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恋物,也喜欢历史,这些毫不起眼的极为珍贵的物件,来叙说这座浮城的故事。 ”当物件有了故事,它就不在是身外之物“ 这一系列播客节目《物说新语》,我们找来20名各种族、各行各业的新加坡人,在每一集节目中与 我们分享一个私人物件背后的故事,拼凑属于我们的回忆。 Supported by: National Heritage Board The views expressed here are solely those of the authors in their private capacity and do not in any way represent the views of the National Heritage Board and/or any government agencies.
…
continue reading
它们的故事,我们的回忆。 新加坡是个善变的城市。我们也许无法保存这个城市的建筑街景,但走进新加坡人的家里,你一定能找到一些有故事的个人收藏,而这些物件往往也折射出新加坡一代代人的生活印记。 这一系列播客节目《物说新语》,我们找来20名各种族、各行各业的新加坡人,在每一集节目中与我们分享一个私人物件背后的故事,拼凑属于我们的回忆。 受访者:卓宜丰| 教师 物件:唱片和卡带 从事华文教学的卓宜丰是音乐发烧友,20年来购买和收藏了不少华文流行音乐的卡带、CD和黑胶唱片。 他最难忘的莫过于八九十年代香港流行歌曲的唱片,看着这些封面,听着这些歌曲,消逝的日子尽在眼前。 这些在新加坡、港台购买的老唱片,不只满足了七八十年代成长的年轻人的娱乐需求,各派作词人创作的歌词也给予他们学习中文的机会……虽然卓宜丰…
…
continue reading
它们的故事,我们的回忆。 新加坡是个善变的城市。我们也许无法保存这个城市的建筑街景,但走进新加坡人的家里,你一定能找到一些有故事的个人收藏,而这些物件往往也折射出新加坡一代代人的生活印记。 这一系列播客节目《物说新语》,我们找来20名各种族、各行各业的新加坡人,在每一集节目中与我们分享一个私人物件背后的故事,拼凑属于我们的回忆。 受访者:黄伟玲 | 公关从业员 物件:三寸金莲 一双超过百年历史的三寸金莲,来自黄伟玲的曾祖母,虽然她没见过这个传奇女子,但通过这双鞋子,她也认识了当时女子的命运和韧性,每一步都走得漂亮而艰辛。 听家里的亲戚说,曾祖母还曾经是番禺的粤剧名伶,唱作俱佳,她很难想象裹着小脚的曾祖母是如何做到那些高难度的动作。 本期的《物说新语》,我们邀请黄伟玲来谈谈这双三寸金莲,和她从…
…
continue reading
它们的故事,我们的回忆。 新加坡是个善变的城市。我们也许无法保存这个城市的建筑街景,但走进新加坡人的家里,你一定能找到一些有故事的个人收藏,而这些物件往往也折射出新加坡一代代人的生活印记。 这一系列播客节目《物说新语》,我们找来20名各种族、各行各业的新加坡人,在每一集节目中与我们分享一个私人物件背后的故事,拼凑属于我们的回忆。 受访者:孙耀瑜 | 设计师 物件:铅字 致力于推广活板印刷的孙耀瑜,在被我们遗忘了的铅字里,寻找它们曾经被书写过的记忆。 这些铅字的存在也透露了新加坡曾经有过一段风光的出版历史。 人和物品之间也讲求缘分,他和这批来自《南洋商报》的繁体铅字的相遇颇为曲折,跨越了几十年的历史,本期《物说新语》,我们就邀请孙耀瑜来谈谈这些铅字背后的故事和它们所能叙说的已经消亡了的活版印刷…
…
continue reading
