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blic Health 公开
[search 0]
更多
Download the App!
show episodes
 
《會談地圖》podcast每一集會以半小時的長度,每週一集深入淺出的導讀 NEJM、Lancet、JAMA、Nature、Science等最新頂尖期刊的重要論文。希望能讓大家在通勤的零碎時間,像醫院、學校裡的meeting一樣,可以「聽」到頂尖期刊最新論文的深度解析。 《探索大腦的會談地圖》是臨床會談技巧導向、系統介紹精神醫學與腦科學背景知識的實務書籍。《會談地圖》是台大醫院林煜軒醫師自住院醫師開始整理的筆記精華,至今仍不斷補充更新,並定期在podcast頻道與facebook粉絲專頁分享各大權威期刊最新研究。 如果您讀不完、懶得讀 2020年以來 NEJM、Lancet、JAMA、Nature、Science 裡精神醫學、腦科學的重要文章,每週您只要花25分的零碎時間(很多人一趟上班的捷運就有了),您可以像聽新聞一樣從《會談地圖》podcast「聽」完這些論文重點。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continue reading
 
Loading …
show series
 
主題: New era of Neuron brain image: 大腦影像與記憶的關聯探索 講者:Dr. Sung-Mu Lee **背景介紹: ** 李松穆 (Scott),在取得陽明大學生物醫學影像暨放射科學系的學士學位後,便進入了成功大學跨領域神經科學國際博士學位學程。在博士班的過程中(2019),有幸獲得國科會千里馬補助計畫前往英國劍橋大學擔任為期一年的訪問博士生,且在返國取得博士學位後,再次取得國科會的補助計畫,回到英國劍橋大學擔任一年期的訪問學者。Scott的研究題目主要是使用磁振造影技術 (MRI) 之影像,來分析腦部記憶力行程跟特定腦區活化之關聯。研究並著重使用7T的磁振造影技術,更可達到分層腦區的活化關聯分析,這次我們AIM,非常榮幸可以順利邀請到Scott來與我們分享…
  continue reading
 
主題: AI in Public Health and Sustainability: 健康與永續綠能的探索新武器 講者:Dr. Kai Wang 背景介紹: 王愷 (Kai),在取得臺灣大學電機學系與雙主修數學系的學士學位後,便直接申請進入了南加大電腦科學博士班,因緣際會下,就轉學前往哈佛大學電腦科學博士班,並於2023年五月完成口試。隨後即順利申請上喬治亞理工學院(Georgia Tech),助理教授之職位。Kai的研究主題,主要圍繞著使用人工智慧技術、博弈理論(Game Theory)、多智能體系統 (Multi-agent system),來對於永續、工業排放監測、野生動物保護、女性與幼兒健康議題來做分析,並期許自己的研究能協助產生更多的社會影響力。Kai的學術成果不僅多次受到國際研…
  continue reading
 
主題: Computational challenge: 計算生物學與人工智慧的應用 講者:Yi Hsiao (PhD candidate) 背景介紹: 蕭毅 (Leo),在取得臺灣大學的電機學士與生醫電資所碩士學位後,後在2020年前往美國密西根大學攻讀bioinformatics 的博士學位。而蕭毅也曾在美國農業部國家農業圖書館、新加坡國立大學癌症科學研究中心和臺灣AI Lab擔任實習生。其研究主題主要是針對透過癌症的蛋白基因體學資料分析,也利用機器學習的技術來進行化學資訊與電腦輔助藥物設計。在過去的研究發表裡,有針對藥物結構的藥物動力學和安全評估、幫助聚合物資料庫建立的模型開發,也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前期投入老藥新用的開發。除了自身專業發展外,Leo也非常積極推動台灣生醫人才在美國的學術交…
  continue reading
 
主題: 告別學術界~ 英倫新創業界的經驗談 -從生技研發轉戰醫藥顧問 講者:Shao-Ru Lu, PhD (Ryan) 背景介紹: Ryan博士 (Dr. Ryan Lu),在取得臺灣交通大學的應用化學碩士學位後,在中研院生化所短暫擔任研究助理準備出國,隨即在2014年順利獲得Imperial college London教育部共同創立頂尖大學策略聯盟的全額獎學金計畫,前往英國倫敦帝國理工來攻讀化學博士學位。其研究主題主要是針對罹患慢性阻塞性肺病的患者,針對其痰液當中的幾項特殊細胞進行定量,還有透過螢光支氣管鏡所收集的影像,來打造疾病嚴重度惡化的追蹤方式。在取得博士學位,Ryan便以技術開發的研究員的身份,來投身參與透過類似博士班使用的蛋白質與化學反應技術,而研發生物晶片的新創公司。而因緣…
  continue reading
 
主題: AI in Genomics: AI運用於基因體的新大陸與挑戰 講者: Pi-Chuan Chang, PhD 背景介紹:張碧娟博士 (Dr. Pi-Chuan Chang),在取得台灣大學資工學士學位後,即攻讀史丹佛大學的資工博士學位,隨後於2009年加入了Google,並主要參與語音辨識和自然語言處理的專案。隨著人工智慧在生醫領域中的應用日益重要,在2016年,碧娟因緣際會下加入了Google Health中的Genomics團隊,並擔任了技術主管,協助主導了DeepConsensus和DeepVariant等兩項重要技術。該團隊所研發出的技術在2018年底發表於國際知名期刊 Nature Biotechnology上。這次,我們AIM,非常榮幸可以順利邀請到碧娟博士,與我們分享…
  continue reading
 
