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National 公开
[search 0]
更多
Download the App!
show episodes
 
Artwork
 
我们恋物,也喜欢历史,这些毫不起眼的极为珍贵的物件,来叙说这座浮城的故事。 ”当物件有了故事,它就不在是身外之物“ 这一系列播客节目《物说新语》,我们找来20名各种族、各行各业的新加坡人,在每一集节目中与 我们分享一个私人物件背后的故事,拼凑属于我们的回忆。 Supported by: National Heritage Board The views expressed here are solely those of the authors in their private capacity and do not in any way represent the views of the National Heritage Board and/or any government agencies.
  continue reading
 
Bukit Timah is a site of urban complexity and historical significance. The quarries around Bukit Timah Hill were built to meet the needs of a growing urban population from the early to mid-20th century, especially during the construction boom of the post-independence period. By the 1970s, the quarries around Bukit Timah Hill were exhausted. Over the years, they have gradually been reclaimed and given a new lease of life as urban parks. Embark on an acoustic journey with artist Oh Chai Hoo th ...
  continue reading
 
Loading …
show series
 
它们的故事,我们的回忆。 新加坡是个善变的城市。我们也许无法保存这个城市的建筑街景,但走进新加坡人的家里,你一定能找到一些有故事的个人收藏,而这些物件往往也折射出新加坡一代代人的生活印记。 这一系列播客节目《物说新语》,我们找来20名各种族、各行各业的新加坡人,在每一集节目中与我们分享一个私人物件背后的故事,拼凑属于我们的回忆。 受访者:卓宜丰| 教师 物件:唱片和卡带 从事华文教学的卓宜丰是音乐发烧友,20年来购买和收藏了不少华文流行音乐的卡带、CD和黑胶唱片。 他最难忘的莫过于八九十年代香港流行歌曲的唱片,看着这些封面,听着这些歌曲,消逝的日子尽在眼前。 这些在新加坡、港台购买的老唱片,不只满足了七八十年代成长的年轻人的娱乐需求,各派作词人创作的歌词也给予他们学习中文的机会……虽然卓宜丰…
  continue reading
 
它们的故事,我们的回忆。 新加坡是个善变的城市。我们也许无法保存这个城市的建筑街景,但走进新加坡人的家里,你一定能找到一些有故事的个人收藏,而这些物件往往也折射出新加坡一代代人的生活印记。 这一系列播客节目《物说新语》,我们找来20名各种族、各行各业的新加坡人,在每一集节目中与我们分享一个私人物件背后的故事,拼凑属于我们的回忆。 受访者:黄伟玲 | 公关从业员 物件:三寸金莲 一双超过百年历史的三寸金莲,来自黄伟玲的曾祖母,虽然她没见过这个传奇女子,但通过这双鞋子,她也认识了当时女子的命运和韧性,每一步都走得漂亮而艰辛。 听家里的亲戚说,曾祖母还曾经是番禺的粤剧名伶,唱作俱佳,她很难想象裹着小脚的曾祖母是如何做到那些高难度的动作。 本期的《物说新语》,我们邀请黄伟玲来谈谈这双三寸金莲,和她从…
  continue reading
 
它们的故事,我们的回忆。 新加坡是个善变的城市。我们也许无法保存这个城市的建筑街景,但走进新加坡人的家里,你一定能找到一些有故事的个人收藏,而这些物件往往也折射出新加坡一代代人的生活印记。 这一系列播客节目《物说新语》,我们找来20名各种族、各行各业的新加坡人,在每一集节目中与我们分享一个私人物件背后的故事,拼凑属于我们的回忆。 受访者:孙耀瑜 | 设计师 物件:铅字 致力于推广活板印刷的孙耀瑜,在被我们遗忘了的铅字里,寻找它们曾经被书写过的记忆。 这些铅字的存在也透露了新加坡曾经有过一段风光的出版历史。 人和物品之间也讲求缘分,他和这批来自《南洋商报》的繁体铅字的相遇颇为曲折,跨越了几十年的历史,本期《物说新语》,我们就邀请孙耀瑜来谈谈这些铅字背后的故事和它们所能叙说的已经消亡了的活版印刷…
  continue reading
 