它们的故事,我们的回忆。 新加坡是个善变的城市。我们也许无法保存这个城市的建筑街景,但走进新加坡人的家里,你一定能找到一些有故事的个人收藏,而这些物件往往也折射出新加坡一代代人的生活印记。 这一系列播客节目《物说新语》,我们找来20名各种族、各行各业的新加坡人,在每一集节目中与我们分享一个私人物件背后的故事,拼凑属于我们的回忆。 受访者:陈安顺 | 美术教育者 物件:峇迪印模 新加坡在1970年代有过蓬勃的峇迪布工业,甚至出口到国外。 从事美术教育的陈安顺,童年充斥着浓郁的烧蜡气味和峇迪布的华丽斑斓。她在父亲的峇迪布料厂里经常看到来自印尼和马来西亚的蜡染师傅用巧手制造出各种细致图案的峇迪印模,让她在潜移默化中对也对手工艺是特别着迷。 当峇迪布工业走入黄昏,峇迪印模成了堆积尘埃的废铁,陈安顺仍…
…
continue reading
它们的故事,我们的回忆。 新加坡是个善变的城市。我们也许无法保存这个城市的建筑街景,但走进新加坡人的家里,你一定能找到一些有故事的个人收藏,而这些物件往往也折射出新加坡一代代人的生活印记。 这一系列播客节目《物说新语》,我们找来20名各种族、各行各业的新加坡人,在每一集节目中与我们分享一个私人物件背后的故事,拼凑属于我们的回忆。 受访者:Aidli Mosbit | 表演艺术教育者兼剧场工作者 物件:马来乐队旧唱片 1960年代新加坡的少男少女大量吸收了西方流行乐的养分。当时的马来青少年尤其喜爱摇滚乐,纷纷组乐队玩音乐。他们的音乐在西方摇滚的基础上加入了富有本地特色的马来旋律和唱腔,在新马流行音乐史上留下了精彩的篇章。 本地表演艺术教育者兼剧场工作者Aidli Mosbit的父亲就参与了这段…
…
continue reading
它们的故事,我们的回忆。 新加坡是个善变的城市。我们也许无法保存这个城市的建筑街景,但走进新加坡人的家里,你一定能找到一些有故事的个人收藏,而这些物件往往也折射出新加坡一代代人的生活印记。 这一系列播客节目《物说新语》,我们找来20名各种族、各行各业的新加坡人,在每一集节目中与我们分享一个私人物件背后的故事,拼凑属于我们的回忆。 受访者:Zuzanita Zakaria | 领导力导师 物件:妈妈的食谱 Zuzanita Zakaria的母亲为了解决每天家人的三餐问题,数十年来守在收音机旁拿着记事本手抄电台播音员分享的食谱。这本母亲一笔一划记录下来的甜酸苦辣咸,不仅填饱了家人的胃,也在他们的味蕾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家的味道。 特别的是,早期她母亲都用爪夷文抄录电台广播节目分享的食谱,到了后期,…
…
continue reading
它们的故事,我们的回忆。 新加坡是个善变的城市。我们也许无法保存这个城市的建筑街景,但走进新加坡人的家里,你一定能找到一些有故事的个人收藏,而这些物件往往也折射出新加坡一代代人的生活印记。 这一系列播客节目《物说新语》,我们找来20名各种族、各行各业的新加坡人,在每一集节目中与我们分享一个私人物件背后的故事,拼凑属于我们的回忆。 受访者:洪伟喜 | 文字工作者 物件:缝纫机 母亲的缝纫机在自由撰稿人洪伟喜的心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她小时候母亲为了帮补家用,在家里从事缝纫女装的工作,一边照顾小孩。“我小时候的衣服都是妈妈做的,因为我小时候很瘦,脚很细长,买不到合适的衣服,上中学后,长得很高但腰围很细,外面都找不到衣服。我妈从来不问我想要做怎样的衣服,都是她帮我决定的。” 这台老缝纫机不只是母亲填…
…
continue reading