主題: Adapting to changing environments: 生物世界的風險管理 **講者: **Ming Liu (PhD Candidate) 背景介紹: 劉銘在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和台灣大學昆蟲所畢業後,就成功申請到台灣牛津大學獎學金,並於2019年赴英國進修動物學的博士學位,預計今年夏天取得博士學位。劉銘的研究主要聚焦於運用理論生物學的方法,使用數學模式和電腦模擬,討論環境變化如何形塑生物的適應策略、以及賽局理論中不同策略的競爭動態。透過理論的架構,研究生物經由時間迭代後的改變,分析生態系的穩定性和評估風險管理。這次我們很榮幸可以邀請到劉銘來聊聊,他目前的研究跟他過去申請獎學金的經驗與未來的規劃。 分享內容: 1. 決定赴英國灣進修的原因與申請台牛獎學金的經驗分享…
  continue reading
 
主題: Bioinformatics in drug development: 藥物開發資料科學化 講者:Dr. Sharon Hsu (PhD) 背景介紹:Sharon在英國取得了化學的學士學位和計算生物化學的博士學位後,便擔任約兩年左右的生醫資訊分析師(Bioinformatician),因緣際會下,目前返回台灣進行醫學士的訓練。在擔任生醫資料分析師的過程中,Sharon參與了多種藥物開發資料科學化的專案,包含了癌症藥物和蛋白質載體的分析計算。當時的主要研究工作是運用 dry lab data 的pilot study 來優化藥物設計流程,而藉此增加wet lab 實驗的成功機率和節省實驗成本。也在疫情期間,加入了COVID-19 Genomics UK Consortium (簡稱CO…
  continue reading
 
主題: 從量子的觀點突破傳統生物限制:成為海外PI的經驗談 講者:Dr. 李伯亨 (Henry) 背景介紹:Henry於2019年加入了倫敦帝國學院(Imperial College London),擔任副教授,而在年輕時離開台灣後,便長年在美國愛荷華州立大學攻讀博士,隨後便在南韓、香港的高等教育機構服務。其研究方向致力於利用厭氧生物技術進行資源回收、溫室氣體減排和人類健康保護,有別於傳統環境工程研究,Henry是研究量子原理(例如,電子/質子隧道效應、跳躍效應、基因調控等),來搭建永續廢水管理的先驅者。這次我們很榮幸可以邀請到從工程領域跨入生物領域、從傳統熱力學定理跨入量子計算的Dr Henry 來聊聊,他的研究跟他一路在海外觀察的心路歷程。 分享內容: 1. 漂泊美州、歐陸、亞太的見聞錄…
  continue reading
 
主題:Digital Health in dementia :英國失智症計畫 (STAND)與成為NHS 精神科醫師的經驗談 講者:Dr. 谷大為 (David) 背景介紹:David在臺灣完成了精神科的專科訓練後,在成為精神科主治醫師後,於2017年錄取教育部公費留學的機會,2020開始在倫敦國王學院(King’s College London)的精神心理神經科學研究院(IOPPN),進修失智症領域的博士學位,並在成為英國NHS South London and Maudsley Trust的研究型精神科醫師。大為的研究計畫主要是針對這一項英國最近針對失智症的治療計畫(STAND),該計畫的目標概念是透過一項在英國合法的大麻類藥物來創新地治療失智症的臨床試驗。大為主要的研究工作則是在STA…
  continue reading
 
主題:決策神經科學與仿腦人工智慧系統 講者:Dr. 黃飛揚 Huang, Fei-Yang, MD, PhD 背景介紹: 飛揚畢業於臺大醫學系並輔修經濟系,在短暫的住院醫師訓練後,前往劍橋大學攻讀神經經濟學與決策神經生理學博士,目前在牛津大學擔任博士後研究員。飛揚的研究結合經濟決策理論與營養生態決策模型,利用獼猴神經電生理記錄與機器學習分析,來研究經濟決策背後的神經網路機制。 研究大腦的神經運算機制除了可以了解大腦細胞之間溝通使用的語言,進一步協助設計更接近生物的人工智慧神經網路,更能在大腦迴路出問題時,引導我們如何透過調節特定的大腦迴路,達到治療神經精神症狀的目的。這次我們很榮幸,可以邀請到飛揚醫師來分享自己的研究。 分享內容: 從醫師到研究員,從台灣到英國的經驗分享 從劍橋到牛津,自己的…
  continue reading
 
疫情為什麼會影響心理健康呢? 我們的研究團隊曾經用網路搜尋量「失眠」、「憂鬱」、「自殺」三個心理健康的關鍵字的搜尋量作為心理健康指標,發現「失眠」是世界各國受疫情影響心理健康最敏感的指標,並且發表在醫學資訊最頂尖的Journal of Medical Internet Research。 近期我們在疫情對心理健康影響的議題上更完整而且深入研究,以45個國家,為期1年的網路搜尋量、開放資料庫中的人流,並用以限制居家外出作為中介因子,從因果中介分析發現了限制居家外出指標在疫情對心理健康影響的模型中,有顯著的中介效果,此結果不僅提供限制居家外出政策很好的實證基礎,也刊登在《情緒疾患期刊》(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 這項研究是採用開放資料庫所記錄的手機定位量化疫…
  continue reading
 
近十年的盛行率研究指出,即使在COVID-19疫情之前,年輕族群(10-24歲)的憂鬱症,包含未達憂鬱症診斷準則的情緒問題,是十年前的1.5到2倍之間。特別是女性的憂鬱症增加更為明顯。 年輕族群的憂鬱症盛行率的增加,也與全世界對兒童青少年的精神健康資源使用率(例如校園輔導案例)增加的趨勢一致。而COVID-19疫情可能讓年輕族群更早面臨失業、經濟財務的不安全感、社交孤立等增加憂鬱症的風險。 這十年間遽增的數位科技雖然可能帶來增加自信心、得到同儕支持的好處,但同時可能有網路霸凌、影響睡眠、增加與同儕比較等與憂鬱症的風險。 我們也會將這集podcast的重點內容補充到新版的《會談地圖》 ,也歡迎聽眾朋友們補充您認為值得分享的內容: #年輕族群的憂鬱症會有什麼不良的影響? 身體健康:肥胖、心血管疾…
  continue reading
 