它们的故事,我们的回忆。 新加坡是个善变的城市。我们也许无法保存这个城市的建筑街景,但走进新加坡人的家里,你一定能找到一些有故事的个人收藏,而这些物件往往也折射出新加坡一代代人的生活印记。 这一系列播客节目《物说新语》,我们找来20名各种族、各行各业的新加坡人,在每一集节目中与我们分享一个私人物件背后的故事,拼凑属于我们的回忆。 受访者:陈安顺 | 美术教育者 物件:峇迪印模 新加坡在1970年代有过蓬勃的峇迪布工业,甚至出口到国外。 从事美术教育的陈安顺,童年充斥着浓郁的烧蜡气味和峇迪布的华丽斑斓。她在父亲的峇迪布料厂里经常看到来自印尼和马来西亚的蜡染师傅用巧手制造出各种细致图案的峇迪印模,让她在潜移默化中对也对手工艺是特别着迷。 当峇迪布工业走入黄昏,峇迪印模成了堆积尘埃的废铁,陈安顺仍…
  continue reading
 
它们的故事,我们的回忆。 新加坡是个善变的城市。我们也许无法保存这个城市的建筑街景,但走进新加坡人的家里,你一定能找到一些有故事的个人收藏,而这些物件往往也折射出新加坡一代代人的生活印记。 这一系列播客节目《物说新语》,我们找来20名各种族、各行各业的新加坡人,在每一集节目中与我们分享一个私人物件背后的故事,拼凑属于我们的回忆。 受访者:Aidli Mosbit | 表演艺术教育者兼剧场工作者 物件:马来乐队旧唱片 1960年代新加坡的少男少女大量吸收了西方流行乐的养分。当时的马来青少年尤其喜爱摇滚乐,纷纷组乐队玩音乐。他们的音乐在西方摇滚的基础上加入了富有本地特色的马来旋律和唱腔,在新马流行音乐史上留下了精彩的篇章。 本地表演艺术教育者兼剧场工作者Aidli Mosbit的父亲就参与了这段…
  continue reading
 
它们的故事,我们的回忆。 新加坡是个善变的城市。我们也许无法保存这个城市的建筑街景,但走进新加坡人的家里,你一定能找到一些有故事的个人收藏,而这些物件往往也折射出新加坡一代代人的生活印记。 这一系列播客节目《物说新语》,我们找来20名各种族、各行各业的新加坡人,在每一集节目中与我们分享一个私人物件背后的故事,拼凑属于我们的回忆。 受访者:Zuzanita Zakaria | 领导力导师 物件:妈妈的食谱 Zuzanita Zakaria的母亲为了解决每天家人的三餐问题,数十年来守在收音机旁拿着记事本手抄电台播音员分享的食谱。这本母亲一笔一划记录下来的甜酸苦辣咸,不仅填饱了家人的胃,也在他们的味蕾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家的味道。 特别的是,早期她母亲都用爪夷文抄录电台广播节目分享的食谱,到了后期,…
  continue reading
 
它们的故事,我们的回忆。 新加坡是个善变的城市。我们也许无法保存这个城市的建筑街景,但走进新加坡人的家里,你一定能找到一些有故事的个人收藏,而这些物件往往也折射出新加坡一代代人的生活印记。 这一系列播客节目《物说新语》,我们找来20名各种族、各行各业的新加坡人,在每一集节目中与我们分享一个私人物件背后的故事,拼凑属于我们的回忆。 受访者:洪伟喜 | 文字工作者 物件:缝纫机 母亲的缝纫机在自由撰稿人洪伟喜的心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她小时候母亲为了帮补家用,在家里从事缝纫女装的工作,一边照顾小孩。“我小时候的衣服都是妈妈做的,因为我小时候很瘦,脚很细长,买不到合适的衣服,上中学后,长得很高但腰围很细,外面都找不到衣服。我妈从来不问我想要做怎样的衣服,都是她帮我决定的。” 这台老缝纫机不只是母亲填…
  continue reading
 
