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aofen Chen 公开
[search 0]
更多
Download the App!
show episodes
 
This is a bilingual philosophical podcast by Miaofen Chen and Brian Bruya. We discuss philosophy, self-cultivation, and many other things. 雙語哲學廣播,在輕鬆的十分鐘時間,二位大學教授Miaofen Chen和Brian Bruya用英文及中文交談,討論各種哲學問題、法蘭克林的人生十二種德性、斯多亞哲學、亞里斯多德、文化哲學、美學、教育等。
  continue reading
 
Loading …
show series
 
延續上一集討論「法律推理」,這集要引介「價值法學」,這是繼二戰之後自然法復興,以及在法實證主義及自然法論二大傳統的論辯基礎上,發展出來的,它是當今最重要及影響最廣的法理學研究方向,在歐陸及英美法學發展出許多不同的支派,也帶動實務上更重視「法律推理」的方法。所以要注意的是,「價值法學」這個用詞,不是指特定單一的學派,它主要指稱:將法哲學的「價值推理」融入法學方法論的運動,各方法因價值哲學不同而有差異。方法是多樣的,目標卻是一致:如何面對惡法及實現法治?如何做出「正確及妥適的」(「合目的性」)判斷?
  continue reading
 
每一個案的法律推理(legal reasoning),均要求一個做出判斷的人(例如執法者、法官),要提出合理及正確的論證(論述理由、並且加以證明),簡言之,就是要舉出足以支持判斷的「理由」(reason)。遇到艱難個案(這種情況愈來愈多,例如權利衝突、價值多元、道德衝突及兩難),此時出現各個不同意見,他們的理由從哪裡來?取自制定法的文義解釋、歷史解釋、體系解釋、或目的解釋?由於涉及價值,僅靠一般法律解釋不足以形成完備的「理由」(理由缺陷),如我們在大法官釋字第803號所看到的情況,可知法律推理的重點在於:尋找及證明「價值理由」(價值推理)。因此,法律推理分為二個層次:就每一個案,首先看到表面外觀上的「法律規則」是一階理由,而一階理由的背後存在某種價值原則,即法律原則,就屬於二階理由(哲學的後…
  continue reading
 
當個案遇到法律漏洞,也就是無規則可直接適用時,如何進行法律規範目的(法律價值)的推理?首先,認識法律規則及法律原則,注意兩者的區分和關係,才能運用法律原則去尋找適用個案的規則。但由於「法律原則」是價值原則,如何認識和運用「法律原則」?對此看法不一。以往神學的自然法論(又稱「排斥的非法實證主義」(exclusive legal non-positivism)在二戰之後已少有支持者,在法實證主義及自然法復興的交互影響下,現今主要有四種不同的法律概念(法體系觀),對應四種論理方法,我們看到法理學有「包容的(柔性)法實證主義」、「排斥的(剛性)法實證主義」、「包容的非法實證主義」、「超包容的非法實證主義」,它們的論理方法不同,但皆重視論理「清晰」(推論的正確性),以確保法律解釋及法律補充,不是恣意獨…
  continue reading
 
法實證主義,自十九世紀各地歷史法學、分析法實證主義、現實主義法學、利益法學、社會學法學等一連串發展,到二十世紀初形成偏重經驗、而忽略嚴謹科學方法的理論。1934年凱爾森(Hans Kelsen)創立「純粹法學」,提出創新的議題,他所提出的法律解釋框架理論,改變了傳統法學思維,成為迄今最具影響力、並且爭議最多的一支理論。
  continue reading
 
十九世紀初,興起「法實證主義」,第一支先鋒就是「歷史法學」,各地都有重要代表,他們除了傾向浪漫主義、反啟蒙革命(態度較保守)、反對理性自然法學説,更提出對實證法的科學研究,最大貢獻是建立「法學方法論」,今天許多流傳的方法都來自歷史法學,因此影響極廣,也留下仍被探討不休的問題。
  continue reading
 
第2季總結Benjamin Franklin 的道德完善計畫,我們談到十三個德性,以及方法,每個人可以覺察最容易達成的,或是最困難的地方,這是哲學的實踐有趣之處。展望2021年,我們各自將推出新書,好巧各自研究都跟「自然」及「美學」有關,期待下一季以此設定的主題內容,可以帶給大家更多驚喜!
  continue reading
 
上集我們談Benjamin Franklin所說的第十二個德性”chastity”(節欲,純真),討論它的現代詮釋可能性,Brian補充了一個方法(dogma): “See others not as sexual objects, but as complete persons”. 這集繼續討論Franklin所說的第十三個、也是最後一個德性”humility”(謙虛),Franklin給的方法信念是:”Imitate Jesus and Socrates.” 大意是學習耶穌的寬容、蘇格拉底的智慧!為何如此?我們介紹一首1944年美國流行的好歌:”Accentuate the Positive” (強調積極正面的),弦律好聽,歌詞也發人深省,送給所有朋友同學!…
  continue reading
 
上集我們談Benjamin Franklin 提出的第十一個德性 “tranquility”(沈靜):如何不受瑣事及日常意外之事的干擾,依然放鬆及專注,做出好的及正確的決定。除了藉助身體的方法(如合適的伸展活動),另一方法是與同伴(包括家人)討論(”buddy system”)。這集接著進入第十二個德性”chastity”(節欲、純真),這是一個源自清教徒的傳統觀念,但Franklin 沒有提供任何定義及方法,可想而知是相當困難的工夫。我們討論印度婆羅門、密教、道教等對”chastity”有截然不同的看法。我們也為今天如何看待性、性別、身體欲望的問題,提供一個新的詮釋:覺察自己看待她/他人的眼光、角度、方式、成見、聯想(association)。在方法上,因為「物化女性或他人」、性別偏見、種…
  continue reading
 
