师张悦然,一起聊聊小说世界中的多样化的非线性时间。 在成名作《太古和其他的时间》中,诺奖得主托卡尔丘克用84块时间碎片拼贴出一段历史的斑斓大梦。她并不…
  continue reading
 
每年十月诺贝尔文学奖公布之际,村上春树的名字总会被玩笑般地提起。这位一度被几代文学青年奉为偶像的日本作家,在八十年代文学造星的热潮冷却后仍然笔耕不辍,每隔几年就推出又一本新作。或许也正因为如此,很多人都不曾留意,那个精瘦黝黑、似乎没有年龄感的村上,如今也已74岁高龄了。距离《且听风吟》首版面世已经三十多年,今天的年轻人,还会被村上春树吸引吗?带着这样的疑问,跳岛主播广岛乱请来资深媒体人库索和电影研究者沈念两位嘉宾。本期节目,三位“村上迷”将一起聊聊这位影响了几代人青春的日本作家。 典型的日式青春故事,绕不开《灌篮高手》里的热血一跪或岩井俊二的残酷物语。而在村上春树的小说世界里,青春总是在燃与丧的两极间来回摆荡。比起青春期,他更像是一个永远在“青春怀念期”的作者——初恋总是无疾而终,少女总是永…
  continue reading
 
听过了哲学家和脱口秀演员的阅读漫谈,本期「私人阅读史」专栏,我们探探一位“经济学人”的独家书单。 本期节目,主播方岩请来了《经济学人·商论》的执行总编辑吴晨。在北外求学的经历成了吴晨养成英文原著阅读习惯的契机。相比文学史教材里的经典篇目,这位“少数派”青年更偏爱反乌托邦的政治寓言。在年轻的吴晨眼中,奥威尔对时代的记录和反思,总能戳中完美观念世界的裂痕。 步入社会后,吴晨对现实主义题材的偏好延续至今,从《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到《莫斯科绅士》,从《张医生与王医生》到《南货店》,吴晨在虚构中读到真实,在历史中读到当下。正如吴晨本人所言,“不同的人对于文学,总有不同的界定。” 【本期嘉宾】 吴晨,《经济学人· 商论》执行总编辑。 【本期主持】 方岩,文学博士,《思南文学选刊》副主编。 【时间轴】 0…
  continue reading
 
如果你对香港文学有所关注,大概率听说过董启章和黄念欣这对文坛眷侣:男方是当代香港最杰出的小说家之一,女方则是执教于香港中文大学的著名学者。二人因读书相识,携手走过四分之一世纪,期间诞生文集、小说、著作等几十余本。去年6月,董启章将25本对二人有特殊意义的书排成一列,以书名连缀成一首“银婚纪念诗”,其中写道:“命运交叉的城堡 / 我城 飞毡 / 像我这样的一个读者 / 你,可以爱”。 生于斯,长于斯,对于香港的认识与想象,始终是这对夫妇写作与研究的母题。近日,曾在香港求学的主播宝婷故地重游,趁这个机会拜访了董启章、黄念欣位于粉岭的家,就近日再版的《天工开物·栩栩如真》中的家族叙事与技术思考,和二人聊了聊一些我们好奇的问题。 从雕版印刷到ChatGPT,技术与文学的关系始终紧张而暧昧。在热衷写“…
  continue reading
 
“无论它在何处嗅闻,我知道,我就是知道,这些菜肴的香味,会使那野兽怀抱着某种超乎感觉与道德的羞愧,哀泣而去。” 这是美食作家M·F·K·费雪的文集《如何煮狼》里第一篇导言的结语。在这部写于二战期间的“食谱”里,费雪以昂扬的热情抵抗战争的兽行,用肤浅、古怪和一次往锅里加16个蛋的幽默感,和家门口虎视眈眈、企图吞噬日常的“野兽”搏斗。这份对额外和奢侈的执着,恰恰也是“零食精神”的奥义——无论何时何地,当我们还有渴望零食的冲动,我们就仍然向往着那超越日常的迷人瞬间。 本期谈天说地的专栏节目「自由潜水」,跳岛的常驻主播何润哲、广岛乱和钟娜请来吃货译者何雨珈,一起从各自的零食记忆起跳,跃入更广阔的美食写作海洋。从稻香村的牛舌饼到凯司令的栗子蛋糕,从成都街头的冷淡杯到纽约的寻味之旅,流水线青团或许可以平…
  continue reading
 
去年,一本《始于极限》让很多中国读者第一次听说铃木凉美这个名字。这位出身知识分子家庭的传奇女作家,一度拥有着穿梭在昼夜之间的双重生活:在人前,她是东京大学社会系的高材生,优秀的经济新闻记者;背地里,她以一万日元的价格把内裤卖给大叔,游走在夜总会世界,在色情行业当AV女优。 2014年,铃木的经历被《周刊文春》曝光。她由此离开色情行业,作为职业作家出道,一系列散文集《日本的大叔》《非·灭绝男女图鉴》相继出版,以轻盈的笔调嘲讽男性众生相。去年,她聚焦夜场女性的小说《资优》入围了芥川奖。最近,她的随笔集《献给爱与子宫的花束》被引入中国。趁着这个机会,跳岛FM和界面文化共同策划了这次对铃木凉美的专访。特约主播界面文化记者徐鲁青来到东京,与铃木一起聊了聊夜场写作、日本的风俗业、母女关系等话题,以及她与…
  continue reading
 