它们的故事,我们的回忆。 新加坡是个善变的城市。我们也许无法保存这个城市的建筑街景,但走进新加坡人的家里,你一定能找到一些有故事的个人收藏,而这些物件往往也折射出新加坡一代代人的生活印记。 这一系列播客节目《物说新语》,我们找来20名各种族、各行各业的新加坡人,在每一集节目中与我们分享一个私人物件背后的故事,拼凑属于我们的回忆。 受访者:叶孝忠 | 出版人 物件:咖啡店云石桌 作家兼出版人叶孝忠家里有一张云石桌。从他懂事开始,这张桌子就一直跟着他和家人。他父亲在1950年代从中国福州来到新加坡,当时已经有不少福州人在这里从事咖啡店生意。父亲刚开始在福州人的咖啡店帮忙冲洗痰盂。这些痰盂就放在这类云石咖啡桌子下。在积累了足够的经验和能力后,父亲开始经营自己的咖啡店。 这张云石桌子是开咖啡店的父亲…
  continue reading
 
它们的故事,我们的回忆。 新加坡是个善变的城市。我们也许无法保存这个城市的建筑街景,但走进新加坡人的家里,你一定能找到一些有故事的个人收藏,而这些物件往往也折射出新加坡一代代人的生活印记。 这一系列播客节目《物说新语》,我们找来20名各种族、各行各业的新加坡人,在每一集节目中与我们分享一个私人物件背后的故事,拼凑属于我们的回忆。 受访者:Nurai'sha Bte Hassan | 补习老师 物件:Proton Saga 汽车 补习老师艾莎(Nurai’sha Bte Hassan)特别钟爱她的马国产Proton Saga汽车。艾莎在15年前考获驾照后就毫不犹豫地选择买这个品牌的汽车。这个决定主要受她表姐影响。表姐就是开这个品牌的汽车,说它性能好、引擎可靠。独立聪明又时髦漂亮的表姐,是艾莎从…
  continue reading
 
它们的故事,我们的回忆。 新加坡是个善变的城市。我们也许无法保存这个城市的建筑街景,但走进新加坡人的家里,你一定能找到一些有故事的个人收藏,而这些物件往往也折射出新加坡一代代人的生活印记。 这一系列播客节目《物说新语》,我们找来20名各种族、各行各业的新加坡人,在每一集节目中与我们分享一个私人物件背后的故事,拼凑属于我们的回忆。 受访者:张喜春 | 中医师 物件:马华词典、马来班顿诗集 资深中医师张喜春当初从中国福建永定移民来新加坡,在惹兰加油的甘榜开中药行,除了给华人把脉抓药,也给马来人看诊。早期为了能和来中药行问诊的马来人沟通,他每天翻阅马华词典自学与人体健康有关的马来词汇。后来他还进一步开始阅读附有中译的马来班顿诗,走进马来诗歌的瑰丽花园。50年过去了,他至今仍延续着这个习惯,每天花1…
  continue reading
 
它们的故事,我们的回忆。 新加坡是个善变的城市。我们也许无法保存这个城市的建筑街景,但走进新加坡人的家里,你一定能找到一些有故事的个人收藏,而这些物件往往也折射出新加坡一代代人的生活印记。 这一系列播客节目《物说新语》,我们找来20名各种族、各行各业的新加坡人,在每一集节目中与我们分享一个私人物件背后的故事,拼凑属于我们的回忆。 受访者:黄瑞迎(Cynthia Wee-Hoefer)| 前媒体工作者 物件:母亲的峇迪纱笼 过去从事时尚刊物出版的黄瑞迎非常珍惜先母传下来的两块深蓝白色的印尼峇迪纱笼。 这种蓝白条纹的峇迪布料是娘惹在吊丧的时候穿的,布面上有十分独特和抽象的图案。母亲在35年前突然中风去世,享寿71岁,和现在的她同岁。“这些峇迪布料应该有超过100年了。虽然颜色还保存得很好,但毕竟…
  continue reading
 
它们的故事,我们的回忆。 新加坡是个善变的城市。我们也许无法保存这个城市的建筑街景,但走进新加坡人的家里,你一定能找到一些有故事的个人收藏,而这些物件往往也折射出新加坡一代代人的生活印记。 这一系列播客节目《物说新语》,我们找来20名各种族、各行各业的新加坡人,在每一集节目中与我们分享一个私人物件背后的故事,拼凑属于我们的回忆。 受访者:杨善才 物件:第一套自己出版的书 厚重的纸本书,曾经是一代新加坡人的精神粮食。早年因家贫没机会接受教育的杨善才,就是通过在书店里打工到经营书店和出版,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他从1950年代开始陆陆续续收藏新加坡的教科书、儿童书籍和连环图,至今收了三万多本。 其中他觉得最有意义的是他在自立门户后出版的苦儿系列。“那是80年代,这套书原本来自中国,后来在香港出版。我…
  continue reading
 