你是在什麼時候決定要打疫苗呢?或是你也正在擔心哪些親朋好友還沒有打疫苗? 在網路上搜尋「疫苗」關鍵字的搜尋量,是可以反映、持續追蹤民眾打疫苗意願的重要指標。我們最新發表在《公共衛生前沿》(Frontiers in Public Health, IF=6.461)的研究利用Google趨勢研究台灣在去年3月底開始施打疫苗,以及緊接著五月份本土疫情的爆發,這段時間「疫苗」搜尋關鍵字的變化,發現民眾施打疫苗意願會隨著疫情的進展而持續變化。而台灣去年「疫苗」搜尋量以及相關關鍵字,剛好對應到健康行為改變理論中的不同階段—懵懂期 (Precontemplation)、沈思期(Contemplation)、決定期/行動期(Decision/Action)。 我們把台灣去年與疫苗、疫情三個重要的時間點,分成…
  continue reading
 
青少年的憂鬱與自殺是近十年全球劇增的問題,而網路行為問題可能是這個世代青少年的重要原因。哪種網路行為問題,和青少年的自傷風險有關呢? 我們最新發表在《情緒疾患期刊》(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 IF=6.533)的研究指出:性私密影像散佈(sexting)是與自傷風險最有關的網路問題行為。而網路霸凌(包含受害者與加害者)、網路遊戲成癮也是重要的問題行為。 研究對象是台灣青少年具代表性的大型網路行為調查:依據台灣10-18歲青少年的人口比例抽樣,包含全台灣北中南東離島各區域、各年級共8446名的青少年,調查他們的上網習慣。並且比較性私密影像散佈、網路遊戲成癮、網路霸凌與傳統霸凌(包含受害者與加害者)與自傷風險的關聯性。從單變項分析來看,網路霸凌受害者,是增加…
  continue reading
 
在1歲時看螢幕的時間越長,3歲時得到自閉症的風險越高。但這可能是怎麼形成的呢? 《美國醫學會-兒科學期刊》(JAMA Pediatrics)今天刊登了一篇我們的評論,分析「在哪段時間看電子螢幕」(screen timing),可能比「看螢幕的時間」(screen time)與自閉症的風險更有關。 #看螢幕的時間會增加自閉症風險 近期JAMA Pediatrics刊登一項日本的大型世代追蹤1歲的嬰兒每天看電子螢幕的時間越長,追蹤到他們3歲的時候,男孩有比較高的自閉類群疾患(autism spectrum disorder,簡稱自閉症)風險。這項研究採用各種嚴謹的統計方法驗證這項發現:例如1歲時候看螢幕的時間,會增加3歲時自閉症的風險,但如果是用3歲時看螢幕的時間,則沒有顯著的關聯性、而每天看螢…
  continue reading
 
心理壓力為什麼會增加心臟病發作的風險? 非常榮幸《美國醫學會期刊》(JAMA)今天刊登一篇我的短評,能與頂尖的研究團隊交流探討心身醫學的一個經典問題:「心理壓力為什麼會增加心臟病發作?」 JAMA最近刊登的一篇研究,對兩個穩定冠狀動脈心臟病的世代追蹤5年,分別給受試者在大眾面前演講的「心理壓力」以及運動或藥物誘發的「傳統壓力」測試,發現心理壓力會誘發心肌缺血,而且比對照組有更高的心血管疾病死亡以及非致命性心肌梗塞風險。在這項研究中,心理壓力似乎比運動與藥物誘發的傳統壓力,有更高的心血管疾病死亡、非致命性心肌梗塞或心衰竭住院的風險。 有個我們會更想知道的問題是:為什麼心理壓力會增加心臟病、死亡的風險? 憂鬱症可能在其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JAMA的這篇短評中,我分析這項研究的兩個世代,憂鬱…
  continue reading
 
為什麼猝睡症(narcolepsy)在強烈的正向情緒(例如驚喜、大笑)的時候,很容易會誘發猝倒(cataplexy)? 快速動眼期睡眠(rapid-eye-movement, REM)的夢會什麼會比較具有情緒張力? 最近發表在 Science 的研究指出:這些臨床、生理學的現象,可能與大腦中掌管情緒的杏仁核(amygdala)傳遞多巴胺訊息的神經路徑有關。 《新英格蘭醫學期刊》(NEJM)「基礎醫學的臨床意涵」(clinical implications of basic research)特別介紹發表在Science的這項基礎科學研究,並且深入簡出的介紹快速動眼期最新的生理學機制:從中腦腹側被蓋區(ventral tegmental area, VTA)到杏仁核的多巴胺系統,以及臨床的情緒…
  continue reading
 
《美國醫學會神經學期刊》(JAMA Neurology)的短文介紹美國的神經內科醫師訓練過程中,必須要有1個月的時間全職到精神科外訓;而精神科醫師的訓練過程中,也有2個月的神經內科訓練。台灣住院醫師訓練也是類似的時程。 神經內科醫師來到精神科的短短一個月中,哪些是可以優先學習的重點呢?這篇短文提到了一個可能是全世界的醫院外訓都常見的現象 — 不要把外訓醫師作為人力考量,是外訓能夠有好的學習環境最重要的一項條件。例如這篇論文認為神經內科醫師的精神醫學訓練中,門診可能是比照顧住院病患還要更重要的環節,如果在病房人力不足的情況下,這項門診的學習很可能就會因此被犧牲了。 更多的內容,歡迎參考本集的podcast! 📚本集抽書 : DSM-5,DSM-IV-TR,ICD-10及ICD-9-CM中英文精…
  continue reading
 