它们的故事,我们的回忆。 新加坡是个善变的城市。我们也许无法保存这个城市的建筑街景,但走进新加坡人的家里,你一定能找到一些有故事的个人收藏,而这些物件往往也折射出新加坡一代代人的生活印记。 这一系列播客节目《物说新语》,我们找来20名各种族、各行各业的新加坡人,在每一集节目中与我们分享一个私人物件背后的故事,拼凑属于我们的回忆。 受访者:叶孝忠 | 出版人 物件:咖啡店云石桌 作家兼出版人叶孝忠家里有一张云石桌。从他懂事开始,这张桌子就一直跟着他和家人。他父亲在1950年代从中国福州来到新加坡,当时已经有不少福州人在这里从事咖啡店生意。父亲刚开始在福州人的咖啡店帮忙冲洗痰盂。这些痰盂就放在这类云石咖啡桌子下。在积累了足够的经验和能力后,父亲开始经营自己的咖啡店。 这张云石桌子是开咖啡店的父亲…
…
continue reading
它们的故事,我们的回忆。 新加坡是个善变的城市。我们也许无法保存这个城市的建筑街景,但走进新加坡人的家里,你一定能找到一些有故事的个人收藏,而这些物件往往也折射出新加坡一代代人的生活印记。 这一系列播客节目《物说新语》,我们找来20名各种族、各行各业的新加坡人,在每一集节目中与我们分享一个私人物件背后的故事,拼凑属于我们的回忆。 受访者:Nurai'sha Bte Hassan | 补习老师 物件:Proton Saga 汽车 补习老师艾莎(Nurai’sha Bte Hassan)特别钟爱她的马国产Proton Saga汽车。艾莎在15年前考获驾照后就毫不犹豫地选择买这个品牌的汽车。这个决定主要受她表姐影响。表姐就是开这个品牌的汽车,说它性能好、引擎可靠。独立聪明又时髦漂亮的表姐,是艾莎从…
…
continue reading
它们的故事,我们的回忆。 新加坡是个善变的城市。我们也许无法保存这个城市的建筑街景,但走进新加坡人的家里,你一定能找到一些有故事的个人收藏,而这些物件往往也折射出新加坡一代代人的生活印记。 这一系列播客节目《物说新语》,我们找来20名各种族、各行各业的新加坡人,在每一集节目中与我们分享一个私人物件背后的故事,拼凑属于我们的回忆。 受访者:张喜春 | 中医师 物件:马华词典、马来班顿诗集 资深中医师张喜春当初从中国福建永定移民来新加坡,在惹兰加油的甘榜开中药行,除了给华人把脉抓药,也给马来人看诊。早期为了能和来中药行问诊的马来人沟通,他每天翻阅马华词典自学与人体健康有关的马来词汇。后来他还进一步开始阅读附有中译的马来班顿诗,走进马来诗歌的瑰丽花园。50年过去了,他至今仍延续着这个习惯,每天花1…
…
continue reading
它们的故事,我们的回忆。 新加坡是个善变的城市。我们也许无法保存这个城市的建筑街景,但走进新加坡人的家里,你一定能找到一些有故事的个人收藏,而这些物件往往也折射出新加坡一代代人的生活印记。 这一系列播客节目《物说新语》,我们找来20名各种族、各行各业的新加坡人,在每一集节目中与我们分享一个私人物件背后的故事,拼凑属于我们的回忆。 受访者:黄瑞迎(Cynthia Wee-Hoefer)| 前媒体工作者 物件:母亲的峇迪纱笼 过去从事时尚刊物出版的黄瑞迎非常珍惜先母传下来的两块深蓝白色的印尼峇迪纱笼。 这种蓝白条纹的峇迪布料是娘惹在吊丧的时候穿的,布面上有十分独特和抽象的图案。母亲在35年前突然中风去世,享寿71岁,和现在的她同岁。“这些峇迪布料应该有超过100年了。虽然颜色还保存得很好,但毕竟…
…
continue reading
它们的故事,我们的回忆。 新加坡是个善变的城市。我们也许无法保存这个城市的建筑街景,但走进新加坡人的家里,你一定能找到一些有故事的个人收藏,而这些物件往往也折射出新加坡一代代人的生活印记。 这一系列播客节目《物说新语》,我们找来20名各种族、各行各业的新加坡人,在每一集节目中与我们分享一个私人物件背后的故事,拼凑属于我们的回忆。 受访者:杨善才 物件:第一套自己出版的书 厚重的纸本书,曾经是一代新加坡人的精神粮食。早年因家贫没机会接受教育的杨善才,就是通过在书店里打工到经营书店和出版,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他从1950年代开始陆陆续续收藏新加坡的教科书、儿童书籍和连环图,至今收了三万多本。 其中他觉得最有意义的是他在自立门户后出版的苦儿系列。“那是80年代,这套书原本来自中国,后来在香港出版。我…