它们的故事,我们的回忆 。 新加坡是个善变的城市。我们也许无法保存这个城市的建筑街景,但走进新加坡人的家里,你一定能找到一些有故事的个人收藏,而这些物件往往也折射出新加坡一代代人的生活印记。 这一系列播客节目《物说新语》,我们找来20名各种族、各行各业的新加坡人,在每一集节目中与我们分享一个私人物件背后的故事,拼凑属于我们的回忆。 受访者:Tharmendra Jeyaraman | 中学老师 物件:印度米糕铜蒸器 中学教师Tharmendra Jeyaraman的传家宝是一个专门用来做印度蒸米糕的铜蒸器。它随母亲从南印度来到新加坡,并在她生活最低点的时候为她带来了希望与寄托。如今他继承了母亲的铜蒸器,每当看见发酵的米和豆在蒸器里升华为松软可口的蒸米糕,一阵暖意即上心头,再简单的日子也可以变…
  continue reading
 
它们的故事,我们的回忆 。 新加坡是个善变的城市。我们也许无法保存这个城市的建筑街景,但走进新加坡人的家里,你一定能找到一些有故事的个人收藏,而这些物件往往也折射出新加坡一代代人的生活印记。 这一系列播客节目《物说新语》,我们找来20名各种族、各行各业的新加坡人,在每一集节目中与我们分享一个私人物件背后的故事,拼凑属于我们的回忆。 受访者:赖永成 | 退休人士 物件:锡盘 赖永成不久前选择退休,结束位于樟宜村的杂货店。他在进行清货时,找到一些欧式锡盘。这些欧式碗盘是赖永成过去在他的杂货店售卖的产品。杂货店位于樟宜村,这里过去住了许多英国人。他们住在附近的别墅和洋房,而赖永成和家人则住在甘榜,杂货店就开在甘榜的木房子里。1973年,政府清除樟宜村的甘榜,他们一家也搬进了组屋。他们住楼上,楼下就…
  continue reading
 
它们的故事,我们的回忆。 新加坡是个善变的城市。我们也许无法保存这个城市的建筑街景,但走进新加坡人的家里,你一定能找到一些有故事的个人收藏,而这些物件往往也折射出新加坡一代代人的生活印记。 这一系列播客节目《物说新语》,我们找来20名各种族、各行各业的新加坡人,在每一集节目中与我们分享一个私人物件背后的故事,拼凑属于我们的回忆。 受访者:陈婉琴 | 小学教师 物件:瓷碗 几个毫不起眼的碗,来自童年的老厝。在不断汰旧换新的时代,教师陈婉琴现在家里还在使用童年的瓷碗,或许因此她对老家的记忆才不曾消失或模糊。 在乌敏岛的老厝里度过无忧无虑的童年,后来因为要继续升学,举家就搬迁至本岛,但父亲还保留了山芭里的老厝,虽然已经闲置,但一家人还是偶尔会回去乌敏岛叙旧及打扫老房子等。 本期的《物说新语》,我们…
  continue reading
 
它们的故事,我们的回忆。 新加坡是个善变的城市。我们也许无法保存这个城市的建筑街景,但走进新加坡人的家里,你一定能找到一些有故事的个人收藏,而这些物件往往也折射出新加坡一代代人的生活印记。 这一系列播客节目《物说新语》,我们找来20名各种族、各行各业的新加坡人,在每一集节目中与我们分享一个私人物件背后的故事,拼凑属于我们的回忆。 受访者 :李国梁 | 文史工作者 物品:邮票 一张张的邮票,是窥视世界和自己的一个小窗口…… 本地文史作家李国梁收藏的两组邮票,一组来自中国、一组来自世界各地,前者是中国和新加坡两地情的一座桥梁,后者则开启他对世界的想象。 这些邮票的取得十分有趣,也不费李国梁一分钱,一些现在已经成为集邮市场的抢手货,但李国梁从未想要卖掉它们。本期《物说新语》,我们邀请李国梁来谈谈这…
  continue reading
 