《美國醫學會-精神醫學期刊》(JAMA Psychiatry)今天刊登了一篇我們的評論,分析「對失眠認知行為治療」(CBT-I),不一定要透過改善失眠,CBT-I 本身的許多元素,就有預防憂鬱症的效果。而且 CBT-I 本身預防憂鬱的效果,佔了80%左右的效應。 這篇評論分析一篇發表在JAMA PSychiatry隨機分派臨床試驗,將291位60歲以上有失眠困擾但是沒有憂鬱症的長輩,分成接受2個月CBT-I 實驗組,以及給予標準睡眠衛教的對照組,並且追蹤他們的睡眠與憂鬱症狀3年。結果發現CBT-I組在接下來3年發生憂鬱症的比率顯著比對照組低。 #為什麼治療失眠可以預防憂鬱症呢? 失眠本身就是憂鬱症的危險因子,因此治療失眠,憂鬱症的風險就降低了,這是非常直覺的想法。但有沒有可能CBT-I中改變…
  continue reading
 
主題:從「臨床骨科」到「應用材料」: 3D列印技術與AI應用 講者資訊:Dr. 王俊量 相關背景:這次我們很榮幸邀請到目前正在帝國理工材料科學博士班進修的王俊量醫師來參與我們節目。 王醫師於台大醫院完成骨科的專科訓練後,就長期於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擔任骨科主治醫師,因緣際會下取得出國進修的機會並獲得海外交換獎學金得支持。而王醫師的研究主題則包含了 運用3D列印促進組織再生,另外也會為我們分享在英國的相關旅外經驗 分享內容: 1. 台灣臨床的啟發到英國求學的決定過程 2. 英國3D列印運用於組織工程的自身研究分享 3. 給即將旅英留學的生醫領域朋友一些小建議 ➤ 講者背景介紹 (0:28) ➤ 告別臨床而決定旅外的開始 (1:20) ➤ 選定英國的原因 (5:15) ➤ 確立博士班主題的啟發 (8…
  continue reading
 
「電痙攣治療」(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簡稱ECT)是許多電影、小說在描述早期精神醫療中,最深植人心的特色治療。然而,非常多反精神醫學(anti-psychiatry)、對精神醫療的污名化也與ECT非常有關。近期《新英格蘭期刊》(NEJM)一篇回顧文獻介紹精神醫學歷史最悠久的這種治療方式,相信也能讓大家更了解ECT。 我們也將NEJM這篇對ECT深入淺出的介紹,以《會談地圖》的問答形式整理,預計也會加入未來新版的《會談地圖》。 📖 ECT的起始治療通常要做多久? 大約6-12次的治療,每週2-3次 也可能用癲癇的秒數計算,每次治療所誘發的癲癇大約是20-60秒,而癲癇的定義可以採用腦波或是動作的癲癇。 📖 ECT的起始治療後,還需要維持治療嗎? 1. ECT的起始…
  continue reading
 
主題:汙染暴露與健康資訊之視覺化 講者資訊:Dr. 鄭雅勻 相關背景:這次我們很榮幸邀請到剛從哈佛公共衛生學院擔任交換博士後歸來的鄭雅勻 博士來分享其自身的公衛研究。雅勻博士於取得北醫公共衛生學士學位後便前往成功大學環境醫學研究所攻讀碩博士,隨後便在成功大學任職博士後研究員,便前往美國。而雅勻博士的研究主題則包含了台灣腎臟病與水汙染之間的視覺化研究與相關性探討,另外也會為我們分享在哈佛的相關旅外經驗 分享內容: 1. 台灣與美國的學術氛圍分享 2. 公共衛生研究與視覺化經驗分享 3. 給即將或想要踏入公衛研究的夥伴們的小建議 ➤ 講者背景介紹 (0:30) ➤ 接觸資料視覺化 (1:45) ➤ 水汙染研究的動機(5:19) ➤ 水汙染的資料來源 (7:40) ➤ 在哈佛的研究-孟加拉研究分享…
  continue reading
 
COVID-19的疫情已經進入第三年了,雖然疫苗的施打率也逐漸普及,但我們依舊需要面對著疫情的威脅。 疫情人們造成的慢性壓力會有什麼影響?Nature一篇最新的論文談到一個有趣的觀點「疫情可能會怎樣讓我們變得更加衰老?」(How the COVID-19 pandemic might age us) 人類老化的分子機制是什麼?有逆齡、抗衰老的可能性嗎?這篇Nature的論文幫我們回顧了表觀遺傳學(epigenetics)、端粒(telomere)等衰老的分子生物學指標基礎的概念。 這篇論文也回顧各種慢性壓力,例如經歷戰爭的退伍軍人研究、長期受到兒虐、在社會經濟困難家庭成長的孩子、長期獨居的長輩、他們衰老分子生物指標、生理代謝、荷爾蒙調節的影響。 Covid-19疫情造成更多的生離死別、社會經…
  continue reading
 
主題:從「臨床醫學」到「電腦科學」: 一場意外開展的AI修練之旅 講者資訊:Dr. 羅盈智 相關背景: 這次我們很榮幸邀請到羅盈智醫師來分享自身的經驗。羅醫師畢業於陽明大學醫學系並於台中榮總完成腎臟內科的訓練而後擔任主治醫師。之後羅醫師也取得了陽明生物醫學資訊所的博士。目前羅醫師正在美國的布萊根婦女醫院進行電子健康紀錄之自然語言處理的相關博士後研究。 分享內容: ➤ 羅醫師背景介紹 (1:30) ➤ 接觸程式語言 (8:10) ➤ 台灣人工智慧學校技術人員班 (11:47) ➤ 進入醫療AI工作的契機、前進美國 (15:10) ➤ 在美國一天的工作流程 (18:04) ➤ 波士頓的特別之處 (20:48) ➤ 美國的學術氛圍 (25:27) ➤ 台美的醫學研究氛圍比較 (31:01) ➤ M…
  continue reading
 