…
continue reading
它们的故事,我们的回忆 。 新加坡是个善变的城市。我们也许无法保存这个城市的建筑街景,但走进新加坡人的家里,你一定能找到一些有故事的个人收藏,而这些物件往往也折射出新加坡一代代人的生活印记。 这一系列播客节目《物说新语》,我们找来20名各种族、各行各业的新加坡人,在每一集节目中与我们分享一个私人物件背后的故事,拼凑属于我们的回忆。 受访者:Tharmendra Jeyaraman | 中学老师 物件:印度米糕铜蒸器 中学教师Tharmendra Jeyaraman的传家宝是一个专门用来做印度蒸米糕的铜蒸器。它随母亲从南印度来到新加坡,并在她生活最低点的时候为她带来了希望与寄托。如今他继承了母亲的铜蒸器,每当看见发酵的米和豆在蒸器里升华为松软可口的蒸米糕,一阵暖意即上心头,再简单的日子也可以变…
…
continue reading
它们的故事,我们的回忆 。 新加坡是个善变的城市。我们也许无法保存这个城市的建筑街景,但走进新加坡人的家里,你一定能找到一些有故事的个人收藏,而这些物件往往也折射出新加坡一代代人的生活印记。 这一系列播客节目《物说新语》,我们找来20名各种族、各行各业的新加坡人,在每一集节目中与我们分享一个私人物件背后的故事,拼凑属于我们的回忆。 受访者:赖永成 | 退休人士 物件:锡盘 赖永成不久前选择退休,结束位于樟宜村的杂货店。他在进行清货时,找到一些欧式锡盘。这些欧式碗盘是赖永成过去在他的杂货店售卖的产品。杂货店位于樟宜村,这里过去住了许多英国人。他们住在附近的别墅和洋房,而赖永成和家人则住在甘榜,杂货店就开在甘榜的木房子里。1973年,政府清除樟宜村的甘榜,他们一家也搬进了组屋。他们住楼上,楼下就…
…
continue reading
它们的故事,我们的回忆。 新加坡是个善变的城市。我们也许无法保存这个城市的建筑街景,但走进新加坡人的家里,你一定能找到一些有故事的个人收藏,而这些物件往往也折射出新加坡一代代人的生活印记。 这一系列播客节目《物说新语》,我们找来20名各种族、各行各业的新加坡人,在每一集节目中与我们分享一个私人物件背后的故事,拼凑属于我们的回忆。 受访者 :李国梁 | 文史工作者 物品:邮票 一张张的邮票,是窥视世界和自己的一个小窗口…… 本地文史作家李国梁收藏的两组邮票,一组来自中国、一组来自世界各地,前者是中国和新加坡两地情的一座桥梁,后者则开启他对世界的想象。 这些邮票的取得十分有趣,也不费李国梁一分钱,一些现在已经成为集邮市场的抢手货,但李国梁从未想要卖掉它们。本期《物说新语》,我们邀请李国梁来谈谈这…
…
continue reading
它们的故事,我们的回忆。 新加坡是个善变的城市。我们也许无法保存这个城市的建筑街景,但走进新加坡人的家里,你一定能找到一些有故事的个人收藏,而这些物件往往也折射出新加坡一代代人的生活印记。 这一系列播客节目《物说新语》,我们找来20名各种族、各行各业的新加坡人,在每一集节目中与我们分享一个私人物件背后的故事,拼凑属于我们的回忆。 受访者:陈婉琴 | 小学教师 物件:瓷碗 几个毫不起眼的碗,来自童年的老厝。在不断汰旧换新的时代,教师陈婉琴现在家里还在使用童年的瓷碗,或许因此她对老家的记忆才不曾消失或模糊。 在乌敏岛的老厝里度过无忧无虑的童年,后来因为要继续升学,举家就搬迁至本岛,但父亲还保留了山芭里的老厝,虽然已经闲置,但一家人还是偶尔会回去乌敏岛叙旧及打扫老房子等。 本期的《物说新语》,我们…