它们的故事,我们的回忆。 新加坡是个善变的城市。我们也许无法保存这个城市的建筑街景,但走进新加坡人的家里,你一定能找到一些有故事的个人收藏,而这些物件往往也折射出新加坡一代代人的生活印记。 这一系列播客节目《物说新语》,我们找来20名各种族、各行各业的新加坡人,在每一集节目中与我们分享一个私人物件背后的故事,拼凑属于我们的回忆。 受访者:张旗闻 | 收藏家 物件:日据时代的人口普查表格 人在战争里的命运,往往是不由自主,一张薄薄的纸,也能牵引出家族绵长的故事。 会走路的博物馆(D'Walking Museum)的策展人张旗闻最独特的收藏,来自家族成员,是一张日据时代的人口普查表格。表格上看似冷冰冰的文字和数字,对张旗闻而言,透露了不少珍贵的信息。 本期《物说新语》,我们邀请张旗闻一起来分享小…
  continue reading
 
它们的故事,我们的回忆。 新加坡是个善变的城市。我们也许无法保存这个城市的建筑街景,但走进新加坡人的家里,你一定能找到一些有故事的个人收藏,而这些物件往往也折射出新加坡一代代人的生活印记。 这一系列播客节目《物说新语》,我们找来20名各种族、各行各业的新加坡人,在每一集节目中与我们分享一个私人物件背后的故事,拼凑属于我们的回忆。 受访者:吴伟才 | 画家、作家 物件:孭带 作家兼画家吴伟才走过千山万水,却没有忘记最初给过他温暖的一条孭带。 这条制作精美,有超过70年历史的手工孭带,绣上各种漂亮,寓意吉祥的图案。他出生后,照顾的佣人就用这条孭带背着他到左邻右舍串门子。 祖母和他说,广东人有一个习俗,一定要保留自己的孭带,这是保护过他的东西,留下来也会保佑他的成长…… 本期《物说新语》,我们邀请…
  continue reading
 
它们的故事,我们的回忆。 新加坡是个善变的城市。我们也许无法保存这个城市的建筑街景,但走进新加坡人的家里,你一定能找到一些有故事的个人收藏,而这些物件往往也折射出新加坡一代代人的生活印记。 这一系列播客节目《物说新语》,我们找来20名各种族、各行各业的新加坡人,在每一集节目中与我们分享一个私人物件背后的故事,拼凑属于我们的回忆。 受访者:林子惠 | 前播音人 物件:“丽的呼声”扑满 前资深播音人林子惠见证了新加坡广播电台的演变。她是前新加坡广播电台第三广播网以及后来的 933醉心频道 的DJ和第一任节目经理,也是本地新摇发展的重要推手。她主持的《龙虎榜》曾经是许多人每个星期天必听的节目,更是流行歌曲的时代指标。 林子惠与广播电台的缘分来自家里的一个黑箱子。她小的时候很好奇黑箱子怎么会传出人的…
  continue reading
 
它们的故事,我们的回忆。 新加坡是个善变的城市。我们也许无法保存这个城市的建筑街景,但走进新加坡人的家里,你一定能找到一些有故事的个人收藏,而这些物件往往也折射出新加坡一代代人的生活印记。 这一系列播客节目《物说新语》,我们找来20名各种族、各行各业的新加坡人,在每一集节目中与我们分享一个私人物件背后的故事,拼凑属于我们的回忆。 受访者:苏章恺 | 通俗文化研究人 物件:小报 一张张随手丢弃的报纸,记录了一个时代的风花雪月…… 为了研究本地早期娱乐文化,通俗文化研究人苏章恺,大量收集和阅读了五六十年代的报章和杂志。五十年代蓬勃的小报生态,反应了过去小市民的情趣,和城市国家不堪回首的发展历史。 当时为了争夺读者的眼球,不少报章杂志逾越道德底线,以现在的标准来看依旧是十分大胆的。 本期的《物说新…
  continue reading
 
春天草长莺飞,拎着水果和野餐垫去公园里整天发呆的日子到了,对于影迷,一年一会的北京国际电影节也来了。片单已公布一部分(可惜在节目发出前得知消息CMBYN和圣诞快乐劳伦斯先生被撤片),这份丰富又重磅的片单真正的硬货有哪些呢?来听两位北影节常客阿森和小乔来为大家各维度解读片单,并奉上北影节攻略!由摇滚天堂
  continue reading
 