會談地圖podcast第三季迎來了第12集!如果想要瀏覽最近12集的podcast的內容,就不要錯過我們的每季回顧!Podcast的頻道比較不容易有文字目錄幫大家一次瀏覽,讓聽眾決定可以優先收聽哪一集。我們在每季結尾都會錄製的回顧,就是希望能夠當作這一季的聲音目錄,也能夠幫每一集都有收聽的朋友做總複習。 很感謝大家的支持,也歡迎大家收聽《會談地圖podcast》,3/14將抽出兩本書回饋一路支持的聽眾朋友們。詳細參加辦法請至《探索大腦會談地圖》臉書粉絲專頁本篇貼文留言並分享 ! 📚 抽書活動的兩本書籍 : 1. 不醉才上道 https://reurl.cc/RjQn9n 2. 為什麼我們愛的這麼累 https://reurl.cc/Ope7m9 Powered by Firstory Hos…
  continue reading
 
我們以圍棋這項頂尖智力競技,作為人類認知功能隨年齡消長的模型分析,「一代不如一代」是錯誤的推論,這項研究成果剛獲《精神醫學與臨床神經科學》(Psychiatry and Clinical Neurosciences, IF=5.118)期刊接受。 圍棋是最困難的智力競技,規則長達百年而不變,而且有明確的勝負,很適合詮釋為人類認知功能在專業領域的表現,也可以公平地比較每個世代認知功能與專業表現的年齡軌跡。 我們分析從1980年以來的職業圍棋對局資料庫,其中62位曾獲世界冠軍棋士以及與他們曾經對局過的2,269位職業棋士,共94,189盤對局勝負的分析,觀察每個世代的圍棋世界冠軍在職涯歷程中棋力隨年齡的改變。 我們發現所有世代的職業棋士,代表認知功能的「全歷史等級分」隨著年齡大致呈倒U型的軌跡。…
  continue reading
 
你的工時,比你感覺到的工時多了大約10%! 對過去不太愉快的事情,現在想起來會覺得沒這麼糟,而稍縱即逝的快樂,我們會記得那是一段美好時光。當回憶過去一段時間的工時,是不是也會被「回憶性偏差」(recall bias)的效應影響呢? 我們最新發表在《醫學網路期刊》(Journal of Medical Internet Research (JMIR), IF=5.43)的研究邀請了每週平均工時大約是66.94小時的內外婦兒科主治醫師與住院醫師,用標準的勞檢規格連續兩次詢問上一週、上上週、過去一個月在醫院的工時(也就是不包含在家的工作時數),並且用我們自行開發的app比對GPS自動記錄到工時。 研究中的醫師app記錄到的平均工時是66.94小時,但是由勞檢仔細詢問的平均工時是60.24小時,低估…
  continue reading
 
大麻應該降為第三級毒品嗎? K他命是否需要考慮升級成為二級毒品?還有更多卡西酮類的新興毒品,因為沒有客觀、量化的指標,因此近年來都有許多毒品分級爭議的討論。 這篇研究介紹我們團隊用訊號分析技術,分析近15年的毒品查緝開放資料庫,建立一套客觀評估毒品「成癮性」與「濫用性」的指標,希望能做為《毒品危害防制條例》分級依據中「成癮性」、「濫用性」、「社會危害性」這些傳統上以專家主觀專業意見的標準,提出更客觀的輔助指標。 這項研究分別用「頻譜分析」和「經驗模態分解」的技術,將「成癮性」與「濫用性」定量成為客觀的量化指數。例如海洛因的「成癮性指數」為1.20顯著高於安非他命的0.83,此兩者也高於搖頭丸的0.48;這項指標的代表性與成癮科學界的共識一致。 本研究也證實「濫用性指數」可以做為追蹤毒品防制政…
  continue reading
 
《會談地圖》最新版上市了!這次的改版總共更新的一萬多字,這次新增了更多重複經顱磁刺激(rTMS)、二代抗精神病藥長效針劑比較等最新的治療方式、covid-19以及更多會伴隨精神科症狀的內外科疾病。在內容上也把許多重要的知識的實證更新為最新的參考文獻。 這集podcast我們也向讀者們介紹幾個朋友們經常詢問的問題: 《會談地圖》的全書架構還有內容是如何編排的?怎麼樣會比較好找到相關的知識? 《會談地圖》可以怎麼搭配podcsst、粉絲專頁的資源? 精神醫學的知識日新月異,哪些新的內容會收錄到《會談地圖》中呢? 哪些部分是讀者很少注意,但是作者推薦大家一定要讀的部份? 📖 第二版《會談地圖》新書資訊: https://hochi.meepshoper.com/product/061a6fa6-b…
  continue reading
 
本集導讀《新英格蘭醫學期刊》刊登麻州總醫院的病例討論會,探討一位54歲的男性,出現易怒、意識混亂以及怪異行為。而從這則案例,讀者也可以同時複習《會談地圖》中:鴉片類藥物過量的臨床症狀與處置(第11章)、自殺評估(第1章)、缺氧傷及哪些大腦的區域(第5章)、各種認知功能障礙的鑑別診斷(第9章)等重要的知識。而這篇病例討論所描述的行為與精神狀態的細膩之處,也非常值得學習。 📖 參考論文: 1. Case 19-2021: A 54-Year-Old Man with Irritability, Confusion, and Odd Behaviors. N Engl J Med 2021; 384:2438-2445. 2. Bilateral Pallidal Necrosis and Car…
  continue reading
 