…
continue reading
它们的故事,我们的回忆。 新加坡是个善变的城市。我们也许无法保存这个城市的建筑街景,但走进新加坡人的家里,你一定能找到一些有故事的个人收藏,而这些物件往往也折射出新加坡一代代人的生活印记。 这一系列播客节目《物说新语》,我们找来20名各种族、各行各业的新加坡人,在每一集节目中与我们分享一个私人物件背后的故事,拼凑属于我们的回忆。 受访者:林子惠 | 前播音人 物件:“丽的呼声”扑满 前资深播音人林子惠见证了新加坡广播电台的演变。她是前新加坡广播电台第三广播网以及后来的 933醉心频道 的DJ和第一任节目经理,也是本地新摇发展的重要推手。她主持的《龙虎榜》曾经是许多人每个星期天必听的节目,更是流行歌曲的时代指标。 林子惠与广播电台的缘分来自家里的一个黑箱子。她小的时候很好奇黑箱子怎么会传出人的…
…
continue reading
它们的故事,我们的回忆。 新加坡是个善变的城市。我们也许无法保存这个城市的建筑街景,但走进新加坡人的家里,你一定能找到一些有故事的个人收藏,而这些物件往往也折射出新加坡一代代人的生活印记。 这一系列播客节目《物说新语》,我们找来20名各种族、各行各业的新加坡人,在每一集节目中与我们分享一个私人物件背后的故事,拼凑属于我们的回忆。 受访者:吴伟才 | 画家、作家 物件:孭带 作家兼画家吴伟才走过千山万水,却没有忘记最初给过他温暖的一条孭带。 这条制作精美,有超过70年历史的手工孭带,绣上各种漂亮,寓意吉祥的图案。他出生后,照顾的佣人就用这条孭带背着他到左邻右舍串门子。 祖母和他说,广东人有一个习俗,一定要保留自己的孭带,这是保护过他的东西,留下来也会保佑他的成长…… 本期《物说新语》,我们邀请…
…
continue reading
它们的故事,我们的回忆。 新加坡是个善变的城市。我们也许无法保存这个城市的建筑街景,但走进新加坡人的家里,你一定能找到一些有故事的个人收藏,而这些物件往往也折射出新加坡一代代人的生活印记。 这一系列播客节目《物说新语》,我们找来20名各种族、各行各业的新加坡人,在每一集节目中与我们分享一个私人物件背后的故事,拼凑属于我们的回忆。 受访者:张旗闻 | 收藏家 物件:日据时代的人口普查表格 人在战争里的命运,往往是不由自主,一张薄薄的纸,也能牵引出家族绵长的故事。 会走路的博物馆(D'Walking Museum)的策展人张旗闻最独特的收藏,来自家族成员,是一张日据时代的人口普查表格。表格上看似冷冰冰的文字和数字,对张旗闻而言,透露了不少珍贵的信息。 本期《物说新语》,我们邀请张旗闻一起来分享小…
…
continue reading
它们的故事,我们的回忆。 新加坡是个善变的城市。我们也许无法保存这个城市的建筑街景,但走进新加坡人的家里,你一定能找到一些有故事的个人收藏,而这些物件往往也折射出新加坡一代代人的生活印记。 这一系列播客节目《物说新语》,我们找来20名各种族、各行各业的新加坡人,在每一集节目中与我们分享一个私人物件背后的故事,拼凑属于我们的回忆。 受访者:苏章恺 | 通俗文化研究人 物件:小报 一张张随手丢弃的报纸,记录了一个时代的风花雪月…… 为了研究本地早期娱乐文化,通俗文化研究人苏章恺,大量收集和阅读了五六十年代的报章和杂志。五十年代蓬勃的小报生态,反应了过去小市民的情趣,和城市国家不堪回首的发展历史。 当时为了争夺读者的眼球,不少报章杂志逾越道德底线,以现在的标准来看依旧是十分大胆的。 本期的《物说新…
…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