本期节目邀请到知乎乐评人Johnny Zhu一起来聊华语音乐教父罗大佑于今年发行的新专辑《家Ⅲ》,聊之前我们去北大听了一小时罗大佑聊“家”这个主题,也是这张专辑的主题。为什么说这家专辑对有女万事足的罗大佑来说是必然的?罗大佑制作了大量优秀的电影配乐作品,他合作最愉快的导演是谁?这张专辑我们究竟该如何评价?罗大佑和鲍勃·迪伦、崔健有什么最大的不同?神奇的是,有意无意的,这些问题的答案我们都在这期节目的对话中聊出来了。由摇滚天堂
  continue reading
 
2017临近年底,国外各大音乐媒体年度Top 50张最佳专辑榜单接连出炉,其中有几张专辑成为各大榜单的必选,例如LCD Soundsystem的《美国梦》、Lorde的《情景剧》、石器时代皇后的《恶棍》等,以及这张The National(国家队)的《Sleep Well Beast(野兽安眠)》。这一张继续高水准制作、歌词以美国白人中产生活焦虑与麻烦为主题的专辑,对比乐队前几张水准是否有差异?很多乐迷给他们贴标签为暖丧,听听小乔和阿森怎么认为呢?由摇滚天堂
  continue reading
 
美国民谣摇滚歌手Kurt Vile和澳洲独立摇滚新人Courtney Barnett在十月发行了合作专辑《Lotta Sea Lice》。与我们熟知的九十年代的那对也名为Kurt和Courtney的摇滚情侣不同,这两位吉他手之间碰撞出的创作火花丝毫不掺杂爱情元素。这对知音是如何相遇,又如何激发出彼此“懒虫摇滚”的灵魂的呢?且听小乔和阿森为你讲述吧。由摇滚天堂
  continue reading
 
电视剧原声系列的第二期由小乔和阿森带来英剧《废柴舅舅(Uncle)》的推荐。这部家庭情景喜剧不仅有着讨喜的人设、激萌的正太、轻松幽默的剧情、老少皆宜(并没有)的台词,更暗埋了很多只有真·摇滚乐迷才能领会的音乐梗。如果你也曾想像过与自己生命中最亲近的人组建一个乐队,这部剧可以最大程度满足你的幻想。由摇滚天堂
  continue reading
 
本期阿森和小乔为大家推荐国内著名独立厂牌兵马司旗下乐队吹万(ChuiWan)发行于9月1日的新专辑《热带从未有过的风景》。吹万每一张都进度神速,更成熟、更实验、更迷幻,也依然悦耳耐听。如果你也和两位主播一样对上一张那首《北京在下沉》念念不忘,那你一定也会喜欢这张《热带从未有过的风景》。由摇滚天堂
  continue reading
 
本期为大家介绍的是谢天笑暌违四年,于上个月发行的新专辑《那不是我》,远赴欧洲录音,使用Muse的御用交响乐团,意大利的制作人,这张“高大上”的专辑究竟如何呢?关于这张专辑的优点与缺点阿森和杨子虚有哪些共同观点和分歧呢?脱离了垃圾乐和雷鬼乐,这张与管弦乐亲密接触的吉他摇滚专辑会对曾被成为“摇滚新教父”的谢天笑未来摇滚生涯会有怎样的影响;曾经的“现场之王”现在现场如何呢?请收听本期节目,谢谢大噶!报幕结束!由摇滚天堂
  continue reading
 
加拿大独立摇滚天团拱廊之火乐队(Arcade Fire)在7月28日发行了第五张专辑《此间万物》(Everything Now)。这张专辑由蠢朋克(Daft Punk)成员Thomas和前Pulp贝斯手Steve Mackey助阵制作,延续了乐队上张专辑的舞曲化转向,却成为了这支此前“零差评”的乐评宠儿乐队口碑最为两极分化的一张专辑。由摇滚天堂
  continue reading
 
二十世纪最后一年的英国水星音乐奖,见证了一大波风格转变和新摇滚乐队的崛起。获奖专辑《OK》是来自Talvin Singh的一张受亚洲、印度风启发的电子乐。提名有风格转变内敛黑暗的Blur乐队的第六张专辑《13》;立体声音响乐队的第二张专辑流行摇滚《Performance and Cocktails》;疯街传教士乐队流行化的商业顶峰《This Is My Truth Tell Me Yours》;电子传奇化学兄弟融入浩室风格与几位摇滚大佬合作的《Surrender》;民谣电子女唱作人,化学兄弟的长期合作者Beth Orton的《Central Reservation》;吹泡新军Faithless的《Sunday 8PM》;氛围铁克诺Underworld的经典《Beaucoup Fish》;Ka…
  continue reading
 