越來越多的醫師除了有醫學士(M.D.)的學位,也有博士(Ph.D.)的專業訓練。同時擁有醫師-博士的雖然是現今醫學發展理想的人才,但是醫院或是研究機構,幾乎沒有對醫師科學家的制式訓練(course,例如怎麼撰寫計畫書、申請研究經費⋯⋯)職涯發展建議(mentorship,例如每週要看幾節門診、臨床與研究的比重要怎麼安排⋯⋯)。 《美國醫學會神經學期刊》(JAMA Neurology)對醫師科學家的養成、現實生活、未來發展三個面向的挑戰,分別提出給有志成為醫師神經科學家的個人、醫療院所建議。在導讀這篇國外的文章時,我以自己的職涯經驗夾敘夾議地對照台灣和美國的現況。也向有興趣從事轉譯醫學、跨領域臨床研究訓練的朋友,推薦我們研究室最近開出的博士後職缺: https://reurl.cc/zW5gg…
  continue reading
 
Mirtazapine和安慰劑相較之下,並沒有治療失智症激動行為(agitation)的效果,還可能伴隨較高的死亡率。 Mirtazapine屬於具鎮靜效果的抗憂鬱藥,而且在所有的抗憂鬱藥物中,與認知功能惡化相關的抗膽鹼效果較低、對心血管的副作用可能較少,在先前對於老年憂鬱症與失智症的研究指出有良好的抗憂鬱效果。然而,在追蹤12週的嚴謹隨機分派臨床試驗證實,mirtazapine對於失智症的激動症狀改善與安慰劑並沒顯著的差異。 Lancet同時也刊載一篇對這項臨床試驗的評論,完整地介紹相關的背景知識,例如Mirtazapine為什麼在較低劑量具有鎮靜嗜睡的效果?但在高劑量時反而較不想睡? Mirtazapine對第一型組織胺受體(H1)具拮抗作用,因此和抗組織胺藥物一樣,有緩解焦慮、鎮靜嗜睡…
  continue reading
 
1990年代開始許多醫師注意到乳癌患者在高劑量化學治療後,會有認知功能障礙,隨後發現癌症患者的認知功能障礙,不一定與化療相關,其他治療也可能會有,也可能在治療之前就有認知功能障礙。雖然乳癌是研究認知功能障礙最久最多的,其他種類的癌症也可能會有類似的現象。 《美國醫學會期刊》(JAMA)的這篇文章,介紹「癌症相關的認知功能障礙」(Cancer-Related Cognitive Impairment)的重要實證,以及可能的造成認知功能問題的幾項機制。本集podcast將導讀JAMA這篇文章,也同時與大家分享取材、閱讀JAMA系列期刊的心得。 📖 參考論文:Cancer-Related Cognitive Impairment in Patients With a History of Brea…
  continue reading
 
催產素(oxytocin)為什麼會被設計作為改善自閉症社交功能的藥物?如果你也聽過催產素在動物實驗、人體實驗中,有改善自閉症社交功能的研究,這篇剛剛刊登在《新英格蘭醫學期刊》(NEJM)的第二期臨床試驗,可以說為先前十幾年來的研究成果做了一個暫時的總結 —催產素對於改善社交功能可能是無效的。 然而,NEJM也刊登了一則評論,認為催產素改善自閉症社交功能的想法,雖然失敗但還沒有完全出局,這是為什麼呢? 本集podcast將為大家導讀NEJM探討催產素改善自閉症社交功能重量級研究的論文與評論。 📖 參考論文: 1. Intranasal Oxytocin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with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N Engl J Med…
  continue reading
 
你覺得全世界、台灣大約有多少人符合「網路成癮」或「網路遊戲成癮」呢? 這集podcast將舉台灣最大型對8110位青少年網路遊戲成癮調查,以及系統性回顧從1996年「網路成癮」這個詞被提出之後,全世界31個國家在這二十多年來共69萬人的最新統合分析結論。 我們也會從實證研究討論「為什麼玩遊戲的時間,不是判斷網路成癮的指標?」、「東西方國家的網路成癮盛行率有差異嗎?」、「隨著網路的普及,近二十年來的網路成癮有越來越多嗎?」 關於網路成癮的基本介紹: https://reurl.cc/aN4Wa4 📖 參考論文: 1.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Epidemiology of Internet Addiction.   Neuroscience…
  continue reading
 
《新英格蘭醫學期刊》(NEJM)最近刊登一則非常貼近基層精神醫療的隨機分派臨床試驗,對曾經有2次憂鬱症發作而且穩定服藥9個月以上的患者,當他們也覺得恢復得夠好而想要停藥的478位患者隨機分派為持續治療與停藥兩組追蹤1年。停藥組在1年內有超過一半的人復發(復發的率為56%),顯著比持續治療者的復發率39%還要高,風險比(Hazard Ratio)=2.06(95%CI=1.56-2.70, P<0.001) 這項研究是以英國150家基層診所的患者為研究對象,是近年來少數著重在基層精神醫療的研究,而且憂鬱症復發的追蹤也是以臨床實用的簡易追蹤方式。也有別於先前許多復發研究大多是在治療後不久觀察停藥後的復發,本研究的受試者,均服用抗憂鬱藥2年以上,而3/4的患者服用3年以上,而對目前的藥物也都有服用…
  continue reading
 
主題:人類視覺機制與大腦認知處理 講者資訊:林易萱 (Yih-Shiuan Lin) 相關背景:易萱在取得台大心理系的學碩士後,就前往德國的雷根斯堡大學進修實驗心理學博士學程,目前是博士班第四年。其研究主題是人類視覺,專注在探討大腦如何處理並知覺視覺訊號,主題橫跨色彩知覺、深度視覺、以及視野中不同區域的神經互動。同時易萱也以博士候選人身分順利獲得110年度科技部人文及社會科學研究海外人才培育計畫的經費。 這次我們很榮幸邀請到他來分享每一段有趣的經驗! 分享內容: 1. 台德求學經驗分享 2. 碩博研究的經驗分享 3. 未來職涯規劃與德國申請建議 歡迎大家一起收聽喔:)由北醫大人工智慧醫學組織
  continue reading
 