儿童节刚过,本期跳岛,主播于是邀请大家在忙碌的打怪生活中回顾儿时经典,来聊聊庞大有趣的“西游全宇宙”。从年初刷屏的《中国奇谭:小妖怪的夏天》,到好评新片《宇宙探索编辑部》的片名彩蛋,再到最近引发争议的网飞魔改新作《西游ABC》,一次次重写无不在验证着取经故事的无限魅力。 本期来陪大家一起过节的嘉宾,是复旦大学中文系副教授、作家张怡微,以及大家非常熟悉的诗人兼小说家、任教于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宗教与文化系的倪湛舸。其实,《西游记》改编并非滥觞于最近几十年,而是自故事诞生之初就开始经历“七十二变”。追溯西游故事群落的演变轨迹,我们会发现固化的人物脸谱背后有着远为丰富的阐释可能。甚至,《西游ABC》里给石猴空降一个儿子,其实也不算太脱离原著! 在嘉宾倪湛舸看来,《大话西游》与《悟空传》和熟练混用“无限…
  continue reading
 
今年二月的布达佩斯,主播柏琳和旅居布达佩斯的匈牙利语翻译家余泽民一起来到一片破败的旧城区。这里没有昔日奥匈帝国的皇家气派,却多见二战后的楼宇残骸。在酷似工人新村筒子楼的集体公寓之间兜兜转转半晌,他们终于找到了此行的目标。 二人要拜访的,是艺名“马利亚什医生”的匈牙利当代知名音乐人、画家和小说家,马利亚什·贝拉。他出生于社会主义南斯拉夫时期的塞尔维亚,父母是匈牙利族中产知识分子。青年时代,他在贝尔格莱德艺术大学学习音乐,组建了一个名为“学者们”的先锋乐队,担任主唱和小号手。1991年,南斯拉夫内战爆发,贝拉逃难到匈牙利,随后定居布达佩斯,直到如今。 这是柏琳第二次见到贝拉,与上一次时隔七年。余泽民则是贝拉小说代表作“人间·天堂·地狱”三部曲的中文版译者,对他的创作非常熟悉。印象中的贝拉,满头黑…
  continue reading
 
假如你此刻身处北京、天津、河北或河南,随意拧开一处水龙头,流过指缝的水流大概率源于汉水——长江最大的支流,也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起点。 对于在汉水边长大的作家袁凌而言,这条河流曾经是他丈量「远方」的尺度,后来又成为了「远方」本身。挥别家乡二十余年后,他与哺育自己的母亲河在北京重逢。从2014年开始,袁凌用八年时间,走过汉水沿线的水坝、老街和污水厂,探访移民、纤夫、船工和渔夫,试图沿着国家命脉与个体足迹,打捞一条古老河流的沉浮身世。 2022年秋天,在《汉水的身世》图书出版之际,跳岛FM联合MoreDisco 摩的士高声音实验室,共同开启了这档图书同名播客的制作计划。在长达半年的录制过程中,主播彭寒与袁凌一同拜访了历史学家罗新、小说家李修文、汉江船运博物馆馆长刘贵棠等六位汉江子民,将采集到的讲…
  continue reading
 
本期节目由知名美妆品牌珀莱雅与跳岛FM联合呈现。 如果词语的重量可以称量,“母亲”两个字有多重?孩子的一声“妈妈”,一位女性要放上多少砝码来平衡?无数个“日夜”,一大块“自由”,再加上难以计数的“付出”,够不够?如果在天平的这端,再加上整个社会对于“好妈妈”的期待呢? 在新作《吮吸》中,小说家辽京为一位哺乳期的母亲设置了飞机客舱这样一个特殊的场景。当乳房为了哺育不得不暴露在邻座的目光下,她身为女性的魅力瞬间消解,母职的公共性却转而浮现。故事中这位孤立无援的母亲反映出一种象征性的困境:抚育子女不应是母亲一个人的任务,而需要全社会的支持。 本期节目的另一位嘉宾笛安从少女时代开始写作,成为母亲之后,她从自身和女儿相处的点滴中汲取灵感,交出了一部异常温柔的作品《亲爱的蜂蜜》,讲述一位单亲妈妈的曲折恋…
  continue reading
 