随着《中国有嘻哈》的热播,越来越多人接触到了一批中国才华横溢的说唱新星,但我们今天不聊Freestyle,我们要聊的是一个来自中国的亚特拉大——成都的说唱团体Higher Brothers(海尔兄弟),他们在6月发行的专辑《Black Cab(黑车)》用中国特色迷倒了美国的一众说唱乐迷。由摇滚天堂
  continue reading
 
本期要为大家介绍的专辑是来自迪斯科女王张蔷复出的第二张专辑《北京女孩》,相比上一张合作新裤子的八十年代怀旧风,这一张庞宽一人操刀的新专辑更像一张借用张蔷声音表演出的大杂烩,有两室一厅的机器人概念,有世纪初新裤子老歌遗珠的新编,也有芭乐流行情歌。你最想看到的音乐合作是什么?答:张蔷和Daft Funk。看不到以上组合,听一听达芙妮·庞宽和他的低能机器人也是不错的。由摇滚天堂
  continue reading
 
本周推荐的是来自国摇老炮废墟乐队发行于今年2月的第三张专辑《正大光明》,从宗教元素设计的封面到仙道自然的歌词,我们将这张专辑戏谑称为养生摇滚、修仙摇滚、道教摇滚。本期更有废墟三张专辑闲扯,周云山的神奇歌词吐槽大会!由摇滚天堂
  continue reading
 
新千年以后出道的乐队里,商业成就最高的乐队是哪个?算来算去才发现原来Paramore已经是这样一支成功的乐队,他们今年的新专辑《After Laughter》又成功地杀入了布告牌的专辑榜。 今天就跟大家一起来聊聊红发小魔女Hayley Williams是怎样一个特别的主唱,以及这样一支年轻气盛的流行摇滚乐队吧。由摇滚天堂
  continue reading
 
1998年水星奖获奖得主是来自默西塞德的五人乐队Gomez的处女专辑《Bring It On》,在当时众多吉他流行摇滚中脱颖而出的受布鲁斯和美国音乐影响很深的一张专辑,也标志着时代风向的变化。The Verve的商业突破专辑《Urban Hymns》和Pulp的转型之作《This Is Hardcore》紧随其后,Pulp也是连续三张专辑入围。 另外还有两张流行摇滚唱片入围,女声乐团Catatonia的《International Velvet》和Take That单飞成员Robbie Williams的首张个人专辑《Life thru a Lens》。98年还入围了多张电子乐唱片,包括吹泡鼻祖Massive Attack的转型作《Mezzanine》,亚裔电子组合Asian Dub Fou…
  continue reading
 
朴树新专辑4月30日发行,朴师傅放了一年多的鸽子终于飞回来了。“少年感”一词再次被无数次提及用于朴树身上,我们为什么能淡然看待一个个偶像老去,却唯独不能放过朴树?为什么我们希望他能一直任性做个少年。 新专辑意料之中没好到哪去也坏不到哪去。大家的反应也是意料之中,这个圈子还是忍不住在继续宠爱朴树。这并不是光长得好看就有的天赋,朴树的完美和脆弱成功激起了文艺青年的保护欲,这样保护是类似溺爱的,不论性别。 八零一代彼得潘们捧出了一代少年偶像朴树,而三十年华语乐坛仅有的朴树,是一个美丽意外,而且一个我们再也难拥有的意外。由摇滚天堂
  continue reading
 
虽然2017年上半年还没过完,但Kasabian这张新专辑《For Crying Out Loud》就差不多已经预定了上半年十大专辑的第一位了。 这张专辑能够在一周之内就把Ed Sheeran从榜首撸下来,也得益于整张专辑里无数首的洗脑打榜歌。鉴于此,Kasabian的几位大哥打的那些嘴炮也就成为了美谈,毕竟和他们同时期的乐队,flop掉的真的已经太多了。由摇滚天堂
  continue reading
 