會談地圖podcast進入第二季尾聲了! 我們規劃每12集作為一季,之後會休息2週的時間。這集是回顧這一季11集的內容,聽眾朋友們只要分享你最喜歡哪一集,或是期待下季的哪些內容,就可以參加抽書活動! 歡迎聽眾朋友們留言或私訊推薦可以介紹給大家的重要論文,也歡迎多多回饋我們《會談地圖podcast》做得不錯的地方,以及未來可以改進的方向。 📚以下為抽書活動的五本書 DSM-5 臨床個案實戰手冊 https://reurl.cc/mLgnL1 Synopsis of Psychiatry (11版) https://reurl.cc/qgEd1q DSM-5 Guidebook https://reurl.cc/pgGdxQ Mental Disorders in Primary Care: A…
  continue reading
 
《刺胳針》(The Lancet) 最新一期的回顧研究,系統性整理68篇設計嚴謹的研究,沒有任何一項研究證實體罰對於孩子的正向行為有任何益處,而且大多數的研究都會有各種負面影響。因此研究團隊認為:體罰是必須要禁止的。 以下為研究中最重要的七個結論 : 1. 體罰無法改善問題行為,而且問題行為反而可能會越來越多。 2. 體罰和任何正向的表現無關。(「不打不成器」是與事實相反的論述,體罰也不會讓孩子的人際、學業更進步) 3. 對孩子體罰的家庭,也可能有較高的兒虐風險。 4. 嚴謹的統計分析證實體罰和問題行為的因果關係 : 體罰會導致孩子的問題行為增加,而非問題行為的本身造成體罰。 5. 半實驗性質的研究證實體罰在各國不同的文化中,都會造成更多如攻擊等問題行為。 6. 不論家長和小孩的特質、以及文…
  continue reading
 
太投入觀賞激烈的運動競賽,要注意可能增加心臟病發作的風險! 《新英格蘭醫學期刊》(NEJM)曾經刊登一項分析世界盃足球賽期間,心臟病發作增加了2.66倍。 這項經典的研究是分析2006年在德國主辦的世界盃期間,慕尼黑地區醫院的急診就醫的資料,並且嚴謹地對照比賽前後一個月以及前幾年同時期,心肌梗塞、心絞痛、需要CPR、電擊的心律不整與心跳停止等心臟病發作的發生率,特別在地主德國的七場比賽與義大利法國的總冠軍戰共8場比賽中,男性增加了2.66倍而女性增加 3.26倍。 研究團隊也呼籲曾有心臟病史或心血管疾病風險的朋友,觀賞激烈的運動競賽時,要做好保護措施也避免過度的情緒起伏。 📖參考論文 Cardiovascular Events during World Cup Soccer. N Engl …
  continue reading
 
最新一期《新英格蘭醫學期刊》(NEJM)刊登了一篇以往在科幻電影才能看到的情節:一位36歲認知功能完好但16年前因為腦幹中風,因此發音障礙四肢癱瘓的男性,在左側大腦顳葉,也就是掌管感覺運動語言的區域,植入高密度電極陣列(subdural, high-density, multielectrode array)偵測他大腦皮質的活動。 用自然語言處理與深度學習的技術,在81週、50次的訓練後,可以達到75%準確率地解讀這位四肢癱瘓、發音障礙患者的語言,而且每分鐘即時解讀15.2個字。 這篇令人振奮的論文,可能也是近年來只有一位受試者,就能刊登在 NEJM 的少數論文;從論文網頁也特別有2分多的影片簡介,以及如同covid-19疫苗重要研究成果發表在NEJM時的一頁圖文摘要。也可以看到研究團隊附上…
  continue reading
 
為什麼治療慢性疼痛不只是止痛—談「中樞敏感化」與纖維肌痛症的治療(Lancet Rheumatol 2021;3: e383-92) 慢性疼痛經常會有病患生活影響的程度,超過組織受損的程度的現象。這可以用「中樞敏感化」(central sensitization)來解釋。 纖維肌痛症(fibromyalgia)是探討「中樞敏感化」與超過三個月慢性疼痛的重要疾病模式,因此也成為近年來研發神經痛藥物研發的重要疾病。 此外,瞭解纖維肌痛症這項心身醫學的致病機轉與治療,也可思考如何從各種藥物與非藥物治療的實證,應用在臨床治療。 本集介紹兩篇內科學頂尖期刊《刺胳針-風濕疾病》(Lancet Rheumatology)對各種慢性疼痛「中樞敏感化」的回顧文獻,以及《美國醫學會內科學期刊》(JAMA Int…
  continue reading
 
主題:學生創業歷程分享 講者資訊:姆育創意有限公司 黃莉婷 創辦人 相關背景:這次我們很榮幸邀請到新創公司的黃莉婷 創辦人,大學就讀台大昆蟲學系,接著攻讀陽明生物醫學資訊研究所。而在本次的分享會中,為我們介紹創業過程,包含從發現問題、分析市場大小、目標客群分析到經營上的酸甜苦辣。 接著會介紹政府目前各項資源、數位行銷必須懂的工具如:臉書像素、SEO優化、google analytics為何,以及該怎麼使用,最後則會介紹疫情間政府提供哪些資源及公司打算如何轉型。 分享內容: 1. 創業經驗分享 2. 政府補助資源與網路行銷會使用的工具 (臉書像素、SEO 優化、google analytics) 3.疫情之下公司如何轉型的呢? 歡迎大家一起收聽喔:)…
  continue reading
 