刚刚过去的4月27日,是《房思琪的初恋乐园》的作者林奕含逝世的六周年纪念日。或许是冥冥之中的定数,六年后的这个暮春,我们看到一个又一个“房思琪”站了出来,以书写的方式,走出那个谎言编织而成的初恋乐园。在这个语境下,我们邀请大家一同来重温跳岛不久前录制的这期讨论性同意的节目。现实以如此惨痛的方式再次提醒我们:所有的性都关乎权力,性暴力的本质就是强者对弱者的剥削。 这期节目中,主播宝婷请来一直在写作中高度关注女性生存处境的作家周婉京和我们的朋友弦子,围绕着新书《同意》讨论了包装在艺术糖衣之下的性暴力。《同意》讲述的是法国作家瓦内莎·斯普林格拉14岁时被比她年长36岁的作家G性侵的经历。G用精心编织的文学谎言骗取了她的身体,更一度攫取了她青春的叙事权。瓦内莎成长于法国知识分子们为“性自由”奔走呼告…
  continue reading
 
“杜拉斯,我烦透你了。”这或许也是许多读者想对这位穷奢极欲地与自己热恋的法国女作家说的话。 玛格丽特·杜拉斯用一生体验了所有文艺青年梦寐以求的事业,将勃发的生命力奢侈地灌注到自己的文本和生活中。她忽冷忽热的写作态度、过剩的自我意识让万千读者又爱又恨,主播柏琳也是其中一位。我们究竟为何迷恋杜拉斯?她究竟是因疯狂而迷人,还是因足够迷人而有了豁免权?跳岛专栏「独上阁楼」的第三期,柏琳请来作家、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毛尖,期待借助她犀利的语言和毒辣的视角,一举“拿下”这位启发了无数读者青春的“文艺教母”。 和不少同代的文艺青年一样,毛尖曾见证了杜拉斯被引进中国后所经历的急速经典化历程。她那肆无忌惮的浪费美学,让一代读者在肉身的痛感和心理的爽感中欲罢不能。在毛尖看来,在商品社会将爱欲降维的年代,杜拉斯重新阐…
  continue reading
 
最近,很多人发现“电子榨菜”的说法在身边流行开来。顾名思义,这个说法指的是年轻人在吃饭时播放的各类视频,就像榨菜一样,很好下饭。我们需要榨菜,是因为白米饭淡而无味;可是电子榨菜让人欲罢不能,也是单纯因为饭“不够香”吗? 延续这个食物的隐喻,本期节目,主播钟娜请来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的马凌和南京大学的但汉松两位大学教授,在4·23世界阅读日的前夕聊一聊电子榨菜的“阅读”维度:作为一种摄取信息的渠道,电子榨菜这一媒介有何特点?经过了深加工“腌渍”的知识和讯息,还能残留多少本味? 正如但汉松在节目中所提到的,电子榨菜之所以可以像垃圾食品一般让人欲罢不能,正是因为利用了现代人愈演愈烈的信息焦虑。在这个效率至上的绩效社会,速食成了头脑和口腹的共同选择。不过,与其对电子榨菜口诛笔伐,指责它引发了深度阅读能力…
  continue reading
 
“耽美”一词起源于日本的唯美漫画,原意为“耽溺于美好的事物”,常用于指代美少年之间的爱恋(Boy's Love)。相较于今日流行文化中的cp文学,德国作家黑塞的长篇小说《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似乎是一个更接近“耽美”原义的故事。这部鲜为人知的作品在极度浪漫、高度符号化的风格中蕴含了敏锐的现实洞见,承载着黑塞对“德国性”的全部爱恨。为了“加热”这部冷门佳作,主播于是邀请了德语文学研究者李双志和“世界莫名其妙物语”的主播见师,从古希腊聊到后人类,一起探索这对CP的“正确磕法”。 在古希腊,长者的智识与少年的美貌被视为最理想的结合。这部小说的“双男主”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尽管同龄,却始终在情感上遵循着类似的模式。创作这部作品时,黑塞正深陷抑郁,只好求助于精神分析疗法。他相信梦境是对生命体验的拓展,能揭…
  continue reading
 
物欲横流的当下,人类如何面对死亡的恐惧? 在其代表作《白噪音》中,美国小说家唐·德里罗借用科幻技巧,讽刺性地设想了一种可以精准消除人脑中恐惧感的药片“Dylarama”。然而,科技进步却无法真正拯救生活在后现代社会的主人公们。被空前繁盛的媒介全方位包围的他们,宛如迷失在超市货架前的选择困难症顾客。现代文明的污染正是这样一种无法消除的白噪音,逼人逐渐歇斯底里。 2022年,小说出版近四十年后,曾凭《婚姻故事》屡摘大奖的美国导演鲍姆巴赫勇敢地挑战了这部一度被认为“无法改编”的作品。电影《白噪音》忠实地还原了小说中那个众声喧哗的八十年代,并杂糅经典类型片的视听语言,放大了原著中的喜剧元素。只是回头看来,德里罗笔下那种轻松得近乎肆意的反讽力,实际上根植于前9·11时代大范围的和平和极度繁荣的物质文化…
  continue reading
 
Loading …

快速参考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