水星奖来到1997年,获奖专辑是Roni Size/Reprazent 的《New Forms》,Radiohead – OK Computer、Suede – Coming Up,两张发表于英伦顶峰年份1997的专辑获得提名,此外The Chemical Brothers、The Prodigy、Primal Scream分别一获、二获、三获水星奖提名。 1997,这是britpop浪潮最后的巅峰之年,也是这股浪潮的到达顶峰之后的退潮之时,此后英伦摇滚散场退去。全世界再也没有出现过超越britpop影响力的风格浪潮,90年代英伦复兴成为最后一个摇滚奇迹。 曲目: Roni Size/Reprazent -Railing Roni Size/Reprazent -New Forms Radi…
  continue reading
 
1996年,英国Britpop风潮来到顶峰,所谓90年代英伦四巨头已全数亮相。Pulp乐队经历20年蛰伏终于在96年推出了被认为是Britpop最佳专辑的《Different Class》,并因此获得了96年水星奖。另一代表,创造现场人数奇迹的绿洲乐队的第二张专辑《(What's the Story?) Morning Glory》也被提名。反战合集《Help》英伦摇滚帮帮忙精选了当年最火的英伦乐队,其中包括山羊皮乐队翻唱的“Shipbuilding”。此外入选的专辑有疯街传教士(Manic Street Preachers)在失去吉他手Richard Edwards之后迎来商业转折的《Everything Must Go》,“疯彻斯特”运动代表快乐周一(Happy Mondays)成员组建…
  continue reading
 
2017年格莱美奖提名公布了,在今年大牌云集的提名名单中,“年度专辑”这个重头戏奖项竟然出现一个非常拗口的名字:Sturgill Simpson,他到底是谁? 在他的专辑被提名为格莱美年度最佳专辑,并跻身于阿黛尔、碧昂斯和贾斯汀·比伯这样的流行巨星中间时,对于一些普通的大众乐迷来说,他们可能会以为这个名字是一家专门提供摩托车零配件的公司。 我们这期节目就为大家来揭晓这位神秘的音乐人是如何凭借着一张概念性的迷幻乡村专辑《A Sailor’s Guide To Earth》获得众多挑剔的格莱美评委们的青睐的。由摇滚天堂
  continue reading
 
水星奖专题艰难走到了1995年,获奖专辑是Portishead - Dummy ,此外提名的有 Oasis - Definitely Maybe 、Supergrass - I Should Coco 、Elastica - Elastica 、The Boo Radleys - Wake Up! 、PJ Harvey - To Bring You My Love 、Van Morrison - Days Like This 、Tricky - Maxinquaye 、Guy Barker - Into the Blue 、James MacMillan - Seven Last Words from Cross,Leftfield - Leftism。90年代初英国两大新音乐潮流,Brit…
  continue reading
 
本期介绍的是年份团The 1975在2016年2月26日发行的第二张专辑《I like it when you sleep, for you are so beautiful yet so unaware of it(当你睡觉的时候,你是如此美而不自知)》。这张专辑不仅拿下英美专辑排行榜双冠军,也给他们造成了口碑上的转变 ,刚公布的英国NME奖提名中The 1975从14、15年蝉联提名的最差乐队翻身做主提名了最佳乐队,并获得了最佳专辑。而这张专辑在过去一年也见于各大年度优秀专辑榜单,Q杂志更是将其选为年度最佳专辑,水星奖的提名更是对这张专辑艺术性上的重磅认可。 此外本期还有主唱君与霉霉、One Direction的三角爱恨情仇,以及一众中外年轻乐队对摇滚乐发展趋势的贡献分析与评价。…
  continue reading
 
本期推荐的是10月11日卧轨的火车乐队发行的首张专辑《余波》,这张制作精良又好听的首砖今年算是好评一片。这三个二十出头的青年绝对是标准的文艺青年。 但,本期还有关于火车轨道上的排泄物和捡尸体的手指等可能引起不适的内容,请大家酌情收听。由摇滚天堂
  continue reading
 
本期为大家推荐的是朋克教父Iggy Pop的新专辑《Post Pop Depression》,Iggy Pop的音乐似乎大家所熟知的“朋克”似乎不太相似,那么他为什么被封为“朋克教父”呢? 好吧,其实我们更关心的是,为什么Iggy Pop永远光着膀子,永远不穿上衣,而且裤子永远拉到**的位置。由摇滚天堂
  continue reading
 
Loading …

快速参考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