美國近十幾年來孕婦藥物濫用、相關精神疾病與自殺的比例越來越多。而美國也越來越多的州的兒童福利相關法規,對藥物濫用的婦女採取罰款、監禁、剝奪監護權等處罰性的法律。懲罰性的法律對於藥物濫用的孕婦真的有效嗎?《新英格蘭期刊》(NEJM)的論文對立法與政策的實證探討,也值得台灣借鏡。 COVID-19疫情期間,特別是必須減少外出、封城的政策下,藥酒癮也會因此更加惡化。這集podcast也舉出兩篇發表在JAMA network open的研究,分別指出美國在封城期間住院患者的酒精戒斷增加,以及舊金山封城期間(非企圖自殺)藥物過量致死的案例,大約是COVID-19死亡人數的3倍。 📖 參考論文 1. Pregnant Women with Substance Use Disorders - The Ha…
  continue reading
 
Covid-19疫苗接種人數越多,疫情擴散的威脅就越小。許多民眾仍對疫苗接種猶豫不決,如何鼓勵對疫苗有疑慮的(vaccine hesitant)朋友,成為重要的公共衛生議題以及健康行為研究。 這集綜合發表在NEJM與Lancet Public Health兩篇頂尖期刊的文獻,對疫苗有疑慮的(vaccine hesitant)朋友,個人層次與系統層次的鼓勵方式,來提昇疫苗的接種: 《新英格蘭醫學期刊》(NEJM)的文獻從經典的「行為改變六階段」的著名理論(也是常用於分析成癮者接受治療動機),分析對疫苗猶豫者也是在不同階段的光譜。基層醫療人員可能因為長期與民眾建立非常好的信任關係,是提高疫苗施打的重要關鍵。 刊登在《刺胳針公共衛生》(The Lancet Public Health)對一萬五千多…
  continue reading
 
主題:互動系統應用在醫療領域與台日求學經驗分享 講者資訊:劉高華 相關背景:高華在取得成大工業設計學系的碩士學位後,在工作一年後,便前往日本東京大學攻讀 先端学際工学,目前是博士班第二年,因緣際會下進入了偏工程的領域,其主要研究領域為人機互動在醫療復健上的應用 (包含了身體感知設計、科技誘發錯覺…等)。同時也順利獲得110年度教育部留學獎學金錄取生的資格。另外,對於煮出道地台菜也非常感興趣,他認為這也是留學生在異國與人交流的必備技能之一。這次我們很榮幸邀請到他來分享每一段有趣的經驗~ 分享內容: 1. 工程領域所學與台日求學經驗分享 2. 人機互動在醫療復健上的應用:研究分享 3. 未來職涯規劃與赴日求學建議 歡迎大家一起收聽喔:)…
  continue reading
 
當疫苗施打越來越普及後,許多國家陸續發現有一定比例的民眾仍對疫苗接種猶豫不決,如何鼓勵對疫苗有疑慮的(vaccine hesitant)朋友,成為重要的公共衛生議題以及健康行為研究。 這集先從美國與英國頂尖期刊JAMA與BMJ分析對疫苗猶豫者的社會背景(vaccine hesitant),以及刊登在Nature Communication的英國、愛爾蘭大型研究,分析疫苗猶豫者的心理特質。 📖 參考論文 1. Covid-19 vaccination hesitancy. BMJ 2021;373:n1138 2. Public Trust and Willingness to Vaccinate Against COVID-19 in the US From October 14, 2020…
  continue reading
 
主題:特殊教育學與行為分析 講者資訊:Yu-Ling Chen 陳禹伶 相關背景:禹伶在取得北教大教育學士學位後,便前往俄亥俄州立大學攻讀特殊教育學系,目前是博士班第二年,其主要研究領域為應用行為分析與早療研究。同時也取得了行為分析師 (Board Certified Behavior Analyst) 的相關認證,另外禹伶也順利獲得110年度教育部留學甄試獎學金。這次我們很榮幸邀請到她來分享每一段有趣的經驗:) 分享內容: 1. 教育領域的與台美求學經驗分享 2. 特殊教育學:研究分享 3. 未來職涯規劃與赴美建議 這次我們很榮幸能邀禹伶到來暢談在美國的研究以及過往經驗,歡迎大家一起收聽喔:)…
  continue reading
 
全世界受疫情影響程度不同的19個國家中網路搜尋 Google Trends 資料庫中,發現「失眠」是全球疫情影響心理健康最敏感的指標。失眠是許多壓力事件、憂鬱症、焦慮症等精神疾病的早期徵兆;因此用失眠或睡眠品質,做為心理健康的早期篩檢,這份研究提出臨床與公衛政策簡單有效的篩檢,也是重要的跨國比較實證根據。 從美國最具人口抽樣代表性的研究,還進一步指出:心理壓力最大的族群是18-29歲的年輕人、家庭年收入較低的族群。在四月份有嚴重心理壓力的,其中72%到了七月份也有嚴重的心理壓力。有嚴重心理壓力的人擔心的是:怕得到COVID-19(65%)、疫情影響工作(65.1%)、經濟問題(60.6%)。 疫情爆發時,社會大眾常見的心理與行為反應包括:失眠、沒安全感、產生「找戰犯」的心理。媒體雖然在疫情其…
  continue reading
 
我們在「Ep.13 COVID-19如何傷害大腦、造成譫妄、失智與行為改變」的podcast,想從幾篇最新的期刊想傳達的一項重要概念:covid-19的患者,特別是住在ICU接受治療的,很可能是從譫妄走向失智的連續過程,也就是 Nature 這篇標題 Could COVID delirium bring on dementia? 要探討的現象。其中當然一定有很多譫妄(delirium)、失智(dementia)交錯重疊的現象。 然而,無論是譫妄或是失智的行為問題(BPSD)臨床上治療的重點,都應該是非藥物治療中於藥物治療,這張圖表是整理自2017年《新英格蘭醫學期刊》(NEJM)對譫妄非藥物治療的整理,以及2021年《美國醫學會期刊》(JAMA)討論疫情封城期間,如何預防譫妄短文的許多提醒。…
  continue reading
 
Loading …

快速参考指南