第2季第9集 上次談Benjamin Franklin 說的第十個德行”cleanliness”(潔淨、清潔),我們討論這跟「專注」、”mindfulness”(正念)有關。保持潔淨、培養專注力,也能幫助做到Franklin 說的第十一個德行-“Tranquility”(沈靜),這個工夫不容易,靜下來能使人長智慧,新的一年即將到來,這集與大家一起跨年,祝福大家福慧增長!新年快樂!Happy New Year!!!
  continue reading
 
第2季第8集,上一集談“Moderation“(中道,平衡節制),這個做起來並不容易,Brian 分享在台灣的經驗,從日常中交通規則及經驗,去思考社會互動如何建立一種「不成文的規則」?人有時會突然了解一些事-“epiphany”(領悟),很有趣又特別的一個字。”moderation”可以使人注意細節,也跟這集繼續談的”cleanliness”(清潔、潔淨)有關,為什麼呢?我們舉了基督教、猶太教及佛學禪修以「清潔」為一種動態修行方法- “mindfulness”(正念,覺察力,專注力,專心)。
  continue reading
 
第2季第7集,上一集談到Benjamin Franklin 的第八個德性「正義」(”justice”),這集我們討論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經驗和疑難,思考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依存」(”interdependence”)可以解答很多關於正義的問題?!這集接著談第九個德性「中道」(”moderation”, 平衡節制)-避免極端,以及勿因怨恨他人行為而做出過度反應。
  continue reading
 
第2季第6集,我們討論Benjamin Franklin對”Justice”(正義)的定義:”Wrong none by doing injuries, or omitting the benefits that are your duty.”(「勿做傷害的行為、或不盡施予的義務,而導致錯待任何人。」)對陌生人是否也能一樣公平?尤其緊急關頭,人能否克服偏見或成見去助人?公平正義的實踐難題有解嗎?推薦大家一部好電影”Crash”(「衝擊效應」,2004)值得思考的好問題!這集還介紹了一個新的方法”synaesthesia”(共感聯覺),正義感/是非感/法感與此有關哦!
  continue reading
 
Bilingual philosophical podcast 雙語哲學廣播[Clearing the Air 哲學十分鐘]第2季第5集,我們談美國發明家Benjamin Franklin 建議的第七個德性”sincere”(真誠)—不要用傷人的謊言欺騙、思想要天真無邪且公正、思想與言語合一。這是很好的建議,但怎麼實踐?我們提過四種方法:(1)dogmata;(2)implementation intention;(3)buddy system;(4)developing habit!
  continue reading
 
Bilingual philosophical podcast 雙語哲學廣播[Clearing the Air 哲學十分鐘]第2季第2集,這集聊美國發明家Benjamin Franklin 建議的第四個德性”resolution”(決心)。有一個心理學方法—“implementation intention”(執行意圖),可以幫助我們去實踐決心,不妨試試這個新方法!
  continue reading
 
單元:化蝶社 在第三集我們曾談美國思想家Benjamin Franklin的「人生完善計畫」,他以十三種品德(13 virtues)檢視生活的實踐,其中第一個品德是”temperance”(節制)。隔了數週,這一集我們聊聊自己是否做到了,以及曾經遇過的困難或疑問,有什麼方法可以克服?談與此有關的哲學概念”akrasia”(意志薄弱),這跟最近很多人討論的”procrastination”(拖延症)有什麼關係?哲學及認知科學如何看待「理智」和「情感」的關係?兩者是如何對立、矛盾、或分工及合作呢?
  continue reading
 
常常談到「意義」,”meaning “, “meaningful”, 卻發現這個用詞,在英文和中文的理解中,原來並不相同,甚至造成雞同鴨講的誤會!英文”meaning”另有一種形上學的「意義」(例如意指「目的」、「關連性」、「重要性」),這一種自然的、宇宙的、或客觀的”meaning”來自何種哲學及文化背景?來聽聽不同文化及語言下,這個概念如何被使用及理解。
  continue reading
 
上集談一個很重要的哲學概念”Phantasia”,英文叫”Fantasy”,中文譯為「幻想」、「幻覺」或「想像」等,但似乎都不很精確。這集繼續談它在哲學的意涵,斯多亞哲學如何解釋這個詞?以及Phantasia的分析方法。受斯多亞哲學影響的西方文化(不只基督教),人們怎麼看待疫情及生命的變化?什麼是”hierarchy of being”(存有的階梯/階級)?如何運用Phantasia分析於心理學、認知科學、認知行為?以及情感及生活各層面?Seeing things clearly!千萬不要錯過^_^
  continue reading
 
從”Logos”(邏各斯),進一步思考”Physis”(自然)與生命的關係、「記得人終將死亡!」(Memento Mori)此言的意義。美國年輕人有一說法,指Covid-19疫情擴散是「嬰兒潮移除者」(Boomer Remover),這說法是否有道理?如何運用方法了解「幻想」(Phantasia)的影響?
  continue reading
 
Loading …

快速参考指南

边探索边听这个节目
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